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8年9月,毛泽东在这里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宣布:“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五年左右根本打倒国民党”。就在这次会议召开前的一个月,蒋介石为挽救败局也在南京宣布了他的新战略:“在东北求稳定,在华北求巩固,在西北阻匪扩张”,置作战重心于中原地区,扩军150万,使总兵力达到500万。
  两种决策,两个建军500万。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战略决战从此开始。
  决战,是战争双方集中全部力量进行决定胜负的交战。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的原则是:“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毛泽东反对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进行战略决战,却坚决主张进行有利条件下的战役决战,不容许有丝毫的消极。他认为,只有通过无数战役上的有利决战,方能逐步改变力量对比上敌强我弱的状况,为最后的战略决战创造条件。解放战争开始后,这些原则被毛泽东全部运用到战争指导之中。
  内战爆发之初,蒋介石握有几百万大军,并且有相当数量的美式装备,夸口三个月消灭共产党军队。毛泽东则以柔克刚,指挥解放军避开与国民党军在重要城市和交通线上进行战略决战,而是在精心选择的战场上与之进行战役战斗的决战。
  内战过去近两年,到1948年4月,蒋介石再次夸口要在6个月内肃清黄河以南的解放军。毛泽东依旧从容不迫,指挥解放军连续取得了豫东战役、津浦路中段战役、晋中战役、襄樊战役和保北、冀东战役的胜利,使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
  赵一平(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五路大捷后,毛泽东想起了蒋介石三个月前的狂语,在新华社的社论中加写上一段话:“三个月过去了”,“还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要满六个月,我们倒要看一看究竟谁肃清谁”。这是在二十多年的双方交战中,毛泽东第一次向蒋介石发出的进行战略决战的战书。
  此刻,解放战争已经进入第三年,解放军总兵力由127万发展到280多万,且装备改善,士气高昂,不但能打大规模运动战,而且能打大规模攻坚战。国民党虽然还统治着全国四分之三的地区,在长江以北地区还有174万部队,但内部已经空虚,士气低落。毛泽东以惊人的胆略,抓住时机,毫不犹豫地指挥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气势磅礴的战略决战。首战方向指向了东北。
  在长江以北地区有东北、华北、中原、西北和华东国民党军五大集团。如首战华北,则可能遭到东北、华东国民党军两面夹击;如果首战华东,则可能促使东北、华北的国民党军迅速收缩南撤,加强华中。而东北战场,解放军总兵力已达100万,国民党军只有55万,又被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的地区。首先将东北国民党军歼灭,就使东北成为解放全国的战略大后方。因此,毛泽东指出:“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叶剑英元帅说:确定战略决战首先从东北开始,“是毛泽东同志宏图大略全局在胸投下的一着好棋子”。
  黄迎旭(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他要东北野战军“关门打狗”,将首战目标确定为连接东北、华北的北宁铁路上这个咽喉要地——锦州。取得锦州,就关上了东北的南大门。同时,他指示华北野战军在平绥铁路沿线发起攻势,牵制华北国民党军,支援与配合东北野战军进行决战。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野战军主力秘密南下,迅速切断北宁铁路,包围锦州。
  蒋介石惊恐不已,急忙拼凑兵力组成东进集团和西进集团,从锦西和沈阳同时增援锦州。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对同时迎战数路国民党军重兵集团,感到把握不大,建议放弃北宁路作战,回师进攻长春。在此决战决胜时刻,毛泽东的决心如钢似铁,坚决否定了回师打长春的建议,指示东北野战军必须坚定不移地攻占锦州,掌握战役主动权。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十八 审时度势 决战决胜(2)
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仅用31个小时,就攻克锦州,全歼国民党军范汉杰集团约10万人,彻底封闭了东北的南大门,将东北和华北的国民党军彻底分割开来。范汉杰被俘后,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
