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滇味文化-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活脱逼真的“孔雀开屏”、“白象呈祥”、“虎啸山林”、“小鹿奔野”、“金鸡破晓”、“白鹤亮翅”等;妩媚多姿、逗人喜爱的山茶花、*等花卉图案。这些剪纸形象生动、图案整齐、朴实无华,极具有民族特色,给人完整而又明快的感觉。
  与汉族的剪纸细腻而秀美、表现手法含蓄、擅长刻画心灵内在美的风格相比较,傣族的剪纸艺术粗犷有力、洒脱利落,力求使所表现的形象具有真实感,让人一目了然,而获得美的享受。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点,傣族剪纸很少表现人物的活动场面。傣族妇女在剪纸的表现方法上有很多经验。剪纸时,她们有时会采取底纹对衬的方法,明显地突出主要的图案;有时又采用花卉小草进行陪衬,突出显要的部位,从而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通过这样精细、巧妙的处理,整幅画面就不会单调乏味,也不会杂乱臃肿,还能增添活泼的美感。
  在当地社会生活中,傣族剪纸至今还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从这种剪纸的内涵到外在表现形式,都折射着傣族人的审美追求、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十一、傣 族 筒 帕
  “筒帕”一词为傣族语,它的汉语意思为挂包,一般人称它为民族包。云南的很多少数民族都制作和使用筒帕,其中以傣族的筒帕制作历史最为悠久,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以织工精细、图案丰富,成为云南少数民族挂包中的代表。
  筒帕是傣族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傣族人不论是进城赶集,上山打柴,还是下河捕鱼,都会随身携带,用它来装一些生活用品。对于傣族青年男女来说,它还是相互表达爱意的信物。傣族女孩长到*岁时,母亲、姐姐或者嫂子就开始教她编筒帕的技艺,因此傣族女孩长大后人人都是出色的编织能手。
  傣族姑娘们总是倾注很多情意和心思,编织出一个最漂亮的筒帕,然后送给自己喜欢的人。小伙子收到筒帕后,就是获得了爱情的讯息。他会把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回赠给对方,两人就算是定下终身了。
  据考证,最初的筒帕是用麻、棉纺织的,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丝、毛和棉混纺,而且制作得也更精致。其装饰图案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大多是传统的几何图形和花卉、鸟兽图案。飞舞的彩蝶、鲜艳的山茶、开屏的孔雀、奔跑的小鹿、可爱的大象图案都会出现在筒帕上,为它增添不少生命的活力。后来,一些傣族艺人还创作出许多反映民族团结、边疆建设和现代新生活风貌的新图案。
  随着云南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筒帕作为精美的艺术品深受国内外旅游者的喜爱。
  十二、傣 族 竹 编
  精美的竹编作品
  傣族人与竹子有着不解之缘,傣族的村寨也掩映在竹林中,他们住的是竹楼,用的是各种各样的竹器,擅长制作各种竹编工艺。傣族竹编工艺可以说是傣族人的传统工艺,历史悠久、造型古朴、美观实用。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特色手工艺品(7)
走进傣族的竹楼,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竹编制品的世界。这里的墙壁用竹子编成,地毯是竹编席,衣柜、饭盒、小凳、凉帽、雨帽和随身携带的小背篓都是竹编的。傣族的竹编工艺很精细,其中以笆箩、饭盒、槟榔盒最具有代表性。笆箩是傣语,它是一种挂在腰间的小竹篓。傣族妇女身着筒裙,腰间时常系一只笆箩,在行走时笆箩随着身体摆动,可充分显出女性的健美。在傣族人的生活中,笆箩既是生产和生活用具,又是精致的装饰品,还是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傣族男孩从小就学竹编,所以长大之后人人都能编出精美的竹编制品。小伙子通常会精心编织精美的笆箩箩,并把它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换回对方织绣的筒帕。在傣族人居住的地方,如果一个小伙不会竹编,就会受到别人的嘲笑,找起对象也会困难一些。
