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这位白崇禧,听完周恩来介绍毛泽东《论持久战》一书的基本内容,大为叹服,认为这是中国抗战唯一的制胜之道。他把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归纳为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在战争的舞台上,毛泽东所看重的从来都是生存的空间、作战的空间。以空间换生存,以空间换时间,以空间换发展,以空间换战机,以空间换胜利,创造战场,克敌制胜,毛泽东娴熟地掌控着战争的时空,挥洒自如地指挥着人民军队夺取战争的胜利。
  1927年9月中旬,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踏上了湘赣边界崎岖的山路。征程漫漫,疾病蔓延,敌军袭扰,部队疲惫不堪。此时的毛泽东,面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为这支队伍找到一个落脚之地,如何保存微弱的革命火种。
  在宁冈古城,毛泽东决定:上井冈山,做革命的“山大王”。他说: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山大王,可从来没有听说有谁把山大王彻底剿灭过。山大王没有什么主义,可我们是共产党,既有主义又有政策,山大王和我们比不了,那么敌人怎么能够消灭我们呢?
  赵一平(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在战争中,毛泽东始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一切从敌强我弱的实际出发,从自身的力量出发。在力量弱小时,他考虑的是生存空间。力量壮大后,他考虑的是发展空间。
  要做革命的“山大王”,首先需要获取生存空间。井冈山有一支由王佐、袁文才领导的农军。毛泽东以诚相见,以理服人,成功地收编改造了这支武装,在崇山峻岭呵护下休养生息,红色革命力量终于有了一个宝贵的生存空间。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毛泽东对这座山充满了感情,他说:这山,它革命,这座山是革命的山。蒋介石“占市为王”,我们“占山为王”。
  袁德金(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红军要发展不仅需要生存空间,更需要发展空间。落脚井冈山暂时解决了生存问题,但发展的空间是不够的。毛泽东说:没有回旋余地,三十五计用完,第三十六计就用不上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也。三十六计用不上,无处可走之谓也。
  红4军前委会议上,毛泽东挥手指向了赣南、闽西,那里是红4军“前进的基础”。他指出:以赣南、闽西20余县为范围,用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由此割据区域与湘赣边界之割据区域相连相接。
  黄迎旭(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要创建革命根据地,更要依托根据地,去不断扩大发展根据地。在扩大苏区时,不是急风暴雨式地推进,而是循序渐进地巩固一块,发展一块。当根据地推进到某一地区,就暂时停止推进,待新区巩固并可以作为依托后,再继续向前推进。
  按照这个部署,红4军在江西红军独立第2团、第4团配合下,首先在兴国、宁都、瑞金、雩都四县建立起赣南苏区,巩固后挥师入闽,三打龙岩,将红色苏区逐步推进到闽西地区。随后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不断粉碎国民党军的“会剿”,并逐步向外扩张战略区。红军不仅力量迅速壮大,而且获取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和作战空间,为采取以“空间换时间”“以空间换战机”的战略、迎击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奠定了基础。
  寿晓松(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部长、研究员)一部红军反“围剿”作战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以空间换时间”、“以空间换战机”的作战史。红军以部分根据地“空间”的丧失,争取到集中兵力、选择战场和疲劳敌人的“时间”,获得了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机,从而赢得反“围剿”作战的胜利。
  但毛泽东并不满足于这些胜利。他已感到红军如果局限于固定区域,将便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围困和“围剿”,会影响红军拓展空间。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十一 创造战场 空间制胜(2)
粉碎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之后,1932年3月,苏区中央局在赣州江口圩这个地方开会,毛泽东又提出了“出击求巩固”的新的发展方略,建议红军主力立即向国民党军力量薄弱和空虚的赣东北以及闽北、浙江、皖南、苏南等地区发展,以“进攻的外线作战战略”,求得在赣江以东、闽浙沿海以西、长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广大农村建立苏区,发展革命战争。
