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士大风流-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子申生自杀后,重耳先生也被召回国都,连同一起召回的还有夷吾先生。两个人到了绛城以后,有人就跑到骊姬女士的面前打小报告:〃公子重耳和夷吾都来到国都,他们认为是您陷害了太子,故而心存怨恨,伺机报仇。〃   

  骊姬女士非常恐惧,公子重耳和夷吾可不是太子申生那样懦弱的人,最好防患于未然,趁他们未发难之际先将他们弄死,以解后顾之忧。因此她又在晋献公面前进谗:〃听说太子在供品中下毒,重耳和夷吾两位公子事先都知道,但却没有向你汇报,这不是合谋吗?哪有看着自己的老爹将被毒害而不声张的儿子?〃   

  严重糊涂的晋献公一听,觉得小老婆的话非常有理,便将因太子自杀而未能发泄的怒气转移到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身上。重耳和夷吾两位先生却没有老哥那么逆来顺受,当听说骊姬女士在老爹面前说自己坏话,想也不想的就逃回自己的封地,加强守备,准备应对随时而来的灾祸。   

  但逃跑也于事无补,骊姬女士横下心来要为自己的儿子扫清障碍,因此昼夜不停的在晋献公面前喋喋不休,说:〃公子重耳和夷吾连您的面都没见到就回去了,这不正是心里有鬼的表现吗?他们要是清白的,怎么会害怕父子相见呢?〃   

  晋献公觉得是这个道理,心中没鬼为什么不辞而别?看来是早有预谋。于是就派兵攻打重耳先生镇守的蒲城。与此同时,派出生于蒲城的宦官勃鞮去传达晋献公让重耳先生自杀的命令。   

  重耳先生镇守的蒲城,兵弱力寡,根本抵挡不住晋献公的军队。城破之日,我们的主人公介子推先生(十分对不起读者上帝,主人公这时才得以登场),连同其他几个誓死效忠重耳先生的臣子,一起劝说重耳先生逃亡。重耳先生无奈听从。在番强的时候,差点被宦官勃鞮的利刃伤及,幸好有惊无险,剑刃只砍下重耳先生的衣袖。   

  读者上帝一定非常关注这支逃亡队伍,现将详细情况公布于下:   

  逃亡队伍的核心:重耳先生。   

  逃亡队伍的成员:重耳先生(寻求政治避难的领袖);   

  五贤,即五位大贤人,赵衰先生,狐偃咎犯先生(重耳先生的舅舅),贾佗先生,先轸先生,魏武子先生(五人负责外交);   

  介子推先生(负责膳食、向导和顾问);   

  凫须先生(负责掌管重耳先生的财产和粮食)   

  壶叔先生(负责负重的体力活)   

  ……(不知名姓者数人,但绝超不过五个。)   

  逃亡路线:晋国→狄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晋国   

  逃亡待遇:历尽千辛万苦。受到狄君、齐桓公、宋襄公、楚成王、秦穆公的友好接待;但也遭到曹共公、郑文公的白眼相加;另外还有公子夷吾派来的杀手的刺杀行为;途径齐国时曾沉湎于齐女的美色,差点忘掉复仇大计;途径楚国的时候跟楚成王定下〃退避三舍〃的约定;最后到了秦国,秦穆公将宗室女子五人嫁给重耳先生,双方缔结〃秦晋之好〃,并答应派兵送重耳先生归国;总之,重耳先生在逃亡期间,虽说遭受了个别国君的冷漠待遇,但总体情况还是不错的,既享受了美女的服侍,又捞够了翻盘的政治资本。         

§虹§桥书§吧§。  

第14节:介子推,与君共逃亡(4)         

  逃亡中最感动人的事件:介子推先生割肉奉君。   

  逃亡转折点:晋惠公夷吾病死,太子子圉立为国君,就是晋怀公,但是晋怀公得罪了秦缪公,而且晋国国内的许多大臣听说重耳先生住在秦国,都想作为内应,把晋怀公赶下台,而迎立重耳先生。   

  逃亡结果:秦缪公非常欣赏重耳先生,不仅派送五位秦国的宗室美女,而且还答应派秦国的军队护送重耳先生回国;重耳先生回到晋国后受到臣民的热烈欢迎,即位为晋文公后,派人杀死晋怀公;后来,晋国在晋文公的励精图治下,国力渐渐恢复壮大,晋文公也成为继齐桓公之后崛起的又一春秋霸主。   

  介子推先生在逃亡过程中虽然不是主力,也没什么影响,甚至说连事迹也没留下多少,但他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因为自始至终,他的行为都令人敬佩,尽管有些事情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近乎愚蠢,但于当时却出于挚诚。   

  当重耳先生置身于艰难困苦的境地,介子推先生无私的奉献,毫不顾惜自己的血肉之躯;而当重耳先生结束逃亡生涯,登上晋国国君宝座的时候,别人都以追随者的身份邀功请赏,他却默默的走进绵山,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这一切应该怎样解释?介子推先生究竟付出了什么?他对自己的〃不食君禄〃的思想作何解释?接下来将为读者上帝揭开谜底。   

  好香的肉汤啊   

  由于骊姬女士制造的晋国内乱,介子推先生亦跟随重耳先生踏上了逃亡之路。读者上帝或许有所疑问。介子推先生何许人也?他在重耳先生手下担任何职位?他跟重耳先生的关系如何?他在逃亡之路上的表现若何?   

