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滇味文化-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阿昌族“户撒刀”
  阿昌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著名的“刀的民族”,有着世代相传的精湛制刀技艺,他们在古时就很善于打刀。据史书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沐英西征时曾在这里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屯垦,阿昌人就从他们那里学习和掌握了锻制刀、剑的技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经代代相传,刀越打越精,并具有民族特色。
  阿昌族的户撒刀因产自阿昌族主要聚居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的户撒地区而得名。关于户撒刀的来历和得名,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对兄弟,哥哥叫阿多,弟弟叫兴过,他们以打猎为生。一天,兄弟二人和寨子里的人一起上山打猎,发现了一匹金鹿,金鹿见人惊慌不已,扭头就跑。人们跟在后面追赶,结果金鹿钻进了一个很深的山林。哥哥怕山林里有老虎,不敢继续追赶,弟弟则带着大伙继续追。他们在山林里追了三天三夜,追到河边金鹿不见了,大家却意外地发现了一片辽阔的坝子,于是大家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过了一段时间,弟弟听说附近有个地方住着一些出名的铁匠,他们的刀削铁如泥。于是,他带上平时打的鹿茸和兽皮准备到那里去换一把宝刀。他走了5天才到达,刚走到街上就被一个美丽的姑娘吸引住了。姑娘看了兴过一眼,害羞地向他微笑一下就走了。兴过赶快去找那姑娘,最后在一家铁匠铺门前找到了她。姑娘笑着要过他的刀,仔细看了看,很快就一脸失望地转身进了铁匠店。后来,兴过向周围的人打听,得知姑娘是铁匠的女儿,名叫软诺。到了晚上,他在铁匠家外吹起了葫芦笙,优美的声音引起了老铁匠的注意,他出来把兴过请进自己的家。这一夜,兴过和软诺对了一夜歌,他表达了自己对姑娘的爱,唱出了自己所有的心里话。
  兴过呆了几天后便回去了,准备了很多礼品,用马驮着到了铁匠家向软诺求婚。老铁匠对兴过说:“你的心意我领下了,我不要你这些东西,我们阿昌人以打刀出名,明年的浇花水节时你再来。”原来,铁匠想给女儿找一个好铁匠做丈夫,所以他决定在明年浇花水节时,让求婚的小伙子们进行比赛,谁的刀打得好,软诺就嫁给谁。兴过为了打出好刀,就去请教四乡八寨的铁匠,研究他们采用的矿石,细心地观察他们怎么下锤锻打、淬火、起口……他吸取了各家的长处,在浇花水节前终于打出了81把好长刀。
  浇花水节到了,兴过选了一把最好的长刀赶到铁匠家参赛。来求婚的人很多,土司的儿子也来参加比赛,他的刀是用高价买来的银把刀。但是谁的刀也没有兴过的刀快,比赛结束后老人宣布他为胜利者,软诺也很高兴。土司的儿子看着软诺和兴过订下了迎亲的日子,心里很是嫉恨。
  软诺在订亲后,就开始赶织结婚时穿的衣服。兴过想再打一把更好更漂亮的长刀,于是天天上山去采挖铁矿。土司的儿子知道这个情况后,就乘机带人冲进软诺家把她抢走了。兴过回来后,拿起长刀去土司家要人。土司儿子让七八个士兵一起教训兴过,结果被他打得头破血流。后来,全寨的人都赶来冲向土司家,土司才交出了软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五章 阿昌族文化(5)
