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江北去-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想,作为游子,对这座城市的寻找将成为我一生一世的情结!
  2000年9月,故乡的一所师范学校创办“少年作家班”,青年诗人海默邀请中国作协著名文艺批评家李炳银先生和我前往讲学。当我们漫步在故乡那座近2万平米的城市文化广场上时,耸立在广场四周的高音喇叭,突然传出了激越而苍重的萨克斯音乐《回家》。听着音乐,我的泪水便悄悄滚落下来。后来,我了解到这是郧县城建局长曹立国为我返乡特意安排的。故乡那座古老的府城沉没之后,老家的人大部分搬迁到了高高的秦巴山岭之上。几十年来,老家人为建设这座新家园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无数热血汉子为此而贡献着自己的生命和力量。2万平方米的广场是老家人集资捐款、填平了一个四季长蚊虫的臭水坑而建的。
  20世纪末,城市广场建成后,曹立国从著名哲人杨献珍的故乡郧县安阳镇运来了一颗亿万年前陨落的8吨重的星宿石,这颗星宿曾是一代又一代郧阳人心仪的神石,为寻找这颗星宿石,曹立国们在安阳田畴山川进行了拉网式的排查。曹立国执意要把我在《山苍苍,水茫茫》一文中有关“郧阳”来历的一段话刻写在这颗星宿上——《山苍苍,水茫茫》是我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发表在1993年2期《十月》杂志的头条,两年后,这个长篇获得“第五届《十月》文学奖”。我在《山苍苍,水茫茫》一文的开篇这样写道——浩翰的宇宙在难以想象的岁月中发展、演变。某一个时刻,混沌苍穹突然发出了一种惊天地的声音。伴随着这声音,苦难的陨落开始了。当一束圣光划破苍穹的黑暗,当悲壮的声响呼啸着自天而降,当这天外造物最终变成一块真实的石头,当石头亿万年守望着一方山水,于是,人们就把这块地方叫做“陨阳”。陨落总是不祥的。兴许为了冥冥中的某种祈盼,兴许为了避免某种苦难,也兴许为了一种命运的寄望,又在某一个时刻,当地的人们就把“陨”字换了偏旁,写成“郧”字。于是,我的故乡“郧阳”就从远古中走来。千百年来,这颗星宿陨落的地方,携带着幸福与苦难,跨越历史,穿越时间。或缄默不语,或深情呼唤,或燃续似火,或冰冷如岩;或忧或虑,或喜或怨……一块天火淬锻的石头,一块真实而艰难的石头,一块圣洁而发着哲学光芒的石头,照耀着鄂西北那一方天地,那一脉江水,也照耀着我。
  

郧阳:苦难而发着哲学之光的石头(2)
无论天涯海角,只要我一个人独自望天望云望夜空中的星月,我就望见了我的故乡——郧阳。曹立国们竟然把这么长一段话刻写在那颗8吨重陨石的基座上。看了那石、那字、那景的李炳银先生说:“梅洁,你很荣幸。你老家的人有眼光,有文化底蕴……”他是感慨曹立国们的行为本身。
  2004年5月,中国文联和湖北省文联邀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五省市(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北)29位艺术家、作家赴调水源头湖北十堰市采风,当采风团一行来到那个偌大的文化广场,看了那陨石、那文字、那雕刻之后,依然是一片慨叹,一片唏嘘……
  来自河北的书法家杜锡瑞先生说:“梅洁,你的‘郧阳说’很美!这说###和这陨石一样永恒。”然而我却想说,我的这种“郧阳说”,只是我置身异乡几十年对故乡刻骨思念后的一种悲怆而诗意的想象,而非史记。故乡人喜爱这段想象的文字,我充满感激。现在,我想说,这种想象来自于1991年——
  1991年,在我离别故乡31年后我重返了郧阳,当我在郧阳的山山岭岭走过之后,当我了解到故乡人民在修丹江口水库、襄渝铁路和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中国人习惯称谓“二汽”)等国家重大工程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之后,当我知道在巨大的牺牲奉献后郧阳人所承受的巨大生存艰难和贫困之后,以及了解到他们为改变命运而几十年的抗争和奋斗之后,想象便在那一刻诞生……
    关于中国的“底特律”
  1
  古老的鄂西北,总是与“皇家工程”息息相关——当地人把中国“二汽”、襄渝铁路、丹江口水库和南水北调均与恢弘的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建筑一样视为“皇家工程”。
  在写丹江口水库修建之前我想先说“二汽”。
