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艺教育方面,在定县实验中主要致力于平民文学、艺术教育和农村戏剧。编辑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以及简单易认的认字教材,并办了《农民报》。建立广播站,成立农民剧团等等。其中特别注重对农民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一次一批美国的专家惊讶地发现定县的本土鸡一年只能下68个蛋。晏阳初说:“中国的母鸡已经下了三千年的蛋,它们大概是太累了。”后来晏阳初引进了美国的来杭鸡,在与本地鸡杂交后产生的新品种母鸡一年可以下168个蛋。
生计教育方面,在定县实验中主要致力农民生计训练,设立了生计巡回训练学校,培养“表证(即模范)农家”,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建立合作组织,至1935年冬,全县成立合作社达130多个。推广优良品种,棉花是定县的主要经济作物,因此主要在全县推广优良棉花种子。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孙中山地权思想和乡村建设实验(5)
卫生教育方面,主要致力于保健制度的建立,定县的保健制度分为三级,第一级是保健员,负责村单位的卫生保健工作;第二级是保健所,为区单位卫生机关,负责约3万人口的区域;第三级是保健院,为全县卫生之最高机关。
公民教育方面,主要致力于民族精神的培养。
以上四大教育的开展,多采取三大方式进行,即学校式教育,创办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等。社会式教育,定县成立了“社会式教育委员会”(后改为社会式*),通过同学会这一组织使平民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能继续接受四大教育,并通过他们把四大教育推广到农民中去,发挥他们作为乡村建设运动骨干力量的作用。家庭式教育,是联合各个家庭中地位相同的分子施以相当的训练,以增强家庭责任感,实现“家庭社会化”,另一方面使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能得到相当的教育,从而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民”。
定县在县政建设方面也探索了一定的经验,其改革宗旨是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行政组织。根据这一宗旨,定县所设计的新县政机构分为三级,第一级为公民服务团,是最基层的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培养民力、组织民力、运用民力”。第二级是乡镇建设委员会,代替传统的乡(镇)公所,设委员6—12人,以本乡镇的小学教师为当然委员及秘书,同时有乡镇公民大会,对委员会予以监督制约。第三级是县政委员会,委员7—11人,由县长与县政建设研究院院长(晏阳初任院长)商量聘任,同时对原来县政府进行改革,撤销合并原来的机构,仅设立民政、财政、教育、经济、公安五科,精简了人员,提高了效率。
定县乡村建设的成就引起国际国内的关注,海内外很多关心农村、农民的民间人士与政府官员纷纷到定县考察取经。国民政府专门派官员去定县考察。晏阳初也被邀请到南京中央军校高级班演讲,介绍定县经验,蒋介石亲临听讲,并对定县的做法予以高度肯定。
但是,定县乡村建设过程中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在实践中,晏阳初逐渐感到要完成定县的研究实验及平民教育的推广工作,仅靠一些学者从学术层面上进行研究实验是不行的,“乡村建设计划,如果不考虑乡村地区的政府和乡村生活中的文化、经济、保健等方面的关系,那就是不完整的和无效的。”最主要的是,当时中国农民处境悲惨的症结在于土地问题,土地问题不能解决,其他改革都是技术层面的努力,无法根本改变农民的命运。对此,晏阳初也明白。1937年他在《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中说:“农村经济问题中最严重的,莫如土地问题。”但这个工作显然不是一个学者或一个学术团体所能完成的,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靠社会制度的变革!
5、黄炎培江苏昆山实验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上海浦东川沙县人。早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江苏教育司司长,曾首创上海中华职业学校。1921年被委任教育总长而不肯就职。1941年,与张澜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政团同盟。1945年又与胡厥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建国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工业部部长,政协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委,第二、三、四届政协副主席,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建国会主任委员等职。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 孙中山地权思想和乡村建设实验(6)
黄炎培的实验区叫“沪郊农村改进区”,是乡村建设运动的另一块实验园地。因“改进区”地处上海市西郊昆山县境内的徐公桥乡村(现属江苏昆山市),所以也称“徐公桥改进区”。该改进区于1928年4月成立。在落成典礼上,黄炎培、江问渔、杨卫玉、姚惠泉等创办人及知名人士都出席了会议。在会场主席台的两边张帖有大红色的对联,联语是:
无旷土、无游民,向一剪淞波影里,小试农桑,乃亦有秋,聊慰治平新梦想。
出相望、守相助,喜千家劫火光中,时还耕读,毋忘在莒,请看甲子旧烧痕!
