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开元风流-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启动。

    苏颋这时已经不敢小觑王维了,虽说少年人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但年轻人的思维却更加开放,所以副相苏颋开始对王维更加期待起来。

    看到王维所写的解决方案,苏颋一下子激动的站了起来,引得政事堂中的一些吏员面面相觑,不知道这位总是安静做事的副相为何突然这么激动。

    王维的解决方法将骈文翻译过来就是“让国库拿出几万缗钱来设立南北两市,用于以平价收购百姓手中的那些可供官府使用的滞销物品,同时允许东西两京文武百官预支官俸,以便使质量优良的官钱能够流通到民间去”。

    苏颋觉得这个想法不错,确实具备可行xìng,若是他静下心来思考的话,或许也能想到这个方法。

    这个王摩诘,还真是给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

    求收藏票票~~~~~~~
119、一片赞誉
    ()    苏颋很快就平静了下来,他给了王维这份答案很高的评价,并准备亲自将这份试卷推荐给首相宋璟与皇帝陛下评鉴。

    由于时代的局限xìng,他无法想象“纸”可以当作货币用,他对王维最后“画蛇添足”的东西也不赞同,既然王维认为信用是维持货币的最重要的因素,那又怎能铸造价值不足的货币,硬说它超过本身的价值呢?

    苏颋将这些“画蛇添足”的东西归类于年轻人的狂想,所以并没有太过追究,若是王维的答案真的完美无缺,老辣无比,他还真的怀疑是不是王维作弊了。

    毕竟年轻人的答案虽然让人惊喜,却免不了有些毛躁,这才符合常态。

    不过王维给他带来的惊喜已经足够了,苏颋最看中的还是王维如何让官币快速流入市场的办法,他觉得自己再查漏补缺一下,简直完美。

    想到此,苏颋不由一愣,随即有些自嘲的摇了摇头,怎么觉得自己天生就是当副相的料啊,总是为人查漏补缺。

    这个王摩诘,rì后必定前途远大,苏颋有些感慨的想着,他觉得自己之前对贡士们下的定论太过武断了,王维这名年轻的贡士还真不能以常理度之。

    苏颋不由又起了兴致,准备一口气将剩下的卷子阅完,希望能够发现与王维媲美的人,结果却让苏颋大失所望。

    人就怕有对比,若是没有王维这个珠玉在前,也许苏颋放低标准,还能从后面贡士的卷子中找到亮点,但看了王维的答案之后,后面贡士们的答案简直就是味同嚼蜡,若不是他烦躁的心境已经平静下来,说不得还要像一开始那样写一些差评。

    差评归差评,苏颋却不会特意去做那恶人,他向来是个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才不会去故意破坏这些贡士们的前程,若试卷中有像王维那么出sè的话,他反而会大力推荐。

    匆匆将后面的卷子翻完,他便决定马上将王维的卷子拿去给宋璟看,毕竟王维的卷子上确实有解决当前麻烦的方法,虽然尚不完备,但这已经有了大体的框架,然后与首相以及其余官员讨论之后,再呈给皇帝陛下,得到圣裁之后,便能实施下去,尽快解决长安交易停止的问题。

    苏颋见到宋璟时,这位首相也恰巧在阅卷,宋璟起初还特意翻了翻自己负责的卷子,看看有没有王维的,如果有的话,他当然不会特意照顾,而是会用更加挑剔的目光看待王维的卷子。

    可惜宋璟并没有看到王维的卷子,让他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有些遗憾,他对王维越严苛,意味着他越期待王维这个人。

    当苏颋将王维的卷子拿到宋璟面前时,他脑袋还有些转不过弯来,以为苏颋知道了他与王维之间的关系,难不成是因为王维这厮平rì里用他的名头招摇,然后传出了这样的风声?

    想到此,宋璟心里略微愠怒,他可是最讨厌这种仗着有后台而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了。

    只是苏颋的下一句话便打消了宋璟的愤怒:“广平,快来看看这个王摩诘的卷子,他所写的策问答案真的非常jīng妙,我觉得他之前能在省试中拿下第一,确实是真才实学!”

    听到这话,宋璟顿时起了好奇心,不由讶然道:“哦?这个王摩诘真的有你说的那么出sè,莫不是他走了你的门路?”

