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的人大宋的事-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争是政治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谈判也是一种政治斗争的表现形式,谈谈打打的战争在历史上并不罕见,这次宋辽战争走的正是这样的路数。
  最先提出和议的是辽国的萧太后,早在大规模出兵之前,就通过前面说过的那位享受“烈士”待遇的王继忠给宋朝的皇帝赵恒写信,透露了要讲和的意愿,表示出“厌战”的情绪。
  这不免令人奇怪,一面是有着和平的愿望,一面却大规模地兴兵,真是很矛盾的现象。
  其实就萧太后自己本人来讲,她在治理国家期间大量吸收了中原的汉文化,致力于内部的发展,确实不愿意再开战端,但剽掠成性的契丹贵族可不这么想,他们获得财富的捷径就是发动战争。抢劫,在契丹贵族的眼里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抢劫致富是他们传统观念的一部分,已经深深融入到了骨头里。
  契丹族此时还是崇尚武力和掠夺的群狼!
  面对整个族群渴望战争的压力,萧太后无法去用强力压制,她要敢那么做的话,就是无形之中把自己摆在了全体契丹人的敌人的位置上了。以萧太后这个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的精明,绝对不会去直接挑战全体契丹人的利益,她选择了逼迫宋朝和谈,并在谈判中最大限度榨取好处的做法。
  在她的授意下,王继忠给赵恒写了萧太后有意和好的那封信,要求宋朝派遣使者前往议和。他派了四名辽军小校去见莫州部署石普,石普把王继忠的密信上呈给了赵恒。
  赵恒得信后和大臣商议,毕士安相信萧太后确有和好之意,而赵恒却不太相信会有这么好的事,对毕士安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辽国让我们派人去议和,等我们去了,他们就会拼命地讲条件要好处。假如只是给些钱财,那还可以考虑,但我最担心的是周世宗夺取契丹的关南地区(即瀛、莫二州),他们一定会让我们归还,这个是坚决不能答应的。我们拒绝了辽的这个要求,仗还是得打,所以现在就要加强备战。”
  赵恒还给王继忠写了回信,拒绝先派使者,说如果辽真有和平的诚意,就得先派使者来天朝觐见。
  从这里可以看出,赵恒也不是昏庸之君,他心里比谁都明白,但他在强调备战的同时,也透露出以金钱买和平的想法,所以说后来给辽“岁币”的事,并不是突然的心血来潮。
  再说那个王继忠,他被俘以后,萧太后很赏识他,给了他一个户部使的官职,并送给他一个契丹美女做老婆,王继忠这个“忠”,便从宋朝的身上转到了辽的身上。不过他没有忘记前朝,据说和议的建议最早是他向萧太后提出的,后来两国人民得以安享百年和平,和他有着很大的关系。
  萧太后从王继忠那得知宋朝皇帝不肯遣使,就决心扩大战争规模,能通过战争夺取利益就顺势夺取,不行的话也可以战促和。
  辽军围攻瀛州的时候,王继忠又给赵恒送来一封信,信中写道:“辽精兵云集瀛州城下,关南之地原来就是契丹的疆土,宋朝想固守恐怕很难,还是早点儿派遣使者来商议的好。”这话说的是柔中有刚,先说辽军已经把瀛州围困住了,意思是瀛州指日可下;再说这是辽国旧地,宋朝不归还给人家是理亏的;最后要求宋朝先遣使(先遣使就有乞和意味了),连恐吓带规劝,什么手段都使出来了。
  此时的赵恒已经心生惧意,虽然还嘴硬:“瀛州一向都有防备,辽军的进攻是不足为患的。”其实,他心里小鼓打得“咚咚”直响,所以话也就拐弯儿了。“就算我先派遣使者,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给王继忠写了回信,派右班殿直曹利用去和辽接触谈判。
  在此之前的和谈话题都是在暗中进行的,现在终于走出暗箱,大摇大摆地奉诏出使了。
  此时双方的交战态势不明,赵恒就急于求和,看来他实在是心中发虚,不想再打下去,想用“和平攻势”来感化侵略者了。
  曹利用一路北行,到大名的时候,正赶上辽军大举围城,宋将孙全照看到辽军的攻势很猛,怀疑辽国没有和谈的诚意,就劝主帅王钦若把他留下。其实曹利用也出不去了,大名被辽军围得水泄不通,不仅无法去和辽和谈,连回去向皇帝汇报都不可能了。
  辽军虽然围住了城池,却不能攻克,双方对峙起来。萧太后心里着急,就让王继忠再给宋朝皇帝写信,另派使者前来谈判。此时赵恒已经到了澶州,接到信后马上给王继忠回信,说已经派曹利用为使,现被困在大名。双方书信来来往往,很是频繁。
  这期间来回传递信件的都是石普,一次他派指挥使张皓去澶州见赵恒,路过辽军防区的时候被辽军抓住,萧太后听说马上和辽圣宗接见了他。辽圣宗和萧太后还保留着契丹的习俗,坐的是车帐,就在车帐前和张皓谈了很久,最后请张皓去大名催促曹利用赶紧来商议和谈的事。
  但是王钦若他们还是不相信,就是不放曹利用走,张皓无奈只好独自去见萧太后,告诉她“抱歉了,这事我没办成”。萧太后也没办法,就给了他一些奖赏让他走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萧挞凛在澶州城下中箭身亡,宋军的援军也陆续到达,隐隐已有合击之势。军事行动的不顺利,使萧太后对和谈已经急不可待了,抓住一切机会想促成和谈。
  赵恒也急于和谈,他害怕辽军趁天寒地冻黄河冰封之机,绕过澶州直取东京汴梁,那时根本动摇,将危机四起。
  宋辽各有所忌,自然是一拍即合,曹利用进入辽军军营,面见萧太后。
  然而,辽军的顾忌是现实的,赵恒的顾忌却是怯战使自己疑心生暗鬼、自己吓唬自己,实际上战场上的局势应该是宋军占优,辽军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但就是这个几乎能改变历史的大好机会,却被赵恒错失了。
  接到宋朝和谈的消息,萧太后一定是在偷着笑:赵恒这个胆小鬼,这么容易就上钩了!
