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梁启超传记-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略》,但这却成为他了解西方,拯救中国的钥匙。

  

修弟子礼,事南海先生
梁启超16岁中举,而又得到高官赏识,许以婚姻,自然是意气风发,洋洋得意。1890年8月,启超与陈千秋一起拜访“怪人”康有为,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梁启超后来这样生动描绘了当时的情景:

  时余以少年科第,且于时流所推重之训诂章学,颇有所知,辄沾沾自喜。先生乃以大海潮音,做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自辰如见,自戌始退,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古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与通甫(即陈千秋)联床,竟不能寐。 

  此时,中国正处于徘徊时期,洋务运动从高潮开始走向衰落,一些善于思考的封建士大夫揭露洋务运动存在的弊端,对此进行了比较科学的反思、评判,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这是先进中国人对当时社会变革深层次的思考。可是,他们学识有余,创新不足,并不能很好的把西方先进知识与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有机的糅合起来,不能成为中国社会中挥斥方遒的领袖人物。这样的时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知识分子开始涉足政治舞台,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一切竟然由康有为率先挑了起来。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又称之南海先生,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先进知识的代表人物之一。

  康有为出生在广东南海县一个逐渐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封建传统教育,六岁时读《论语》、《中庸》、《六学》、《孝经》等书,学习古文、经学、汉学,打下了深厚的学术基础。从小就颇具救世之志,被乡人视为怪人,称为“圣人为”,就是因为他素以圣贤自居。他17岁时,他在康家雨万巷中藏书楼中,翻出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眼界大开,对变幻中的西方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反思。 心潮起伏,思绪万千。1876年,康有为进入九江镇礼山草堂,拜学术造诣颇深的朱次琦先生为师,学业大有长进,可是从朱先生那里学到的知识没能让康有为找到改造中国的方法。

  1879年,康有为来到了西樵山,这里山势雄奇,怪石嶙峋,绿树成荫,流水瀑漏,一幅灵山秀水。康有为徜徉其中,心潮滚滚,日夜冥想:白天在水边游弋,思索今文经学;月光下飘荡林间,思考西方新知。一切一切激发着康有为的对人世的思考,唤起了青年人特有的种种狂念,如痴如狂。后来康有为在自编年谱中这样描写了那段浪漫时光:

  时或啸歌为诗文,徘徊散发,枕卧石窟瀑泉之间,席芳草,临清流,修柯遮之,清泉满听,常夜坐弥月不睡,恣夜游思,天上人间,极苦极乐,皆以身试之。

  这种疯狂洒脱的生活让许多人都怀疑康有为精神失常,然而,就是这种被人误解的生活让康有为成为与世不容的“人”——“圣人”。

  回到南海后,康有为更加注意中学与西学的比较,力求从中西文化的结合处找到改造中国的道路。这时的康有为酷好公羊学,宏扬今文经学,抨击汉学,从一般的论选中放谈高论,藉以表述自己的思想倾向,隐然成为继龚自珍、魏源后的又一位今文经学新兴思想的代表人物。然而,康有为接触到的西方知识皆为声光化电的科技图书和历史、地理等社科书籍,若想用此来改革时局,可谓水中月,镜中花,痴人妄想。但康有为思辨力极强,能够将之应用到社会人文,形成自己所特有的思想体系。梁启超曾这样赞扬老师的思辨能力:

  先生者,天秉之哲学者也。不通西文,不解西说,不读西书,而惟以其聪明思想之所及,出乎天天,人乎人人,无所凭借,无所袭取,以自成一家之哲学,而往往与泰西诸哲相暗合,得不谓理想界之人杰哉。”  

  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举人考试,在全国政治中心,康有为更加真实的感受到民族危机。面对国家衰败,民不聊生,列强肆虐的状况,清王朝坐享“天朝上国”,不思进取。为了中国前途命运,康有为认真分析了社会矛盾、官吏民情,以平民身份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改革方案,即《上清帝第一书》,警告清政府如不变法,国将不国,清廷危在旦夕。由于清腐朽官吏的阻挠,上书没有到达皇帝手中。1889年,康有为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广东,1890年,康全家迁往广州,在云衙书屋开堂授课。传播西方新思想,培养维新人才。

  1890年,启超退出学海堂,正式请业南海之门,开始触及到时代的脉搏,聆听时代的召唤。1891年,书屋迁至长兴学舍,康有为着《长兴学记》,以为学规。两年后,迁入万木草堂。这里古木参天,空气清新,环境幽雅,是读书的天堂。

