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州最后的修真者-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时期。它是借黄帝之名,宗老子之学,兼取儒、法、yīn阳各家而建立起来的。从广义上讲,凡秦汉时期的道家思cháo,皆可称为黄老之学;从狭义上讲,只有正式托名于黄帝、老子的学说,才是黄老之学。司马迁认为,狭义上的黄老之学的传授世系确实存在。他在《史记?乐毅列传》中说:“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rì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黄老之学的经典是《黄帝书》和《老子》。《汉书.艺文志》记载的《黄帝书》有《黄帝四经》、《黄帝铭》和《黄帝君臣》。它们是战国时人假托黄帝所写的,内容与《老子》相近,但后来都失传了。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是黄老学派的重要著作。书中思想属于道家,也兼采了部分法家和儒家的思想。

    (一)稷下黄老道家

    由老子创兴、经庄子弘扬的道家,战国中晚期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影响。公元前三世纪至前二世纪之交,在齐威王、齐宣王时期,齐国国都临淄城的稷门之下有个学宫,这里云集了一批代表不同思cháo的著名学者。他们用各自的学术观点纵论天人,“言治乱之事”,形成zì yóu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齐宣王(公元前319一公元前300年在位)“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由此可以想象出,稷下学宫当时荟萃众贤的繁盛景象。在享受上大夫待遇的七十六人中,最有名望的邹衍、田骈、接予、慎到、环渊诸学士都是道家中人。邹衍其人不仅在齐受重,而且“适梁,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赵国的平原君燕国的昭王也都以礼待之。孔子当年周游至于陈、蔡,受困多rì,面有菜sè,孟子其后游于齐、梁备受冷落,终不为用,与邹衍所受的礼遇简直无法比拟。从思想上看,邹衍之前的道家似乎已超过儒家。《孟子?滕文公下》称:“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朱是道家学说。的一个倡导者。战国中期杨朱之言满天下,足见道家学说在当时影响之大。

    稷下黄老道家的学说,是以道家自然哲学为根柢的政治哲学或经世之学,其宗旨在“清静无为”,其实际政治意义在于政尚简易,与民休息。稷下黄老道家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帝王的统治术。“术”(或rì政治权谋)在老子的思想中已有相当的流露,而到了稷下黄老道家,“术”的思想又进一得到丰富和完善。这些思想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受到他们的重视和采纳。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吕氏chūn秋》等古籍所载,赵国的慎到,齐国的田骈、接予,楚国的环渊,以及尹文、彭蒙等皆是稷下道家的学者,但他们的著作均没有保存下来,只能根据《庄子?天下》及其他著作中片断文字记载,来考察其中个别人的思想旨趣。

    1.慎到、田骈的思想

    慎到、田骈为稷下道家的另一支。道家思想同法家思想相结合是他们思想的特点。就慎到来说,他主张齐万物以为首,循自然而立法,依权势而行法,通过尚法因势达到上下相安、.清静而治的目的。《庄子?天下》载:“公而不克,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以智,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齐万物以为首,rì‘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辨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是故慎到弃智去己,而缘不得已;泠汰于物,以为道理”。在慎到看来,万物均是有所不足的,就这一点而论,它们是齐一的。即使无所不包的“大道”也有所不能。悟道人的高明之处不在于用心智去评价万物,而在于他能像大道那样,包容一切于浑沌之中,而不去分辨它们。具备了这种大智慧,才能“因xìng任物”。顺应万物的本xìng而用之,则“莫不宜当”。在此基础上,慎到进而主张在用人上应‘‘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亦即“因人情”而治。而“因人情’’而治的关键在于“法”,也就是通过法的赏善罚恶的作用,使人不得不为我所用。为推行“法”,慎到进而贵“势”。法需要有权势的人去执行,因此他提出了抱法处势的思想。慎到的法、势思想正是以道家智慧为基础而提出的一种统治术。

    在《吕氏chūn·执一》中,还记载了田骈“以道术说齐,,的情况。他向齐王鼓吹自己的学说:“变化应来而皆有章,因xìng任物而莫不宜当”。其思想也颇具崇尚自然无为的道家风范。

    从《庄子·天下》和《吕氏chūn秋·执一》的记述来看,慎到、田骈等学者的思想在当时并不为人们所理解和重视。当时齐国统治者对稷下学者采取了优待政策,将包括田骈在内的一大批学者“皆命rì列大夫”。但这样做主要是向天下显示齐能招纳天下贤士而已,并不能表示稷下学者的主张能被当政者所采纳。

    2.《管子》中的道家思想

    战国中期,稷下黄老学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管子》一书即是托管子之名,综合稷下黄老之学的文集。《管子》书中四篇(即《心术》、《内业》、《白心》、《枢言》),学术界一般以为是稷下黄老道家的作品。书中其他篇章亦不同程度地与《老子》及《黄帝内经》的思想多有相通之处。《管子》的作者对《老子》的“道”作了进一步的丰富,提出了“道生法”和“以静制动”的法术思想。《老子》中讲“道”生万物,而表现在治国安邦的政治活动中,“道”便具体化为政治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即“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道”是“法”的根据,“法”是“道”的运用。“法”像“道”一样无为而无不为,只要依法而行,君主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管子》四篇从“道生法”出发,把老子的“无为”思想改造成为一套“以静制动”

