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秦帝国的崩溃-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章邯灭魏   

  魏咎开城投降,是为了换取秦军不对魏国临济军民实行屠城。魏王魏咎约降秦军,对魏国臣民尽了保存之责,不可不谓仁义;烧身自杀,没有辱没一国之主的尊严,不可不谓壮烈。   

  张楚政权建立以后,陈胜派遣部将各路出击。魏国人周巿受陈胜命令领军北上攻击原魏国地区,也就是秦的砀郡和东郡一带。周巿军一路北上,一直打到齐国地区,进入秦的济北郡,受到起于齐国地区的田儋的抵制,退回到东郡,专心致力于魏国地区的发展。当时,田儋复兴齐国,自立为齐王;武臣攻下赵国,自立为赵王。周巿的部下们,希望周巿自立为魏王,主持魏国地区的军政。赵国和齐国,也积极怂恿周巿为魏王,一方面希望由此共同抗击秦军,另一方面则希望由此和缓来自楚国方面的压力。   

  周巿与陈婴类似,是宁愿作辅佐而不愿承头的人,他拒绝拥立,说:〃天下昏乱,忠臣乃现。当今天下共同反秦,我们魏国地区,应当拥立魏王的后人,方才合于大义名分。〃在他的心目中,早有魏王的人选,就是此时尚在陈县的魏咎。   

  魏咎是魏国王室的公子,受封为宁陵君,封地宁陵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入秦后属于砀郡。魏国于魏王假三年(前225)被秦攻灭,亡国之际,悲壮而又惨烈。当时,魏国军民退守国都大梁,孤城被秦将王贲围困三月之久。大梁在黄河南,王贲掘开黄河河堤,引黄河水灌城。大梁城坏,秦军攻入城内,魏王假投降被杀,魏国灭亡。大梁成为废墟。魏国灭亡以后,魏咎与魏国旧贵族一样,失去封地,被迁徙他乡,沦落为编户齐民。陈胜起兵,魏咎与弟弟魏豹一道前往陈县投奔,成为张楚政权的臣下。   

  周巿辞退拥立,说服部下,决定请准陈胜让魏咎归国作魏王。陈胜起兵以后,一直恼怒于部下自大称王,对于六国贵族的复国,更是戒心深刻。周巿的使者四次到陈县请求,都被拒绝。二世二年十二月,陈县已经面临章邯军的攻击,危在旦夕,陈胜不得已接受周巿的第五次请求,遣送魏咎归国。魏咎回到魏国,被拥立为魏王,周巿出任丞相,魏国复兴,魏咎魏国政权建立。由于旧都大梁经秦军水淹,已经成为废墟,魏咎魏国的国都,定在大梁近邻北部的临济。         

◇。◇欢◇迎访◇问◇  

第72节:第五章章邯撑危局(14)         

  魏咎魏国政权建立不久,章邯军消灭张楚政权,挥师北上,将进攻的目标,锁定在魏国。二世二年二月,章邯军进入砀郡,开始对魏国地区进行攻击。三月,在砀郡东部的栗县击败项梁军别部朱鸡石部队和余樊君部队,大军一气东北而上,横扫砀郡,将魏国君臣重重围困在临济,仿佛重演了王贲围困大梁的旧戏。在章邯军的铁壁合拢以前,魏咎紧急派遣大臣分赴邻近各国求援,丞相周巿到齐国,王弟魏豹到楚国,赵国方面也有重臣出使。齐王田儋,接到魏国的告急后,亲自率领齐军主力,与周巿一道由济北西南下;项梁在彭城,派遣项它率领楚军一部,与魏豹一道急速西来;赵国方面,由于秦北部军主力东进南下,军情紧急,无力援助魏国。   

