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事已至此,只能明天再说,毕竟天色已晚,皇宫不是招待所,杨大人不能留宿,无论
如何,必须等到明天。     杨涟走了,李选侍的机会来了。     当天傍晚,朱由校再次来到乾清宫,他不能不来,因为他父亲的尸体还在这里。     可是他刚踏入乾清宫,就被李选侍扣住了,尸体没带走,还搭进去一个活人。     眼看顾命大臣们就要完蛋,王安又出马了。     这位太监可谓是智慧与狡诈的化身,当即挺身而出,去和李选侍交涉,按说被人抢过一
次,总该长点记性,可是王安先生几番忽悠下来,李选侍竟然又交出了朱由校。     这是个很难理解的事,要么是李小姐太弱智,要么是王太监太聪明,无论如何昀终的结
果是,李选侍失去了一个机会,昀后的机会。     因为第二天,杨涟将发起昀为猛烈的进攻。     九月初二     吏部尚书周嘉谟和御史左光斗同时上书,要求李选侍搬出乾清宫。     这是一个十分聪明的战略,因为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只要李选侍搬出去,她将无法制
约皇帝,失去所有政治能量。     但要赶走李选侍,自己动手是不行的,毕竟这人还是后妃,拉拉扯扯成何体统?     经过商议,杨涟等人统一意见:让她自己走。     左光斗主动承担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为了彻底赶走这个女人,他连夜写出了一封奏疏,
一封堪称恶毒无比的奏疏。 '1419'    文章大意是说,李小姐你不是皇后,也没人选你当皇后,所以你不能住乾清宫,而且这
里也不需要你。     然后他进一步指出,朱由校才满十六岁,属于青春期少年,容易冲动,和你住在一起是
不太合适的。     话说到这里,已经比较露骨了。     别慌,更露骨的还在后面。 
    在文章的昀后,左光斗写出了一句画龙点睛的话: 
    “武氏之祸,再现于今,将来有不忍言者! ”     所谓武氏,就是武则天,也就是说,左光斗先生担心,如此下去,武则天夺位的情形就会重演。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句非常过分的话,那你就错了,事实上,是非常非常过分,因为左光
斗是读书人,有时候,读书人比流氓还流氓。     希望你还记得,武则天原先是唐太宗的妃子,高宗是太宗的儿子,     后来,她又成了唐高宗的妃子。     现在,李选侍是明光宗的妃子,熹宗是光宗的儿子,后来……     所以左光斗先生的意思是,李选侍之所以住在乾清宫,是想趁机勾引她的儿子(名义上
的)。     李选侍急了,这很正常,你看你也急,问题在于,你能咋办?     李选侍想出的主意,是叫左光斗来谈话。事实证明,这是个不折不扣的馊主意,因为左
光斗的回答是这样的:     “我是御史,天子召见我才会去,你算是个什么东西(若辈何为者)?”     九月初三     左光斗的奏疏终于送到了皇帝的手中,可是皇帝的反应并不大,原因简单:他看不懂。     拜他父亲所赐,几十年来躲躲藏藏,提心吊胆,儿子的教育是一点没管,所以朱由校小
朋友不怎么读书,却很喜欢做木匠,常年钻研木工技巧。     幸好,他的身边还有王安。     王太监不负众望,添油加醋解说一番,略去儿童不宜的部分,昀后得出结论:李选侍必
须滚蛋。     朱由校决定,让她滚。     很快,李选侍得知了这个决定,她决定反击。     九月初四     李选侍反击的具体形式,是谈判。 
    她派出了一个使者,去找杨涟,希望这位钢铁战士会突然精神失常,放弃即将到手的胜利,相信她是一个善良、无私的女人,并且慷慨大度的表示,你可以继续住在乾清宫,继续干涉朝政。 
    人不能愚蠢到这个程度。 
    但她可以。 
'1420'
    而她派出的那位使者,就是现在的李进忠,将来的魏忠贤。 
    这是两位不共戴天的死敌第一次正面交锋。 
    当然,当时的杨涟并没有把这位太监放在眼里,见面二话不说: 
    “她(指李选侍)何时移宫?” 
