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档案
姓名字号:杜月笙,原名月生,后更名为镛,号月笙
籍 贯:上海县高桥镇(今上海浦东新区)
生卒年月:1888年8月22日(农历七月十五)—1951年8月16日,卒年63岁
学 历:四个月私塾,后听说书识字自学成才
生辰八字:戊子 庚申 乙丑 壬午
属 相:鼠
命 相:池中之龙未得时之运也,一旦风云集聚便可升天。
因待人真诚,讲义气,认真努力重责任观念从事,
而得贵人提拔,善捕机会者大有成功。
然不善理财,恐老来贫苦。
个人爱好:赌博(挖花、麻将),听书,唱京戏
家 人:父亲——杜文卿,与朋友开了一家小米店,艰苦度日
母亲——朱氏,在生下杜月笙的妹妹后,身体极度衰弱而亡
继母——朱氏去世后,杜文卿续弦张氏
弱妹——被送与黄姓宁波商人领养,杜月笙发迹后,极力寻找,未果
大太太——沈月英,生:长子杜维藩
二太太——陈帼英,生:老二杜维垣、老五杜维翰、老六杜维宁
三太太——孙佩豪,生:老三杜维屏、老四杜维新
四太太——姚玉兰,生:长女杜美如、次女杜美霞、老七杜维善、老八
杜维嵩
五太太——孟小冬,养女杜美娟
简 历
1888年——出生在上海县高桥镇杜家花园破败的老屋中
1890年——母朱氏去世
1892年——父亲杜文卿去世
1893年——入私塾,读了四个月后,因无钱缴费而辍学
1895年——继母张氏失踪,寄养在娘舅家,除了老外婆,没人给他好脸色看
1902年——初到上海滩。在鸿元盛水果店当学徒,未出师
1909年——拜小东门的陈世昌为师,为青帮“悟”字辈
1907年——进入黄公馆当差
1915年——娶妻沈月英,自立门户
1916年——儿子杜维藩出生
1918年——组建小八股党
1918年——开办三鑫公司
1918年——二太太陈氏、三太太孙氏进门
1925年——搬进华格臬路新居
1925年——被北洋政府任命为“财政部参议”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充当帮凶
1927年——被蒋介石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海陆空军总司令部顾问”、“行政院参议”
1927年——当选华人纳税会委员
1929年——创办国民银行
1929年——荣任法租界公董局华董
1929年——出任上海纱布交易所理事长
1930年——迎娶姚玉兰
1931年——举行杜氏祠堂开祠盛典
1931年——被推为上海面粉交易所理事长
1931年——组织成立“上海市抗敌后援会”,任副会长
1933年——任第三届上海船联会理事长
1933年——成立恒社,任名誉理事长
1934年——被推举为上海银行公会理事
1934年——任“上海地方协会”会长
1935年——全国船联会成立,当选理事长
1937年——组织重建“抗敌后援会”,杜月笙主持筹募委员会
1937年——筹建组织“苏浙行动委员会”和“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任“苏浙行动委员会”委员
1937年——赴香港
1938年——被蒋介石任命为“中央赈济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港澳救济区特派员,分管第九救济区事务,接着在香港组织成立了“赈济委员会第九区赈济事务所”,自任事务所主任
1939年——任“上海统一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1年——赴重庆
1945年——返回上海
1946年——当选民上海参议会参议长,后以身体欠佳为由让位于潘公展
1949年——离开上海,逃往香港
1951年——在香港坚尼地台杜公馆病逝,卒年63岁
引 子
1931年6月9日上午,上海华、英、法三租界居民万人空巷,倾城而出,从法租界华格臬路到金利源码头,人们摩肩接踵,层层叠迭,争相目睹一场空前绝后的开祠仪式盛况——
一支由5000余人组成的仪仗队,由身骑*骏马的英国巡捕、骑自行车的法租界安南巡捕和迈着正步的中国巡捕为开路先锋,由海军、陆军、公安、保卫团以及学生童子军,分别抬着政界、军界、租界、上海各界以及18行省要人赠送的匾额、旗伞花亭,在军乐齐鸣、爆竹喧天之中缓缓行进……
整个仪仗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颁发的“孝思不匮”大匾。而北洋政府的两位总统——徐世昌、曹锟,一位执政——段祺瑞,两位大帅——吴佩孚、张宗昌,一位少帅——张学良,各自送的大匾排列在一起,争战十多年的直、皖、奉、直鲁等各派系首脑统统在这里“聚集”,更是耐人寻味。
——这仅仅是杜月笙奉主入祠的仪仗,接下来在高桥镇的开祠大典,聚集全国名角的三日“沪上空前未有之堂会”,其盛况更是无与伦比。
杜月笙,何许人也?何以如此荣耀?
