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帝国的黄昏-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幸的是,万历皇帝对这种胡说并没有如其他皇帝那样很重视,原因是,他对任何事情都不重视。所以,只有徐兆瑞在那里空喊,东林党毫发无损。可李三才就倒霉了,因为顾宪成的那封信,他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入阁。并且,他原来的职位也无法保住,他只好请求辞职。当他一连向皇上上了十五次辞职的疏章没有得到回音后,他就不等皇上允许,自动离职卸任,回通州定居去了。
  李三才事件拉开了东林党与反对派的争斗,在这件事上,无论后人多么想为顾宪成辩护,但一条不容置疑的事实却是,他希望李三才入阁来提高东林书院在朝廷的影响。
  

并不纯净的东林党(2)
虽然,他后来解释说,自己所写给叶向高的信的缘由只不过是出于对李三才的了解与肯定,但在攻击他的言辞里,都有这样一条:李三才本就是东林一伙的。
  几年后,发生了明末三案,直接引起了党争。这三案是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梃击案我们在前有所介绍,这里不再赘述。红丸案发生在泰昌元年(1620年),万历皇帝的那位太子朱常洛即位后不久就得了重病,司礼监秉笔兼掌御药房太监崔文昇进泻药,服后病益剧。鸿胪寺丞李可灼就献上了两颗红色的丸子,说是仙方,可长生。朱常洛服后不但没有永远不死,反而立即就死了。朝臣群起弹劾崔、李二人,东林党人立即怀疑此二人是受郑贵妃指使而下毒;而反对派却反对,其实这些人反对的目的就是因为东林党赞成。争论一起,大学士方从哲从中协调,事久决不下。最终,两派谁也没有取得胜利,朱常洛死后,儿子朱由校即位,抚养他的李选侍坚决居住在乾清宫,以把持朝政。都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等联合大太监王安迫其移宫哕鸾宫。朱由校正式即位后,此事引起争论,成为官僚派系斗争的内容之一。
  东林党的势力逐渐扩大,特别是当朱由校登基后,由于是他们的努力,所以皇帝对这些人很是器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失意的政客,善于钻营的士大夫纷纷投进东林,而且,在这些人信誓旦旦的承诺下,东林也接纳了他们。
  在后期,东林党之所以敌不过阉党,有一部分原因即在此。诸多的政客发现自己所凭借的东林已经不是当初的东林时,他们立即掉转,把枪口对准了真正的东林党人。
  我们回过来看,当初,万历皇帝下令全国开展矿监税使活动,最先反对的就是东林党。这并不是说,他们在为天下百姓着想。因为在万历皇帝最先派出矿监时,老百姓的利益并没有受到影响,而受到影响的是一些富民。那么,东林党的人是些什么人呢?这些人大都是有功名、田地或是资产的中小地主阶层。
  税使刚刚成立时,其所征税的对象也无非是一些开旅店的店主,这些人自然也被称为富户。也就是万历皇帝侵犯了他们的利益,才使得他们奋起而反对之。
  在天启三年(1623年)的京察之中,东林党人赵南星掌管吏部,力斥反对派官员亓诗教、赵兴邦、官应震、吴亮嗣等,议当罢黜。吏科给事中魏应嘉坚决不同意。赵南星可不管,总之,不和自己站在一边的就是敌人。他写了《四凶论》攻击亓诗教等,最终这些人在强大的东林势力的打击下被罢黜了。从各种史料来看,赵南星通过这次京察大肆打压其他派别的人,完全是一种斩草除根的想法。的确,东林官员不与阉党合作,从而获得清誉之名。但东林党人以“清流”、“正人”自诩,对三党官员心存报复,对政见不合者均斥为“邪人”、“邪党”,甚至直指为阉党,却也是他们的愚蠢之处。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被东林排斥的官员,便投依阉党求存。东林执政后反而在朝官中日益孤立,而魏忠贤的阉党的势力却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针对这次京察中东林党人的报复行为,前辈学人谢国桢先生就说:“天启三年的京察,赵南星未免作的太辣,但后来魏忠贤的残戮,又未免太毒了。”他这句话其实还可以这样来理解,后来东林党人被魏忠贤大肆清洗,一半责任要归于自己。
  假设,只是假设,党争开始只是纯粹的政见和价值观分歧的话,那么到后来也就显现出了它的真实面目:彻底沦为了全然不顾天下国家的意气之争、利益之争、个人恩怨之报复。齐、楚、浙三党自然如此,东林党更是不能逃脱。