  萧太后和老相好大宰相韩德昌坐在一个车帐中,见面的礼节也非常地简约(游牧民族古朴的遗风尚存,不似中原的繁文缛节),招待曹利用品尝“国宴”的时候,连一张桌子都没有,就是在车轭上横放一块木板,摆上些盘子碗的,堪称“餐风”宴席。
  第一次接触达不成协议是很正常的,萧太后也没太计较,她知道只要保持接触就会逐渐地深入下去。她和宋朝皇帝的较量,此时才真正开始。
  既然宋朝先派遣使者了,萧太后自觉占了上风,也就派左飞龙使韩杞带着国书,和曹利用一起去见赵恒。
  和谈,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双方的唇枪舌剑、讨价还价即将开始。

  兴冲冲的曹利用(1)

  与辽国的简陋相比,大宋无论是在接待礼仪、场所和人员安排上,都显得富丽堂皇。
  先是澶州知州何承矩在城外十里长亭给韩杞接风洗尘,然后由翰林学士赵安仁全程陪伴,赏赐给他锦袍、金带、鞍马等等一大堆东西,显示出一派泱泱大国的气度。
  这些表面功夫是宋朝文臣的拿手好戏,但实质内容不是靠这些表面功夫能解决的,在接受了韩杞的国书以后,赵恒立即召开了御前会议,商讨如何应对辽国提出的议和条件。
  辽国果然要求归还关南地区,赵恒觉得自己料事如神,真是太英明了,便扬起脸,对着大家说:“我就知道辽会提这个条件,果然不出我之所料,你们说怎么应付呢?”
  有的大臣说:“土地是国家的根本,不能割让;但是给些钱帛,算是补偿点儿军费,倒是可以考虑。请陛下您裁决。”
  赵恒当然也不甘心割土,就说:“祖宗开创的江山基业,怎么会在我的手中失去?假如辽国一定要以割地为和谈的条件,我将和他决战到底!”这话说得慷慨激昂,可他习惯性地转折,口气一转,“可是我真的很痛惜河北军民饱受战争的摧残,能和还是和了吧。一年给契丹点儿钱财,就算是救济他们了。汉朝就有赏赐给匈奴单于财帛的前例,咱们这么做,也不伤体面。”
  既然皇帝这么说了,大家都纷纷表示赞同花钱买和平。
  赵恒在前期虽然励精图治,可在战略眼光上实在不敢让人恭维,他手下的大臣也都目光短浅,只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其实,当时辽军的处境十分困难,在兵力对比上,瀛州一战辽军损失不小,而宋军主力齐聚;在体力对比上,辽军转战千里,消耗很大,而宋军基本上都是以逸待劳;在士气对比上,辽军大将新死,军心震动,而宋军则因皇帝亲征,士气大振。总体态势也是辽军不利,其前有坚城冰河阻挡,后有随时可以出击的河北军民,孤军深入、帅老兵疲、腹背受敌这几条兵家大忌都让辽军占齐了。
  寇准就看明白了这个局势,坚决反对给辽国钱财,他认为和谈的条件应该是辽对宋称臣,把幽云地区交还给宋朝,这样才能确保长久和平,他对赵恒说:“不这样,过几十年,辽还会起贪心的。”不出寇准所料,在庆历二年(1042),辽兴宗趁宋夏交战的时机,又扬言发兵南下索取关南旧地,宋仁宗赵祯只好每年再多给绢十万匹、银十万两。
  辽国又弄到了一笔钱财,得意至极,还刻石记功,狠狠打了宋朝一个嘴巴。
  赵恒这时已经实在是不愿意再打仗了,就敷衍着说:“几十年后,自然就会出现能抵挡辽国的人了。现在我不忍心再看百姓遭受战火蹂躏,姑且先就和了吧。”
  寇准还是不同意就这个条件和议,可就在这时不知从哪里传出个小道消息,说寇准就是希望打仗,借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和威望,看来寇准的野心不小啊。这个小道消息的杀伤力太大了,寇准不敢再坚持自己的主张了。
