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白圭是西周人。当魏文侯在位时,李克正致力于开发土地资源,而白圭却喜欢观察市场行情和年景丰歉的变化,当货物过剩,人们低价抛售时,他就收购;当货物不足,人们高价索求时,他就出售。谷物成熟时,他买进粮食,出售丝、漆;蚕茧结成时,他买进绢帛绵絮,出售粮食。他知道,太岁在卯位时,五谷丰收;转年年景会不好。太岁在午宫时,会发生旱灾;转年年景会很好。太岁在酉位时,五谷丰收;转年年景会变坏。太岁在子位时,天下会大旱;转年年景会很好,有雨水。太岁复至卯位时,他囤积的货物大致比常年要增加一倍。要增长钱财收入,他便收购质次的谷物;要增长谷子石斗的容量,他便去买上等的谷物。他不讲究吃喝,控制嗜好,节省穿戴,与雇佣的奴仆同甘共苦,捕捉赚钱的时机就像猛兽猛禽捕捉食物那样迅捷。因此他说:“我干经商致富之事,就像伊尹、吕尚筹划谋略,孙子、吴起用兵打仗,商鞅推行变法那样。所以,如果一个人的智慧够不上随机应变,勇气够不上果敢决断,仁德够不上正确取舍,强健够不上有所坚守,虽然他想学习我的经商致富之术,我终究不会教给他的。”因而,天下人谈论经商致富之道都效法白圭。白圭大概是有所尝试,尝试而能有所成就,这不是马虎随便行事就能成功的。
司马迁认为,白圭是古代善于经商的楷模。“天下言治生者祖白圭。”
可见,在吕不韦之前,白圭便是一个“贩贱卖贵”的高手。他在经商活动中掌握了一个原则:“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丰年谷物价格下降,他就买进;歉年谷价上涨,他再卖出。他这样做,既调节了市场供求,又赚得盆满钵满。
值得注意的是,白圭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他还是一个学者,是一个思想家。他介绍其经商经验说,经营生意的策略,既要有伊尹、吕尚的政治谋略,又要有孙武、吴起的军事谋略,还要有商鞅的法治思想。一个成功的商人,必须有灵活的头脑和广博的学识。
可以推断,既然“天下言治生者祖白圭”,那么,吕不韦肯定也学习借鉴了白圭的经营思想。吕不韦“贩贱卖贵”,就是白圭“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思想的翻版。
白圭“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原则,在当代,也被一些头脑灵活的人运用到了股市上。当股价上涨的时候,股民们纷纷跟进,而善于“治生”的人们已经在悄悄抛出了;股价下跌,就在股市飘绿,人气低落之时,有人却在悄悄吃进。不仅在流通领域,在股市上,“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原则更是大行其道。
第二章、“奇货可居”
一
话说某一日,在邯郸做生意的吕不韦在街上闲逛,邂逅了一个落魄公子。
与那个落魄公子一番闲谈之后,吕不韦以其特有的商业眼光发现,这位落魄公子并非凡人,如果机缘到来,将成为叱诧风云的人物。
这位落魄公子何许人也?
原来,此人名叫嬴异人(后改名子楚),是秦昭王的孙子。
秦昭王四十年的时候,他立的太子死了。过了两年,秦昭王立其次子安国君公子柱为太子。异人便是安国君的儿子。
作为当时诸侯国中第一强国的秦国王孙,异人怎么会流落到了赵国呢?