这件事之后,土司儿子更恨兴过了,于是想出一条毒计。一天,他看兴过不在家,就派管家溜到兴过家,把一只猫扔到他打铁的炉子里。然后管家就到处造谣说,兴过用火炉杀了动物,今后所有的铁匠就打不出锋利的刀,铁匠的炉子也会要废掉。按照祖辈传下来的规矩,人们要把兴过的炉子拆了,并把他绑起来丢到河里淹死,这样铁匠的炉火才能重新兴旺。
  这天晚上,兴过回来不久就被无辜地处死了。软诺知道兴过被害后,悲伤地大声哭喊,结果两座大山都被她哭崩塌了。最后她决心死也要陪着兴过,于是就跳河自杀了。第二天,这里的小伙子和姑娘们被他们忠贞的爱情所感动,就把山里的花全采来撒到河里。夜里,土司家的大院突然起火被烧成灰烬,远近的两个坝子也连在了一起。人们为了纪念兴过和软诺,就把兴过住的坝子叫“户撒”,把软诺住的坝子叫“腊撒”,两个坝子连在一起就叫户腊撒。后来,阿昌族的铁匠们为了纪念这位青年铁匠,就把打制的各种刀称为户撒刀。
  阿昌族的户撒刀款式众多,且制作工艺独特,刀具质地精良、式样美观。有些能工巧匠打造出的长刀,铁色锃亮,刚柔兼备,平时可柔韧弯曲系于腰间;在使用的时候,取出的刀具还可自然挺直,并可以削铁击石。
  阿昌族人擅长制刀,也十分珍惜刀。他们打造每一把刀时,都要进行精心装饰,使刀片、刀柄、刀鞘在外观上能融为有机的整体,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他们常常在刀柄和刀鞘上镌刻“龙飞凤舞”、“猛虎长啸”、“飞燕迎春”、“东山日出”等多种图案,既能使刀赏心悦目,也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六、阿昌族会街节
  “会街节”是阿昌族人的传统节日,在阿昌话中叫“熬露”。一般在每年农历*月间举行,是迎接佛祖回人间的日子。据说在这一天,佛祖“个打马”(释迦牟尼)为了能使母亲上天,就返回人间念经三日,此时凡间佛光普照,青龙白象呈祥。阿昌族会街节时,人们必须耍青龙白象就是起源于此。
  阿昌族视青龙和白象为吉祥、幸福的象征,在会街节前,人们就会扎好质朴可爱的青龙、白象。扎制青龙、白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阿昌族老艺人要先用木头做好架子,用草纸糊身子,用布做象鼻和龙头、龙尾,这样扎出的青龙和白象就很结实、轻巧、形象。耍青龙和白象时,人就藏在龙身和象肚子里,专人负责扯动龙头、龙尾和象鼻,使青龙抬头、张嘴、闭嘴、摆尾,白象也能上下左右甩鼻子。
  节日当天一早,小伙子们便身背户撒长刀,挎着象脚鼓,姑娘则身穿民族服装,大家在鼓乐和鞭炮声中,簇拥着披红的青龙和白象进入会街节广场。主持节日的老人宣布节日开始后,鼓声和锣声交织成一片。人们开始舞青龙和白象,青龙时而摇头、时而摆尾、时而张嘴;白象则不断甩动长长的鼻子,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接着滑步、下跪、后仰、前倾,笨拙憨厚的姿态引起人们的阵阵哄笑。此时,姑娘们便围着青龙起舞,她们双脚跳跃挪动,身体波浪般起伏,边蹲边跳。阿昌族男子则围着白象跳象脚鼓舞,他们一边敲一边舞,鼓声时缓时急、节奏分明,有时还伴有晃鼓、甩鼓、摆鼓等动作,人们欢乐的情绪很快就达到高潮。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六章 哈尼族文化(1)