从此时回溯44年前的鬼节,在上海县高桥镇杜家花园破败的老屋中,杜月笙作为杜家长子也是杜家的独生子降临人世。没有人会想到,这个一出生就鬼里鬼气的孩子日后会成为大上海呼风唤雨的人物。现实中等待他的命运,不仅仅是三餐不继,而且三岁丧母,五岁丧父,八岁的时继母神秘失踪。命运多桀的人孤儿将面临着什么样的前路人生,似乎不难想象。
由于受不了老娘舅一家的冷落和白眼,杜月笙干脆流落街头,由乞讨到偷鸡摸狗、打架斗殴、街头赌博,很快成了一帮同龄孩子的小头目。在高桥镇那个小地方,在一帮街头小混混中,杜月笙有了指挥若定、呼风唤雨的小派头。
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杜月笙爱上了赌博。从此,他由儿时的试赌,到少年的滥赌,成年的溺赌,中年后的豪赌,一生与赌博结下不解之缘。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13岁的杜月笙,开始历练出日后闯荡上海滩的基本素质:足智多谋,隐忍薄发,有一股坚韧不屈,蛮横霸道而不露声色的狠劲儿。
15岁,杜月笙看到了不远处的上海滩,五光十色,波诡云谲。那里,才是他大展身手的地方!
在高桥镇通往浦东渡口的小路上,杜月笙跪在送行的老外婆面前,连磕三个响头。
老外婆伸出颤巍巍的双手,将几个铜板塞进杜月笙肩头的土布小包里。
杜月笙抬起头,一把抹去脸上的泪水——
“外婆,高桥家乡人人看我不起,我将来回来,一定要一身光鲜,一家风光!我要起家业,开祠堂!不然,我发誓永远不踏进这块血地!”
在老外婆的泪眼婆娑中,杜月笙大步走向渡口,扑向大上海的十里洋场。
29年后,杜月笙一身光鲜地回来了!起家祠、造藏书楼、建学塾,一掷百万大洋。这位“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尺五天”的现代春申君,在内忧外患持续百年的旧中国,三日盛会,竟创下“堂上珠履十万客”,空前绝后的大场面!
一个15岁的乡下小混混,是如何在大上海发迹、崛起的呢?
小瘪三闯进大上海(1)
一、烟花间里遇知己
1902年春天,杜月笙闯进上海滩的时候,高楼大厦刚刚开始兴建,外滩的外白渡桥还是一座平桥,跑马厅但见一片芦蒿,泥城桥北荒烟漫漫。杜月笙在外滩下了船,怀揣着外婆托乡邻写的推荐信向西走,转眼之间便到了十六铺。
十六铺一带地处上海水陆交通的要冲,从外滩一直到大东门,中外轮船公司如太古、怡和、招商、宁绍等都沿黄浦江建有码头。各大码头附近都是商贾云集,各色人等熙来攘往,周围货栈店铺鳞次栉比,人烟稠密,每天从早到晚,摩肩接踵,人声鼎沸。
刚从浦东乡下赶来的杜月笙,看到这热火朝天的景象,不由得热血沸腾,一种强烈投入其中的欲望猛烈地撞击着他的心扉。他顾不上多看,就急急忙忙找到“鸿元盛”水果店。他晓得在水果店当学徒不过是他生活的一块跳板,他人生的舞台应该更大、更宽广。
“鸿元盛”老板看过推荐信后,见杜月笙虽长得略显单薄,但看上去蛮机灵,就收他做了学徒。初来乍到,杜月笙和学生意的事自然沾不上边,整天除了在店里做些杂活,就是帮着老板娘做家务。
老板娘小名叫花儿,是老板在上海做生意临时纳的小妾,人虽说不上漂亮,但却泼辣*。杜月笙长到15岁,还没尝过女人的滋味,他虽不喜欢花儿那副泼妇相,可每当看到她那凸显的丰满乳房,就止不住瞪大眼睛。
这天上午杜月笙正在给老板收拾屋子,花儿从店堂回来,毫不避讳地当着杜月笙的面换褂子,白生生的胸部*裸地出现在杜月笙面前。杜月笙看呆了,只觉得血直往头上涌。
“小囝子,发什么呆?”不想,花儿竟然挺着胸走到杜月笙跟前,举起手里准备换上的小褂,说,“你帮我穿上”。
这是杜月笙自有性别意识以来,头一回面对一个*着上身的年轻女人。他哆哆嗦嗦接过小褂,手指划过花儿的乳房,花儿呻吟着向他身上贴过来。
这真是郎有情,妾有意。杜月笙一把抱住花儿,腾出一只手在花儿胸脯上又揉又捏。花儿呻吟着,使劲往里屋挣。
可杜月笙突然停住了,他不是不想占这个送上门的大便宜,但自己在上海滩尚未站住脚,这一晌要是出点事体岂不闯了穷祸!
