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江北去-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你真想仰首对着天宇大声一喊:古老的鄂西北,生命起源的圣地!
  3
  汉江三面环绕的郧阳府城的历史,就目前史料记载可追溯到春秋,为春秋时期古麇国的都城。据青年学者蓝哲给我发来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与春秋时期古庸国(郧阳地区竹山县一带)相邻的汉江北岸的古麇国,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国家。据古书记载,麇国属芈姓国,其始祖为季连.从渊源上讲与楚同宗。 楚国源于夏朝时期中原的祝融部落,经过发展变迁,祝融部落分为八部,即“祝融八姓”,其中芈姓季连一支迫于商的威慑南迁,进入汉水流域。楚人属季连之后,麇人也是季连后人的一支。早期楚人在汉江北岸发展时,其首领鬻熊将楚都定在丹阳(河南淅川)。此时的麇国与楚国属同姓之国,有亲属关系,比邻而居,互为唇齿,后楚都南迁至郢都(湖北江陵)后,两国关系日益疏远。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郧阳府城:沉没在江底的绝唱(8)
早期的古麇国,在邻近部落中很有威望,其影响力远比楚国要大。周武王十一年,武王姬发会盟800诸侯于孟津,###商纣王。周武王利用庸、蜀、羌、矛、微、卢、彭、濮等部落联合###。当时的彭、濮即为麇国属地。它们从属于麇(古书有“麇为百濮长,百濮帅乎麇”的记载),可见麇人是随武王伐纣的主力军之一。正因为如此,武王灭商后,即封麇为子爵之国,定都锡穴(今湖北郧县五峰)。由于古麇国部族众多、疆域广大(含今丹江、郧县、郧西县、房县地区),且是春秋早期封国的国家(此时的楚还没有得到周王朝正式承认),所以在春秋早期,麇国是秦、楚、巴、庸等部落中实力较为强大的方国。楚南迁后定都于郢,占据了沃野千里的湖北江陵地区,楚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国力发展迅速,到春秋晚期,已远远超过了远在鄂西北山区的麇国、庸国。此时的麇国与楚国也早已脱离了亲属关系,为了谋求扩张,楚对汉水上游的庸国、麇国发动了进攻,麇被迫屈从于楚的意志,成为楚的附属国。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亲征鄂西,联络秦国、巴国,将百濮部落联盟各个击破,经过交战,先灭了庸国,麇国孤掌难鸣,随后也被灭掉。麇国灭亡,楚人入主,楚国将古麇人远迁至千里之外的湖南岳阳(今岳阳东30里有麇城遗址),另一部分麇国遗民不愿降楚,翻越大巴山逃到四川、云南。
  麇国历史悠久,在汉水上游方国中实力雄厚,后世历代都很重视,在这里设立区域政治中心,秦汉及唐代都曾在这里设县,如锡县、长利县等都位于今郧县五峰乡。
  关于这段古代历史,和我同一个故乡的著名小说家野莽(现居北京)已将其写成了百万字的历史小说。
  今天的郧阳人不辜负这块土地三千年历史、文化的养育,他们建了一座已被授予“湖北省十佳文博单位”的博物馆,他们也有了被国家文物局授予的“全国文物系统先进个人”的馆长周兴明。所有的荣誉都是之于他们对于文明的虔敬、收藏和播撒。郧阳博物馆坐落于郧县城关中心,是鄂西北建馆最早、藏品最多、文物最丰富的县级博物馆。该馆始建于1960年,2000年4月28日扩建竣工,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那里馆藏着震惊世界的国宝“郧县人”头骨化石、恐龙蛋、恐龙骨骼化石以及碑碣、弘治大钟、象牙、兵器、青铜器、古陶、唐三彩等文物6000余件!