  章邯攻击魏国,经过精心策划。他对于齐国和楚国方面的救兵,早有围点打援的充分准备。严阵以待的章邯军主力,在临济城下大破齐、楚两国援军。战斗激烈而残酷,齐王田儋和魏国丞相周巿战死,楚军溃退。魏王魏咎自度守城无望,决定开城向秦军投降。降约签订生效后,魏咎焚火烧身自杀。战国以来的战争中,对于坚守不降的城市,破城的军队往往实行报复性屠杀,称为屠城。魏军主力被消灭,援军被击溃,临济已经无法坚守,魏咎开城投降,是为了换取秦军不对魏国临济军民实行屠城。   

  魏王魏咎约降秦军,对魏国臣民尽了保存之责,不可不谓仁义;烧身自杀,没有辱没一国之主的尊严,不可不谓壮烈。   

  十项梁轻敌丧了命   

  项梁因为一连串的胜利,滋生了轻视秦军的情绪。这种情绪,由上而下,开始在军中蔓延。而得到增援的章邯军主力,趁夜突袭项梁军大营,定陶城内的秦军也呼应出击。项梁军被击溃,项梁也被秦军杀死。   

  临济大败,田儋的弟弟田荣率领齐军残部从东北方向往齐国撤退;项它率领楚军残部,与魏豹一道东向往楚国撤退。攻破临济,消灭魏国,是章邯领军出关、继攻灭张楚陈胜以来的第二个重大胜利。灭楚、灭魏以后,章邯决定乘胜一举攻灭齐国,于是挥军紧追田荣,在东郡东边的东阿城(今山东阳谷东北),将田荣包围。   

  薛县会议以后,项梁兵分两路,一路派遣项它率领部分楚军驰援魏国,自己则统领楚军主力由薛县誓师出发,西进北向,攻克薛郡西边的亢父县。项梁在亢父县得到项它所带来的败讯,马上认识到局势的严重,迅速统领楚军主力北上,直趋东阿援救田荣。在东阿城下,项梁军与章邯军展开了激战,章邯军失败,被迫向西南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南)方面撤退。项梁领军追击,在濮阳东再次与章邯军交战,章邯军又大败。章邯军被截断成两支,别部一支往东退入城阳县城(今山东菏泽东北),主力残部由章邯带领,向西退入濮阳城中坚守不出。濮阳是东郡郡治,在黄河南岸,紧靠黄河的主要渡口白马津。章邯退守濮阳,迅速在濮阳修筑护城堑壕,引黄河水流入其中,作长期固守的打算。章邯固守濮阳的战略意图,在于控制黄河水运渡口,维持补充受援的通道,伺机反攻。   

  濮阳战胜后,项梁军分成两个部分,主力由项梁统领,追击章邯,围攻濮阳;别部一支由项羽、刘邦统领,往东追击向城阳方向败退的秦军。秦军退入城阳坚守,项羽、刘邦联军强攻破城以后,实行屠城报复。破城阳以后,项羽、刘邦联军南下进攻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由于城池坚固,守军强大,未能攻打下来。项羽、刘邦于是放弃攻打定陶,南下绕过外黄县,直插雍丘县(今河南杞县),阻击由三川郡方面开拔过来的秦军增援部队,与秦军遭遇作战,大破秦军,斩杀秦军将领三川郡守李由。击溃李由军后,项羽、刘邦回军北向,进攻外黄县,呼应由濮阳抵达定陶作战的项梁军主力。   

  东阿之战,是项氏楚军主力与秦军主力的第一次大战。项梁起兵江东以来,一直活动在东楚边郡,致力于整军建政,未曾与秦军主力交锋对阵。新组建的军队,能否与秦军对抗,尚在未知当中。初战大胜,项氏楚军的组织建制、装备武器、士气斗志,都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名副其实地成为六国反秦军的主力和中坚。项梁战胜秦军的自信,由此大为增强。         

▲BOOK。▲虫工▲木桥▲书吧▲  

第73节:第六章项羽的崛起(1)         

