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冈边辰巳曾指出的那样,共产党领导层想出一个两强之间中间地带的理论,
认为它正在为摆脱美帝国主义而斗争。根据共产党的看法,正是这种斗争,
而不是冷战,提供了中国内战的直接背景,并证明了全面进攻蒋介石军队在
战略上的正确性。②
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双方的假定都是正确的,他们假定冷战对中国或对
整个亚洲都没有直接关系。美苏竞争和对抗在伊朗、希腊和土耳其等国表现
最为明显。在这些地区,美国正逐渐取代英国作为与苏联对抗的主要力量。
此外,在 1947 年以后,西欧的恢复和集体防御成为美国政策的主要目标,而
苏联则以巩固它对东欧的控制对这些动向作出反应。在这种形势下,亚洲大
都处于附庸地位。战后遍及世界不发达地区的国家主义浪潮使时局变得复
杂,而这一浪潮在亚洲表现得最为显著。但是亚洲的国家主义同苏联的战略
只有松散的联系,而与英美的牵制战略也不能适当配合。如伦敦外交部副大
臣的干事在一份富有洞察力的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
我们面临强烈的国家主义,它在国际关系中是棘手的。尽管原来由日本倡导的泛亚细亚思
想产生东方与西方分裂的危险,但事实上亚洲国家间几乎没有凝聚力,或许可以这样说,和亚
① 《中央日报》,1947 年 9 月 6 日。
② 冈边的论文,载永井阳之助和入江昭编:《亚洲冷战的由来》。
洲国家与西方国家之间相比,亚洲邻国之间的恐惧、不信任甚至厌恶更为强烈。然而,亚洲国
家主义对有西方统治或指导气味的任何事情都异常敏感……很不幸,东南亚及远东各国正当苏
联寻求控制整个欧亚大陆的时候,将经历它们的这一发展阶段。①
这种情况使美国和英国很难设计出一个与亚洲国家共同抑制苏联的有效
策略。事实上,早在 1947 年英国允许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这是英国作为
亚洲强国地位下降的征兆——减少了它在该地区的承诺。美国犹豫不决,因
为它担心会被看成是殖民主义的支持者。美国在东南亚除鼓励欧洲国家让给
当地人民更多的权利外,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在这种环境下,英国和美国对
待中国内战的方针几乎没有结合。在那里这两个国家从来没有像它们在欧洲
或中东那样密切协调它们的行动;事实上美国在中国完全是单边行动,常使
英国官员感到烦恼。
到 1949 年,当共产党人在北京建立了政府并宣布它代表整个中国的时
候,美国的“彻底失败”,像一位英国官员所说的,已很明显。美国既不曾
阻止共产党取得政权,也没有为接受既成事实而准备条件。事实上是没有政
策。相比之下,英国已经开始调整它的方针,并考虑承认人民共和国。在 1949
年 11 月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伦敦的官员以及他们在亚洲的代表同意,“英国
在中国和香港的利益要求尽早从法律上承认中国的共产党政府”。外交部通
知美国:“国民政府是我们过去战时的盟友,并且在联合国中曾经是有益的
朋友。今天他们只代表统治集团,而且他们对剩下的城市地域的控制是脆弱
的。”英国必须接受事实,并通过承认新政权,为中国和苏联出现分裂的那
天做好准备。①在这里,英国的政策再次没有像在欧洲那样以英美合作反对苏
联为转移,而是以在同中国紧密连结的可能框架中寻求自己利益的意向为转
移。与冷战本身无直接关系。
马歇尔的使命失败以后,美国政府继续对蒋介石提供少量的援助。但这
更多地是为应付国内的压力。在美国,某些人民阵线往昔的倡导者(马克斯?伊
斯曼,惠塔克?钱伯斯,弗丽达?欧特利等)正以冷战斗士的面貌出现,并
指控其他人(阿尔杰?西斯,欧文?拉铁摩尔等)曾受苏维埃共产主义愚弄,
或者更糟,曾是苏共的代理人。杜鲁门政府为了使这种反共不力的指责无效,
扩大了对国民党政权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共计 35 亿美元。但是这一援助计划
并不意味美国站在国民党人一边大举卷入的承诺。在人们认为集中力量保卫
西欧和中东部分地区现状最为重要的时候,无论是参谋长联席会议,或是国
家安全委员会(成立于 1947 年),都不愿意将国家资源分散。
苏联对中国局势的发展也非常谨慎。似乎是为了避免给人以莫斯科与中
国共产党人共谋的形象,苏联继续把国民党人作为中国政府对待,当国民党
