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马骏别解二战风云人物-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丘吉尔听懂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担任内阁的海军大臣和军需大臣。战争结束后,他先后担任过国防大臣、殖民大臣和财政大臣。1929年后,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没有担任过任何职务,专心写作。
  作为大英帝国有作为的政治家,丘吉尔几乎整天都在谋划明天的事情,思考别人从来没有想象过的事情。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浓烈的和平思潮,丘吉尔和福煦一样,也仔细地研读了《凡尔赛和约》。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不切实际的条约。比如,他认为条约中的赔款条文是“苛狠和愚蠢”的。
  为什么这样讲?他提出了自己的理由:
  赔款的有效,前提是赔得起。赔不起,帐单等于是一张白条。他指出,欧洲战胜国的政治家们对本国民众声称,要让德国掏出“最后一分钱”,然而,德国赔付不起高达200亿德国金马克的赔款。战胜国为了能够拿到赔款,只有向德国投资,以恢复德国的经济。打个通俗的比喻,这就叫养鸡下蛋吃。而且,这仍只不过是一厢情愿,最终的事实表明,德国在“贪婪地吞食每一笔向它慷慨提供的贷款,然后他们再利用这些贷款大变戏法,用于偿还的还不及贷款的五分之一”。这就等于说,英美等国养的鸡并不下蛋,最后却肥了自身。所以,丘吉尔气愤地说:“所有这些都是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愚蠢做法的悲惨故事,而编写这些故事,又损耗了多少辛劳,败坏了多少美德!”他认为,《凡尔赛和约》的赔款要求,不可能摧毁德国人侵略扩张的理念;相反,却最终培植日耳曼人复仇的意识。丘吉尔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认为福煦说得对:“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未扑灭的普鲁士武士的火焰将会再次燃烧起来。”
  丘吉尔对他那个年代战略力量的消长做出的结论是正确的。纳粹运动的兴起证明了这一点。从这个给人类带来无穷灾难的运动兴起那天起,他就对它深恶痛绝。在西方社会,丘吉尔是第一个向世人呼吁要警惕希特勒及其纳粹运动的人。
  说来很怪,丘吉尔对犹太人并不尊重,他时不时地会开一些犹太人的玩笑,发表一些白种人优越的言论。西方有的传记作家说:“如果一个白种人和一个犹太人在丘吉尔面前一起向他乞讨,丘吉尔会拿出钱给白种人,然后说:‘你给白种人丢脸,你应该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上帝给你的肤色是正确的!’而对犹太人,丘吉尔却在给钱后说:‘我非常同情你,却无法改变你的一切!’”
   。 想看书来

沉睡英国的无眠者(2)
丘吉尔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已无法考证,但这可以反映出丘吉尔骨子深处的种族优越情结。
  然而,丘吉尔对希特勒的排犹反犹政策却十分反感。他说:“这个劣迹斑斑的德国下士,不过是把排犹反犹政策作为把德国人集合在他的大旗下的手段。他的下一步就是战争与征服。”
  丘吉尔对纳粹运动及其政权的厌恶,希特勒简直是一清二楚。然而,希特勒是个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政治家,必要时他敢和魔鬼握手。1936年,希特勒通过德国驻英国大使里宾特洛甫两次邀请早已下野的丘吉尔访问德国,但都被他拒绝了。
  丘吉尔拒绝希特勒伸过来的橄榄枝,固然有出身贵族的丘吉尔对希特勒卑微出身的反感,但是更多的还是丘吉尔的政治理念所致。如果说从理念上讲,丘吉尔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幻想重振大英帝国辉煌的话,那么从具体途径上看,他完全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能够用近似本能的客观分析,认清阻碍自己理想实现的将是希特勒及其纳粹极端政权。从这一点上看,他比当时英国的张伯伦政府的认识要深刻得多。丘吉尔曾严厉抨击张伯伦政府对德国的绥靖政策:“善者的软弱助长了恶者的凶狠……是直接形成灾祸的根源。”
  他还把他反对纳粹政权的演说结集出版,名字叫《英国仍在沉睡》。这个集子出版后,很快在英国民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当时美国驻英国大使约瑟夫·肯尼迪看了这本书后,让他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次子约翰·肯尼迪研究这本书,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约翰·肯尼迪欣然接受了父母的意见,最后完成了《英国为什么沉睡不醒》一书。1940年,希特勒空军空袭英伦三岛后,这本书很快销售一空。这本书的作者,后来成为美国第35届总统。