  东阿之战后,项梁再战濮阳又大胜秦军,别部项羽、刘邦联军攻克城阳,在雍丘消灭李由军,断绝了秦军西南方向的增援。章邯军困守濮阳不出,项梁移军向定陶逼近,在定陶再次击败秦军,重兵包围了定陶,准备一举攻克。定陶是东方的大城,富裕的都市,曾经是秦昭王时的权臣穰侯魏冉的封地。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项梁因为一连串的胜利,滋生了轻视秦军的情绪。这种情绪,由上而下,开始在军中蔓延。项梁的部将宋义劝诫项梁说:〃用兵取胜后,将领骄傲而士卒怠惰,是败军之兆。眼下士卒中出现了怠惰的情绪,而秦军坚守待援,正在逐渐得到补充,臣下甚为将军忧虑畏惧。〃陶醉在胜利中的项梁听不进去,嫌宋义沮军败兴,打发宋义出使齐国,与田荣交涉出军会战的事。项梁没有对秦军的动向作严密而充分的警戒。   

  另一方面,章邯军出关以来,连战连胜,破陈胜,灭魏咎,杀田儋,将叛乱军的主力逐一击破,大有一举平定叛乱的气势。东阿之战,是章邯军的第一次败战,继而又军败濮阳,失守城阳,丧失李由军,经历了从来未有过的重大挫折。不过,哲人老子有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初发的顺风船,容易陷没于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行程中几经风浪反倒磨练出免于灭顶之灾的谨慎。章邯经过与项梁军的一连串交锋失利,深刻地认识到项氏楚军不同于以往的对手,是一支组织严密、战斗力强大的精锐敌军,是当前秦军的大敌,需要集结优势兵力,谨慎作战。   

  章邯用兵,继承了秦军名将白起以来的用兵传统,就是在强敌当前的不利形势下,首先示敌以弱,作战术退却和保守,麻痹对手。与此期间,秘密而迅速地补充装备军力,集结力量,作进攻的准备。准备就绪,耐心而密切地关注敌军动向。一旦敌军出现懈怠的空隙,突然以优势兵力作大规模的奇袭,一举获胜。用这种战法,白起在长平大败赵军,王翦在淮北大破楚军。二世元年九月,章邯击退周文军后,保守关中不出,秘密整编补充完成,出关突击,一举将周文军彻底击溃,也是用的这种战法。这次,章邯仍然沿用成法,他退入濮阳城后,坚守不战,表面上显示因连续战败而带来的畏惧退缩,暗地里通过黄河漕运补充装备军粮,集结援军。由外黄方向驰援而来的李由军被歼灭以后,章邯倍加小心翼翼。他调动河东郡和河内郡秦军沿黄河北岸东行;同时,他请准朝廷当局,抽调正在河北攻击赵国的王离军一部南下,渡河会师攻击楚军。   

  二世二年九月,河东河内援军和王离军一部抵达白马、濮阳一带,秘密渡过黄河,与章邯军汇合,秦军军势大振。得到增援的章邯军主力,由濮阳向定陶方向秘密运动,夜晚突袭项梁军大营,定陶城内的秦军也呼应出击。项梁军对于河内、河北秦军的调动完全没有察觉,措手不及,被秦军击溃,项梁也被秦军杀死。   

  定陶之战后,秦末之乱的战事,又进入新的局面。秦与六国的主战场,由黄河以南转移到黄河以北,史家称之为河北战场。   

  第六章项羽的崛起   

  一燕赵复国运动   

  张楚军北上的战略决策,是由多年隐居于陈县的两位游侠张耳和陈馀提出来的。其战略目的,是策动旧赵国和燕国地区的军民反秦,牵制秦帝国部署在长城沿线的北部军。   

  秦二世元年七月,定都陈县的张楚陈胜政权作出了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派兵北上渡河,在黄河以北的燕、赵地区开辟北部战场。   

  张楚军北上的战略决策,是由多年隐居于陈县的两位游侠张耳和陈馀提出来的。其战略目的,是策动旧赵国和燕国地区的军民反秦,牵制秦帝国部署在长城沿线的北部军。楚国陈县人武臣是陈胜大泽乡起兵以来的老部下,很得陈胜的信任。陈胜任命武臣为将军,统领一支三千人的部队北上,张耳和陈馀被任命为校尉,作为副将辅佐武臣。同时,陈胜还任命另一名心腹邵骚为护军,代表陈胜监督军事。   

