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开国大阅兵-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晚,常乾坤在军委航空局召开紧急会议,局机关、华北军区航空处、南苑飞行队等单位领导出席。常乾坤传达了聂荣臻的指示,强调了受阅飞行的意义,讨论了受阅飞行的计划安排,明确了各单位的任务分工。他要求大家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受阅飞行上来,积极、认真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做到中央军委一声令下,飞行队即能进行受阅飞行。
  那时,作为一个军种,人民空军还没有正式成立。要进行这样大规模的没有先例的受阅飞行,从组织领导上来说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空中受阅飞行,既要求飞行技术过得硬,更要求政治上纯洁可靠,稍有差错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一点是航空局领导考虑最多,也是承担风险最大的关键问题。飞行队百分之八十多的空勤人员,是原国民党空军起义过来的,或是北平解放后报到的旧航空人员,要正视这个现实。常乾坤作为军委航空局的“第一责任人”,为圆满完成受阅飞行任务费尽了心血。
  没想到,这时又出了个意外情况。
  飞行队成立后没几天,徐兆文在进行训练时,因飞机故障跳伞,双脚被高粱茬子扎伤,短期难以痊愈。
  常乾坤急忙致电邢海帆,速返北平,越快越好。
  邢海帆接到电报,预感到飞行队又出了事,不敢耽搁,三言两语交代完工作,就急匆匆赶往沈阳东塔机场,驾驶1架修好的“野马”战斗机飞赴北平。
  当邢海帆降落在南苑机场后,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停机坪上停放着各型飞机,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感到很振奋。仅仅两个月时间,南苑机场就今非昔比,只是物是人非,一同北上的方华意外殉难,又不禁让他增添了几多伤感。
  南苑飞行队的起步真是“难”哟!
  邢海帆刚在队部坐下,常乾坤就匆匆赶到了。
  飞行队还未展翅蓝天,就损失了他两员领兵大将,这让常乾坤感到了空前的压力。北平防空任务艰苦,开国阅兵时间临近,飞行队不能再出意外了,他把希望寄托在了邢海帆身上。
  常乾坤向邢海帆了解东北之行的情况,当面宣布了军委航空局的决定:“鉴于徐兆文跳伞受伤,短期不能伤愈,组织上决定由你代理飞行队队长,同时担任受阅飞行总领队。”常乾坤要求邢海帆迅速挑起飞行队长的担子,抓紧抓好飞行队的训练和战备值班,做好开国大典受阅飞行的准备工作。
  飞行队临阵易将,常乾坤多少有些不放心。他经常亲临南苑机场,指导、检查飞行训练,还主持了机群编队长机在地面的沙盘作业,将飞机按受阅飞行的间隔、距离摆好,组织飞行员反复观看,牢记长机在自己风挡玻璃上的投影与位置,掌握判断、修正偏差的要领,然后进行空中预练和预演。
  10月1日凌晨5时,受阅飞行员进入机场的各个工作岗位,担任战斗值班的飞行员已做好了随时升空的准备。
  常乾坤进入天安门城楼下的大会总指挥部,对受阅飞行中队和各项保障工作做了受阅前的最后检查。
  16时,受阅总指挥部通过常乾坤给油江下达起飞命令,油江立即通过设在华北军区航空处对空无线电指挥室,通知南苑飞行中队受阅飞行梯队:“起飞!”
  1个月后,即11月11日,人民空军在北京正式成立,军委航空局同时撤销。
  常乾坤被任命为空军副司令员兼训练部部长。
  1951年3月,常乾坤担任中朝联合空军副司令员,主要负责在朝鲜境内修建机场和筹措作战物资。
  1973年5月20日,常乾坤因病逝世,享年69岁。
   。 想看书来

揭开受阅飞机“带弹飞行”的历史真相(1)
开国大典定在15时开始,受阅飞机16时升空。
  定在下午举行庆典的主要原因,是考虑了国民党空军袭扰的因素。
  当时,中国大陆还没有完全解放,西南、西北、中南及华南的战事仍在继续,成都、广州、重庆还停留着国民党空军的飞机。1949年5月4日,盘踞青岛的国民党空军派B…24轰炸机空袭过南苑机场,后来青岛解放了,但国民党空军在舟山群岛及台湾都有远程奔袭的飞机,随时可能对北平进行空袭,但天色晚了飞机就无法返航了。
  尽管如此,阅兵总指挥部和军委航空局还是拟制了防御方案——
  防空部队如何部署?
  首长安全如何保护?
  ###队伍如何疏散?
