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的前车之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中国目前高涨的经济信心对于经济的意义,谨防中国经济过热,乃至出现经济泡沫。
“中国的经济威胁”
从经济规模上看,中国目前还不大,但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按中国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到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由人民币3624亿元增加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超出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个百分点;1997年至2001年间,在亚洲各国陷入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普遍衰退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依然快速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仍达到,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快7个百分点,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如果以美元来计算,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期间增长3倍,同期贸易额增长4倍。按照购买力平价基准,如果维持目前的增长速度,中国将在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大国。
目前中国是世界钢铁、粮食、纤维以及其他一些重要商品的主要生产大国,中国是世界上吸引海外投资最多的国家,是亚洲各国的主要贸易国,也是亚洲经济的牵引车,中国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在加入WTO之后,这些方面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如果需要,中国可以尝试在众多领域控制国际市场价格,或使国际市场物价不稳定。
1、“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对美国经济构成严重挑战”
2002年美国《商业周刊》第7期,发表了现任耶鲁管理学院院长杰弗里·加藤的一篇题为《当一切都是“中国制造”的时候》的文章,引起了美国政府和美国企业的关注。该文分析说,当世界经济越来越依赖中国的制造厂,将面临巨大的供货中断风险。美国经济已受到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全球供货链的影响,如果发生战争、恐怖主义、社会动荡或者自然灾害,美国乃至世界将遭遇大规模供货中断的威胁。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地位将类似沙特阿拉伯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地位。美国政府应该成立一个政企联合工作组来研究这一问题和采取对策。
如果我们循着这一逻辑推理下去,当然也可以得出对美国更不利的结论:中国可以凭借其“世界工厂”的地位要挟和制约美国。如果中国不给美国供货,美国的许多大企业高端产品的生产将陷入瘫痪,美国民众日常生活用品价格将大幅度上升且缺货,美国的经济和生活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这一结论对美国政府来说是绝对无法接受的,作为世界唯一超级霸主的美国决不可以受到任何它国的威胁。
2002年10月20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华人民产品共和国》的文章,描述了中国正在快速成为世界工厂,虽然美国从中国获得了廉价的产品,美国消费者从中获益,但也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严重危害。
文章分析说,中国的低工资是促进制造业繁荣的重要因素。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13亿人是廉价劳动力取之不尽的来源,工人的平均工资大约为每小时40美分,为墨西哥工人的1/6,美国工人的1/14。
中国2001年的进出口总额为5100亿美元,比1980年增长了近15倍。其中41%的产品出口到美国,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对美贸易顺差最多的国家,2001年,美国进口中国产品的金额比中国进口美国产品的金额多出830亿美元。
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特公司2001年从中国进口了140亿美元的商品,占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的13%。为此,该公司在中国深圳设立了一个拥有300名雇员的全球采购中心。