“怕啥?老东西到码头接货去了……”
花儿的声音变得软软的,杜月笙被撩拨得*难耐,立马与花儿搂抱着向里屋走去。
偏巧在这个时候,前边店堂里传来师兄王国生的喊声——
“月笙,你在哪儿呢?快过来搬货!”
这一喊,把杜月笙一肚子的柔情蜜意全都吓跑了,他立刻推开花儿,向店堂跑去。刚跑到通往店堂的后门口,就见老板像一座黑铁塔站在那里。
杜月笙心里蓦然一惊,表面却不露声色,就像刚放下手里的其他活计,匆匆跑出来搬货一样,问一声“老板好”,脚步都没停,就从老板身边绕过,一溜小跑进了店堂。
老板心生疑窦。因为平时店堂里最少要留两个人,老板不在的时候老板娘要在这里坐镇。今天花儿明明知道大伙都去码头接货了,却不到店堂来,偏偏杜月笙也在后面,店堂里只剩了王国生一个人,这太不合乎常理。
等老板进到后面睡房,花儿早已经穿上小褂,整理好头发。老板没抓住把柄,只得作罢。花儿虽然是小妾,可她的堂兄是码头上一霸,老板多有仰仗,轻易不敢得罪。但这之后,他不敢再把杜月笙留在店里,只好让他跑外,做些提货送货的活计。这下子杜月笙反倒因祸得福,犹如脱缰的野马,头也不回地奔向小店外面的大世界。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小瘪三闯进大上海(2)
十六铺的水果店大多是做中盘批发,就是把从大水果行批发来的水果转卖给零售商贩,有时也去码头接货,然后直接给零售商送货上门。杜月笙很快就摸清了店里的经营方式,加上他脑瓜活络,渐渐得到老板的认可,做起了兜揽生意的营生。
穿梭往来于十六铺的大街小巷,杜月笙有种鱼入大海的感觉。看着那些流连于土行(贩卖鸦片的商行)、燕子窝(吸食鸦片的烟馆)、赌台、花烟间的官洋商贩、流氓白相人以及地痞无赖,杜月笙羡慕极了。他晓得自己还没有资格在这个地界里混,很快发现了一个适合他的好去处——十六铺的小东门。
这里是法租界和华界的交接区,若干破旧城区和现代面目的租界接壤点,肮脏湫隘,破败简陋,一些小赌档、下等妓院便应运而生,成了苦力、小贩以及小流氓、小瘪三的消遣场所。
杜月笙的赌瘾再也控制不住了,只要外出有时间,就要绕到这里,赌上几把。有一回杜月笙手气不错,赢了点钱,可他一出赌棚门口,就被几个小瘪三围住了。
“小赤佬,赢了钱就想跑,看小爷不收拾你!”
打架杜月笙不怕,别看他长得瘦削,动起手来倒是个狠角色,有股子韧劲。可眼下对方人多势众,自己单枪匹马,好汉不吃眼前亏,三十六计走为上。而就在此时,传来一个女人的惊呼——
“阿根,你们在这里做啥?”
“阿姐,救我!”杜月笙一听那女人带有浦东口音,灵机一动,边喊边朝她跑去。
几个小瘪三听杜月笙叫“阿姐”,以为他和那女人有关系,没有阻拦。那女人是一间烟花间老鸨,人称“大阿姐”,杜月笙这声“阿姐”算是叫对了。大阿姐见杜月笙鬼灵精怪的蛮乖巧,不由得心生喜欢,又听杜月笙一口浦东乡下话,是个小老乡,更生了恻隐之心。
“都是自家人,出了啥事体要给小囝子吃生活?”大阿姐问那个叫阿根的人。
“没啥事体。”阿根赶紧打个哈哈,“不晓得是大阿姐的家里人。”
杜月笙借着弄堂里昏暗的灯光,打量了一下这个叫阿根的人,只见他方头大耳,看上去蛮憨厚。个头不高,却身材结实,威武勇猛。心想这是个人物,倘若能跟他交上朋友,说不定日后会派上大用场。于是把青布褂子的口袋兜底一翻,把里面的钱全部倒出来,一把塞到阿根手里。
“兄弟今儿个多有冒犯,这点铜钿物归原主。”
阿根见杜月笙如此豪爽,也觉得杜月笙是个可以结交的朋友,立刻把钱推回来,杜月笙哪里肯收。阿根没办法,只好让大阿姐代杜月笙收下了。
后来杜月笙才知道,阿根名字叫顾嘉棠,原来在哈同花园做花匠,人送外号“花园阿根”。阿根擅长拳术,有霹雳火、猛张飞的火暴性格。几年后杜月笙在黄金荣的手下组建“小八股党”,顾嘉棠成了他的得力干将,也成了与他相伴一生的挚友。
之后,杜月笙与顾嘉棠一帮弟兄跟着大阿姐来到她的烟花间。一走进烟花间前堂,立刻有一帮小姐妹迎上来,那些女子虽说不上多么漂亮,但也一个个年轻,有活力。转眼之间,一帮人就*云散,各自带着自己的相好去了各自的房间。大阿姐带着杜月笙来到后面一个房间。
“今天这事让我碰上算是缘分,你就给我做个过房儿吧。”一进屋,大阿姐就关上了房门。
“你还是做我阿姐吧!”杜月笙干脆地说,因为他觉得大阿姐怎么也不像姆妈辈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小瘪三闯进大上海(3)
“小滑头!”大阿姐“扑哧”一声笑了,随手倒一杯茶端给杜月笙,“你以为我不晓得你肚子里绕的什么花花肠子?”
