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望的目光-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当铺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物事被压价被贬低呢?伙计这个时候靠的是胆,能蒙就蒙,不能蒙就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客户。     
  有讽刺意味的是,做惯了银票行业的票号、钱庄,看惯了银子哗哗流淌的商人们,一旦走向当铺,就只能任别人估价了。银子,银子,多像一个抽大烟的鬼凄厉的喊声。大多数人从此一去不回,再也不会回来赎或许是自己几代的祖业。     
  商号,一代商业风云人物的产业,曾经一度维系着家国的荣耀,却最终在尽头时来不及回头。商败如山倒。那些倒下的永远不会再站立的那么坚强。在这风把鲁中平原吹出金黄色麦浪的五月,这里的一砖一瓦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矜持,任何一扇紧闭的木门,漆黑的兽吞门环和剥落的雕刻,都隐忍着许多的家国往事。北方的城和城里的故事,勾勒出百年商海的沉浮,希望它得到保护坚强地存活下去,并向历史遥寄我的悲伤和哀愁。     
  香烟的故事     
  不少男孩子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看见大人抽烟时,羡慕的不得了,于是也想效仿,但口袋里没钱买烟啊。于是,在村子后面的树林里,一帮人就把干枯的梧桐叶、芨芨草或其它不知名的叶子包在纸里,卷成香烟的样子,点上火,还真的可以吐出烟来。只是那种味道辛辣苦涩,一点也没有吞云吐雾的感觉,于是更加觉得那白白的烟卷神奇了。我自己也这样干过,不过我卷的是葵花叶子,那种浓烈蛊惑的味道把我直接放翻在地,昏睡了多半天。     
  在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卷烟市场是外国人的天下,我们熟悉的〃哈德门〃和〃大前门〃都是外国货,那时候,英美烟草公司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是垄断中国烟草产销市场的两个大公司。最早在周村经营烟草业的是美国烟草公司,在周村市区设立商号,出售卷烟。由于中国人大多数习惯于吸旱烟,卷烟价格又比较贵,销路一开始并不是很好。     
  英美烟草公司在周村开张时主要品种有地球牌、大连珠牌、刀牌等。后来为了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竞争下层消费者,又研制出成本低廉、适合做苦工的下层劳动人民买得起的所谓〃土烟〃,如:红印牌、斯太菲牌等。仅几分钱一合,又可以论支零卖,销量很大。         
▲虹桥▲书吧▲BOOK。  
第17节:回望的目光(17)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成立于1905年,由日籍华人简照南在香港创办,由于形势有利,又经营有方,迅速向全国大城市及南洋群岛发展,成为占有中国市场的最大华资企业之一。1910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即派人来到山东,选中了城市繁华的周村作为营业点。他们在大街上竖起两米高的大招牌,上面画着两个戴礼帽的绅士,旁边是大大的黑字〃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南洋的主要名牌是〃飞马〃、〃飞船〃、〃三喜〃、〃双喜〃等。〃双喜〃现在还有这个牌子,是由广州造的。由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卷烟质量好,价格公道,市场上很热销。但很快引发了同英美烟草公司的营销大战,其中的营销策略和手段令人咋舌,因为丝毫不亚于现代的商业竞争。     
  为了扩大影响;争取客户,双方各自在商号门前增加宣传牌,安装留声机,一天到晚放京剧唱片,或是放流行音乐。有时,还雇学校的学生在店前吹吹打打,引得路人观看,常常围得水泄不通。     
  南洋公司还在包装上动脑筋。为吸引顾客,在维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把〃四喜〃、〃飞艇〃牌等品种改为50支装。根据不同需求,又加工出从10支到50支装的各种样式。这些措施很受消费者欢迎,一直在市场上占上风。     
  英美烟草公司虽然资金雄厚,在市场上却始终不能独占鳌头;于是采取了削价竞销的手段。他们把市场看好的〃派力〃牌香烟从2。45降至2。40元一合,后来又在每合中放一块手绢,实际价格降到2。35元。不久,又将〃三炮台〃、〃活边〃、〃双英〃、〃Good Bean〃等牌号一律降价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五十。时间不长,又推出回收空烟盒、烟盒中送彩票的措施。同时,公司加大了宣传力度,设立专职广告员,在大街、马路、广场、城门等处绘制巨幅广告宣传画。一时,周村大街小巷,村镇庙宇的墙上,都画满了烟草广告。公司又往各商号、酒楼、妓院、茶馆、驻军、行政机关分送纪念品,有广告、时事图画、月份牌、美术画片等。     
  美烟草公司对批发商贩也极尽拉拢之能事。如:暗中给一定的补贴,代理商可以赊账购销,三个月清一次帐。对于远处的代理商承揽运输费用等。1915年后,该公司又做出鼓励忠诚于英美烟草公司代理商的决定,公开对只经销英美烟草公司产品的商家摊贩每月奖励一次,还不定期的设宴招待,对脚踩两只船的商人进行无情打击,停止供货。这些措施使它建立了稳固的促销网络。周村下河的郑氏烟店等,都是英美烟草公司较大的代销店。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面对英美公司的强大攻势,在许多方面是无能为力的。但他们却有民族资本的优势。1915年前后,提倡国货、抵制外货的运动一阵高过一阵。老百姓相比之下较多的还是喜欢买南洋公司的产品。1916年,简照南北方一行,通过做工作收买了英美烟草公司的许多代理商和工作人员。他的〃喜鹊〃牌香烟风靡全国,而英美公司的〃三炮台〃相形见绌。     
  今天,我们有了烟草专卖局监管市场,再也看不到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竞争了,当我们抽着五花八门的各种过滤嘴香烟的时候,很难想象半个世纪之前,这根小小的〃尤物〃竟然包含了那么多的故事,从那些风情万种的民国香烟盒上,我们可以看到民国的女子优雅的点着一支香烟,就如同拿着一支精美的香水。她们也许想不到,半个世纪后印在香烟盒上的是〃吸烟有害健康〃,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个坚强的人可以从烟雾中抬起他高贵的头颅,悲情的说:这辈子再也不抽烟了!     
