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宴会上,果然人才济济,大家热烈交流着。何惠珍是这家主人的女儿,当然入座相陪,但出现时并未引起梁启超的注意。宴后,梁启超应众人要求作演说,可座中众人多讲西语,何老先生命惠珍代为翻译。梁启超侃侃而谈维新救国、专制危害等政治理论时,何惠珍那流利明快、准确传神的翻译让梁启超对这一“粗头乱发”的“野村姑”刮目相看,顿觉此人“目光炯炯,一绝好女子也。”
宴会结束,宾客散离后,梁启超对何惠珍致以谢意,并与之谈论时事,十分投机。后来何惠珍拿出报上为梁反驳的文章原稿时,梁启超对其感激涕零,为之折服。道别时,惠珍紧握梁启超双手,含情脉脉道:“我万分敬爱梁先生,虽然,可惜仅敬爱而已,今生或不能相遇,愿期诸来生,但得先生赐以小像,即随心愿。”梁启超唯唯而已,不知所对。
回到住处后,梁启超翻来覆去,难以入睡。何惠珍的身影漂浮在眼前,如“心头小鹿,忽上忽落”,明知人家是大家闺秀,自己不能有此念头,可是却不能抑制心中想见惠珍的冲动。随后梁何多次相见,梁启超主动送小像于惠珍,她则以亲手刺绣的两把小扇回赠,二人哥妹相称,感情急剧升温。
梁启超自己曾与同志创立一夫一妻世界会,今天没想到会让自己遇到,思索万千,终不能违背大义,于是游历檀香山附属各小埠,以熄心中热火。半月后,梁启超返回住处,有友人来访,却言梁曰:“先生将游美洲,而不能西语,殊为不便,亦欲携一翻译同往乎?”梁启超回答说:“欲之,然难得妥当人。”谁知,友人是何惠珍所托之人,前来说媒,甚至说“已誓不嫁”,只等梁启超的回应,让梁启超甚感为难。
其后不久,一西人宴请梁启超,梁启超到后发现,此人原来是惠珍的老师,于是请何惠珍代为翻译。席中,梁启超与何惠珍畅谈良久,大论中国女学、儿童教育,却都不提及二人之事。何惠珍兴高采烈,高谈阔论,使得梁启超也苦于应付。面对如此优秀、有抱负的女子,梁启超再也难以抑制自己的感情,爱慕之情溢于言表。论及倡办女学时,何惠珍款款深情的望着梁启超说:“他日先生维新大业成功后,不要忘记我。若是有创办女学堂之事,一定要通知我,我一定到来。我心中只有先生一人。”握手告别以后,梁启超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乃至终夜失眠。
徘徊中,梁启超鼓足勇气,给妻子李惠仙写了一封长信,道及自己与惠珍的认识经过和爱恋经历,诉说自己的苦郁,言昔日“因惠仙得谙习官话,遂以驰骋一全国;若更因惠珍得谙习英语,将来驰骋于地球。”但自己与惠仙虽离多聚少,然美满姻缘,百年恩爱,定然不会拒之而逃,况且自己提倡女权,创办“一夫一妻世界会”,决不会违背自己所说的话。可是,信中梁启超对何惠珍的感情让李惠仙看出了自己丈夫的压抑与痛苦,知书达礼的李惠仙决定玉成这件婚姻,提笔复书梁启超。然则梁启超见书后感到妻子误会了自己的意思,听到妻子拟禀请于父亲,大吃一惊,速回复书信一封,言“君父在忧危,家国在患难,今为公事游历,而无端牵涉儿女之事,天下人岂能谅我?”自己只是“每接见西人,翻译者不能达意,则深自愤恨,辄忆此人不置耳。”
不久,梁启超接到上海来电,促其速归,于是匆匆返回日本。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发乎情,至乎礼而已”。后来,梁启超作诗数首来咏述这段开放自由的爱情:
眼中既已无男子,独有青睐到小生;
如此深恩安可负,当筵我几欲卿卿。
还有一首是说自己若能成功后,一定与其携手共办女学:
万一维新事可望,相将携手还故乡。
欲悬一席酬知己,领袖中原女学堂。
武装勤王运动
1900年3月,义和团运动爆发,其势愈来愈盛,后来甚至发生了杀戮日使馆书记杉山彬的事件,以后毁教堂,杀教民,北方形势顿时严峻起来。就在这时,南方督抚单独成立自保局面,和各方签订互不相犯的协定,结果东南半壁江山,赖以保全。这时,保皇、革命二派都看准机会,准备联合革命,发动武装勤王运动。孙中山想通过革命,推翻满人皇帝,建立共和政体,而康有为则想通过此举,使光绪皇帝重新登位,二者中间又产生了矛盾。此时,梁启超提出推举光绪为共和国第一任总统,以求“两者兼全”。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他们并没能够明确统一的思想基础,给起义埋下失败的隐患。
