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说新语译注1-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句话也没说。支道林说:“你是默记在心吧?”王坦之说:“既然没有文 
殊菩萨在这里、谁能赏识我的用意呢!” 
                                                      ① 
       (36)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 。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 
                                                 ② 
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 ?”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 
   ③                                                     ④ 
之 。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 。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 
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庄子·逍 
                                                                                      ⑤ 
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 
       【注释】 

     ①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参者 《言语》第62则注①。 

     ②拔新领异:标新立异。拔,提出。领,领会。 

     ③往隽 (jǖn)气:指一向有超人的气质。隽,通“俊”。 

     ④领域:指心存界限。 

     ⑤披襟解带:即宽衣解带,指脱下礼服。 

       【译文】 
     王逸少出任会稽内史,初到任,支道林也在郡里。孙兴公对王逸少说: 
 “支道林的见解新颖,对问题有独到的体会,心里所考虑的实在美妙,你想 
见见他吗?”王逸少本来就有超人的气质,很轻视支道林,后来孙兴公和支 
道林一起坐车到王逸少那里,王总是着意矜持,不和他交谈。不一会儿支道 
林就告退了。后来有一次正碰上王逸少要外出,车子已经在门外等着,支道 
林对王逸少说:“您还不能走,我想和您稍微谈论一下。”于是就谈论到《庄 
子·逍遥游》。支道林一谈起来,洋洋数千言,才气不凡,辞藻新奇,像繁 
花灿烂,交映生辉。王逸少终于脱下外衣不再出门,并且留恋不止。 
                                                              ① 
       (37)三乘佛家滞义,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 。诸人在下坐听,皆 
        ② 
云可通 。支下坐,自共说,正当得两。入策便乱。 ‘今义弟子虽传,犹不 
尽得。 
       【注释】 

     ①三乘:佛教用语。佛教宣称人有深浅不同的三种得道解脱的修行途径,好比所乘坐的三种车, 

… 页面 76…

即三乘,就是声闻乘(小乘),缘觉乘(中乘)、菩萨乘(大乘),都能使众生各成正果。滞义:不 

易解释的内容。炳然:形容显明。 

     ②下坐:下座。坐位分尊卑,尊贵的是上坐,卑下的是下坐。 

       【译文】 
     三乘的教义是佛教中很难讲解的,支道林登座宣讲,详加辨析,使三乘 
内容显豁。大家在下座听讲,都说能够理解。支道林离开讲坛后,大家自己 
互相说解,又只能解通两乘,进入三乘便混乱了。现在的三乘教义,弟子们 
虽然传习,仍然不能全部理解。 
                                                           ① 
       (38)许掾年少时,人以比王苟子,许大不平 。时诸人士及放法师并 
                             ② 
在会稽西寺讲,工亦在焉 。许意甚忿,便往西寺与王论理,共决优劣。苦 
相忻挫,王遂大屈。许复执王理,王执许理,更相覆疏,王复屈。许谓支法 
                           ③ 
帅曰:“弟子向语何似?”支从容曰:“君语佳则佳矣,何至相苦邪?岂 
                   ④ 
是求理中之谈哉 !” 
       【注释】 

     ①许掾:许询,曾被召为司徒掾。参看 《言语》第69则注①:比:并列。王苟子:王脩,字敬 

仁,小名苟子。 

     ②於法师:一本作“支法师”,对。支法师指支道林。法师是对和尚的尊称。 

     ③弟子:佛教或道教信徒对教徒谈话时的自你。 

     ④理中:得理之中,即正理 

       【译文】 
     司徒掾许询年轻时,人们拿他和王苟子并列,许询非常下服气。当时许 
多名上和支道林法师一起在会稽的西寺讲沦,王苟子也在那里。许询心里很 
不平,便到西寺去和王苟子辩论玄理,要一决胜负。许询极力要挫败对方, 
结果王苟子被彻底驳倒。接着许询又反过来用王苟子的义理,王苟子用许询 
的义理,再度互相反复陈说,王苟子又被驳倒。许询就问支法师说:“弟子 
刚才的谈论怎么样?”支道林从容地回答说:“你的谈论好是好,但是何至 
于要互相困辱呢?这哪里是探求真理的谈法啊!” 
                             ① 
       (39)林道人诣谢公 。东阳时始总角,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 
                ②                                                         ③ 
论,遂至相苦 。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令还,而太傅留之 。王夫人 
                                                             ④ 
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 
                                                                     ⑤ 
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 !” 
       【注释】 