按照当时国与国交往的惯例,两国讲和后,为了互相取得信任,往往要以一个王子或王孙作为人质抵押给对方,以保证两国协约的贯彻落实和两国的和平共处。
这种特别的“人质”当时叫“质子”。
按说,一般是力量弱小的一方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将自己的亲属(一般是儿子或孙子)送到力量强大的一方去做人质。但是,在先秦,力量强大的一方在不能灭掉对方的情况下,也常常将自己的儿孙送到弱小一方做人质,以示绝不相欺。这其实是强国对弱国的一种安抚之计。
可以想象,一旦两国交恶,战事一起,首当其冲的是两国的人质。所以,两国的国君一般不愿将太子或自己宠爱的王子、王孙,派到敌国去当人质。做人质的,更多的是庶出的子孙或不被国君喜爱的子孙。
异人就是“秦诸庶孽孙”。
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异人是公子柱二十多个儿子中的一个。
倒楣的是,异人的母亲夏姬偏偏不得宠,夏姬的儿子自然也就不讨公子柱喜欢。所以,向赵国送个人质这样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便落到了异人的头上。
异人到赵国当人质,并没有使秦国对赵国的挑衅有所收敛。秦国反而屡次攻打赵国,根本不为异人的安危着想。
赵国君臣也知道异人在秦国的可怜的地位,所以既没有给他应有的礼遇,也没有把他真正当作人质来要胁秦国。他们知道,异人在秦昭王和公子柱那里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人物,杀了异人,不仅不能削弱秦国的力量,反而给了秦国大举进犯的口实。
所以,异人名为秦国在赵国的人质,实际上是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角色。秦赵两国都没拿他当回事。“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我们可以想像异人在赵国的尴尬处境。司马迁记载得比较简洁:“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出无车,食无鱼,异人成了名副其实的落魄公子。
然而,吕不韦“见而怜之”。
堂堂秦国王孙,沦落到这般田地,不由使锦衣玉食的富商吕不韦心生怜悯。吕不韦仅仅可怜异人的贫困处境吗?非也。
俗话说:“在商言利。”商人固然有怜悯之心,也固然有扶危济困之力,但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扶危济困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利益。
还有句名言曰:“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吕不韦与异人萍水相逢,之所以对子楚产生了怜悯之情,之所以对异人那么感兴趣,是因为他以商人特有的敏感,看到了异人未来的价值。
于是,吕不韦说了一句千古流传的话:“此奇货可居!”
这句简明扼要的话经吕不韦之口说出来,后来竟成了政客、商人烂熟于胸的一条金科玉律,成了汉语史上一句经典的成语。
二
吕不韦所具备的商人特有的敏感和独到的眼光,与他关心政治、关心时事是分不开的。
在专制社会里,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与政治密切相关。因为在专制社会中,政治高于一切,一切都得服从于政治。
吕不韦见到异人后便发现异人是一件奇珍货物,颇具投资价值,可以囤积居奇。
。。
经国巨贾吕不韦(4)
他作出这样的判断,自有其理由。
在一般人看来,异人在秦国是最没有前途的一个王孙。因为秦昭王还健在,秦昭王立的太子虽然是异人的父亲安国君公子柱,但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怎么排也排不到异人将来继承王位。
而这一切在吕不韦看来只是表象。
秦昭王虽然健在,但他在位四十多年了,已经垂垂老矣。人都有生老病死,对于一国之君也不例外。
秦昭王立的太子不幸短命而亡,秦昭王只得立老二安国君公子柱为太子。安国君这时年纪也不小了。
如果一旦秦昭王去世,公子柱必能登上王位,下一步便会选立储君。而未来的储君只能从他的二十多个儿子当中挑选。只要是公子柱的儿子,应该都有机会。相对说来,异人的机会可能是最小的。但对于善于投机的吕不韦来说,哪怕是只有一线希望,也值得一试!