  等等。阅兵总指挥部和军委航空局的领导对此都考虑得非常细致、具体,设想了各种可能的实施方案。
  比如,如果受阅时遭到国民党空军飞机袭扰,城楼上的领导人立即到天安门的门洞里躲避;现场参加###的群众则就地卧倒。同时,用战斗机进行空中拦截,在广场外组织高炮对空射击。
  华北军区航空处航行科长李裕是担任受阅飞行的地面对空指挥员。他协助处长油江制定了一整套飞机拦截作战方案,划定好几条警戒线、起飞线、拦截线,国民党飞机从哪条航线进犯,解放军飞机在什么地方起飞,在哪条航线上拦截等,都有明确、周密的部署。
  例如,倘若国民党飞机从济南方向来犯,按当时飞机的时速到北平至少需要一个小时,随决定在半小时的航程内起飞拦截,并将其击落。如果飞机到了北平边缘地带还没被击落,则攻击的飞机暂时退出,由地面高炮部队担负起射击任务。所有这些方案,都绘制了详尽的作战地图,并且进行了演练。
  为保证受阅飞机编队的正常飞行,北平的上空当天处于净空的状态。除受阅的飞机外,不准任何飞机使用北平的空中航线。担任警戒任务的飞机在机场值班待命,随时可以升空作战。
  由于当时没有雷达监视报警系统,军委航空局不得不在华北地区和所在已经解放的地方,派出专人建立对空监察哨,组成肉眼防空通信网。一旦有情况,便把各地的情报传递到华北军区航空处飞行地面指挥部。核定情报后,再采取相应措施。
  尽管阅兵总指挥部和军委航空局对北平的防空,尤其是开国大典时的防空准备了各种预案,天上、地上也都部署到位,但还是决定部分受阅的飞机带弹飞行,以便为空中拦截国民党袭扰飞机争取更多的时间。
  那“部分受阅的飞机带弹飞行”到底是多少架飞机呢?
  翻开尘封的历史档案,我们得知,在参加开国大典的17架受阅飞机中,有4架飞机带着实弹。这4架带着实弹的受阅飞机,分别是——
  两架美国P—51“野马”战斗机,飞行员分别是:第2分队队长(长机)赵大海,左僚机飞行员阎磊。

揭开受阅飞机“带弹飞行”的历史真相(2)
两架英国“蚊”式战斗轰炸机,飞行员分别是:第4分队队长(长机)邓仲卿,僚机飞行员王玉珂。
  值得一提的是,这4名飞行员都是驾机起义的国民党空军飞行员。阎磊的肺腑之言,代表了他们4个人的共同心声:“这在当时的空中受阅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为了保证受阅安全,世界各国从来都不允许受阅带弹通过检阅台,而他们作为刚刚起义过来的飞行员就参加带弹飞行,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对起义人员的极大信任。”
  “带弹受阅飞行”,是方槐出的“点子”,他当时在军委航空局作战教育处担任处长职务,具体负责制定受阅飞行计划。50年后,方老揭开了“带弹受阅飞行”的历史真相。方老回忆说——
  当时的飞机都在东北,都在东北老航校里头。在那里恢复技术,在那里培养新的飞行员。也是够忙的,够紧张的。
  成立于3年前的东北老航校,是我军建立以来的第一个飞行训练基地,堪称中国空军的摇篮。参加开国大典受阅飞行的飞行人员几乎都出自这所学校。由于当时航校已经没有多余的飞机,我只好从航校调来了机务人员,对南苑机场的旧飞机进行改造、维修。
  起义来的飞机里头,有几架是比较好的,飞的时间不多。有的是时限到了的,得更换器材,甚至是更换主要部分。这就要求机务人员多吃点苦头,加快维修的速度。
  经过抢修试飞,最终能够参加编队飞行的,有9架P—51战斗机,两架“蚊”式轰炸机,3架C…46运输机,两架教练机和1架联络机,一共17架。
  飞机虽然已经确定下来,但我却依然被一个问题困扰着。就这么几架飞机,又要阅兵,又要值班,又要防空值班。我咋个安排计划嘛?反正是够困难的。
  南苑飞行队的首要任务是负责北平的防空安全,而为了能够参加受阅编队飞行,他们不得不动用这仅有的17架飞机。
  当时,这个阅兵和战斗值班的矛盾确实很大。要值班,要防空。这也是一个政治任务,也是很重要的任务。万一敌机来空袭,怎么办?
