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顺治不同于他的蛮族祖先,他已在宫中熟读儒家学说,并深知礼仪廉耻,但为何还是做出了这种有悖常伦的事情呢?原来,当时宫中的后妃虽多,但要么来自蒙古草原,要么就是满洲世家,换句话说,都是文盲。饱读诗书的顺治自然和她们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但董鄂妃的出现却改变了他的生活。
在悼念董鄂妃的“孝献皇后行状”中,顺治说董鄂妃“诵《四书》及《易》,已经卒业,习书未久即精,朕喻以禅学,参究若有所悟”。正是因为文化上的接近,董鄂妃和顺治才越走越近,彼此间产生了炽热而持久的爱情。顺治和董鄂妃的爱情,决不仅仅是情色之爱,更多的是心灵上的互通,事实上,顺治和董鄂妃在很多时候都是分床而居的。
董鄂妃入宫后,不但和顺治的感情很好,在宫中也口碑甚佳,宫女太监犯错时,也经常为他们说情。顺治十四年四月,董鄂妃为顺治生下了一个男孩,只可惜,这个孩子未满一岁,甚至还没来得及起名,就夭折了。董鄂妃受此打击,身体也就日渐衰弱,不久也就离开了人世。
15、董鄂妃丧子魂归天,顺治悲痛欲绝
顺治十三年(1656年),十八岁的董鄂妃,从前的襄亲王福晋,以皇妃的身份重新走进了紫禁城。当然,在她的背后,也少不了“红颜祸水”的骂名。要知道,在阴冷森严的紫禁城里,还有许多双嫉恨的眼睛在黑暗中紧盯着她,因为她的到来,一群人将失去皇帝的宠爱……后宫其实就是一个刀光剑影的竞争场,她们的后面,有很多的外戚力量在支配。
董鄂妃是个聪明人。她知道自己的人生经历不完美,甚至有世人所不容的“污点”,但在三百五十年前,她又何从选择这两次婚姻,也只能“恨不相逢未嫁时”!虽然董鄂妃和顺治在一起两情相悦,但前夫的死亡还是给了她深深的负罪感,让她在宫里必须要谨慎做人。
正因为如此,董鄂妃在宫中并没有因为顺治的宠爱而娇横,反而对前后左右是一个也不敢得罪。对于皇后的地位,她不敢有丝毫的非分之想,皇后生病了,董鄂妃日夜照顾,五个晚上没合眼;对于其它的妃嫔也一视同仁,如恪妃患病,她就亲自端汤喂药;在孝庄太后的面前,董鄂妃更是小心翼翼,谨慎伺候,生怕有所得罪,太后偶染微恙,董鄂妃往往是废寝忘食,朝夕奉侍。
进宫不久,董鄂妃怀孕产下一子(皇四子)。新生儿的到来给董鄂妃带来全新的生活和无尽的欢乐,也让顺治感到由衷的欢喜。大家都认为,这个皇四子将是皇位的当然继承人。但是,命运多舛的是,这个小生命竟然不到三百天,甚至还没来得及取名,就永远的消失在幽静隐秘的紫禁城中,这把董鄂妃推进了无尽的痛苦深渊。
尽管顺治很快追封他那夭折的儿子为荣亲王(第一个得到亲王封爵)并为之专修了陵寝,但这不足以安慰受此严重打击而失落无神的董鄂妃,加之董鄂妃产后失于调养,竟然丧失了生育能力。在深宫之中,她再次感到了墙角里那些幸灾乐祸的目光,而此时的顺治为了宽慰董鄂妃那颗受伤的心,正打算废掉他的第二个皇后(第一个皇后因为是多尔衮亲信之女,被废),让董鄂妃入主正宫。
