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人盗墓史-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唯一个合法消费*的女人
  武则天到底应该叫什么?《新唐书·则天皇后本纪》(卷四)上,开头有这样的一句话:“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讳珝”,这里明明白白说,武则天叫武珝。珝念xǔ,与“栩栩如生”的“栩”是一个读音,本意是一种美玉。这是武士彠给她起的“学名”,相当于现在大家身份证上用的名字。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掘墓焚尸狠女人——大周皇帝武则天(2)
武则天却不喜欢别人叫她武珝,她乐意听到的是——武曌。这是她自己起的,有点像现在文人的笔名,虽然不是正式名字,却是公开的。
  武曌一名是怎么来的?“曌”这个字就很怪,是武则天自己造的字。其实武则天一开始给自己起的笔名是武照,明明有名字武珝,为什么要弄一个“笔名”?这就要说到武则天的后宫生活了。
  武则天是贞观十六年(642年)14岁那年入宫的,李世民馋于武则天的美色,生病时也把她带到病床前,让她侍寝,就是陪着他睡觉。皇帝生病可不是小事,除了女人,接班人太子是不能离开的。所以,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临死前,后立的太子李治是“昼夜不离侧”,24小时陪护在病床前。
  你想一想啊,其时武则天才21岁,还是女孩子年龄呢,李治呢也是21岁,这对美女帅哥,不分昼夜地混在一起,不弄出点故事来才怪。史家有一种观点,武则天傍上李治,就是这期间发生的事情。至于李治是否如隋炀帝杨广那样,霸王硬上弓,搞了父亲的宠妃,就不知道了。反正后来,李治想方设法将已入感业寺为尼的武则天弄了出来,之前没有那种事情似乎是不可能的。
  武则天二度入宫当了“昭仪”后,很快就把李治搞定了。三年后,李治废了王皇后,让武则天当了皇后。从此,武则天在大唐王朝的历史舞台上以主角身份唱大戏了。
  显庆四年(659年),时年仅31岁的李治得了怪病,“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我怀疑他是吃了壮阳药过量所致)。大事只好全委托武则天来处理,此时,武则天也成了事实上的皇帝,并称“二圣”。李治甚至一度想禅位于武则天,遭到了当时的宰相郝处俊的强烈反对。武则天记恨在心,后来找理由扒了他的坟,这是后话。
  弘道元年(683年),年仅35岁的李治病死,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她先后立了李显、李旦,又先后让她废了,载初元年(690年)干脆自己做皇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
  男皇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女皇也要建后宫,于是“天后(武则天)令选美少年为左右奉宸供奉”,开始公开蓄养男宠。我在我的《帝王秘事》一书中说到,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个合法消费*的女人,就是这个意思。
  武则天男宠多多,像薛怀义(金庸笔下的韦小宝)、张易之、张昌宗、沈南谬等,这些据说*超比例粗大、且精力过人的美男、猛男,甚得武则天的欢心。先后上了这位女皇帝的香榻。
  武则天的后宫生活很丰富的,当时她的姐姐武顺,因为与李治眉来眼去,被她搞死了。武则天还有与女儿太平公主“共夫”的说法,这“共夫”就是共同享受一个男人的意思。像上面的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这些美男,都是太平公主“试用”过的,满意后才会推荐给母亲。武则天因此留下了一个很不好的历史评语:“洎(jì)乎晚节,秽乱春宫”。
  未称帝之前,便有拍马屁的僧人称武则天是弥勒佛降生,当主天下。武则天信以为真,想做一个圣明之君,明者,日月当空照也,于是易名为“武照”。
  薛怀义这些靠生殖器吃饭的男宠,千方百计哄武则天开心,吹武则天是个活菩萨,是从天上下凡而来普渡众生的,华日普照、皓月当空。武则天的堂外甥,凤阁侍郎宗秦客,可能揣摩透了武则天的心思,造出不少新字进献女皇,其中就有“曌”字,武则天遂易“武照”为“武曌”。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掘墓焚尸狠女人——大周皇帝武则天(3)
实际上,武则天青睐“曌”并非这么简单,而是与阴阳学有关,皇帝属阳,即“日”;皇后属阴,即“月”。郝处俊反对李治禅位给武则天,理由就是阳阴不能乱来。而武则天则想跨阴阳两界,男人和女人一块儿统治,皇帝与皇后一人两兼,所以特别喜欢“明”字,日月同辉。这与后来大明开国皇后朱元璋喜欢“明”又有不同。
  至于武则天这个叫法,则是她死后叫出来的。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乘武则天生病,张柬之、崔玄暐(wěi,古同“炜”)等迎回李显,杀张昌宗、张易之等男宠,逼迫武则天让位。但给她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一说由此而来。
  ● 武则天掘墓戮尸的历史背景
  上面讲了一通武则天的风花雪月,那她盗墓是怎么回事?