  第一处:北方式洗澡     
  大多数中国北方人关于洗澡的记忆是这样的:很大很大的一个池子,水滚烫滚烫,很多人光着身子,来去无牵挂的在浴室里走来走去,然后像下饺子一样,扑嗵扑嗵的下到里面,池子边有个老搓澡工,摆了一张长躺椅在浴池边,经常有一些大汉赤条条躺在上面任其摆布,老师傅严肃认真,像在推敲一件物品,用搓布从头到脚从前到后,把汉子的身体搓得红红的,完了还来一阵敲背按脚,收费两或三元。从池子出来的人到喷头下面洗头、擦香皂、冲水,然后到外面的衣柜边穿衣服,走在回家的路上,风一吹,脸感觉紧绷绷地,浑身上下温暖舒坦。         
。▲虹▲QIAO书吧▲  
第18节:回望的目光(18)       
  南方人肯定会对北方人在公共浴池洗澡的这种行为大吃一惊。当初我到南方读大学的时候,我死活不肯给南方的同学讲北方人如何洗澡,因为我读书的这个省份,一个浴池都没有,就连街上最廉价的出租房里,也有洗澡间。北方人的洗澡方式对南方人来说简直如天方夜谭,不是靠想象力就能够解决。在南方人那里,洗澡是一件相当私人的事情,关上门,躲在自家的浴室中,想怎么洗就怎么洗,想洗多久就洗多久。因此,南方人把洗澡叫〃冲凉〃,极言洗澡之简洁;北方人则管洗澡叫〃搓澡〃,极言洗澡之久、之用力、之下功夫。     
  现在,我们应该可以理解为何周村的第一个浴池起了一个洋洋得意的名字:第一处。第一处,谓之亘古第一池。可以想见当年〃第一处〃作为一个浴池,是一个多么有品位的地方。早在1850年,周村徐氏创办〃第一处〃,共计有汤池一个,床位50多个,从业人员最多时达20人,当时主要采用简陋的大锅烧水,但往来的全是达官、贵人、富豪、财阀,总之,老百姓是没有洗澡的资本的。光绪年间,徐氏经营不善,〃第一处〃被盘点给了一个叫池玉田的人,池玉田把搓澡的床位扩大到90个。我们一行人去周村的时候,正赶上《旱码头》剧组的开境仪式,在〃大染坊〃里搭着一个浴池的景,当时已经人去屋空,烧水的大锅静静躺在灰烬里,黑色的柱子和水桶上水珠晶莹,送水的杠杆上,麻绳已经扭开了花。     
  当年的〃第一处〃可能就是这个样子,进了门,堂倌掀开一个皮帘子,迎面而来的是扑面的热气,汗味,肥皂味,大池里水气氤氲,人声鼎沸,青壮老少裸体,一览无余。洗过澡,铺位上一躺,茶房沏一壶热茶,慢慢地喝着,很是舒坦。修脚、搓背、敲腿、捏脚等雅称〃肉上雕花〃、〃掌中风雷〃。手艺娴熟的师傅们会把客人伺候得舒服惬意,完了再睡上一小觉,当你精神饱满离开时,精干的〃伺候〃已经把你的大衣、鞋子取下,放在面前。     
  其实,在公共浴池里洗澡并非中国北方才有,古罗马许多有名的政治阴谋和戕杀都是在公共浴池中完成的,或许,当人脱光了衣服,面对着没有差别的肉体,人的本能才能够体现的淋漓尽致。     
  五、家族的血脉     
  中国的世家大族一向以高蹈的姿态出现在历史上,从南北朝的门阀子弟、建安士族清谈的子弟到明清大宅门里恪守门庭森严规矩的病态公子,他们以自己的血缘而荣耀,也被自己背负的家族历史压的喘不过气。我过去一直认为陈逸飞的那些仕女图过于雕琢和华丽,并且似乎太过于伤情。但当我在淄博的大地上那些世族大院中游荡的时候,这个齐国古都的风中弥漫着陈腐的味道,从昏天黑地的战乱中幸存的建筑物以夸张的院墙高耸着,令人感觉到呼吸的滞闷与气氛的压抑。我现在才明白,清代或者民国的女子,本身就是家族的一句古奥华丽的潜台词,陈逸飞画笔下的〃临水照花人〃背后的世族才不会因为色调阴沉而被时光埋没。     
  那些我见到的北方显赫的四合院和门楼本该张扬的色彩却凝固着,闭塞的院墙笼住了一切可以被猜测的世族生活。它似乎感觉到百年的孤寂,却毅然而然地镇守着时间的刻度。任凭墙外岁月如梭,而自己却不露声色。这里最多的,是颐指气使的骄傲与大户人家的姿态;最缺少的,是直面的倾诉,即使它的生活早已停止流动。     