人被逐出南京后,苏联大使与他们一道去广东。为了怕激怒美国,斯大林不
愿公开支持共产党人。和杜鲁门或艾德礼一样,他不愿意把冷战扩大到中国。
如果说有区别,那就是苏联政府企图与东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岗建立联系,以
保护苏联在中国东北(满洲)的利益。①
上述事态的发展意味着 1945 年后本应在亚洲,甚至世界事务中起领导作
① F17397/1055/6109,见 FO371/76030,外交部文件。
① F16589/1023/10,见 FO371/75819,外交部文件。
① 中岛的论文,载永井阳之助和入江昭编:《亚洲冷战的由来》。
用的中国进入了衰落期。从 1945 到 1949 年,中国一直处在以美苏冷战为中
心的国际政治主要舞台之外。它不与任何一方结盟,而两个超级大国也不希
望把它们之间的争斗扩大到这块被内战撕裂的土地上。与此同时,国民党领
导人未能利用抗战胜利的时机。他们既未得到美苏的合作,也未同其中一方
结盟来反对另一方——这些可能性本可较好地保护其地位。
更确切地说,是由他们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对付日益自信的共产党人,后
者采取攻势。1949 年,蒋介石和他的追随者带着大国地位的梦想去了台湾
岛。也许再过 20 年,中国在一个不同的领导下,会以‘第三世界’领袖的角
色重新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相比之下,日本比它以前的敌人,甚至比日本人自己所预料的更早地被
带回国际舞台。如上所述,按照定义冷战的意思是舍弃人民阵线以求重新结
合,这等于恢复绥靖德、日的框架。事实上,由于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德
国和日本与英国和西欧一起已成为国际稳定的基石,在此基础上苏联及其伙
伴将无法破坏现状。到 1949 年,美日纽带正在取代美、中联系,成为亚太事
务的关键。
1931 至 1949 年中国国际地位的历史展示了日本侵略以及其他国家与其
抗衡的对策,使中国从一个受侵略的弱小牺牲品逐渐转变为一个世界强国,
确定和平的稳定框架中的一个伙伴。但这段历史也揭示,确定一个国家的地
位,在和平时期比在战争时期困难。如克劳塞维茨很早以前指出的那样,在
战争时期,知道谁是敌人就可制定国家的政略和政策。而在和平时期,就不
容易说谁是潜在的敌人。国民党人给其后继者留下了一个提高了的国家地
位,但也把确定和平时期国家外交政策目标的任务留给了共产党人。20 世纪
是一个曾被战争和革命所震撼的世纪,在对它的长期观察中,仍有待于发现
在没有战争时,国家的政策是否能被确定和巩固。国民党人没有机会回答这
个回题。但这并不全是他们的过错。
第 11 章 中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5 年
战争持续了八年。它的直接或间接结果是大约 1500 万至 2000 万中国人
死亡。①财产损失难以数计。而且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精神疲惫,
风纪败坏。因此这场战争对中国人民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并直接有助于 1949
年共产党的胜利。同日本的这场战争,确实是中华民国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① 确凿可靠的数字并不存在。有两种官方的估算:(1)蒋介石 1947 年说军队和 平民的“牺牲”是“一千万”,
明显地是个粗略的近似数,见《国家总动员》, 第 4 页。(2)官方认可的《蒋总统秘录》,第 13 册,199
页记载,官兵“伤亡 数”是 3311419 人(经查《蒋总统秘录》,原书记载为:官兵伤亡三二一一四 一九
人——译者),非战斗人员伤亡数为 842 万人以上。死于与战争相关的原 因——饥馑、缺医少药、传染病
蔓延、征兵、征募劳工等——的人数无疑是 很大的。何炳棣估计 1500—2000 万人死亡,似乎是可信的(《中
国人口研究, 1368—1953 年》,第 252 页)。陈启天提出死亡总数为 18546000,但未指明出 处(《我的
回忆》,第 235 页)。蒋介石的儿子蒋纬国最近提出“伤亡数”为 战斗人员 320 万,平民“大约二千余万”
(《悼敬爱领袖》,第 2 部分,载 《中国邮报》,台北,1977 年 10 月 29 日,第 4 版)。
最初的战役和战略,1937—1939 年