尽管梁启超在檀香山频繁活动,事务繁忙,可是面对箭在弦上的勤王运动,他不得不为此极力奔走,大造革命舆论。
1898年,梁启超就发表《破坏主义》,热情赞扬革命,鼓动社会。当时保皇会组织涣散,办事效率底下,梁启超针对此种状况提出广纳人才,变更人事等多项建议,可是没有引起康有为的重视,最终酿造了苦果。
关于网罗人才,梁启超指出举大事者,必先合天下之豪杰,“阔达大度,开诚布公”为不二法门。然“吾党之手段,每每与此八字相反。” 提醒康有为要认清形势,想尽方法收罗“难驾御难节制”的人才以用来谋划大事。同时督请总会布置联络职责,以免各方交流不畅,影响起义。
澳门总会的拖沓深深刺激了梁启超,数十封信件未曾回复一字,梁启超感到总会人才奇缺,组织混乱,随书信一封,提出建议,请康有为设法大加整顿,调整人事。在信中梁建议设一总理,总持各事,同时针对资金短缺,他提出设一会计出纳,管理资金使用情况。后来,梁启超看到王镜如、何穗田等的能力不足以领导总会,不顾多年情谊,坚决要求“能统全局之人”徐君勉归澳主持总会事务。
为了起义的需要,梁启超在东京创办了东京高等大同学校,专门培养军事人才,寻觅军事骨干。1899年冬,该校高才生林锡桂随唐才常回国,成为勤王运动中的领导人物。唐才常回国后,也积极联络会党人士,组织正气会,用来联络上海以前的维新志士。后来正气会改名为自立会,口号为“救国自立”,争取社会各界的有志人士。
自立会在上海开富有山堂,即哥老会洪门组织,以自立会会党为基础,用来团结东南各省会党。江湖上名声极盛的张耀廷、刘传福等人为正龙头,康有为、唐才常由于当时的社会地位被列为副龙头,而梁启超、林锡桂为总堂,地位又较次之。可是由于自立会以康、梁、唐、林为骨干,所以他们在组织内的地位并不低。由于原维新派前辈容闳为孙中山代表,所以,自立会一面接受康梁的领导,一方面又拥戴孙中山,在当时被称为“极峰”。
1900年7月,北方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哥老会内部同志倡议设立“国会”,得到大家的一致通过。经过协商,不久,上海同志八十多人在上海愚园之南新厅会聚一堂,召开大会,叶浩吾任主席,宣读今日联会之意。后定会议为中国议会,并推举容闳担任会长,严复为副会长。随后,容闳作了演说,宣讲宗旨,声如洪钟,听者无不意气风发,掌声雷鸣。三日后,“国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完善机构,改革人事,开始了指导勤王运动的使命。
为了执行自立会纲领,成立了以唐才常为首的自立军,梁启超、孙中山、康有为作为指挥者,参与了此次起义,梁启超担任自立军的总指挥。
当时,唐才常统帅中军驻扎汉口,另有几支武装分驻安庆、大通、常德、新堤,号称10万,准备于8月9日,在安徽、江西、湖南等地一同起义,直挥京师,以求推翻清廷。梁启超为了有效的指挥起义,赶紧从檀香山回到日本,仅做稍稍停顿,便赶往上海,准备亲自指挥战斗。
踏上回国的轮船,梁启超早已没有了闲情逸致来欣赏大海的波澜壮阔,海鸥的一飞冲天,心中充满了对起义胜利的憧憬。明月落在这个踌躇满志的青年才俊身上,泛起一波光环,淡淡的,似青烟飘过船舷,漫向远方。淡淡的隐忧弥漫在他的心头,军士的过于自信,组织的混乱,联络不畅,还有最重要的军饷,一件件事情压在他的心头,令他对起义充满了担忧。
踏上祖国的大地,梁启超心潮起伏,一阵亲切涌上心头,这就是他整日魂梦萦绕的故乡呀。可是,自立军的谋士却在这时带来了令人愤怒的消息:澳门总会无法按时拨发军饷,唐才常不得不推迟起义时间。梁启超大怒,引起对康有为的极度不满,30多万的捐款为什么迟迟不能寄来充作军饷呢?梁启超百思不得其解。随后,梁住进虹口丰阳观,开始处理起义事宜。
然而噩耗再一次传到,由于联络不畅,安徽的吴禄贞、秦力山不知唐才常更改起义时间,仍与8月9日在大通起义,最终寡不敌众,仅仅坚持了三天,起义便遭到失败。右军也与当日起义,孤军奋战,最后也不得不败退湖南。梁启超闻讯后,大为悲痛,速请同在上海的孙中山离沪返日,自己留守上海,静观事变。此时,梁启超还幻想汉口起义能够成功,以图大局。