哈尼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为古代羌族人的后代,主要聚居在滇南红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元江、墨江、绿春、金平、江城等地区,其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尼”、“碧约”等。哈尼族使用的语言叫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其内部分为哈雅、碧卡和豪白三种方言,按照这三种方言,哈尼族又分为哈雅、碧卡和豪白三大支系。大多居住在山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民族风情迥异,特色鲜明。
  一、别具一格的“擦拉欧”
  在哈尼语中,纺线就叫“擦拉欧”,哈尼族妇女的纺线方法可以说是别具特色。走在哈尼山寨或者哈尼族聚集区,随处都可以看到年轻和年老的哈尼族妇女,她们在上山砍柴的路上或劳动的地头,一边唱着婉转悦耳的民歌小调,一边用纺线锤纺线。
  哈尼族人十分勤劳,姑娘们从开始懂事时就要下地劳动和上山砍柴。她们在下地劳动和上山砍柴的路上,还要跟长辈学习怎么使用纺锤纺线,到了十七八岁时,哈尼族的姑娘个个都会成为劳动和纺线能手,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棉花和纺线锤,随时可以纺线。
  哈尼族妇女之所以能很方便地进行纺线,是因为她们的纺线锤很独特。哈尼族的纺线锤长20厘米左右,整个锤轴像一支筷子,上细下粗。在纺线锤的上端顶尖有个可以挂线的小钩,一般用竹木制成,也有用铁、铜等金属制成的。在纺锤中间穿有一块木片,有的则是用葫芦壳削成圆形薄片。在用纺锤纺线时,先从棉条中抽出一根线头挂到纺钩上,然后用手把纺锤往腿上一搓,线头就能很快地旋转起来。这时候,左手提着挂在纺锤钩上的棉花条,右手配合不停地抽线,当线达到一定的长度时,就把线绕在纺锤上,然后继续纺线。
  二、神圣的火塘
  哈尼族是最崇敬火塘的民族,火塘在其家庭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带来温暖和光明,也是一家人在劳动后团聚的中心。过去哈尼族人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他们还认为火种不断与家庭的兴旺相关,因此必须让火种长燃不息。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火塘里的火一年四季不能熄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不能弄混。
  逢年过节时,人们在敬祖先的同时还要用米饭、肉食和酒专门祭祀火塘。全家围坐火塘时,必须按辈分高低就坐,家中辈分最高的座位是在火塘左侧的矮床里,矮床中间和外面是客人和晚辈坐的位置。
  在哈尼族中,任何人都不准对火塘有不敬的行为:火塘上的锅庄石或三脚架不能用脚踩踏,男女老少都不准跨越火塘,不能向火塘内吐口水或者擤鼻涕,不准用脚扒火柴头。
  哈尼族不仅崇敬火塘,还用火塘传烟的方式说亲。如果小伙子看中了某个姑娘,就会把这件事情告诉父母。父母知道后,就要为儿子物色两个媒人。然后需要准备一个新饭箩、一包毛烟、一对新梳子和一小把野麻交给媒人。
  到了晚上,媒人手举火把,拿着新饭箩和其他礼品去女方家。当地的风俗是:媒人进门前先咳嗽三声,告诉女方家里来人了,然后熄灭火把进门,进门后不准说话。两个媒人只把饭箩放在火塘的烤板上,然后各取一只烟筒,在火塘边吸烟。他们吸几口烟之后,就把烟和烟筒递给女方的家长抽,然后再依次递给火塘边的其他人,烟筒在这些人中传递两圈后,媒人就离开了。第二天早上鸡叫的时候,姑娘又将饭箩送回男方家。晚上两个媒人和前一天晚上一样,把饭箩又拿到女方家,在火塘边传烟。女方要是同意了,就不再送回饭箩,这样也就算订婚了。

第六章 哈尼族文化(2)
三、哈尼族开秧门
  每年春耕前,哈尼族所有的村寨都会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因为在这个时候,他们要举行一个古朴的仪式——“开秧门”,这是一个为迎接丰收而进行播种的节日。
