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就是当混蛋。如果赵匡胤在这个时候告诉他们:“我不造反,你们也别当混蛋。”你觉得他们会乖乖的听话吗。赵匡胤估计他们最可能干的事就是换一个可以让他们成为混蛋的人。那个人很可能是苗训,赵普也有可能。等到他们换了人,那自己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不过赵匡胤又不愿意痛痛快快的答应造反,因为他不情愿,而且他觉得自己被赵普欺负的太狠了。
赵匡胤说完那句话之后,就坐在床上不吭声了。这可把赵普急得不行,于是他就拉着赵匡胤的胳膊,嘴里一个劲的“怎么样啦啦”的叫个不停。这一手的确管用,一下子就把赵匡胤恶心坏了。这是因为赵匡根本就不好这个,要是换成赵光义的话估计就不好使了,他也许还会让赵普坐到自己的腿上,说一句“臭德行”之类的话。
赵匡胤在赵普的撒娇之下,终于开口了:“可以造反,但不能当混蛋。”在赵普听来,这句话和让他直接去死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大家都知道,圆脸小伙子们关心的并不是谁当皇上,而是在换皇上的过程中能不能捞到实惠。不过在我看来,赵匡胤这么说就是想吓唬吓唬赵普,因为类似的情况我经历的太多了。每次她生气的时候,都会在我反复哀求下提出一些无理要求来,比如让我一口气喝下二十瓶藿香正气水。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做法是继续哀求,直到她的无理要求变成有理要求为止,比如让我写份保证书。这个变化的过程会比较漫长,有时候是几个小时,有时候是几天,时间的长短完全没有参考依据。这就说明,如果赵普继续拉着赵匡胤的胳膊,说上几十甚至上百遍“人家不嘛”,也许赵匡胤就会同意让圆脸小伙子们当混蛋了。
赵普的心里害怕极了。他觉得自己绝不能去死,而让自己活着的方法就是必须要让圆脸小伙子们能捞到实惠。这个实惠本来应该是赵匡胤给的,但现在赵匡胤不给,那就只能自己给了。其实赵匡胤不愿意给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他觉得同意当皇上是件赔本的买卖,既然已经赔本了,凭什么让我再往里搭钱呢。于是,赵普就向赵匡胤表示,他愿意把他在百姓开封城所有的财产捐出来,当作给圆脸小伙子们的实惠。赵普这一手也确实够阴的,因为我们知道那些买卖其实都是赵光义的,他这么干无疑是在报复赵光义把他一个人扔下的劣行。
赵匡胤和赵普一起走出了帅帐,向圆脸小伙子们宣布造反的事去了。这里有一点要补充,在他们即将走出帅帐的时候,赵普看见他装黄袍子的包袱就在他的脚边放着。这让赵普气的差点把血喷出来,因为他知道这一定是在他摇晃赵匡胤胳膊的时候,赵光义变着颜色放的。赵普在心里狠狠的骂了一句“奶奶的”,然后拿出黄袍子给赵匡胤披在了身上。 txt小说上传分享
3
这个故事终于要讲完了,在最后我还要交待一下赵匡胤当了皇上之后的事。
赵匡胤当上了皇帝之后,对开封城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翻修。翻修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官人开封城的城墙拆了,因为赵匡胤觉得这个东西实在是个祸害。据说在拆墙的时候,好多人都听到了城墙疼的嗷嗷乱叫的声音。拆完城墙,赵匡胤又顺带用城墙的砖头把百姓开封城的房子和街道整修了一下。因为没有了城墙之后,官人开封城和百姓开封城就连在了一起,而百姓开封城的环境实在有碍观瞻。另外,赵匡胤还觉得为了他当皇上的事,奇形怪状的老百姓们担惊受怕的也实在不容易。至于军人开封城,被赵匡胤迁到了郊区。赵匡胤为圆脸小伙子们新建了一座更大的军人开封城。新建的军人开封城不是圆的,不是方的,而是三角形的。
赵匡胤还对开封城里的一些规矩进行了调整。比如在开封城的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明火。漂亮女人也不用再藏在地窖里了,因为赵匡胤觉得既然他的女人有跟人私奔的危险,那其他人也应该有这个危险才对,要私奔大家就一起私奔。赵匡胤还取消了所有进入开封城的条件,并打出了“开封欢迎您”的广告语。这是因为赵匡胤认为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赵普回到开封城,第一件事就是去找赵光义算账。为了防着赵光义突然变颜色,他还准备了一同油漆。在赵光义刚一转眼珠的时候,就当头泼他一身。其实他根本就不必这么费事,因为赵光义也憋着找他算账呢。因为他在陈桥把赵光义所有的财产都捐献了。当他们俩刚一见面,就双双泪流满面的扑了过去,又撕又咬的完全不顾体面。后来,他们的关系一直很僵,直到赵光义当了皇上之后,才有所好转。