  读者上帝勿急,且容纳兰秋先生一一做出回答。   

  介子推何许人也?说实在的,这个问题不好回答,遍翻史书,强如司马迁先生都没有做出详细的记载,尽管如此,史料上还是留下了零星的纪录。他是山西夏县裴介镇人,有的史书上亦称他为介之推,或是介子,另外有后人考证介子推真正的名字叫王光之。单从姓名上来讲,介子推先生就足够让人头晕目眩。   

  宋朝的时候,宋真宗有感于介子推先生的事迹,追封他为洁惠侯;宋人王当在《春秋臣传》中为他立传;山西省地方史志上也有关于介子推先生事迹的记载;在今天介子推先生的故里……裴介镇东尚存有一座古墓,据说是介氏后人为纪念介子推先生而立。   

  关于介子推先生在重耳先生手下担任何职,也是老大难题。有的人认为是重耳先生的微臣,就是地位不高的小臣;有的人认为是重耳先生的重臣、贤臣,甚至认为介子推先生名列逃亡名单中的五贤之一,不知道五贤中的哪位要让位于介先生。   

  纳兰秋先生认为,介子推先生的官阶不是很高,但却是重耳先生的近臣,负责日常的膳食或是顾问,地位不是很高却十分重要,又介子推先生为官清廉,肩担道义,深受重耳先生和其他同僚的赞赏。由此,介子推先生与重耳先生的关系如何的疑问也得以解答。再补充一点,重耳先生欣赏介子推先生的为人,介子推先生亦有得遇英主之感,认为重耳先生是晋国最具潜力的政治家,将来势必会有崛起的那天。   

  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介子推先生在逃亡路上的表现若何。这个问题是小孩没娘,说起来话长,非要总结,可用〃割肉奉君〃四个字来表述;读者上帝不要误会,割肉奉君只是逃亡路上的一个小小的细节,万千苦难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然而就是这个小小的插曲,使得千百年后人们犹对当时的情景报以热泪盈眶,介子推先生的行为虽近乎不可思议,但其初衷却不容置疑,也不容鄙薄。欲知详细内容,且看下文。   

  逃亡最开始的时候,一切都比较正常。虽说日夜兼程跋山涉水,但逃亡的队伍精诚团结,没人掉链子。携带的食物和钱财也足够用。重耳先生毕竟是晋国的公子,富贵不在话下,既然决定逃亡,必早做了物质方面的准备。当他们未出晋国国境的时候,终日提心吊胆,前路茫茫,后有追兵,不得已夜晚潜行,白昼抽时间休息,休息的时候也选在茂密的树林或是人迹罕至的岩石山洞,大约十多天,才离开晋国的国境,到了晋献公鞭长莫及的地方。         

◇欢◇迎访◇问◇。◇  

第15节:介子推,与君共逃亡(5)         

  重耳先生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介子推先生等随从人员亦稍可放松,但仍担心有晋献公的追兵越界追缉,警惕之心不敢丝毫懈怠。重耳先生养尊处优惯了,哪受过如此苦厄,因此哀叹连连。经过介子推先生的一番安慰和宽解,重耳先生才觉悟过来,现在正是鼓舞志气勇往直前的时候,怎么能够萎靡不振呢?自己身为这个队伍的核心,最应该打起精神,让别人看到希望而非绝望。   

  然而事情正在发生变化。随着逃亡生涯的无限期延长,食物和钱财的日益减少,某些人的思想开始发生动摇。这里的某些人是指凫须先生,他具体负责掌管逃亡队伍的日常饮食和财务出纳,彼时的财政状况非常糟糕,只有出而没有纳,而且队伍赖以生存的粮食日渐减少,不日即将消耗殆尽,却缺乏任何增加粮食的措施。凫须先生对现况了如指掌,断定逃亡队伍过不了几天便得解散,因为没有谁可以抵御饥饿的威胁。   

  凫须先生如是想,头脑中浮现出饥饿不日降临的窘况。饥饿可以使君臣互为仇雠,而原因则是争抢一碗小米粥。凫须先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君臣因为抢粮食而大打出手,传出去好说不好听……又不想使自己成为饥饿的牺牲品,他在逃亡队伍中的地位仅高于壶叔先生,力气却又弗如,一旦因缺粮而引起争执,地位低的争不过地位高的,力气小的抢不过力气大的,为了自己的安危着想,凫须先生决定私携钱粮潜逃,以目前所剩的钱粮,在一个不被认识的地方,尚能过上小康生活。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凫须先生为了一己之私,置逃亡集团于不顾,此种不仁不义的丑恶行径令后人不齿。事情发生后,重耳先生又重新陷入萎靡。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也是寻常道理,但没想到漏屋偏逢连夜雨,破船又遇顶头风,怎一个〃惨〃字了得!   

