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马骏别解二战风云人物-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事。他随意说到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不无赞扬地说英国人是头约翰牛,性情倔强,但干起活来毫不逊色。接着,又说起了丘吉尔抽雪茄烟,说丘吉尔抽烟的表情,像一个真正的男人,刚烈有力,就是有一点不足:严肃的会让人误认为是在生闷气。其实,丘吉尔先生没有生闷气。
  罗斯福说着说着,斯大林感兴趣了。可是,丘吉尔却涨红着脸,一声不响。他越这样,斯大林越觉得有意思,最后竟让罗斯福说得开怀大笑。会场气氛很快活跃起来。
  罗斯福后来对人说:“看到斯大林笑,是我三天来第一次看到光明。”
  接着,罗斯福与丘吉尔私下交换了意见,他严肃地向丘吉尔指出了与苏联闹翻的后果,说服丘吉尔放弃他的地中海战略,尽快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
  最后,丘吉尔接受了罗斯福的意见。在次日的会议上,三巨头就第二战场开辟问题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即在1944年5月以前,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
  雅尔塔会议是罗斯福参加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三巨头会议。当时,第二战场已经开辟,苏联军队实施了十次大突击,已攻入德国境内。罗斯福考虑到结束战争和安排战后世界的问题,再次提出召开三巨头会议。
  还是在会议地点上有了争论。罗斯福提议在地中海某地开会,而斯大林推托说自己已不知不觉开始衰老,原来得感冒两三天就好了,现在两周后还头疼,医生不让他出远门,他提议在苏联境内召开会议。实质上,斯大林这样并不是因为身体原因,而是因为他认为,安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和筹划建立联合国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已经在美国境内开了,这次三巨头会议必须在自己的国家开,这样才能表明苏联的国际地位。
  最后,罗斯福还是同意了斯大林的要求,条件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会议在1945年2月举行。因为罗斯福已决定继续参加竞选,争取第三次连任总统职位,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连任四届的总统。斯大林在和罗斯福打交道的过程中,觉得他继续执政有利于苏联,所以理解罗斯福,同意了这一条件。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大国俱乐部”之梦(3)
1945年2月4日,第二次三巨头会议在苏联境内的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举行。
  这次会议同德黑兰会议相比,商讨的事情更多,也更具体,同时三方的利益冲突也更为明显。要胜利了,胜利后各自的利益如何体现?都在争啊。所以,会议气氛要比德黑兰会议紧张。但是,最终还是敲定了四大问题,主要的是以下三点:第一,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对战败后的德国实行分区占领;第二,成立维护和平和安全的国际组织——联合国,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拥有一票否决权;第三,欧洲战事结束后,苏联对日宣战。
  “三巨头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国家举行的最重要的会议,对巩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最后战胜法西斯国家集团,起了巨大作用。而前两次三巨头会议,都是罗斯福提议召开的,他为会议的顺利召开以及达成有关协议,做了大量调解工作。因此,罗斯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的确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作为一名美国政治家,罗斯福也通过“三巨头会议”为美国战后登上世界霸主宝座设计出了一幅蓝图。就是说,罗斯福是想通过“大国合作政策”,建立一个大国俱乐部,而由美国充当俱乐部的老板,然后去营造有利于美国的全球霸权秩序。因此,可以说,罗斯福虽然没有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就去世了,但是他却给身后的继任者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政治遗产——战后的美国霸权秩序是由罗斯福设计起来的。
  

