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英雄传-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静呢?此人与李世民关系更亲近一些,但是因为嫉妒裴寂的地位,最终获罪,被李渊杀了。而此事也被看作是唐高祖与李世民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这两个功臣没有进入凌烟阁,各有各的原因,裴寂是高祖李渊的红人,李世民不愿意把他列入,列入他不就冲淡了李世民集团在建国中的作用吗?那么刘文静为何没列入呢?那是因为刘文静是高祖李渊杀的,李世民虽然惋惜,但是高祖去世不到十年,你就把刘文静列入凌烟阁,这不等于在天下人面前驳高祖的面子吗?这也是太宗不愿意做的。

    太宗就是这样成功地用图画凌烟阁的方式向天下宣扬了自己的合法性,所以说,高耸的凌烟阁不仅标志着唐朝开国叱咤风云的历史,也标志着帝王的心机。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唐代宗图画凌烟阁的动机。

    贞观十七年之后一百余年凌烟阁里再没有大的举动,这一时期唐朝总的来说处于相对和平的时代,国力也在稳步上升。安史之乱的爆发打破了这一切,这一场大战乱造成了国力的由盛转衰,同时也诞生了一大批平叛的英雄人物。怎么表彰他们呢?除了封官许愿,代宗又想到了凌烟阁。于是在宝应元年(762)和广德元年(763)两次图画凌烟阁,这次进入凌烟阁的功臣多达三十二位。可见在代宗心目中这些人的地位不亚于开国功臣。

    这其中就包括当时的皇子、未来的唐德宗李适(kuò)、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都是平定安史的功臣。不过里面也有些人耐人寻味,比如薛嵩、田承嗣等,这些人的特点是本身是安史叛军成员,最终举地投降官军。虽然归降,但是这些人仍然握有军队和实权,代宗把他们列入凌烟阁,纯粹是为了笼络他们。这些人也是后来藩镇割据的基础。有关他们咱们后面会讲到。

    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两个人值得关注,谁呢?程元振和鱼朝恩,这两位身份特殊——宦官。咱们知道唐朝后期政治上的一大弊端就是宦官专权,宦官逐步控制了朝廷和军队,甚至换皇帝、杀皇帝。安史降将和宦官进入凌烟阁,充分说明凌烟阁开始变味了,开始变成了向各方政治势力妥协的工具了。

    下面再来看看唐德宗图画凌烟阁的原因。唐德宗是个命运多舛的皇帝,经历过安史之乱,自己即位后雄心万丈想收服藩镇,却遭到失败,甚至被叛军逼迫逃出长安,逃到了奉天城(今陕西乾县),敌军围攻,险些遭遇不测,多亏多方勤王之师才幸免于难,因此被他图画凌烟阁的功臣中就有李晟、马燧等一批所谓“奉天定难功臣”。当时的德宗历经磨难,看到凌烟阁时感慨良多,他说:“我行西宫,瞻宏阁崇构,见老臣遗像,颙然肃然,和敬在色。”我路过凌烟阁,看到那些老臣遗像,肃然起敬。他又说:“睹往思今,取类非远。且功与时并,才为代生,苟蕴其才,遇其时。尊主庇人,何代不有?”(《旧唐书李晟传》)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也要表彰自己的功臣。所以他也大规模图画凌烟阁。

    至于唐宣宗,他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的统治比较清明,国家也比较安定,于是宣宗被人称为“小太宗”,而他图画凌烟阁的目的,实际上是对建国以来的历史做个回顾,因此他表彰的人物特点是数量多而且时间跨度很大,以前有些没进入凌烟阁的人物在他手里进入了,比如上文提到的裴寂、刘文静,张柬之、张九龄等人。他是以一个后人的眼光在回顾本国史,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公平。
第7页 : 第二讲 凌烟第一臣长孙无忌
    最后一个图画凌烟阁的皇帝是唐昭宗,晚唐的皇帝。此时的唐朝皇帝已经权威丧尽,政权风雨飘摇,唐昭宗曾经遇险,一个叫刘季述的宦官发动政变,把昭宗囚禁起来,逼着他把皇位禅让给太子,仰赖神策军将领发动突袭杀死了刘季述,昭宗才捡了一条命,因此被他图画凌烟阁的是几位救他的功臣,孙德昭、董从实、孙承诲。此时的凌烟阁身上折射出来的就是皇权的战战兢兢。

    我们的讲座,将在这三百年间百余人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二十余位人物加以介绍,每人一讲,贯穿整个唐朝历史。下一讲,我们将从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入手,分析一下为何他是凌烟阁第一臣,看看他的功绩与他的败亡。谢谢大家!

