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元398年,拓跋珪称帝,定都平城,成为北魏王朝的第一个皇帝。
在平城,拓跋珪建起宫殿和宗庙,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定官职品级和典礼上的仪式音乐,申明了法律和各项禁令,规划了行政区域和军事制度,让国家尽量变得井井有条。在文化方面,拓跋珪也在逐渐向中原靠拢。可是,有一些贵族和大臣心里不服拓跋珪。因为他们觉得拓跋珪改变传统,他们自己的利益将受到损害。恰好此时,博士公孙表上疏论述韩非的法家精神,建议他用法制治国。无论建国和治国,拓跋珪总是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人生转机。这一次,他又抓住了机会,将司空庾岳、左将军李粟等,以不敬之名处死,杀鸡儆猴,贵族和官员们非常害怕,没人再敢反对拓跋珪。
公元402年5月,拓跋珪在柴壁消灭了后秦的几万大军。北魏的周边环境已经十分安宁了。这时候,拓跋珪的孙子拓跋焘出生了。拓跋珪又面临了新的问题,就是皇位继承权的问题。他把弟弟拓跋仪召进宫来,暗示他,自己要把皇位传给子孙。拓跋仪很知趣,只是表示祝贺,正式退出了皇位继承权的争夺。。 最好的txt下载网
拓跋珪“弑母立子”—(北魏)(4)
可是,拓跋仪的退出,还不足以让拓跋珪放心。他一定要为自己的子孙顺利继位而扫清所有障碍。于是,拓跋珪几乎将所有他不放心的人都杀掉。
这时候,已到了他人生的后期。我们看过他一生的经历,很清楚他始终在险恶中挣扎求存。到了后期,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到达了极限,情绪失控,脾气坏得一塌糊涂,人不好,天也不好。这时期天灾的频繁降临,也让拓跋珪惶恐不安。
一切都坏透了。很多大臣都担心有一天会被拓跋珪杀头。有的打算逃出北魏,但没有一个成功的,都被拓跋珪派人追回。本来不想杀你的,你一逃,没说的,杀掉。
一个君王如此滥杀无辜,势必会遭到忐忑不安的大臣谋害。这是迟早的事,不杀你怎么保全自己呢?
可是,最终,拓跋珪并不是被他文臣武将所杀。对于他,最大的威胁是母亲和妻子背后的势力。没有母亲和贺兰家族做后盾,他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童年的经历,他很担心,让他想了很多了,他怕同样的悲剧在自己子孙身上重演,于是,为防患于未然,他决定杀死太子拓跋嗣的母亲。
拓跋嗣的母亲是刘贵人,来自独孤部。杀了她,实际上是消除了这一势力可能带来的影响。可拓跋嗣是个大孝子,无论如何他都没法同意父亲拓跋珪的这一残忍行为。拓跋珪给儿子讲了一通大道理,儿子却一句听不进,只是日夜痛苦。拓跋珪恼怒,命拓跋嗣进宫。
太子身边的人知道要坏事,就劝拓跋嗣别进宫去。拓跋嗣听从了身边人的建议,连夜就逃匿了。
太子拓跋嗣失踪。拓跋珪只能另立一个太子。他考虑立他的次子拓跋绍为太子。拓跋绍的母亲是拓跋珪的亲姨母。来自贺兰部。当年拓跋珪迷恋她的美色,他杀了自己姨母的丈夫,把姨母给娶了。
对这个贺夫人,拓跋珪一向是倍加宠爱。但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立拓跋绍为太子的话,他又必须把这女人也杀了。事到临头,拓跋珪又有点下不了手。他犹豫不决,最后只好把贺夫人先关押起来,过一段时间才作出决定。
拓跋珪不容易啊!为了效仿中原王朝父死子继的制度,他先后杀了自己的两个弟弟,拓跋觚和拓跋仪,然后,又不得不把自己宠爱的两个妻子杀死。亲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去,自己真成寡人了。
此时的拓跋珪人性扭曲,精神错乱,终日对着空气喃喃自语,不知道说些什么。
再说贺夫人被囚禁,她不甘心等死。于是托人传信给儿子拓跋绍,要他来救自己。此时的拓跋绍才16岁。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带人翻墙进入皇宫,在拓跋珪居住的天安殿里,将正在睡梦中的拓跋珪杀死。他死的时候,年仅39岁。