中国制造的产品向洪流一样流入美国市场。要买一双鞋吗?美国市场上近80%的鞋是中国人的巧手做出来的。电脑呢?位于香港以北50英里处的东莞的各家厂商在2001年生产了全球37%的光盘驱动器、10%的电脑显示器和成千上万的扫描仪、打印机、DVD等。如果东莞一堵车,世界电脑马上就要涨价。
中国企业正在为全世界的消费者生产冰箱、微波炉、彩电等。
根据许多经济学家的预测,随着中国产业升级的快速发展,中国最终将在诸如飞机制造、半导体生产之类高技术和高价值产品领域与美国公司展开竞争,这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美国人来说不是件好事情。如果政治###或外交争端引发商品供应中断,美国经济将受到损失。这种危险已经在最近(2002年10月)的美国西海岸港口发生的罢工事件中凸显出来,当时,来自中国的电脑配件、圣诞节玩具等商品供应中断引起价格大涨。
问题还不仅仅如此,美国为中国廉价的产品付出的代价是美国工人就业机会的丧失。一个接一个的行业,从服装、家具到轻型电子产品等,美国的制造商因无法与中国廉价产品竞争而被挤出市场或将生产线转移到海外去。根据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自1992年以来,美国制造业至少有76万个就业机会被中国夺走了。
在90年代中期,美国市场上销售的自行车有50%以上是由美国工厂自己生产的,美国生产商战胜了来自台湾、日本和韩国的竞争者。但在短短的几年里,美国市场上到处是中国制造的自行车,2001年美国共销售1680万辆自行车,其中约85%是来自中国,美国产的自行车所占的份额已下降到2%。美国公司在价格上根本无法与中国企业竞争,由于中国廉价产品的冲击,美国市场上自行车的价格下降约60%,平均每辆仅77美元,美国的消费者因此节省了数不清的美元,但美国自行车行业丧失了大约8000个就业机会。
索伊制造公司是一家生产轻便工业用加热器的企业,两年前,它还生产了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所有的加热器。如今,它已不再自己生产,转而向中国进口然后在美国销售。该公司的老板说:“以前,我们的工艺水平很高,我们一直作为低成本的生产商而自豪。后来我们发现,我们不仅不具有竞争力,而且跟中国人相比差得很远,他们的价格低得惊人。”
来自伊利诺伊州的企业家乔治·托马斯在芝加哥附近拥有一家有40多个雇员的生产电脑网络设备的企业。他在参加了中国的几个交易会后,对中国充满了兴趣,其配件大都从中国采购。他认为中国在制造业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他算了下列一笔账:中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为1美元,伊利诺伊州工人每小时工资为12美元;中国厂房的租金每平方英尺为2美元,而伊利诺伊州则要美元,如果在中国生产,他的公司离供应商的距离缩短了,运费就能降下来。不仅如此,中国生产的产品质量也非常高,他曾对中国生产的产品能否达到其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表示怀疑,于是他向中国一家工厂发出定做一套网络设备的要求,几天后,他收到了一套完美无缺的样品,他说:“我简直不敢相信。”于是,他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了中国苏州,除了获得了廉价的劳动力外,苏州还向外商减免两年税收,提供廉价的厂房,现成的供应商和消费者网络。
在过去的两年里,一度向美国出口高尔夫球棒、牛仔裤、门锁等商品的数千家墨西哥工厂倒闭了,因为他们的业务被中国企业取代了。
中国的一些企业,如长虹彩电、联想电脑、海尔冰箱和康佳电视等已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良好的信誉,目前正在向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进军。
中国还在投入巨资发展一些可以使中国进入一流经济大国行列的尖端行业,如航空航天、半导体、生物技术等。
中国将在一个又一个的产品制造领域打败美国的企业,最后成为全球最大的产品供应国。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工厂主要为世界市场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玩具、袜子、服装、体育用品和其他日用消费用品,但在90年代,随着大批世界领先技术公司向中国转移,中国产品升级换代加速。在中国的出口构成中,办公设备和通信设备从1990年几乎为零份额增加到2000年的,这类出口单仅2000年就猛增了44%,达435亿美元,使中国进入全球一流技术大国。中国大陆现已成为成套设备和运输设备的世界主要出口国。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在世界制成品出口中所占的份额增加了一倍以上,从1990年的增加到2000年的。
2、“中国已成为美国债券市场的第二大持有国”
2002年5月,国际清算银行发表的季度报告中,首次用专门的篇章分析了中国庞大外汇储备的使用情况。报告称,1999年到2000年,中国投资800亿美元购买美国债券,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美国债券第二大持有国,总额几乎是第三大持有国英国的近一倍。根据###同志在2002年的一次报告中说,中国投放在国外的外汇,每年利息收入达六七十亿美元。按照年利5%计算,需要投资1300亿美元的本金才能获得这一数目的利息收入。同日本一样,中国已拥有影响美国债券市场的金融力量。如果中国在短期内大量抛售美国国债,将造成美国金融市场的大混乱。
3、“中国经济增长对日本的威胁”
