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说新语译注1-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是,故当小未精核耳。” 
      【注释】 

     ①提婆:外国和尚名。东亭:王珣。参看 (言语》第102则注②。《阿毗昙》:佛经名。 

     ②发讲:初讲,宣讲开始。裁:通“才”,刚刚。僧弥:王珣的弟弟王珉。小名僧弥。按:提婆 

一开始就抓住了实质问题,且明畅易晓,很能启发人,所以僧弥一听便僵。 

     ③数四:三四个,四五个,表约数,有意:指有意趣、有见解。 

      【译文】 
     提婆刚到京都不久,就被请到东亭侯工地家讲解 《阿毗昙经)。刚第一 
次开讲,僧弥坐到中途就说:“我已经全都懂了。”随即在座中分出几个有 
见解的和尚,另外到别的房间里自己讲解。提婆讲完后,王珣法冈和尚道: 
 “弟子还一点也没有理解,阿弥哪能已经理解了呢?他的心得怎么样?”法 
冈说:“大体上都领会得对,只是稍为不够精密翔实就是了。” 
       (65)桓南郡与殷荆州共谈,每相攻难,年馀后,但一两番。桓自叹才 
                                     ① 
思转退,殷云:“此乃是君转解。” 
      【注释】 

     ①“此乃”句:言桓玄更加了解殷氏所谈玄理,所以攻难就少了。 

      【译文】 
     南郡公桓玄和荆州刺史殷仲堪在一起谈玄,每每互相辩驳,一年多以后, 
辩驳少了,只有一两次。桓玄自己慨叹才思越来越倒退了,殷仲堪说:“这 
其实是您便加领悟了。” 
                                                               ① 
       (66)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 
                               ②                               ③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其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 
          ④ 
煎何太急 !”帝深有惭色。 
      【注释】 

     ①义帝:魏文帝曹丕,足曹操的儿子,逼迫汉献帝让位,自立为帝。东阿王:曹植,字子建, 

曹丕的同母弟,天资聪敏。是当时杰出的诗人,曹操几乎要立他为太子。曹丕登帝位后,他很受压迫。 

一再贬爵徙封,后封为东阿王。大法:大刑,重刑,这里指死刑。 

     ②“煮豆”句:大意是,煮熟豆子做成豆羹,滤去豆渣做成豆汁。羹,有浓汁的食品。漉(lù), 

… 页面 85…

过滤,菽 (shū),豆类的总称。 

      ③”其 (qí)在”句:大意是,豆桔在锅下烧。豆子在锅中哭。然,通“燃”,烧。 

      ④“本自”句:大意是,我们(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根所生,你煎熬我怎么这样急迫!按: 

曹植借豆子的哭诉,讽喻胞兄曹丕对自己的无理迫害。 

       【译文】 
      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 
就要动用死刑。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 
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① 
       (67)魏朝封晋文王为公,备礼九锡。文王固让不受 。公卿将校当诣 
                                             ② 
府敦喻,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 。籍时在袁孝尼家,宿醉扶起,书札 
                                  ③ 
为之,无所点定,乃写付使 。时人以为神笔。 
       【注释】 

      ①晋文王: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任大将军。魏帝曹髦 (máo)被迫封他为晋公(公是五等 

爵位的第一等),加九锡,进位相同,他假装谦让,不肯接受。曹髦气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 

所知也。”到魏元帝景元年间,又封他为晋公,加九锡,他又辞让,于是公卿将校皆诣府喻旨,他才 

受命。元帝咸熙年间进爵为王,死后谥为文王。到他的儿子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时。追尊他为文帝。 

九锡 (cì):古代天子对有大功的诸候大臣加以九锡,即赏赐车马、衣物等九种礼物。王莽篡夺汉朝 

天下前,也是先加九锡,这是篡位前的一种做法。 

      ②公卿将校:指朝廷中高级文武官吏。公卿是魏朝中央职官,中央设置诸公和诸卿,如相国、 

太傅、太保为上公,太常、光禄勋、太仆、延尉等为九卿。将校是武职中的将军、校尉,如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城门校尉等。敦喻:恳切劝说,实际就是劝进。“司空”句:司马昭辞让九锡,公卿劝进, 

