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猎天下Ⅰ之枋头明月-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陶弘景故意给陈庆之一顶高帽:“韦睿去世之后,你就是国家顶梁柱,如果没有你驻守边境,这里早是一片浩劫了。”
  韦睿外号韦虎,曾经在钟离大战中击败北魏中山王元英和镇东将军萧宝寅率领的八十万大军。陈庆之隐隐听出陶弘景的讽刺味道:“多谢先生点醒,没有我陈庆之,自然会有其他人抵御胡人入侵。”
  “既然如此,何不盘桓几日?干脆就此常住下去。” 陶弘景想逼出陈庆之此行意图,故意这样说。
  萧衍劝陈庆之出家当和尚,陶弘景留他当道士,陈庆之苦笑:“等我心愿一了,就来这里陪先生。”
  “什么心愿?”陶弘景终于找到追问机会。
  既然陶弘景挑出这个话题,陈庆之当即回答:“北伐中原。”
  “准备好了吗?”两个人终于自然而然谈起时局。
  “我攻下涡阳后练兵一年,全部准备就绪。”陈庆之暂时不想说与萧衍的分歧。
  “魏国大乱,是千载难逢的北伐良机。”陶弘景号称山中宰相,对时局非常了解:“为何还不出兵?”
  既是陶弘景主动问起,陈庆之卸下包袱,说出心里话:“陛下不恩准,反而送我一本《大涅槃经》,让我修习佛法。”
  “哼,又是佛法。”陶弘景突然停住脚步。
  陈庆之听出陶弘景对佛教大为不满:“佛教怎么了?”
  陶弘景的不满表露无疑:“皇帝也逼迫我归依佛家。”
  陈庆之还不知道此事:“您是道家领袖,谁不知道呢?”
  陶弘景与陈庆之私交密切,说话没有顾忌:“佛教本是胡人宗教,在东汉末年渐渐东行,传入中原,五胡乱华后更加兴旺。和尚尼姑身披胡服,满口阿弥陀佛、般若波罗密这样的胡言胡语,国家未亡于胡人刀兵,道教和儒教却要先亡于佛教了。”
  陈庆之不信佛教,也不知道事态这么严重,怔然不知如何应答。
  陶弘景加重语气暗指沉迷佛教的萧衍:“不仅如此,有人修习佛教到了痴迷的程度,不顾国事了。”
  陈庆之叹气一声,无话可说。
  落日余晖从树稍透射进林间小径,陶弘景满腹忧虑:“中原沦陷,汉人生存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守住边境,为汉人保留最后一处生存之地,已经不易,北伐谈何容易?”
  陈庆之心中一动,反问陶弘景:“先生知道我为什么一定要出兵北伐吗?”
  陶弘景猜到陈庆之心事:“两百年来,北强南弱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现在六镇起兵,魏国暂时无暇南顾,北方一旦重新统一,就是南朝土崩瓦解之时。南朝名师大将陆续凋零,仅你硕果仅存,再也没有其他将领能够抵御胡人入侵了。”
  陈庆之正是为此事忧虑,长叹一声:“天下形势确如先生所言,对汉人极其不利,万一胡人渡江,席卷江南,汉人还有生存之地吗?我出生于永明二年,今年四十四岁,我预感时间不多。一旦我撒手而去,谁来抵挡南下胡人?我想趁活着的时候,顷全力北伐,收复故土,至少也要将胡人打得不敢存南下之心。”
  陶弘景敬佩陈庆之北伐决心,仍然反问:“即使皇帝恩准,你有把握北伐成功吗?如果失败怎么办?”
  陈庆之眼色一黯:“我死不瞑目。”
  陶弘景哈哈笑着:“还没有那么悲观,战场并非抵御胡人的唯一防线。”
  

31,最后防线(1)
陈庆之琢磨这句话含义:“战场不是抵御胡人的唯一防线?”