  武则天沾上盗墓的恶名,是在她垂帘听政以后。未讲武则天盗哪个墓之前,应该先弄清武则天挖坟掘墓的时代背景。
  掘墓戮尸在中国古代是常见的一种刑罚手段。中国古代有“族诛”一说,即所谓“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兄弟、妻子”,这是“诛三族”。最恐怖的是“诛九族”,上自高祖,下至玄孙,所有直系亲属均不能免。已死者,便要掘墓戮尸,被执行“尸刑”。
  武则天掘墓焚尸,就是在这背景下发生的。
  掘墓戮尸发端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至迟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公元前314年,北方崛起的中山国乘燕国*之危,派兵*燕国。后来燕国联合赵国、齐国,“三国联军”灭掉了中山国,“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又扒开中山王的墓,将其从棺中拖出“曝尸”。
  再后,秦始皇身边的宦臣赵高父母墓,也被掘毁过。赵高是中国历史有名的奸宦,他诏立秦始皇二儿子胡亥一事,至今不明不白。后又操纵秦二世,将太子扶苏、大将蒙恬、丞相李斯先后杀掉。最后又反过来谋害胡亥,再立胡亥的侄子(说法不一)子婴为秦王。子婴早看透了赵高的德性,乘机将其“夷灭三族”, 掘赵高父母的墓,戮赵高父母的尸。
  对待“贼民”(农民起义军),皇帝们更不会手下留情。东汉末年,太平道首领张角、张梁,揭竿而起。张角死后,便被汉灵帝刘辩实施了“尸刑”,“剿贼”将领皇甫嵩将张角的墓挖开,“发棺断头,传送马市”。
  离武则天比较近的一起扒坟行“尸刑”事件,发生在隋炀帝时。开国元勋杨素的儿子杨玄感是朝中重臣,看到隋炀帝的荒淫无道,起兵造反,欲废掉隋炀帝,另立隋文帝孙子、隋炀帝的侄子秦王杨浩为帝。事败后,自知是死罪,便令弟弟杨积善将自己杀死,以免被隋炀帝抓住后受枭首之辱。但隋炀帝并没有因为他自杀便放过他,杨玄感九族遭诛,杨玄感尸体被从棺材内拖了出来,“枭首”。
  中国人一向认为“死者为大”,换句话来说,就是不论这人生前如何,一旦死了就应该得到尊重。如果人死后,特别是下葬后再被挖出来,那将是最最不幸之事件,是人间最重惩处了,令死者不宁,生前不安。
  ● 唐朝廷曾破“黄巢王气”
  掘墓戮尸现象,在中国盗墓史上始终没有消失。
  上行下效,民间的掘墓戮尸也频频发生,至今不绝,报纸上常可以看到类似的盗墓报道。除了严惩之外,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破坏人家的风水。如下面将会说到的“鱼朝恩盗掘郭子仪父亲墓”,鱼朝恩就是想破坏郭子仪家的风水。

掘墓焚尸狠女人——大周皇帝武则天(4)
隋唐时期,风水理论极为盛行。经过郭璞等魏晋堪舆名人的推动,风水在唐代又兴旺了起来,风水大师倍出,如杨萧吉、丘延翰、杨筠松等一批堪舆鼻祖,都是唐朝人。现在民间风水中重要的派别“峦头派”,便是杨筠松所创。
  所以,隋唐时期人们对祖坟的风水特别看重,“挖祖坟”“破风水”,是最厉害的一手惩罚。包括武则天在内,好几位唐朝皇帝都坏过人家的风水。
  唐僖宗李儇(xuān)便曾大动干戈,泄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王气。
  黄巢在公元881年攻下了唐都长安,建大齐国,改国号“金统”。中和三年(883年),有相地者密报,在金州牛山附近有人发现了“黄巢谷”“金桶水”,此为黄巢的发迹宝地。若破黄巢王气,当掘此山,即所谓“掘破牛山,则此贼(黄巢)自败散”一说。
  据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二)所记,当时御史大夫崔尧封与当地官员商议,点了几个县的青壮男子,万把人在牛山挖了一个多月,才将牛山的“黄巢谷”毁坏。当时出土了一个石桶,桶内有黄妖兽,桶上有一把三尺长的剑,黄妖兽见到此剑后,倒地而毙。李儇信以为真, 还给有功的崔尧封加官进爵。说来也怪,不久黄巢兵败自杀(一说被其外甥谋害)。当然这只是一种巧合,当然《挥麈后录》所记荒诞不经,小说色彩太浓。
  或许有人会说,武则天是皇帝,挖坟掘墓也不能算盗啊,而且,武则天也不是贪图墓中宝物。错了,未经人家许可发生的挖坟掘墓行为,都是“盗”,武则天的行为更凶,是“强盗”。而在古代,盗墓的动机很多,并不尽是为了盗宝。
  武则天所为,其实也是不少帝王级人物都干过的事,如后面章节会说的明熹宗朱由校,便曾盗掘过满清人的祖坟——位于北京房山县境内的金国帝王陵。清末的慈禧太后,为了防止光绪皇帝生父奕譞墓地风水干扰大清龙脉,竟然派人偷偷砍掉了奕譞墓地前一棵枝繁叶茂的古银杏树,说这是一棵“风水树”。事发后,光绪皇帝痛苦异常,一路哭到生父的墓前。
  ● 唐高宗赐李勣一口大棺材
  武则天盗掘了几座墓?具体的数字不好估计,但根据史书和古人相关笔记上的记载,出名的墓有两座:一座是唐英公李勣(jì,同“绩”)墓,另一座是唐高宗李治的宰相郝处俊墓。