  反对就这样草率议和的不止寇准一人,还有一些明眼人都不同意,镇守边境的杨延昭就上书朝廷,分析认为辽军已成强弩之末,人困马乏,后勤不继,就算剽掠抢夺,也不过就是马能驮带的那一点儿粮草。只要各路大军守住要路,不仅可以歼灭辽军,就连幽、易等州也可以收复回来。他还身体力行,率人马乘虚攻进辽国境内,占领了古城,展开了局部反攻,可惜没有友军配合,未能进一步扩大战果。
  大宋朝廷明确了议和的条件,就派遣曹利用取和辽国谈具体的和约内容,临走的时候,赵恒对他说:“地是不能割让的,只能给他们钱财,如果辽国的胃口太大,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就是给一百万也行啊。”
  曹利用这个人是“以武略改崇仪使”,武人出身的他却喜欢辩论,史载他“喜谈辩,慷慨有志操”。他听了皇帝的话,当即表示:“辽人要真是坚持割地的妄想,我宁愿死在那里也不会答应。”
  皇帝虽然不惜血本,出价一百万,但寇准心里一点儿也不痛快,他把曹利用叫到一旁,警告道:“即使皇上已经答应以一百万为限,但是你要敢超过三十万,回来我就杀了你!”
  虽然没有史料证明曹利用会真的以一百万和辽国成交,可寇准下的这道死命令,令曹利用也不能不掂量掂量自己的大好头颅。一句话,节省了七十万,当真是一字千金。
  曹利用到了辽军那里,果然辽国又提起了关南地盘的事。萧太后说:“关南那些地方,是当初后晋感谢我国,作为谢礼送给我国的,柴荣以武力夺取过去,你们有义务把那里还给我国。”
  曹利用拒绝了,他说:“后晋把地盘送给别人,后周再夺取回来,和我们大宋无关,我们守卫的是自己的领土。割地这件事我不能向皇上奏明,至于每年拿出些金钱来佐助军用,我们尚可商议。”
  辽国有的大臣威胁道:“我们这次发兵,就是要恢复旧地,想拿点儿钱来就把我们打发了,不行!”言下之意,不割地就继续打下去。
  曹利用也不甘示弱,反驳道:“我是奉命前来议和,大不了一死。”意思是我连死都不怕,你少吓唬我。他接着说:“你们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别说地盘捞不到,就是战争也不可能停下来。”
  萧太后听着他们在争吵讲价,心里不断地分析,她断定关南旧地肯定是收不回来了,再争论下去也没有结果,眼下形势险恶,见好就收吧。于是,辽国接受了以金钱换和平的议和条件。
  在具体的数目和细节上,当然免不了争吵,但要是超过了三十万就会掉脑袋,这一点曹利用是牢牢记住了,所以他竭尽全力守住了这道最后的防线。
  讨价还价过后,议定宋每年给辽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一锤定音:成交。
  曹利用完成使命,并且没有丢脑袋的危险。辽国身处险境,还获得了这么多的钱财。双方皆大欢喜。
  曹利用兴冲冲地回去复命,高兴得忘了看太阳,等赶到行宫时正赶上吃饭的时间,赵恒才举起筷子,就听说曹利用回来了,他一面赶紧吃饭,一面让小太监出去问问曹利用,到底给辽国多少钱。
  在这个地方,史书上写的是“使内侍问所赂”,这个“赂”字,很是传神。
  小太监见了曹利用,问花费多少钱,曹利用就是不说,问急了,就说:“这是国家机密,得面奏皇上。”这算个狗屁的国家机密,等大车小辆给辽国送银绢的时候,天下谁会不知道?
  赵恒也着急,他又派小太监来问:“就算是机密吧,你先说个大概数。”可这位曹先生,始终不开口,只是得意地伸出三个手指头,轻轻地敲打着自己的脸蛋。他要当面去和皇帝讲,你开价一百万,我三十万就搞定了,我可是大忠臣啊!
  小太监得不到回答,只好去和赵恒说:“他就是伸出三个手指,莫非是三百万吗?”
