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1高地失守,又一次打开黑山的门户。101高地是黑山阵地最高的地方,在此可以轻易地鸟瞰整个黑山县城,如果敌人乘势直插黑山,那么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黑山阻击战,已经进行了两天两夜。
26日凌晨5时,第10纵队也接到“野司”电令:“北上主力已经到达,敌人已溃退,望即协同第1、第2、第3纵队,从黑山、大虎山正面投入追击。”这个电报,标志着第10纵队黑山阻击战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大多数人深深地喘了一口气。
第10纵队很快做好出击的作战计划:第29师为左路,首先夺取尖山子、若道沟,得手后向烧户营子突击。
在一条公路上,成千上万放下武器的国民党俘虏,被我军战士押解着,送往集结地。
第29师在追击,顺利占领了夹山子、小户营子。守敌被全歼。
27日,第10纵队追击战斗结束。
至此,廖耀湘兵团在辽河以西,大虎山、黑山以东,无梁殿以南,魏家窝棚以北的120平方公里的原野上,全部被歼。第10纵队共歼敌16300人,活捉新6军军长李涛,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第10纵队伤亡4140人,圆满完成了东北人民解放军首长赋予的战斗任务。第4野战军在东北3年总结中这样写道:“第10纵队奉命以黑山、大虎山构筑阵地坚守,阻拦了敌人的先头。他们在修了2天工事的阵地上,孤军奋战,抗击了5倍于我的敌军精锐部队,使敌人3天的进攻未获寸进。争取了时间,打乱了东北敌‘剿总’总司令卫立煌的作战计划,迫敌不得不放弃其‘西进企图’,为我军造成了辽沈平原上集中主力聚歼敌人的先决条件。”
11月2日,沈阳解放。
配合46军围新河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蒋介石争夺东北的计划彻底地破产了。11月5日,第10纵队移住北镇县,准备休整1个月。
1948年11月14日,按中央军委的电令,第10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第29师改称第140师。
11月23日,天下起了大雨。在东北野战军齐装满员的队伍里,第47军的将士们也在这个浩浩荡荡的队伍里冒雨向关内疾进。由于准备仓促,刚入伍的新兵没有行军经验,虽然路程不远,却感到非常疲劳。
12月11日12时,第47军军部经过宝坻在丁各庄宿营。接到“野司”电令:“我41军在康庄歼敌16军军部及4个团,令47军向北平、通县间前进。”
16时,接到“野司”第二个电令:“唐山、芦台之敌,正在撤退,你部之140师,应立即出发,插到塘沽以南的汉沽、芦台铁路间截击敌人,配合我由唐山向芦台前进的46军,歼灭敌人。”
这是进关的第一个战斗任务,梁兴初亲自到第140师,交代了平津战役的方针和执行这一方针的战略思想和行动方案。再三强调:“罗政委说,我们到华北,不仅要打好仗,更要严格遵守政策、纪律,做到军政双丰收。”
梁兴初回到丁各庄时,“野司”电令:“47军主力向北平东南地区前进。140师按‘野司’指定的目标前进。”这时,第47军召开的师长、政委的会议尚未结束。梁兴初在会上又传达了命令,强调这是执行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的第一步。“隔而不围”,“我们动作要快”。
12月13日拂晓,第140师行进到汉沽以西之邢家坨子,又接到“野司”电令:“140师应向汉沽以南之金钟河铁桥,袭占该桥,并准备攻塘(沽)。”当时邢家坨子以南之大小八亩坨子,东南之任风庄、七家埠均有敌人防守。第140师决定以第420团攻歼大小八亩坨子之敌。师主力驱除任风庄、七家埠之敌,然后向宁东沽方向前进。
敌人不堪一击,与我稍有接触,立即南逃。大八亩坨子,为我第420团攻占。向小八亩坨子之敌发起攻击时,因情况不明,把1个团的敌人当成1个连来打,攻击受挫,敌乘机逃跑,在于家岭与第419团遭遇,将敌全歼。第419团乘胜向宁东沽方向前进,又遇到敌“青年军”第208师第1部,该团第1营动作迅猛,消灭敌人1个营,俘敌200余人,取得了第47军进关的第一次胜利。
宁东沽及以北之敌,企图阻止我渡金钟河。14日黄昏,418团3营攻占宁东沽,俘敌营长以下百余人。但抢占金钟铁桥的第1营第1连,执行命令不坚决,没有完成任务。敌人正准备炸桥,在第418团团长黎原亲自指挥下,才攻占了铁桥,粉碎了敌人炸桥的企图。北塘之敌不战而逃。16日,“野司”又命令第140师配合第46军包围天津以东的军粮城,我军未到,敌人撤逃。第46军命令第140师并指挥第137师歼灭新河镇之敌。
新河镇,位于塘沽以西10公里处,在天津、塘沽的铁路线上,占领该地,即切断天津与塘沽的联系。部队经过准备,于20日5时发起攻击,经10分钟的战斗,第420团突破前沿,7时,攻占新河车站,继续向车站以东发展。第418、第419团从南北两个方向攻击新河镇。敌一部向我投降,一部向塘沽方向突围,被第419团第1营截歼。16时30分,战斗结束。全歼敌交警第10总队,第221师和保安5团各一部,计2400余人。
29日“野司”决定先打天津,第140师赴武清西北归还47军建制。