  李勣这个人在唐初威名远扬,是大唐王朝开国功臣,他就是民间说书中常提到隋末瓦岗寨农民义军的传奇将领徐懋功。
  《新唐书·徐勣传》(卷九十三)介绍,徐勣是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人,地主家庭,乐善好施。本来姓徐,武德二年(619年),因战功卓著,人品又好,唐高祖李渊封他为莱国公,赐姓李。李勣长期跟着李世民出征,所以李世民在当了皇帝后,李勣继续得到重用和尊重,改封英国公。
  总章二年(669年),86岁的李勣老死了。作为历李渊、李世民、李治的三朝元老,李勣丧事享受殊荣。当时的皇帝是李治,李治闻讯后在光顺门哀悼,七天不临朝,追赠李勣为扬州大都督,还赐了一口上好的大棺材给他,陪葬于李世民的昭陵之侧。下葬那天,皇帝和太子都驾临未央城,哭着为他送行。
  李勣权高位尊,武则天怎么敢掘他的坟?原来全因为他的孙子徐敬业“造反”。
  ● “讨武”的骆宾王墓在明朝被盗 。。

掘墓焚尸狠女人——大周皇帝武则天(5)
徐敬业也是一员大将,跟着老爷爷南征北战,世袭英国公。李治死后,武则天成了实际的皇帝,武姓一门显贵。李姓惨了,李显、李旦这些李姓皇帝先后被废,李渊的子孙不少被杀了,武则天甚至不放过自己的亲生儿子。
  武则天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天下人的反对和抵制,徐敬业乘机谋划起兵,出使江都(今扬州)。正式起兵反武时,由骆宾王起草了《讨武氏檄》此即著名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骆宾王是著名的初唐诗人,现在流行的儿童启蒙诗歌《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就是骆宾王的大作。
  骆宾王很有才,《讨武氏檄》中有一名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还成了“*”期间的革命流行语,我们当年写作文中批判“四人帮”时,也喜欢来上一句——“竟是谁家之天下”。
  骆宾王与徐敬业是怎么走到一块儿的?那是因为他是徐的府属,相当于徐敬业的机要秘书。后来兵败后,骆宾王削发为僧,据说活了90多岁。
  附带说一句,骆宾王的墓在明代被盗了。据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六)所记,在朱厚照当皇帝的正德九年(1514年),南通海门有一姓曹的人,在城东黄泥口挖靛池,出土了一块石碑,上题“骆宾王之墓”。姓曹的便悄悄打开棺材,发现棺内一人“衣冠如新,少顷即灭”,姓曹的吓了半死,赶紧用土填好,带着石碑回家。后来听说墓中之物不吉,恐惧之下,姓曹的干脆将碑砸碎了。如果留到今天,这石碑当是稀珍文物了。
  ● 三朝*遭“斫棺”焚尸
  言归正传。武则天哪能容得了徐敬业选择这等事情,嗣圣元年(684年)九月二十九日,徐敬业宣布起兵后,武则天毫不犹豫地剥夺了他的一切官衔,包括他父亲、祖父的爵位也一抹干净,收回李渊赐给的“李”姓,同时派兵前往扬州*。
  武则天将李勣墓扒掉就发生在这个时候。《新唐书·徐敬业传》(卷九十三)有这样的文字:“武后遣左玉钤(qián)卫大将军李孝逸,兵三十万往击之,削其祖父官爵,毁冢藏,除属籍。”
  这个记载比较简单,掘李勣墓时的场景一定是很悲惨的。幸好,武则天的御用文人张诈▃huó)是个有心人,在《朝野佥载》记下了当时的情况。武则天命令把陪葬在昭陵旁边的李勣墓掘开后,将李治赐给他的那口大棺材劈开,把李勣的尸体拖了出来。其时距下葬仅15年,李勣又是80多岁时死的,体内水分少,本来尸体就不容易腐烂,时间又这么短,所以,棺材一劈开,发现李勣的尸体还是好好的。武则天听说后,让去现场的执行官员,将李勣的尸体烧成灰,扬掉了。
  李勣死后被掘墓焚尸体,有一种说法是他葬的地方风水不好。这块墓地,是风水先生卜选的,依《葬书》上所言,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口诀是“朱雀和鸣,子孙盛荣”,当时不少人羡慕呢。
  有一个叫张景藏的风水先生听说后,亲自跑到李勣的墓地看了一下,觉得不对劲,私下对人说,那风水先生给徐勣所卜墓地有失误,应该是块凶地,葬不宜,葬书上的口诀应该是“朱雀悲哀,棺中见灰”。
  实际上李勣死后遭罪,并非是风水不好,除了因为他孙子起来造武则天的反,还与他生前的行为有一定的关系,他当初是反对李治废王皇后立武则天的。当时,对废立皇后一事,李治也拿不定主意,于是找李勣、舅舅长孙无忌,还有于志宁、褚遂良等大臣商议,李勣称病不去。

掘墓焚尸狠女人——大周皇帝武则天(6)
后来李治私访李勣,李勣改变了“弃权”态度,告诉李治,这是你的家事,没有必要问外人,这意思很明了,你要废就废,要立就立。正式册立时,李勣和于志宁都是仪式主持人。想不到武则天最后却扒了李勣的坟,是不是没有良心?
