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桂系三雄-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统领  俞作柏
  第一营营长  李明瑞
  第二营营长  林竹舫
  第二统领  钟祖培
  第一营营长  钟祖培(兼)
  第二营营长  刘志忠
  第二支队司令  何武
  第一统领  伍廷飏
  第一营营长  伍廷飏(兼)
  第二营营长  尹承纲
  第二统领  陆超
  第一营营长  陆超(兼)
  第二营营长  (姓名不详)
  第三支队司令  黄绍竑
  第一营营长  夏威
  

玉林初聚(4)
第二营营长  陆炎(华甫)
  第三营营长  韦云淞
  另外还有炮兵连、机关枪连等。对于这次合作,黄绍竑后来回忆说:“由各处陆军干部学校毕业之广西学生,在陆谭时代,因遭旧军嫉视,极难发展。全省队中,陆军学生稍为集中,而能直接带兵,略有实力者,只有模范营及林隐青(林虎)所部之一部。民国十年(1921年)桂局崩溃,虽经困败,尚能掌握一部分实力。更能于颠沛流离之中,合而为一。”这就是日后统一广西的骨干力量。
  广西各路自治军在将局面搅乱一阵后,又开始向在北京的北洋政府表示效命。当时北洋军阀政府也想收拾广西局面,就应这帮司令的要求,对这些“乱世英雄”一一加以册封。李宗仁得任桂林镇守使。其他如陆云高为梧州镇守使,韩彩凤为龙州镇守使,陆福样为百色镇守使等等。这个“镇守使”的官号,比自封的司令当然不一样,至于有什么不一样,他们也管不了那么多,觉得至少可作摆设和筹码罢。
  既然有北京政府的正式任命,“各路英雄”于是以“驱逐反骨仔,规复老帅天下”为名,联合向南宁进军。此时南宁早已呈无政府状态,各路自治军纷纷入邕,街上满是穿着草鞋、旧军服,标志不一,三五成群的军人。首先进城的陆福祥于是提议重设省政府,处理广西善后,统一广西军政,其他首领也表示赞同,于是在原督军署召开了一个颇具戏剧性的会议,李宗仁也被邀参加。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会议作了这样生动的记述:“这是我初次和他们会面。他们四人(刘日福、陆福祥、陆云高、蒙仁潜)都是五十开外的老年人。除蒙仁潜系秀才出身外,其他三人仅略识之无,而我则是不足三十岁,受过完备的教育的青年,和他们在一起,显得十分不调和。至于他们的所谓‘开会’,也是不成其为‘会’的……。既无主席,也无记录。坐得不耐烦了,就爬到桌子上去。说起话来,也非常粗鄙。饿了,便招呼勤务兵去买几大碗米粉来,在会客室内围桌大嚼。实不成体统……我们正在讨论省长人选时,蒙仁潜忽然站起来,把省长大印抢了过去,说:‘我是秀才出身,省长应该由我来做。’蒙说完之后,陆云高也手忙脚乱地站起来,把财政厅长的大印抱了过去,说:‘财政厅长由我来当吧!’……他们再问陆福祥,陆说:‘我管他娘什么省长,什么财政厅长,老子没有了饷,只知道向财政厅长要饷啊!……”此次会上还推出了一位统率全省自治军的“总司令”林俊廷,原因是林早年的职位即是镇守使,名分当然在这帮新镇守使之上。在座这帮人联名向还避居黔桂边境的林俊廷发了一电。至此,一场闹剧结束。这显然只是一个乌合之众首领的聚会,所谓统一广西军政,只是说说而已。开会结果报北洋政府核准,北洋政府也照准不误:林俊廷任广西绥靖督办,蒙仁潜任省长,陆云高任财政厅长。但林未就职,蒙徒有“省长”空衔,号令不出郭门;陆的财政厅长也只是在南宁一带自己原防地收收税罢了,一切仍是旧时模样。