    第二讲凌烟第一臣长孙无忌

    凌烟阁第一功臣是谁?长孙无忌。唐太宗的凌烟阁诏书里,排名第一的就是他。长孙无忌何许人也?长孙皇后的哥哥,唐太宗最信任的大臣,唐高宗的亲舅舅,武则天的死对头,中国最后一个贵族。为什么说他是最后一个贵族呢?因为在他身后,中国的贵族政治走向了没落,官僚政治全面兴起,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宋以后的中国可以说有贵人而无贵族政治,从这个角度来说,长孙无忌是中国贵族政治最后的代表性人物。下面,咱们就用这几句话概括长孙无忌的一生。

    他为何是凌烟阁第一功臣?在我看来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关陇集团和外戚双重身份。

    长孙无忌是鲜卑人,虽然是鲜卑人,但是长孙无忌文化功底相当深厚,《旧唐书》说他“好学,该博文史”。先祖一直是北魏、西魏、北周、隋朝著名大臣。这一点对长孙无忌一生影响巨大,这不仅因为他是官二代,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所处的这个集团是个叱咤风云的集团。什么集团呢?关陇

    贵族集团。这个集团以出身关陇地区的军功贵族为主,自打西魏、北周以

    12来一直是左右国家政治的中坚力量,创立者就是北周的创立者宇文泰。这个小集团人不多,但个个是人物,其中包括隋文帝家族、唐高祖家族、瓦岗军领袖李密家族,还有个天下第一老丈人独孤信。独孤信为啥叫天下第一老丈人呢?他是宇文泰好友,八大柱国之一,位高权重,人家一共七个女儿,长女嫁给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也就是北周明帝。四女嫁给李虎之子李昺,生了个儿子叫李渊。七女嫁给杨坚,生了个儿子叫杨广。大家注意啊,中国历史上一门出几个皇后的不是没有,有。但是一门出三个皇后,而且还是三个不同王朝的皇后,其中两个王朝还是未来时,这绝对是独一门。独孤信雄霸中国老丈人排行榜第一名一千多年了,看来以后也没有打破记录的希望了。为啥会出现这样的巧合?那就是因为这个小集团后来左右了整个政坛,权力高度集中在他们手里,那么他们内部通婚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小概率事件。

    说这个故事的目的就在于告诉大家,关陇集团是当时中国政治的核心力量。长孙无忌后来就是这个集团最后的代表性人物。这里顺便说一句,《旧唐书》说长孙无忌祖籍洛阳,那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所有在洛阳的鲜卑贵族都被迫把籍贯改为洛阳了。

    第一讲我就说了,凌烟阁的设立是大有用意的。表面看起来是表彰建国功勋,可是长孙无忌在建国战争中真的作为不大。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举兵,兵锋直指长安。此时的隋朝已经是四分五裂,一片混乱。当李渊过关斩将来到关中的时候,长孙无忌投靠了李渊。他来到隋炀帝的一处行宫长春宫拜见李渊,长春宫在今天陕西大荔县。从这点你也可以看出来他不是建国功臣,人家都打到关中了他才加入,起码可以说太原举兵没他的份。

    李渊见了长孙无忌,任命他为渭北道行军典签,官职并不算高,不过李世民见了他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两人从小就认识,而且在四年前李世民娶了长孙无忌的妹妹为妻,也就是著名的长孙皇后。此后,长孙无忌在建国战争中的作用史书记载寥寥无几,《旧唐书》说他“常从太宗征讨”。也就是说啊,长孙无忌这个建国功臣当得实在有些抱歉,基本上没什么显赫功绩可供夸赞。后来太宗自己也这样评价长孙无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那为啥长孙无忌能名列凌烟阁第一?首要原因就是人家这个身份,外戚加关陇集团,大家都知道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之间感情有多好,那是中国古代皇家中少有的真爱夫妻,所以长孙无忌也就备受重用。有的人实在看不惯,就在太宗面前上密表提意见,说您也太重视长孙无忌了吧。长孙无忌自己也不安,怕树大招风,于是向太宗提出辞职,最后无奈,太宗解除了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的职务。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又想提拔他为司空,长孙无忌又委托高士廉请辞,太宗对高士廉说:“朕若以无忌居后兄之爱,当多遗子女金帛,何须委以重官,盖是取其才行耳。”(《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我要是冲着他是个外戚重用他,那还不如干脆多给他金银财宝就可以了,我重用他是因为他才能高超。实际上唐太宗心里看重的还是长孙无忌的身份——外戚,加上是关陇集团成员,双重保险,这种人自己用着放心。
第8页 :
    第二个原因,玄武门首席功臣。

