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争的第三个4个月,国民党军新占城市95座,而解放军歼敌31个半旅,收复和解放城市153座,净得城市58座,已经既能歼灭敌人又能恢复部分城市。国民党军投入进攻的总兵力虽然达到227个旅,但能够担负战略机动作战的部队,南线只有40个旅左右,北线则数目寥寥。国民党军的进攻已经是强弩之末,陷入了战略上的被动。
  综合战争第一年的作战,国民党军共占领解放区城市335座,解放军收复和解放城市288座。国民党军虽多占城市47座,但却付出了112万人的伤亡代价,平均每占一城,就要损失兵力3300余人。
  徐焰(国防大学战略研究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更重要的是,由于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人民解放军赢得了作战行动的高度自由,能够避开国民党军的进攻锐气,避免死打硬拼;能够迫使国民党军在分兵守备城市的过程中,拉长战线,分散兵力,暴露弱点;能够有效缩短自己的战线,集中兵力于主要作战方向,放手捕捉战机,大量歼灭敌人。毛泽东用放弃城市换来了敌我作战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
  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127万增加到195万人,国民党军的总兵力则由430万下降到370万。而在机动作战力量的对比上,人民解放军已经占有明显优势,这就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
  蒋介石直到此刻,才如梦方醒,意识到自己在战略上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他不得不承认:“国军过去攻下一地,不论其有无军事价值,都分兵据守。如此占地愈多,则兵力愈分,反而处处被匪军牵制,成为被动。”可惜,这种检讨来得太晚了。因为一旦他赖以发动内战的力量优势丧失,他反动统治的末日,也就指日可待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三 歼敌为主 略地次之(4)
毛泽东用一段惊心动魄的战争历程,演绎出一部充满军事辩证法色彩的经典战争史诗。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用部分城市和地方换取了人民解放军的作战主动权,战胜了力量绝对优势的敌人,度过了解放战争最艰难的第一年。毛泽东因此而颠覆了传统的战略防御法则,确立起了具有鲜明中国气派的战争指导原则。
  他的这种统帅气度、这种战略思维,让他的对手无计可施,但却心服口服。被俘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由衷地承认:你们的战略上凶,我们就是战略上失败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四 声东击西 瞒天过海(1)
毛泽东与蒋介石在战场上的直接对话始见于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指挥3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而毛泽东则指挥3万多红军反“围剿”,结果让蒋介石吐血而归。后因毛泽东受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的排斥,被解除兵权,两人暂时失去了在战场上直接对话的机会。
  到1935年1月,毛泽东承担起统帅3 万多红军走出险境的艰巨使命。而蒋介石则亲自指挥40多万国民党军,再次对红军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围追堵截。于是,毛泽东指挥的红军与蒋介石统领的国民党军在川、黔、滇、康的崇山峻岭中,又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毛泽东再次以一当十,声东击西,瞒天过海,导演出一部“四渡赤水”的千古绝唱,写下了自己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
  遵义,这座黔北古城,北靠峻岭娄山,南临湍流乌江,西面就是名扬四海的赤水河。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重新拨正了中国革命的航船,毛泽东重新回到红军领导岗位。遵义,成了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
  经历过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惨痛失败和长征途中的艰苦转战,红军官兵对毛泽东的“出山”欢欣鼓舞。会议采纳刘伯承和聂荣臻的建议,决定中央红军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然而,没有人会想到,毛泽东重新指挥红军后所打的第一仗,竟然很不顺利。