苗训成了大宋朝的护国军师,并在翻修开封城的过程中发了大财。因为所有新盖房子的人都请他去看看风水。不过赵匡胤心里还是对他腻歪极了。终于,有一天苗训在回家的路上又流了鼻血,他想起了赵普的话,就地坐了下来。路过的老百姓认出了坐在地上的是半神科学家,并且以为他正在采气,因为半神科学家好像都有这种嗜好。于是,老百姓们就在苗训的身边稀稀拉拉的坐了一片,因为他们也想粘点仙气。这件事被赵匡胤定义成静坐示威,就把苗训赶出了开封城。
苗训离开开封城以后又漂泊了好多年,最后又回到了黑白小镇,并成为了镇里最坚定的黑白主义的拥护者。他的要求最绝对,不是黑就是白,连灰色都不许存在。终他一生,也没找到纯白色的女孩。
我和她终于结了婚,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只是有时候碰上了还在单身的哥们,就对人家说:“别着急结婚,天下乌鸦一般黑。”
完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正史中的陈桥兵变
正史对陈桥兵变的记载不过寥寥数语,《宋史》太祖本纪不到五百字,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写的多了些,但也不超过一千五百字。虽然考虑到古人惜墨如金的作风,但也不难看出宋代史官对陈桥兵变这件事的讳莫如深。
根据正史记载,陈桥兵变的始末大致是这样的: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元旦,从河北镇州(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和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传来北汉与契丹联合进犯的消息。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质仓促中不辨真假,命时任殿前都指挥使司(简称殿前司)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的赵匡胤统帅禁军将士出兵御敌。赵匡胤当时已经当了六年的殿前都点检,还曾跟随周世宗柴荣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因此,在禁军中非常有威信。
正月初二,殿前司副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率领前军出发。就在这一天,京城内盛传兵变就要发生的谣言,大家都认为出兵之日,赵匡胤将当皇帝。鉴于十年前后周太祖郭威发动“澶州兵变”,率军进入京城之时为争取军队的支持,曾同意军队进入京城后肆意劫掠,京城百姓损失及其严重。因此,当日京城人心惶惶,无论官宦还是平民,都争相逃难。只有皇宫内廷对这个谣言好像不知道一样。
正月初三,赵匡胤率大军出征。当日下午,有一名懂天文的殿前司军校苗训自称看到了太阳的下面还有一个太阳,黑色的光在两个太阳周围游荡了很长时间。于是苗训就和赵匡胤的亲信幕僚楚昭辅一唱一和说“此天命也”,并煞有介事的将这一现象指给其他将士观看。
当天晚上,大军在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县陈桥镇)驻扎。驻扎后的禁军将士们相互商量:“皇帝年龄太小(周恭帝柴宗训时年七岁),还不能亲政,我们拼了性命为国杀敌,有谁知道呢?不如先立殿前司都点检赵匡胤为皇帝,然后我们再北上抵御敌人,也不耽误事。”都押衙李处耘将将士们商量的消息告诉了归德节度掌书记赵普,但话还没有说完,众将领就闯了进来,要马上拥立赵匡胤为皇帝。当时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话完全没有顺序,所以场面相当混乱。面对将领们的提议,赵普的回答是:“太尉是非常忠于国家的,他绝对不会原谅你们的言行。”赵普的这个回答很难说是规劝还是撺掇,但不管意图如何,将领们听了之后心里都很纳闷,有些人就慢慢散去了。没过多久,众将领又回来了,而且手里还拿着刀剑,冲着赵普大声嚷嚷:“按军规,在军队中聚谋的要被灭族。现在我们已经商量好了,如果太尉不同意,难道我们就甘心被灭族吗?”赵普对着激动的将领们大声呵斥:“策立天子是件大事,咱们应该认认真真的做个计划,你们怎么能这么放肆呢?”众将领听到这句话之后,就安静了下来。赵普又说:“现在敌兵压境,你们谁有对付的办法?不如咱们先把敌人打跑了,回来之后再商量这件事。”众将领听了赵普的建议,当时就一口拒绝了:“现在政出多门,等打退了敌人回来的时候,谁知道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呢?现在咱们必须马上回京城,拥立太尉当皇上,然后再出兵北征,击退进犯的敌人一点也不难。”众将领还表示:“如果赵匡胤不同意的话,那我们也不走了。”这时赵普转变了口风,对众将领说:“改朝换代的事,虽说是天命所系,但实际还是取决于人心向背。