  所以,东林党并不是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十分纯净,纯净到只为百姓着想。晚明的清官、好官都出在东林或是对东林有一定的好感。这只不过是因为其他党派太差劲了,这些官员只能退而求其次而已。
  

在正义与非正义之间挣扎(1)
被反对派命名的东林党在其产生到灭亡,到底争论了哪些事呢?这是一个很不能让人解释清楚的问题,一方面,他们的争论到底起到了多少作用;另一方面,在争论中,是否真的是从大局着想的。
  顾宪成似乎就是东林党的开始,而在他死后,东林党也并没有结束,直到明朝灭亡,在历史的回音壁上,我们还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在此,我们不对他们的声音确认是对还是错。我们只是想看一下,他们用了几十年时间到底都争论了些什么。
  第一起事件是关于张居正的,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死,第二年,张居正被抄家,顾宪成认为这是张居正咎由自取。
  第二件事是争国本,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科臣——后来的东林党人——姜应麟上疏皇帝应立太子,万历皇帝迟迟不立,东林党人与内阁一派和皇上争论了十五年。
  第三件事是丁亥京察,发生在万历十五年(1587年),北察主计人之一为左都御史辛自修,南察主计人有右都御史海瑞。两人都欲借京察整饬吏治。顾宪成在北察中支持辛自修,他的弟弟顾允成等在南察中支持海瑞。结果,辛自修与海瑞都失败,顾宪成兄弟被降斥。
  第四件事就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的三王并封,顾宪成强烈反对。
  第五件事是癸巳京察,主计人是吏部尚书孙鑨,左都御史李世达和考功司郎中赵南星。考察贯彻了严于自身、严于要律、贪吏必察的原则,但不久,赵南星被斥为民,孙鑨被迫辞职。支持京察的官吏纷纷被贬。
  第六件事是万历皇帝设矿监税使活动引起的争论。
  第七件事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发生的《闺范图说》事件,早在万历十八年(1590年),山西按察使吕坤编辑了《闺范图说》,里面提到的妇女都是皇后级别的,郑贵妃拿到这本书后,就把自己也写了进去。他这样做的目的当即被东林党人拆穿,引起争论。
  第八件事是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三月的民变,东林党人或支持民变或者参与民变。
  第九件事是万历二十七年的己亥京察,北察主计人吏部尚书李戴秉承阁臣沈一贯意大肆打击东林党,东林党反击,此事过后,东林党人被迫去无锡听顾宪成讲学。
  第十件事是关于真假楚王的,当时,楚王朱华奎的下属向朝廷告发朱华奎是异姓假王。当时,沈一贯想隐瞒此事。但东林党人礼部侍郎郭正域上疏请勘,楚王派人送礼给郭正域,郭正域依旧不依不饶,后被沈一贯一伙清除出朝廷。在这件事上,楚王的真假另当别论,而沈一贯不想把事情闹大是符合当时形势的,郭正域偏想要事情水落石出,被弹劾去无锡听讲是活该。
  第十一件事还是关于书的,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十一月,一本《国本攸关》的图书出现,大学士朱庚得到此书后,发现此书是托“郑福成”问答的。“郑福成”喻郑贵妃之福王当成。时谓之妖书。这一次,皇帝大怒,东林党人没有挑起事端,但沈一贯却以此事拿下了东林党人大学士沈鲤。正要趁势拿下其他东林人士时,太子朱常洛大怒,此事才算结束。
  从这以后,几乎每件朝廷之事都有东林党人的参与,直至其被阉党打败。也就是说,从有东林党那天起,党争在明末就没有停止过。
  魏忠贤没有掌权时,东林党的最大敌人是掌权人物,比如当时的王锡爵,后来的沈一贯,还有万历皇帝。东林党人大部分都是言官,分布在六部里,自从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将内阁权力降低,大权尽归于六部,所以,六部的言官们敢于向内阁首辅发威。而万历皇帝又对这些事情置之不理,内阁首辅自然就要反击,归根结底,都是万历皇帝的错。
  万历皇帝是非常明智与愚蠢的,在有关于他自己的争论中,他总是不肯给答复,或者是默许内阁对东林党进行打击。而内阁,也就是朝廷的掌权派对东林党人的态度却是四个字:坚决打击。可以这样讲:谁在内阁,只要不是自己人,东林党人就发了疯似的去咬。一件事只要被东林党人捉到了,就绝不轻易放口。比如,明末三案*,它促成了党争,党争反过来又影响了三案,使得一件很普通的案子,成了惊天动地的大案。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在正义与非正义之间挣扎(2)