     ①林道人:即支道林,下文又称“林公”谢公:谢安,下文又称“太傅。” 

     ②东阳:谢朗,官至东阳郡太守,是谢安的侄儿。 

     ③信:送信的人,这里指传话的人。 

     ④新妇:妇女谦称。家难:家里的不幸遭遇,这里指丈夫死了。 

     ⑤致:同“至”,最。 

       【译文】 
     支道林和尚去拜访谢安。当时东阳太守谢朗还年幼,病刚好,身体还禁 
不起劳累,和支道林一起研讨、辩论玄理,终于弄到互相困辱的地步。他母 
亲王夫人在隔壁房中听见这样,就一再派人叫他进去,可是太傅谢安把他留 
住。王夫人便只好亲自出来,说:“我早年寡居,一辈子的寄托,只在这孩 
子身上。”于是流着泪把儿子抱回去了。谢安告诉同座的人说:“家嫂言辞 
情意部很激愤,很值得传诵,可惜没能让朝官听见!” 

… 页面 77…

                                                                                  ① 
       (40)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部讲 。支 
                           ②                                 ③ 
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 ;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捨琛 5侧涤蕉抑溃
不辩其理之所在。 
       【注释】 

     ①会稽王:指晋简文帝司马昱,参 《德行》第37则注①。斋头:书房。法师,都讲:法师指精 

通佛法可为老师的,主持受戒、解经的都是法师,都讲是主持讲学的人,凡和尚开讲佛经,是山人吧 

经,一人讲解,主讲者为法师。唱经者为都讲,讲授四书五经等也如此,负责宣读的也可叫都讲。 

     ②厌心:满足;满意。 

     ③挕。╞iàn)舞:鼓掌跳跃,比喻非常高兴。 

       【译文】 
     支道林和司徒椽许询等人一同在会稽王的书房里讲解佛经,支道林为主 
讲法师,许询做都讲。支道林每阐明一个义理,满座的人没有不满意的;许 
询每提出一个疑难,大家也无不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家只是一齐赞扬两家辞 
采的精妙,并不去辨别两家义理表现在什么地方。 
                                                                    ① 
       (41)谢车骑在安西艰中,林道人往就语,将夕乃退 。有人道。上见 
                                                                      ② 
者,间云:“公何处来?”答云:“今日与谢孝剧谈一出来。” 
       【注释】 

     ①谢车骑:谢玄,是谢奕的儿子。参看 《言语》第78则注②。安西:谢奕,曾任安西司马、安 

西将军、豫州刺史,死后赠镇西将军,艰:父丧。 

     ②谢孝:谢玄在服丧期间的代称,等于称谢孝子。一出:一番;一次。来:语气词。 

       【译文】 
     车骑将军谢玄还在服父丧期间,支道林和尚就去他家和他谈玄,太阳快 
下山了才告辞出来。有人在路上碰见支道林,问道:“林公从哪里来呀?” 
支道林回答说:“今天和谢孝畅谈了一番呢。” 
                                                ① 
       (42)支道林初从东出。住东安寺中 。王长史宿构精理,并撰其才藻, 
                        ②                                            ③ 
往与支语,不大当对 。王叙致作数百语,自谓是名理奇藻 。支徐徐谓曰: 
 “身与君别多年,君义。言了不长进。”王大惭而退。 
       【注释】 