在美国媒体的影响下,日本国内媒体近年来也唱起了“###”的论调。
受日本媒体的“###”影响,日本国民开始对中国怀有恐惧心理。在2002年10月5日,也就是日中邦交正常化30周年的时候,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对日本人的中国意识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与1999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日本人的中国意识出现了明显变化。在1999年的调查中,中国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主要是“大”,如“人口世界第一和人口问题”、“辽阔的国土和大陆”、“大国和超级大国”等;在日本人的印象里,中国虽然国土辽阔,却有许多落后的地区。
但在21世纪的今天,日本人的中国印象是一个正在快速膨胀的庞然大物、经济发展很快、非常有发展前途的国家。这使日本人开始对中国怀有恐惧心理。反观日本,经济不景气,出生率下降,再过几年,人口也减少,从而形成日益“缩小”的日本对不断“膨胀”的中国感到恐惧。
(1)“中国人在国际市场上抢夺日本人的生意”
在2000年之前,出口到美国市场的中、日产品有较大的互补性。中国主要出口玩具、服装、家具和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日本主要向美国出口半导体、集成电路、通讯设备及汽车高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等,两者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但从2001年以来,这种贸易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输美产品急剧增加,其中包括办公设备、数据装置及其他元件等科技产品,出口额达到108亿美元,而同期,日本输美的类似产品却下滑39%,减少到69亿美元。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电话设备及手机市场。当年,中国输美电话类产品上升63%,而日本下降43%,韩国出口到美国的此类产品上升了110%,马来西亚上升了106%。在电视及视听产品方面,美国从亚洲国家的进口大幅度增加,使得日本再次落后。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方面,来自韩国和台湾的出口明显上升,他们在美国市场份额的增加是以日本市场份额的缩小为代价的。
(2)“中国造成日本产业空心化”
日本国内正在蔓延一种危机感: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正在导致日本产业空心化。产业空心化正通过两种途径发生:一条途径是通过贸易发生,另一条途径是通过日本产业转移发生。
从日本产业现状来看,由于中国廉价产品的涌入,日本国内许多产业受到了重创。开始是纺织行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中国纺织产品进入日本市场和国际市场,日本纺织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均丧失了竞争力。随后是彩电、冰箱和空调等家电行业,中国制造的产品正在取代日本产品。随着中国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将有越来越多的日本产业受到来自中国的挑战。
许多日本大企业正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这将进一步加深日本产业空心化。例如,日本三洋机电公司正与中国家电巨头海尔公司进行全面合作,松下电器与中国的TCL集团携手合作,汽车大企业丰田也决定以天津为中心投资中国。
目前,日本人开始担心日本的核心优势产业———汽车制造产业正受到来自中国的威胁。随着中国产业的发展,日本的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模具厂家正逐步把生产基地迁往中国,这最终将导致日本汽车产业失去竞争力。
也许有人会说,日本对华投资企业正从中国市场赚了许多钱,但从日本产业发展角度来说,日本经济变成了不是依靠出口,而是靠向海外投资赚钱的国家,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日本产业的空心化。
4、“中国对亚洲其他国家造成威胁”
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工业化造成威胁,更对亚洲的其它国家造成威胁。
中国凭借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正在不断抢走亚洲其他国家的贸易和资金。
在20世纪90年代,对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总额的61%,而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占18%。10年后,情况完全改变了:现在外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总额的61%,而东盟国家只占17%。