  陈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这是一个非常大胆而务实的战略性出击方案。它标志着毛泽东的目光已经不局限于在中央苏区内外进行反“围剿”斗争,而是要变依托根据地波浪式推进为战略性的外线出击,将固定的根据地与流动的战略区相结合,打到敌人的腹心地带,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与作战空间。但非常可惜,苏区中央局多数否决了这一方案。几十年后,朱德元帅重游旧地,往事回望,他无限感慨地写下了“不听仙人指”的诗句。
  战略性出击的方案被否决,毛泽东只得退求其次,寻求首先向东,然后再向东北发展。仔细研究国民党军的部署后,毛泽东建议:红军以一部主力出敌不意,兵出闽南,直下漳州、泉州,“调动敌人,求得战争,展开时局”。时任苏区中央局书记的周恩来立即召开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由毛泽东率红1军团、红5军团远征闽南。
  闽南只有国民党杂牌军张贞部一个师,且战斗力不强。红军所向披靡,顺利打下了漳州,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师大部,缴获大批装备、物资,还捎上两架飞机。这一仗不但解决了中央苏区的财政、物资困难,并且打开了战局。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历尽艰辛,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胜利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并与红15军团会师,开始创建西北革命大本营。
  完成长征的红军,并没有摆脱危险。蒋介石调集东北军、西北军、晋绥军和西北地方军阀,从四面八方压向陕甘苏区。
  当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红军主力大举东渡黄河,不是“以巩固中求发展”,而是“以发展求巩固”。
  周继强(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毛泽东的主张,当时在党内引起了一场争论。一些同志主张,红军应该以巩固陕甘苏区为主,逐步向渭水以北地区发展。但毛泽东坚决反对。因为面对优势的敌人,只有1万多兵力的红军很难巩固陕甘苏区。只有以攻为守,以发展求巩固,方能稳固陕甘苏区,发展陕甘苏区。
  1936年2月,黄河岸边,漫天飞雪,毛泽东吟诵了豪迈的词章——《沁园春·雪》,率部以“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魄,迈上了东征的新路。历时75天的东征作战,战果辉煌。红军消灭敌人7个团,扩大了新兵8000多人,筹款30余万元,并且迫使“进剿”陕甘苏区的晋绥军撤回山西,巩固了陕甘苏区。
  东征回师,毛泽东又将目光投向了西面。1936年5月,彭德怀指挥红一方面军主力发起西征作战,在陕甘宁三省边界开辟出纵横各200余公里的新区;为策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创造了有利条件。
  褚银(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无论是东征,还是西征,毛泽东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争取空间,积蓄力量,为将来的大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他圆满达到了这一目的,经过东征、西征,红军建立起拥有200万人口、约13万平方公里的陕甘宁苏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因此稳固地奠基西北,迎来新的大发展时期。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陕甘宁边区“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枢纽,中国革命一个起承转合点”。
  全国抗战爆发后,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成为持久抗战的重要原则,毛泽东在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中指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应该根本避免进行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而“不决战就须放弃土地,这是没有疑问的,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只好勇敢地放弃。这是以土地换时间的正确的政策。”这一战略,指导中国抗战度过了漫长岁月,迎来了中华民族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第一次伟大胜利。
  

十一 创造战场 空间制胜(3)
抗日战争刚一结束,国民党军就大举运兵北上,而山东解放区地处中原、华北之间,津浦铁路穿境而过,是国民党军北上平津的必经之路。
  毛泽东高度重视山东战场,特别看中津浦铁路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指示山东野战军立即截断徐州至济南段交通,“必须将占领地段向南北扩展,创造出打运动战的战场”。
  山东野战军以争取先机、开辟战场、待机歼敌为方针,发起津浦路(徐济段)战役,向南北猛烈扩张,控制了铁路沿线大片土地,进而在运动战中歼灭国民党军1个军部及所属3个师。
  国民党军的北进遭到阻滞,蒋介石暴跳如雷,立即大举增兵津浦路沿线地区。毛泽东洞察秋毫,再次指示山东野战军:“为准备战胜必然要来的大举进攻,除集中与整训部队外,必须创造更广阔的战场,向南北扩展”解放区,拔除敌人据点,发动群众,把“创造战场的任务当作战略任务”。