但是,顺治的第二个皇后是孝庄太后的侄孙女,虽然她也算是品貌双全,但顺治并不喜欢她。废后的举动引起了孝庄太后的警觉,深知其中厉害的董鄂妃,“长跪顿首固请”,并以“陛下若遽废皇后,妾必不敢生”相威胁,逼迫顺治放弃废后之念。
但从此,董鄂妃便一病不起,在病痛中挣扎了三年后,终于在顺治十七年八月(1660年)不治身亡,年仅22岁。虽然和顺治只有四年的姻缘,但悲痛欲绝的顺治仍旧追封董鄂妃为“端敬皇后”,并亲笔为她写下了数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哀悼之心,透于纸背。
董鄂妃魂归西天后,顺治由于过分悲痛,开始精神恍惚,身体也每况愈下。顺治十七年的冬天很冷,但顺治没有按常例去避痘(满族人从关外来,对中原的流行病抵抗力甚差,皇族经常在冬节和初春到南苑去避痘),只为了董鄂妃的葬礼能够弄得更加隆重,最后顺治被弄得心力交瘁,身体虚弱,天花病毒也就乘虚而入。迭遭打击的少年皇帝这时也早已是意志消沉,痊愈基本无望。在第二年(1661年)正月初七的凌晨,二十三岁的顺治在太阳还没有升起来的时候,最终驾崩于养心殿,随他的爱妃同游西天,而这离董鄂妃去世的时间,中间不过间隔四个月多一点。
顺治和董鄂妃死后都被火化,因此孝陵里只存放着两人的骨灰坛,而不是传统的棺椁,这也算是殊途同归吧。
16、最后一位自愿殉葬的妃子
顺治在董鄂妃去世后的那年冬天染上了天花,没过多久就不治身亡。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六,在顺治的弥留之际,大学士王熙奉命赶到皇帝病榻旁撰写遗诏。
王熙在自撰的《年谱》中说,自己为顺治写的遗诏都经过了皇帝的认可,“凡三次进览,三蒙钦定,日入时始完”。当晚,顺治即驾崩归西。王熙在官方的遗诏公布后,便将当时所有和遗诏有关的东西全部付之一炬,此后对遗诏一事便一直保持沉默,再无片言只语。
很奇怪的是,在这份遗诏中有这么一句,“端敬皇后(董鄂妃)于皇太后恪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朕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过从优厚,未能以礼止情,诸事窬溃不经,朕之罪一也”。
“未能以礼止情”,这句话虽然说得很委婉,但无疑是对董鄂妃间接的谴责。王照声称自己写的遗诏已经经过顺治的同意,但以顺治的个性,他应该不会在临终前有如此对董鄂妃不利的话语,这是对他们爱情的否定。那遗诏是怎么变成了罪己诏的呢?
从顺治死亡到公布遗诏中间有四个时辰(古代一时辰等于现在两小时),清史专家孟森先生推测“其间必有太后及诸王斟酌改定之情事”,而把对董鄂妃的葬礼逾度写进遗诏,显然有有意而为之,估计是反映了孝庄太后对董鄂妃的怨恨。事实上,孝庄太后从一开始就对顺治和董鄂妃的结合并不满意,而顺治的早死,很自然的归结于董鄂妃的原因。孝庄太后在丧子之余,其脑海里浮现的想必是对“红颜祸水”的一腔怒火罢!