  战国时期,黄河以北主要有赵国和燕国两个大国。战国中期以来,赵国长期称雄于黄河以北。赵国以邯郸为首都,领土北及于陕西东北部,兼有山西大部、河北南部,山东东部和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也在其领土内。以秦帝国的政区而论,由西而东,由南而北,拥有云中、雁门、代郡、太原、恒山、上党、邯郸、巨鹿八郡。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率先引进游牧民族的骑兵技术和装备服饰以后,赵国的军事力量称冠各国,名将辈出,长期与秦国抗衡,争夺统一天下的主导权。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长平大战,赵国兵败,四十万赵军投降秦国,被秦将白起活埋,赵国的国力由此衰弱。尽管如此,赵国军队在名将廉颇、李牧的统领下,仍然长期顽强而有效地抗击着秦军的侵攻。秦武力统一天下以后,赵国人对秦的仇恨极为深刻。         

※虹※桥※书※吧※BOOK。※  

第74节:第六章项羽的崛起(2)         

  武臣军由陈县出发,经过砀郡,进入东郡,由白马津(今河南滑县东北)渡过黄河,进入赵国地区的邯郸郡,正式开辟了北部战场。进入赵国的武臣军,在张耳和陈馀的策划下,致力于唤醒赵国人对秦的仇恨,鼓动赵人响应陈涉,共同推翻暴秦。因为顺应了民心,武臣军在赵国发展顺利,不久就攻下了十余座城池,军队扩充到数万人。进而,武臣自称武信君,听从蒯通之计,对赵国地区的秦朝官吏施行怀柔招降的政策,尽可能和平接收秦王朝在赵国地区的政权组织。赵国的东部地区,很快被平定下来,旧赵国的首都邯郸也被武臣军占领。进入邯郸以后,周文军退出关中的消息传来,反秦战争长期化的苗头日渐明显。在张耳和陈馀的策动下,武臣在邯郸称赵王,任命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陈馀为大将军,赵国复国,建立起独立的政权。   

  武臣赵国政权的建立,是在秦二世元年八月,以邯郸为首都,大致拥有赵国东部地区的邯郸、巨鹿两郡和燕国南部的广阳郡。武臣赵国政权建立以后,没有顺应张楚陈胜政权的要求,西向支援楚军攻秦,而是致力于巩固实力,扩大领土。九月,武臣分兵三路,派遣李良领军北向攻略恒山郡,张黡领军西向攻略上党郡,韩广领军北上攻略燕国地区。恒山郡和上党郡都是旧赵国的领土,李良和张黡进军的目的,在于恢复赵国旧地。武臣派遣韩广进入燕国地区的意图,是想趁机兼并燕国而扩张赵国的势力。   

  燕国是战国世界的北极,以河北省北部为中心,东到辽东半岛,北到长城,西到张北地区,以秦帝国的政区而论,由西而东包括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个边郡和广阳一个内郡。战国七雄中、燕国力量弱小,又偏处东北一隅,在天下政局中影响最小。燕国的西部和南部被赵国包围,赵国成为燕国进出中原的屏障,国势的变动受赵国影响最大。秦征服赵国,举国动员,多年苦战不休,胜负交替反复,付出了极大的牺牲,方才完成。攻占赵国后,征服燕国几乎是摧枯拉朽。燕国无力以有组织的军事力量抗秦,被迫采取恐怖活动,太子丹折节求士,派遣荆轲刺杀秦王,演出一场慷慨悲歌的史剧,千百年来,为后人传颂不已。刺杀秦王的失败,引来秦国的加倍报复。秦军攻占燕国后,对燕国贵族实行严酷的惩处。西周邵公以来的燕国贵族,在强大秦军的残酷攻击之下,举国向东撤退,在辽东半岛做了最后的抵抗。亡国以后,燕国贵族或者被秦军诛杀,或者逃亡到朝鲜半岛,与旧土隔断了联系。秦末之乱,无处可逃、沦落民间备受苦辛的各国贵族纷纷而起,致力于复活故国王政,唯有燕国的旧贵族,他们已经在朝鲜半岛安居下来,不愿意再卷入中国的内乱,从而,在秦末之乱中完全见不到任何有记载的活动。   