  锦州攻克,东北的国民党军就从心理上被摧垮了,被困于长春的国民党军10万部队放下武器,长春和平解放。蒋介石不得不下令从东北总撤退。可惜这个决定太晚了,在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夺路突围时,东北野战军迅速将其合围在辽西平原,激战2天,包括国民党军五大主力新1军、新6军在内的10余万精锐就地被歼。指挥官廖耀湘束手就擒。
  随后,东北野战军兵分两路,猛扑沈阳、营口。11月2日,沈阳、营口解放。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解放。辽沈战役共歼国民党军万余人。
  当辽沈战役激战犹酣时,毛泽东已在思考与部署着决定中国命运的另一场大决战。另一战略决战在中原战场拉开了帷幕。
  辽沈战役后,蒋介石精心制定了徐蚌会战计划,决定集中徐州、华中两大战区主力,以徐州为中心,西起砀山,东至连云港,北起临城,南至蚌埠,依托陇海、津浦两条铁路,与解放军进行孤注一掷的决战。
  与辽沈战役不同,在中原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兵力不占任何优势。徐州国民党军刘峙集团拥有60余万兵力,加上战役发起后的增援部队,投入作战的兵力达80多万人。而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及地方部队总兵力为60多万人,装备更是差距很大。60万对80万。在这种情况下决战,毛泽东确定战役的方针是:首先集中华东野战军主力吃掉位于新安镇的黄百韬兵团,以此调动牵制国民党军,形成包围徐州、兵临江淮之势;同时以中原野战军攻占徐州、蚌埠间的战略枢纽宿县,封闭徐州国民党军陆上通道,将刘峙集团分割成几块,再各个予以歼灭。
  11月6日,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三路南下,将黄百韬兵团包围于碾庄地区。激战至22日; 全歼其10余万人,黄百韬被击毙。
  在华东野战军围歼黄百韬兵团时,毛泽东指示中原野战军攻克了宿县,还将来援的国民党军黄维兵团10万多人合围于双堆集地区。中原战场的国民党军被分割在徐州、蚌埠、双堆集三块互不相连的地域。
  蒋介石此刻已失去了在徐蚌地区与解放军决战的勇气,命令徐州的国民党军弃城西进,同黄维兵团会合,共同撤向淮河以南。徐州的国民党军3个兵团27万人马在杜聿明指挥下,蜂拥西逃。华东野战军多路追击,迂回拦击,将之合围于陈官庄地区。
  袁德金(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至此,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各包围了国民党军一个战斗力较强的重兵集团。而蒋介石从各个战场紧急调兵增援,其中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距黄维兵团只有70公里。解放军不具备同时歼灭各部敌人的力量,而如拖延时日,将陷入被动。淮海战役总前委确定,集中兵力首先歼灭黄维兵团,同时围住杜聿明集团,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刘伯承将这一方针称作:“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
  12月12日,解放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激战三日,将其全歼,生俘黄维。北上增援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见状,仓皇退回淮河以南。
  至此,中原战场只剩下了被围于陈官庄的杜聿明集团。而杜聿明集团此刻已经是饥寒交迫,四面楚歌,官兵大批投诚,部队士气全无。
  但此刻毛泽东却下令,部队转入休整,对杜聿明集团暂不做最后的攻击。战略决战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已经发起。毛泽东要利用杜聿明集团,拖住华北傅作义集团,再做一篇大文章。
  东北国民党军全军覆没,中原国民党军则陷入重围,傅作义已失去南北依托,是南撤江南还是西去绥远老家,左右彷徨。他将部队摆成一字长蛇阵,准备能守则守,不能守则迅速撤退。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十八 审时度势 决战决胜(3)
华国富(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傅作义集团共有50多万部队,华北解放军兵力为46万人,难以独自歼灭敌人。毛泽东调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协同华北野战军将傅作义集团就地消灭。但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必须稳住傅作义集团,争取时间使得东北野战军入关完成战役展开。
  为此,毛泽东作起了瞒天过海的大文章。他命令华北第1兵团停攻太原,第3兵团撤围归绥,不给傅作义施加更多压力。同时命令东北野战军提前迅速秘密入关,并指示新华社不断播发东北野战军庆功、祝捷活动消息,制造东北野战军正在休整的假象。