  李宗仁当时年龄、资格、经历都与这帮旧军人不同,在会上也只是敬陪末座,故表示“凡是诸位的决定,我一概无成见”,实际上心里十分瞧不起这些行为粗鄙、胸无点墨的“草头王”。他来南宁,主要是察看风向。局势依然混乱,他也无奈,只得离开南宁回玉林去了。
  这时,旧桂系首领陆荣廷也在重整旗鼓,1922年9月,他从越南返回广西,纠合旧部数千人,在龙州就任北洋政府任命的“广西边防督办”职务。次年11月,又从龙州回到南宁,自封为“广西全省善后总办”,并以“总办”名义,将全省自治军名目一律取消,重新颁发各部队番号,李宗仁的“广西自治军第二路军”被改为“广西陆军第五独立旅”。按道理,旅长下只能设团,原来的支队司令就变成团长。那些部下都想当司令而不愿当团长,就要李宗仁“不要理会那个老头子”。但李宗仁没有采纳这种建议,而是虚与委蛇,表面上归陆荣廷节制,实际上对陆的新任命既不当面拒绝,也不正式就职。玉林仍处于独立状态,只是改司令部为旅部,其他一概如旧,以改头而不换面了之。
  

玉林初聚(5)
李宗仁率部驻防于玉林等7个县,兼管军民两政,无形中成了7个县的军政首长。李宗仁以黄旭初为参谋长,协助他管理民政。还在秘书处之下,设立民政、教育、财政等科,分掌辖区内各项行政事务。他整军经武,修明吏治,将玉林作为向外发展的根据地。
  从驻防玉林起,李宗仁就注意招兵买马,扩充队伍。在他范围所及之处,旧桂系残军、散兵、游勇、绿林等,多为他所收编。比如,1922年,俞作柏将马君武卫队官兵缴械,这些人就成了无人管的流浪者,其中约200人流落到贵县一带。李宗仁听说此事后,即令尹承纲去收编,凑成了一个营,由尹任营长。1923年秋,李宗仁同黄绍竑联合打败了盘踞贵县、桂平、平南一带的陆云高时,李宗仁就将接受投降的原陆部营长黄飞虎、梁瀚嵩、蒙志和游击司令刘权中、韦肇隆等部加以收编,并让这些部队原来的官长继续留任原职。为了解决武器不足的问题,李宗仁除将地方上或者过境部队出卖的枪弹尽量收买起来之外,还通过德国洋行向香港购进枪支,又多次派人到香港买来弹壳和无烟火药,雇人翻装子弹。还以司令部名义向地方借用枪支。如将马君武卫队收编后,向贵县商会借步枪200支。他鼓励来营投充者自带枪支,带来枪支多的可以得到一定的军职。李宗仁还多方延揽人才,陆军大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广西陆军小学、广西陆军速成学校和广西干部军官学堂培养出来的广西军官,在他那里都担任了比较重要的官职,营长以上军官基本上都是这些人充当。这使各种有用人才,都“相率来归,乐为之用”。这批人,后来在李、黄统一广西的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两三年的苦心经营,李宗仁所部发展成6个纵队约10000人。
  在玉林,李宗仁更注意约束部下。他组织军风纪检查队,严禁骚扰百姓,并严禁外地的“自治军”和散兵游勇进入他的防区。对于境内的土匪,则采取坚决清剿的政策。他还经常对部队进行军事训练,让部队掌握近代军事知识和作战方法。他在玉林创办了“第五独立旅干部教练所”,自兼所长,吕竞存担任教育长,抽调行伍出身的下级军官前往受训,并招收一些中学毕业生前来入学,毕业后任下级军官。另外,还附设了一个“教导大队”,抽调班长及遴选足以充任班长的上等兵前来受训,以充实基层骨干。