  ● 宰相郝处俊的墓难逃被掘
  另一位遭武则天掘墓焚尸的,是李治的宰相郝处俊。
  郝处俊是一个很正直的、坚决捍卫李氏唐朝的大臣,他10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懂事很早。隋末天下大乱时,郝处俊的父亲郝相贵与其老丈人许绍占据峡州,后归附李渊,被拜滁州刺史,封甑山县公。
  李世民当皇帝时,郝处俊考中了进士,袭封父亲的爵位。郝处俊和李治的关系很铁,后来李治接了李世民的班,郝处俊官运亨通,最后当上了相当于国务院总理的宰相一职。
  《新唐书·郝处俊传》(卷一百一十五)记载,郝处俊对皇帝很忠心,有个叫卢伽逸多的和尚自称会炼制长生不老药,李治打算待他炼成后服用,郝处俊听说后立即阻拦,李治竟然真的放弃服用。
  开耀元年(681年),郝处俊病死,享年75岁,也算是高寿。李治对郝处俊的死,深表哀叹,赠其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大都督,并亲自到光顺门举行哀悼,“官庀(pǐ)葬事”,即葬事都是官方出面出钱操办的。
  死后多年,郝处俊却遭受了“斫棺冢”之罪。
  起因应该是李治那次要禅位于皇后的事情。当时,李治把自己的意思对郝处俊说了,郝处俊立即谏阻,理由是天子治理阳道,皇后管理阴德,如此则皇帝与皇后就像日与月、阳与阴,各有主,互不侵夺。如果失去秩序,上会有责于天,下会降灾于人。
  郝处俊进一步说,现在的天下是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的天下,不是你李治的天下,你只应谨慎地守卫宗庙,传给李氏子孙,如果拿国家送人(武则天),等于是自家丧亡。
  武则天听到后,对郝处俊恨得咬牙切齿,心想有朝一日非砍了他不可。
  终于,武则天将当年的恨记到了郝处俊孙子郝象贤的头上。武则天已当了皇帝的垂拱年间,时任太子通事舍人的郝象贤,被武则天随便找个理由处决了。临刑时,郝象贤破口大骂武则天而死。武则天听到汇报后十分恼怒,命令肢解郝象贤的尸体。这还不解恨,索性把郝象贤的祖坟挖开,拖出郝处俊尸骨行“尸刑”。
  另外因为郝象贤临刑前破口骂人,武则天还改革了唐朝的行刑制度。自郝象贤之后,一直到武则天退位,凡执行死刑时,都用木塞把犯人的嘴塞紧,不让再开口。
  ● “葬压龙角,其棺必斫”
  《朝野佥载》中也反映了武则天处治郝处俊的情况。据说,郝处俊下葬以后,有一懂风水的读书人经过他的墓地,相地后觉得不妙,当时就叹息道,这墓葬到了凶地,《葬书》上的口诀是,“葬压龙角,其棺必斫”。
  “葬压龙角,其棺必斫”,难道真有这回事情?葬书上的“龙”理论相当复杂难懂,通俗理解就是山。站在高处纵览,座座大山就是条条巨龙。葬书认为,“龙”都有结穴的地方,找到真龙穴处,便找到了风水宝地。而找到一块风水宝地十分不易,一位相地高手,一辈子也找不了几处,甚至一处也无,此即所谓“三年寻龙;十年点穴”。
  具体讲到“葬压龙角”,就会有很多种理解,字面理解就是棺材压住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