  陶弘景年过七十,陈庆之正当中年,杨忠只有二十岁左右,老中少三人绕过山腰,景色突变,遮挡四周树木消失在脚下,小径在山腰处转弯,开阔的平原在脚下暴露出来,夕阳映射在蜿蜒的小河之上,闪出灿灿粼光。陶弘景留步,浮云在脚下掠过,俯视山下景色:“魏人是汉人还是胡人?”
  “当然是胡人。”陈庆之脱口而出。
  陶弘景看了眼陈庆之,说出自己想法:“魏国孝文帝拓跋宏酷爱汉文化,亲政以后效法周礼,改定官制和礼仪,迁都洛阳,穿着汉装说汉语,禁止在朝中讲鲜卑话。他甚至改胡姓为汉姓,自称元宏,娶汉女为妃,鼓励胡汉通婚,自诩华夏后裔。你认为他是胡人,他却自认为汉人。”
  “可是他们却是胡人血脉。”陈庆之反驳道。
  “魏国现在的皇帝元子攸是什么血脉?”陶弘景露出笑容。
  “当然是胡人血脉。”陈庆之不假思索。
  “魏帝元子攸身兼胡汉,胡汉混血。”陶弘景不认可陈庆之的观点:“不能单以血脉论胡汉,血脉可以相混,孝文帝元宏与那汉妃的后代是汉人还是胡人?只要胡人倾慕汉人文化,移风易俗,成为汉化胡人,进而与汉人融合,再无区别。”
  陈庆之还在思索魏帝元子攸的血缘,陶弘景继续说下去:“胡人来自漠北,像草原上的野草一样,烧不尽铲不绝,连天蔽地入侵中原,必须文武并用,才能彻底铲除来自草原胡人的威胁。”
  杨忠联想到战场上,赞同陶弘景的说法:“嗯,战争像我们的环首刀,利于进攻,教化像盾牌易于防守,左盾右刀,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陶弘景哈哈大笑:“哈哈,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杨忠自小在武川镇与胡人混杂相处:“胡人这么凶狠,怎样教化他们?”
  陈庆之只携带杨忠一人来茅山,足见对此人重视,陶弘景略微打量这个年轻的校尉:“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草创魏国,初定中原,北方汉人高门,清河崔氏出了一个叫做崔浩的人,他长相如美貌妇人,心中雄才大略。中原汉人无法击败胡人铁骑,只好不断南迁,崔浩却想出一个办法,默默耕耘,终于成功教化胡人,将胡人带上汉化之路。”
  陈庆之知道崔浩此人,皱皱眉头:“崔浩出自汉人高门,侍奉胡人,南人都以他为汉奸。”
  杨忠听说过崔浩,却不了解此人作为,陶弘景不与陈庆之争辩,手指山腰处,树下有几块石头:“我们在这里歇息一下吧,饱览山下景色,谈论天下大势,岂非快哉。小兄弟,你了解崔浩吗?”
  杨忠轻轻摇头,陶弘景的目光穿越赤红浮云,追述崔浩故事:“崔浩从小博览经史,研精玄象阴阳和百家之言。二十岁时,他突然进入魏国朝廷,担任著作郎,很快脱颖而出,受到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重用。拓跋珪死后,崔浩被明元帝拓跋嗣拜为博士祭酒,为他讲授经书。按照胡人习俗,兄死弟继,崔浩不断劝说拓跋嗣按照汉人习俗,立长子拓跋焘为太子。拓跋嗣三十三岁去世之时,太武帝拓跋焘终于登上帝位。崔浩辅佐他攻破赫连勃勃创建的夏国,征服柔然,平灭北凉沮渠氏。如果没有崔浩,拓跋焘根本不可能登上帝位,更不可能建立赫赫武功。拓跋焘曾经手指着崔浩,对新归降的高车酋长说,此人看似纤弱不堪,手无缚鸡之力,他胸怀却远远胜过百万甲兵。我征战犹豫不决时,是他使我下定决心,大获全胜。”