  2005年5月,任郧县博物馆馆长兼文物局局长的周兴明告诉我,在原郧阳府城后面的老“幸福院”一带,发现了近万座汉代古墓,在已发掘的68座古墓中,出土了3000余件文物。儒雅文静的周先生激动地说:“就出土文物而言,郧阳古城的历史不是500年,要往前推1500年!它至少在汉代就是一座繁华的城市了!郧县2004年已评为‘全国文物先进县’,全省就这一个。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马了,库区五县一市要淹没的文物点多达240处,而郧县一个县即占104处!我们现在拼命地在抢救,能抢救多少就抢救多少。我们能为后人留住的千年文明,也就是这些文物了……”
  周兴明一番肺腑之语,让我的心掠过万般的沧桑,为脚下这片土地深为感动!
  现在,我想说:博物馆已是郧阳文化亮丽而醉人的一张名片!触摸这张名片,你会在刹那间撞击到生命最古老的信息,你更会在一个瞬间谛听到祖先们筚路蓝缕、蹒跚着走来的脚步声,抑或是谛听到葬在水下的音乐、听到灵魂浮出水面的声音……
    从江底打捞上来的记忆
  1
  郧阳府城因万年汉水而诞生,又因万年汉水而消失。从江底打捞上来的,永远是剪不断的乡思、乡愁、乡情……
  1991年10月,在故乡的日子里,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父亲40年代初大学时代的同学张月英女士。见到张女士,就像见到了已故的苦难的父亲,两代人相认,都不禁泪水盈眶。张女士和其丈夫肖大顺先生,和我父亲一样,经受了人生深重的苦难。他们夫妻双双都曾被划为右派,张女士前后还蹲了15年监狱,直到1982年才平反出狱。不管生活曾经怎样对他们不公正,但他们对生活,对脚下这块土地的爱已刻骨铭心。当年已68岁的肖先生擅长绘画,他整整用两年时间,在陋室里根据回忆,画出了长五米、宽二米的巨幅水彩画《古麇图》。郧阳古城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每一栋建筑,每一家店铺,抑或是一棵树、一眼井、一尊石、一把辘轳,肖先生都使其跃然纸上。为绘《古麇图》,他们夫妻常常回忆到深夜,画到深夜。许多时候,他们一边画,一边落泪,图绘好后,由郧县一中语文教师邢方贵先生提笔作《古麇图序》。现抄录于此,以探汉江儿女日月之心——雄哉斯图!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郧阳府城:沉没在江底的绝唱(9)
美哉斯图!
  思我千载古麇,茫茫群山拥之,绵绵汉水绕之,千亩平畴周之。伏龙之岗壁立西北,绿水沃野环抱东南,其天时地利之便,虽神工鬼斧难为之也。更有先祖先民,一砖一瓦,一椽一木,不知几世几年辛苦经营,方使重镇雄踞秦巴要冲。但见城外汉水,千帆云集,百舸争流,上通川陕,下达襄汉,廓内闹市,万椽相连,通衢纵横;钟楼巍巍,关阙重重;楼台馆阁,比比皆是。士农工商,八方如潮涌来;墨客骚人,四海慕名而至。唐王遣使,明皇设府。李白游此,叹功名富贵如汉水逝去东南;世贞题诗,登春雪北楼恋古麇乐而忘返。呜呼!古麇富丽繁华,于中可见一斑矣!
  至公元1958年汉丹水库兴建,我古麇后裔,毅然以世代繁衍生息之地全国家大计,千载古城遂淹没于黄沙绿水之中。而今,古麇之北,新城赫然崛起,高楼栉比,华灯辉煌,绿荫夹道,笑语喧然,更非昔时繁华可比也。然历史推演,世事沧桑,尤使人知兴替之理,铭记前人辛苦,珍惜今日幸福。故居高楼而思当年之石板长街,辘轳井台,理也;游四海而怀桑梓父兄,小巷深院,情也;此理至真,此情至贵,惜乎古麇不再,惟梦中求之矣!
  今大顺先生不吝古稀之年,于庚午炎夏呕心沥血,藉刻刻难忘之记忆,精心构图,巧施丹青,终使古麇雄貌重现于丈余巨幅,乡党父兄,域外游子,遂得于此神游故国矣!