  1月19日,中央红军预定在四川泸州上游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四川军阀刘湘大惊失色,派出模范师打头阵,再调集主力大举入黔,前堵后追,挡住了红军北上通道。28日,毛泽东在土城青杠坡设下伏击圈,对尾追而至的川军郭勋祺旅发起进攻。原判断川军为4个团,实际有6个团,而且还有后续部队,且装备精良,战斗力很强。继续恋战,后果将不堪设想。毛泽东果断决定:红军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
  齐德学(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统帅,就在于他的军事指挥从来都不墨守陈规,从来都不恪守固定的计划,敢于并且能够修正被实战证明是不可行的计划,在极度不利的局面下,变被动为主动。
  29日,红军在土城、猿猴两地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古蔺、叙永地区。继而放弃了北渡长江的计划,迅速转向川滇黔三省边境国民党军设防空虚的云南扎西地区集结,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
  扎西为苦寒之地。时值隆冬,大雪纷飞,红军处境极为困难。蒋介石笑了,判断红军“已入死地”,必向南北两路逃窜,立即督令北路川军和南路滇军南北夹击,务求将红军在扎西地区一网打尽。但他没有料到,毛泽东竟会声东击西,来了一个回马枪。
  褚银(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声东击西,是毛泽东作战指挥中运用娴熟的一种谋略。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他将这种谋略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转兵扎西,是要充分利用敌人常规思维判断上的失误,以自投绝地的行动,吸引国民党军追兵进入滇东北,在黔北地区的防务空虚后,再回师东进,重入黔北。
  一渡赤水进扎西,国民党军重兵跟来,毛泽东泰然自若,一直等到各路敌军逼近,方率领红军兵分三路由扎西调头东进,在太平渡、二郎滩等地二渡赤水,再入黔北。红军一路夺关抢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勇夺娄山关,并以一个漂亮的回马枪,再占遵义城。面对满天晚霞和如血残阳,毛泽东登上号称天险的娄山关,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千古绝唱。
  蒋介石暴跳如雷,他特别训令嫡系中央军吴奇伟纵队立即北上,夺回遵义。
  陈伙成(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蒋介石当然不知,再占遵义只是毛泽东为回师黔北作战所造的“势”,要聚歼冒进之敌才是他所寻求的“果”。当攻占遵义城的战斗尚在进行时,毛泽东就已紧紧盯住了吴奇伟纵队,决心抓住孤军冒进的有利时机,集中主力在遵义以南的忠庄铺地区将其歼灭。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十四 声东击西 瞒天过海(2)
红军在遵义城南重创吴奇伟纵队,吴奇伟带着残兵狂逃几十里,砍断乌江上的浮桥,方才侥幸逃脱。红军再入黔北,5天内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2个师另8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部队士气空前高涨。
  周继强(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在毛泽东指挥下,红军再次展现了运动作战的特长,飘忽不定,出敌不意,调动和歼灭敌军。这与长征前期作战中步履维艰形成了鲜明对照。红军的胜利,使得遵义会议确立的新的军事领导集体,特别是毛泽东的军事领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蒋介石被红军飘忽不定的作战方式搞得晕头转向,实在搞不清红军的战略意图。他决定采取堡垒与挤压并举战术,令遵义以南的部队在川滇黔边界构筑封锁线,又令遵义以北的部队沿川黔大道加紧进攻,南守北攻,四面防堵,步步推进,首先压迫红军于遵义地区的狭小地域,然后“一鼓荡平”。蒋介石从南昌飞抵重庆,亲自执掌作战指挥权。
  蒋介石吸取了以往的教训,特别采取了稳健推进的进攻战略。红军多次寻战,均未达到目的。毛泽东将红军分布在鸭溪地区,告诫上下要以耐心的机动来制造国民党军的错觉,寻找战机。
  蒋介石判定红军在黔北地区徘徊系大政方针未定之表现,召令各路纵队对红军实施决战。周浑元纵队放胆前进,集结鲁班场,态势突出。毛泽东决定先打周浑元纵队。鲁班场三面环山,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周浑元3个师龟缩固守,双方形成对峙。
  蒋介石大喜过望,认定抓住了红军主力,要求周浑元固守待援,急令各部迅速向鲁班场推进,务必聚歼红军于一役。然而,就在蒋介石各路援军蜂拥而至的时候,毛泽东却突然指挥红军连夜秘密西进,来到了赤水河东岸的茅台镇,喝上了纯正甘洌的茅台酒。