  万木草堂学生皆不满二十,天真烂漫,志气高昂,互相关爱,康有为待他们亲如自己孩子,衣食住行,无微不至。更重要的是教学认真,让学生们日有所得。梁启超曾这样形容上课情景:

  先生每逾午,则升坐讲古今学术源流,每讲辄历二三小时,讲者忘倦,听者亦忘倦。每听一度,则各各欢喜踊跃,自以为有所创获。 

  万木草堂中有藏书,那是康有为从其家中雨万巷藏书楼中搬出的,另外还有乐器库,给大家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有时,康有为甚至抚琴于草堂与大家一起谈论乐赋。当然最令年轻人接受的教学地点应该在大自然中,一边品味自然的芬芳,一边听先生授课,寓学于乐之中。这时启超和同窗才完全释放了原有的矜持,回到了美好的童年时光。论难锋起,声震林木,连臂高歌,栖鸦惊飞,启超等在山林中飞奔,嬉笑声洋溢在清新活泼的空气当中。

  当然,万木草堂更加注重学习,而且教学有别于封建私塾教学。它的教学目的就是求新知和救国救民,以改造社会为己任。梁启超指出学堂教旨在于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认为自己一生学问之得力,全在于万木草堂。教学内容上注重古今、中外的对比与结合,新颖活泼。中学上传授今文经学、中国史地;西学有哲学、数学、万国史学、政治学。教学形式多彩多样,师生同堂,共商国是,寻求新知。康有为鼓励学生自学,自备札记簿记录读书心得,坚持教学与实践结合,学生们得到了实战经验,甚至连《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这样的有影响力的学术论著也有学生们分别完成。

  《新学伪经考》中的新学是指西汉末新莽之学,“伪经”是指《周礼》、《诗》、《左传》、《逸礼》等古文经。该书明确指出,西汉经学,并不存在,所谓古文经者,都是王莽为纂汉命人伪造的。梁启超评价此书的影响说:“第一,清学正统派之立脚点,根本动摇;第二,一切古书,皆需从新检查估价。此实思想界之一大飓风也。” 

  《孔子改制考》指出,孔子是一位社会政治改革家。他依托古制改造新的体制,建立新学派,即新教。《孔子改制考》因提倡“改制”而提出“三统”、“三世”之说。“有为所谓改制者,则一种政治革命、社会改造的意味也,故喜言‘通三统’;‘三统’者,谓夏、商、周三代不同,当随时因革也。喜言‘张三世’者,谓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愈改而愈进也。有为政治上‘变法维新’之主张,实本于此。” 

  万木草堂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维新志士,寻求救国道路,具有浓厚的政治氛围,有诗道出其政治色彩曰:

  九流混混谁真派,

  万木森森一草堂。

  但有群伦尊南海,

  更无三顾起南阳。

  这一点恰是万木草堂新潮起伏、春意盎然的原因。康有为并不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研究中国命运,民族的前途,自然受到热血青年的欢迎。梁启超在这时已经受到康有为变法求存的大同思想,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开始在康有为的旗帜下摇鼓呐喊。四年的万木草堂生活结束后,梁启超结束了自己的学子生涯,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中去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灰姑娘”的浪漫爱情故事
梁启超,出生于南国一个半儒半农的乡人家庭,家境贫寒,没见过世面,未经历风雨,纯粹一个落满尘埃的“灰姑娘”。然而,灰姑娘的命运在不经意间改写了。

  1889年,16岁的梁启超意气风发,大有天下舍我其谁的风范,在家人的督促下来到广州参加乡试。是年,广州乡试主考官是来自京城的内阁大学士李端棻,副考官是来自福建的王仁堪,二人都是清明之士,具有高尚节操,爱才如命。考试时,梁启超在众多的秀才当中,脱颖而出,一举中的,名列第八。梁启超少年英俊,才貌双全,文章如滔滔江水,淋漓畅快;又似耸天云峰,立意精深,这当然引起了李端棻的注意。作为主考官,李端棻十分赏识这位才华横溢的新举人,高兴之余,想用一种特有的、也是很传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才惜才。想到堂妹尚待字闺中,他决定将自己的堂妹许配给梁启超为妻,这对于家境贫寒的梁启超的来讲,无疑是天大的喜讯,这怎能不令他欢喜呢?“灰姑娘”终于遇到了他的“王子”。

  李端棻在发榜后,请副考官王仁堪做媒。而王也早有此想法,只不过,女方成了自己的女儿。李端棻先提出后,王仁堪与李端棻相视一笑,梁启超的命运从此便与李端棻的堂妹李惠仙联系起来。

