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政界往事系列:前清秘史(下部)-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玄,说是有五十万关宁铁骑,这可能是按照军户数,把男女老幼病残孕都加上了得出来的数字。实际上,可能有四万作战部队,再加上一些后勤保障闲杂人等。这已然不算少了。翻翻史书,中国历史上,有百八十个破人拥戴就敢称王称霸、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的烂人,为数可是不少。
  ——吴三桂有本事,不小,可也不算特别大。这从他的结局里可以看出——年届六十起兵造反,最后身败名裂在二十岁的康熙小皇帝手中。平心而论,伴君如伴虎,没有人不怕那些有权势者特别是帝王们的翻脸无情,“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本来就是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吴三桂能够“冲冠一怒为红颜”,能够不甘心受人摆布,在六十岁了还要勉力放手一搏,应该说,算是条血性汉子。做这些事情时,他是否有、有多少为天下苍生考虑的因素,颇值得怀疑。私心与公义,情欲与理性,对于他似乎始终是个问题。他长于战阵,短于庙堂,显然不是个经天纬地的大才。总体上看,此人缺少政治上的器量格局,心胸眼光、谋略素养等都显得不那么大气,似乎就是一个威风八面的大将军或者乱世之中割据一方的军阀的材料。
  ——他的运气不坏,可也不算特别好。生逢乱世,偏偏那些有大才干的人被一一淘汰出局,令他们用心血才华加上国家大把真金白银锤炼出来的大军,稳稳当当地落到他的手里。被逼得不但保不住心爱的女人,连自家的脑袋都快保不住时,偏偏又碰到多尔衮正带着大军往山海关走,本想效仿申包胥哭秦廷,在成就一番复国大业的同时,顺便吐出堵在胸口的那一口恶气,偏偏形格势禁之中,那多尔衮又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弄得他只能乖乖就范,顺着人家划出的道儿往前走。好不容易刀头舔血、坐稳了云南王的宝座,偏偏那不依不饶十九岁的康熙小皇帝又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数得着的有为之君……
  应该说,和多尔衮、康熙比起来,甚至和李自成比起来,这吴三桂也只能算得上是个二流人物。九泉之下有灵,吴三桂大约很难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
  就是在这种情势下,吴三桂于三月二十九日派人前去向多尔衮借兵。
  当此时,仿佛上天特别眷顾吴三桂和大清朝一般,正当李自成的大军逼近山海关之际,多尔衮率领倾国之军也正行进在通往山海关的大路上。我们将会看到,在未来的岁月里,多尔衮的政治军事才华被他淋漓尽致地发挥到了极点。
  在中国历史上,多尔衮真正发挥主导作用的时间,满打满算只有七年左右,但是,就是在这短短七年时间里,在他手上,完成了中国历史一次天翻地覆的大变动。
  如果以能在极短时间内,对瞬息万变的局势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有如神助般抓住转瞬即逝的时机,以霹雳手段准确而完整地建立起对一块广大而陌生土地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为标准来衡量,再以区区七年这一时段计算的话,在广大的中国土地和漫长的中国历史上,除了汉高祖刘邦,还很少有什么其他人能够像多尔衮做的那样出色。
  西楚霸王项羽曾经在近八年时间里纵横天下,所向无敌,但也仅仅限于他那匹战马驰骋所及的范围之内而已。在八年之内,没有什么人能够像项羽那样武功卓绝,辉煌耀眼。但他却从来没有能够在更广大的全国范围内建立起长久的秩序。
  

一片石(6)
多尔衮却做到了,做得干净利索。
  应该说,这是明、清、农民军三方多年博弈所形成的大势使然,但多尔衮本人的素质决然是不可以忽略的因素。他的学习能力,他的判断能力,他的随机应变能力,他的意志力,他的执行力,他的洞察力,全部称得上超一流。使他所做的所有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可圈可点,令人叹为观止。却也还有一部分,则罪恶累累,令人发指。使后世的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根本就不愿意正眼打量他。