  朽心驽钝,不识丹青宫商,然亲见肖先生酷暑之中殚精竭智五易其稿,拼将余勇写宏图,故不揣浅陋而为之序。
  窃愿此图与古麇历史同在!
  诚知肖先生功德口碑相传,流泽永延!
  1990年8月23日夜    某年,一台胞辗转回乡,在江边含泪祭罢没入江底的祖宗坟墓和古城后,便来到肖先生家一览画图,不禁感慨万端。我驻英国使馆商务参赞、原国民党郧县开明县长的女儿张女士,1990年5月从北京回郧县,曾在江边泪流满面,撒花祭父。然后,由郧县县委的领导陪同到肖先生家,神览画图,不禁泪水涟涟。后来,凡有游子归来,郧县的领导们总是殷殷告诫:“到肖先生家看看《古麇图》吧……”
  笔者那次返乡,时任郧县县委书记兼郧阳地区副专员的李明贵先生也是这样殷殷告诫:“到肖先生家看看《古麇图》,他整整画了两年……”
  一幅《古麇图》,使郧乡父兄魂牵梦绕;
  一幅《古麇图》,让汉江儿女平添几多乡愁;
  一幅《古麇图》,游子纵走天涯,也难忘故土春秋……
  2005年5月,闻知张月英女士已经撒花西游,我不禁一阵黯然神伤!
  2
  2005年4月13日,我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
  在十堰踏访半月之后,我回到了郧县。郧县电力宾馆三楼会议室,县长柳长毅率县府各科局负责人在那里等待着我回归故里。每次返乡,故乡的父老乡亲都以各种形式款待着我这个少小离家的游子,他们把盛情、尊重、信任和期望凝聚为一种心灵的仪式,然后,又以最真挚、朴素,抑或庄严的方式转达于我。我至今记忆优新4月27日上午,在那个三楼会议室,年轻、儒雅、书生气十足的县长柳长毅一见面就直入主题,说:“我给你看几幅图,然后我们来告诉你老家的过去和未来……”我内心忽一惊喜:“又是图!”
  柳长毅向我展示的第一幅图是中线工程再次淹没郧县后,他们规划的一个崭新的郧阳。那是一幅平面水彩图。一江、二桥、三镇的未来郧阳,包含着他们太多的梦想以及太多的辛酸、劳苦、焦虑,抑或是失望与希望,困苦与挣脱,我会在后面的章节里叙说。之后,柳长毅又徐徐打开两幅“郧阳过去图”。沉没江底的郧阳被作者用两种绘画方式进行了表达,一种是立体实景描写,另一种是典型的白描。
  这两幅图给予我的震惊将永远难灭!它属于绘画,它更属于精神,它最终还会像《清明上河图》一样,属于历史,属于整个人类!我先把话放这里,等待历史作证。
  

郧阳府城:沉没在江底的绝唱(10)
这是两幅怎样的图呢?
  随着柳长毅庄严的神情,我看到了梦中的郧阳!
  在长420厘米、宽330厘米、题名《梦里郧阳图》的画幅上,城墙雉堞,绵延绕城;城外汉水逶迤而来,旖旎而去;巍巍峙立的群山,在城西峭壁风雨;白墙黑瓦的长街古巷,郧人在穿梭进出;耸入云天的钟鼓楼、春雪楼,数千间寺、观、祠、庵、学府、堂馆、店铺,以及一把辘轳、一口老井、一棵老树,都一起在叙说一座古城的当初。
  作者兰士华以毫发之笔将已沉入江底的古城一滴不漏地墨画在了一张偌大的画纸上。令人惊讶地是,凡在郧阳城住过的人,都可以在画纸上找到自己曾经生活过的街巷,甚至房屋!