  按照我的推测,一个商业繁华的地方,其文化必然凋落。试想,要在寂寞的书斋中闭门寒窗十年,而不被银子照花眼睛,还要提防冷不丁从青楼、红楼中伸出的玉手,简直太难了。这绝对不是意志力的问题,身体往往背叛理智,况且〃书生气短〃,在飞扬的传统家族之外,文人的家族似乎多少有点坎坷和平淡,在〃读而仕则优〃的时代,功名仕途艰险异常,皇权和书生的对决,结果可想而知,中国的文人们一向以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王朝阴暗的背面。而承继着文人操守的读书世家往往更是带着幽怨,带着孤寂被埋入历史深处。         
◇欢◇迎访◇问◇。◇  
第19节:回望的目光(19)       
  我想,正是有那些秉承〃耕读传家〃的士大夫家族去中和周村商埠的过于浮华,商人们才在心中多少有点敬畏,而不至于被钱财冲昏了头脑。在他们迷惑的时候,他们或许会想到那些志存高远的文人们拖着清洁高古的影子,反照他们内心的势利。而周村商埠几经磨难忧患而不倒,或许也和它周围的这些文人有关。文人,商人在周村组成了一个奇怪的气场,于是,商脉不绝,文脉不断。     
  李氏家族:今日无税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这一年,一个风高月黑的晚上,有一支十万人的明朝大军趁着夜色悄悄进驻周村。这支亡国的哀兵走投无路,统领这支军队的山西巡抚李化熙也走投无路。他刚接到陕西巡抚的任命还没有到任就被崇祯皇帝传檄改任榆林三边总督,他的军队刚调遣齐备就听到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消息。于是李化熙只好把没有了皇帝的军队带回自己的老家周村静待时局变迁。     
  这十万人的大军的到来一举奠定周村作为山东商业重镇的地位。十万人的军队,要吃饭消费,况且在乱世,有十万大军驻守无疑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于是,周村的市面前所未有的繁华起来。     
  关于这十万大军的最后去向,是在清军平定了北方诸省后,主帅李化熙带领他们归顺了清王朝。于是,周村又逃过一次兵劫。在清顺治11年这一年,政治上如日中升的李化熙终于感受到了厌倦,他作为汉人再也禁受不起被歧视的卑微处境,于是以柱国太子太保、刑部尚书的衔请求告老还乡,他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第一个主动请辞的汉人。     
  据说当时顺治皇帝问他有什么请求的时候,他要求减免家乡周村的税赋,皇帝沉思片刻说,国家根基未稳,赋税不可免除,但念及李化熙功高年迈,特赦免周村一日无税。且手谕一份,曰:今日无税。拿着一纸圣谕的李化熙哭笑不得,一日无税有何用处呢?只能惨然回到家乡。传说李化熙把圣谕先是埋在自家祠堂下面,不料夜间红光四起,扰的方圆百姓心中不安,于是只有起出来供奉在中堂之上。一日,这位退休的老人忽然顿悟,哈哈高笑而去。他命人把皇帝的圣谕刻在石碑上,立于周村街头。每次当税务官到周村时,看到皇上亲题的〃今日无税〃便不敢收税。于是〃今日无税〃变成了〃日日无税〃。     
  传说总归是传说,今日无税的商埠却是来的不容易,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今日无税〃碑立于大街的北首,这块六角形石碑见证了传说之外的历史。李化熙在告老之后做了两件事情,一是请求官府减免了一批荒地税。当时管辖周村的长山县有一千六百顷荒地无人耕种,却照样要缴税,这些税银自然转到百姓头上,李化熙上书山东巡抚〃特疏得免〃。另一件事就是代完市税。他承担了周村市场的税银,周村由〃官集〃改为〃义集〃。当时的集市一向有〃官集〃和〃义集〃之分,〃官集〃就是由官府设置的集市,设立〃官牙〃,商人须向官府领牙贴、缴牙税;而〃义集〃则是民间自行交易,不必纳税。至此,周村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保税区〃。     