事在人为。吕不韦经过细致了解,发现可以使一线希望变为一片希望。因为,安国君公子柱的老婆华阳夫人没有儿子。
华阳夫人是公子柱最宠爱的女人。公子柱做了太子之后,为了讨好华阳夫人,立华阳夫人为“正夫人”。这就意味着,公子柱即位后,华阳夫人便是王后。公子柱若立太子,应先立华阳夫人的儿子。
而华阳夫人偏偏没有儿子。
公子柱最宠爱的华阳夫人没生儿子,那么,公子柱将来选太子,只能从他并不怎么宠爱的姬妾所生的儿子中挑选。如此说来,异人的机会就大了些。
如果加上一些人为的努力,未来秦国的王位由异人继承,是有可能的。吕不韦慧眼独具地发现了异人身上的投资价值。
三
吕不韦的“奇货可居”理念,道出了古今中外投资商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即投资时要先确定此“货”是否是“奇货”,即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只有经过考察论证,被确认具有投资价值的“货”才是“奇货”。也只有“奇货”才“可居”,即可以投资。
吕不韦眼中的“奇货”,在一般人眼中,可能是废物。也就是说,此货物目前的价格,远远低于其将来的价值。趁此货物不值钱的时候进行投资,才能可望在将来此货物升值时获得丰厚的回报。
两千多年前的吕不韦用其特有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深刻的经济学原理。
当前,商界和股市出现了一个新词:价值投资。价值投资作为一种资产投资理论,其精髓在于“价值”二字。
价值投资者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只投资于市场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的资产。这个理论广泛地被应用到股市、期货及房地产行业。
当代价值投资理论的奠基人是美国的本杰明·格雷厄姆。他在1934年出版的《证券分析》一书,被尊为基本分析方法的“圣经”。他的学生沃伦·巴菲特是成功的价值投资家,其投资原理很简单:只做传统的长期投资。其道理是:长期而言,股票的价格取决于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所创造的利润,并与其保持一致,而短期价格却会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大幅度波动,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始终如一地准确预测。
在20世纪新经济里最时髦、最为投资者看重的,就是“未来成长性”。
这里不能不说一说极富传奇色彩的股市投资奇才巴菲特。巴菲特在他还是个学生的时候,就对价值投资理论理解得很透彻。20世纪70年代,在几乎每个人都因为新闻业前景不乐观而纷纷抛出股票时,巴菲特却发现了新闻业所特有的优势,接二连三地大量购进媒体股票。
巴菲特还在经济困难时期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企业,然后长期持有。巴菲特持有的许多投资品种时间长达数年、数十年,经历了经济景气和不景气时期,终于迎来了辉煌灿烂的时刻。
巴菲特说:评估投资价值,不是看某个行业是否有利可图,而是看具体公司的竞争优势,及看其能保持这个优势有多久,从而带来给投资者足够的回报。
2001年美国股票市场泡沫破灭之后,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被人们广泛认同。而40多年中,巴菲特为信任他的投资理念的几十万股东创造了上万倍的高额回报,并培育了数以万计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和亿万富翁。据统计,仅在巴菲特长期居住的奥马哈市,就诞生了200名亿万富翁。
巴菲特的成功,与两千多年前的吕不韦好像没有必然联系。但其投资理念是相通的。吕不韦的投资思想,很值得今人细细体会。
第三章、追求利益最大化
一
吕不韦自认识异人后非常兴奋,跑回家问其父亲:“种田能获利几倍啊?”
他的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经营珠宝生意能获利几倍?”
其父答:“一百倍。”
“那么,帮一个国王登上王位、安定一个国家呢?”
吕不韦的父亲听了儿子的话,一定非常惊讶。他说:“那就获利无数了。”
吕不韦对父亲说:“您看那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者,累死累活而不得丰衣足食。如果建国立君,不仅我们可以享用不尽,还可以泽被后世。我现在想做这件事了。”
吕不韦与其父亲的对话见于《战国策·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不知为何,司马迁为吕不韦作传,没将这段话写进去。
通过这段对白,我们可以获得许多信息。
一是,吕不韦此时正与其父亲一起在邯郸经商。吕不韦想在异人身上投资,可能还有所犹豫,所以回家问其父亲。
二是,吕不韦是商人世家,其父亲就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这从吕不韦在拿不定主意之时向其父亲请教一事即可看出。
三是,吕不韦的父亲虽然还活着,但已经退居二线,其生意由吕不韦来经营,老头子只是起个顾问的作用,已经没有决策权了。所以吕不韦在打定主意之后对其父亲说:“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愿往事之”一语,分明不是向其父亲请示或与其父亲商量的语气。
四是,吕不韦的父亲既然已经退居二线,年纪肯定不小了,应当在六十多岁吧。那么,吕不韦此时也当在四十岁左右了。