  在画图的左侧,有十堰书法家黄家喜用绝妙的草书书写着柳长毅、兰善清(郧县教育工作者,曾宪梓奖获得者)为《梦里郧阳图》题写的《梦里郧阳》赞。赞文是注释,是感佩,也是倾诉——浩浩乎平沙无垠,复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望萋萋苇荡深深,家园安在?古城何存?
  自古楚地有才,郧山出人,还我故园,给我旧梦者谁?兰公士华先生。
  五百年府城,一笔落成,千百载古风,尽现丹青。
  水兴水逝,百年一城;时长时消,天地一瞬。唯笔墨胸臆人心,如碑如铭。万丈尘沙掩不住,悠悠岁月随笔生,昔日不再历史在,新郧又新更无穷。思过去,感怀中,增长一种豪情;看今朝,更发展,振奋万般精神。南水北调,世纪工程,虽需再次贡献,亦为机遇天成,吾辈人等,当团结一心,拼搏奋进,圆一个更大梦想,建一座水上新城。慨然讶然,勉为其赞,诚惶诚恐,恭祝永存。接着,柳长毅徐徐打开另一幅《汉江古风白描图》。
  使我瞠目的是会议厅居然未能全部展开这幅长卷,因为会议厅长度不够,而画卷竟长达3100厘米!在我不得不半卷半卷地赏识这创世长卷时,一个念头飞速而入:这绝对是一幅当代《清明上河图》,但它远比《清明上河图》要壮观得多!浩瀚得多!
  我们来看依然由黄家喜题写、兰善清为《白描图》所作序文便知:兰公士华先生,生长于郧阳古城,堪称一代老郧人……士华先生不以丹青为业,却于花甲暮年壮心勃发,潜心数年,于甲申年九月画得《汉江古风白描图》长卷,以纪念、追怀汉江伟大的过去,郧阳曾经的伟观……长卷类《清明上河图》而制,规模、气势、笔法显其不凡。其长3100厘米,宽60厘米。举凡所绘人物3273个,房屋9l5栋,庙堂17座,大小商会83家,街道门面244间,巷道36条,江面大小船只60只,马牛等牲畜93头,生产工具56件(套),民间花灯9种……
  画作以高度的写实,记录可考的历史风物,以历史的真实,创造艺术的美好。细穷毫发于缤纷万象,求造化之功于凿凿现实之中,追寻汉江文明而再创汉江文明,实乃卓成。
  感钦不已,故为之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的中国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人物五百余位,牲畜50多只,车船20余艘。兰士华的《郧阳古风白描图》无论从画卷的长度还是内容的丰富繁多均为前者的6倍左右!而画风古朴飘逸大有前者讽骨余韵!
  《梦里郧阳图》和《郧阳古风白描图》,两幅巨图前后耗去了兰士华十年的时光!作为一县之长和一个心怀良和的知识分子,柳长毅一再地被兰士华对故土深刻的眷恋所感动,他又挥毫提笔,欣然为《白描图》作跋。跋文也由黄家喜绝妙的书法抄写在图尾——浩浩古江涌,巍巍秦巴横;鄂陕同一水,秦楚共争春。天地生郧阳,青山有龙腾;骋目八百年,明珠耀三省。桅帆蔽江流,商贾聚郧城;钟灵毓秀地,文明冠古今。琼楼随云起,长街迤地伸;四海金玉聚,九州骡马奔。笙歌袅夤夜,凤灯舞良辰;千门迎日升,万家喜承平。思古添豪气,抚今壮雄心;世纪新发展,前程如美锦。时移风物迁,古风化丹青;兰公妙笔在,千秋梦成真。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郧阳府城:沉没在江底的绝唱(11)
(以上序跋均有删节——笔者)
  十年的时光,十年的心血,十年铸成两幅精神巨图!兰士华,何许人也!
  我请求一直在帮助我联系采访对象的、郧县南水北调办工作的张湘华,帮我找找兰士华,我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内心力量使他完成了如比的绝世之作,我还想告诉他,这样的画作不妨去申请吉尼斯纪录!