  “二汽”的建设是鄂西北人接纳的继武当山建筑、丹江口水库之后的第三项“皇家工程”。20世纪60年代,当中央决定将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这一中国工业的龙头企业建在湖北省郧县十堰时(那时,十堰只是郧县的一个乡村小镇),鄂西北人齐刷刷抬起头仰望苍茫夜空,他们在冥冥中预想:巨大的牺牲和奉献之后,他们会迎来命运的转机——那块陨落了亿万年的石头发着哲学之光。
  2
  美国米歇根半岛上的底特律是一座神奇的城市。
  当你从机场驱车去底特律城时,你会一眼看到右侧有一块高大的牌子,它看上去好像汽车的计程器,但仔细瞧上一两秒钟,上面的数字就会啪嗒一声跳下——作家罗伯特·莱西这样写道。原来,那是一个庞大的电子计数器。这个计数器每秒钟变换一次数字,它记录的不是里程,而是底特律汽车的产量。莱西说,在好年头,底特律的汽车日产量为34万辆,年产辆为800万辆,平均每分钟生产236辆汽车。通用、福特、克莱斯勒这些世界性的跨国汽车公司都诞生在底特律。它因而成为全世界的汽车“首都”。德国、日本、英国……任何地方的汽车制造厂家都不像美国这样集中在一个城市——灰白的、烟雾弥漫的底特律城。
  170多年前,饱经风霜的法国人亚里克西斯·德·托克奎维尔登上美洲大陆时,失望地发现这块土地已经非常文明了。这位法国人放弃了纽约和东部城市,为的是寻找美洲大陆上最原始最荒凉的地方。然而,米歇根没有使他失望,那里的土地极其便宜,一个劳工干一天活的收入就可以买一英亩土地。
  使这位饱经风霜的法国人始料不及和永远骄傲的是,他的儿子亨利·福特在1896年试制成功第一辆“四轮车”,从此,“给世界装上了轮子”,最终使美利坚成为装在汽车轮子上的民族。迄今100多年过去,福特公司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公司。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最终使底特律成为米歇根富豪走向广阔世界的港口,成为美国经济的一把尖刀。“看来是魔仗保佑了这个地方。”作家莱西说。
  某一个时候,当中国人称鄂西北十堰为“车城”时,当中国的各类新闻媒介称十堰为“中国的底特律”时,十堰向世人昭示的是什么呢?也许它有一百个、一千个值得骄傲的说词,但我想说的是在二汽厂址选择中所隐喻的郧阳人命运里的禅机——
  

郧阳:苦难而发着哲学之光的石头(3)
3
  195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的一年。这一年年底,我国的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在着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时,中国为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出在建立和扩建现代化的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的同时,建立汽车制造业。为此,在原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中,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毛泽东于1953年初又提出“要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
  这年4月,苏联专家抵达中国,开始进行二汽工厂设计。
  10月,苏联专家在一机部段君毅副部长陪同下,到武汉青山踏看厂址并做了地质钻孔取样工作。
  1954年5月19日,由苏联专家建议、李先念同志批准,二汽将青山厂址转让给华钢(现武汉钢铁公司),另选武昌东湖与沙湖之间的水果湖作为厂址,并制订总体布置方案。
  1955年初,一机部向国务院报告说:“武汉厂址介于两湖之间,空中目标显著……拟另选择厂址为妥。”并建议将呼和浩特和成都、绵阳一带作为厂址选择区域。4月底,根据一机部意见,筹备组将选厂重心移至四川成都和绵阳一带,并进行厂址地质钻探工作。
  鄂西北山谷在静静地沉睡,命运之神的目光远离开这片山地……
  中苏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设计工作随即停止。1957年8月,二汽筹建工作下马。
  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两年后,中国终于渡过了全民族饥饿的非常时期。1964年毛泽东提出“三线建设”意见时,再次提到建设第二汽车厂的项目。