  可是,在封建时代,自己的婚姻必然要经过父母的同意,梁启超当然没有忘记这封建礼仪。面对这上天赐下的好姻缘,梁宝瑛当然是欢天喜地,哪会拒绝不许呢?一段“灰姑娘”式的浪漫爱情故事就这样被演绎着。它的可贵之处更在于改写梁启超与李惠仙两人的命运。

  李惠仙,京兆公李朝仪之女、内阁大学士李端棻的堂妹,出身显赫,家庭生活优裕。虽没有受过系统教育,但也从小熟读诗书,品貌端庄,贤淑聪慧,知书达礼。就是这样的大家闺秀,在那个时候,也要听从父母之命,在一个适当的年龄与一门当户对的官宦子弟结婚,摆脱不掉封建婚姻的束缚。可是,梁启超出现了,这改变了她以后的生活,伴随她的不再是衣食无忧的贵族生活,而是乡村泥泞不堪的山路,繁杂的家务琐事,无尽的贫困。然而又是这贫困让她变的坚强、果敢,成为梁启超的“闺中良友”。梁启超的任何成就与李惠仙的支持与帮助密不可分。

  1891年,万木草堂刚刚开办,群英云集,学术空气分外浓厚,梁启超在这里如鱼得水,尽情吸收着西方新思想。10月,在李端棻和家人的催促下,启超进京完婚。是时,李端棻已经准备好一切,只等梁启超的到来。梁启超到京后入住宣南永先寺之新会新馆。当北京的新会乡亲得知梁启超进京完婚,都兴高采烈,好象自家人结婚一样,闻知女方是京兆公李朝仪之女时,更是吃惊得忘记了一切。梁启超的婚姻让在京城的新会人都扬眉吐气。

  随后,婚礼在李府举行,宾客如云,京城高官无不到门来贺,整个过程铺张、红火。当时,康有为也赋诗相贺:

  道入天人际,江门风月存。

  小心结豪俊,内热救黎元。

  忧国吾其已,乘云世易尊。

  贾生正年少,詄荡上天门。 

  广东茶坑村里,梁家也大摆酒宴,宴请茶坑乡亲,各级官员,也是一片喜气洋洋。婚后,梁启超在京城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然而,万木草堂才是少年梁启超的天堂。不久,李惠仙和梁启超回到老家广东新会茶坑村,开始了她“井臼操作”的平民生活。梁家仅靠几亩薄田生活,不太富裕,而且茶坑偏僻,气候炎热潮湿,这对于来自北方的李惠仙说,这既是一个新的生活开始,也是一种考验。更何况梁启超常年在外,初来这里的李惠仙甚至连当地语言都听不懂,然而李惠仙不仅适应了这里的一切,更是尊长爱幼,相夫教子,操持家务,成为梁家重要的一员,赢得梁家上下的喜爱与尊敬。这一切让在外的梁启超欣喜不已,千水万山的阻挡反而让他们的感情日益深厚,其原因也许就是李惠仙的贤惠娴雅吧。几十年后,梁启超还对此念念不忘:

  先室李夫人,实贵筑京兆公讳朝仪之秀女,累代清门,家学劭茂……启超故贫,濒海乡居,世代耕且读,数亩薄田,举家耕耘。夫人以宦族生长北地,嫁炎乡一农家子,日亲进臼操作,未常有戚容。 

  梁启超的婚姻本身虽说也是封建时代的包办婚姻,可是由于梁启超的博学多识,李惠仙的深明大义,还是演绎了一段浪漫爱情故事,梁启超能够有如此的成就,李惠仙就是他背后那位伟大的女人,换句话说,梁启超的军功章也有李惠仙的一半。

  

千百书生掀学潮——公车上书
1893年,康有为参加乡试,录为第八名,终获举人,时年三十六岁。

  年近寒冬,康有为约梁启超于来年进京赶考,梁欣然同意。此时,李惠仙居南国一年半,尝尽农家苦乐,与梁家上下甚为和谐,但她的三寸金莲使得她不能畅行于乡村的山间小路,同时她思念在北京的兄嫂,于是和公婆相商后随夫北上进京。

  春节过后,梁启超携妻女及王桂荃(陪嫁丫鬟)起程。此时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特设会试恩科。进京后,康有为居于国子监祭酒盛伯熙官邸,及而移居三条胡同金顶庙与梁小山同住。 梁启超下车后将妻子送至李公馆,后移住粉坊琉璃街新会邑馆,日夜攻读,准备应考。这时的北京,咋暖还寒,古城春色淡雅清新,桃花含苞未放,垂柳丝丝吐绿,洋溢着一片生机。