战事是在 1937 年 7 月 7 日午夜前不久的黑夜中开始的。按照庚子协定,
从 1901 年起,日本就已在华北的北平和天津间屯驻了军队。而在那个和煦的
夏夜,一中队日本军队在距北平 15 公里的卢沟桥(马哥孛罗桥)附近举行野
战演习,那里是控制所有与中国南方交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枢纽所在
地。日本人突然宣称,他们遭到中国士兵射击。①紧急点名发现,他们的一名
士兵失踪了。于是,他们要求进入附近中国人驻防的宛平城搜寻。中国人拒
绝后,他们妄图猛攻这座城镇,未能得逞。这就是战争的最初冲突。
日本终究必须对这场战争承担责任,这是不成问题的。起码从 1915 年“二
十一条”要求起,特别是从 1931 年攫取满洲起,他们侵略中国的记录是声名
狼藉的。然而,在卢沟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以及为什么会发生,仍然是有
争议的。通常中国人争辩说,日本人蓄意挑起战端。据称日本的目标是将华
北从南京政府的管辖下分离出去;通过夺取对卢沟桥——宛平地区的控制,
他们就能控制通往北平的通道,从而迫使二十九军军长和冀察政务委员会委
员长宋哲元将军变成一个顺从的傀儡。再则——接下去的论据是——日本人
眼看中国人日益团结,打算趁国民党人变得强大前建立起他们对中国大陆的
统治。
支持这种论点的证据是不缺乏的。例如,1936 年 9 月,日本人曾利用一
次类似的事件,占领了横跨北平至天津铁路的丰台。同年晚些时候,他们曾
枉费心机地试图购买宛平附近约 1000 英亩土地以建造兵营和机场。1937 年
春,日本的军事指挥官们也曾担心宋哲元正进一步受南京影响,从而威胁他
们在华北的地位。还有,
事变前一个星期里,北平曾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之中,谣传日本人即将进攻;
日本野战演习在卢沟桥这样敏感的地点持续了一周。这是异乎寻常,而且扰
乱人心的;亲日的流氓正在北平、天津和保定制造骚乱。而且值得注意的是,
7 月 9 日日本人通知中国人,据认为失踪的士兵已经返回,显然他从未受到
中国人的扣押或刁难。①
但是,这一时期的日本文件表明,日本人既未部署,也不希望在卢沟桥
发生事端。1937 年,东京政府正在实施一项着重发展工业的政策,作为加强
其军事力量基础的手段;而参谋本部就在不久前的 6 月,曾再次命令其野战
军司令官避免发生可能惹起“国际纠纷”的事件。当然,华北的日军军官是
以不买他们东京上司的账著称的。不过,7 月 7 日皇军在华北的规模和部署
说明,野战军司令官们并未对事变作过准备。他们仅有 5000—7000 人(宋哲
① 据说,最初开枪的不一定是宛平驻军,而是第三方,可能是共产党人,他们希望 由此使国民政府卷入与
日本的战争。但是,这种指责得不到有力证据的支持。 见秦郁彦:《日中战争史》,第 181—183 页;片
冈铁哉:《中国的抗战和革命:共 产党与第二次统一战线》,第 54—55 页;阿尔文?D。库克斯:《诉诸
战争:中日 冲突,1937—1945 年》,载阿尔文?库克斯与希拉里?康特罗伊编:《中国与日 本:寻求第
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平衡》,第 299 页。
① 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册,第 359—380 页;李云汉:《宋哲元与 七七抗战》,第 179—
212 页;李云汉:《战争的起源: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 事变的背景》,转引自薛光前编:《中日战争期
间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5 年》第 18—27 页;T。A。毕恩来:《日本在中国》,第 1—39 页。
元的二十九军约为这一规模的 10 倍),而且大多数显然是在不准备应付卢沟
桥冲突的地方从事演习。因此,日本军队仅约 135 人卷入了起初的战斗。②
不管是不是日本人蓄意挑起了卢沟桥战端,事变本来无须导致一场大规
模的战争,因为 7 月 19 日宋哲元签署了一项从宛平撤军的协议,并在其他方
面完全满足了日本的要求。但是,南京和东京的决策者们发生了较大的原则
性争论,这些争论把两个国家推入全面战争。国民政府认为,任何仅由北平
地方当局决定的解决办法,都会支持日本提出华北脱离其管辖范围的要求。
因此,它坚持维护中国在华北的全部主权。它还把几个(2—4 个)师从华中