正如《红楼梦》的元春一样,每一个后妃的后面都关系着其外戚家族的命运。孝庄太后的愤怒使得另一个女人,贞妃董鄂氏(董鄂妃的堂妹),感到了来自内心的极大恐惧。为了浇灭孝庄太后的怒火,保全自己的家族,贞妃毅然决定牺牲自己为顺治殉葬,以换取孝庄太后对董鄂妃家族的宽恕。
是年,贞妃才刚二十出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她失去了自己的姐姐和丈夫。更可悲的是,贞妃从来就没有像堂姐一样获得过顺治的爱情和所赋予的显赫地位,但当一切都结束的时候,她却要为顺治和董鄂妃那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付出代价,做他们爱情的殉葬品。贞妃的死亡,历史上只把它叫做“从殉”,中国历史一种极为丑陋的古老制度。
从殉的贞妃,后来被康熙追封为皇考贞妃,埋葬在孝陵东边的妃嫔陵寝里。后来康熙为嫡母营建孝东陵地宫的时候,在地宫中与顺治合葬的只有董鄂妃和康熙的嫡母孝康章皇后。为先帝殉葬的贞妃死后依旧备受冷落,名分及合葬的哀荣都于她无关…她只不过是葬在孝东陵的众多嫔妃之一,仅此而已。值得一提的是,董鄂妃和顺治骨灰所放的地宫是清东陵中惟一没有被盗过的,这让多情的天子和他的爱人得到了长久的安宁。
由于顺治得天花暴死,惊恐之余的皇族后来选中了皇三子玄烨作为王位继承人,因为他已经生过天花并且死里逃生,这就是后来的康熙。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下诏禁止殉死的行为。从此以后,“从殉”便在中国的历史上消失了。
17、皇上原来是情种:顺治出家之谜
顺治对董鄂妃的宠爱,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息息相通,而不仅仅是男女情色之欲。情色之爱,虽然热烈一时但终究要归于平淡,而精神的交流和愉悦往往而会更加的久远。正因为如此,董鄂妃的死对顺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甚至让顺治对生命的意义产生了疑问,并由此萌发了出家的念头。
顺治的出家,并非是突发奇想、空穴来风。事实上,顺治在此之前就已经试图在宫中剃度,并闹出了一场莫大的风波。据记载,顺治很小的时候对佛学就很有兴趣,曾经多次请高僧玉林与其徒弟行森到宫中讲解佛法,后来还给自己起了个法名叫“行痴”。行痴皇帝在董鄂妃火化后,万念俱灰,便把行森和尚请来,为自己举行净发剃度的仪式。
得到这个消息后,孝庄太后大惊失色,命人火速把行森的师父玉林请到北京,玉林火速赶到北京后,命人将胆大妄为的徒弟行森捆绑起来,并架起柴火,要当众烧死这个胆敢剃度皇帝的罪人。壮着自己是师傅,玉林威胁顺治说:“要是皇上不放弃出家的念头,我今天只好烧死这个忤逆的徒弟了!”
在生与死的压力下,顺治只得选择让步,留在了无兴趣的尘世中继续做他的皇帝。但是,顺治心有不甘,随后又让最得宠的太监吴良辅作为自己的替身在悯忠寺出家,以了自己的心愿,并在次年正月初二亲自前往悯忠寺参加吴良辅的剃度仪式。
从悯忠寺回来后,顺治便一病不起,仅过了五天,顺治带着对爱妃的无尽思念和对尘世的厌倦,在紫禁城养心殿驾鹤西去,年仅24岁,当时官方公布的说法是顺治死于天花。后来,顺治的遗体和生前所有物品在景山寿皇殿全部火化,主持火化的人,正是高僧行森。
由于顺治的死亡过于突然,民间大都不相信天花之说而认为这是清廷在掩人耳目,大多数人认为顺治其实已经离开皇宫,出家做和尚了。
据清人笔记《十叶野闻》卷上说,顺治帝在董鄂妃死后,心情抑郁。有一天顺治独坐便殿,偶然看见梧桐叶从树上飘落,突然有所领悟,对左右的人说:“人生在世,不过数十寒暑,追逐名利,何时可已。我虽然贵为天子,开国承家业也有十八年,长此营营,何时方得满意。我觉得这世事啊,有如浮云过眼,事后追维,味同嚼蜡,不如真修悟道,实为无上上乘。我小时候就有此念头,如今饱经世患,勘破情网,现在还不解脱,更待可时。”