之后,在拓跋珪唯一幸存的弟弟拓跋烈的帮助下,拓跋嗣登上皇位。他继承了拓跋珪的事业,北魏的统治继续发展,又过了14年,拓跋珪的孙子拓跋焘即位,史称魏太武帝。拓跋珪曾一心想让这位皇孙继承自己的帝位,为此他不惜杀害亲人和爱妻,很多年后,拓跋焘遂了他的心愿。历史跟拓跋珪开了一个黑色的玩笑。
大唐宫廷第一血案—(唐)(1)
说到大唐,免不了就要提到玄武门。玄武门这地儿不太平,唐代政变中先后有三次“玄武门之变”。最著名的一次是秦王李世民发动的。所以,后来的人一提到“玄武门之变”,就是指李世民发动的这一次。这次政变也是一桩皇室兄弟间自相残杀的血案。
看到这儿您要问了,怎么政变都选在玄武门?是这地儿邪门儿?还是巧合?都不是。唐初的玄武门是长安太极宫城的北门,是保卫皇宫的禁卫军驻扎重地,也是出入内宫的必经之地。而太极宫是唐初的政治中心,唐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主要在这里活动。太极宫的北门是玄武门,而南门是正门,又叫承天门。它正对长安城的中轴线天街和朱雀大街。门外与皇城之间,是一个宽达四百四十米的广场。唐王朝的许多重大朝外活动都在此举行,譬如改元、大赦、元旦、冬至大朝会,以及阅兵和受俘等时,皇帝都是登上承天门,文武百官群集广场,场面非常雄伟壮观。
所以玄武门不邪门儿,而是一个战略要地,一旦发动政变,谁占领这个宫门,谁就在军事上处于优势地位。
每一桩血案,每一次宫廷政变都有一个或多个诱因。那么玄武门血案的诱因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皇族兄弟间的残杀?这得从皇子们的爹娘说起。
咱们先说李渊,他出身贵族,是隋文帝杨坚的外甥,杨坚是他的姨夫。隋炀帝即位后,十分器重李渊。李渊也不含糊,做过刺史,在隋炀帝即位之初做了荥阳、楼烦两个郡的太守,这两个地方,一个在今天的河南荥阳,一个在今天的山西静乐县,后来,李渊还担任过殿内少监、卫尉少卿。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炀帝征伐高丽时,李渊在怀远镇督运粮草。这个时期,李渊奉命镇守弘化郡,就是今天的甘肃庆阳县。在这个地方,李渊广交天下豪杰,引起隋炀帝的猜疑。于是,公元615年,李渊被调任山西、河东,到达龙门时,遇上了毋端儿农民起义,李渊领兵击败了起义军,收编万余人,实力大增。第二年,他升为右骁卫将军,任太原道安抚大使,从此落脚太原,经营后来的起家之地。
到了大业十四年(公元到618年)五月,隋炀帝的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在江都兵变,勒死了隋炀帝。然后立当时的秦王杨浩为帝,自己做大丞相。随后领兵十万北上,但被李密打败,宇文化及败走魏县(今河北大名东),毒死杨浩,自己称帝,建立郑国,第二年,过了一把皇帝瘾的宇文化及在聊城被窦建德杀死。
隋炀帝一死,李渊在618年(武德元年)逼隋恭帝杨侑禅位,称帝建立唐朝,改年号为武德,定都长安。
在建立唐朝一统江山的险恶斗争中,李渊的子女一直跟随他一同战斗。李渊和皇后窦氏共生了四子一女。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霸,四子李元吉,女儿是平阳公主。四个儿子当中,三子李元霸不幸早早地夭折了。
李渊的夫人皇后窦氏也出身名门。窦氏的父亲窦毅在北周是上柱国,上柱国相当于大将军,是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而窦氏的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所以窦氏也是武帝的外甥女。这个窦氏不得了。在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时,窦氏曾恨恨地说:“我恨自己不是男子,无法为舅舅家扫除祸患。”吓得父亲赶紧捂住她的嘴:“别胡说!这是灭门之罪!”