  对辖区内的民政、财政等方面,李宗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整顿。在民政方面,他实行县长民选和互调的办法,即将甲县所选的县长,调往乙县任职,不准本县人在本地任县长职,以提高行政效率。在财政方面,他严格规定部队不得霸占税收,截留税款。在不增加捐税的原则下,对田赋及各种捐税进行清理,减少了官吏贪污中饱的现象,增加了公家财政收入。对于金融,他认真整顿,以稳定市场物价,安定群众生活。李宗仁这些安民措施,收到了明显效果,当时玉林所属各县,土匪肃清,吏治革新,贪污敛迹,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以致广西各地及广东南路的民众,为逃避匪患和战乱而纷纷迁来玉林居住。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梧州拓展(1)
黄绍竑并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他深深感到,李宗仁的作风过于稳重,加上局限于玉林五属一隅,政治上又彷徨歧路,无所依归,长此下去,将无大作为。他率第三支队驻防容县、岑溪两县,经过半年时间的休整,恢复了元气,就产生了往外发展的意向。他听说孙中山已击败了陈炯明,在广州再次组府,又派兵西向,准备入桂收拾沈鸿英,顿时感到机会来了。当时叛军沈鸿英部下邓瑞征师正驻防离容县、岑溪不远处的梧州一带。梧州是广西门户,地方殷富。黄绍竑认为,如能击败沈部,拿下梧州,以梧州为自己日后进取的根据地,不仅可以扩大地盘、增加税收,增厚财力,而且还可就此走出玉林,争取新的发展。据他自己后来回忆说:“我回广西作李宗仁的部下,本是出于无奈,我的本意仍然是想与粤方联络,为将来求得发展。自从队伍开驻容县,就要开始剿匪。容县素以多匪见称,县境的一半都被土匪所占。当地土豪劣绅对土匪起初是抗拒的,后来见政府和军队的力量薄弱,得不到支持,乃反而与土匪相勾结,绅匪不分。我是容县封建大族,当然站在尚未与土匪勾结的家绅方面,极力进剿。在剿匪的时候,不但人员受到相当大的伤亡,而武器弹药更无法补充。加以玉林的地理形势和李宗仁的作风也不能使我有发展的机会,我内心非常苦闷。”他认为,玉林五属及容县的收入虽然能勉强养活现有军队,但是要发展则很难。尤其是枪械子弹,无法补充。如果把目标定在保境安民上,则形同中立,终究不是办法。他反复思考,终于意识到“只有投靠孙中山才有前途”。1923年春,黄绍竑密派他的亲信参谋陈雄到广州找白崇禧商量。
  在广州医治脚伤的白崇禧见到陈雄,喜出望外。他们分析国内形势之后,认为“广西之前途不外有三:一为附和北洋军阀;一为支持赵恒惕等人所倡言之联省自治;一为归附广州之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政府”。他们还认为北洋军阀已为国人所厌恶,联省自治也不是统一全国的良策,经再三研究,“终于决定参加以三民主义建国为号召的广州革命政府”。
  在广州,陈雄通过粤军司令部秘书长廖百芳(容县人)的介绍,认识了广东革命政府财政厅长廖仲恺和大本营参军长朱培德,开始和广东革命政府进行接触。