  韩广是燕国人,出身于燕国地区的上谷郡,曾经做过秦上谷郡的卒史,也就是郡衙门的下级办事员。武臣派韩广攻略燕国地区,是想利用韩广燕国出身的背景,在反秦复国的号召下,争取燕国地区军民的归附。正如武臣政权的预想,韩广到了燕国,受到燕国军民的欢迎,进军顺利,迅速地占领了燕国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出乎武臣政权的预想之外,进入燕国地区的韩广,重演了武臣脱离张楚称王的故事,独立称王,恢复了燕国。韩广称燕王恢复燕国,是在秦二世元年九月,就在武臣称赵王复兴赵国仅仅一个月之后。独立后的燕国,开始在西面南面设防,抗拒赵国,致力于北向东向发展,力求恢复故土,大体沿袭战国以来燕国的传统,偏居一隅,力求自保。黄河以东以北的华北地区,再次形成秦与赵国和燕国对立的局面。   

  二辩士蒯通的登场   

  蒯通是范阳人,如同张耳、陈馀一样,也是江湖上传奇性的英雄人物。他继承了战国游说之士的传统,精于审时度势,长于权变游说,呼风唤雨于秦末汉初。   

  秦帝国的北部军,就是征伐匈奴、负责整个帝国北部边防的军队。秦始皇帝三十二年,始皇帝派遣大将蒙恬统领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夺取了匈奴在河套地区的肥美牧地,设置九原郡,移民屯田,连接秦国、赵国、燕国长城,修筑要塞直道,在上郡设置北部军总部,统一部署帝国的北部边防。秦帝国统一天下以后,秦军的战略主力有三支,其一为关中地区的京师军,其二为南越地区的南部军,再就是这支北部军了。北部军的任务主要有两项:一是负责帝国的北部边防,防备被击退到蒙古高原的匈奴骑兵卷土重来;二是作为首都地区的北部屏障,防止对关中地区的可能袭击。北部军的第一任统帅为大将蒙恬,监军是皇长子扶苏。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帝死于出巡途中,胡亥、赵高、李斯伪造诏书送抵上郡,扶苏和蒙恬先后自杀,北部军改由王离统领。         

§虹§桥§书§吧§。  

第75节:第六章项羽的崛起(3)         

  王离,内史频阳县人(今陕西富平东北),祖父王翦、父亲王贲都是秦国的名将,统一天下的功臣。始皇帝统一天下,王翦领军灭亡赵国和燕国,王贲领军水淹大梁,灭亡魏国。王翦和王贲,又先后主持进攻楚国的战争。秦王政二十四年,王翦统领六十万秦军,击败项羽的祖父项燕所统领的楚军,灭亡楚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贲与蒙恬领军攻灭齐国,完成统一。秦重军功阀阅,天下统一以后,王氏家族与蒙氏家族并列,成为秦王朝最为显赫的勋阀世家,一家三代封为列侯,世袭帝国最高的爵位。始皇帝二十八年,秦始皇东巡天下,王翦为武城侯,王贲为通武侯,父子并为列侯随同,荣耀富贵至极。蒙恬讨伐匈奴,统领北部军屯驻帝国北部边境,王离在蒙恬军中担任副将。王离继蒙恬出任北部军统帅后,他的两位副将,分别是苏角和涉间。   

  二世元年九月,张楚周文军进入关中,秦王朝仓促应对,来不及征调帝国各地的军队。章邯以京师军为核心,将骊山陵的役夫刑徒编入军队,击败周文军,迫使周文退出函谷关,首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