  丘吉尔不仅在国内宣传纳粹运动的威胁,还到国外宣传与呼吁,为此还差点送了命。
  1931年12月13日,丘吉尔到美国纽约作名为《英语国家的命运》的演说,呼吁英语国家团结起来,重新武装自己的国家,以对抗日益猖獗的纳粹运动的威胁。中午,他从住所出来到外面吃饭,在过马路时发生了意外。
  伦敦的交通规则与纽约不同,伦敦的交通规则要求车辆左侧通行,而纽约是要求车辆右侧通行。丘吉尔是贵族出身,他愿意想大事,不愿意想小事,一生都是这样,所以,他不懂这些规则。在过马路时,他还是习惯于向右看,发现右侧没有车,就继续向前走去。赶巧这时一辆的士开了过来,一下子把丘吉尔撞倒了。他当时就失去了知觉,浑身被擦伤不算,骨头还断了15根。送到医院后,丘吉尔醒了过来,发现医生没有马上给他治疗,有些奇怪。这时,一名医生走了过来,问他:“你的家庭收入怎样,是否有能力支付医疗费?”丘吉尔非常生气,忍着巨大的伤痛说:“我有支付能力,快治伤吧。”原来,这家医院是私人医院。
  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偶然性。如果那辆汽车再快一点,整个历史可能就改写了。
  丘吉尔的奔走呼号,尽管没有改变当时张伯伦政府的对德绥靖政策,但却使英国人进一步认识到丘吉尔是一个强力人物,至少对德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鹰派”人物。这样,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张伯伦政府出于抗击德国的需要,邀请丘吉尔再次担任海军大臣时,英国皇家海军司令部向全球发布的第一份通报就是:“丘吉尔回来了!”这短短的几个字,表明了丘吉尔在英国人心目中的位置。
  “我所能付出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与汗水”
  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从来没有“政治疲倦感与畏惧感”。相反,值得回味的是,这种政治家在国家潜伏着危机时,想方设法地要避免危机的发生;而当危机一定要爆发时,他们又希望危机来得快一点,如同高尔基笔下的海燕,面对黑云大声疾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或许他们认为自己具有充分的先天的或后天的能力,自信能够使国家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沉睡英国的无眠者(3)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国、法国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经过长达250天的宣而不战的“静坐战”,德国向西欧发起全面进攻。短短一个多月后,整个西欧就沦陷在纳粹的铁蹄下。当英国舰船把最后一批英国士兵从欧洲大陆撤到本岛后,希特勒已把下一个进攻的目标定为英伦三岛。
  德国对西欧的进攻,打垮了英法联军,也把一直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的张伯伦政府打落马下。英国人选定了一直被称为“反纳粹斗士”的丘吉尔为战时内阁首相兼国防大臣。
  如果说以前丘吉尔始终希望国家避免纳粹扩张的威胁的话,那么自战争爆发后,他却一直期待着能有这么一天——危机使他执掌了英国的大权,在帝国的权力中枢中领导国家直接抗击希特勒。因此,他听说自己将担任首相一职后,兴奋异常。他认为,今天的事实证明他在桑赫斯特军校的想法是多么的正确——那时他就想:“没有大规模的战争,我就无法大显身手,出人头地。”而这一切现在变成了现实。他在回忆录中说:“在这场政治危机的最后阶段,我的脉搏始终是平衡的,我深深地感到了一种欣慰,因为我终于获得了指挥全局的大权。我觉得我是幸运的人。我以往的全部生活不过是为了这一时刻、为了承担这种考验而进行的一种准备罢了。”
  优秀的政治家应该具有良好的辩才,需要通过自己的嘴巴,激起国民齐集于你的大纛下,去干你想干的事。丘吉尔就是这样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和实干家。1940年5月13日,他在下院作了一次简短而著名的讲演:“我不能给大家许诺什么。我所能付出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与汗水!你们要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的回答是:竭尽一切可能和投入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上和空中进行战争!你们要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