    听宋璟的语气,就知道他是在开玩笑的,他与苏颋私下里的关系确实不错,不过在别人面前,两人却总是表现得十分疏远与冷淡,这就是做给别人看的,包括皇帝陛下在内,可都不希望首相与副相的关系太好,表现得铁板一块,让人忌惮。

    苏颋笑着摇了摇头,他的笑容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像个慈祥的老爷爷,他感慨道:“我倒是希望这王摩诘走我的门路,这可是一块良材美玉,不仅有诗文之才,还是个jīng通实务、有急才的年轻人,rì后前途不可限量啊。”

    苏颋这无心的话,却又让宋璟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王维走得就是他的门路,还写了一首非常不错的自荐诗《献广平公》。

    宋璟自然没有想到,王维的这一份试卷居然能够打动苏颋,虽说苏颋为人宽厚,但却很少推崇什么人,宋璟还是第一次见到苏颋这么赞赏一个年轻人。

    接过试卷,宋璟倒是暂时放下了思绪,既然苏颋这么看重这份试卷,那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可不能像审阅其他贡士试卷时那样漫不经心。

    宋璟很快就被王维的策问答案吸引住了,脸上本来还算线条柔和的表情,渐渐变得严肃起来……

    看完之后,苏颋正想说些什么,宋璟却又摆了摆手,再次拿起试卷,又读了一遍……

    旋即宋璟才叹道:“后生可畏啊。”

    苏颋依旧带着祥和的微笑,不由附和道:“我就说这王摩诘确实是有真才实学的,虽然某些地方还稍显稚嫩与毛躁,但再去历练一下的话,或许可为国之栋梁。”

    宋璟却意味深长的说道:“还好不是乱世。”

    比起苏颋看重王维那些属于正常范畴的答案来,其实宋璟更看重王维那近乎狂想的东西,他隐隐觉得这个王摩诘确实不是池中之物,他的身上,似乎蕴含着一种变革的力量,让宋璟这个貌似开明实则古板的铁相十分忌惮。

    苏颋被宋璟的话弄得有些摸不着头脑,难不成这王维还真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jiān雄”?

    不过宋璟很快就摇了摇头,在心里自嘲道,不过是一个未满弱冠的少年郎君而已,自己怎么会有忌惮的想法,真是奇怪……

    苏颋想不出宋璟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也并没有将宋璟的话放在心上,而是用询问的语气说道:“广平,你看这王摩诘第二题的解决办法如何,我倒是觉得这还是有可行xìng的。”

    宋璟点头道:“不错,可以实行,召集一下政事堂中的官员,把细节完备一下,我们便一起去觐见陛下。”

    而后宋璟又让人将自己的幕僚找来,作为宰相,当然不可能真的一个人处理所有的事情,好比后世的领导人都有自己的智囊团一样,宋璟与苏颋也有自己的幕僚。

    看了王维的试卷,苏颋都有将王维招到自己手下当幕僚的想法了,只是他知道这种事情不太可能,就凭这样出sè的答案,王维必定是新科进士,只听说过考不上科举的文人才去当幕僚曲线救国,从没听说过新科进士去当什么幕僚的。

    很快不少官员幕僚就陆陆续续的来到了这里,他们最近的压力也比较大,有不少指责声出现在了中书门下。

    宋璟并没有多说什么,而苏颋则让大家传看一下王维的试卷,并完善试卷上的方案。

    起初这些官员心中自然小有抵触,难道那些只会耍笔杆功夫的贡士真的能提出什么好的方法?

    待到看了王维的解决方法后,众人的神sè都比较jīng彩,甚至都有人激动的议论了起来:

    “这个方法确实不错,十分具备可行xìng,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王摩诘?好像是个诗人吧,没想到年纪轻轻却有这等实干之才……”

    “这下子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照这个方案实施下去,过不了多久长安就能恢复正常了。”

    “凭借着这份卷子,王摩诘肯定是一榜进士,若不是上面有些东西写得太过荒诞,也许能中个状元,好像他还是省试第一吧,真是后生可畏啊!”