  陈庆之不禁赞叹崔浩的做法:“胡人兄死弟及,可是兄弟之情哪里比得上父子的血缘和养育之恩。崔浩从此入手,拥立册立嫡长子太武帝拓跋焘,确实十分巧妙。”
  陶弘景点头赞同:“从此之后,儒士都学会这招,千方百计协助皇子登上帝位,哪个父亲不喜欢儿子?这招往往奏效。这仅是汉化第一步,崔浩接着改造北魏胡人政权,却遇到极大的阻力,他也最终丧生于此。”
  陈庆之熟知这段历史,替陶弘景叙说往事:“拓跋焘命崔浩主持修纂国史,并叮嘱他据实编撰。《国史》完成的时候,著作令史闵湛和郗标建议把《国史》刊刻在石上,同时刊刻崔浩所注《五经》,这个建议被崔浩采纳,太子也表示赞赏。于是在魏国京城平城的天坛东三里处,建造方圆一百三十步的《国史》和《五经注》碑林。《国史》无所避讳地尽述拓跋氏历史,包括其先祖早期乱伦劣迹,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引起行人议论。胡人贵族无不愤怒地找太武帝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拓跋焘收捕崔浩,亲自审讯,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太武帝下令诛杀崔浩。在送往城南行刑时,刀斧手在他头顶撒尿,崔浩呼声嗷嗷,惨不忍睹。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

31,最后防线(2)
杨忠听出陈庆之说法与陶弘景稍有不同:“崔浩死于《国史》案,这与汉化有何关系?”
  太阳渐渐隐没在山后,天边一片血红,陶弘景仿佛看穿山梁,洞视落日:“这本是我们道家的绝密,事情过去很久,当事人早已不在,说出无妨。在《国史》案中,魏国太子态度反复,其实是害死崔浩的元凶。他先鼓励崔浩如实编撰国史,将《国史》刻成石碑,又率领贵族向太武帝告状,实际上将崔浩引上死路。”
  “太子为什么处心积虑要害死崔浩?”杨忠仿佛看见一场早有预谋的杀戮。
  陶弘景终于说出儒道佛间的血腥历史:“太子信奉佛教,崔浩是太武帝灭佛的主谋。”
  这件事距今不久,杨忠早就听说过,却不知道深入的内幕:“崔浩为什么要灭佛?”
  陈庆之不了解细节,仔细倾听,陶弘景坐直身体缓慢介绍往事:“崔浩本是大儒,儒家讲究忠孝礼仪,孝避免父子相残,尽忠阻止臣下谋反,礼仪让君臣父子和夫妻各得其所。佛教来自西域,在东汉年间由胡人传入中原,只在下层百姓流传。五胡乱华以来,入侵中原的胡人极力推广佛教抗衡中原的道教和儒教,佛教开始蔓延,儒教受到全面威胁。后赵时,汉人王度向皇帝石虎奏议禁止佛教:佛是外国之神,非天子所可宜奉。石虎回答王度,朕生自边壤,忝当期运,君临诸夏,至于飨祀,应兼从本俗,佛是戎神,正所应奉。由此可见,佛教得到胡人大力支持。崔浩想要汉化胡人,必须说服胡人采用儒教礼仪,研习儒家典籍,尊崇孔子为圣人,改服色,易语言,便与佛教水火不容。崔浩联合天师道宗寇谦之,借助太武帝之手灭佛,而太子却是虔诚的佛家信徒,种下崔浩日后身死族灭的惨剧。”
  杨忠明白了儒教与佛家的冲突:“灭佛还有道家的参与吗?”