     ①从东出:支道林原居会稽,在京都建康东部,晋哀帝派人把他接到建康,所以说“从东出”。 

但这时王濛已死,这一则所记可能是传闻之误。 

     ②宿构:事先构思。当对:相当;相称。③叙致:陈述道理。 

       【译文】 
     支道林刚从会稽来到建康时,住在东安寺里。左长史王濛事先想好精微 
的义理,并且想好富有才情、文采的言辞,去和支道林清谈,可是和支道林 
的谈论不大相称。王濛作长篇论述,自以为讲的是至理名言,用的是奇丽辞 
藻。支道林听后,慢吞吞地对他说:“我和您分别多年,看来你在义理、言 
辞两方面全都没有长进。”王濛非常惭愧地告辞走了。 
                                                                            ① 
       (43)殷中军读《小品》,下二百签,皆是精微,世之幽滞 。尝欲与 
                        ② 
支道林辩之,竟不得 。今《小品》犹存。 
       【注释】 

     ①签:签注。读书有疑难处,夹上字条做际记。幽滞:深奥难解。 

     ②“尝欲”句:据《语林》载:殷浩因为对佛经有所不解,派人去请支道林。王羲之却以为, 

殷浩不了解的,支道林也未必能讲通,如果讲错了。更是影响名声,所以功他不要去。支道林同意王 

的话,没有去见殷浩。 

… 页面 78…

      【译文】 
     中军将军殷浩读佛经《小品》,很多地方有疑难,加了二百张字条标明, 
这些都是精深奥妙的地方,是当时隐晦难明的。殷浩曾经想和支道林辩明这 
些问题,终究不能如愿。现在《小品》还保存下来。 
                                                 ① 
       (44)佛经以为法练神明,则圣人可致 。简文云:“不知便可登峰造 
                                  ② 
极不?然陶练之功,尚不可诬 。” 
      【注释】 

     ①祛 (qù)练:佛教用语,指摆脱烦恼、修练智慧,神明:精神;智慧。圣人:佛家指德智慈 

悲的人,即佛。按:佛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能修智慧,断烦恼,万行具足,便成佛也。” 

     ②陶练:陶冶锻炼,指道家的炼丹。功:功效。 

      【译文】 
     佛经认为摆脱烦恼、修练智慧,就可以成佛。简文帝说:“不知是否就 
可以达到最高的境界?然而,道家陶冶锻炼的功效,还是不可以抹杀的。” 
                                                                                 ① 
       (45)于法开始与支公争名,后情渐归支,意甚不分。遂遁迹判下 。 
遣弟子出都,语使过会稽,于时支公正讲 《小品》。开戒弟子:“道林讲, 
比汝至,当在某品中。”因示语攻难数十番,云:“旧此中不可复通。”弟 
子如言诣支公,正值讲,因谨述开意。往反多时,林公遂屈。厉声曰:“君 
何足复受人寄载来!” 
      【注释】 

     ①情:这里指“群情”不分(fèn):一本作“不忿”,不平,不服气。剡(shǖn)下:剡县, 

属会稽郡,按:支道林住在会稽郡的首府山阴县,剡县在山阴县东南。 

      【译文】 
     于法开和尚起初和支道林争名,后来大家的心意逐渐倾向于支道林,他 
心里非常不服气,便到剡县隐居起来。有一次,于怯开派弟子到京都去,吩 
咐弟子经过会稽山阴县,那时支道林正在那里宣讲佛经例、品》。于法开提 
醒他的弟子说:“道林开讲《小品》,等你到达时,就该讲某品了”于是给 
弟子示范,告诉他来回数十次的攻洁辩难,并且说:”过去这里面的问题不 
可能比我讲的更明白了。”弟子照他的嘱咐去拜访支道林。正好碰上支道林 
宣讲,便小心地陈述于法开的见解,两人来回辨论了很久,支道林终于辩输 
了。于是厉声说:“您何苦又给人托运呢!” 
                                                                          ① 
       (46)殷中军问:“自然无心于禀受,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诸 
                                                                                ② 
人莫有言者。刘尹答曰:“譬如写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 
                       ③ 
一时绝叹,以为名通 。 
      【注释】 