    史籍中频繁出现长孙无忌的名字是从玄武门事变开始的。秦王李世民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矛盾日益尖锐,双方都在暗地里大做手脚,勾结内廷外廷,私蓄武装,准备将对方置于死地。这个事件很多观众都熟悉。咱们来看看长孙无忌在这里面的表现。

    作用之一:首倡发动政变。

    我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长孙无忌在玄武门事变中的作用——一言九鼎。当时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正在鼓动高祖杀掉秦王李世民,秦王府陷入了一片恐慌中,房玄龄是李世民的智囊,他想劝李世民来个先下手为强,但是觉得自己不好开这个口,于是他找到了长孙无忌,说:“今嫌隙已成,一旦祸机窃发,岂惟府朝涂地,乃实社稷之忧;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正在今日!”(《资治通鉴》卷一九一)什么叫周公之事?就是指周公杀死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这么要命的话,房玄龄觉得只有拉上长孙无忌才能说出口,可见他知道长孙无忌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分量。↑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房玄龄刚一说完,长孙无忌大腿一拍:“吾怀此久矣,不敢发口;今吾子所言,正合吾心,谨当白之。”(《资治通鉴》卷一九一)我早都想说这个话了,你所说的正合我意,我去跟秦王说!

    于是他去面见秦王,说出了这个话,这可是第一次把杀死太子和齐王的计划放在台面上谈论,可以想见当时李世民的紧张与不安,长孙无忌开了这个口,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才敢进一步劝说,给秦王加温。但是,秦王一时还不敢下决心。

    作用之二:独力支撑。

    人家太子和齐王那边也没闲着,当时他们商议,觉得秦王府里最主要的智囊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把这两人赶跑就好了,于是他们在皇帝面前进谗言,将房玄龄、杜如晦放逐到外地了。这下子,李世民面前能说机密14话的心腹就剩下长孙无忌了,《资治通鉴》记载说:“世民腹心唯长孙无忌尚在府中。”这阶段能帮李世民出主意的也就他了,长孙无忌没放弃努力,日夜反复劝说李世民,这才帮助李世民下了发动政变的决心。

    李世民决心举事,于是让长孙无忌秘密将房玄龄、杜如晦招了回来,这是违背皇命的行为,掉脑袋的事情,所以做得非常机密,房玄龄、杜如晦打扮成道士的模样跟随长孙无忌潜入长安。

    作用之三;诛杀建成、元吉。

    到了玄武门事变这一天,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等骁将一起随同李世民进入玄武门。当然,在诛杀建成、元吉的过程中尉迟敬德才是首功,但是在整个行动策划的过程中,长孙无忌居功至伟,尤其是他第一个在李世民面前说出了大家想说又说不出口的话,就是先下手为强,杀死太子和齐王。就冲这个,李世民也得善待人家。《旧唐书》说太宗即位后立即奖赏他,“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您听听,功第一。

    第三个原因,能力强,忠心耿耿。

    这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政能力强。长孙无忌在行政能力方面是无可挑剔的,这人的确不像一般外戚那样是个绣花枕头,他在太宗朝的宰相当中始终名列第一,处理政务熟练而聪颖,太宗夸赞他说:“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公等所知,朕故委之台鼎。”(《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第9页 :
    第二,主持修订律法。长孙无忌还做过一件大事,影响深远——主持修订律法,唐代建国之初,一切典章制度都沿袭隋朝,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啊,从武德七年开始,唐朝制定了自己的律令典章,但是还不完善,太宗即位后立即开始制定新的律令,《资治通鉴》记载说:“上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学士、法官更议定律令。”(卷一九二)这就是所谓“贞观律”,贞观律的制定长达十一年,比较完备。到了唐高宗即位之后,再次对法律进行修

    正,并且增加了司法解释,形成了著名的《唐律疏议》。主持者不是别人,还是长孙无忌。千万不要小瞧这个事,《唐律疏议》是所谓“中华法系”的奠基石,历史影响十分深远,《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那都是它的徒子徒孙,日本、朝鲜的法律也是模仿它的。人都说罗马帝国之所以名垂千古,不是因为它那个战无不胜的军团,而是因为它给世界留下了一部《罗马法》,他们有《罗马法》,我们有《唐律疏议》,这是长孙无忌对历史的贡献。

    第三,时刻维护太宗利益。唐太宗一生以善于纳谏而著称,但是也有人总是顺着他,长孙无忌就算一个。他对唐太宗的态度跟别人就是不一样,别人对待太宗的忠,是对国家的忠,以国家利益为重。他对太宗的忠,是对太宗个人的忠,以维护太宗私人利益为重。太宗屡次让臣下给自己提意见,长孙无忌回答说:“陛下武功文德,臣等将顺之不暇,又何过之可言!”