  陶弘景是道家领袖,对这段历史非常熟悉:“灭佛是道家和儒家的联合反击,天师道掌教寇谦之也参与其中。他早年修炼汉末张陵、张衡和张鲁所创立的五斗米道,后来入华山和嵩山修炼,自诩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因此创下天师道。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献上道书。崔浩上书劝谏,使太武帝信奉道教,拓跋焘于是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兴建静轮天宫,自称太平真君,成为十足道徒,连改年号也为太平真君。从此,太武帝开始弹压佛教,上自王公下至庶人,限期交出私匿沙门,若有隐瞒,则诛灭全门。刚巧,卢水胡人盖吴率领十余万人在杏城起兵,太武帝亲自率兵镇压,在长安一所寺院发现兵器,便怀疑佛门与盖吴通谋,震怒之下,诛杀全寺僧众。此后,拓跋焘进一步推行废佛,诛戮沙门,焚毁经像,举国风声鹤唳。监国秉政的太子拓跋晃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劝阻,都不被采纳,却使得废佛诏书得以缓宣,不少沙门闻讯逃匿,佛像和经论多得密藏,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废佛后不久,寇谦之病死,太子拓跋晃利用《国史》案害死崔浩。废佛后六年,太武帝驾崩,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重新恢复,反而越来越盛。”
  杨忠听完太武帝灭佛的经过,才知道战场之外的惨烈斗争:“儒家和道家为了抵御胡人宗教,竟付出这么大的牺牲,比战场上还要惊心动魄。”
  陶弘景摆手,不同意杨忠的说法:“道家讲究顺其自然,只是适逢其会,真正持之以恒教化胡人的是那些儒士。寇谦之因杀僧过多,曾苦求崔浩停止灭佛。崔浩死后,儒家实力大损,依然前赴后继地进入宫廷,推行儒教,汉化胡人。”
  杨忠十分关心这些儒士的成果:“他们成功了吗?”
  陶弘景详细道来:“就在崔浩被杀那年,一个叫做李冲的男孩出生在陇西汉人望族,成为魏国继崔浩之后的第二代儒家的佼佼者。他在孝文帝初年进入朝廷,担任秘书中散,掌宫廷文案。李冲还得到当时北魏文明冯太后青睐,继迁中书令,赐爵陇西公,极受恩宠。北魏太和十年,他建议废止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朝廷直接掌握人口,百姓负担减轻,国家赋税增加,打破豪强贵族对百姓控制。更重要的是,三长制釜底抽薪,切去胡人部族关系,从此,鲜卑胡人与当地汉人逐渐融合,开汉化之先河。”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31,最后防线(3)
李冲仅比陈庆之年长二十多岁,去世的时间也不久远。陈庆之对他的事迹知之甚多,听到这里不禁呵呵笑出声来:“李冲是儒家中的另类,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陈庆之话中之话,陶弘景笑着手抚胡须:“北魏文成帝早亡,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临朝柄政,与李冲情投意合。儒家口口声声君臣父子,忠孝礼仪,李冲却不管这一套,成为冯太后的内宠,国政大事决于香帷肌肤之间,在南朝引为笑谈。”
  “可是一旦孝文帝登基,他岂不死无葬身之地?”杨忠替李冲捏一把汗。
  陶弘景露出向往神情:“李冲了不得,也不知道他怎么搞的,文明冯太后病死后,孝文帝对他极为敬重,不仅从来不直呼李冲其名,而称中书,还娶李冲之女为妃,作为汉化表率,从此,魏国亲王宗室开始与汉人通婚,血缘混杂,再也分布清胡汉。”
  杨忠听得目瞪口呆:“这李冲真不是一般人。”
  陈庆之提起李冲也兴致勃勃:“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汉化关键,李冲亲自担任将作大匠主持修建,现在的洛阳城就是他的杰作。孝文帝还让李冲担任少傅教导太子,可惜太子元恂坚决反对汉化,背叛孝文帝被处死。孝文帝于是改立元恪为太子,在清徽堂设宴庆贺。李冲提到废太子时说,我为太子少傅,不能尽心辅导,有愧所托。陛下宽宏大量,让臣参加宴会,我又高兴、又羞愧。孝文帝说,我是父亲,还不能阻止他胡作非为,你作为师傅,哪用得着惭愧道歉?”