江问渔先生也亲手撰写了一幅对联:
何处是神仙?千家鸡犬桑麻,别有天地。
无人不耕读,一片和亲康乐,莫羡唐虞。
昆山徐公桥乡村改进区,还制定了分年工作计划,以6年为一个完成期。并招收了江、浙、沪、闽、川、湘、赣、宁等地的众多学员。黄炎培还聘请了有名望的教育家来区指导改进工作,其中有:原金陵大学的杨君,还特聘老教育家黄齐生(王若飞烈士的舅父)为总干事,兼任徐公桥改进区主任。
在为时6年的(1928—1934年)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区的工作历程里,黄炎培等职教社的教员和学员们齐心努力,在乡村做了一系列改革事业,如:推广农业技术,改变农民耕种靠天吃饭的迷信思想,改进会筹资办理无息贷款,改变了农民受高利贷的剥削之苦。宣传卫生常识,预防传染病,在夏秋季节规定小学生每天要打一百只苍蝇,作为考试成绩内容之一。徐公桥是江南鱼米之乡,河流纵横交织,但桥残路狭,改进会发动群众一起修桥筑路,以便行人,造福乡民。1928年夏初,改进会还为全区60岁以上的老人隆重举办了“长寿会”,黄炎培还特地从上海赶来参加盛会并祝词。
在乡村改进教育工作方面,改进会在全区内开办了10余所夜校,并强调文盲也要每天学习2小时,要求全区成年人入学率达50%上下。经过学习,脱了文盲的农民有些基本能看懂壁报或书写简单的书信。
在改进区学习过的人员都会唱一首《为了一线希望》的歌曲:
为了一线希望,我才努力向上。
振作精神,开发思想,
把人生学问,都记在心头上,
在失意时这样,在得意时也是这样。
我的努力向上,只为了一线希望。
其歌词简朴、豪放、明了。但“为了一线希望”的“治平新梦想”却没有能够继续下去。由于黄炎培积极投身*爱国运动,为蒋介石所不容,徐公桥乡村改进区到1934年被迫停办。
6、高践四江苏无锡实验
高践四(1892―1943),早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后留学美国,是我国近代史上享有盛誉的乡村教育家。
1929——1932年,以高践四为院长的江苏省立无锡教育学院,在无锡北门外的黄巷村实施了3年多的“民众教育实验”,教育内容分为健康、生计、家事、政治、文字、社交、娱乐等7项。当然,实验的结果,并不让人乐观,除了培养出一批“初等民校毕业生”使该村的文盲率有所下降外,很难说有什么实质性的成绩。
参加无锡民众教育实验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后来在一份总结性报告中,对这类民众教育实验作了深刻的反思。他们指出:“局部之建设,常常在枝枝节节上下功夫;根本改造,当非教育所能为力。黄巷的民众所最需要的为耕地,为工作,而耕地无多,地权不属,丝厂倒闭,茧价惨落,同人听到黄巷民众哀痛的呼声,只觉心余力绌,所谓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只是将颓墙败壁略加修补,并非根本改造。”在一个“政治只为豪绅张目”的社会中,这类改良主义的乡村建设和民众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
除了上述的实验外,还有卢作孚、董时进等人也进行了一些乡村建设实验。这些实验的结果当然也都没有取得成功。这些乡村建设的实验之所以都不成功,是因为社会制度没有根本的改变,广大的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
后来,这些*党派和著名学者中的不少人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农民解决土地问题,便逐渐转而支持和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开国前中共的土改历程(1)
1、*第一个土地问题决议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始终把土地革命当作一个重要任务。对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选择,是在革命实践中边探索边确立的。
农会和农民自卫军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提出:“要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没收土地“归社会公有”。1922年7月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进一步提出了“肃清军阀,没收军阀官僚的财产,将他们的田地分给贫苦农民”。1923年*第三次代表大会在总结二七*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把组织农民参加革命作为党的中心工作之一,通过了*中央关于农民问题的第一个决议,即《农民问题决议案》。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最初几年,在广大农村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农会组织和开展减租减息斗争。