请阮籍写劝进文,阮籍大醉,忘了写,等到大家要去拜见司马昭时。他才扶醉写出。阮籍其人,见《德 

行)第15则往①。 

      ③札:古代写字用的小木片。点定:修改。 

       【译文】 
      魏朝封晋文王司马昭为晋公,准备好了加九锡的礼物,司马昭坚决推辞, 
不肯受命。朝中文武官员将要前往司马昭府第恭请接受,这时司空郑冲赶紧 
派人到阮籍那里求写劝进文。阮籍当时在袁孝尼家,隔宿酒醉未醒,被人扶 
起来,在木札上打草稿,写完,无所改动,就抄好交给了来人。当时人们称 
他为神笔。 
                                                                               ① 
       (68)左太冲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皆,思意不惬。后示张 
                               ② 
公,张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思乃询 
              ③                                                                         ④ 
求于皇甫溢 。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于是先相非贰者,莫不敛任赞述焉 。 
       【注释】 

      ①左太冲:左思,字太冲,晋代诗人,曾用十年时间写成 《三都赋》。三都指魏、蜀、吴三国 

国都。讥訾(zī):讥笑非难。惬(qiè):满意;舒服。 

      ②张公:指张华,张华学识广博,勇于赴义,名重一时,曾任太常、司空。二京:指东汉班固 

 《两都赋)和张衡《二京赋)。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张衡拟班固《两都赋》作《二京赋》;两都、 

二京都是指汉代的东都 (京)洛阳和两都(京)长安。三:用为动问,成为二。按:这句指《三都赋》 

可以和《两都赋》《二京赋》鼎足而立,三者齐名。 

      ③询:“请教;征求意见。皇甫谧(mì):字士安,博览解书,著有《高士传》,名望很高,晋 

武帝屡召为官,不就。 

      ④非贰:非难、不同意。敛衽 (rèn):整理衣襟,指表示敬意。赞述:称赞传述。 

       【译文】 

… 页面 86…

     左恩写 《三都赋),刚写完,当时的人交相讥笑非难,左思心里很不舒 
服。后来他把文章拿给张华看,张华说:“这可以和《两都》《二京》鼎足 
而三。可是您的文章还没有受到世人重视,应当拿去通过名士推荐。”左思 
便拿去请教并恳求皇甫谧。皇甫谧看了这篇赋,很赞赏,就给赋写了一篇叙 
文。干旱先前非难、怀疑这篇赋的人,又都怀着敬意赞扬它了。 
                                                 ① 
       (69)刘伶著《酒德颂),意气所寄。 
       【注释】 

     ①刘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放荡不羁,以嗜酒著名,主张无为而治。 

       【译文】 
     刘伶写了一篇 (酒德颂》,这是他自己心意情趣的寄托。 
                                                ①                                ② 
       (70)乐令善于清言,而不长于手笔 。将让河南尹,请潘岳为表 。潘 
                                ③                                              ④ 
云:“可作耳,要当得君意。”乐为述己所以为让,标位二百许语 。潘直 
                      ⑤ 
取错综,便成名笔 。时人咸云:“若乐不假潘之文,潘不取乐之旨,则无 
以成斯矣。” 
       【注释】 