  山东野战军继续进攻,包围临城,攻克滕县,猛烈反击进攻鲁南解放区之敌,不但迟滞了国民党军运兵北上的计划,而且为以后进行运动作战开辟出宽阔战场。
  对毛泽东来说,战场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主观能动的、因敌而变的、可以发挥创造的作战空间。
  1948年1月,当国共两军在中原战场往复拉锯,处于僵持状态时,为打破僵局,毛泽东决定:以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率3个主力纵队,渡江南进,直下闽浙赣,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军的深远后方。他要“变江南为中原,变中原为华北”,进一步扩展人民解放军的作战空间,创造新的战场,调动国民党军精锐部队回援,夺取胜利。
  粟裕坚决执行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率部进入濮阳整训。他知道大量消灭敌人是党中央、毛主席的目的。他认为:分兵渡江南进开辟新的战场,不如集中全部力量在中原战场与国民党军较量,打大的歼灭战,较有把握。粟裕以对革命事业的坦诚之心,将自己的意见“斗胆直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并与陈毅亲赴河北阜平城南庄,向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作当面陈述。
  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经过认真研究,重新作出决定:粟裕部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力量在中原战场与国民党军打大仗,尽可能多地将国民党军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地区。
  姜铁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决策,它直接影响到了解放战争的进程。毛泽东曾导演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创造战略进攻战场的惊世之举。而此刻则果断放弃渡江南进计划,决定与国民党军决战中原。一进一收,虽然方式各异,而最终目的则完全相同,那就是以最有效的方法,创造最有利的战场,最大限度地消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粟裕直陈己见,毛泽东从善如流,将帅协谋,在这一决策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战争的进程完全按照毛泽东和他的将帅们所设想的轨迹发展。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在中原战场联手作战,纵横驰骋在江淮河汉之间,取得了豫东战役的胜利,打破了中原战场的僵局,为最终彻底消灭中原战场的国民党军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因此定下决心,集中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主力在中原战场与国民党军决战,待歼灭国民党军中原主力后再渡江南下。
  华东、中原野战军再接再厉,连续取得襄樊战役、济南战役等胜利,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继而两军协同,发起淮海战役,取得了中原决战的最后胜利。
  精通哲学的毛泽东,又洞悉战争。他以哲学入军事,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军事辩证法;他以哲学入战争,构建了战争指导中博大的时空观。“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毛泽东超越局部战场狭小的地域时空,以中国辽阔疆域作为求生存、谋发展的空间,指导人民军队走出困境,赢得胜利,赢得辉煌,最终赢得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新中国。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二 内线防御 外线进攻(1)
毛泽东一生嗜书如命,与书为伴。马背上吟,担架上读,一张大床,书占一半。他曾经戏称,我是用“文房四宝”打败了国民党的“四大家族”。
  明人冯梦龙所著《智囊》一书,晚年毛泽东时常阅读,对孙膑褒奖有加。有段记述孙膑“围魏救赵”的文字,毛泽东写下这样的评语:“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围魏救赵,是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中运用最熟练的战法之一。如果只是仿照古人,毛泽东当然不会成为一位伟大统帅。他的伟大,在于他基于古典战法,而不囿于古典战法,从人们熟知的围魏救赵战法中升华、构思出一整套内线与外线相结合,防御与进攻相融汇的新的战略战术,形成了在世界战争史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战争指导理论。
  毛泽东第一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法,是在1929年初。国民党湘赣两省军队共6个旅约3万兵力,分五路进攻井冈山根据地。