  本来,大清朝将大明帝国视为最重要的敌人而长期对峙。皇太极在世时,曾经试图与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建立联系,以便联手对付大明帝国。福临继位,多尔衮摄政之后,在公元1644年即大明崇祯十七年、大清顺治元年正月二十七日,多尔衮曾经派专人携带一封以大清皇帝名义写的信,前去寻找农民军首领,希望同心协力,并取中原,共享富贵云云。当时,多尔衮们甚至不知道这封信应该写给谁。(《明清史料》丙编,《致西据明地诸帅书稿》。)
  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自杀,李自成开进北京时,多尔衮正在全力对付豪格。
  四月初一日,将豪格废为庶人后。他们已经知道吴三桂撤离宁远,多尔衮立即开始着手准备对大明的新一轮进攻。
  四月初四日,在盖县温泉疗养院养病的大学士范文程星夜赶回沈阳,并上书多尔衮,指出大局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刻,成就大业在此时,贻误良机、痛悔莫及也在此时,简捷明快地为在黑暗中摸索的满清王公贝勒们指明了方向——
  当时,李自成攻取北京的消息尚未传来。范文程便告诉他们,大清虽然是与大明争天下,但以当前形势判断,应该立即实行工作重心的转移,未来的主要敌人是农民军。
  在政治方略上,范文程建议他们,过去烧杀抢掠、唯金帛子女是图的做法,让人觉得胸无大志,大明的臣民不可能真心归附。必须改变已往的这种做法,严明纪律,秋毫无犯,官仍其职,民安其业,录用贤能,抚恤孤苦,由此,大河以北,可传檄而定矣。
  在指导思想上,范文程郑重警告他们,自古以来,没有嗜杀而得天下者。要是只想在东北地区称王称霸就算了,要想拿下中华大地,就非安百姓不可!(《清史稿》列传十九,范文程。)
  当时,几乎所有满清王公大臣们还都一片懵诧诧,没有人能够意识到范文程这些忠告的重要与及时。然而,史家评论说:“多尔衮深纳之。”就是说,他听进去,照着办,征江南之前也基本上做到了。于是,大明朝就变成了大清朝。明清史学者孟森先生认为,范文程的这个建言,“于清之开国,关系甚巨”。而多尔衮的“明达足以听纳正论”,则是他侥天之幸,成其大功的重要原因(孟森《明清史讲义》)。
  多尔衮紧急发布军令,命国中“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全部从军,成败之判,在此一举”。(《李朝实录》,仁祖二十二年四月庚辰。)
  四月七日,举行誓师大会,多尔衮以大将军名义率军出征。意图取吴三桂撤离后的宁远,然后攻打山海关。
  四月九日,大军开出沈阳。满、蒙、汉八旗共计十八万人。
  多尔衮倾全国之众,真的是只有区区十八万兵马啊!
  有学者统计,大清朝入主中原四年后,即顺治五年,满、蒙、汉八旗男丁总数为346931人。其中,汉军八旗男丁为262816人,蒙古八旗男丁为28785人,满洲八旗男丁为55330人。(安双城《顺康雍三朝八旗丁额浅析》,《历史档案》1983年第二期。转引自高凯军《通古斯族系兴起的“递进重构”模式》。)汉军八旗人数将近满洲八旗的五倍,是满蒙八旗合在一起的四倍。另有历史学家估计,早在万历年间,大明朝的人口总数可能就已经超过了一亿人(黄仁宇)。历史幽深处之不可不察,真是令人惊心动魄。
  四月十五日卯时,即早晨五点到七点之间,本来和朝鲜世子约好一起行猎的多尔衮,见到了吴三桂派来借兵的代表,并且第一次知道了北京城里所发生的一切。为了更准确地知道吴三桂借兵的含义,我们需要知道另外一个情节,在此之后,江浙一带抗清的人们也曾经出去借兵,他们真正是去借外国兵——日本兵。不同的是,多尔衮答应出兵,也真出了,虽然是另一种出法。而日本先是答应后来没有出而已。实事求是地说,他们借兵,和春秋战国时代申包胥七天七夜哭秦廷,借秦兵复楚国大体上应该是一样的,和大唐时代借西北部族之兵平息内乱也基本类似。
   。 想看书来

一片石(7)
吴三桂很煽情,在写给多尔衮的信中,“泣血求助”,说:“除暴剪恶,大顺也;拯危扶颠,大义也;出民水火,大仁也;兴灭继绝,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况流贼所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所至,皆为所有,此又大利也。这种摧枯拉朽的机会,实在是千载难逢。”吴三桂请求并承诺说:“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合兵以灭流寇,则我朝不仅用财物报答,还将割让土地以为酬谢。”
  吴三桂错了。他以为女真人还和以前一样,用割地赔款就可以满足。他不知道,在范文程的建议下,多尔衮想的根本就是登堂入室,拿下全中国,做天下的主人。
  多尔衮当即下令召开紧急会议,全面接受了范文程、洪承畴的建议,进军所向,全部以为中原人民复君父之仇的名义。同时,以处死相威胁,严申不许扰民的军纪,并下令将行军速度提高一倍,兼程赶往山海关。