     ①禀受:指人所承受于自然的天性。 

     ②写:“泻”的古字,倾泻、流漫、流淌。这一句是说一切都是任其自然。 

     ③名通:名言通论,指精妙通达的解释。 

      【译文】 
     中军将军殷浩问道:“大自然赋予人类什么样的天性,本来是无心的, 
为什么世上恰恰好人少,坏人多?”在座的人没有谁回答得了。只有丹阳尹 
刘淡回答说:“这好比把水倾泻地上,水只是四处流淌、绝没有恰好流成方 
形或圆形的。”当时大家非常赞赏,认为是名言通论。 
                                                                         ① 
       (47)康僧渊初过江,未有知者,恒周旋市肆,乞索以自营 。忽往殷 
                                                            ② 
渊源许,值盛有宾客,殷使坐,粗与寒温,遂及义理 。语言辞旨,曾无愧 

… 页面 79…

                              ③ 
色;领略粗举,一往参诣 。由是知之。 
       【注释】 

     ①康僧渊:西域僧人。曾和殷浩谈及佛经义理,辨别俗书性情之义。市肆:市中商店;市场。 

自营:自己谋生活。 

     ②义理:探究经义和名理的学问。 

     ③辞旨:言辞的意趣。曾:意:简直。表示加强语气。领略:领会。一往参诣:指一向深入钻 

研。 

       【译文】 
     康僧渊刚到江南的时候,还没有人了解他、经常在街市商场上徘徊,靠 
乞讨来养活自己。一次,他突然到殷渊源家去,正碰上有很多宾客在座,殷 
渊源让他坐下,和他稍为寒暄了几句,便谈及义理。康僧渊的言谈意趣,竟 
然毫无愧色;不管是有深刻领会的,还是粗略提出的义理,都是他一向深入 
钻研过的。正是由于这次清谈,大家才了解了他。 
                                                                                  ① 
       (48)殷、谢诸人共集。谢因问殷:“眼往属万形,万形来入眼不?” 
       【注释】 

     ①属 (zhú):通“瞩”,看。按:谢安意指能否不看而知。这一则原注:“谢有问,殷无答,疑 

阙文。” 

       【译文】殷浩、谢安等人聚会在一起。谢安便问殷浩:“人们用眼睛去 
看一切物象,一切物象是否就会进入眼睛呢?” 
                                                                                 ① 
       (49)人有问殷中军:“何以将得位而梦棺器,将得财而梦矢秽?” 
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 
时人以为名通。 
       【注释】 

     ①位:官位;爵位。矢:通“屎”。迷信的说法,做梦和现实正相反,故有此问。 

       【译文】 
     有人间中军将军殷浩:“为什么将要得到官爵就梦见棺材,将要得到钱 
财就梦见粪便?”殷浩回答说:“官爵本来就是腐臭的东西,因此将要得到 
它时就梦见棺材尸体 ;钱财本来就是粪土,因此将要得到它时就梦见肮脏的 
东西。”当时的人认为这是名言通论。 
                                              ① 
       (50)殷中军被废东阳,始看佛经 。初视《维摩诘》,疑“般若波罗 
           ② 
密”太多 ;后见《小品》,恨此语少。 
       【注释】 

     ①“殷中军”句: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殷浩以中军将军率师北伐,遇姚襄起兵反, 

殷浩败回一次年,桓温废殷浩为庶人,殷浩便迁往东阳郡信安县。 

     ②般若波罗密:指菩萨修行之一法。波罗密是佛教所谓“到彼岸”(指所幻想的超脱生死的境 

界)。佛经说:“到者有六焉:一曰檀,檀者,施也(布施)……六曰般若,般若者,智慧也,然则 

五者为舟,般若为导。导则俱绝有相之流,升无相之彼岸也。故曰波罗密也。”智慧,指如实了解一 

切事物。 

       【译文】 
      中军将军殷浩被免职,迁到东阳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