  其后,李化熙的家族一直秉承先人遗愿,代完市税。李化熙的孙子、两淮盐运使李斯全代周村缴纳税银三十年,并请地方官刻石立碑,永远禁止侵扰市场,今日无税碑于是立了起来,上面书着〃倡设义集〃的内容。康熙49年,长山知县金鉽的《周村义集记》中写道:〃长邑南十八里,为周村大镇,地不通夫水陆,而天下之货聚焉,熙熙然贸易有经,如游化日,余心窃异之,不知其何能尔?……在昔市税银两,豪滑多就中取利,商困难苏,五弦大司寇(李化熙)予告侍养时,于周村市力捐课税,每岁代为完纳,豪棍敛迹,不得横行肆里。则斯镇地僻而业盛。〃     
  李氏家族代周村完税一共持续了六代,二百余年。李化熙去世后,周村商民集资在西市场为他建产了规模很大的祠堂,每年九月初九日,全市商民化祭李大司寇。届时,唱三天大戏,挂李化熙的画像,供大家拜,这成周村的一个隆重的节日。李化熙的尚书府在周村傅家庄,高楼大厦数十座,贯南北大街人称李家大楼群。他家门前的街因此叫府前街,后面的叫府后街,家族的祠堂在永安镇以西,南北也是贯通两条街,故祠堂西面的街叫祠堂街。         
。←虹←桥书←吧←  
第20节:回望的目光(20)       
  李氏家族可以说是家族中的一个异数,他们的显赫不是因为豪门望族的做派和威严,而是默默的作为,可以说,没有李氏家族就没有当初周村的繁华。这个非常的家族遗留给我们的除了一份坚忍不拔的信仰,传奇和故事很少,我想,可能正是这份朴实的行动,感染和铸就了周村商人的品性,让他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文人血脉:因缘 因园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人保持有很强烈的好感,尤其在世风日下、知识被鄙夷叱责的时代,那份纯真的狷狂和傲气更令人神往。中国民间一直坚持这样的门庭观念,即才子配佳人。才子者,君子也,白衫飘飘,阳光俊朗。所以,在武侠小说中,常常出现佩剑的书生。或许,只有坐怀不乱的书生才配得上宝剑幽眠高古的光泽。宝剑与书生,也给文弱的书卷气里带来些许刚毅。     
  赵执信是一个典型而完美的书生。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名门望族,这决定了他将走一条读书作文为官的路子。14岁那年,赵执信被补为博士弟子,也就是当了秀才,两年之后他参加乡试,考中第二名而成了举人,18岁时参加会试,以第六名而为殿试二甲进士,从此开始了他十年入京为官仕途。康熙十九年(1680年),年仅19岁的赵执信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当时康熙开鸿博科,广招天下博学鸿儒之士,一时名士云集京师,赵执信以少年之身,往来其中,谈诗论文,纵横挥洒。康熙二十五年,赵执信升迁为右春坊右赞善,参修《明史》、《大清会典》。这样的年纪即被委以如此重任,可谓少年得志。《清史列传》说:〃是时方征鸿博之士,绩学雄文者麇集辇下,执信往来其间,倾倒座人。又为陈维嵩、朱彝尊、毛奇龄所引重,订忘年交〃。     
  才子者,童年时代定有非常的故事。赵执信9岁那年,当他看到于钦的《齐乘》中有〃淄水出岳阳山东麓〃之语时,知道于钦把岳阳山和原山混淆了,提笔便写了〃梦中鬼话,贻误无穷〃的眉批。老师会客回来,见此批语十分生气,训斥道:〃如此小小年纪,竟敢傲世不恭,贬辱先贤,成何体统!〃随即出一上联,对赵执信说:〃若对不出下联,便罚站两个时辰。〃这个上联是〃江河湖海激流清〃,一句话中的七个字都有水字旁。这时的赵执信一肚子委屈,心想:〃读书全信书,不如不读书,我到底有什么错呢?〃由于精力不集中,好长时间没有想出下联。正在这时,耳边响起了一片杂乱的马蹄声。     
  原来,赵家塾堂紧靠一条大道,是地方官吏进城的必经之路,人们管它叫〃官道〃。官道北起北门里街,至东门里街,长200余米。赵执信一听官道上传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