  陈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一渡赤水,毛泽东“调”国民党军离黔北,入扎西;二渡赤水,毛泽东再“调”国民党军回黔北,蒋介石在“精明”中却总是办着糊涂事。毛泽东以动制静,以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机动与敌周旋,实现了自己的意图,诱使蒋介石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将主力全部调至黔北地区,从而给红军留出了机动作战的充分空间。
  3月16日,红军三渡赤水,重入川南,毛泽东用一个团的兵力虚张声势,大造红军要北渡长江的假象,主力却隐蔽在山沟密林中。蒋介石断定红军入川定要北渡长江,他再次命令川军前堵,中央军后追,又从黔北追到四川古蔺,要在川南构成新的包围圈。
  毛泽东又把国民党追兵从黔北“调”到了川南。3月22日红军四渡赤水,重入黔北。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红军与国民党追军相向而过,向着遵义、仁怀之间地区疾速前进。
  陈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三渡赤水是公开的,意在调动国民党军入川南;而四渡赤水则是秘密的,意在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在广阔的空间中寻求机动。毛泽东说:“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何况军事活动”。四次渡赤水河,一个“调”字,被毛泽东用神了。
  坐镇重庆指挥“追剿”行动的蒋介石苦思冥想,认为再也不能跟在红军的屁股后面打圈子了。他再次调集各路部队在黔北地区布下重重防线,要以不变应万变,用铁壁合围对付佯动机动,准备将红军“一网打尽”。他认定这是一个万无一失的计划,遂带上夫人宋美龄和数名大员由重庆飞抵贵阳设立行营,亲自指挥“最后决战”,并宣称:“###已是强弩之末……已入‘走投无路’的绝境。”
  然而,蒋介石还是跟着毛泽东的指挥棒转。这次毛泽东放出红9军团伪装主力,在马鬃岭地区大造声势,示形于东北,造红军主力再入川南北渡长江的错觉。红军主力则秘密穿越遵义、仁怀大道,向南疾进,突然渡过乌江,再次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合击圈。
  

十四 声东击西 瞒天过海(3)
褚银(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红军四渡赤水,南进乌江,行动飘忽不定,不仅蒋介石被搞得晕头转向,红军许多高级指挥员也迷惑难解。红2师师长刘亚楼等人向毛泽东询问红军的目的地到底在哪里,毛泽东微笑不语,拿过一张军用地图,用红色铅笔在图上画出了一道大弧线。
  这条线由贵阳向西、向西南,入云南,逼昆明,再折转直指金沙江,构成了一条大迂回行进路线。目标指向千里之外川滇交界的金沙江,而起点竟是蒋介石的行营所在地——贵阳。
  袁德金(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毛泽东看透了蒋介石色厉内荏的本质,就是要在太岁头上动土,让蒋介石在惊惶失措之中方寸大乱。如同他后来所说的那样:“我们要把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地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和聋子;要把他们指挥员的心尽可能地弄得混乱些,使他们变成疯子,用以争取自己的胜利”。
  四渡赤水后,毛泽东连续三次声东击西,极尽虚实奇正之能事,蒋介石真变成了瞎子、聋子。红军渡过乌江后,毛泽东使出了第一招声东击西。4月2日,红军以一部兵力佯攻息烽,主力进至扎佐、狗场地区,而前锋直指贵阳,距贵阳城只有一步之遥。贵阳城内风声鹤唳,蒋介石一夕数惊,一面令守军死守城池,一面严令各部火速增援,并连发数道“万万火急”电报,要滇军主力孙渡纵队火速赶赴贵阳“救驾”。
  陈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这又是毛泽东的调兵韬略。兵逼贵阳是虚,调出金沙江沿岸的滇军是实。孙渡纵队是滇军主力,毛泽东说:“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毛泽东兵逼贵阳,终于借蒋介石之手调出了滇军主力孙渡纵队。
  毛泽东却不急于挥兵入滇,而使出了第二招声东击西,继续给敌方造成更大错觉。4月5日,他让部队架桥,摆出了大军东向湘鄂西,与红2军团、红6军团会师的模样。毛泽东此刻的一招声东击西,就是要进一步加重蒋介石的错觉,把云集贵阳的各路国民党军引向东方,彻底闪开红军的西进通道。
  蒋介石彻底被毛泽东搞昏了头,依然按照毛泽东给他的错觉调动部队,几十万“追剿”大军又向黔东地区涌去。毛泽东则从容挥师入滇。蒋介石这才搞清毛泽东的目的。大呼“上当”,疯狂下令各路部队全力追击。毛泽东使出了第三招声东击西,指挥红军主力快速西进,直捣云南军阀龙云的老巢昆明。毛泽东要迫使蒋介石、龙云调动军队驰援,为红军北渡金沙江扫清障碍。
  4月27日,红军前锋威逼昆明。龙云大惊失色,急电蒋介石求援。蒋介石令中央军等部驰援昆明。