  黄绍竑的向外发展策略,首先是占据有利根据地。梧州物产丰饶,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如果占有其地,则今后进可攻,退可守。但该地为沈鸿英所有,沈是实力派,强攻是不易得手的。只有先伪投沈鸿英,取得其信任,使其不防,然后智取梧州。沈鸿英出身绿林,善于投机钻营。辛亥革命时,他在柳州接受招安,后来成为旧桂系的主要将领之一。孙中山发动讨陆援桂战争,他通电敦促陆荣廷下野。等到陈炯明叛变,他又接受孙中山命令,打着###陈炯明的旗号,进军广东。但入粤后他即占据西、北江地区,野心毕露。与此同时,他又派人到广西各处活动,企图收编当地的自治军。黄绍竑装着投靠沈鸿英,正是沈此时最需要的。然而黄绍竑真要公开附沈,就需要得到李宗仁的谅解和支持。1923年2月间,黄绍竑来到玉林,向李宗仁陈述了伪投沈鸿英的目的。李宗仁当然不愿意黄绍竑分兵离去,但他想到,“黄氏是个不受羁縻的干才,挽留不易,不如成全他向外发展的志向,异日或能收到表里为用之功”。于是就同意黄绍竑向外发展,只是对黄绍竑说,沈鸿英目前在广州极为嚣张,四处树敌,孙中山对沈已严加制裁,不久定爆发战争,沈鸿英必然失败,因此,赞成黄乘虚袭取梧州,与孙中山所属粤军相呼应。还表示届时将出兵支援黄的军事行动。黄绍竑听后向李表示“日后倘能成功,还将拥戴李为首领,绝不独树一帜”。并提出两个请求:在取得梧州之前,一切费用仍由李照发;万一进兵梧州失败,请李予以收容。这两点,都得到李宗仁的允诺。
  1923年4月中旬,沈鸿英在花县新街就任北洋政府委任的所谓“广东军务督办”职,发起了反孙叛乱。不过沈的叛乱刚开始,就遭到驻广东的滇、赣、粤军的反击。沈鸿英在广东作乱事败,给黄绍竑夺取梧州造成了机会。孙中山为了去除东征讨陈(炯明)的西顾之忧,解除沈部祸患,命令李济深等人率粤军第一师、第三师和广东江防舰队四江、四广等十余艘舰艇,溯江西上,###盘踞在西江上游梧州一带的沈鸿英部叛军。4月下旬,沈军遭到广东革命政府所属部队反击,全线崩溃,分水陆两路向广西撤退。5月,黄绍竑宣布就任沈鸿英委给的“广西陆军第八旅旅长”的职务,将部队由容县开赴戎圩,取得向梧州进兵的有利阵地。黄绍竑将此事秘密通知在广州的陈雄和白崇禧,要他们尽快晋见孙中山。陈雄、白崇禧由朱培德和廖仲恺介绍,在石龙火车站行营见到孙中山。白崇禧向孙中山报告了广西的形势,表示广西加入广东革命的决心。孙中山认为,要统一全国,必先统一两广。孙中山支持黄绍竑出兵梧州的行动,立即委黄绍竑为广西讨贼军第一军总指挥、白崇禧为参谋长。孙中山诚恳地对广西代表说:“我无枪、无粮、无饷,只有三民主义。”白崇禧当即表示:“广西统一不需要孙公的物质支援,所需者仅是革命之主义信与仰而已。”白崇禧和陈雄随后潜回戎圩防地,与黄绍竑密商夺取梧州的具体军事行动。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梧州拓展(2)
黄绍竑带领所属支队由容县开向戎圩,虽有几营军队,黄绍竑仍感兵力不足,拟向李宗仁请兵。白崇禧把黄绍竑的亲笔信带去玉林,李宗仁认为黄部袭取梧州兵力已经足够,但仍派伍廷飏率所部兼程向梧州进发。他指出,黄部在取得梧州后,应尽力联络广东方面,励精图治;留在玉林的李部则采取内刚外柔策略,暂时维持与陆荣廷原有的关系,以便等待他日与黄部分进合击。白崇禧听了李宗仁的意见,表示非常赞成和感动。这是李、白首次聚会详谈,彼此坦诚相见,十分投机,这次会晤成为他们长期合作的很好开端。李宗仁曾无限感慨地回忆说:“以后我和白氏共事二十余年,推心置腹,患难与共。虽有人屡次企图分化离间,我二人只一笑置之。世人多有因此形容李、白实为一人,私衷亦觉当之无愧。”然而黄绍竑在开往戎圩时,不仅带走了自己的全班人马,还带走了前去两县驻地接防的李部两个营,第二路自治军统领俞作柏背着李宗仁,带一个营跟黄绍竑东出。这使李宗仁大为不快。