  上好的竹编工艺品都是用优良的竹篾编制而成的,它通体涂漆,内饰红色漆,外施金漆,并压印出孔雀羽纹饰,有的还镶嵌五彩的琉璃图案,显得富丽堂皇。编竹的图案一般是回纹、口字形纹、篮纹、斜纹、回方形纹、扭结纹等,编制时人们还利用竹篾内外两种不同的自然色进行搭配,使器物呈现出天然的质朴美感。有的编竹器物外部还涂了很多桐油灰,然后刷上朱色和金粉,再压印出孔雀羽纹、波浪纹、卷草纹,并用玻璃片、彩色玻璃珠在表面镶出一些图案。这些器具是专供佛寺使用的,最常见的有佛寺里的圆桌、茶盘、提篮、捧盒等。
  十三、傣族金银饰
  傣族金银饰是傣族人使用金银为原料,采用传统手工工艺,经过精细锻铸和敲打而成的装饰品。傣族人制作金银饰品已经有很长一段历史了,据文献记载,可追溯到2000年前的汉朝。傣族制作的金银饰品花色品种繁多,工艺十分精湛,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生活用具,如碗、腰带、槟榔盒、刀鞘刀柄、纽扣等;一类是装饰品,如金银项链、项圈、戒指、耳环、领花、手镯等。
  在傣族人的生活中,银碗是不可缺少的东西,它有圆形和六角、八角、十二角形等多种样式。傣族人在过“泼水节”时,就要用它装水洒向人群,表示对他人的祝福。在傣族人的生活中还有一件事情是天天不能忘记的,那就是嚼槟榔。为此,人们专为盛放槟榔制作出圆形、方形、六角形和用银链条把两个盒子套连在一起的“子母形”槟榔盒。它们制作考究,造型美观,盒子上的花纹特别精致。有的能工巧匠还用小钢钻在盒子上钻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如大象、孔雀等珍禽异兽和牡丹、杜鹃等千姿百态的花草。
  还有一些工匠用制作精美槟榔盒的镂空钻花技艺,来制作鼻烟壶和装香料的容器,这样不但造型美观,还可以使盒子里的香料挥发出香味。傣族的银腰带美观大方,结实适用,是傣族青年男女最喜爱的饰物。它一般都是用银丝编织成蛇纹或结成连环扣,然后一个个地连结起来,并在带钩处安装很多花卉图案,以增加美感。
  十四、建水陶
  建水陶是建水工艺美术陶器的简称,出产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具有“色如铜、声如磬、亮如镜、光鉴照人”的特点,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被誉为我国工艺美术陶中的一枝奇葩。

第二章 特色手工艺品(8)
建水陶是优质原料和精湛技艺相结合而生产出的一种优良陶器。在建水县城郊周围数十里内,蕴藏着丰富的优质陶土,其土质细腻,粘度好,十分适宜制作陶器。而且当地拥有世代相传的制陶艺人,他们用这里的五色陶土配制成坯,经过绘画、雕刻、填刮、烧炼、磨光等工序,精心制成建水陶器。建水陶不仅图案雅致古朴、造型优美,而且质坚细润、色泽光洁,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建水陶器常被用于装饰房间,它能给整个空间增添淡雅清新的气氛,所以很受人们的钟爱。其中嵌白烧黑陶器常被人们称道,它是在莹润光洁的黑底上,嵌以白色的写意花卉,色调对比鲜明,图案耐人寻味。
  建水陶产品的种类非常丰富,主要有罐、壶、盆、茶具、花瓶、汽锅等近百个品种。此外,建水陶还具有耐温、耐酸、防潮透气、保温时间长的特点,所以用建水陶茶壶泡茶可久不变味、花瓶里的插花可经久不凋、餐具里盛放的食物可延长贮藏。在这些陶器产品中,以建水陶汽锅最为出名。它原理科学、结构新颖、独具一格,利用水蒸汽把食物制熟。因此,这种烹制食物的方法既能使食物格外鲜美可口,又能保持食物的内在营养成分不被破坏。正宗的著名滇味菜“田七”汽锅鸡,就必须用建水陶汽锅烹制。现在云南的“田七”汽锅鸡在国外很受欢迎,而建水陶汽锅也成了云南的出口商品。
  十五、路南彝族挑花
  路南彝族挑花是路南县彝族人的传统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挑花是刺绣的一种,用挑花装饰挎包、衣物、头巾等是路南彝族人的特色,在这里是否善于刺绣往往是衡量彝族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因此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
  彝族挑花的手法多样,有单面挑、双面挑、素色挑、新色丝线挑,很多装饰的花纹还采用了挑、绣、补相结合的方法。彝族的姑娘从小就学习刺绣。每个彝家姑娘随身都携带一个绣制精巧的针线包,里面放着花线、花边及各种绣花的图案,她们在田间小憩或在其他闲余时间,都会飞针走线,时间不长她们就能制作出绣着花簇的围腰,绣满鲜花朵的精巧花鞋、头帕、飘带等物品。
  彝族女子的服饰做工考究、精细,外衣多以黑、红、紫、绿等颜色的布料做成,外衣的领边、袖口都用彩丝绣上很多相互对称的花纹图案。她们腰上系的围腰,大多使用黑布制作,在上面绣出层层套叠的红花,这样既漂亮又醒目。彝族妇女们不仅在自己的衣服上挑花绣朵,她们还在背包、桌布、窗帘等物品上挑花,这些图案有的很精巧,有的很粗放,整个图案疏落得体,工整均衡。