现在慕容延钊的队伍已经过了黄河,各节度使驻兵四方,如果京城发生了###,那么外寇势必趁火打劫,坐镇四方的节度使们也一定不会闲着。如果你们要是能严加管束你们的士兵,严禁他们抢劫,那么京城的市民自然人心安定。京城的人心不乱的话,全国的其它地方也不会发生变动,这样你们各位日后的荣华富贵自然就不用忧虑了。”众将领对赵普的这个提议表示同意。于是赵普连夜派衙队军使郭延赟回京城,将兵变的消息告诉留守京城的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又安排卫兵守卫在帅帐和营地的其它重要场所。所有发生的这些事,因为赵匡胤在晚上喝醉了,所以他全不知情。
正月初四清晨,赵匡胤还没睡醒,就听到帅帐外面军士的鼓噪声。赵普走进了帅帐,众将领也身穿铠甲手拿兵器跟了进去。众人一进赵匡胤的寝室,就嚷嚷道:“诸将无主,愿策立太尉为天子。”这时候赵匡胤还没起床,也没来得及跟众人说几句应酬话,就被扶到了公案前。此时,赵普授意将士把一件早已准备好的象征皇权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然后众人就纷纷退下,口呼“万岁”。赵匡胤当场表示决不同意,但众将士也不跟他废话,直接把他扶到马上,并簇拥着向开封城走去。赵匡胤揽辔驻马,对众人说:“这是你们要富贵,才让我当皇帝的。不过你们必须得听我的,否则,我还是坚决不干。”众将士一齐表示:“惟命是从。”于是,赵匡胤就向众人提出了条件:
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辄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纵兵大掠,擅劫府库,汝等毋得复然,事定,当厚赏汝。不然,当族诛汝。
将士们拥立赵匡胤本就是想获取钱财,既然赵匡胤已经应允事成之后有重赏,那么抢不抢劫对他们而言也就不重要了。就这样,赵匡胤在禁军将士的全力拥戴下,由仁和门进入了守卫空虚的京城。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有关陈桥兵变的几点疑问
高平之战对陈桥兵变的影响
有学者提出,陈桥兵变的祸根是始于高平之战。柏杨甚至说:“高平战役之后,我们才终于看到一线的和平曙光。”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高平之战对赵匡胤一生的事业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邓广铭先生在《赵匡胤得国及其与张永德、李重进的关系》中提到:“赵匡胤在高平的一次战役中颇卖了一些力气,为郭威的驸马爷张永德所赏识,在世宗面前盛称其智勇,遂被拔擢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这算是赵匡胤的第一次崭露头角。自此以后,便见两人日益亲密,并且共同树立派系、排斥异己。这于后来赵匡胤得国是有极大关系的。”
赵匡胤通过高平之战的另一大收获,就是受命负责后周禁军的选拔。高平之战后,周世宗看到了后周军队致命的弱点——将骄兵惰,主权下移。其实这不仅是军队的弱点,而且也是五代政权寿命短祚的要害。因此,世宗决定对此严加整顿。《资治通鉴》卷292后周世宗显德元年十月条:“初宿卫之士,累朝相承,务求故息,不欲简阅……帝因高平之战,始知其弊……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羸者斥去之。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藩镇所蓄,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阙,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由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 《旧五代史 周世宗本纪》:“帝自高平之役,睹诸军未甚严整,遂有退却。至是命今上一概简阅,选武艺超群者署为殿前诸班……自龙捷、虎捷以降,一一选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这次选拔无疑是赵匡胤扩充实力的关键点。
首先,通过选拔,均衡了后周殿前司和侍卫司两军的实力。高平之战前侍卫司兵力约有十万,殿前司约两万,侍卫司实力远远高于殿前司。高平之战后,原属侍卫司的精壮被补充到殿前司,新招募的“天下壮士”也被赵优先选拔到殿前司。殿前司兵员大增,战斗力更有明显提高,所谓“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同时侍卫司经过沙汰后兵额大大下降,殿前、侍卫二司的实力已大致均衡。如果陈桥兵变真的是赵匡胤发动的,那么他所依靠的主要是殿前司的兵力,因此,对赵匡胤负责扩充殿前司一事的意义,实在不能低估。