可是,不幸再次打击了这位历经波折的青年,汉口起义的消息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得知,于21日破获汉口英租界内的自立军机关,逮捕了唐才常、林锡桂等一批重要首领,起义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随后,两湖的空气瞬时凝重,一大批义士死于张之洞的血腥屠杀政策下,勤王起义完全失败。
起义没能充分估计形势的严峻和帝国主义的破坏,在张之洞和英领事勾结后,还不能认清情况,陷入了两者的阴谋中,最终酿成了苦果。消息传到上海,梁启超悲愤交加,他痛恨,痛恨英国领事的可恶,痛恨张之洞的残忍,也痛恨康有为的不识大局,痛恨这不公平的世界……
起义失败后,上海也跟湖南湖北一样,开始追捕自立军要犯,东南一带阴云密布,一片恐怖。梁启超躲在丰阳观中,每日靠狄楚卿送饭充饥,生活在狼牙虎爪之下,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梁启超一面设法逃离上海,一面寻求方法来挽救勤王义士,最终他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只好早早离开上海,结束了逃亡后的第一次归国生活。
梁启超从虎口脱离危险后,气愤难平,整日郁郁不乐,心情抑郁难耐。悲愤之中的梁启超随即南下来到新加坡,欲与康有为一辩资金不能到位问题,从而影响了整个局势。此时的康有为在清政府的悬赏缉拿下,四处躲逃,几经搬迁。1900年8月9日,康有为又移居槟榔屿,住进英国总督的房子,接受英国政府的保护。面对国内如火如荼的斗争,竟然闲居著述,甚至把这里称为“大庇阁”,颇有自得之意。
9月中旬,梁启超来到这里,与康有为展开了激烈争论,二人的隔阂顿时爆发。康有为斥责梁启超与孙中山联合,跟自己的立场不同,简直是叛逆行为。梁启超却质问康有为自立军起义军饷不济,联络不畅,造成失败后果。二人愤悱不平,激烈争执。梁启超因为师道尊严,不得不忍气吞声,无法为自己辩驳。尽管这样,二者毕竟师生情谊犹在,康梁二人最后互相妥协,重新站在了一起。
此时,日人宫崎来槟榔屿游说康有为,希望康有为能抛弃保皇,联合革命。可是,“香港康徒闻宫崎曾赴粤谒李鸿章,随电告康,谓宫崎奉李鸿章命,来南洋行刺请慎防。” 康有为告诉英驻新加坡官员,当宫崎到达新埠第二日,便被逮捕入狱。孙中山随后亲访英总督,说明事情真正情况,宫崎才得以释放。但这让两党的合作协议彻底抛弃,梁启超也因为此前的一系列保皇活动受到了革命党人的仇视,孙、梁彻底决裂。从此以后,两党冲突不断,沟壑难平,直到民国成立,二党的鸿沟还未消除。
勤王运动的失败,与革命党的决裂,会党内部的混乱,一下子全都从天而降,折磨着梁启超这位时刻为国操劳的才子,无尽的烦恼充斥着他的头脑,年将三十,还一事无成,失败的阴影似乎一直笼罩在他的身上。爱妻远在日本,无人聆听自己的烦恼,也无处倾洒自己的忧愁,梁启超只好将所有的不快、郁闷全部抛开,尽情地在槟榔屿的美景中呼吸,领略大海的博大,体会着友情的伟大,思索着人生的哲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澳洲之游
梁启超在槟榔屿尽情呼吸着原始的空气,暂时忘记了起义失败带来的不顺,心情一日日中恢复着,不觉间,已经过去了数十日。就在这时,他接到了来自澳洲雪梨(今悉尼)保皇会的邀请,希望梁启超能够到澳洲演说,以激励澳洲华侨。康有为此时也想能够到澳洲募集资金,以为以后活动所用。梁启超随于10月7日和罗昌(康有为女婿)一起乘坐英国轮船前往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位居澳洲大陆,风景秀丽,四周绕海,海洋风光闻名与世。华人在这里人数众多,然而由于英殖民主义者实行“白澳政策”,华人处于一个非法的地位,承受着非人的折磨。近些年已经很少有中国人前来发展,华人全是五六十年代时的移民及其后代,整天只能忍气吞声,受尽殖民者的欺凌。如果能够有祖国亲人来访,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上天给他们的恩惠。康有为原曾想访问澳洲,因为他的保皇倾向,遭到澳大利亚政府的拒绝。梁启超因为《时务报》、《清议报》在西方社会名气大增,其民主共和倾向也得以得到澳大利亚政府的同意。