  在宁冈县一个小村庄——柏路村,毛泽东主持召开前委联席会议,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法,以彭德怀率红5军和红4军一部内线防御,保卫井冈山,他和朱德率领红4军主力出击赣南闽西,外线进攻,内线与外线相配合,以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陈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这还是一次不太成功的围魏救赵尝试。进军赣南闽西的红4军主力调动了敌人,但由于进攻井冈山根据地的敌人兵力很多,根据地还是最终失守,围魏救赵、打破敌人“会剿”的目的最终没有实现。然而,毛泽东指挥红4军主力在赣南闽西在新开辟的革命根据地里与敌作战。
  同年5月,红4军主力来到赣南,国民党军立即发动“进剿”。毛泽东以地方武装内线作战,率领主力出击闽西,三打龙岩城,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赣南的“进剿”,而且初步开辟出了闽西苏区。
  此后,毛泽东熟练地运用了围魏救赵战法,并上升一步,创造出了红军以内线防御与外线进攻相结合,打破敌人“进剿”的作战指导理论。
  寿晓松(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部长、研究员)所谓内线与外线,是对军队作战空间的一种界定。内线是指处于防御或被包围态势下的军队所拥有的作战线;外线是指处于进攻或实施包围态势下的军队所拥有的作战线。毛泽东认为,红军作战,能在内线消灭敌人打破“进剿”最好,否则就必须坚决地“使用红军主力突破敌之围攻线,转入我之外线即敌之内线去解决这个问题”。以主力的外线进攻,结合一部的内线防御,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进剿”,这就是毛泽东对围魏救赵战法作出的新解。
  到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作战时,毛泽东的内外线作战理论再进一步,形成了独特的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理论。中央苏区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都采取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指导,执行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的作战原则。从作战空间上讲,红军都是在根据地内作战,属于内线作战。但毛泽东却赋予这种内线作战与众不同的涵义,这就是战略上的内线作战,战役战斗上的外线作战,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互转化。
  毛泽东对于这种转化有着精辟的论述。他说:将敌军对我军的战略上优势,改为我军对敌军的战役或战斗上的优势。将战略上处于强者地位的敌军,使之在战役或战斗上处于弱者的地位。同时,将自己战略上的弱者地位,使之改变为战役或战斗上的强者地位。这即是所谓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
  周继强(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古今中外,两军对垒,作战线历来都是楚河汉界,泾渭分明。而毛泽东发明的这种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方式,却打破了对作战线的传统认识。他明确指出:红军作战“没有固定的作战线。红军的作战线,服从于红军的作战方向”。
  在红军反“围剿”作战的战场上,毛泽东指挥部队,在内线作战中,灵活游动于多路敌军之间,在具体战役战斗中对孤立之敌切割包围,加以聚歼,将战略上的内线防御变成了战役战斗中的外线进攻。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围剿’中的围剿,封锁中的封锁,防御中的进攻,劣势中的优势,弱者中的强者,不利中的有利,被动中的主动”。
  

十二 内线防御 外线进攻(2)
黄迎旭(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无论是主力跳出敌人包围圈所实施的外线进攻,还是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恰当地选择跳出的时机、外线作战的方向与所要进攻的敌人。这是把握外线作战主动权的关键。在这一方面,毛泽东独具慧眼,拥有高人一筹的精准判断力。但是,这种判断力也曾受到怀疑,甚至被否定。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开始后,掌握党和红军指挥权的博古、李德分兵把口,以笨拙、消极的阵地防御,对抗国民党军优势兵力以堡垒线为依托的步步推进,使得红军处于内线防御的极端被动地位。
  时值福建事变发生,国民党第19路军宣布与蒋介石决裂,成立“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已被解除兵权的毛泽东立即提出一个气势恢宏的“进攻的外线作战”方案:红军主力跳出国民党军的堡垒线,兵分四路,出击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四点,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之根本重地,调动“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部队。遗憾的是博古、李德拒绝了毛泽东的建议。
  有此上策不用,红军的反“围剿”作战步履维艰。到了1934年6月下旬,红军在广昌会战中失利,战局岌岌可危。心急如焚的毛泽东又提出一个中策,依旧是外线出击的战略。他建议: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