  我冥思苦想了好几天后,向聂总(荣臻)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这个计划让当时在座的人都感到十分吃惊。我跟聂总说,要不就搞两架带弹的,带弹空中受阅,这是很危险的事,但我有这么一个想法。
  按照惯例,为安全起见,阅兵时往往是不携带实弹的。带弹飞行无疑是一件十分危险而又不可思议的事情。更何况,南苑飞行队的飞机性能并不十分稳定,都是缴获的嘛。
  聂总当时没有表态,几天后他同意了我的建议,决定选取几架飞机放置弹药,以防意外空袭。他说,这是个政治飞行,不是一般的,要是出了事故,你这个小家伙吃不了,我也受不了,不好交代哟。他说这个事情时讲得很紧张,我也感受到了他心里有很大的压力。这个决心不好下哩。
  带弹飞行的方案,就这样被确定了下来。
  然而,这是一个十分绝密的计划。对于这件事情,除了当年带弹飞行的4名飞行员外,飞行队的其他人员包括队长邢海帆都不知道,知情的也就六七个人。4名飞行员,聂总、常局长,还有就是我。周总理是不是知道?聂总没有说。
  第一次我提出带弹时,在座的有好几个人,可最后到底带没带,哪几架带了,这几个人就不知道了。直到若干年后,带弹的事才逐渐浮出了水面。
  方槐原名赖芳槐,1917年10月24日出生在江西于都——红一方面军长征出发的地方,1932年参加红军,1933年入党,1934年随红一方面长征,曾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为新疆航空队飞行训练班学员。解放战争时期,任飞行大队长,军委航空局作战教育处处长。在开国大典阅兵式上,他是受阅飞行梯队第6分队分队长兼长机,驾驶美国L…5“步哨”联络机飞越天安门上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师长、副军长、军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这4架受阅飞行的飞机是“带弹”而非“载弹”或“挂弹”,一字之别,是大有讲究的。
  简单地说,“带弹”讲的是飞机上的机枪带着子弹,“载弹”或“挂弹”指的是在飞机载或挂上炸弹。
  子弹与炸弹完全是两码事。
  以P—51“野马”战斗机为例。这种飞机在机翼两侧各配置了3挺毫米机关枪,因此给这两架飞机各配备了1800发机枪子弹(每挺机枪300发),并未挂炸弹(每架飞机可挂炸弹907千克)。
  受阅飞机“带子弹”而未“挂炸弹”,可见决策者还是心有余悸的,防止“万一”,又怕“万一”。
  那天,阎磊、赵大海完成受阅任务后,即爬升到12000英尺(约3700千米),在北京东南的通州、大兴上空担任警戒,直到受阅任务完成,他们才返回南苑机场着落。
  

刘善本是国民党空军驾机起义的“领头雁”(1)
参加开国大典的17名受阅飞行员,有12人是国民党空军起义或投诚过来的。在这些人当中,第5分队分队长兼长机刘善本堪称“领头雁”。
  1946年6月26日,即将接任蒋介石专机——“美龄”号机长的国民党空军第8大队上尉飞行参谋刘善本驾机飞向延安,开创了国民党空军人员驾机起义的先例。在他之后,国民党空军先后有40架飞机、近百人驾机起义。周恩来多次称赞刘善本是“国民党空军驾机起义的带头人”。
  刘善本,1915年1月25日出生在山东省安丘县泊庄(今属昌乐县)。1932年秋,考入北平大学附属高中,开始接受进步思想的教育。1935年,高中毕业后,面对日寇入侵、山河破碎的时局,他怀着“航空救国”的理想,考入国民党空军中央航空学校第8期学习飞行,开始学驱逐科,后改学轰炸,是同期飞行学员中的优等生。
  航校原址设在杭州笕桥,七七事变后由杭州经洛阳、南昌等地,辗转到昆明。1938年毕业后,刘善本调到驻成都的国民党空军唯一的远程轰炸机大队——第8大队任飞行员。尽管抗日战争正在进行,日军飞机在成都狂轰滥炸,然而第8大队却没有接到一次作战任务,经常驾着飞机跑警报。
  刘善本抗日有志,却报国无门,苦闷到了极点!