联合国问题上三大国角力(1)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大的一个遗产就是联合国这个集体安全机制的建立。然而,这个机制再一次反映出罗斯福双重的政治性格:狐狸一样的狡猾——理想主义理念;狮子一样的凶猛——现实主义理念。他用理想主义理念搭建起了联合国代表大会,国家不分大小,都有平等的发言权;他用现实主义理念搭建起了联合国最高权力机构——常任理事会,大国说了算,一票否决。对联合国的设计,最充分地体现了罗斯福的政治智慧。
  当人类处于分散与闭塞状态时,彼此间的联系只是偶然发生的。在这种状态下,建立国际性的安全组织,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可是,从20世纪开始,国际社会日益变小,越来越向地球村发展,组建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便成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建立了第一个国际组织——国际联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个组织解体了。
  于是,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的想法提出来了。这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就是我们今天的联合国。
  方才说了,联合国的建立与罗斯福分不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罗斯福是成立联合国最热心的倡议者。据我所看到的资料,最早提出建立联合国这样一个国际组织的是丘吉尔。早在美国参战之前的大西洋会议上,丘吉尔就对罗斯福说,应该建立一个能够使一切国家和民族“安居乐业”的国际组织。但是,当时美国还没有参战,罗斯福不好直接表态,不过他表示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
  美国参战后,罗斯福成为建立联合国这样一个国际组织的最热心的鼓吹者。他多次在与丘吉尔和斯大林的会谈中讨论过这个问题。他对人说:“看来,建立起世界性的安全组织,对于避免再次出现纳粹暴政、维护和平是非常必要的。”他强调:“这个组织不能重蹈国际联盟的覆辙,它必须是强有力的,足以制止各种侵略。”罗斯福还为这样一个国际安全组织起了一个名字——联合国。这个名字是罗斯福从英国诗人拜伦的一首叫《蔡尔德·哈罗德游记》的诗里挑选出来的。
  二是设计了联合国的基本框架。美英苏都同意建立对联合国,但是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联合国的问题上却有分歧。英国主张在联合国内设立欧洲、太平洋和美洲理3个事会,联合国依靠这3个理事会来支撑。丘吉尔把这叫做“三脚凳”。丘吉尔的算盘打得很精:如果这样,英国将在欧洲和太平洋(在这一地区它有殖民地)两个理事会占有优势。而美国只是美洲国家,只能控制美洲理事会。苏联则控制不了任何一个理事会。这样,就能达到“突出英国、联合美国、孤立苏联”的目的。
  罗斯福担心英国利用地区性组织构筑自己的势力范围,把美国从世界重要部分边缘化出去。于是,他坚决反对丘吉尔的主张,强调未来的联合国必须在全球范围内组织起来,可以设区域理事会,但是,联合国最高机构必须有力;有效的决议必须要由几个强国做出;任何一个大国都拥有否决权。
  斯大林也看出了丘吉尔的意图,因此竭力反对。苏联同意罗斯福的主张,提出大国必须在这一组织内占有绝对优势。
  在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详细地向丘吉尔和斯大林介绍了他对联合国的设想。他提出的蓝图是:未来的联合国组织由3个层次的机构组成。最低一级为全体大会,由所有成员国组成,每个国家都有平等的发表意见的权利;
  中间一个层次是执行委员会(也就是现在的安理会)。由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参加,再加上几大洲的国家代表,共10余个国家组成。这个机构可以处理除军事以外的一切问题,如就业、卫生等问题;
  最高一级是由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组成的“四警察委员会”,这是联合国最核心的机构,有权快速处理任何对和平的威胁,以及任何突发事件。“四警察”就是罗斯福的原话。这一机构,后来就成为现在的常任理事国。
  

联合国问题上三大国角力(2)
罗斯福在世时,在美国华盛顿郊外的敦巴顿橡树园召开了筹建联合国的正式会议,起草了《联合国宪章》。这个宪章的基本精神是依据罗斯福的设想制定的。
  罗斯福是一个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美国政治家。他对联合国的设计,充分显示了他的这一政治理念。比如,在联合国全体大会上,无论是几亿人口的大国,还是几万人口的小国,一律平等,这是理想主义;但在核心机构如安理会中,则表现出权力政治的作用,大国拥有否决权,这是现实主义。所以,有的学者说:联合国是罗斯福用理想主义创造世界秩序绞尽脑汁的产物,是罗斯福用现实主义促进国家利益费尽心力的发明。