  哈尼族人对“开秧门”这个节日十分重视,在节前都要准备肉食酒菜、香烛黄纸到田边祭烧,祈求保佑丰收。
  在过节这天,鸡刚叫完头遍,村寨里的人就开始做饭,家家户户一大早就吃黄饭和红蛋。而且,人们也给牛吃一些黄饭团,表示和它同甘共苦。据当地人说,只有这样做了,结出的稻谷才会颜色金黄、颗粒饱满。
  人们吃完饭后,就要到田间举行隆重的开秧门仪式。这时,他们都穿上崭新的民族服装,来到村寨最大的一块水田边。这块田的主人和主妇会拔下自家的第一把稻秧,然后请寨里一个年纪最大、威信最高,且很有劳动经验的人下田插下第一窝秧苗,祝贺秋季获得丰收。据说第一窝秧是否成活,关系着稻谷能不能丰收。老人插完后,大家就纷纷下田插秧苗。
  按照哈尼族人的风俗,在开秧门这天,凡是从这块田边经过的人,不论男女老少、外地的陌生人或者附近的熟人,主人都会很热情地拉着你的手,让你下田去参加集体插秧这一盛大的活动。不管会不会插秧,只要客人能插上几支,主人就会非常高兴,因为这代表着吉祥和幸福。
  四、哈尼族芒鼓舞
  芒鼓舞在哈尼语中称作“鲁堵堵赊赊”,意思是“跳鼓舞”,是云南哀牢山区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哈尼族的祭龙活动。相传在古代,哈尼族人居住的地方经常有虎豹出没,常常吞吃牲畜和人。哈尼人没有办法抵御猛兽的攻击,只好请求神灵保佑。他们认为龙有降虎伏豹的威力,于是就在正月属龙的日子设下祭坛,摆好祭品,跳起芒鼓舞,唱起祷告歌,祈求龙神保佑。后来,这个活动世代相传下来,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娱乐活动。
  粗犷的芒鼓舞
  哈尼族的舞蹈大多与芒鼓有关,有的用芒鼓伴奏,有的用芒鼓作道具。哈尼族人认为鼓是本民族和村落的标志,鼓声可以代替人向天神传递信息,鼓里放有五谷及象征人丁兴旺的草,所以只有在节日庆典、发生地震、日月蚀和战争时才能敲击。
  跳芒鼓舞时,一般都是由几个壮小伙在一边有节奏地敲锣打鼓,其他人轮流跳舞。舞蹈的动作多样并富有变化,动作还分为男式和女式,男式动作威武激昂,女式动作优美舒畅。
  此外,芒鼓舞还有单人舞、双人舞和集体舞。这些舞蹈的动作基本相同,都是一只脚前伸,屈膝,脚尖点地,跳舞时往上提起,小腿弹动;另一只脚半蹲,臀下坐,双手上下交替,蹲下时手挨身体,掌心朝外,从胸前斜下至腰侧;起立时手臂稍开放,环至胸前,上身随手臂的舞动而扭动,臀部左右摆动。有的舞蹈还用双手手背击鼓、后仰身击鼓和跳起后手背从抬起来的腿下击鼓等动作。扭身和摆臀显示出粗犷和柔和。身体的起伏也具有变化,起的时候多为轻拍,伏的时候多是重拍。整个舞蹈表现出一种古老、深沉、质朴、粗犷的动律和风格。
  五、哈尼族的蘑菇房
  奇特的蘑菇房
  哈尼族人在选择住址的时候,一般喜欢选择居住在向阳的山腰,并依山势来建造他们的村寨。其村寨一般为几十户,多的可达数百户,村寨后是丛林,村前是层层延伸的梯田,距村寨不远处就是泉水井。哈尼族住房结合地形布局,高低错落有致,形成了朴实多变的景象,最有趣的是他们的房子都像一个个蘑菇,因此人们也称它为蘑菇房。

第六章 哈尼族文化(3)
蘑菇房是怎么建起来的呢?传说很久之前,哈尼族人全部住在山洞里,由于山高路陡,出门很不方便。后来,哈尼族人迁徙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这里的山上到处都生长着个头很大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一些蚂蚁和虫子也在它们下面做窝,于是哈尼族人就照着蘑菇的样子盖出了蘑菇房。