话刚说完,顺治立刻命御前会议大臣玛尼哈特等入见,简单的跟他们说了几句,要他们好好辅佐幼主,尽忠尽责等。大臣们听后如闻惊雷,不知所措。顺治说完,拔脚就走,大臣们这才明白皇帝不是开玩笑,赶紧蜂拥而上,抱着顺治的腿乞求皇帝留下来。
顺治大怒,命太监把早已准备好黄袈裟拿出换上,并戴上喇嘛帽,随后便甩开群臣疾行出了东华门。玛尼哈特等人,亦步亦趋,排队跑在顺治前面跪求皇上留步,有的甚至拽着顺治的袈裟不撒手,顺治大怒,大骂这些大臣,出家的态度极为坚决。
孝庄太后闻讯赶来,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于是便命侍卫护送,皇帝走到哪,侍卫就跟到哪。顺治不耐烦的说不用侍卫,但经不住这些大臣的苦苦相求,最后才勉强同意让四个侍卫跟随。后来顺治到了五台山后不走了,这四名侍卫便被顺治打发回来了。
《清室外纪》里也说,五台山有一长老,平时的言行举止及所穿的衣服和平常和尚不太一样,看起来有帝王之相。据说当时寺中还有这个长老的遗像,像上涂了金漆,和寿皇殿中的顺治像看起来很接近,而且像中的人穿的是黄龙袍。还有人说,这个长老在世的时候,康熙曾经到过这个庙中三次,长老对康熙都不行叩首之礼。
在康熙年间,民间对顺治出家的传闻议论纷纷,经久不息。《清诗纪事》中还收录过一首名叫《西山天太山慈善寺题壁诗》的诗,说“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十八年来不自由,江山坐到几时休!”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出自顺治的手笔。
十八年来不自由,江山坐到几时休!顺治果然是个不爱江山的情种子。
18、康熙秘聘汉人为启蒙老师
《清朝野史大观》卷一中说,相传康熙年间,有位南方的士人赴京赶考,虽然其才华横溢,但蹊跷的是,最后却榜上无名。
懊恼之余,这位先生打点行李,准备回乡来年再考。就在他要走的前一天晚上,突然听到“咚咚”的敲门声,声音颇为急切。某先生被吓了一跳,心想自己在京城人生地不熟的,并无亲戚朋友,这半夜三更的,是谁来找呢,难道自己犯了什么事情,有官家找来?
开门一看,却看见几个奴仆打扮的人,送上聘礼,说有自家主人想请先生作他公子的老师,某先生大为诧异,正惊愕之间,此家的主人已经来到,寒暄之后说:“虽然我和先生素昧平生,但对先生的道德文章,闻名已久,我家有一小儿,希望托付在先生的门下好好受教。”某先生受宠若惊,赶紧谦让道:“我不过是一个来自南方的读书人,这次来京城应试也没有考上,怎么敢妄为人师?何况我现在已经收拾好行李,马上就要回家乡了,恐怕难以从命。”
这家主人叹道:“我家嫂寡居,只留下一个幼子,一直想找一个好老师来教导他,先生既然已经来到京城,何不在此静候下一次科考,这样也免受来回奔波之苦。”见先生不肯答应,主人便一再婉言相劝。某先生转念一想,自己来回奔波也要浪费不少时间,倒不如在这里作三年老师,以待下次科考,于是便答应了下来。这家主人再三道谢,临走时告诉他说:“先生姑且在这里等候,过几天我会派人来接你。”某先生唯唯答应,等那些人走了后,心想这事情太过于突然,不免觉得有点半信半疑。
过了几天,又是在深夜时分,前次来的仆人带了几个人,牵了一匹马来请某先生上路,另外几个人则帮着扛行李,一行人静悄悄的打着火把而去。某先生骑在马上胆战心惊,所走的路也全都是从来没有走过的。在茫茫夜色中,也不知道走了多久,一行人来到一个高墙深宅,里面规模宏大,看起来主人非富即贵。仆人把某先生引到其中的一个院子,便请先生下马,卸下行李,并嘱咐他说:“先生就在这里歇息,千万不要乱走,要是饿了或者渴了,只要叫我们就可以了。我家主人明天就会来见你。”