  陶弘景望着渐黑暮色,一口气说完李冲事迹:“李冲在北魏朝中如鱼得水,完成崔浩心愿,不仅协助孝文帝推行汉化,自己也官至咸阳王。”
  “儒家既然大获全胜;为何现在佛家声势如此兴旺?”陈庆之对佛教不以为然,现在才渐渐意识到儒佛道三家斗争对天下的影响。
  陶弘景面露慎重神态:“儒高一尺,佛高一丈。佛家没有就此认输,孝文帝死后,次子元恪继位,宠用外戚高肇翦除宗室。那时李冲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佛教势力蠢蠢欲动,魏国河州刺史胡国珍生有一女,这个女孩的姑姑早就踏入佛门,经常去皇宫内院为嫔妃讲经,处心积虑结交皇家。她故意在宫中夸耀侄女美貌,元恪听到风声,将她侄女招入宫中,成为其充华嫔。”
  杨忠忽然大悟,这人便是全倾一时的北魏胡太后:“她就是胡充华?在河阴之变中被沉于黄河的胡太后?”
  天色全黑,陶弘景依然谈兴不减:“就是她。在胡充华影响下,佛教更加兴盛,魏国境内寺院多达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座。元恪早亡,其幼子元诩当上皇帝,她垂帘听政,佛教彻底压过儒教,在魏国境内香火鼎盛。”
  胡太后与目前北方局势紧密相关,陈庆之更有兴趣:“佛教中兴,儒家难道袖手旁观?”
  陶弘景虽在山中,消息却灵通:“胡充华当政,儒家就没有机会翻身,谁知道魏国突然爆发河阴之变,尔朱荣扶持长乐王元子攸称帝,胡充华被沉于黄河,佛家势力失去庇护。儒家的佼佼者便潜入魏国宫廷,辅助新帝元子攸,实现他们的理想。”
  “元子攸,为什么要辅助他?”杨忠隐约觉得元子攸的名字有些耳熟,却想不起来在哪里听到过。
  “李冲将一个女儿嫁给孝文帝,另一个女儿嫁给孝文帝之弟,彭城王元勰,她生下一个儿子,被册封为长乐王,名叫元子攸。”陶弘景缓缓说出答案。
  陈庆之突然醒悟:“故此,元子攸的血脉身兼胡汉?”
  “元子攸竟是李冲外孙?”杨忠顿时明白儒家入宫辅助元子攸的原因。
  陶弘景笑着说:“元子攸血缘上身兼胡汉,却从小入太学,完全不会胡语,他已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汉人。”
  “通明先生,教化胡人的第三代儒士是谁?”陈庆之极为关心。
  “温子升。”陶弘景说出名字。
  陈庆之紧皱眉头,终于想起:“我听说这个名字,陛下提起过。”
  这次轮到陶弘景吃惊:“温子升进入魏国朝廷是最近的事情, 陛下怎么会提起他?”
  陈庆之给萧衍伴读时,偶然间听过温子升的名字:“陛下曾经读到温子升文章,赞叹说,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
  陶弘景起身望着北方,仿佛注目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斗争就要上演:“温子升在儒家同僚推荐下步入庙堂,为魏帝元子攸运筹帷幄。儒家治国以人伦为本,教化胡人必从君臣父子和夫妻礼仪开始。等着瞧吧,魏国聘皇后,立太子,正衣冠的后面一定有儒士的影子,这时就说明温子升取得魏国皇帝的信任了。”
  陶弘景兴致勃勃,谈了许多,始终没有涉及到北伐的事情,陈庆之就要返回涡阳,不由暗自焦急。杨忠知道陈庆之心事,突然问道:“难道我们就坐等儒士教化胡人,不用北伐吗?”
  陈庆之一言不发,静静等待回答。陶弘景示意两人起身,默默向山下走去,直到楼阁门口,他才缓缓开口:“子云,陛下沉迷佛教,心事不在国事,根本听不进去我的话,我也无法劝说他出兵北伐。”
  陈庆之失望之极,陶弘景都不能劝说萧衍出兵北伐,难道毕生夙愿无法启程?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32,神秘关系(1)
杨忠随陈庆之从茅山回到涡阳前线,直接来到老侯的酒馆,躺在长凳上乎乎大睡,冷不防被一脚踢中屁股,从椅子上跳起来。老侯瞪着眼睛说:“小子,现在什么时辰?大中午在这里睡觉,快起来吃饭,然后给我滚回军营。”
  杨忠从迷迷糊糊中清醒过来,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