1922年,在彭湃的领导下,广东海丰正式成立了农会。农会替农民办学校、医院、合作社,领导农民进行反勒索斗争。到1923年发展到陆丰等6个县,会员达20万之众。
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人帮助下,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孙中山分别任命林伯渠、彭湃、罗绮园等共产党员为国民党农民部部长、秘书和调查委员。
7月,在广州举办了由共产党人主持的农*动讲习所。
10月以后,南方的农*动逐渐发展起来。在广东,除陈炯明、邓本殷盘据的东江和南路外,各县的农民组织迅速建立起来,积极地开展了经济的和政治的斗争。西江流域广宁一带农民,在共产党员周其鉴等领导下组织农民自卫军,攻打地主恶霸的武装据点水楼和旱楼,并得到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元师府铁甲车队的支援。北江流域的曲江、仁化一带农民,也在阮啸仙等领导下组织农军,开展了反苛捐和减租的斗争。东江各县农民在革命军*陈炯明时发挥了很大作用。
到1925年4月,广东全省已有22个县建立了农会组织。5月1日,在广州召开全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成立省农民协会,推动了广东省农民减租斗争的开展。广东的农*动对广东革命政权的巩固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成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支柱。
雪耻会
1925年春,毛泽东从上海回到湖南,领导了韶山一带的农*动。他创办农民夜校,调查了解农村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农民的革命要求,总结农*动的经验。在毛泽东深入细致的宣传、发动和组织下,韶山地区20多个乡很快地建立了秘密农会和以“打倒列强,洗雪国耻”为口号的公开的群众组织“雪耻会”。毛泽东特别注重从农民中吸收最先进的分子入党,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韶山支部。农会在毛泽东领导下胜利地开展了平籴、阻禁、增加雇农工资和减轻租额的斗争。
耕地农有
1925年10月*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执委会扩大会议,于11月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提出解除农民痛苦的根本办法“是要实行‘耕地农有’”。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提出以“耕地农有”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目标。为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必须工农联合起来打倒军阀,取得政权。同时,提出八项当时农民的最低要求,作为暂时的奋斗目标,并提出十条组织农民协会的办法,号召全国农民起来组织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解除所受的压迫和痛苦。 。 想看书来
第四章 开国前中共的土改历程(2)
《告农民书》发布后,促进了全国农*动的迅速高涨。
在湖南,*湖南党组织制定了,《湖南农*动实施纲要》,把领导农*动作为党的“第一重大工作”。纲要分析了农村各阶级并规定了党的策略,要求坚持不懈地在农民中发展党的组织。在党的领导和广大党员的努力下,湖南成立了许多秘密的农会,开展了公开或秘密的斗争,于1926年3月成功地取得了驱逐军阀赵恒惕的胜利。在北伐军进入湖南前,湖南农民协会会员已达40万,湘潭、衡山等县的农会已遍及全县。
在广东,广大农民在五卅惨案发生后即投入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军阀的斗争,在农村举行武装示威的人数达50万以上。到1926年4月底,农民协会已遍布全省,会员达62万余人,农民自卫军发展到5万人。
湖北、江西等省的农*动,在北伐前夜也开始发动起来。
河南、陕西、山东、河北等北方省的农民,也举行了此起彼伏的暴动,以反对军阀战争,反对贪官污吏,反对苛捐杂税,预征钱粮。1926年4月,河南成立了全省农民协会,有会员27万人,农民自卫军10万人。
第六届农*动讲习所所长
1926年5月1日,根据*中央特别会议决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民代表大会。党的机关报《向导》周刊发表了4月20日《中国共产党致第一次全国农民大会信》。信中为大会提出了“全国农民工人大团结”的口号,并指出农*动必须和民族运动相结合,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并且只有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才能获得真正的胜利。