  哈尼族蘑菇房状如蘑菇,形式多样,大多是土墙草顶楼房,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三部分构成。房子以石子垫基,以木为柱,土基砌墙,屋顶为四个斜坡面,上面铺有茅草,少数用瓦覆盖。房子分为上、中、下三层。底层关牛马牲畜、堆放农具等;中层住人并存粮食;上层堆放杂物,并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一些竹木结构的楼房还设有凉台,样子别具一格。
  蘑菇房玲珑美观,使用效果很好,还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六、哈尼族姑娘节
  哈尼族人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四,都要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姑娘节。
  姑娘节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四面环山的村寨里有一个长得像仙女一样的姑娘,名字叫悠玛。后来,悠玛与村寨里一个英俊的青年猎人戛期相爱了。在当时,哈尼族姑娘的婚姻是要父母和土司头人作主的。悠玛的父母不同意两人的婚事,并把她许配给了土司残疾的儿子。
  悠玛哀求父母也没有用,为此她很痛苦,于是决心以死来捍卫自己忠贞的爱情。在农历二月初四这一天,悠玛一个人去山上砍柴,遇到了临村的3个姑娘。悠玛向她们诉说了自己的遭遇,3个姑娘听完后都放声痛哭,原来她们也是到这里来躲避不幸婚姻的。后来,4个姑娘一起在山顶上互诉苦衷,忘了砍柴和回家,她们越说越伤心,最后一起跳崖自尽。
  这个悲剧的发生使哈尼族人认识到长辈不能干涉姑娘和小伙子的婚姻,应该尊重姑娘,让她们自己选择意中人。为了告诫后人,哈尼族人就把每年的二月初四定为“姑娘节”,用节日的方式表示尊重妇女和婚姻自由。
  现在,每到这一天的早晨,在天还比较黑的时候,村里的男人们就要先挑回一担水,等天开始慢慢亮起来时,男人还要砍一捆柴回来。然后,男人们就生火烧水,妇女也开始慢腾腾地起床,此时男人要把洗脸水恭恭敬敬地端给她。接下来,男人们还要煮饭、洗菜、剁猪食、洗碗筷、带小孩;妇女则悠闲地坐在一边,要么指挥男人做这做那,要么聊天、做点针线活。
  吃过午饭后,男人们就要急忙赶到寨中的公共场地去,因为按当地的习俗和说法,先到这里的人是勤劳者,后到的就是懒惰者。这时,小伙子们要向情人借来女式的衣裤,把自己打扮成姑娘的样子,并在欢快的弦乐伴奏声中跳舞。傍晚时,他们又要赶紧回家做饭,继续服侍妇女到深夜。
  七、哈尼族“耶苦扎”节
  “耶苦扎”是西双版纳哈尼族人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每年农历六月的牛日开始举行,为期3—5天。
  传说远古时,哈尼族聚居区发生了一次严重的虫灾,这种虫的头上长着两只角。它们先吃稻子叶,后吃谷粒和稻秆,田里的谷物很快就被吃光了。很快,它们又把树叶吃光了。它们还爬进哈尼族人居住的竹楼,啃食衣服和被子。哈尼族人用竹棍打虫,虫子却越打越多;他们用水淹,虫子却会在水中游泳;用火烧,虫子就飞到天上去,火灭之后又落到地上。 。。

第六章 哈尼族文化(4)
哈尼族人杀鸡求神、宰猪祭龙,都无济于事,只好去向祖先阿培明耶请教。阿培明耶听到这件事情后,就派儿子耶苦去帮助哈尼人。耶苦挖来许多毒草,熬了一百盆药,然后把自己的手腕划破,用鲜血把毒药全部染成红色。虫子闻到血腥味后,便飞来吸食带血的毒药,很快就被毒死。耶苦为了杀死全部的虫子,不断地熬药,不断地用自己的血来拌药引诱虫子来吃。终于,虫子被全部杀死,耶苦的血也流尽了……耶苦死的这天,正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