大唐宫廷第一血案—(唐)(2)
后来,窦氏大了要出嫁,知女莫若父,窦毅很清楚自个儿这千金不是个等闲之辈。什么样儿的男人才配得上她呢?琢磨来琢磨去,窦毅想了个辙——比武招亲。他让人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凡是两箭各射中一只孔雀眼睛的,就招为女婿。参赛人员不少,李渊也在。前边有几十人都没有射中,到李渊这儿两箭都射中了。窦毅很欣慰,便让女儿嫁给了李渊。
这桩婚事蛮不错,李渊和窦氏堪称绝配。窦氏既聪明又有远见。有一回,隋炀帝看到李渊皱纹满脸,便随口开玩笑说李渊是“阿婆”。意思就是说李渊像个老太婆。李渊揣了一肚子闷气回到家,把事儿跟窦氏一说,窦氏喜滋滋道:“这是吉兆啊,你继承的是唐国公,‘唐’便是‘堂’,‘阿婆面’就是指‘堂主’啊!”窦氏指的是李渊将来要做皇帝,取代隋炀帝。而且,这说明隋炀帝对李渊不存戒备,谁会担心一个老太婆造反呢?窦氏这个文字游戏让李渊很开心。
还有一回,李渊得了不少骏马,窦氏劝他将马献给隋炀帝,说皇上喜欢鹰和马,您是知道的,现在应该把骏马献给皇上,不该自己留着,招人闲言诬陷。李渊有点儿抠,舍不得这些骏马,后来果真被隋炀帝责问。窦氏在45岁时去世,李渊琢磨亡妻的话,越琢磨越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经常给隋炀帝送骏马送鹰犬,隋炀帝果然非常高兴,很快升李渊为将军。李渊流着泪对儿子们说:“我如果早点听你们母亲的话,早就当上将军了。”
想想看,这样的父母,这样的家庭,造就出来的孩子会是省油的灯吗?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包括李元吉,都有巨大的抱负和能力。说句公道话,李渊的这三个儿子,都具有继承皇位,治理国家的能力。但咱也知道一道理,凡事都有好坏两面,三个儿子都是能人,可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何况三虎?为了皇位,三兄弟死掐是在所难免的。这是玄武门血案的诱因之一。
另一个诱因则在李渊身上。李建成和李世民这两个儿子,都是他的最爱。李世民,在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七月率军攻打王世充的时候,才22岁。别看年纪轻,却能知人善任,有雄才有胆略,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大破王世充、生擒窦建德,平定河南、河北。为统一大唐江山立下赫赫战功。而李建成也相当精明强干,由于他的身份是太子,主要协助李渊处理京城内的政事,才干主要显示在处理政务上,功绩也不小。
单论战功,李世民是明显大于太子李建成的,在军政各界威望很高。李世民当然不甘心只当一个区区的秦王,他的内心对皇位充满了渴望。李渊心里明镜似的,态度却实在叫人无奈。这位当爹的选择了中立。中立,看着是爱好和平,实际上就是袖手旁观,站一边冷眼看别人掐架。
这里有一个插曲。唐旧史里记载,说在晋阳起兵时,李渊曾向李世民许诺:“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大白话就是:如果战斗胜利,天下是你打下来的,我就废了太子李建成,封你为太子。客观地说,这个记载基本上不靠谱。当初密谋起兵,连胜负都无法预料,怎么就把废立太子的事儿提到会议上来了?
因此,李渊没给过李世民任何允诺,但他知道儿子的欲望。明摆着,秦王功勋卓著,才能出众。要不是必须按照嫡长子继位制安排继承人,李世民继承皇位也是名正言顺的。可偏偏李建成“游泳”游得快,率先来到这世上,被立为太子。你李世民再强,仗打得再牛,也只能当秦王,一等的亲王爵,你要觊觎皇位就叫贪婪,就叫狼子野心。为了满足孩子的野心,也为了抢救两兄弟日益恶化的关系,李渊别出心裁,给李世民搞了个“天策上将”封号,这个头衔,不过就是一个独立的向皇帝负责的军事策略参谋官,是一种拥有武将品阶的文官。仨锦旗改一被面儿,光环巨亮不值什么,与太子的封号相比,压根儿就不在一个档次。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大唐宫廷第一血案—(唐)(3)
李渊这一手并没有从根本上安抚李世民。为了缩短太子和李世民在军功上的差距,在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的时候,李渊特意派李建成去*引突厥入侵大唐的刘黑闼。
刘黑闼原是河北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建德部将,早在武德五年(公元621年),窦建德失败后,残余部下推刘黑闼为首领,重整旗鼓,起兵反唐。刘黑闼善战,很神勇,击败了李神通军,又大破李世绩军,仅仅半年时间,窦建德失去的故地就被他收复了。而后,他派遣使者勾结北方突厥,得到豪帅徐圆朗的援助。在武德六年(公元622年)在洺州,今天的河北永年县东南,刘黑闼自称汉东王,年号天造。这一次,太子李建成奉旨征讨,刘黑闼败逃到饶阳,今天的河北饶阳,被自个儿部下给俘虏了,送到李建成军中,被处死。
征讨刘黑闼,李渊打的主意就是让李建成建功。他以为这样就可以压制李世民的野心。别以为只有你能立军功,瞧瞧你哥哥,剿灭了刘黑闼,如今也是功勋显耀。人不光能打仗,处理政务也是一把好手,属于德智体全面发展。