  兰士华来了,他坐在我的对面,一个面相朴实、内心厚道的66岁的男人,他看上去充满沧桑但并不苍老,他记忆清晰,谈吐诚恳。我不想对他的谈话作任何加工,读者从他最真实的言说中发现一个失去故乡的郧阳人,思念的情愫所赋予他的力量;你同时会发现,原本只是一个建筑工人的兰士华,信念怎样使他一双搬弄了一辈子砖瓦的手,最终创造了绘画的奇迹!
  兰士华:我一辈子搞建筑、搞施工,我特别喜欢古建筑。我小时候就喜欢画画,1959年在郧阳中学念完初中就没再念书。我们家住在郧阳古城东大街钟鼓楼附近的青年路口,父母是做小生意的,针头线脑、小杂货一类。我们家八口人:父母、哥嫂、两个姐姐、一个弟弟和我。我们家五间瓦房,一溜儿铺板门。1967年丹江口水库开始蓄水,那年秋天,郧阳老城就被淹了。水忽然从东关城门进来,霎时半条街被淹了。水到了我们家门口,这才慌着搬家。我们累死累活用板车把东西拉到东岭新城,那时新城没盖多少房子,几万人“忽”一下子上山,根本没处住,人们都开始抢房子,包括干部们也抢,谁抢着是谁的,但只能抢一间。我们那一间是我姐姐原来抢住的一间,水来了,我们一家七八个人挤在了这一间。第二天再下城拉剩余的东西,水都没房顶了!青年路大井一带的水都齐腰深了。已是深秋了,水很冷,我浮着水回去抱我们家的狗,狗都上到房顶了!街上已开始走船了!
  水一进城,各搞各的窝,各找各的点儿。新城搬迁的房子没盖好,七零八落的,人上来了,没房子,移民部门用洋灰这儿划个圈圈,那儿划个圈圈,圈圈里头盖个三间五间房,还没等盖好就抢完了,没等房子干都搬进去了。房子全是干打垒和土坯垒的,还有的是挖城墙砖、扒老城的瓦和旧木料盖的。老城的房子没来得及扒的很多,全淹了!水来了,“哗啦啦”全泡塌了!一倒一大片!移民局组织人划着船抢拆财神楼巷的楼门,曾门坊、江西会馆、山陕会馆……都是划着船抢拆的。半个月后,我站到烈士亭看,整个城里的房子水全没顶了,一片汪洋呀!只剩下钟鼓楼半截子还露在水外面,移民局的船还在抢着拆。那是一座明代的建筑呀!
  两三个月后,丹江口水库又开闸泄水,城里的水又退了,人们“忽”一下子又都跑回老城的废虚上去,有的回去再看一眼自已原来住的那个家,有的是回去挖石条、挖旧砖到新城盖房子,有不少人挖到洋钱、元宝、银元什么的。
  那年,我25岁,亲眼目睹并经历了这场“水漫金山”的情景,我是个怀旧心很重的人,我老是做梦在老城里,现今老了,还是这样,一梦就梦见老城。过去,郧阳城是个非常文明的城市,没有什么防盗防偷概念,晚上铺板门不上也没事,邻里之间很少打架斗殴,相互之间特别关照,人与人之间特别和气,我特别怀旧。于是我就想把老城角角落落画下来,给后人留个念想,自己也有个寄托。更重要的是几座古代建筑毁得造孽!南角楼、钟鼓楼、山陕馆、江西馆、东寺庙、西寺庙……毁得可惜。现在,好些娃子们都不知道这些,人们都知道有个春雪楼,但不知是个什么样子。春雪楼是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题写的,是郧阳诗人们聚会的地方,在北门坡城墙上建着,十几米高。我画图时问过许多老人,据他们说,站小河西梨花寨都能看到春雪楼的七星灯飘。我是搞建筑的,我常想,郧阳府城要是保存到现在,不得了!
  我画这两幅图,最早动意在1988年,那年盖县文化馆,陈家麟是馆长,他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