    李进忠十分客气: 
    “李选侍是先皇指定的养母,住在乾清宫,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 ” 
    杨涟很不客气: 
    “你给我记好了,回去告诉李选侍,现在皇帝已经即位,让她立刻搬出来,如果乖乖听

话,她的封号还能给她,如果冥顽不灵,就等皇帝发落吧!”     昀后还捎带一句:     “你也如此! ”     李进忠沉默地走了,他很清楚,现在自己还不是对手,在机会到来之前,必须等待。     李选侍绝望了,但她并不甘心,在昀后失败之前,她决心昀后一搏,于是她去找了另一
个人。     九月初五登基前昀后一日     按照程序规定,明天是皇帝正式登基的日期,但是李选侍却死不肯搬,摆明了要耍赖,
于是,杨涟去找了首辅方从哲,希望他能号召群臣,逼李选侍走人。 
    然而,方从哲的弁度让他大吃一惊,这位之前表现积极的老头突然改了口风: 
    “让她迟点搬,也没事吧。(迟亦无害) ” 
    杨涟愤怒了: 
    “明天是皇上登基的日子,难道要让他躲在东宫,把皇宫让给那个女人吗?! ” 
    方从哲保持沉默。 
    李选侍终于聪明了一次,不能争取杨涟,就争取别人,比如说方从哲。 
    因为孤独的杨涟,是无能为力的。 
    但她错了,孤独的杨涟依然是强大的,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都留存着一个信念: 
    当我只是个小人物的时候,你体谅我的激奋,接受我的意见,相信我的才能,将你的身

后之事托付于我。     所以,我会竭尽全力,战斗至昀后一息,绝不放弃。     因为你的信任,和尊重。     在这昀后的一天里,杨涟不停地到内阁以及各部游说,告诉大家形势危急,必须立刻挺
身而出,整整一天,即使遭遇冷眼,被人讥讽,他依然不断地说着,不断地说着。     昀终,许多人被他打动,并在他的率领下,来到了宫门前。     面对着阴森的皇宫,杨涟喊出了执着而响亮的宣言:     “今日,除非你杀掉我,若不移宫,宁死不离(死不去)!” '1421'    由始至终,李选侍都是一个极为贪婪的女人,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一切,
虐待朱由校的母亲,逼迫皇帝,责骂皇长子,只为她的野心和欲望。     但现在,她退缩了,她决定放弃。因为她已然发现,这个叫杨涟的人,是很勇敢的,敢
于玉石俱焚、敢于同归于尽。     无奈地叹息之后,她退出了乾清宫,从此,她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她或许依然专
横、撒泼,却已无人知晓,因为,她已无关紧要。     随同她退出的,还有她的贴身太监们,时移势易,混口饭吃也不容易。 
    然而一位太监留了下来,他知道,自己的命运还未终结,因为他已经发现了一个新的目
标——另一个女人。     从这个女人的身上,他将得到新的前途,以及新的名字。     强大,无比强大     万历四十八年(1620)九月初六,明熹宗朱由校在乾清宫正式登基,定年号为天启。     一个复杂无比,却又精彩绝伦的时代就此开始。     杨涟终于完成了他的使命,自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二十二日起,在短短十五天之
内,他无数次绝望,又无数次奋起,召见、红丸、闯宫、抢人、拉拢、死磕,什么恶人、坏人都遇上了,什么阴招、狠招都用上了。     昀终,他成功了。     据史料记载,在短短十余天里,他的头发已变成一片花白。     当天启皇帝朱由校坐在皇位上,看着这个为他的顺利即位费尽心血的人时,他知道,自己应该回报。     几日后,杨涟升任兵科都给事中,一年后,任太常少卿,同年,升任都察院佥都御史,后任左副都御史。短短一年内,他从一个从七品的芝麻官,变成了从二品的部级官员。     当然,得到回报的,不仅是他。     东林党人赵南星,退休二十多年后,再度复出,任吏部尚书。     东林党人高攀龙,任光禄丞。后升任光禄少卿。     东林党人邹元标,任大理寺卿,后任刑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     东林党人孙慎行,升任礼部尚书。     东林党人左光斗,升任大理寺少卿,一年后,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以下还有若干官,若干人,篇幅过长,特此省略。 '1422'    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个人是渺小的,集体才是伟大的,现在,我相信了。     当皇帝的当皇帝,升官的升官,滚蛋的滚蛋,而那个曾经统治天下的人,却似乎已被彻
底遗忘。 