人到四十,社会经验、人生阅历也比较丰富了,思想也比较成熟了,考虑事情也比较周全了。很难想象,一个二十来岁的血气方刚的小青年会如此深谋远虑。
还有最重要的一条信息,吕不韦没有明说,但道理是明摆着的,那就是:商业利益最大化,是商人永恒的追求。
脸朝黄土背天的农民,一年到头胼手胝足还不能丰衣足食,这决不是吕不韦愿意做的事情。
经营珠宝生意,能够获利百倍,自然比农民强多了。但在已经成为富商的吕不韦眼中,也不过是小富而已。小富即安,这是小农意识,与吕不韦的思想格格不入。
吕不韦所追求的,不仅他自己要得到泼天富贵,还想泽被后世子孙。
二
在先秦的富商当中,卓氏是非常成功的。其家族绵延百余年,到了西汉时期,仍是巨富。范蠡先从政后经商,也非常成功。他在齐国经商化名鸱夷子皮,在陶地经商化名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范蠡致富不忘众乡亲,常常接济穷亲戚和贫困故交。范蠡年老之时,将生意交给子孙经营,“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吕不韦可能认识到,卓氏也好,朱公也好,都是富而不贵。若想“贵”,必须从政。范蠡是先经国后经商,而他要反范蠡之道而行之:先经商再经国。
他以为,那样,他才能做到“泽可以遗世”。
“泽可以遗世”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儒家倡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发达之后,就应为天下黎民谋福祉。所谓儒商,不仅仅指商人有文化,而且要有抱负,要有社会责任感。
吕不韦想留给后世的“泽”,应该有“达则兼善天下”的意思。联系到后来吕不韦发达之后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肯定,吕不韦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他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商人,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商人。
然而商人毕竟是商人。他的抱负再远大,也与其追求的商业利益紧密相连。他所说的“泽可以遗世”,当然包含为其后世子孙铺平富贵之路的意识。后来他潜移秦国国祚,可谓对“泽可以遗世”一语的再通俗不过的诠释。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经国巨贾吕不韦(5)
所以,在吕不韦看来,唯有“建国立君”,才能实现其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商人,谁不愿追求最大的利益?
三
在中国,经商追求利益最大化,有时是做得说不得,有时是说不得也做不得。
为什么班彪班固父子大骂司马迁?因为在以“君子言义不言利”为传统道德被朝野一致认同的时代,司马迁敢于言利。
长期以来,封建统治者最烦老百姓言利,最怕老百姓与其争利。他们极力营造上上下下“耻于言利”的氛围,希望“君子固穷”,希望老百姓都来“无私奉献”。大家都来“无私奉献”,那么谁来享受呢,不言自明。
其实孔子也是言利的,并非人们想像的那样清高。他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意思是只要能得到富贵,就算替人家做车夫他也愿意。如果富贵不可求,那就只好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一句大实话,是根植于人性深处的至理名言。只有虚伪之人,才对一个“利”字讳莫如深,才将大胆言利者视为洪水猛兽。
为什么怕人言利?因为那些虚伪的人将天下人视为傻瓜,以为用虚伪的道德说教就能使天下人都“耻于言利”,都自愿放弃作为人的基本权利。
让天下人耻于言利,只知“无私奉献”,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面对统治者的掠夺、压榨、欺凌,天下百姓都必须视为理所当然,而且还要山呼万岁。
在统治者看来,老百姓都重义轻利,那才是理想的社会。但人是有七情六欲的,生存是需要物质条件的,人们不可能不去追求自己的利益。
人们只有奉献的义务,而没有获利的权利,会挫伤人的创造力和劳动积极性,轻则导致经济社会的全面停滞,重则带来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和暴力革命。
正确的态度应是如同孔子所说的那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通过自己的合法、诚实劳动或资本投入,获得应得的报酬。这才是符合人性的义利观。
四
不仅敢于言利、求利是人之常情,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无可厚非。
不仅商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政治家、军事家也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兵家经典《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集中阐述了孙子追求战争利益最大化的思想。孙子云:“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将其追求战争利益最大化的思想概括为一句话:“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