  然而,此时北京政治腐败,危机四伏,梁启超怎么也兴奋不起来。他挽愤时局,抨击时政,为了倡导维新改制,康有为、梁启超大力向翁同和、李鸿章等高官宣传推销《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在北京思想界掀起一股飓风,冲击着整个封建思想界,引起顽固大臣的惊恐与仇视。守旧派官僚见到《新学伪经考》后,极为不满,认为这是对正统经典的污蔑与挑战,应该象孔子杀少正卯那样将康有为杀掉,形势极为严峻。梁在得到消息后四处奔走,想法营救,经多方活动,严惩康有为的空气缓和下来。随后广州掀起惩办康有为的高潮,康不得不离开广州。

  就在这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迅速侵占平壤,发动黄海海战,进军辽东半岛,大有吞并中国之势。然而,清朝统治者醉生梦死,歌舞升平,大办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北京城中,大兴土木,整修道路,设置景点。梁启超一帮爱国青年四处奔走,呼吁政府采取措施,避免失败惨剧。然众大臣无心国事,只求升官发达,致处处碰壁。梁启超在给夏曾佑的信中这样感悲时势:

  怅怅且浩歌,血泪忽盈臆。

  哀哉衣寇口,涂炭将何极。

  道丧廉耻沦,学弊聪明塞。

  竖子安足道,贤士困缚轭。

  海上一尘飞,万马齐惕息。

  江山似旧时,风月惨无色。

  帝阁呼不闻,高谭复何益。 

  此时的梁启超心急如焚,整日借酒消愁,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也只能在苦酒与诗文中发泄不满、愤慨,表达永难平静下来的心情。八月,中日正式宣战,甲午战争爆发。日军气焰嚣张,步步进逼,而清军却士气萎靡,节节败退。黄海海战后,李鸿章更是把北洋海军滞留威海卫军港,不再出战,将海上控制权拱手让出。随后,日军侵入辽东半岛,烧杀奸淫,无恶不作,使得北京人心惶惶,终日不得安宁。梁启超与妻商议,暂离北京,试待后举。悲愤至极的梁启超离京返回广东,随后护送妻女去贵州避难。

  1895年3月,康梁再次上京应试。阳春三月,春江水暖,燕子衔泥,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国家危在旦夕。师生在途中谈起进京目的仍以“广求天下之人才”为第一义,但也望高中进士,以求更大支援。沿途听闻清军大败,军队溃散,气愤异常。至天津大沽口外,日军强行上船搜查,更令康梁极为愤怒,颇感受辱。至京城,北洋水军全军覆没,李鸿章被迫去日本马关签订条约,割地赔款,国将不国。日本为了逼迫李鸿章签订奇耻条约,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战争,南占澎湖列岛,进窥台湾,北攻牛庄、田庄台等地,进窥津、京。铁蹄所到之处,惨绝人寰,朝野震动,人心惶惶。内廷备车500辆,准备迁都,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空前严重。

  此时,应试举人义愤填膺,议论纷纷,谴责主和派官僚。梁启超奉师命,连夜到各省会会馆讲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鼓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督察院,反对割地赔款,签订条约,要求变革。在梁启超的鼓动和湘粤举人的带动下,4月22日、24日、26日、28日、30日各省举人拥之督察院,“人山人海,衣冠塞途,奏章如雪片飞入。”台湾举人最为气愤,更是“垂涕请命”。

  随后,康有为决定扩大声势,联合十八省举人一起上书。康有为连夜奋笔疾书,起草《万言书》即《上清帝第二书》,吁请光绪“拒和、迁都、变法”,由梁启超、麦孟华立即修改更正。5月2日,六百零三名举人###于松筠庵之“柬草堂”签名示威,文廷式、徐世昌、袁世凯等官员也参加了此次###。人群把柬草堂围得水泄不通。

  梁启超在会上宣读了《万言书》,陈时局,索道路。他说:

  “窃以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当以列国并立之势治天下,不当以一统垂裳之势治天下。”“穷则变,变则通,”“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举人们听后群情激昂,热血沸腾,更有甚者痛哭失声,纷纷在《万言书》上签名。当各省举人联名上书之时,清政府派军机大臣极力阻止上书,并遣亲信官员到各省会馆妄造谣言恐吓。但5月4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