  这一日行至羊舍,即今天山西省洪洞县,夏日炎炎,赤色千里,逃亡队伍在没有钱粮的条件下已经苦行数天。饥饿和疲劳像是一种魔咒,笼罩在众人头上。重耳先生任是志在千里的人,也熬不住口干舌燥的折磨,再加上饥肠辘辘如鼓,只得匍匐于地,幻想着曾经山珍海味的日子,希望借此能产生足够的涎水,以解焦渴。   

  介子推先生看到重耳先生的饥渴和愁苦,心中很不是滋味。为臣之道在于忠君,现在重耳先生身临绝地,做臣子的应该为君纾难,万死不辞。介子推先生决定为重耳先生献上自己的赤心忠诚。   

  于是,当众人寻找粮食而不得的时候,介子推先生悄悄避开众人,拿出随身携带的锋利匕首,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然后煮成羹,双手捧给早已饿得头脑发昏的重耳先生。    

  真佩服介子推先生的勇气,纳兰秋先生写到此处,也拿钢笔在身上乱杵,但一有疼痛,就会丧掉信心,万难再进行下去。介子推先生割肉的行为是一个过程,伴随血与痛,要不是有忠贞的信念,打死也难以下刀。   

  饿昏的重耳先生猛然嗅到肉香,本能的精神一振,睁开双眼说:〃啊,好香的肉汤呀!〃他老先生顾不得多问,端过就喝,喝完后面呈喜色,满足地一抹嘴,口里连连称道:〃好香,如此美味的野味肉汤,是哪位爱卿猎来的?〃   

  众人面面相觑,都被介子推的忠心所感动,纷纷注视介子推先生,以献上自己的崇敬。重耳先生随着众人的目光看去,发现介子推先生面色苍白,大腿处的衣服撕裂,鲜血迸流,一下子明白了。他扑过去抱住介子推先生,感激地哭诉:〃先生,内乱平息后,一定报答足下的大恩大德!〃   

  正在此时,介子推先生的忠心感天动地,天际忽然吹来一阵凉风,俄顷大雨倾盆,连日而来的饥渴焦灼得以缓解,附近的百姓听说晋国的公子逃亡到此,因感念其在晋国的恩德,纷纷来献粮食。重耳先生亦得以重新鼓舞,继续逃亡,直到最后的凯旋而归。   

  我的生命我做主   

  经过长达十九年的逃亡生活,重耳先生得以在秦缪公的支持下,重新返回故国。   

  之前,重耳先生有过一次归国的机会,但因为机会不成熟而被迫放弃。事情发生在晋献公山陵崩后,晋国陷入内乱,里克先生杀死骊姬女士的儿子公子奚齐,迎接重耳先生回国复位。重耳先生彼时逃亡在外,国内缺乏支持力量,因而谦说自己资格不够,请里克先生择贤而立。里克先生无奈只好另请夷吾公子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因重耳先生的一念之差,导致逃亡路上凶险倍增,夷吾先生不但不感激重耳先生的谦让之意,反而以怨报德,派出连环杀手,欲置重耳先生于死地,以免将来威胁自己的君位。         

▲虹▲桥▲书▲吧▲。  

第16节:介子推,与君共逃亡(6)         

  这次回来,重耳先生踌躇满志,不仅得到了秦缪公的支持……秦缪公亲自护送到秦晋边界,分手后拨给重耳先生两千军士以作后盾;而且晋国国内的支持力量也异常活跃,晋惠公的儿子晋悼公不得人心,大臣们纷纷表示愿为内应,迎接重耳先生回国。   

  重耳先生归国后,即位为晋文公,并将晋悼公子圉先生斩首,以答谢秦缪公的支持(子圉先生曾得罪秦缪公)。由于深知国君之位的来之不易,晋文公即位后倍加珍惜,以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操心国事,使晋国的国力蒸蒸日上。   