按理这让李世民无话可说。可惜,天不遂人愿。武德七年(624年)六月的时候,出了一个突发事件——太子一系的庆州都督杨文干叛乱。这时候,李渊正在长安以北宜君县仁智宫避暑,李世民、李元吉随从。李建成则留守京师。突然,有密报传给李渊,说太子李建成暗通庆州都督杨文干,正筹集军械谋反。这还了得!李渊立即召李建成往仁智宫见驾。李建成可慌了神儿,有的部下劝他据城起兵,有的劝他孤身请罪。李建成到底还是选择了孤身请罪。他见到李渊倒地便拜,磕头差点磕得昏厥过去。其实,李建成没有准备谋反,他是趁李渊出皇宫避暑,集聚军械,以抗衡秦王的势力。李渊知道以后,盛怒难平,就把李建成拘押起来,只供给粗食。
而后,李渊令人传杨文干觐见,传令的人却把将李渊获悉密谋之事告诉了杨文干,杨文干干脆起兵。李渊便让李世民亲自出兵征剿。这一次,李渊开口了,他许诺说,如果得胜还朝后,就废太子,改立李世民。李世民满怀希望,率兵出征。他的大军还没到,杨文干军就已经溃乱,杨文干死于部下之手。
可李世民万万没想到的是,父皇李渊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李渊把“杨文干事件”的罪过,算到太子和秦王两兄弟头上,认为正是兄弟不睦,才引发这一事件。于是,他再一次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各打五十大板,将太子府的王珪、韦挺,以及秦王府的曹参军杜淹等人,一同流放到远方。
李世民觉得冤啊,自己带兵平叛,得到的回报却是部下被流放。父皇说话没个准谱,心眼儿也太偏。当老子的不讲诚信,儿子的心哇凉哇凉的。
当然,关于“杨文干事件”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所谓“杨文干事件”原本就是李世民一手策划的阴谋。这个说法,真假暂且不论,要紧的是唐高祖李渊对“杨文干事件”的处理态度,成为了李氏兄弟残杀的导火索。
从李渊内心来说,当然不愿意儿子自相残杀,他更怕隋文帝杨坚废立太子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当年隋文帝废了太子杨勇改立杨广,而后被害于仁寿宫中。李渊可不想重蹈这个覆辙。所以,他始终采取中立态度,尽可能地息事宁人,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在儿子们中间周旋。站在父亲的角度,他要制止太子伤害李世民;站在皇帝的角度,他又不愿废黜太子改立李世民。 。 想看书来
大唐宫廷第一血案—(唐)(4)
你可以是一个好皇帝,也可以是一个好父亲,但你不可以既是好皇帝又是好父亲。这就像夹在婆媳矛盾中的男人,整个儿一“双面胶”。
李渊的处境比“双面胶”更糟糕,他有三个儿子。小儿子李元吉也不是庸人,秦王李世民手下有二十五员大将,领头的不是别人,正是李元吉。算得上元帅级人物。后来,李世民继承皇位,开创贞观盛世,在一些史书的记载中,故意丑化李元吉,说他有勇无谋,而且一肚子坏水。可见,谁手里掌握了枪杆子,谁就有了话语权。历来如此。
说到李元吉的坏,那是肯定的,可谁不坏呢?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心眼儿少吗?手段不毒辣吗?皇宫水多深路多险慢慢蹚吧,你要没脑子没城府心里藏不住事儿,早晚当个冤大头。
说实在的,李元吉的智商并不差劲。一开始,李元吉和他的二哥李世民并肩作战。在当初平定窦建德的战役中,李元吉一直跟随李世民。李世民对他这个弟弟也很器重。因此,李元吉一直是李世民这边的。可是到了武德五年,高祖李渊派遣太子李建成*刘黑闼,李元吉跟随前往,在这次征讨中,李元吉投靠了大哥李建成。
李元吉的这个举措,既不偶然也不突然。他倒向李建成一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两个哥哥对于皇位继承的争斗,已经半公开化。论战功,他不如二哥李世民;论政治资本和名声,他不如大哥李建成。如果要图谋皇位,就必须投靠更有势力的一方,联合起来击溃另一方,回头再与胜方较量。这孩子成语学得好,知道什么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于是,李元吉评估李建成和李世民两方的势力。
首先,李建成是嫡长子,名正言顺的太子,东宫整体实力很强;而秦王府虽拥有谋士良将,但毕竟没有一块光鲜的牌坊。很显然,东宫的含金量比秦王府高。齐王府与东宫联合,其优势明显大大胜过秦王府。
其次,李建成的性情相对温和、宽厚,容易相处;而李世民执法严明,眼里不揉沙子,一盆火似的性格。李元吉*散漫惯了,在李世民手下混事儿很难。
这么一盘算,李元吉决定下注——投靠太子政治集团。
对于这场赌博,李元吉是有信心赢的。身边又有小人忽悠他,说您这“元吉”二字,合起来就是个“唐”字,什么是天意?这就是天意。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倒炕,您才是大唐的真龙天子。李元吉不禁就有些得意。这孩子压抑得久啊,父亲李渊对太子和李世民的爱,显然胜过对他的爱。论功绩论威望论名分,太子和秦王都让他望尘莫及。被小觑和蔑视过的人,抑郁而不得志的人,久居人下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暗含一种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