  周继强(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敌人的注意力集中于昆明而忽略金沙江防务,毛泽东并不满足,他知道在金沙江沿岸还有部分滇军部队,如果被其纠缠,也会妨碍红军迅速渡江。毛泽东在龙云的胸口再插上一刀,以一部兵力直抵距昆明仅15公里的大板桥,大造进攻昆明的声势。
  昆明城内一片惊乱,云南全境剧烈震动。龙云急令各地部队迅速向昆明集结,云南北部各县和金沙江南岸的防御力量因此被进一步削弱。北渡金沙江机会终于出现。毛泽东令红军兵分三路北上,抢渡金沙江,并特别指示:先头部队必须在5月3日以前抢占金沙江渡口。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率先遣部队军委干部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金沙江皎平渡渡口,2万多红军利用6只木船,摆渡7天7夜,顺利渡过金沙江。毛泽东三次声东击西,换得了宝贵的7天7夜。待到“追剿”军两天后赶到江边时,渡口已空无一人。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是红军长征史中最辉煌的一页。在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中,毛泽东声东击西,瞒天过海,指挥红军大小40余战,驰骋数千里,走中有打,打中有走,退中有进,进中有退,奇正圆合,虚实汇融,如入无人之境,创造出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十四 声东击西 瞒天过海(4)
红军渡过金沙江后,蒋介石懊恼之余,讲出了一段痛心疾首的话:“我们有这许多军队来围剿,却任他东逃西窜,好像和我们军队玩弄一般,这实在是我们最可耻的事情……将来战史上评论起来,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失败!”
  既能指挥自己的部队,又能“指挥”敌人的部队,四渡赤水中的毛泽东,作战指挥如行云流水,将一番惊心动魄的战场较量,变为一部激动人心的战争诗篇。他因此赢得了“用兵如神”的声誉。
  

十五 做眼造势 面制点线(1)
1945年重庆谈判,毛泽东与蒋介石两位老对手坐到了一起,商讨国家大计。毛泽东住了43天,谈判过程艰难曲折。双方唇枪舌剑,屡屡陷入僵局。
  蒋介石曾以最后通牒般的语气对周恩来说:“盼告诉润之,要和,就照我的条件和。不然,就请他回延安带兵来打好了。”毛泽东说:“现在打,我实在打不过你。但我可以用对付日本人的办法来对付你,你占点线我占面,以乡村包围城市,你看如何?”
  点指城市,线指交通线,而面则是广阔的农村和远离城市和交通干线的地方。在毛泽东的战争指导艺术中,从来都是以“面”作为人民军队作战行动的基石。不占“点”“线”广控“面”,毛泽东将中国革命战争视为一个大棋局,从容地投子抢先,控面造势,最终以“面”制“点”“线”,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1937年8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统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随即由陕北进入山西,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此刻的华北战局,如同一盘复杂多变的棋局。日军攻陷北平、天津后,兵分三路在华北展开战略进攻,随后,以太原为目标,大举进攻山西。而山西军阀阎锡山则拼出老本,会同中央军死守要地,固守地盘,结果陷入被动。山西成了华北抗战的主战场。面对这个大棋局,八路军如何布局,怎样作战,至关重要。
  毛泽东洞察全局,他改集中配置为分散部署,将八路军三个师分布在山西的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个角,既可独立作战,又能相互策应,互为犄角。第115师、第120师各一部依托晋东北的恒山、五台山区,第120师主力依托晋西北的管涔山区,第115师主力依托晋西南吕梁山区,而第129师和第115师另一部依托晋东南的太行、太岳山区。
  毛泽东的布局很讲究。部队集中可消灭敌人,分散可开展群众工作,依托山区,着眼持久抗战。三位一体,互为联系。
  毛泽东所布下的棋子很快就展现出威力。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华北战场上以国民党军为主体的正面抗战结束,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则热火朝天地展开。11月13日,毛泽东电示前方将领:“红军任务在于发挥进一步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同日寇力争山西全省的大多数农村,使之化为游击根据地”。八路军各部迅速在山西境内完成战略展开,创建了晋察冀、晋西北、晋西南和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形成了相互策应的战略格局,奠定了山西抗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