  现在,彝族女子还利用自己的挑花手艺,为自己创造经济收入,她们一方面立足于当地彝族刺绣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面向国内外对彝族刺绣的需要,广泛联系商家,积极销售彝族刺绣工艺品。而且彝族女子在保持传统的彝族刺绣手法和图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彝族刺绣既保持传统,也能够随时代发展而发展,以此来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十六、剑 川 木 雕
  剑川木雕产于大理州剑川县,始于公元10世纪,是白族人民在吸收汉族和其他民族技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精湛的技艺。剑川木雕有着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它的雕刻题材广泛,造型优美,形象生动逼真,构图严谨,具有很强的美感,因而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在剑川一带,还流传着木匠雕刻木龙战真龙,为百姓除去邪恶的传说。

第二章 特色手工艺品(9)
木雕作品
  过去,剑川木雕主要被用于建筑艺术,而且大多使用浮雕。因此在剑川居民住屋和庭园中的亭台楼阁,都可以看到雕梁画栋和玲珑剔透的雕花门窗。在这些雕花门窗中,以“四季春秋”雕花格子门窗最负盛名。制作时,木匠师傅使用浮雕和镂空相结合的方法。雕花格子门窗被分为上下两节,上节采用多层镂空技法,底层雕出几何图案,然后在表层用柔美线条浮雕一些山石花鸟或人物故事;下节浮雕有生动活泼的动物造型。这样就使上下节浑然一体,构成一幅完整的艺术品。
  现在剑川木雕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不断的创新,设计制作出丰富的剑川木雕工艺品。工艺品包括雕刻家具、木雕陈设工艺品、木雕实用工艺品三大类。雕刻家具是一种用木雕艺术进行装饰,具有古朴、典雅风味的木制家具。其雕刻装饰的图案花纹和雕刻技艺都十分丰富,材料有红木等高级硬木,表现手法主要是使用立体雕、浮雕或镂雕。不同图案和表现手法制作出的家具风格也不同,有的木雕家具端庄、豪华;有的则古拙、厚重;有的精美、别致;有的造型简炼、清秀、淡雅。
  木雕陈设工艺品就是陈列或者摆设于家具上供人欣赏的小型艺术品,主要作用是点缀与美化环境。木雕陈设工艺品大多使用立体雕的表现手法,造型和题材内容广泛,包括花卉、飞禽、走兽、仕女等。木雕实用工艺品指利用木雕工艺制作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艺术品,分为木制品木雕装饰和其他工艺品的木雕装饰两类。常见的木制品木雕装饰很多,有木刻屏风、木制宫灯、落地灯、壁灯、笔架、木刻钟座等。其他工艺品的木雕装饰,主要是为其他工艺品配制装饰所制作的小型几、案、座、架等,它们装饰的对象有玉器、景泰蓝、花瓶等瓷器,其作用是烘托主题、丰富整体,并增加艺术欣赏价值。
  现在的剑川木雕品镶嵌大理石家具,已经成为这里最有市场前景的木雕工艺新产品。它选用优质硬木,雕刻出精美的龙、凤、狮、孔雀、喜鹊、牡丹、梅花、茶花等装饰图案,然后制作成各种家具,镶嵌上大理苍山出产的彩花大理石,这样就使整个家具显得古朴、大方、高雅,而且别具特色。制作时,工匠们把木雕造型与有着中国山水画般花纹的彩花大理石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刚柔相济的整体,具备完美的形式。
  十七、白族挑花刺绣
  勤劳智慧的云南白族妇女,自幼学习刺绣,工艺精湛。她们精心挑花的头巾、手帕、扎染,多为蓝底白花,不仅装饰、包头,挂于前胸,还是定婚礼物。挑花是白族妇女的独特工艺,主要流行于大理白族聚居区,她们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花鸟、山水、人物为题材,“图”从手出,精工细缝出裹背、头巾、桌布、挎包、帘布、帏帐、虎头鞋、猫头鞋、鱼尾帽等,上面的挑花刺绣栩栩如生,无不表现出白族妇女的精湛技艺。白族的挑花手法多样,主要有单面挑、双面挑、素色挑、彩色丝线挑等。
  白族挑花刺绣常用的图案有龙、凤、石榴、菊、蝴蝶、牡丹、金鱼、佛手、桃、梅、竹、狮、虎、锦鸡等动植物图形。在刺绣之前先绘好图样,或用剪纸作底,然后用各色彩线进行刺绣。在绣软物时,要用花绷作圈架,绣硬件绣品时,可把绣品直接放在手上进行。绣花手巾原是白族女子的佩饰物,是平日里自己用的,所以上面一般不刺绣表述爱意的图。绣花鞋垫大多以双花、双果为题,绣成抽象的几何图案,如果姑娘给小伙子赠送了这类绣花手巾或者鞋垫,就表明她有倾慕之意。

第二章 特色手工艺品(10)