我们还不得不提发生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的辛亥京察事件,和以前、以后的京察事件一样,党派之争如火如荼。这一年的京察在北京的主持者大都是东林党人,所以齐、浙、楚诸党遭到了他们的打击。但南直隶的京察却为齐、浙、楚党所把持,故在南京的东林党人受到了排斥。正是辛亥京察南直隶的形势,科道言官们遂依籍贯有了齐、楚、浙三党。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的丁巳京察,三党势力大盛,由楚党的吏部尚书郑继之、浙党的刑部尚书李志和考功郎中赵士谔主持,因此东林党人在此次京察中几乎被驱逐殆尽。
  通过这几次京察,朝臣们的党派归属一步步地明确和巩固,党争之风日盛,并几乎使朝中大臣都卷入了党争,大有不依附于一党一人便无法立足之势。从这次以后,一直到天启朝东林党才再获朝政大权。如你所知道的,他们却和对方一样,不但不以国事为重,反将排除异己党同伐异的行动进一步加大,把党争带进了白热化阶段。
  天启年间,东林党由于扶持熹宗即位有功而命运出现了转机,当时的首辅刘一景、叶向高,吏部尚书赵南星、礼部尚书孙慎行,兵部尚书熊廷弼,都是东林党人或东林的支持者,可以说明朝的军事、政治、文化、监察和人事大权全都被东林掌握,他们从在野的清流成为了主持朝政的主要力量。于是,就有了那次大清洗。
  [事实上,对明代官吏的京察在万历之前是极为严肃的事情。虽然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其考核过程并不怎么严格,但无论清官、冗官、贪官,却莫不视被考核察典点名批评为终身洗之不去的人格及政治污点。在当时政治和风评上,这都是极严重的问题,故人人凛然,廉耻之心常在,是以它既是一种他律,也让官员们因此自律。然而,从“癸巳京察”起到“辛亥京察”、“丁巳京察”之后,在大计中被点名弹劾者,几乎都是因党争而致,弹劾与被计官吏的品格及政绩几乎再无什么关系,实际上京察和外察已全然失去了评判标准的职能,彻底沦为了党争工具,成了党争的代名词,士大夫官僚们也从此彻底失去了对大计的尊崇,再不把大计当一回事,其凛然及廉耻之心荡然无存,故而吏风日坏。]
  可当他们将对手清洗完毕以后,发现又出现了一个魏忠贤。这些士大夫居然想以笼络的方法希望魏忠贤不要干政,他们曾把对手同样是士大夫的三党清洗干净,却面对着日益强大的阉党而束手无策。似乎在这些人看来,动用武力永远是匹夫所为。最终,他们丧失了在朝中的优势地位,被阉党轻而易举地消灭。
  从顾宪成成立东林书院到被魏忠贤屠戮,东林党人苦心经营十七年。最终,他们整体以一发不可收拾的气势消失了。当时人对他们的赞颂至今仍在史书的某一角落里发着光芒,现今我们来看他们,多一点理性,总归是好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天上蹦出个努尔哈赤(1)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秋,朝鲜使者来到京城,除了进贡一大批人参外还带来一个他们认为十分重要的消息: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在北方自称天命汗,建立“大金”政权。内阁以及万历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后略有些惊讶,这个叫努尔哈赤的人对朝廷一向忠心耿耿,怎么可能自封天命汗?一向在战争上很认真的万历皇帝问别人:“此人难道不知道自封天命汗的后果吗?他难道想造反?”
  有人立即告诉万历,此人对朝廷的忠心程度无人能比。从(万历)十八年(1590年)到(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他亲自八次来京师向朝廷进贡。这样的一个人如何会造反?如果情报属实,他肯定有不得已的苦衷。
  万历不相信一个人能有多大的苦衷,居然自寻死路地想要造反。他立即问:“那么,这几年他为何不来进贡了?”
  立即有人告诉他:“您不知道吗?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咱们下令不允许他朝贡了,第二年,咱们又把和他经营多年的马市给关了。但三十八年(1610年),他还是派人送来了贡品。”
  万历不相信,难道这就是他的苦衷?