第二天,这家主人果然带了一个小孩子,向先生行拜师礼,某先生看这个弟子年纪很小,头发刚刚覆额,但看起来却是见过大世面的。主人对某先生说:“家嫂对此子颇为溺爱,先生千万不要责罚于他。”于是这个小弟子便每天午后到这里读书,此子倒是比寻常儿童要聪颖许多,某先生对之也尽心尽力,相处颇安。该家主人对先生供奉甚丰,有时候也会过来聊聊天,给先生解解闷。至于给某先生的束修(工资),从来不经某先生之手,都是由该家主人代为寄出。不久,某先生便收到家书报平安,并说:“已收银若干。”
就这样,某先生在这个院子里一呆便是三年。一天晚上主人过来,某先生便对主人说,今年马上要大考了,想辞去教职参加科考。主人不肯答应,呵呵笑道:“先生不用担心,今后一定会飞黄腾达的,姑且再教吾子三年吧。”某先生无可奈何,这样又过了三年,不免有些怨望之辞,于是主人过来道谢,说:“吾子承蒙先生教导,如今已能自立成人,先生有求于功名,不敢再留,当敬送先生而去。”
某先生大喜,便收拾好东西后准备离去。一天晚上,仆人又引导他到了一处,说:“先生姑且先在这里等待一会,等天亮了就带你出去。”不久,便听到殿外传呼召见,进来几个穿着太监衣服的人过来引导,所过之处都是金碧辉煌的森严宫殿。某先生没见过这架势,吓得走路都哆嗦,好不容易到了一殿,前面有人高踞在龙座之上,某先生偷偷看了看,不看倒罢,一看被吓得魂飞魄散,上面坐着的乃是自己教了六年的弟子,原是当今皇上康熙。某先生吓得赶紧俯伏在地。随后,小皇帝命赐先生为词林官。某先生出去后,汗流浃背,背上的衣服都全湿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9、康熙突袭扳倒鳌拜
康熙登上王位的时候年纪甚小,为避免亲王擅权,顺治帝安排由孝庄太皇太后训政,外部则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大臣辅政。
刚开始的时候,四大臣还能够和衷共济,通力合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四人的矛盾也开始逐渐暴露出来。索尼本是首辅,但日渐年老力衰;苏克萨哈则和鳌拜一直不和;而遏必隆为人软弱,后来逐步倒向了鳌拜的一边。
鳌拜本是骁勇善战的满族勇士和功臣,开始时还谨慎行事,但后来随着势力的增大,便开始居功自傲,日益专横。还结下不少死党,以排除异己。最过分的是,鳌拜唉经常小皇帝面前高声呵斥群臣,甚至还敢当众顶撞康熙小皇帝。
康熙十四岁亲政前,首辅索尼病死,而苏克萨哈又被鳌拜罗致罪名处死,遏必隆本是鳌拜一党,当时鳌拜可谓是权倾一时,朝中的很多大事,居然都是由鳌拜在家中议定,然后拿到朝中通过后施行,康熙小皇帝心中气愤,但又无可奈何。
据《啸亭杂录》卷一中说,鳌拜因为正白旗圈地一事,以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联登、户部尚书苏纳海与之产生矛盾,便将此三人设法诛杀,而康熙虽想干涉,但终究有心无力。还有一次,鳌拜故意托病不朝,要康熙亲自前往看望。康熙忍气吞声的去了鳌拜家中,进了其卧室后,御前侍卫见鳌拜脸色突变,赶紧趋前揭开鳌拜的席子一看,下面果然藏有利刃。
康熙心里清楚鳌拜心怀不轨,但还是很镇定的笑道:“刀不离身,本就是满洲故俗,不必大惊小怪的。”说完,康熙一行人便赶紧离开。鳌拜以为小皇帝害怕,还自以为得计。
经过这件事后,康熙下定决心要除掉鳌拜,以去此大患。但是,正如《鹿鼎记》里所说,鳌拜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