经大阿姐一点,杜月笙还藏在潜意识里的那个想法一下子冒了出来,脸“腾”地红了。上次和花儿虽然好事没成,可当时那种感觉常常令他回味无穷,夜不成寐。不过天地良心,如果不是大阿姐点破,他真的不敢冒犯大阿姐。
现在,大阿姐那裹在旗袍里的躯体充满了诱惑力,相比之下,花儿那肥硕的乳房只能叫做一堆肥肉。他觉得全身都在膨胀,猛地扑过去,一把抱起大阿姐,噔噔噔几步奔到里屋,把大阿姐往床上一放,像剥玉米皮一般三下五除二就把大阿姐身上的衣服剥了个精光。30岁女人那成熟的*,就那么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他面前……
这是杜月笙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女人——在他尚未成年的时候,这个30岁的女人给了他充满美妙与新奇的体验。
“真看不出,这么瘦弱的小囝子,还蛮有股子猛劲和狠劲。”这是大阿姐对发迹之前的杜月笙的评价。
杜月笙拗不过大阿姐,最终认她做了寄娘。
二、鬼门关里走一回
结识了大阿姐和顾嘉棠那一帮弟兄,杜月笙的心再也收不回来,从此,只要是外出有时间,他就会去小东门赌几把过过瘾,不到一年半时间,就被老板辞退了。
饭碗砸了,衣食无着,杜月笙只好流落街头。宝大水果行的账房黄文祥看他可怜,就把一些卖不掉的快烂的水果便宜批给他,让他沿街叫卖,挣口饭吃。杜月笙脑瓜活络,什么样的烂水果都有办法推销,生意竟然做得不错。有了点本钱之后,又从水果行进货,渐渐地有了一个固定的水果摊。
因为这段恩情,杜月笙发迹以后,特地把黄文祥请到杜公馆做了账房先生,黄文祥的两个儿子都得到了杜月笙很好的照顾。
这期间,杜月笙得了两个绰号,“水果月笙”和“莱阳梨”。这两个绰号来自杜月笙的两手绝活,一手是削水果——他常常站在赌棚里,眼睛看着人家手里的麻将或者牌九,嘴里和人家拉着呱,手里飞刀旋转,眨眼之间,一圈圈果皮就被均匀地削下,一刀到底,白生生的果肉就送到了人家嘴边上,因此得了个“水果月笙”的绰号。
另一手绝活是削烂梨——一只烂梨子拿在手里,一转、一削,一剜,就剩下了雪白的梨肉。雪亮的小刀在梨屁股下一戳,送到对方嘴边,喊一声:“甜脆喷香的莱阳梨,物美价廉,尝一个!”叫人不得不买。由此,人送外号“莱阳梨”。
后来,这两个绰号竟然成了杜月笙在小流氓小瘪三中的一张招牌。
杜月笙天生侠义心肠,乐善好施,只要手头有钱,就要拿出来与小兄弟共享,总是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后来身边的小弟兄越聚越多,杜月笙就与一个叫“杭州阿发”的团伙联合,在码头上抢水果,只要有水果船开来,就一齐登上去,有打掩护的,有偷的有抢的,然后把偷抢来的水果带到大街、茶楼、烟馆、赌场去叫卖。
三年后,与杜月笙一起在鸿元盛学徒的王国生,学成出师开了一家“潘源盛”水果行。杜月笙找到王国生,在他的水果行里当了一名跑生意的伙计。此前,杜月笙已开香堂拜师入了青帮,如今再干起跑街拉生意的营生,到处都是帮会弟子的关照,加上他会来事、讲义气,又有一帮小兄弟捧场,业务做得有声有色,潘源盛的生意蒸蒸日上。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小瘪三闯进大上海(4)
有了钱,杜月笙想起了寄娘大阿姐。这天得空,他便换了行头,一身光鲜地去了小东门。
这一去,遇上了花园阿根顾嘉棠。顾嘉棠刚刚在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