  又有人跟万历讲道:“大概是因为去年咱们向他索取他们世代耕种的田地吧。”
  万历并没有在意,他当时想的是,这个人虽然自称天命汗,但我大明帝国并不承认他。况且,他的祖先和他生是大明的人,死是大明的鬼。派几个人跟他讲一讲,能有什么深仇大恨,居然要跟朝廷对抗。万历不想再动干戈,仁义之邦理应以仁义待人。
  朝鲜使者带来的人参让明帝国很是欣喜,可这条消息并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原因很简单,历来在东北边境上闹事的人都被打击过,并且都死得很惨。
  可朝廷不了解的是,此一时,彼一时也。现在崛起的这个努尔哈赤要比以前的那几位闹事首领强出许多。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明朝九边重镇空虚多年,这种所谓的空虚正如大学士叶向高指出的,“无大将,无可战之兵”。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叶向高上疏请求“修理”努尔哈赤,但并没有引起皇帝的重视,皇帝只是在经济上制裁了一下努尔哈赤。可叶向高所谓的“修理”肯定是动大手术的“修理”,也就是对其用兵。叶向高的主张没有得到朝廷关注后,他就开始研究起这个努尔哈赤来。他希望此人只是个草莽英雄,但研究的结果却和他的希望恰恰相反。
  努尔哈赤的五世祖是明朝建州三卫之一的建州左卫的都督,当初,明朝为了控制北方的这些少数民族,就采取让他们互相牵制的做法,谁也不能做大,建州三卫必须平衡发展,谁若做大,明帝国就收拾谁。不巧的是,到了努尔哈赤的爷爷时,由于兄弟众多,所以建州左卫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朝廷立即采取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镇压,到了努尔哈赤的父亲这一辈时,他父亲只不过是建州左卫枝部的一个酋长了。
  本来,这应该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们按照宿命的安排,永生永世都会为大明效力。但天有不测风云。努尔哈赤的父亲忽然就娶了建州三卫之一、建州卫都指挥的孙女。本来,这并没有什么,但努尔哈赤的这个老爷爷和老爷爷的爹并非常人,他们经常骚扰明朝边境。辽东总兵李成梁气愤不过,就在万历十一年(1583年)向两人的老巢发动了一次攻击,并将努尔哈赤的老爷爷打败,不久又杀掉。在这场战斗中,努尔哈赤不但失去了老爷爷,还失去了爷爷与父亲。
  明朝给出的理由是,你爷爷和你父亲领着我们去进攻你老爷爷,在战乱中,我们一不小心把他俩射死了。明朝给出的这个答案应该很明确——是误伤。
  努尔哈赤恼火非常,心想,我老爷爷做了对不起你们的事情死了活该,但我爷爷和我父亲可是为你们领路的,你们说一句是误伤难道就完了吗?
  他跑到明军那里,要讨个公道。明大将李成梁也觉得对不住这个年轻人,就给了他许多好处。这些好处包括,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都督敕书一道、爷爷和父亲的尸体。
  

天上蹦出个努尔哈赤(2)
努尔哈赤不干,在他看来,这些好处对他一点用处都没有。首先,都督敕书虽然是许可了他当建州左卫都指挥,但此时的建州左卫已经不是从前的建州左卫了,它的辉煌已成为过去。努尔哈赤无疑是得了个空衔,死了几位亲人,换来一个空衔,鬼才干呢。他虽然不同意,但明朝却用两百多年的存在和无数兵马震慑他,他只好同意。
  被人逼迫下的同意永远都不可能坚持太久,当他得知原来是另外一个少数民族图伦城城主唆使明军去攻打自己的老爷爷时,他把怒气撒在了这个城主身上。
  但是,图伦城城主敢怂恿明军攻击别的少数民族,就证明他是明军的培养对象。事实也的确如此,明朝想以他的力量来控制建州女真各部。在明朝的积极培养下,该城主得到了建州女真许多支部的拥护。努尔哈赤的建州左卫被人称呼为满洲部,就是这些人也都倾向于图伦城城主。
  努尔哈赤只好自己动手,率领一百人(其中有百分之八十七的人没有盔甲穿)去进攻图伦城。这一年是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尔哈赤二十五岁。
  图伦城立即就被攻破,城主逃跑。努尔哈赤气得直叫唤,似乎是为了撒气,第二年,他招收了四百多人攻克了一个小部落的城池,接着就是一系列疯狂的攻城掠地。到了万历十四年(1586年),他已经收服了三部,统一建州已经提上了日程。
  就在这一年,努尔哈赤得到消息:图伦城城主正在一个部落中吃香喝辣,他立即带兵攻占了此地。图伦城城主再次逃掉。
  努尔哈赤无处泄愤,一想到明朝杀了自己的父亲,就把当时城中的汉人杀掉了十九个,然后又把六个汉人射伤,让他们带着箭去明朝传信:将仇人图伦城城主送来给他。
  明军见他这两年的确折腾得还算可以,又见图伦城城主简直就是个笨蛋,就顺水推舟说,你既然要杀,就来军营杀吧。努尔哈赤果然就派人跑到了明军处,图伦城城主没有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