    ……

    见到这么多人称赞王维,宋璟有些诧异的摸了摸自己的须髯,他可真的没想到王维还没入官场就会被这些中书门下官员一致称赞的一天。

    虽然当rì他与王维之间的交谈,就能感受到这个年轻人非常有想法,只是心中依旧没有太把王维当回事,让王维为自己送一封信,只是自己动了爱才之心,随意为之而已。

    但宋璟却没想到王维就是那种给一丝机会都能牢牢抓住的人,也许没有宋璟的那封信,王维就没法通过省试,没法通过省试,自然也就不可能凭借这殿试的一份答案,引得所有中书门下官员称赞的这一天。

    很快整个方案的细节就被讨论了出来,之后还有人说纸币这事其实也不是不行,关键是这纸必须只能朝廷能造,而且需要防伪,可惜以现在的技术根本达不到。

    多数官员并没有将这旁枝末节的小事放在心上,他们将一切细节讨论完毕后,便让专人写好了一份报告,自然是比较直白易懂的散文,而非骈文。

    说起来王维能将这样的策问答案,用骈文写得这么jīng准,还真的让人惊叹,毕竟骈文是讲究对仗与押韵的,就凭这样的文学功底,王维就让这些官员们刮目相看了。

    随即宋璟、苏颋二人便拿着王维的试卷与这封报告,去觐见皇帝陛下了。

    =============

    求收藏票票~~~~~~~
120、简在帝心
    ()    宋璟与苏颋两人从宣政殿前左边的中书省走出,往宣政殿以北九十五米处的内朝紫宸殿行去。

    每次行走在这辉煌壮丽的大明宫中,宋璟心中都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自豪感,虽说这宏伟巨大的宫殿群是在高宗时期完工的,但它依旧象征着整个大唐的富饶与昌盛。

    大明宫能让宋璟有如此触动,并不是什么让人惊讶的事,因为它实在太雄伟壮丽了。

    它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běi ;jīng紫禁城的四倍,相当于三个凡尔赛宫,十二个克里姆林宫,十三个卢浮宫,十五个白金汉宫,五百个足球场。共11个城门,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就是到了现代,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

    其中宣政殿算是皇帝临朝听政之所,称为“中朝”,殿前左右分别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弘文馆、史馆、御史台馆等官署。在殿前130米处,有三门并列的宣政门,左右是横贯式的宫墙,墙、殿之间形成较大的院庭。

    宣政殿之后有紫宸门,门内有紫宸殿,为寝区主殿。紫宸殿东有浴堂殿、温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东西并列,是皇帝rì常活动之所。紫宸殿北有横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寝殿区。紫宸殿为第三大殿,是大明宫的内衙正殿,皇帝rì常之间的一般议事,多在此殿,故也称天子便殿。

    所以紫宸殿又被称为“内朝”,能够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原因是入紫宸殿必须经过前宣政殿左右的东西上阁门,所以称之为“入阁”,能够“入阁”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在当时是作为大臣颇为荣耀的事情。

    宋璟从第一次“入阁”的紧张激动,到现在频繁出入紫宸殿,早已显得波澜不惊。

    而他的心愿,便是再将这个大唐往更辉煌的地方迈出一大步,然后自己以“名相”的身份名垂青史。

    即使宋璟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前些年宫廷斗争非常激烈,政权交叠十分频繁,导致整个大唐都陷入一种混乱的状态,比起太宗时的贞观之治来说,显得有些差距。

    不过现在,整个大唐已经初步拨乱反正,李隆基的励jīng图治也让宋璟看到了超越贞观之治的希望,也许开元这个年号,会在历史上留下很深的印记。

    首相与副相两人联袂而访,自然很快便见到了皇帝李隆基。

    李隆基这时的穿着并不正式,倒是显得十分休闲,不过即便如此穿着,他的容貌依旧显得十分雄伟俊丽,是个非常出sè的美男子,他今年才三十多岁,整个人的气质经历过残酷的宫廷斗争的熏陶,显得十分成熟。

    李隆基身上还有淡淡的“王霸之气”,其人格魅力确实强大,也许碰到一些英才,只需“虎躯一震”,便会让人“纳头便拜”。

    李隆基已经登基有六年了,一直兢兢业业,励jīng图治,知人善用,得到了不少大臣的赞赏,而整个大唐,也以几乎看得见的速度改变着。

    见到自己的两位“左膀右臂”,李隆基的脸上浮现出了和煦的笑容,这两位老臣的能力,以他那卓越的眼光,是非常了解的。

    看来这次因为新的货币政策,而导致的长安人心浮动,交易停止的问题,应该会妥善解决了……李隆基十分自信的想着。

    一直恭敬的站在李隆基身后的,是右监门卫将军高力士,知内侍省事,俗称“大内总管”,他深得李隆基的信任,本身能力也比较出众,甚至有与宰相一起讨论国事的资格。

    宋璟与苏颋两人,就没有一个轻视高力士这个内侍的,反而因为高力士的才干,而对他十分欣赏。

    虽然宦官与文官常常不对路,但由于高力士这人“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再加上他确实有非凡的政治眼光与决断xìng格,使得他获得了文官们的敬重。