  丘吉尔这篇著名的演说,给了历史一个刻度:从此,英国不再软弱!这位喜欢大号雪茄烟和香槟酒的新首相,成为了英国乃至沦陷的欧洲大陆的一种希望。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在英国存亡关头的较量(1)
丘吉尔本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业余画家。绘画时,他不墨守成规,不喜欢按照严格的时间表完成作品,懂得如何使自己的绘画作品适应其面对的场景,进而为发挥创造性、适应不断变化的亮部以及表现画家乍现的灵光留下一定的空间。令人惊叹的是,丘吉尔战时治国的才能中糅进了他的绘画技巧:在选择一个宽泛的主题后,再用细节来支持自己的构想。
  丘吉尔选定了最终的目标:“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剩下的就是在战争计划下考虑特定的作战行动了。实际上,丘吉尔领导战争方面的天才很大一部分在于他能够看到战争中重大因素和无足轻重的因素之间的联系。
  此时,在西欧单独与希特勒作战的英国,处境是极其险恶的:陆军在刚刚结束的法兰西战役中损失惨重,重装备已经丧失殆尽,整个英国本土只剩下780门火炮和200辆坦克!空军也在战役中受到了很大的削弱,损失了大约1000架飞机,牺牲了435名富有作战经验的飞行员;只有海军的情况相对好一些……
  狭长的英吉利海峡把英国和欧洲大陆分开,然而,仅凭这道海峡真的就能把希特勒阻隔在海峡对岸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担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的回答是肯定的。然而,仅仅20年后,当丘吉尔再一次面对这个问题时,他再也不敢像当年那样肯定了。他太了解德国的状况了。他有充分的根据认为,德国人拥有的军事技术不仅使得战争全面发展到陆海空三维空间,而且也使得英吉利海峡不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他想起拿破仑在1804年7月2日所说的一句话:“如果上帝能够让我主宰这道海峡6小时,我就能成为世界的主人!”
  丘吉尔必须非常谨慎地对待事关英国生死存亡的问题。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德国入侵”问题下达了一系列命令、指示和备忘录,其密集程度足以让人们感到危险已是迫在眉睫。在他的敦促下,英国从参谋长委员会到海陆空三军司令部,从海军大臣、陆军大臣、空军司令到本土部队总司令乃至总参谋长本人,都被要求立即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和缜密的研究,并得出能够让人信服的结论。
  最后的结论出来了,德国正在准备登陆英伦三岛的“海狮作战计划”。这个结论又被英国海岸警卫队在海滩上发现的40多具德国士兵的尸体证实了。这批尸体是德军演习渡海登陆作战的一场意外事故造成的。
  丘吉尔很快做出判断:德军在登陆前,势必先要进行夺取制空权的作战。如果英国军队牢牢地把制空权掌握在手,德军的登陆作战就很可能失败。因此,能否保住英伦三岛,空战是关键。
  丘吉尔不怕和德军进行空中较量。
  丘吉尔个性中的最大特点是善于对未来的事情进行谋划。早在纳粹执政初期,他就把德国作为英国的作战对象,认为必须发展英国空军,因为德国要进攻英国,首先要依赖空军。同样,当德国进攻法国时,丘吉尔就已经料到如果法军战败,德军很可能把对英国实施的空中打击作为进攻英国的前奏。所以即使在法兰西战场急需英国空军全力支援的时候,丘吉尔也坚持在英国本土保留一部分战斗机部队,以便日后抗击德军对英伦三岛发动的空战。
  丘吉尔认为,英国的航空工业基础可以满足空战的需求。他命令皇家空军在地面火力和雷达预警的支援下,必须以1对4或1对5的比例作战。他对战斗机航空兵司令道丁说:“虽然飞机数量我们不行,但是重要的是空战中飞行员的损失。由于我们是在自己的领空作战,所以我们的飞机一旦被击中飞行员可以跳伞逃生,但德军的飞行员则只能是死路一条。”这时,英国人又幸运地获得了一部德国最高层的密码机,并在德国人完全不知晓的情况下,破译了德军差不多全部的通讯密码。
  丘吉尔的眉头因此舒展开了。1940年8月9日,也就是在德军大规模空袭英国的前一天,他通过广播直接向全国进行动员。全国有64%以上的人收听了广播,并被他充满了必胜信念的讲话深深打动。丘吉尔大声问道:“我们泄气了吗?”伫立在街道、马路、工厂、农田、庭院等处的民众也同样高声回答:“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在英国存亡关头的较量(2)
这一切的一切,使得英国人燃起了胜利的希望。空战期间,一位英国老妇人看到视察德军空袭现场的丘吉尔后,拥抱着自己的首相说:“亲爱的温尼(这是丘吉尔的爱称),你是英国人抵抗的灵魂!”