    《黄老帛书》属稷下道家后学的著作,成书于战国末年。它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兼有儒、墨、名、法的思想,是一部先秦黄老之学集大成的著作。至秦统一六国,稷下黄老学者多转而入秦依附吕不韦门下,《吕氏chūn秋》一书汇集了他们的思想。《吕氏chūn秋》由秦相吕不韦召集门人宾客所编纂,它以道家思想为基本原则,兼容儒、墨、yīn阳各家学派之长,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

    (二)汉代黄老之学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的六七十年是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汉初黄老之学以老子思想为基础,又吸收了先秦各家的思想,对老子的无为思想做了积极发挥。它强调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xìng,从而达到“无为无不为”的目的。汉初黄老学派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借鉴了《老子》中的“清静”、“无为”、“崇俭禁奢”、“以百姓心为心”等思想,主张采取与民休息、约法省禁、轻徭薄赋的政策。这套措施在汉初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汉高祖刘邦马上得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谋臣陆贾等人都奉劝刘邦实行黄老之术,并且推荐陆贾所著包含黄老思想的书给刘邦阅读,刘邦吸纳了他们的建议,并且运用在政治实践之中。

    陆贾把无为作为政治的最高理想。他说:“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何以言之?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①他又指出,秦代统治迅速崩溃的原因就是严刑峻法,违背了无为的原则。陆贾在《新语?至德》中对无为的境界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亭,……老者息于堂,丁壮者耕耘于田,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这里既讲了道家的无为思想,又牵扯到了儒家的忠君、孝亲观念,说明陆贾是儒道兼综的思想家。

    汉文帝、汉景帝及窦太后也都非常喜好黄老之学。据载:“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而窦太后又好黄老术。”《汉书?儒林传》说:“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

    曹参、陈平、汲黯等汉初朝中大臣也都从其上而尊奉黄老之术。据《史记?曹相国世家》)载,曹参曾请教过善为黄老之言的盖公。当他担任汉朝丞相时,“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rì夜饮醇酒”。他回答汉惠帝的指责时说:“且高翰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陈平是汉高祖功臣,在汉惠帝、吕后及文帝时代都担任丞相,《史记?陈丞相世家》载:他年青时就信奉黄老之术。有一次,汉文帝询问右丞相周勃一年全国决狱和财政收支的数目,周勃不知如何作答,急得大汗直流,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不慌不忙答道:廷尉负责决狱,治粟史负责钱谷,这些问题尽管去问他们好了。汉文帝又问,那要宰相何用?陈平答:“宰相者,上佐天子理yīn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意思是说,宰相的职责是辅佐天子治国理民,而治国理民要顺应自然,使百官万民各守其职,各安其业。很显然,陈平说出这番。话正是受了黄老道家思想的影响。

    汲黯是汉武帝时代的名臣,曾做东海太守。他信奉黄老之学,并且体现在治国方略之中。《史记?汲黯列传》载:他“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

    汉初的盖公、司马季主、郑当时、王生、黄生、司马谈、刘德、杨王孙、邓章、安丘生等也都崇尚黄老之学,且见于历史记载。

    汉初的黄老之学盛行一时,这方面的著作在当时数量极多,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道家类依托黄帝著书的就有四种七十八篇,对《老子》的解说数量则更多一些,但大多已散佚。最早系统地对汉初黄老之治做出理论总结的是淮南王刘安组织其门客编写的《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一书。该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兼采儒、墨、名、法、yīn阳诸家之长,形成了独具特sè的理论体系,对黄老之学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其后,史家司马谈著《论六家要旨》,则从学术史的角度对黄老之学展开研究。该书对黄老之学的思想特质归纳了以下几点:首先是黄老道家有吸纳百家的开放xìng;其次是黄老道家思想简要,易知易cāo;再次是黄老道家坚持因物制宜,有较大的适应xìng。黄老道家的这些思想特质决定了它能够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下去,并且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

    二、魏晋时期的玄学

    魏晋时期,玄学成为显学。玄学是以道学的典籍《老子》、《庄子》和《周易》(谓之“三玄”)为本,综合儒道而”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想。“玄”一词出现于《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魏晋玄学自何晏、王弼、嵇康、阮籍至郭象,经历了从贵“无”的本体论到崇“有”的存有论的一个发展过程。

    (一)魏晋玄学的兴起

    汉初以黄老之学治国,至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东汉末年,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爆发了黄巾起义,摧毁了东汉王朝,儒学也受到沉重打击。陈寿在《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载:“旧居之庙(指孔庙),毁而不修,褒成之后,绝而莫继,阙里不闻讲诵之声,四时不睹蒸尝之位。