  多尔衮回复吴三桂的信,写得特别技巧老到,对于借兵这同一件事情,有着意味深长的另一种表述:“……至于今日,唯有底定国家与民休息而已。因此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期必灭贼,出民水火,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他安慰吴三桂:“过去,虽然你与我为敌,今天却不需要有任何疑虑。为什么?就像昔日管仲射齐桓公,齐桓公反而以管仲为仲父,终于成就了霸业。今天,你能给我写信,我深为欣慰。你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进位藩王,一得以报国仇,二可以保身家,世世子孙长享富贵,永如山河……”
  这里,既没有把门关死,说的又和吴三桂是两码事儿。此后,双方信使往来凡八次之多,吴三桂坚持借兵,多尔衮坚持自己的表述。随着李自成大军的逼近,吴三桂在火里,多尔衮则在清凉的水边注视着吴三桂,观察着火候。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领号称二十万大军开始攻打山海关。有记载说,城池的一角曾经险些被攻破。吴三桂终于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当夜,多尔衮则适时地来到了山海关外五里处的欢喜岭。
  此时,在多尔衮面前,吴三桂已经大体上失去了讨价还价的地位。在举重若轻、若有若无之间,多尔衮想必已经不需要做更多的事情就完成了主客易位——吴三桂由主变为从,而多尔衮则由客变成了主。事者,势也。吴三桂应该知道了身不由己、求人真难的滋味。
  第二天,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率关宁铁骑与李自成大军展开激战,多尔衮与八旗铁骑隐藏在侧,观察着战场情势。史书记载说,激战中,被优势兵力攻击下的关宁铁骑渐渐不支。突然,从海上刮起一阵大风,卷起漫天沙尘,咫尺不见人影。多尔衮指挥数万八旗将士齐声鼓噪,“声传十里”。据说,如此三次鼓噪之后,大风霾渐渐转弱。八旗铁骑遂在多尔衮号令之下,疾驰而出,向农民军猛烈冲击。一旁观战的朝鲜世子在给朝鲜国王的一份秘密报告中写到:“仅仅一顿饭的功夫,战场上便积尸相枕,弥漫大野。”农民军全线崩溃。吴三桂和阿济格二人率军一直追击到了永平。吴三桂派人提议以交出明朝太子为停战条件,李自成接受了这个条件,将太子送到吴三桂军营,方才收兵。
  这一仗打下来,对于吴三桂来说,一切就不太容易改变了。前方,是已经不共戴天的李自成,后面,是虎视眈眈的多尔衮,身边是并肩作战的,只要一说起杀人、放火、抢东西就两眼放光、一脸色迷迷表情的阿济格。而这阿济格偏偏又是一员异常凶猛的战将。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次大战甫一结束,多尔衮立即以顺治皇帝的名义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这种说法可能不是事实。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吴三桂封王是在多尔衮进入北京之后。事实上,这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除了按照多尔衮的旨意办事之外,吴三桂已经基本没有了闪展腾挪的余地。
  后面所做的一切,多尔衮都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在进军北京的路上,他让吴三桂率关宁铁骑在前面开路,让阿济格以为中原人民复仇义兵的名义陪伴在旁,让范文程以自己汉官的头衔、名义发布秋毫无犯的安民告示。同时,再一次重申动百姓一棵草、一粒米者即为违犯军法,当处死,长官一体问罪。因此,有记载说,尽管清军食品短缺,“人马饥馁”,但从未发生骚扰百姓的事件,甚至有大军路过处,州县的长官拿着慰问品前来献殷勤时,多尔衮仍然下令“不受所献”。(《沈馆录》卷七,《辽海丛书》第四册。)
  

一片石(8)
一路上,吴三桂以大明“钦差镇守辽东等处地方总兵官平西伯”的名义发布文告,准备拥立太子,复辟明朝。(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附记野史。)于是,在进军北京的六百里大路上,他们真个是轻松如意,行进神速——二十五日军次抚宁,二十六日到达昌黎,二十七日屯驻滦州以南,二十八日过开平卫城以西十里,二十九日到玉田,三十日至蓟州,五月一日来到通州西二十里,北京城已是近在眼前。遥想当年,多尔衮可能在睡梦里都会乐得直冒鼻涕泡。