  1943年,刘善本被选送美国道格拉斯航空学校,学习驾驶B—24型轰炸机技术。两年后,他驾驶B—24型轰炸机,横渡大西洋,踏上回国征途。在途经卡拉奇时,接到了国民党当局要他们“就地待命”的指令,而且一“待”就是几个月,新飞机躺在露天停机坪上,风吹日晒雨淋,致使机身锈蚀斑斑。
  到了“家门口”,却不让回“家”;日本鬼子在“咱家里”肆意侵害,却不让军人回“家”杀敌打鬼子,这些都是为什么呢?刘善本百思不得其解。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
  刘善本万分###,幻想着用自己的飞行技术为祖国的和平建设效力了。恰在这时,他接到了“火速回国”的指令,便随空军第8大队由卡拉奇转场上海大场机场。
  空军第8大队是借抗日之名组建起来的“拳头”部队。然而,抗战八年来,或常年在中国大西北备战,或远涉大洋前往美国训练,从未与日军交过手。如此养兵备战,刘善本心里始终有一个谜团。
  刘善本踏上熟悉的国土,看到的不是和平建国的景象,而是蒋介石杀气腾腾地准备内战的紧张气氛。空军飞机不断地从四川、武汉等地把军队紧急空运北平,美国军舰在帮助国民党把大批军队运往东北,直觉告诉他:内战在即。
  到上海后不久的一天,国民党航空委员会主任周至柔来到空军第8大队,给全体空勤人员训话:“我们有40个美式装备的机械化师,美国还给了我们几百架作战飞机,三个月内一定可以消灭共产党。”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刘善本是国民党空军驾机起义的“领头雁”(2)
啊,原来如此!
  刘善本心中的谜底揭开了:当民族敌人的刺刀架在脖子上时,国民党把他们阻在祖国大门之外,名为“留着建国用”,实际上是保存实力,留着打坚决抗日的共产党。他说:“八年抗战,人民涂炭,现在美蒋又要把中国推进内战的深渊。我堂堂七尺之躯,不能为祖国人民效死于抗击侵略者的疆场之上,却要被人逼着向自己的同胞,尤其是抗战有功的共产党军队投掷炸弹,杀害中国最优秀的儿女。我决不干!”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刘善本决定驾机起义,飞向延安。
  机会很快来了。
  1946年6月中旬,蒋介石下令第8大队将驻昆明美军移交的无线电器材限6月23日前空运成都。刘善本参加了这次飞行,他决心利用这次机会,用实际行动宣布:反对打内战!
  刘善本知道,飞向延安,途中必然会经历千难万险;刘善本还知道,飞向延安后,留在国统区的妻儿老小将面对怎样的困难,甚至生命危险……所有这些,都没能动摇刘善本飞向延安的决心和“反对内战”的信念。
  6月22日,刘善本带着4名机组成员,驾驶第530号B—24型轰炸机从上海飞到昆明,按计划24日从昆明运送无线电器材到成都。尽管有7架飞机同行,但并未统一编队,一路上“各飞各的”。
  这是个绝好机会!
  24日早晨,昆明,阴天。
  刘善本决定在飞往成都的途中驾机起义。他借熟悉成都航线气候条件的机会,了解了陕西、山西、绥远一带的天气情况,没想到这条航线上正下着大雨,气候恶劣,只好作罢。他见别的飞机已经起飞了,也就跟着起飞到了成都。
  26日,刘善本驾驶的B—24型轰炸机准备从成都返昆明。他判断,西北的坏天气已经过去了,起飞后如无意外即可实现他的愿望。机不可失,不能再犹豫了!
  这天早晨,飞机按时起飞。飞机上共有11人,驾驶舱里除机长刘善本外,还有副驾驶张受益,空勤机械师唐世耀,通信师唐玉文和领航员李彭秀,后舱里还坐着国民党空军通信学校搭机的6个人。
  B—24型轰炸机的前后舱隔离,机组人员与搭乘飞机的6人相互不认识。刘善本充分利用了这两点,在飞机上机智巧妙地发动了起义。
  刘善本首先来到后舱,稳住搭乘飞机的6个人,告诉他们:“前面机组的人为了反对内战,要飞到延安去。到了延安,你们走留自便。”返回驾驶舱后,他即锁上舱门,故做惊恐的样子低声说:“糟了!后面全是共产党,他们拿着手枪、手榴弹,威胁我一定要把他们送到延安。否则,就和我们同归于尽!”顿时,机舱里乱了起来。刘善本趁机控制住了局面,说服机组人员改变航向,北上延安。
  没有气象报告,没有地面引导,刘善本凭借过硬的飞行技术,驾驶飞机穿过西北上空,越过秦岭,战胜了恶劣的气候,顺利降落在延安机场。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刘善本是国民党空军驾机起义的“领头雁”(3)
“我叫油江,是延安场站的站长。热烈欢迎你起义……”油江第一个走上前去,握住了刘善本激动的双手。
  6月29日晚,延安军民召开欢迎刘善本机组驾机起义大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接见了刘善本机组的全体人员。
  刘善本激动地握住毛泽东的手说:“毛主席,我终于到你这边来了!”
  毛泽东对刘善本驾机起义到延安给予高度评价,还风趣地作了一首打油诗:“刘善本,性本善,驾着飞机反内战。”
  朱德在欢迎的致词中指出:“刘善本上尉退出内战的义举,标志着中国人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