  亚圣孟子曾云:老天要想让某人承担大任,必会事先磨练他的心智,让他历尽艰辛困苦,使他感到绝望,这样他才会奋发有为,做出一番令人惊叹的伟业。晋文公就是这种情况,他在逃亡的过程中,吃尽了人间所有的苦难,饥饿,困乏,白眼,冷漠,绝望,甚至自杀,但最终还是挺过来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种论调未必是误打误撞,而是蕴含了〃千淘万漉虽辛苦,淘尽黄沙始到金〃的境界。   

  晋文公政治修明,老百姓深受其惠。他没有忘记那些曾经跟随他流亡的有功之臣,于是举行盛大的宴会,把同甘共苦的臣子都请来,君臣畅谈,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席间论功行赏,功劳大的封给食邑,功劳小的奖给爵位。   

  就在赏功的时候,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因为他的弟弟王子带发动政变而逃亡郑国,派人向晋文公告急。晋文公认为这是重振晋国威望的重大机会,于是派兵杀了王子带,并护送周襄王归国。这件意外事情的发生,使得晋文公中途离席,充当周襄王的帮手去了。宴会也因君主的离去而索然无味。   

  介子推先生并不在当场,他对邀功请赏的行为深为鄙薄。这种态度可以从他和老老娘的一段对话中窥得一二。   

  介子推先生说:〃听说不少人参加了国君的赏功宴,真是恬不知耻。晋献公有九个儿子,至今只剩下国君一人。惠公和悼公因为刻薄寡恩而无人依附,导致众叛亲离,使得治理晋国的大任转移到国君身上。这一切都是天意所为,都是顺天应时自然而然的事,别人有什么功劳可言?可那些愚蠢的人却不晓得这个道理,花言巧语地去讨封赏,认为国君得以即位,是他们的功劳,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偷窃别人的财物尚且称其为盗贼,何况是贪天之功以为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臣子一心求赏,上面的君主赏赐奸邪,我怎能跟这些人同流合污?〃   

  介子推先生的老娘说:〃儿啊,你的思想太偏激了。你这样做即使死了,谁又会知道呢?不如也去邀功请赏,要不然将来会有怨言。〃   

  介子推先生说:〃明知道这种行为不对还去效法,罪过就更加严重。况且我已口出怨言,就不能再食君禄了。无功而食禄,天下哪有这样的糊涂事?〃   

  介子推先生老娘说:〃那不如尽到人臣的职责,把你的道理告知君主,让他也纠正自己的行为。〃   

  介子推先生说:〃言语就好比身上的饰物,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将身体隐藏起来,饰物还有什么用呢?如果去跟君主把道理讲明白,告诉他之所以能有今天乃是天意而非臣下的功劳,就好像给身体带上美丽的饰物,这与求得显耀有什么区别?儿子不愿这么做!〃   

  介子推的老娘一听,知道儿子决心已定,就对他说:〃既然你坚持自己的想法,为娘的就和你一起隐居。〃   

  于是,介子推先生携带老娘来到绵山,过起了隐居生活。介子推先生在隐居生涯中充当的是一个樵夫的角色,虽然没有食邑和爵位,但却自食其力心安理得。这种精神和勇气令人崇敬。无论古今,人们大都削尖了脑袋往富贵门里钻,介子推先生甘心隐居,做个与世无争的砍柴人,这种勇气比不畏生死更加难得。   

  有人认为介子推先生在做秀,认为他是在演戏给晋文公看,你看你谁都封赏了,为什么没有封赏那个割肉给你吃的人啊。这种观点至今深有影响,而且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还可以拿出《史记》中的记载作为佐证。         

。←虫工←木桥 书←吧←  

第17节:介子推,与君共逃亡(7)         

  《史记》中记载,因为介子推先生不仅没有得到封赏,反而跑到绵山隐居起来,于是有些人就站出来打抱不平,这些人在宫墙上打出横幅,上面写着:龙想飞到天上去,得到了五条蛇的辅佐;现在龙已飞到云端,四蛇各得其封赏;只剩下一条蛇,怀着怨言跑到山上;它在飞龙饥饿的时候,曾割下自己的股肉。   

  晋文公知道后,觉得对不起介子推先生,就请介子推出先生来做官,被介子推先生拒绝了。晋文公不得已,将绵山圈起来作为介子推先生的封疆,以保全他们母子的生活。   

  将介子推先生心甘情愿的隐居,描写成为别有居心的做秀行为,这是有悖于介子推先生的本衷的。仅有的史料可以证明,晋文公当政后,及其余下之年,介子推先生始终没有当官,可以说是没有露面,一直陪伴着自己的老娘隐居绵山。这是对持有介子推先生做秀的观点的人的最有力也是最坚决的驳斥。后世更有宋真宗追封介子推先生为〃洁惠侯〃,这才是真正的别有居心,介子推先生不愿封侯,不愿食君禄,乃是发乎本心,并非矫饰做秀,这与当初割肉奉君的事迹如出一辙。   

  至于介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