推进到河北南部,靠近保定,对华北日军形成巨大威胁。另一方面,日本人
以把国民党权力排除出华北的原则作为其政策的基础。在中国人显示力量面
前,他们决心不向后退。因此,他们开始在平津走廊上加强他们自己的兵力。
7 月 25 日,日本人与宋哲元的军队再次冲突。三天以后,华北的日本司
令长官宣布了“一场对采取行动损害日本帝国威信的中国军队进行的膺惩
战”。①四天之内,数以千计的中国守军阵亡,而日本人控制了整个平津地区。
当时双方政府的政策都变得强硬起来。日本首相近卫文麿于 7 月 27 日声称,
他决心取得“中日关系的根本解决”。②而蒋介石也于 7 月 30 日声明:“现
在我们唯有领导全国民众,举国一致,斗争到底”。③
8 月 7 日,蒋介石和他的高级顾问们正式决定进行一场全力以赴的抗战。
④于是,他冒了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有争议的一次风险。他决定把战争的主
战场从华北转移到上海。南京的战略家们认为,比起华北的开阔地带来,上
海更适宜于与日本作战,因为该市的阻塞地区将抵消日本在大炮、坦克和后
勤能力方面的优势。对上海日租界⑤的攻击,也会把日本的注意力从北方转移
过来,使那里的中国人有可能加强他们的防御,特别是关键省份山西的防御。
南方也希望得到政治上的报偿。中国舆论可能会像 1932 年一样支持政府,倘
若它在上海采取坚定立场的话。再则,在靠近大的外国人社区的地方打仗,
也会引起西方列强的关注和同情——还可能进行干涉。①虽然亲国民党的著述
家们依然宣扬蒋的冒险是一次巨大的成功,但是,损失可能远远超出了他最
坏的预料。
蒋介石于 8 月 11 日即已命令首批三个精锐师——以德国武器装备,并由
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和他的德国参谋充当顾问——占领大上海界域
② 秦郁彦:《日中战争史》,第 162—183 页;库克斯:《诉诸战争》,第 297—300 页;詹姆斯? B。克
劳利:《日本探求自主:国家安全与对外政策,1930—1938 年》,第 310—328 页;罗伯特?J。C。布托:《东
条英机与战争的来临》,第 91—95 页。
① 毕恩来:《日本在中国》,第 28 页。
② 克劳利:《日本探求自主:国家的安全与对外政策,1930—1938 年》,第 338 页。
③ 同上书,第 339 页。
④ 许朗轩、张明凯编:《中日战争史,1937—1945 年》,第 1 卷,第 357 页;吴 相湘:《1935—1945 年
中日战争中中国采用的总战略及若干大战役》,载薛光 前编:《中日战争期间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5
年》,第 52 页。
⑤ 上海没有日租界,仅有公共租界与法租界,日本自己宣称上海虹口日本人居住区为日租界,这是没有任
何条约根据的,是不符合事实的——译者。
① 吴相湘:《1935—1945 年中日战争中中国采用的总战略及若干大战役》,第 52—54 页;陈诚:《八年
抗战经过概要》,第 9—10 页;齐锡生:《战争中的国 民党中国》,第 41—49 页。
以内(但在外国人地区以外)的阵地。该市的日本人在其控制区内(包括公
共租界的杨树浦区和虹口区,以及这个中国城市的北虹口区一个 1.5 英里长
半英里宽的凸角,见图 8)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他们仓促增援。但是,当 8
月 13 日作战开始的时候(关于哪一方先射击,至今仍无定论),中国军队约
有 8 万,日本军队只有 1.2 万。德国训练的中国军队,有一个星期几乎把日
本人赶进黄浦江。然而,后来日本的增援部队在该市北面长江岸边登陆;战
线扩展了;中国军队失去了他们起初的优势。
战斗是毁灭性的。停泊在附近长江和黄浦江中的日本战舰上的炮,猛击
直射射程内的中国阵地。南京政府决心不撤退,投入更多军队。在三个月的
作战中,大约 27 万中国军队——整整 60%的国民党防卫力量和蒋介石现代化
陆军的核心——或死或伤。②日本人的伤亡超过 4 万。不计其数的成千上万平
民也遭屠杀。西方人的租界以外的该市大部地区遭到毁坏。
11 月初,日本的一支两栖部队在上海西南 50 英里的杭州湾登陆,一周
内这支军队威胁该市守军后方。中国军队向南京撤退。但是,他们的撤退如
此慌乱,竟未在沪宁铁路上无锡附近模仿德国兴登堡防线精心构筑的混凝土
防御工事前停住。南京于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