  在完成这一切后,毛泽东犹嫌不足,又下出了一招引蛇出洞的好棋,令华北第3兵团向张家口发起进攻,威胁其西撤的主要通道,吸引北平之敌出援。傅作义果然派出了其嫡系第35军乘车驰援。毛泽东立即走出第二招狠棋,命令华北第2 兵团和东北先遣兵团双箭齐发,截断平绥路,威胁北平。
  傅作义发现东北野战军已经入关,大惊失色,急令其“第35军返回北平。但当该军回返到新保安时,被神速赶到的华北第2兵团重重包围。与此同时,华北第3兵团包围张家口,东北先遣兵团攻占密云、康庄和怀来,从而将平绥铁路沿线的国民党军分割包围,斩断了傅作义的一字长蛇阵。
  温瑞茂(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战役刚刚发起,解放军就赢得了主动权,但这种主动权尚不稳固。东北野战军主力这时仍在入关开进之中,距平津地区尚有数天的路程。而国民党军依旧控制塘沽,仍有从海上逃跑的可能。
  战局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为了稳住傅作义集团,毛泽东在命令淮海战场暂停进攻杜聿明集团的同时,指示平津战场两个星期之内对新保安、张家口之敌围而不打,对北平、天津、通县之敌隔而不围,只作战略包围,不做战役包围。待东北野战军主力完成战役展开,再各个歼敌。
  姚有志(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原部长、博士生导师)这就是战争指导中的胸有成竹、料敌如神。叶剑英元帅评价说:“‘兵贵神速’和‘出敌不意’的军事原则,为一般军事家所熟知。但毛泽东同志运用之妙,却超乎寻常。‘围而不打’和‘隔而不围’的作战方针,以及延缓华东战场对杜聿明集团残部最后歼灭部署的指示,则更是表现了军事指挥上的高度艺术。”
  战役的进程完全按照毛泽东设计的轨道发展。东北野战军加速开进,至12月20日,全部到达指定位置,完成对北平、天津的战略包围。当傅作义清醒过来时,他的部队已经由惊弓之鸟变为笼中之鸟,被解放军分割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5个地区,欲逃无路。
  华北战场的大局已定,毛泽东这才指示华东战场对拒绝投降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经过四天激战,全歼杜聿明集团,生俘杜聿明,击毙兵团司令邱清泉。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万余人。
  在华北战场上,根据毛泽东先打两头后打中间的指示,解放军开始从容不迫地各个歼敌。1948年12月24—26日,华北解放军攻克新保安、张家口。
  1949年1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天津发起总攻,步兵、炮兵、坦克协同作战,仅用29个小时就全歼守敌。
  北平成了一座孤城。为了保护这座驰名中外的历史名城,毛泽东指导前线指挥员与傅作义的代表进行了耐心谈判。在人民解放军强大军事压力之下,傅作义最终接受解放军提出的和平条件。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古都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
  三大战役,规模空前,在世界战争史上也为罕见。国民党军近160万主力部队谈笑间灰飞烟灭,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基础因此根本动摇,人民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已经是指日可待。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八 审时度势 决战决胜(4)
毛泽东在他的军事著作中,没有专门论述过战略决战,只是指出战略决战是战略进攻的高潮,“是全战争或全战役中最激烈、最复杂、最变化多端的,也是最困难、最艰苦的,在指挥上说来,是最不容易的时节”。但他以战略决战的伟大实践导演出一部中国气派战略决战的壮丽史诗,其时机选择之果断,决战意志之坚定,方向确定之正确,方针制定之科学,阶段区分之清晰,均在战争史上难得一见,从而将中国革命战争的高潮化为新中国诞生前的绚丽朝霞,书写出他军事生涯最光彩夺目的篇章。
  

十九 因敌施策 横扫残敌(1)
北京郊区的香山,是毛泽东进入中南海前最后一个落脚点。在这座被称作双清别墅的幽静小院,毛泽东指挥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尾声作战。
  落脚香山几天后,1949年3月31日,毛泽东宴请了第四野战军师以上指挥员。那一天,毛泽东兴致很高,不善饮酒的他破例端起酒杯,发表了一番豪气冲天的祝酒词:我们三路大军浩浩荡荡就要下江南了,声势大得很,气魄大得很。同志们,下江南去!我们一定要赢得全国的胜利。
  这是胜利的宣言书,也是进军的动员令。毛泽东指挥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一次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略追击。他所追求的不仅是解放战争的一个圆满句号,他要用胜利迎接中国历史新纪元的灿烂时日。