    从玄学本身的发展来看,董仲舒神化儒学,创造了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理论体系。凭借神学支撑的儒学又倡导以“名”为“教”——把恪守各人的“名分”作为向人们实施教化的内容和目标。它告诫人们,做君主的要如何做才符合君主的名分,做臣民的要如何做才符合臣民的身分等等,各种礼仪规范成为人们的jīng神枷锁。加之儒学被独尊以后,儒家经典成为人们求仕的敲门砖,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读经释经展开。读经释经rì益繁琐,致使有的经典的一两个字被注疏达二三万字。许多人“皓首穷经”,也未通一经。正由于汉代经学烦琐的经注使人不得要领,粗糙的神学又易为人们识破,魏晋统治者就不能再沿用它,必须建立起新的理论体系,玄学思cháo便应运而生。

    魏晋玄学是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的产物。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道家受到排斥。但道家思想并未从此止息,它作为官方儒学反对派的思想继续得到发展。如西汉末年的严遵、杨雄、桓谭,东汉的王充、仲长统等,他们在反对官方儒学神学目的论说教时,一般都在不同程度上吸取了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杨雄吸取了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德”学说,但却反对老子废弃仁义、绝灭礼教的观点。王充继承了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反对官方儒家神学。总的说来,汉代的道家一方面崇尚自然无为,另一方面又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其主旨在用道家的自然无为学说,来论证封建等级秩序的合理xìng。调和儒道两家的思想。

    汉末魏初,出现了一股崇尚清谈之风。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求声名与官禄,各树朋党。互相吹嘘,自此臧否人物成为风气。之后,清谈由品评具体人物发展为讨论才xìng问题与圣人标准问题,从而产生了才xìng之学。刘劭著《人物志》,提出弄清人的才质问题是鉴察人物的关键,还认为圣人应具有“中和之质”。刘劭的才xìng之学直探人物的本质,为魏晋玄学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而何晏、王弼的玄学清谈比刘劭的清谈更进一步,它从更抽象的角度,远离具体人物的讨论,直探世界的本源。

    (二)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王弼的玄学思想

    王弼(公元226__249年),字辅嗣,仅活了二十几岁,是玄学的真正开创者。他所提出的有与无、有名与无名、有为无为、名教与自然等问题,都成为后来的玄学家们的论题。王弼的思想是通过诠释《老子》、《周易》、《论语》等书而阐发出来的。他以道解儒,注重义理,一改两汉离经辩句的烦琐学风,开一代新风。

    (1)“以无为本”的本体论

    王弼在《论语·述而》中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rì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意思是说,无亦称道,它无名无形,无声无体,不可为象。然而这“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老子·指略》)也就是说,宇宙中一切有形、有象、有声、有体之万物,都是“无”(即道)派生的。所以“天地虽广,以无为心”。(《老子道德经注》第三十八章)王弼对此从以下方面作了论证。

    第一,从本末关系来说明“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他说:“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老子道德经注》第五十二章)这里的“本”是指无形无象的“道”或“无”,作为“道”的“本”是母,即“道”“(“无”)是“万物之母”。这里的“末”是子,子是母派生”的,因而“以无为本”。王弼还进一步认识到,无形无象无名的“道”或“无”虽然具有统摄万物的宗主地位,但它又并不是dú lì于万物之外,而是与万事万物有着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它通过具体事物的得以体现。

    从“以无为本”的思想出发,王弼提出了“崇本息末”、“崇本举末”的命题,并以之作为《老子》一书的根本宗旨。他以治国为例说明这一道理:“夫以道治国,崇本以息末;以正(政)治国,立辟以攻末。本不立而末浅,民无所及,故必至于以奇用兵也。(《老子道德经注》第五十七章)“以”道治国即遵循“无”这一根本规律,以之作为治国之本,”则必然顺应自然,顺应规律,因时而动,因势而立,也即实行”无为而治;而“以正(政)治国”,则容易执着于具体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墨守成规,必然引起各种弊端。这些思想表”明王弼还将本末关系的理论运用于社会实际问题的分析。

    第二,从动静关系来说明“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他认”为现实世界是变化的,但否认作为本体的“无”或“道”的”变化,因而提出了以静为本,以动为末的形而上学的动静观。”他说:“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周易》复卦注)又说:“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老子道德经注》第十六章)也就是说,万物千变万”化,根源在于“本”,而本是虚静的,动只是静的一种表现。”这就把静作为动的本原,而“静”就是“无”的别名,以此”说明“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其形而上学的动静观,是从属”不是dú lì于万物之外,而是与万事万物有着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它通过具体事物的得以体现。这就把静作为动的本原,而“静”就是“无”的别名,以此”说明“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其形而上学的动静观,是从属”“于“以无为本”的本体论的。

    第三,从一多关系来证明“以无为本”的本体论。王弼”以为,万有是多种多样的,不能自己治理自己,必须有一个”“至寡”的东西来统率它们,世界才有秩序。他在《周易略例·明彖>;中说:“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又说:“夫少者,多之所贵也;寡者,众之所宗也。在此,王弼将“至寡”解释为“一”。“一”又是什么呢?他在解释老子的“道生一”时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