梁启超还未起程,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澳洲大地,欢迎祖国亲人的活动轰轰烈烈的进行着。雪梨保皇会首先通知各大报社,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华侨无不翘首期盼,欢喜鼓舞。随后,各地保皇会组织会聚弗里曼特尔,准备迎接梁启超。澳大利亚政府也骤然轰动,不少西人也久闻梁启超大名,争睹梁启超的风采。
23日,梁启超乘坐的轮船进入澳洲的海域。艳阳高挂蓝天,梁启超犹如进入了温房,这里远没有中国的严寒,在中国冰天雪地时,这里却如阳春三月,温风习习。这天,风平浪静,海面如明镜般映出了天的蔚蓝,云的飘逸,海鸥的高雅,还有船舷旁梁启超那张年轻的却充满沧桑的脸。海风时而拂过,海面泛起阵阵清烟,如轻纱,如凝雾,萦绕着梁启超的身影。轮船驶过,激起一流翠波白沫,幻化成蓝天碧海间的一丝白纱,逸人极了。
25日,梁启超和罗昌在澳大利亚西部弗里曼特尔登陆,各地华侨蜂拥而至,港口被围的水泄不通,西人也纷纷围观,一睹这位青年才俊的风采。梁启超被乡亲们的热情重重包围,在人群中前呼后拥,尽情和华侨们享受着这属于中国的时刻。随后,梁启超被安排住进附近的大酒店,开始了他澳洲之行的第一站。华侨的浓浓激情似乎也感染着这位聪颖多智的年轻人,他轻率的认为,这次澳洲之行定会收获大丰,急不可待的向康师报告这里的火辣场面。
旅澳华侨们视梁启超如国宾,每日都有人陪同,演说次次爆满。梁启超也将祖国和自己的祝福传达到澳洲的每一个角落。短短半年时间,梁启超遍访佩斯、杰腊尔顿、墨尔本、雪梨、格冷伊尼斯等几十个重要城镇,环游澳洲一圈,将自己的所有与华侨们共同分享。华侨对祖国的形势最为关心,盼望着中国能够早日富强,甚至对光绪皇帝也格外推崇。梁启超每到一地,向大家讲公车上书、讲维新变法、讲不畏牺牲的维新志士、讲排除阻力坚决变法的光绪皇帝,从此,这里留下了谭嗣同、杨深秀等一批祖国优秀儿女的故事。
梁启超全心投入到一系列活动中,演讲声色并茂,感情洋溢其中,感染着澳洲同胞的每一根爱国神经。他们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潸然泪下,掌声震动着澳洲大地,也激醒了同胞们的那颗浓浓爱国之心。精彩的演说轰动了澳洲,很多西人也慕名前来聆听梁启超的演说,同样也深受感动,成为中国革命的同情者、支持者。
尽管澳洲华侨的热情很高,可是远离祖国,久未见到亲人,很多人早已将自己看作是澳大利亚的公民,特别是那些出生在澳洲,生长在澳洲的年轻人,甚至不知自己的中国血统,整日为生计奔波,哪里还有闲情来关心这些“外边”的世界?针对这些,梁启超深感苦恼,他一边用演说来激发爱国热情,一边要求保皇会会员以后注重爱国教育,远在异乡,可自己的祖国绝不能忘记。为此,他还编辑了一本《中国近十年史论》,在华侨中进行爱国教育,要求“要救国必先有权,要使国家富强,必须依靠四万万热闹之努力。”
梁启超在澳洲期间,不畏劳苦,不畏艰险,遍访华侨埠户、到医院看病人,进入工矿区,体味平常华侨的民生疾苦,得到了澳洲同胞的欢迎,澳胞深受感动,纷纷答应捐款救国,梁启超的影响震动了澳大利亚政府。每到一地,政府官员必定到场欢迎,甚至总督、议长还主持欢迎会,陪同参观。一时,澳洲华侨无不扬眉吐气,深感骄傲自豪。
梁启超一面四处演说,激发华侨的爱国热情,扩大中国的影响,另一方面,四处活动寻求资金援助。毕竟梁启超来澳洲的最终目的就是募捐资金,支持保皇会活动开销。原开始,梁启超见到澳洲的繁华,还以为一定会有所收获,可是,当时间一点点过去,梁启超的心情一点点失落起来:勤王运动时,华侨早已捐款甚巨,有的甚至已经捐了多次,经济早已支持不住,再说勤王运动的惨败沉重打击了侨胞们的信心。尽管保皇会在逐步扩大,可是募捐却不尽人义。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信中这样说道:“雪梨已加捐至五六次,人心倦极矣。”“雪梨人之热心而耐久不衰,真可敬也,然亦已到极点矣。”
可是,康有为却没有这样认为,他竟然怀疑梁启超将捐款装入私人口袋,要求梁启超将捐款的详细收支情况报告上缴,让梁启超的对此更加不满,二人的沟壑也越来越大。失望委屈让梁启超苦不堪言,然师权观念让他只能忍气吞声,黯然垂泪。梁启超在澳洲的美景中陷入了彷徨,心底升起丝丝凉意。
尽管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