     ①乐令:乐广。见 (言语)第23则注①。手笔:文辞;文章。 

     ②“将让”句:乐广当时任河南尹,他想止位,便请潘岳写表。河南尹是河南郡长官,河南邵 

是西晋国都所在。潘岳,字安仁,早负才名,曾任著作郎等职,以香写文章著称,长于抒情,善用辞 

藻。表,给皇帝的奏章。 

     ③要当:总归;必须。 

     ④标位:阐述;揭示。 

     ⑤错综:交叉编排。名笔:名作。 

       【译文】 
      尚书令乐广擅长清谈,可是不擅长写文章。他想辞去河南尹职务,便请 
潘岳替他写奏章。潘岳说:“我可以写呀,不过必须知道您的意图。”乐广 
便给他说明自己决定让位的原因,说了二百来句话。潘岳把他的话径直拿来 
重新编排一番,便成了一篇名作。当时的人都说:“如果乐广不借重潘岳的 
文辞,潘岳不甲乐广的意思,就无法写成这样优美的文章了。” 
                                      ① 
       (71)夏侯湛作《周诗》成 ,示潘安仁,安仁曰:“此非徒温雅,乃 
                ② 
别见孝悌之性 。”潘因此遂作《家风诗》。 
       【注释】 

     ①周诗: 《诗经·小雅》里有《南陔》《白华》等六篇,诗已失传,只存篇名。夏侯湛用其篇 

名作成诗,称为《周诗》。 

     ②孝绨 (lì):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译文】 
     夏侯湛写成了 《周诗》,拿去给潘安仁看,潘安仁说:“这些诗不但写 
得温煦高雅,另外也能见出孝顺友爱的情性。”潘安仁也因此写了《家风诗》。 
                                                    ① 
       (72)孙子荆除妇服,作诗以示王武子 。王曰:“未知文生于情,情 
        ②                              ③ 
生于文 !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 。” 
       【注释】 

     ①除妇服:按照礼俗为妻子服丧期满,脱去丧服。 

     ②“未知”句:文指文章,情指思想感情。这句是说:情文相生,文与情交融在一起了,分不 

出哪是情、哪是文。即情文并茂。 

     ③凄然:形容悲伤。伉俪 (kàn lì):夫妻。 

… 页面 87…

       【译文】 
     孙子荆为妻子服丧期满后,作了一首悼亡诗,拿给王武子看。王武子看 
后说:“真不知是文由情生,还是情由文生!看了你的诗感到悲伤,也增加 
了我对夫妻精义的珍重。” 
                                                                    ① 
       (73)太叔广甚辩给,而挚仲治长于翰墨、俱为列卿 。每至公坐,广 
                                   ② 
谈,仲治不能对;退著笔难广 ,广又不能答。 
       【注释】 

     ①辩给:有口才;口齿伶俐。翰墨:笔墨,借指文章。列卿:诸卿;众御。卿是古代高级官名。 

这句说明两人官位相同,而一有口才,一有文才。 

     ②著笔:写文章。笔指散文,即不讲究韵律的文章。 

       【译文】 
     大叔广很有口才,挚仲治却擅长写作,两人都但任卿的官职。每当官府 
聚会,太叔广谈论,仲治不能对答;仲治回去写成文章来反驳,太叔广也不 
能对答。 
                                                             ①                  ② 
       (74)江左殷太常父子并能言理,亦有辩讷之异 。扬州口谈至剧 。太 
常辄云:“汝更思吾论。” 
       【注释】 

     ①殷太常:殷融,字洪远,累迁吏部尚书、太常。太常是九卿之一,主管祭祀礼乐。殷融精干 

玄理,有时和他哥哥的儿子殷浩清谈时,就会理屈,但是一回去写成文章,他的理论又占了上风。父 

子:叔侄。六朝时叔侄通称为父子。讷 (nè):说话迟钝。 

     ②扬州:指殷浩。参看 (言语》第80则注②。 

       【译文】 
     东晋时、太常殷融和侄儿殷浩都擅长谈玄理,但是两人也有能言善辩和 
不善于言谈之别。扬州刺史殷浩的口头辩论是最厉害的,殷融辩不过他的时 
候总说:“你再想想我的道理。” 
                                     ①                ② 
       (75)庾子嵩作(意赋)成。从子文康见 ,问曰:“若有意邪,非赋 
        ③                           ④ 
之所尽 ;若无意邪,复何所赋 ?”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 
       【注释】 