  在丘吉尔这个抵抗灵魂的领导下,英国民众面对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表现出强烈的信心和乐观精神。有人在一家已经被炸毁的小店前看到,小店的店主正在把“照常营业”的牌子改写成“更加照常营业”。
  最后,英国人终于取得了不列颠空战的胜利,把希特勒这头“海狮”永远阻隔在英吉利海峡那边,进而改写了历史,也为纳粹德国的最后覆灭埋下了伏笔。
  牺牲一个城市,保存一个秘密
  这是一个非常给人启发的故事。丘吉尔在“放弃考文垂”还是“暴露超级机密”之间,做出了决定战争进程的选择。
  正当不列颠空战激烈进行时,英国情报部门成功地破译了德国的情报密码。这样,英国就掌握了敌人的情报,获取了信息优势,又将信息优势变成了作战决策优势,军队有针对性地做好了作战准备,进而成功地击退了德国空军的进攻。
  德国空军屡次进攻的不利引起德军的警觉,他们开始怀疑密码出了问题。于是,根据希特勒的指令,德军准备做一次空袭试验:用现有的密码指令部队空袭英国城市考文垂。
  1940年11月12日,丘吉尔接到了这份情报。情报显示:德军将在48小时内实施“月光奏鸣曲”计划,出动500架飞机,向考文垂投掷4500枚燃烧弹。
  丘吉尔看后,大吃一惊!考文垂是一个有900多年历史的古城,拥有25万人口和许多文化古迹,如果在这座城市投掷4500枚燃烧弹,等于是将它从地球上抹掉。当然,并不是没有办法减少考文垂的损失:提前疏散人口;在英吉利海峡提前拦截德军轰炸机;加强考文垂的防空力量……这些措施都可以减少考文垂的损失。然而,那样做很可能带来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暴露英国破译了德军密码的秘密。
  密码是由特有的规则、程序及一个可变换的密钥组成的秘密通信方式。密码的破译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掌握了敌人的密码,就等于掌握了战争决策的主动权。
  丘吉尔陷入了两难境地。
  但是,他必须在放弃考文垂还是暴露破译密码的秘密之间做出抉择!
  最终,丘吉尔做出了放弃考文垂的决定。他非常清楚为了长远的利益和更多的收获,必须放弃考文垂。他对英国军政首脑说:“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不是保护考文垂,而是保护破译德国人密码的秘密。我和诸位一样清楚,牺牲一座城市的代价是太大了一点。更令我难受的是这座城市就住着破译德国人密码的那些功臣的家人。但是,这与整个大英帝国相比,不算什么。”接着,他指出了当前国家面临的严峻威胁:“从威廉时代开始,我们的国土从来没有发生过战争。西班牙人和拿破仑的入侵舰队都被埋葬在英吉利海峡。然而,我们今天却面临着事关生死存亡的选择!大家应该知道情报在战争中的作用。为此,我决定,除了正常防卫外,不对考文垂做任何特殊的安排,就像我们不知道一样。我相信,当胜利来临时,人们会理解我今天的决定!”
  军情五处处长孟席斯提醒是不是将老人、孩子和伤病员秘密地撤出城,丘吉尔果断地挥手拒绝了。他说:“不,决不要这样做。那样会造成更大的混乱,一场无法遏止的混乱会毁掉我们的秘密。”
  大家终于被说服了。
  11月14夜晚,月光如镜,考文垂这座历史古城静静地沐浴在银白色的月光中,全城的居民谁也没有意识到灾难即将来临。
  19时零5分,随着一阵阵凄厉的警报声,大批的德国飞机飞临考文垂上空,燃烧弹雨点般地落了下来,顿时,这座城市变成了一片火海。连续两个晚上的轰炸,使得考文垂5万座建筑被炸毁,500家商店遭到破坏,600多名居民丧生。其中150具尸体因无法辨认而被葬入同一公墓。
   txt小说上传分享

在英国存亡关头的较量(3)
这是一个沉重的代价!却也是一个值得的代价!
  丘吉尔放弃了考文垂,却保护住了破译密码的秘密,消除了希特勒的疑虑,使其更加放心大胆地使用原来的密码。而英国得以在以后不断地把破译出来的德军情报用于最紧要的时间和地点上,进而对英国取得战争的胜利起了极大的作用。
  丘吉尔的选择也许是残酷的。但他信奉亚瑟王的一句格言:为善须舍弃。
  放弃,有时是痛苦的。然而,当不放弃就会得到更大的痛苦时,就应该学会适时放弃。这是丘吉尔在考文垂问题上留给我们后人的启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俄国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1)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联盟战争,没有反法西斯各国的联盟,就没有战争的胜利。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