2001年7月24日《商业时报》发表《东盟必须联合起来行动》的文章,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东盟为代价的,过去投向东盟的大批外国直接投资转向了巨大的中国市场,这一现象使人们产生了中国将会‘掏空’东南亚的担忧。”“由于工资水平低、人民币价值被低估,加上贸易保护壁垒高,中国正迅速向亚洲市场和全球市场渗透,从而压低了价格,抢走了饭碗,偷走了投资。生产被不断外包给中国以及在主要的制造业中失去竞争力,正在‘掏空’这一地区的经济,使未来的经济增长前景十分暗淡。”
特别是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多数亚洲国家的贸易增长势头明显放缓,而中国的贸易增长在这些年里却明显加速增长。这种巨大反差引起了人们对中国“正在将其它亚洲国家淘汰出局”的担忧。
从外资角度看,从1997年之后,外资持续流出东盟国家。1996年,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东盟的外国投资净流入量大约是400亿美元,但从1997年以后出现连续五年的净流出,到1997年和1998年达到了800多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吸引外资金额逐年增长,在2002年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净流入国。
“中国的军事威胁”
1、中国军事力量快速增强
美国国防部在2002年关于中国军事力量的年度报告宣称,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最近几年国防费用大幅度增长,增幅高达两位数。
在战略核武器方面,不清楚中国拥有核武器的准确数据,据推测中国拥有400枚核弹头。
在常规武器方面,中国正从俄罗斯引进了最新型喷气式战斗机、潜艇、驱逐舰、防空体系等,加紧军事现代化。特别是购买了俄罗斯的4艘基洛级潜水艇,并在上面装备了据认为对美军来说难以防范的最新式远程舰对舰导弹,据报道中国还将购买8艘这样的潜艇;中国已经购买了2艘到4艘装备了最新高速舰对舰导弹的导弹驱逐舰;中国购买了100多架装备了最新型空对空导弹的俄罗斯SU…27战斗机以及40多架SU…30战斗机。专家们估计在今后的几年内,中国将大量购买新型武器装备。
中国正在实施一项弹道导弹现代化计划,该计划不仅能改进中国的核威慑力,而且将提高部队应付东亚紧急情况的行动能力。中国的战略导弹有很强的威力,其中包括能把美国本土纳入射程的约20枚洲际弹道导弹。
中国为对抗美国的导弹攻击,肯定会努力增强核威慑力,能装核弹头的中国弹道导弹对在亚洲和北美的美国军事目标能构成威胁。中国今后将增强这些武器。
美国特别关注的另一个领域是非对称武器。中国的军事评论家在谈论台湾海峡发生军事冲突时对美国使用“非对称”手段的可能性。在讨论对美国及其盟国展开信息战,即破坏美国及盟国的信息系统,攻击网站,或用激光武器及其他非常规手段让美国的卫星丧失功能等。
武器扩散问题。中国参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搬运系统的扩散问题,对美国政府来说是个非常大的问题。中国加入了关于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国际公约,受到条约的制约,在扩散活动的范围和程度上比冷战时期要小得多,尽管如此,中国的活动仍然对东南亚、中东以及朝鲜半岛的稳定构成威胁,同时也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
2、台湾问题
根据美国国防部2002年关于中国军事力量问题年度报告的推测数据,中国目前约有几百枚短程导弹,有300多枚对准了台湾。中国还在继续开发、部署空中、海上和地面发射的远程巡航导弹。据推测,到2005年,将有600枚导弹(包括短程导弹和远程巡航导弹)对准台湾。如果台湾海峡发生战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可能用导弹攻击台湾,或用导弹进行海上封锁,或者展开进攻。
在海军方面,虽然台湾海军保持着相对于中国大陆质量上的优势,但是中国拥有比台湾多得多的潜艇,能够构成相当大鱼雷和水雷的威胁。从空中力量来看,台湾空军多年来享有在台湾海峡上空的制空权,但中国能够通过短程弹道导弹、陆地攻击巡航导弹和特别行动部队等资源并用,给台湾的所有机场造成相当大的破坏,并迅速削弱台湾以地面为基地的防空系统以及相关的指挥和控制系统。
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台湾的作战方案肯定会考虑到美国对台湾的支援或军事干预,中国必须想方设法让美军预期到因介入而遭受巨大伤亡和损失的可能,这样才能让美国政府打消干预台湾的念头。
3、美国国防部和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中国军事威胁论及对策
2002年7月12日和7月15日,美国国防部和美国国会的“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分别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力量年度报告》和《美中安全评估报告》,两份报告认为中国正在对美国经济和军事优势构成威胁,并掀起了新一轮“###”的争论。
“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是2000年由美国国会授权成立的,其主要任务是检查美国与中国经贸往来对美国国家安全形成的冲击。
7月12日,美国五角大楼向国会提交了一份有关中国军事力量的报告。这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