  此时的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兴致截然相反,因决战失败,他黯然下野,在浙江奉化雪窦山中闭门深思。
  两年零九个月的战场较量,蒋介石不但输掉了495万军队,更是彻底输掉了民心。但他还不想彻底认输,他手中还有204万军队,还有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他还要与毛泽东作一次最后的较量。
  傅立群(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博士生导师)蒋介石虽然下野,但依旧实际操控着国民党的军政大权。他要凭借长江天险,构筑陆海空立体防线,阻止解放军南下,同时着力巩固西南、西北地区,作为在大陆最后的立足点。他又打出“和谈”牌,企图赢得喘息,赢得军事准备的时间。
  毛泽东很了解这个老对手。在1949年的新年献辞中,毛泽东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令。毛泽东说:和谈成功,人民解放军就以文的方式下江南;和谈破裂,人民解放军就以武的手段下江南。总之,人民解放军一定要进军江南,而且时间绝不允许无限期拖延,更不允许划江而治、国土分裂的状况出现。
  赵一平(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战争损伤,争取和平建国,毛泽东给了国民党最后的机会。在两党进行的北平谈判中,他亲自会晤和宴请国民党方面的谈判代表,做说服疏通工作。国民党代表刘斐曾在宴席上试探毛泽东的态度,问毛泽东打麻将喜欢打清一色还是打平和。毛泽东立即回答:“平和,平和,只要和了就行了。”
  但是,南京国民党政府最终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彻底关闭了和平之门。4月21日,毛泽东与朱德总司令联名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第二、第三野战军共100万人,万船齐发,在500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长期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
  在人民解放军实施渡江战役的时候,英国“紫石英”号等4艘军舰侵入长江的解放军防区,开炮打死打伤解放军官兵252人。解放军坚决还击,击伤“紫石英”号。事件发生后,英国在野党领袖丘吉尔在下院发言,要求英国政府派航空母舰到中国,实行“武力的报复”。英国首相艾德礼也公然宣称:“英国军舰有合法权利在长江行驶”。一时间,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战的阴云密布。
  毛泽东看穿了帝国主义色厉内荏的本质,他亲自起草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声明,义正辞严地指出:“长江是中国的内河,你们英国人有什么权利将军舰开进来?没有这种权利。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人民必须保卫,绝对不允许外国政府来侵犯”。
  华国富(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为了防范帝国主义的干涉,在渡江战役结束后,毛泽东调第二野战军位于浙赣铁路沿线集结休整,随时准备协同第三野战军对付可能向南京、上海进犯的帝国主义军队。同时以华北第20兵团在秦皇岛、塘沽地区布防,护卫京津地区。这样,就把大进军的战略行动,建立在了应付最困难、最复杂情况的万无一失的基础之上。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人民解放军各路大军展开了气势磅礴的解放全中国的作战。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人民军队曾经过无数成功的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但还从来没有进行过战略追击作战。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十九 因敌施策 横扫残敌(2)
毛泽东对进军部署进行了精心筹划:第一野战军进军西北,第二野战军进军西南,第三野战军进军东南沿海,第四野战军进军中南。根据不同战区的不同特点,毛泽东制定了战略追击的不同方针,提出了不同的作战要求。
  在华东战场上,第三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联手突击,采取穷追猛打,辅以小迂回、小包围,多路前进,快速分割包围的对策,将从长江防线败退后,尚未来得及重新部署的国民党军汤恩伯集团扯得支离破碎,各个就歼。1949年5月27日,解放上海。
  在西北战场上,第一野战军面对的是国民党军胡宗南和马步芳、马鸿逵两大集团。太原解放后,华北军区第18、第19兵团加入第一野战军序列。但总体兵力解放军只占相对优势,尚不具备同时与国民党军两大集团进行决战的条件。毛泽东指示彭德怀等人:钳制两马,先打胡宗南集团。第一野战军发起扶眉战役,歼敌万余人,解放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