     ①庾子嵩:庾■ (ái),字子高。《晋书·庾■传):“凯见王室多难,终知婴祸,乃作《意 

赋》以豁情。”意,指心意感情,《意赋》是一篇咏怀的骚体诗。 

     ②从子:侄儿。文康:庾亮,谥号是文康。 

     ③赋:文体的一种,有韵而句式不拘子数,象散文句式,性质在诗和散文之间。叙事成分多, 

抒情成分少。 

     ④何所赋:所赋的是什么;赋什么。赋,是动词,创作,作赋。 

       【译文】 
     庾子嵩写成了 《意赋》。他的侄儿庾亮看见了,问道:“如果有那样的 
心意呢。那不是赋体能说尽的;如果没有那样的心意呢,又写赋做什么?” 
庾子嵩回答说:“正是在有意和无意之间。” 
                                                        ① 
       (76)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云:“泓峥萧瑟, 
           ② 
实不可言 。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 
       【注释】 

     ①”林无”两句:大意是,山林中没有静止不动的树,江河中没有停滞不前的水流。 

     ②泓 (hóng)峥:喧闹,形容流水声。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译文】 

… 页面 88…

     郭景纯有两句诗:“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评价说:“川流汹汹, 
山风呼啸,的确不可言传。每当读到这两句,总觉得心身都超尘脱俗了。” 
                                                      ① 
       (77)庾阐始作《扬都赋),道温、庾云:“温挺义之标,庾作民之 
                                                                            ② 
望。方响则金声,比德则玉亮。”庾公闻赋成,求看,兼赠贶之 。阐更改 
                                              ③ 
 “望”为“俊”,以“亮”为“润”云。 
       【注释】 

     ①扬都:指建康,是扬州的首府,晋元帝建都于此。 

     ②赠贶 (kuàng):赠送。 

     ③以亮为润:因为”亮”字犯了庾亮的名讳,所以要改。又因“亮、望”押韵,改了“亮”字 

就必须改“望”字。 

       【译文】 
     庾阐当初写 《扬都赋》,赋中称赞温峤和庾亮说:“温氏树立起道义的 
准则,庾氏成了人们仰慕的对象。比拟其声音,那就像铜钟的音响那样铿锵; 
比拟其品德,那就像宝玉一样晶莹发亮。”庾亮听说赋已经写好了,就要求 
看看,同时希望送给自己。于是庾阐又把其中的“望”字改为“俊”字,把 
 “亮”字改为“润”字等等。 
                                     ①                         ② 
       (78)孙兴公作《庾公诛》,袁羊曰:“见此张缓。”于时以为名赏。 
       【注释】 

     ①庾公诔 (lěi):叙述庾亮生平事迹并表示哀悼的文章。诔是哀悼死者的一种文体。 

     ②张缓:紧张和轻松,比喻处理政事有节奏,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译文】 
     孙兴公写了《庾公诔》,袁羊看了以后说:“从文章中能看出这种一张 
一弛的治国之道。”在当时,人们认为这是著名的鉴赏评语。 
       (79)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 
                                   ① 
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谢太傅云: 
                                                              ② 
 “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 
       【注释】 

     ①“庾仲”句:庾仲初是庾阐,字仲初,和太尉庾亮同宗族。按:这一则可与本篇第68则对照 

着看。 

     ②屋下架屋:比喻结构、内容重复。这里指与 《二京》、《三都》重复。拟学:模仿。 

       【译文】 
     庾仲初写完了 《扬都赋),把它呈迭给庾亮,庾亮出于同宗的情分,大 
力抬高这篇赋的声价,说它可以和《两都赋》《二京赋》《三都赋》等名篇 
比美。从此人人争着传抄,京都建康的纸张也因此涨价了。太傅谢安说:“不 
能这样写,这是屋上架屋呀,如果写文章处处都模仿别人,就免不了内容贫 
乏,视野狭窄了。” 
                                                                                 ① 
       (80)习凿齿史才不常,宣武甚器之,未三十,便用为荆州治中 。凿 
                                                      ② 
齿谢笺亦云:“不遇明公,荆州老从事耳!”后至都见简文,返命,宣武 
                           ③ 
问:“见相王何如?”答云:“一生不曾见此人。”从此忤旨,出为衡阳 
郡,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