    您太圣明了,我们顺从还来不及,哪里说得出什么过失。

    后来在伐辽东的战争中,长孙无忌再次体现出他对太宗个人利益的维护。当时战争的形势是这样的:太宗御驾亲征辽东,长孙无忌等随行。辽东早寒,中原军队冬天待不住,一定要在秋季结束之前战胜敌人。可是,敌人在辽东地区设立了许多山城,一座接一座地打,很浪费时间,当时有人提议干脆绕过这些据点,出奇兵直取敌人腹地,长孙无忌站出来反

    对,他说:“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徼幸。”天子亲征,安全最重要,跟一般将领打仗不一样。所以他建议按部就班,逐步推进。结果这场战争成了一场窝囊仗,唐军没有输过任何一场战役,但就是把时间耗费完了,最后冬季来临,不得不撤离。元代历史学家胡三省评价说:“太宗之定天下,多以出奇取胜,独辽东之役,欲以万全制敌,所以无功。”(《资治通鉴音注》)这是谁的过错?长孙无忌起码要担负部分责任,面临问题,他首先想到的是怎么维护太宗利益,国家利益被放在了第二位。

    所以您千万不要以为唐太宗手下都是魏徵式的直臣,非也。太宗手下也有长孙无忌这样善于维护他利益,有时甚至拍他马屁的人,中国历史上的所谓明君其实都是用人高手,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善于用各色各样的人,善于让各种人为我所用,维护朝廷的平衡。只能用一种部下,只喜欢一种部下的领导不是好领导。

    第四个原因;太宗交托未来。

    图画凌烟阁把长孙无忌放到第一位,还有个原因就是借此烘托其地位,把太子交托给他。不管最后谁做太子,承乾也好,李泰也好,李治也好,那都是长孙无忌亲外甥。画像之后两个月,就发生了一件大事——皇子齐王祐在齐州谋反被镇压,太子承乾听说之后很不屑,齐王算什么,我离皇宫一墙之隔,以后你看我的。结果这话被人揭发。太宗勃然大怒,命令将承乾抓起来,命令长孙无忌等对其加以审讯。

    那么此时形势对魏王李泰很有利了,承乾倒了,舍我其谁。不过这阵子他也有个担心,担心什么呢?朝臣中有人支持他,但也有人反对他,谁呢?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倾向立晋王李治。这时魏王做了一件糊涂事,他私下跑去恐吓晋王李治,他对李治说:“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16乎?”(《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什么意思呢?元昌指的是汉王元昌,太宗的兄弟,他和太子承乾是一伙的,已经被抓起来了。魏王拿他吓唬李治,意思是小心办你个谋反大罪。这招实在是一个昏招,起不到任何作用。李治这个人历来胆小,听了魏王这个话真的被吓住了,在太宗面前侍立的时候面带忧色。太宗觉得不对劲,逼着他说出了实情,李治原原本本一说,太宗恍然大悟:李泰实在是个阴谋家,绝对不能立他,再加上事先审讯承乾时承乾也说了,自己的谋反纯粹是被魏王逼的,自己与魏王不共戴天。所以太宗说:“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濮王泰传》)承乾和魏王哪个也不能上台,承乾不是个东西,魏王上台则承乾和李治都活不了,只有立了晋王李治,承乾和魏王才可能都活下去。
第10页 :
    所以,太宗最后的决定是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这事让人感慨万千啊。要知道,在争位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多少人都被卷进来了,而最与世无争的就是晋王李治,他完全是无欲无求,太宗最开始也没注意他。斗争到最后阶段都白热化了,立谁都不合适,扒拉扒拉一看,就这小子表现好,一点都不争权夺利,得,立他吧。这叫什么?这就叫“不争是争”,是争夺的最高境界,正如老子所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不争,可以让争夺双方都接受你;不争,可以体现高风亮节。最后,这个不争的晋王李治成了笑到最后的人。人生在世,难免竞争,但是竞争一定要急赤白脸吗?一定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