  1954年4月,一机部向党中央并向周恩来总理写报告,建议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内地建设一个能生产一吨到八吨各种载重汽车的生产基地。7月,再次向中央和周总理报送“第二汽车厂建设方案”。11月,段君毅副部长飞抵四川,向正在四川视察工作的邓小平同志请示,根据中央关于川汉铁路改在长江北岸建设的决定,二汽可在襄(樊市)渝(重庆市)沿线选择厂址。邓小平说,厂址随铁路变动而变动,理所当然。并就此意见请示周总理,周总理同意并即刻报告毛泽东。厂址选择随即转入鄂西北。
  鄂西北突然惊醒,仰起苦难的头颅,他看到了一种冥冥中的冀盼……
  1954年12月21日,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批准,决定成立第二汽车制造厂筹备处,由饶斌、齐杭等五人组成领导小组。筹建处克服重重困难,开始了全面筹备工作,他们在鄂西北均县(现丹江口市)、老营(现武当山镇)设临时办公室,条件极其简陋艰苦,他们只能是提着皮包到现场办公,走到哪里工作到哪里。
  这年10月,由一机部副部长白坚主持,在武当山脚下的老营召开现场会议,正式确定二汽厂址位于武当山北麓、汉江南岸、老白公路和襄渝铁路两侧。东起白浪、西到花果,东西约32公里、南北约85公里、四周约150平方公里的区域里,设计建设26个专业厂。
  此时,应该说命运之神已飘然而至,当她在鄂西北山顶凝眸的瞬间,她对这片苦难而英雄的土地顿生无限的怜爱与同情——
  此间,丹江大坝已高高耸立,汉江已被拦腰截断。滔滔江水正一寸一尺地在吞没鄂西北人的家园。几十万人正扶老携幼,离开祖祖辈辈生存的土地……
  中国汽车工业创业的不幸之一,是它从孕育到诞生始终处在“文革”的###之中。不断的干扰使汽车工业的拓荒者们始终处在巨大的痛苦之中:1967年4月1日,二汽在十堰火炉子沟举行开工典礼,没几天就被迫停工,职工纷纷离开现场,停工“闹革命”,中国汽车工业的泰斗饶斌被群众组织抓到长春审查、批斗。艰苦的建设条件使人们对厂址的选择不断提出质疑……
  1968年,“厂址之争”再次掀起波澜。11月19日,国务院周总理不得不紧急做出指示:二汽厂址可以确定为湖北郧县十堰地区进行建设。这位受中国人民无限崇敬的伟人,用他神灵般慈爱、高贵的声音,结束了长达十几年、历经坎坷的厂址选择和筹建阶段。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郧阳:苦难而发着哲学之光的石头(4)
……扶老携幼、背井离乡的鄂西北人回眸一望,透过悲怆,他们发现,命运的福佑神已在故园的崇山峻岭站定,目光深沉而坚毅……
  4
  1969年1月,二汽建设指挥部成立。
  随后,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汇集十堰,北京、南京、上海等全国16个省、30多家工厂、140多个科研单位、560家机床厂的近万名优秀科技人员和工人来到了二汽;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1200余名优秀管理干部来到了二汽;
  近两万名复员退伍军人和郧阳、孝感的农村城镇青年来到了二汽;
  上海2000名六八届初、高中毕业生来到了二汽;
  上海、武汉3500名中专毕业生来到了二汽;
  武汉650余名医务人员来到了二汽……
  数万名鄂西北人和二汽建设者们云集十堰,他们头顶蓝天,脚踏荒山,住芦席棚、点马灯、吃红薯叶干菜、喝盐水……在极端艰苦的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下,架桥铺路,引水送电,安装设备,调试攻关,建干打垒厂房,为打中国汽车工业的翻身仗,他们进行着最艰难的创业。
  鄂西北,沉睡了亿万年的山谷苏醒了。
  从1975年6月15日,第一辆EQ240两吨半越野车缓缓开下装配线到如今,短短30个春秋,东风汽车公司(1991年4月,二汽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为我国汽车工业创造了举世的辉煌。
  如果说,170多年前,那位饱经风霜的法国人托克奎维尔到达米歇根半岛时,他并没有预料到他的子孙们后来能使半岛上的一座城市——底特律,日后成为北美洲乃至世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36年前,踏荒而来的中国汽车工业的创业者们却是明明白白要在鄂西北崇山峻岭中建起一个现代化的汽车城的。他们将在这里进行最卓绝的战斗,这就是鄂西北人不幸中的大幸!