白族妇女在衣服、窗帘、桌布、挎包、鞋子等用品上,常喜欢刺绣一些民间喜闻乐见的花鸟、山水、人物图案。白族妇女的围腰下摆两角,一般都很对称地缀绣着蝴蝶和山茶,或者蝴蝶和梅花。白族比较崇拜蝴蝶,认为它是母亲的化身,据说在蝴蝶多的年份,就会出现瓜甜果香、谷米满仓的丰收年景。白族人还把蝴蝶看做是多产子的象征,女性把蝴蝶花纹绣在衣上,也有期望儿孙满堂、家庭和顺等美好心愿。在白族女性服饰的花纹刺绣中,贯穿着很多有关爱情和婚姻的内容,比如她们的衣服和围腰上,通常会绣着对花、双桃、双鱼、燕子、鸳鸯、并蒂莲、连理藤等图形,表示她们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十八、大 理 草 帽
  精美的草帽
  大理草帽编制是大理白族群众的一项传统手工艺,据传在南诏时期,太和城附近就出现过草帽街。据史料记载:明朝初期在永昌地(大理)设习艺所,教民习山东草编之法。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在明朝初期,大理地区就已经出现了草编技艺。
  大理的白族人,尤其是青年男女在串亲访友、下地干活、赶街赴会时,都喜欢随身携带金黄色的草帽。这种草帽轻便实用,既能遮阳挡雨,又是姑娘和小伙子传情的信物。走在大理的集市,随处都能看到出售草帽的摊档,而且草帽的花样款式很多,有藏帽、太阳帽、青年帽、礼帽、茶花帽、旅游帽等。每个草帽儿都编织精致、纹样精美,称得上是完美的工艺品。
  在白族村寨里,几乎人人都会编织草帽,当地有谚语称:要看姑娘手儿巧不巧,就看草帽编得好不好。编织草帽的程序比较多,妇女们先在打麦场上选择好色泽金黄的麦杆,然后去掉麦皮,理好剪齐就可以编织麦杆辫了。在当地,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妇女在庭院屋里、田间地头、村社路边、闲谈纳凉时,肘夹麦杆,手指不停地编织麦辫。不一会,一根根麦杆就在她们手中变成了长长的麦辫。然后,她们把编好的麦辫经漂白处理,使其变得色泽明亮,质地柔软,光滑平整。最后,她们根据不同的规格,将麦辫缝制成各种款式的草帽。
  过去人们在编缝草帽时,全部依靠手工制作,所以产量有限,花色品种单调。现在,白族人发挥传统工艺的优势,并引进现代工艺制作技术,充分利用闲遐时间编草帽辫,还设计出新的草帽品种,如知音帽、英式礼帽、绣花帽等。由于大理草帽具有传统古朴之美,而且花色品种多,工艺精细,价格便宜,所以销路一直很好。许多来云南旅游的外国人,都喜欢选购大理草帽作为旅游纪念品。
  十九、中甸藏族木碗
  中甸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很多人称它为香格里拉。凡到中甸县旅游的人,几乎都要买一套当地特产的木碗带回去作为纪念品。中甸木碗是当地藏族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之一,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实用性工艺品。
  中甸的藏族人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劳动的流动性很大,不便使用容易破碎的陶瓷碗,也使用不起又贵又重的金属碗。自从轻巧实用、价廉物美的木碗出现后,受到藏族同胞的普遍喜爱,很快便流行开来。
  中甸藏族木碗一般都是选用当地生长的桦树等树种的木疙瘩雕琢制成的。制作时,必须经过选料、晾干、做毛坯、水煮、修整成型、上漆等很多道工序。制做好的木碗,一般是两个大碗、一个小碗组成一套,两个大碗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个扁圆的“木球”,而这个小碗则可以装在里面。
  中甸藏族木碗做工十分精巧,质地坚硬,碗面打磨得十分光滑,并可见清晰的木质纹路,经久使用也不会出现变形或破裂,因此受到当地藏族人和其他各族人民的普遍喜爱,旅游者见到它更是爱不释手,争相购买。
  

第三章 独特民居(1)
云南文化在各各民族融合共生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创新,创造出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人文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其中,风格各异、特色明显的古建筑不但是云南人民与自然斗争的产物,更是一部“活”着的云南文化发展史。
  一、珍贵的民族建筑文化遗产
  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大省,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26个兄弟民族。明代以前,生活在云南境内的主要是少数民族,明代以后,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