这次全国农民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农*动的方向,但还没有提出如何推翻封建土地制度的问题。
就在这一天,毛泽东担任广州第六届农*动讲习所所长。广州农*动讲习所是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的名义,在1924年7月开始举办的,其主要领导和教学均由共产党人负责。第一届至第五届主要是培养广东的农运干部。第六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把招生范围扩大到全国,共吸收了来自20个省的327名学员,他们大多是农运积极分子和有志于农*动的青年学生。毛泽东给学员讲授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著作,引导学员如何研究农民问题。他还组织学员到海丰、韶关等地农*动中去实习,并引导学员开展调查研究,学习实际斗争的经验,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其间,周恩来、肖楚女、恽代英、李立三、彭湃等党的负责实际工作的领导人也到讲习所任过教。毛泽东在广州主办的农*动讲习所,成了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学员们在1926年9月毕业后,立即返回全国各地,担任农*动的特派员,促进了全国农*动的高涨,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
地主体面威风,扫地以尽
1927年初,全国农*动已经以湖南为新的中心迅速发展起来。到1927年3月底,农民协会的组织已遍及粤、湘、鄂、赣、皖、陕、闽、川、豫、浙、苏、直、鲁、桂、热、察、绥等17省,有组织的农民达800万人。农民有了组织之后,便开展了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政治上,农民协会完全剥夺了土豪劣绅、不法地主的发言权,并根据他们罪行的轻重,通过清算、罚款、捐款、小质问、大示威、游乡、关进监狱、驱逐、督促政府枪毙等方式,除掉了地主阶级的特权,扫尽了他们的体面,树立起了农民的权威。经济上,实行了减租、减息、减押、废除苛捐,并普遍开展了平籴、阻禁和对土豪劣绅进行清算等斗争。随着地主政权被打倒,族权、神权、夫权这些束缚农民的精神枷锁,也被打破了。农会还兴办学校,普及文化,禁止赌博,收缴烟枪,禁止宰杀耕牛,禁止大摆酒席和用粮食煮酒,违者罚款。同时,还办合作社,筑塘坎,修道路,发展生产,使农村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欣欣向荣的气象。。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四章 开国前中共的土改历程(3)
当时的情况正如毛泽东后来在《湖南农*动考察报告》一文中所生动叙述的:农民攻击的形势“简直是急风暴雨,顺之者存,违之者亡。其结果,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个落花流水。地主的体面威风,扫地以尽。地主权力既倒,农会便成了唯一的权力机关,真正办到了人们所谓‘一切权力归农会’。连两公婆吵架的小事,也要到农民协会去解决。一切事情,农会的人不到场,便不能解决。农会在乡村简直*一切,真是‘说得出,做得到’。外界的人只能说农会好,不能说农会坏。土豪劣绅,不法地主,则完全被剥夺了发言权,没有人敢说半个不字。”
几种分田方式
1927年3月30日,湘、粤、鄂、赣四省农协代表和河南武装自卫军代表,在湖北省农协办公处举行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会上推选毛泽东、方志敏、彭湃等13人为委员。毛泽东任常委兼组织部长,主持临时执行委员会工作。在全国农协制定的《今后农运规划》中,对发展各地农会组织,扩大农民武装,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和解决土地问题等,都作了具体部署。在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等以中央农委的名义,向会议提出了《对农民宣言》,指出农民问题的内容就是贫农问题,贫农的中心问题就是土地问题,不使农民得到土地,农民将不能拥护革命至于最后的成功。
在全国农协的部署下,湖南农会组织由1927年1月的200万会员激增至4月底的500余万。各地农会纷纷夺取团防局的枪支建立农民的自卫军,湘潭、平江、衡阳等10余县均成立了自卫军和自卫军常备队。在建立自卫军的同时,各县农民又开始行动起来自己动手解决土地问题。根据林伯渠在《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