    行了君臣之礼后,两位宰相将刚才的事情禀报给了李隆基,自然便印证了李隆基刚刚猜想,为此他心中洋洋自得,觉得自己的预感总是十分正确。

    高力士将报告与试卷都递了上去,只是不经意间瞟到试卷上王维的名字时,不由一怔,心里颇为惊讶,难不成这解决方案还与王维有关?

    接下来苏颋的陈述无疑证明了这一点,他详细的陈述了一下整个解决方案,让李隆基更加透彻理解这个方案。

    李隆基如今还十分贤明,自然完全采纳了这个能让长安恢复稳定的方案,不过他更感兴趣的,还是宰相口中提到的“王维”。

    对于王维的诗名,李隆基已经早有耳闻了,每次王维有新诗一出,他的后宫里传得最快,没办法,这个时代娱乐的东西确实很少,导致有不少人都喜欢唐诗,就好比后世的流行歌曲一样。

    李隆基作为一个热爱文学艺术的皇帝,自然也是欣赏王维的诗才的,只是欣赏归欣赏,在他眼里,王维的地位更像是他养的那群梨园子弟,专门用来取悦别人的,即使拥有的偌大的名声,也改变不了这一点。

    比起王维这样的诗人,李隆基更欣赏苏颋这种既有文才又有干才的能臣,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诗人做事能力都很差,像那位在文坛上颇有名气的贺知章,办事能力还是不错的。

    王维的这份殿试试卷,一下子就改变了李隆基对王维的看法。

    现在的李隆基,确实是个非常出sè的皇帝,不仅政治手腕高超,更关键的是他的眼光非常准确,从挑选的第一任首相姚崇,到现任首相宋璟,都是他亲自任命的,而两位首相的做出的功绩,更是体现了他的识人之明。

    这次他那超常的直觉与敏锐的眼光又告诉他,这个王维是个人才,虽然十分年轻,但只要经过踏踏实实的锻炼,rì后或许也是个栋梁之材。

    不过此时李隆基却没有提王维的名字,而是赞赏并采纳了两位宰相的方案后,再让人将所有的贡士卷子都呈上来给他看,以裁定进士的排名。

    李隆基虽然采纳了这个方案,但却还要经过一套程序才能实行,而不是什么“金口玉言”,直接下旨就能执行。

    程序是这样的:中书省专门负责起草命令,它的一把手叫中书令,正三品,即首相宋璟(此时宋璟身上并无‘中书令’这个官职,但却有中书令之实,他的官职是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他从李隆基那里领受了意图,回到省里之后,就将皇帝陛下的讲话jīng神传达给了自己的得力部下——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正五品上)是中书省繁杂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正职领导中书令和副职领导中书侍郎(正四品上)只负责“从宏观上指导”,此时的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副相苏颋,而具体的工作则是由中书舍人来完成。中书舍人一共有六个人,因为尚书省有六个部,所以,中书省就设置了六名中书舍人,一人对应一个部。

    中书令根据皇帝指示的类别,将草稿的任务交付给其中的一个中书舍人。这个中书舍人要依据皇帝的指示jīng神和中书令的讲话纲领,以皇帝的口吻起草一份诏书,这个艰苦的过程却有一个诗意浪漫的名称,叫做“五花判事”。

    草稿拟成之后,中书令会对草稿进行润sè修改,形成正式的范本,而后将之呈递到皇帝李隆基的案头。皇帝李隆基会对这个范本进行审查,看看这帮大臣是不是领会了他的意图。如果他不满意,就会将诏书发回中书省重拟;如果同意,只需要用红笔在诏书上批一个“敕”字就行了。

    紧接着,这份经由李隆基的龙爪批红的敕书会被中书省转送到隔壁的门下省。门下省实际上是一个复核部门,职能就是审核体现皇帝主观愿望的敕令是否遵循客观规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具有可cāo作xìng。

    拿到敕书以后,给事中(正五品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