其次,选拔为赵匡胤建立派系、派出异己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缘。赵匡胤确实在高平之战后,树立了自己的派系,即所谓“义社十兄弟”。虽然“义社十兄弟”的成立与张永德和赵匡胤的日益亲密不无关系,但从《宋史》看,“义社十兄弟” 中至少有六人大是后汉时期投军。高平之战后,他们均在殿前司各军中担任中级将领。这与赵匡胤的选拔必然存在直接关系。
第三,选拔为赵匡胤在殿前司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关系”。高平之战后,赵匡胤只是被擢升为殿前散员都虞侯,领严州刺使,职务低于殿前都虞侯。所以单从职务上看,赵匡胤对中级以上的军官应该只有推荐权,而对基层军官则有决定权。所谓“父子分典禁军,一时荣之”云云,应该是属于史家的“饰词”。《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太祖掌军政六年,士卒服其恩威……人望固已归之。”所谓“六年”正是从赵匡胤负责殿前司选拔开始计算的。
因此说,高平之战应该是培养赵匡胤野心的温床,并对赵匡胤日后成功实施兵变起到了劈山开路的关键作用。
点检做天子
《宋史 太祖本纪》:“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异之。时张永德为点检。世宗不豫,还京师,拜太祖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代永德。”
对此事件,当今学者多有研究,并得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一是推测这一事件赵匡胤所为,如张其凡先生《赵普评传 陈桥兵变的指挥者》等;另一是推测为李重进所为,如邓广铭先生《赵匡胤得国及其与张永德、李重进的关系》。
支持赵匡胤所为最重要的依据是,赵匡胤是这一事件最大的受益者。蒋复璁就明确指出:“三尺木之来,实属可怪,代者为太祖,不是有很大的嫌疑吗?”其它依据还有:一、赵匡胤当时属于张永德一派,但其个人实力也已迅速膨胀,而张永德的存在无疑已经成为赵匡胤继续扩张的绊脚石。二、最让赵匡胤害怕的枢密使王朴于显德六年(公元559年)春辞世,而此时世宗有身染重病,因此野心膨胀的赵匡胤很可能在此时萌发了夺权之念。三、赵匡胤一直在世宗左右,因此大有做手脚的机会。这种说法在当前学术界影响非常广泛。
此说似乎颇有道理,但细经推敲还是发现不少破绽:一、赵匡胤的实力虽扩张迅速,但当世职位、实力、威望高于赵匡胤者不止一人,比如慕容延钊赵匡胤就以兄长之礼待之。因此,就算张永德被罢免,也不一定就由赵匡胤代之。二、《五代史 周世宗纪》和《宋史 太祖本纪》记载,“三尺木”事件应发生于世宗不豫之前,因此赵匡胤在此时野心膨胀实属不可思议。就算“三尺木”事件发生在世宗不豫之后,但世宗当年未满四十,又有谁敢断定不豫之后一定会一病不起呢?三、赵匡胤虽一直在世宗左右,但以武将之身在四方文书中做手脚恐怕也不太容易。且以世宗之精明,赵匡胤做此手脚不被察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外,这类事情一定不可能是赵匡胤亲历亲为,既然不是赵匡胤亲手干的,那李重进也脱不了干系。
推测李重进所为的依据,主要是李重进与张永德不睦。自周太祖郭威到世宗柴荣,对二人的使用始终带有互为制约的含义。张永德虽然在后台方面与李重进不相上下,但官职始终略逊李重进一筹。这就使得张永德的心里一直不爽,故而一有机会就拆李重进的台。《宋史 李重进传》载,张永德经常在宴请将领的时候说李重进的坏话。还曾经说过李重进有奸谋,让闻听的将士们惊骇不已。张永德甚至曾派使者携“密表”向世宗上奏李重进有“歹心”。而世宗对此心知肚明,所采取的态度是“既不信,也不管”。对李重进而言,他对张永德的中伤肯定也不会舒服,因此,“三尺木”事件安全可能是李重进对张永德的报复之举。另外,从世宗对这件事的处理上看,也可以说明世宗已经猜到此事系李重进派系所为,因此任命了张永德派系的赵匡胤代之。
在我看来,虽然李重进的嫌疑很大,但赵匡胤也并不一定就是清白的。我的依据如下:一、以赵匡胤势力扩张的迅速程度,不可能不为张永德所忌。而张永德的存在也确实影响了赵匡胤的继续发展。而如果张永德被罢免,即使替代者不是赵匡胤,但赵匡胤也已经掌握了殿前司的中层将领和基层将领的支持。二、赵匡胤在当时是否萌生夺权之意,并不能成为其制造“三尺木”事件的依据。因为在###上,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以造反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