在旧军中相互勾引对方的部下,拆台挖墙角的事是很平常的,而一旦出现这类情况,彼此今后即很难相处。李宗仁部下对黄绍竑的行为极为气愤,坚决主张派兵追击。李宗仁却说,拉都拉走了,不打还是我们的弟兄,将来还好见面;打起来只是好了沈鸿英,我们两家都倒霉。正是李宗仁胸怀大度,不计较一时得失,使他日后成为新桂系的首脑。对于此事,黄绍竑也十分感动,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承认“李气量宽宏,能忍人所不能忍”。这也是后来李、黄两部仍能由分而合,黄甘居李之下的原因。
  当追击沈军的粤军逼近梧州时,黄绍竑立即在戎圩打起了讨沈大旗,将刚退到戎圩的沈部黄炳勋旅五、六百人包围缴械。接着黄绍竑沿江东下,与粤军夹击梧州沈军。此时广东革命政府委任魏邦平为西江总指挥,李济深等率领三师粤军由梧州口外沿江西进,梧州上下水路被切断,驻梧州的沈军旅长冯葆初向粤军投诚,师长邓瑞征率领残部向贺县逃窜。这样,粤军与黄绍竑讨贼军兵不血刃,就占领了梧州。两支军队聚会梧州,给这一水陆码头平添了生气,鞭炮声彻夜不熄。李济深所统的粤军中大部分将领如邓演达、陈铭枢、陈济棠、徐景唐、蒋光鼐、黄琪翔等与黄部的主要将领黄绍竑、白崇禧、夏威、俞作柏、吕焕炎等同为保定军校同学,感情融洽,意气相投。梧州的会师成了“两省学生集团的大会合”。随后,广州大元帅府任命李济深为西江善后督办,设督办府于梧州,加强和黄绍竑的合作,其余粤军都退回广东。
  李济深本是广西苍梧人,字任潮,其祖父是秀才,父亲是禀生,都以教书为业,在当地有贤名。李济深幼年随父亲、叔父入私塾读书。18岁时考入黄埔陆军中学,两年后转入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在广东模范营(后改称为学兵营)当见习排长。不久,入讲武学堂继续学习一年多,被保送去保定的军咨府军官学校深造。该校不久后迁到北京,是为陆军大学。李于1914年在北京陆军大学毕业后,曾留校任教官。1920年他应邓铿邀请,先后任广东粤军第一师副师长、参谋长和代师长,到孙中山###沈鸿英时,已升任师长兼粤军第四军参谋长。攻占梧州后,孙中山任命他任“梧州善后处处长”,随后任“西江善后督办”。李济深通过梧州之战认识了黄绍竑,觉得黄绍竑这支队伍颇有朝气,于是决意帮助黄绍竑,以增加革命的力量,并准备将来粤军撤回广东时将梧州交给黄绍竑。李济深认为以梧州为根据地,黄在广西今后的发展中是大有可为的,他还向广东方面建议:平定广西混乱局势应以扶植广西新起军人去发展革命势力,收拾桂局为上策。其他粤军将领也都愿意帮助黄绍竑。7月,第一师第三团团长邓演达在给孙中山的信中介绍说:黄绍竑一部,虽原有基干仅千余人,而其干部均系学生为多,皆青年有志之士,自命为广西陆军正派,且目沈鸿英、林廷俊等,直为土匪、流氓,而不肯与之为伍。故此次挺身而出(按指梧州起义),为我军所压迫梧州诸逆后路,得成梧州克服之功。追击张希拭部,毙其团长一、营长一,又迫缴蒙仁潜部枪支四五百支,凡此种种,皆为决心附我,为国家干城之表征,人人皆知之者。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梧州拓展(3)
当时梧州势力较大的,仍是沈鸿英的旧部冯葆初。冯葆初是梧州的“地头蛇”,迫于粤军压境的形势而投诚,自以为手中兵多,身后人众,故有恃无恐,心怀二意。当粤军逐步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