  三是对中国进入联合国最高权力机构的作用。中国是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但是,这一过程却不顺利。阻力来自斯大林。1941年10月,美国、苏联和英国的外长在莫斯科开会,会议通过了一个宣言,叫《关于安全的宣言》。这个宣言是大国在正式会议上提出建立联合国的开始。美国国务卿赫尔提出把中国作为这一宣言的发起国,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不干,他说,中国不是会议的参加国,不能作为宣言的发起国之一。美苏在这个问题上争论得非常厉害。最后,赫尔说:“如果把中国排除在发起国以外,我们这次会议宁可不达成任何协议。”苏联见美国这样表态,只能妥协。因为当时苏德战争刚刚爆发,苏军接连失利,他们急需美国人的援助,不想在这个问题上与美国闹翻。最后,苏联同意把中国地位问题放在以后讨论。
  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直接向斯大林提出把中国列进未来的联合国“四警察委员会”。斯大林这次是有备而来,他料定罗斯福要提中国地位问题,于是提出了一个反建议,这个方案很周密,但是就是不让中国进入世界警察委员会。他说:“中国军队仗打得不好。战后也不会非常强大,让中国进入警察委员会,不符合大国绝对优势原则。”
  罗斯福坚持自己的意见,他对斯大林说:“让中国参加警察委员会,并不是因为认识不到中国很弱。要看到更远的将来。中国是一个有四亿人口的国家,把他们当成朋友,总比当作一个潜在的麻烦来源要好。”最后,斯大林只得接受了罗斯福的意见。
  罗斯福为什么要坚持让中国参加“联合国四警察委员会”呢?因为这时的罗斯福考虑的是战后世界事务的安排问题,他要通过“大国合作原则”在战后建立美国的霸主地位,需要在亚洲地区寻找一个帮手,而处于东亚文化圈中心的中国是最理想的选择。
  但是,不管罗斯福让中国进入警察委员会的目的如何,中国却由此成为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为后来在国际事务上发挥重要的大国作用奠定了基础。
  一般来说,对手都是异己,甚至是心腹大患,人们往往必欲去之而后快。然而,罗斯福却不这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面临的对手不只是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之流,从国家利益上讲,还有自称为“大英帝国遗产守护人”的丘吉尔、声称把红旗插满全球的斯大林。有这样一些对手,罗斯福反而觉得是自己的一种造化,是上帝赐予自己的礼物。因为这些强劲的对手能够激发起更为旺盛的斗志与精神。对手越强,自己的舞台越大。罗斯福沿着这个逻辑走着。当然,他更有对付对手的本事,即他知道什么时候当狐狸,什么时候当狮子。
  

具有狼一般性格的人
这是一个具有狼一般性格的人:在战争中,他打的胜仗,如同狼的捕获量一样多;尽管他也曾像狼一样,有过失败的捕猎,然而,他却把失败的捕猎作为磨炼自己技能、增添对成功的渴望的手段。有人说他是一名笑对失败、超然前进的将军。他就是美国名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许多中国人大概都很熟悉一张叼着烟斗、戴着墨镜的美国军人的照片,这个美国军人就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在美军高级将领中,麦克阿瑟是一个典型的出身于军人世家的军人。他生于1880年1月26日,去世于1964年4月3日。在他一生的军事生涯中,先后担任过旅长、师长、西点军校校长、驻菲律宾美军总司令、美军太平洋西南战区司令、盟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和朝鲜战争。
  麦克阿瑟和巴顿是美军同时代的名将,两人有相似之处:他俩都喜欢研读军事历史、人物传记,都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俩都热爱战争事业,作战都顽强凶猛;他俩都爱兵,巴顿喜欢到野战医院看望伤员,麦克阿瑟经常给阵亡士兵家属写信安慰他们;他俩都不胜酒力,却喜欢吸烟;他俩都信仰上帝,每逢作战都向主真诚地祈祷;他俩都具有惊人的人格魅力,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敬。
  然而,他俩之间有的更多的是不同。巴顿好大喜功,却从不忽略和轻视参谋人员的意见,一旦定下决心,从不干涉部下的行动,把一切功劳都归于部下的努力,而麦克阿瑟则不然,他高傲自我,一旦定下决心,就再也不愿听到“行不通”或“也许行得通”的话;巴顿讲话无论是在正式还是非正式场合,都很少用稿子,内容扼要中肯,绘声绘色,而麦克阿瑟则不同,在非正式场合,他谈笑风生,从不停顿,但在正式讲话时,则总是撰稿,讲求语言修辞……
  或许由于经历不同,巴顿一生只有“血胆英雄”的美誉,而麦克阿瑟则不然。1952年6月25日,美国国会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破例通过一个决议,批准为他专门制造一枚金质特殊荣誉勋章,这枚勋章上面镌刻着他的肖像和下列文字:
  澳大利亚的保护者
  菲律宾的解放者
  日本的征服者
  朝鲜的捍卫者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个具有贵族气质的标准军人(1)
巴顿有自己的崇拜偶像——潘兴将军。巴顿在赴欧洲作战前,曾专门拜访了潘兴将军。这次拜访有讨教领兵作战经验的成分,也有从曾经率领美军远征欧洲取得大胜的潘兴身上借一些吉利的成分。但不管怎么说,巴顿把潘兴作为心中的英雄。
  而麦克阿瑟则不同,尽管他也在潘兴手下干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曾任美国远征军第42步兵师,也就是著名的“彩虹师”的师长。他也是潘兴最喜欢的军官。美国远征军司令部的人因为麦克阿瑟经常在战场上挟着一根马鞭到处乱跑,以及不呆在旅司令部里,跑到战壕里和士兵在一起非常头疼(因为美军规定指挥官必须在自己的司令部里工作),曾准备给予麦克阿瑟处分。处分决定报给潘兴后,这个一向讲求严明军纪的美军第一个五星上将马上大声斥责他的部下说:“停止这些胡闹!麦克阿瑟是我们所有人当中最伟大的将领,我还要提拔他当师长呢!”——由此可见潘兴是多么的喜欢麦克阿瑟,可是麦克阿瑟并不把潘兴视为偶象。
  那么,麦克阿瑟最崇拜谁?他最崇拜的是他的父亲。
  麦克阿瑟的父亲名叫阿瑟·麦克阿瑟。老麦克阿瑟是苏格兰人的后裔。1863年,林肯总统亲自推荐老麦克阿瑟入西点军校学习。美国内战爆发后,老麦克阿瑟急于参战,竟在在西点学习期间,托人说情,最后到第24志愿步兵团当了一名少尉副官。从此,麦克阿瑟军事家族开始进入显赫阶段。老麦克阿瑟最高军衔是中将,最高职务是美国驻菲律宾首任军事总督。老麦克阿瑟对于他的第三个儿子麦克阿瑟影响巨大。最主要的影响是他为麦克阿瑟热爱的战争事业搭建了平台。麦克阿瑟与潘兴、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布雷德利和阿诺德这几个美军五星上将不同,他不是那种向往军营生活的平民青少年。当他还是个妈妈怀里的婴儿时,就开始熟悉军营生活。他晚年曾说:“我最早的记忆就是军号声!而这一切,都是我的父亲给我的。我的父亲不仅给予我生命,而且给予了一生的职业道路。”麦克阿瑟从小追求的目标,就是做一名军人,当一名将军。1912年9月5日,老麦克阿瑟因心肌梗塞去世,从那天起,麦克阿瑟一直带着父亲的照片,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半个多世纪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父亲那张微胖的面容和略带骄傲的目光。为了纪念父亲,麦克阿瑟还把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阿瑟。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如果什么事物威胁到这条底线,往往会遭致最强烈的反应。军人的底线是什么?是军人的事业目标。当一名军人把军队作为自己的事业去经营时,他的底线就慢慢地展开了。这条底线平时很少能看到。如果有一天这名军人处于选择的关头——要么放弃你的职业,要么放弃你目前所拥有的美好,那么,他可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后者,而坚守自己的底线。放弃,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坚守!没有放弃,就不能经营好自己选择的生命。
  麦克阿瑟曾经认为:“生活中缺少女人,就非常不完整!”他曾对他人说:“将军的生活是孤独的,因为将军的荣誉与凄凉共存。”在麦克阿瑟看来,男人如果没有女人分享生活简直是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
  1921年9月,几位军官开车到西点军校看望已是西点军校校长的麦克阿瑟。这几位军官带着几个女伴,其中有一个名叫路易斯·克伦威尔·布鲁克斯,是一个长着一张苹果脸、棕色眼睛、娇小玲珑、举止活泼可爱的女人。这个女人的祖先是英国最有名的政治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的护国公克伦威尔,她的家族非常富有,财产达亿美元,相当于现在拥有10亿以上财产的亿万富翁。布鲁克斯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离婚后,生活放荡,私生活不检点,有许多绯闻。她曾经和潘兴有过一段婚外恋。她第一次和潘兴上床后,对潘兴说:“你要么娶我,要么以后孬想再碰我。”潘兴却看不起她,回答说:“和你结婚就好比买一本书给别人看。”然而,在这次会面中,麦克阿瑟偏偏看上了这个女人。西方传记作家说:“麦克阿瑟看到布鲁克斯时仿佛感到世界突然在脚下裂开,他像中弹的小鸟一样从树上落在深渊,顷刻之间就难以自制地拜倒在这位31岁女人的石榴裙下。”麦克阿瑟十分爱自己的这位女友,他俩都认为他们的爱情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之一,肯定是命运之神安排的。麦克阿瑟特意选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