  李自成四月三十日在紫禁城匆匆即皇帝位,然后便向陕西撤退。临走时,按照军师牛金星的主意,为了仿效西楚霸王的千古豪气,在凝聚了几百年民脂民膏的紫禁城中放了一把大火。这把大火烧了三天三夜,除一座武英殿尚完好之外,其余大体残破不堪。
  而吴三桂,则接到多尔衮的命令,让他绕过北京城继续向西追赶李自成,不许他护送太子进入北京。就此,吴三桂借兵复国的如意算盘算是彻底落空了。
  当时,北京城内外盛传吴三桂大将军已经夺回太子,将要拥戴太子回京登基。一批前明朝官吏准备了全套的法驾卤簿,出朝阳门五里前去迎接。结果,烟尘起处,大军浩浩荡荡蜂拥而至。只是,他们拥来的不是皇太子,而是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大清铁骑终于在大明皇家仪仗的迎接下,进入了北京城。随着多尔衮踏进朝阳门,中国历史进入了最后一代王朝——大清朝。
  这一天,是公元1644年即大明崇祯十七年、大清顺治元年五月二日。这一年,多尔衮三十二岁。他比吴三桂年长约两岁。
  两天后,五月五日,多尔衮发布了第一份政治宣言,曰:“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军民者非一人之军民,有德者主之。我今居此,为你们明朝雪君父之仇,破釜沉舟,一贼不灭誓不返辙。”显然,这是一篇话里有话,伸缩余地很大的声明,似乎并没有入主全国的意思。此后,他发表的一些文告和谈话也保持着这种姿态,一再声称“非有富天下之心,实为救中国之计”。甚至放出了可以考虑和南京弘光政权“南北分治”的空气。(谈迁《枣林杂俎》,仁集,北使事宜。)这种谈话,一方面可以理解成是多尔衮对全国、特别是对南方广大地区心中无数,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稳扎稳打的政治策略。
  在此同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入主中原而盘稳根基。他极为准确地抓住了那些最为敏感、最牵动人心的事项。
  有一件小事,颇能表现他的作风:进京后,曾经调派三千名蒙古八旗将士协助守城。这些以军纪败坏著称的大兵来到京城时,多尔衮命令他们把武器弓矢等全部包裹起来,运上城墙,以免惊吓百姓。据说,多尔衮住进武英殿之后,见到明朝人士时,曾经彬彬有礼地表示:“我们来作践佛地,实在是罪过。”(张怡《讠叟闻续笔》,卷一。)这种做派和朝鲜王室评价多尔衮温和有礼颇为吻合。记载了这段故事的观察家是明朝官员,当时正在北京,他对大清并无好感,这样的记载或许是可信的。
  多尔衮进北京时,有一个叫吴惟华的明朝侯爵首先出面迎接多尔衮,因此功劳,上朝时被排列在武将们的首席。据说,战乱中,他收养了一些明朝勋旧子女。为了拍多尔衮的马屁,这厮从中选了二十个有姿色的女孩子,要敬献给多尔衮。多尔衮愀然色变,问那位侯爷:“明朝勋旧,不就和你我一样吗?把你我的子女送给别人做婢女侍妾,你会怎么想?”然后一个不留,下令为这些女孩子找良家子弟嫁之。(张怡《讠叟闻续笔》,卷一。)
  崇祯皇帝死后,与周皇后的尸体一起被放在东华门外的施茶庵,允###朝臣民前去祭奠。但很少有人这样做,后来被草草收葬。多尔衮进京后下令以礼葬之,并为其服丧三日。这种做法,对明朝遗民是个不小的安慰。大约就是在此前后,多尔衮以顺治皇帝的名义,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并认为洪承畴是个“特别清廉的好官”,予以重用。(《多尔衮摄政日记》,闰六月十二日。)同时,命令明朝原有官员,一律以原有官职恢复工作,和满洲官员一道开始办公,从而,使中央政府部门的国家机器迅速运转起来。
  

一片石(9)
有一个名叫宋权的官员,颇能代表当时这些明朝遗留官员们的心思。崇祯皇帝死前,这位宋权当过三天顺天巡抚。也就是说,他只当了三天河北省长,李自成就进了北京。随后,他投降李自成,并被任命为顺天节度使。李自成败走西北时,此人立即将京畿地区的留守农民军一网打尽,然后迎接多尔衮进城。据说,这位几个月间做过三姓家奴的人物曾经说得非常坦率:“我是明朝的大臣,大明亡了我无所归属,谁能为大明报仇,谁就是我的主子。”(宋国荣《归德府志》,卷七,人物。)无疑,这种情形肯定是多尔衮所欢迎的。
  这一时期,多尔衮在用人问题上表现得相当高明,使得帝国新官场呈现出了一派奇异的景象。他曾经说过:“凡我欣赏的人,花万金请他出山我都不心疼。”当时,在多尔衮的麾下,聚集了大明朝遗留下来的庞大官僚队伍。这些人,在崇祯皇帝甚至更早的时代曾经分属各个不同派系,互相之间掐得仿佛乌眼鸡一般,彼此恨不得一口就咬死对方,令崇祯皇帝牙根痒痒,恨不得把他们一个个全数咬死。如今,在多尔衮这儿,他们争先恐后地表现着自己,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