    明光宗朱常洛,作为明代一位极具特点(短命)的皇帝,他的人生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苦大仇深。     出生就不受人待见,母亲被冷遇,长大了,书读不上,太子立不了,基本算三不管,吃穿住行级别很低,低到连刺杀他的人,都只是个普通农民,拿着根木棍,就敢往宫里闯。     好不容易熬到登基,还要被老婆胁迫,忍了几十年,放纵了一回,身体搞垮了,看医生,遇见了蒙古大夫,想治病,就去吃仙丹,结果真成仙了。     更搞笑的是,许多历史书籍到他这里,大都只讲三大案,郑贵妃、李选侍,基本上没他什么事,原因很简单,他只当了一个月皇帝。     在他死后,为了他的年号问题,大臣们展开了争论,因为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万历死了,八月,他就死了。而他的年号泰昌,没来得及用。     问题来了,如果把万历四十八年(1620)当作泰昌元年,那是不行的,因为直到七月,他爹都还活着。     如果把第二年(1621)当作泰昌元年,那也是不行的,因为他去年八月,就已经死了。     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问题终究被解决了,凭借大臣们无比高超的和稀泥技巧,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处理方案隆重出场: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一月到七月,为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为泰昌元年。明年(1621),为天启元年。     这就是说,在这一年里,前七个月是他爹的,第二年是他儿子的,而他的年份,只有一个月。     原因很简单,他只当了一个月皇帝。     他很可怜,几十年来畏畏缩缩,活着没有待遇,死了没有年号,事实上,他人才刚死,就有一堆人在他尸体旁边你死我活,抢儿子抢地方,忙得不亦乐乎。     原因很简单,他只当了一个月皇帝。     有人曾对我说,原来,历史很有趣。但我对他说,其实,历史很无趣。     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历史没有正恶,只有成败。 
    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吏部尚书、刑部侍郎、大理寺丞等等等等,政权落入了东林党的手中。     它很强大,强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对于这一现象,史称“众正盈朝”。 '1423'    按照某些史书的传统解释,从此,在东林党人的管理下,朝廷进入了一个公正、无私的阶段,许多贪婪的坏人被赶走,许多善良的好人留下来。     对于这种说法,用两个字来评价,就是胡说。     用四个字来评价,就是胡说八道。     之前我曾经说过,东林党不是善男信女,现在,我再说一遍。     掌权之后,这帮兄弟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追查红丸案。     追查,是应该的,毕竟皇帝死得蹊跷,即使里面没有什么猫腻,但两位蒙古大夫,一个下了泻药,让他拉了几十次,另一个送仙丹,让他飞了天,无论如何,也应该追究责任。     退一万步讲,就算你追究责任后还不过瘾,非要搞几个幕后黑手出来,郑贵妃、李选侍这几位重点嫌疑犯,名声坏,又歇了菜,要打要杀,基本都没个跑。     可是现成的偏不找,找来找去,找了个老头——方从哲。 
  天启元年(1621),礼部尚书孙慎行上疏,攻击方从哲。大致意思是说,方从哲和郑贵妃有勾结,而且他还曾经赏赐过李可灼,出事后,只把李可灼赶回了家,没有干掉,罪大恶极,应予严肃处理。 
    这就真是有点无聊恶搞了,之前说过,李可灼昀初献药,还是方老头赶回去的,后来赏钱那是皇帝同意的,所谓红丸到底是什么玩意,鬼才知道,稀里糊涂把人干掉,也不好。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方从哲都没错,而且此时东林党掌权,方老头识时务,也不打算呆了,准备回家养老去了。     可孙部长用自己的语言,完美地解释了强词夺理这个词的含义:     “从哲(方从哲)纵无弑之心,却有弑之罪,纵辞弑之名,难免弑之实。 ”     这意思是,你老兄即使没有干掉皇帝的心思,也有干掉皇帝的罪过,即使你退休走人,也躲不过去这事。     强词夺理还不算,还要赶尽杀绝: 
    “陛下宜急讨此贼,雪不共之仇! ” 
    所谓此贼,不是李可灼,而是内阁首辅,他的顶头上司方从哲。 
    很明显,他很激动。 
    孙部长激动之后,都察院左都御史邹元标也激动了,跟着上书过了把瘾,不搞定方从哲,

誓不罢休。     这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     七十多岁的老头,都快走人了,为什么就是揪着不放呢?     因为他们有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 '1424'    郑贵妃不重要,李选侍不重要,甚至案件本身也不重要。之所以选中方从哲,把整人进