  多年之后,鄂西北人聚在一起时,依然在议论:二汽厂址选择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变化或闪失,鄂西北人都将面临另一种选择。于是,他们觉得,在鄂西北人命运的悲怆与风险中,潜伏着一种禅机——漫长的奉献与苦难之后,总会迎来为改变命运的征战……
  5
  中共郧阳地委顾问、原郧阳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李才于1991年和2005年两次接受了我的采访,李才告诉我:1947年郧阳全境解放后,在陕南行署领导下,组建了鄂陕地委、专署,下辖郧县、郧西、竹山、竹溪、房县(含今神农架林区大部分乡镇)、均县(今丹江口市)。地委、专署所在地设在郧县县城,此为从明代至今近600年的郧阳府城。1952年撤销地区建制,所属各县并入襄阳地区(今襄樊市)。
  60年代初,毛泽东发出加强三线建设的号召,由于郧阳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中央决定,恢复郧阳地区建制,以适应三线建设需要。
  1965年7月,组建了郧阳地委、专署机构,新机构所在地仍在郧阳府城。1967年地委、行署迁往十堰。这个新的领导集体带领郧阳人民开始了郧阳历史上永远令人难忘的阶段……
  李才,这位带领鄂西北人历经了种种艰难事件的老人回忆——
  1967年,郧阳地区工作发生转折,各级干部在“文革”的困境中承担起三线建设的重任。这一年,“文化大革命”进入新的阶段,第二汽车制造厂也在十堰开工建设,首批建设队伍开进工地。新的“革命高潮”与“三线建设高潮”同时展开,而且“相悖而行”。三线建设迫切要求尽快恢复正常工作、生产和生活秩序,“文化大革命”则强制推行“大批大斗大夺权”。在这种情况下,郧阳地区的干部在“靠边站”的异常困难情况下,承担了以支援二汽为中心的三线建设重任,创建了永志后世的业绩。
  首要的工作,是建立工区和地区办事机构,全面展开服务工作。二汽的厂址选定在十堰(当时代号叫红卫)。它东起白浪,西至花果,沿老白公路铺开。厂区东西长约32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面积310平方公里。为了统一解决施工中的土地征用、居民迁移、后勤服务等问题,郧阳地区在组织上采取了两项措施。一个是报请省同意,成立十堰工区办事处,划定郧县所属的黄龙、十堰两个区(10万人口,面积1250平方公里)为工区的辖地,抽调一批干部组成办事机构和服务单位,负责工区范围内的后勤服务。再一个是郧阳地区革委会成立地区三线建设领导小组和第一分指挥部,负责承担后勤服务和三线专项建设工程。我们在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孔庆德同志领导与支持下,相互帮助,团结一致,努力完成三线建设的指挥和服务工作。
  

郧阳:苦难而发着哲学之光的石头(5)
我们在武汉军区司令员孔庆德同志领导与支持下;相互帮助;团结一致;努力完成三线建设的指挥和服务工作。
  其次,我们要组织力量投入厂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汽厂区的基础设施工程,包括有水电路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地产材料——砖瓦灰沙石等。这些设施工程急,工料量大,需要的劳力多。这两个方面都是由郧阳地区组织力量承担。首先从郧县、郧西、竹山、竹溪四个县,抽调民工近3万人开入工地,与二汽建设大军一起,在工区内建设水、电、路及场地平整基础工程,先后奋战三年。
  对于二汽基础工程需要的地产材料我们做了结算:当时动工的工程需红砖5亿块,瓦2000万片,白灰5万吨、木材4万多立方米及大量的规格石。这些材料,如果全部放在十堰区境内开采烧制是无法完成的,因为不仅劳力紧张,燃料奇缺,而且连场地也有限。经过调查和协商,决定把这些材料分散安排在工区周围各县区,如均县的六里坪、浪河、老营,房县的高枧、军店等,组织生产队砌窑烧制砖瓦。安排郧县的蓼池、郧西的羊尾等地烧煅石灰。又组织2000多民工在郧县茶店王家湾等地开山采石,提供规格石。同时组织机关干部到百二河等地淘沙取石,以供急需。二汽25个专业厂,分布在30公里长的20多条大小山沟里,厂房和民用住宅建筑面积共计200多万平方米,这些建筑全部是劈山进沟,土石方量高达1000万立方米!还有二汽铁路专用线、厂区专用公路、水电所布管线等等,几万郧阳人民直接进入厂区工地奋战。可以说,那几年在十堰范围内的地直各部门干部职工、指战员和广大农民,全都为二汽出过大力,流过大汗,经历过酸甜苦辣。
  与此同时,还必须架设高压输电线路。1969年,二汽建设进入全面施工阶段,急需大量电力,这些电力按当时安排靠丹江口水电站输送。建设一条高压大容量的输电线路成为二汽建设的关键。这一艰巨的任务又由郧阳地区来承担。当时工程紧迫,要求五一通电。      按勘察设计,从丹江口水电站、黄龙水电站建成11万伏高压线路,全长105公里。沿途是高山峡谷,坡陡石坚,线路跨度大,工地又远离公路,没有起重设备和架设机械,全要靠人力运送铁塔、电缆,时间规定很紧,工程非常艰巨。
  接受任务后,我们于1969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