  赵恒一哆嗦,筷子几乎掉了下来,脱口而出:“这也太多了。”他镇定了一下,觉得好歹是把辽国这尊煞神打发了,就又说:“嗯,总算没啥事了,将就了。”话里话外透着肉痛。
  曹利用在外面听得真真的,心里偷着那个乐。
  赵恒匆忙吃完饭,把曹利用召了进来,急着问究竟答应给多少钱,可曹利用真会设置悬念,不正面回答,而是一连串地说:“臣有罪,臣有罪,我答应给的银子和绢帛太多了。”
  “到底是多少?”赵恒可真急了。
  “三十万!”曹利用见火候差不多了,得意地亮出了底牌。
  “什么,三十万?”赵恒高兴得脸都抖了起来,怕耳朵听错了,追问道。
  等得到了确切、肯定、无误的回答,赵恒兴奋得恨不能把曹利用抱起来亲几口,马上下令重重赏赐曹利用。

  宿命在这一瞬定格(1)

  曹利用和辽国几经协商签订的和约包含的内容有好几条,并不是只有给辽岁币这一项,其中具体的内容如下: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国皇帝以宋朝皇帝为兄,宋真宗赵恒尊萧太后为叔母;宋朝每年向辽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两国解除战争状态,各守疆界,互不为敌;边防设施保持现有的数量和规模,不得增加针对对方的军事堡垒;双方不得招纳对方的叛降人员。
  这个和约是在澶州签订的,而澶州的西边有个名叫澶渊的湖泊,澶州也因此又名澶渊郡,这个盟约在历史上就被称为“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辽国占尽便宜。
  军事上辽军已经处于劣势,虽说不大会像杨延昭分析的那样被全歼(辽军以骑兵为主,宋军就算打赢了,追击也是个大问题),但前后夹击,消灭大部分有生力量还是有可能的,那时再谈判,和约大概就会改写了。
  就算真的像赵恒担心的那样,辽军绕过澶州,逼近京城,看辽军在瀛州城下的战绩,估计也很难有上乘的表现。如果屯兵汴梁城下,想安然撤回会比在澶州困难得多,萧太后会冒这个险吗?
  当时“河北近南州县民人入处城寨”,辽军抢掠所得不多,围攻岢岚军时就是因粮草不继被击溃,就在和约已成,相约退军的时候,辽军向宋朝说了自己的忧虑:“我们回北方去,恐怕你们边境的军队会截击。”虚弱之态毕呈无遗。
  辽军的处境如此险恶,竟能依靠恫吓敲诈出这么一笔油水,与其说是萧太后的胆略机谋过人,倒不如说大宋的皇帝和大臣目光短浅、胆小如鼠更准确。
  皇帝赵恒就不必再说了,看看另一位宰臣毕士安,赵恒亲征的时候,他托病留在了京城,听到和议成了的时候,高兴得啥病都没了,还教训不满以三十万“买”和议的人:“不给那么多,就打动不了辽人的心,恐怕议和也和不了多久。”看来如果他去谈判,或许真的就能拍出一百万来。
  敌人强大还不是最可怕的,自己要不争气,那就算彻底没戏了。
  辽军退走了,赵恒神气起来,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赋契丹出境》诗一首:
  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
  旌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
  锐旅怀忠节,群凶窜北荒。
  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
  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上天垂助顺,回旆跃龙骧。
  明明是把钱财交给了来抢劫的强盗,强盗大摇大摆地走了,居然在他的笔下变成了“群凶窜北荒”,当真是“妙笔生花”。
  那位王继忠也在和议中捞到了巨大的好处,两边都把他看成了功臣,每年宋朝派遣使者去辽国的时候,皇帝都会让使者给他带去大批的花红礼物。辽国也没亏待他,赐他国姓,官职一路高升,最后居然坐到枢密使,被封楚王。
  这个“奇迹”,只会出现在宋朝,王继忠的命真好,要是在别的朝代,早拿他当汉奸给办了。
  “澶渊之盟”以后,契丹贵族每年都会不劳而获一大笔钱财,个个都心满意足,萧太后巩固统治的目的算达到了,五年后她离开了人世。辽圣宗也信守和约,还真把宋朝皇帝赵恒当大哥对待(哥们儿虽是好哥们儿,但不给钱可绝对不行),宋辽一直和平相处。乾兴一年(1022年,辽太平二年),宋真宋去世,辽圣宗还为此大病一场,大有兔死狐悲之感。天圣九年(1031年,辽太平十一年),辽圣宗病逝,在临死时还嘱咐“不得失宋朝之信誓”。
  此后,一百二十多年间,双方未发生大的战争,维持了和平的局面。
  “澶渊之盟”影响深远,历来也是评价不一,从经济发展上看,宋辽可谓“双赢”,连续数十年的流血征战不再,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