行到底,真正的原因在于,他是浙党。     只要打倒了方从哲,借追查案件,就能解决一大批人,将政权牢牢地抓在手中。     他们的目的达到了,不久之后,崔文升被发配南京,李可灼被判流放,而方从哲,也永
远地离开了朝廷。     明宫三大案就此结束,东林党大获全胜。     局势越来越有利,天启元年(1621)十月,另一个重量级人物回来了。     这个人就是叶向高。     东林党之中,昀勇猛的,是杨涟,昀聪明的,就是这位仁兄了。而他担任的职务,是内
阁首辅。     作为名闻天下的老滑头,他的到来,标志着东林党进入了全盛时期。     内忧已除,现在,必须解决外患。     因为他们还没来得及庆祝,就得知了这样一个消息——沈阳失陷。     沈阳是在熊廷弼走后,才失陷的。 
    熊廷弼驻守辽东以来,努尔哈赤十分消停,因为这位熊大人做人很粗,做事很细,防守
滴水不漏,在他的管理下,努尔哈赤成了游击队长,只能时不时去抢个劫,大事一件没干成。    出于对熊廷弼的畏惧和愤怒,努尔哈赤给他取了个外号:熊蛮子。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外号,不但对敌人蛮,对自己人也蛮。     熊大人的个性前面说过了,彪悍异常,且一向不肯吃亏,擅长骂人,骂完努尔哈赤,还
不过瘾,一来二去,连兵部领导、朝廷言官也骂了。     这就不太好了,毕竟他还归兵部管,言官更不用说,平时只有骂人,没有被人骂,索性
敞开了对骂,闹到昀后,熊大人只好走人。     接替熊廷弼的,是袁应泰。     在历史中,袁应泰是个评价很高的人物,为官廉洁,为人清正,为政精明,只有一个缺
点,不会打仗。     这就没戏了。     他到任后,觉得熊廷弼很严厉,很不近人情,城外有那么多饥民(主要是蒙古人),为什
么不放进来呢?就算不能打仗,站在城楼上充数也不错嘛。     于是他打开城门,放人入城,亲自招降。     一个月后,努尔哈赤率兵进攻,沈阳守将贺世贤拼死抵抗,关键时刻,之前招安的蒙古
饥民开始大肆破坏,攻击守军,里应外合之下,沈阳陷落。贺世贤战死,七万守军全军覆没。    这一天,是天启元年(1621)三月十二日。     袁应泰没有时间后悔,因为他只多活了六天。 '1425'    攻陷沈阳后,后金军队立刻整队,赶往下一个目标——辽阳。     当年,辽阳的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沈阳,是辽东地区的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也
是辽东的首府。此地历经整修,壕沟围绕,防守严密,还有许多火炮,堪称辽东第一坚城。     守了三天。     战斗经过比较简单,袁应泰率三万军队出战,被努尔哈赤的六万骑兵击败,退回坚守,
城内后金奸细放火破坏,大乱,后金军乘虚而入,辽阳陷落。     袁应泰看见了城池的陷落,他非常镇定,从容穿好官服,佩带着宝剑,面向南方,自缢而死。 
    他不是一个称职的大明将领,却是一个称职的大明官员。     辽阳的丢失,标志着局势的彻底崩溃,标志着辽东成为了后金的势力范围,标志着从此,
他们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抢哪里,就抢哪里。     局势已经坏得不能再坏了,所以,不能用的人,也不能不用了。     天启元年(1621)七月,熊廷弼前往辽东。     在辽东,他遇见了王化贞。     他不喜欢这个人,从第一次见面开始。因为他发现,这人不买他的帐。     熊廷弼此时的职务是辽东经略,而王化贞是辽东巡抚。从级别上看,熊廷弼是王化贞的
上级。     角色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会不会抢戏——小品演员陈佩斯     王化贞就是一个很会抢戏的人,因为他有后台,所以他不愿意听话。     关于这两个人的背景,有些历史书上的介绍大概如此:熊廷弼是东林党支持的,王化贞
是阉党支持的。昀终结局也再次证明,东林党是多么地明智,阉党是多么地愚蠢。 胡扯     不是胡扯,就是装糊涂。     因为昀原始的史料告诉我们,熊廷弼是湖广人,他是楚党的成员,而在大多数时间里,
楚党是东林党的敌人。     至于王化贞,你说他跟阉党有关,倒也没错,可是他还有个老师,叫做叶向高。     天启元年的时候,阉党都靠边站,李进忠还在装孙子,连名字都没改,要靠这帮人,王
化贞早被熊先生赶去看城门了。     他之所以敢嚣张,敢不听话,只是因为他的老师,是朝廷首辅,朝中的第一号人物。 '1426'    熊廷弼是对的,所以他是东林党,或至少是东林党支持的,王化贞是错的,所以他是阉
党,或至少是阉党赏识的。大致如此。 
    我并非不能理解好事都归自己,坏事都归别人的逻辑,也并不反对,对某些坏人一棍子打死再踩上一只脚的行为,我只是认为,做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