第47军主力进到北平东南地区。14日下午4时,东总电令“47军攻占廊坊镇”。廊坊镇是北平与天津间的大站。只有一个护路团,早在14日下午3时就逃往天津。
攻打天津时,第140师配属第40军参加了天津外围战斗。
首建大功张有班(1)
1951年2月,第47军奉中央军委命令,在志愿军总部和第19兵团的指挥下,准备入朝作战。
1951年3月28日,淅淅沥沥的细雨将湘西大地笼罩成一团迷迷蒙蒙的大雾。江南的早春,也像是裹在了阴郁而沉重的天地里。正是这一天,奉野司转中央军委之命,征尘未洗的第47军6万将士,在军长曹里怀、政委李人林的统率下,分乘39列专列,匆匆告别南国潇湘,似离弦之箭向鸭绿江一路东去。
6月19日,第47军奉命进至临津江以东、铁源以西、涟川西北,接替了志愿军第65军防务。
军的作战部署是:
以步兵第140师配属军直侦察营,加强炮兵第8师31团(欠2个营)、第43、第44团、战车第1团2个连,接替临津江东岸东第65军防务。
6月19日,步兵第140师及加强和配属该师之部、分队,遵照双方联合交接命令,接替了第65军临津江东岸南起高作里,北至小峙目正面近40公里、纵深20公里的防御地带。
该师的防御部署是:第一线配置2个团(步兵第419团、第420团),每团防御正面18至20公里;纵深部署第418团欠1个营,配置临津江以西,防御纵深15公里,为使加强之炮兵能有效地支援一线作战,将原配置在临津江西岸之炮兵,大部前移至东岸。
从简略的防御部署图中可以看出,清清的临津江摆置在各种弥漫着强悍、有力,甚至是挑战而勃发的示意符号之间,恰似一条随意飘荡的丝带。且呈“V”字形,柔韧而无言。
6月20日,美骑1师对第140师第420团第8连最突出的前沿阵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坚守在前沿阵地230.4高地的正是第5班(张有班)。激烈的战斗已经持续整整两个昼夜,时至22日,美军用各种口径火炮20多门向该班阵地集中轰击,一时间2000多发炮弹像飞蝗一般向阵地扑过来。与此同时,美军还出动了7架F80和P51式飞机向高地轮番轰炸扫射,并投下9枚汽油弹焚烧山头。不到半小时,230.4高地上腾起了一柱柱的黑烟,树枝被烧焦折断,泥土被翻卷过来,工事被炸塌了。
经过一阵暴风骤雨般的炮轰和空袭,美军以2个连的兵力发起了冲锋。
这是第47军入朝作战以来与美军的第一次交锋。谁胜谁负?在战前自恃装备精良的美军远东最高司令长官麦克阿瑟将军曾经傲慢地说:“让我们的飞机和大炮去辩论吧!”
为什么第8连第5班会有“张有班”这个称号呢?这还得从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阻击战说起。当时的5班长就叫张有,他奉命带领全班阻击敌1个营的兵力,机智勇敢的他指挥大家打退数百名敌兵的多次围攻后,战友们都牺牲了,他也全身多处重伤不能移动,当敌人又一次冲上来时,张有毅然地拉响了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战后,为了纪念这个光荣的名字,5班被命名为“张有班”,同时“张有班”这个英雄的集体也成为善打狠仗恶仗的代名词。此刻,面对荷枪实弹的美军,“张有班”的战士们英勇顽强地与敌人展开了搏斗。
战斗进行半个小时后,第2排副排长殷向忠的脸已被炮弹炸伤,弹皮夹在左腮里,血顺着脖子像一条条的红蚯蚓向下滑动着,但他仍然神情自若,扯着几乎沙哑的嗓子鼓励着大家:“同志们,我们一定要坚守阵地,保持‘张有班’的光荣。”
在激烈的炮火中,敌人逐步向阵地逼近。班长苏敦礼的腿和头部都受伤了,当他从昏迷中突然被枪声惊醒,模糊的视线里看到敌人已黑压压地向阵地上蠕动;他顾不了太多,咬紧牙关用枪把身体拄了起来,高喊“兄弟们,发扬老班长的精神,沉住气看准了打呀!”一喊完他就重重地跌倒在了阵地。听到班长的喊声,战士们纷纷从被炮火炸虚的阵地上摇摇晃晃地站起来,眼中燃烧着愤怒的火光,手中紧紧地握着钢枪。当戴着钢盔的敌人嘴里咿里哇啦喊叫着冲近到40米左右时,殷向忠瞄准最前边的几个家伙,抬枪就是一梭子。其他同志也端起冲锋枪像疾风一样向敌人猛射。面对猛烈的火力,敌人只好狼狈地溃退下去。
首建大功张有班(2)
但敌人并不肯善罢甘休,用猛烈的炮火掩护继续向我阵地反扑。第5班副班长黄正元、战士郭正文、林世刊又相继负伤了,可他们谁也不肯下火线,继续在阵地上顽强地战斗着。黄正元腿部负伤严重,没法站立起来,就仅仅依靠上身的转动不断地投掷手榴弹。战士蒋秀春,才刚刚17岁,这是他当兵以来第一次上战场,但这个没有什么战斗经验的新兵也打得异常英勇。最后,阵地上只有张行忠、林访、蒋秀春3个同志没有负伤。战斗中张有的精神深深地激励着每名战士,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拼死也不能丧失阵地。
战斗整整持续了一天一夜,“张有班”的全体同志在24小时的阻击战中,数十次击退200余名敌人的反复进攻,歼敌40余名,牢牢地坚守住了230.4高地。
战后,“张有班”被第47军记集体大功一次。后来,当敌人得知与自己号称“王牌”部队的骑兵第1师的两个加强连战斗了一天一夜,最终还取得了胜利的竟是志愿军的1个班时,他们吃惊地睁大了蓝色的眼睛。
胜利的230。4高地
战斗还在继续。1951年7月18日夜里,第140师第420团侦察队的队员们,在队长刘羽飞的带领下,悄悄地埋伏在赤巨里一带。这里有一条直通我军阵地的公路,志愿军战士就隐藏在公路两侧的水沟里和高地上,静静地等待着猖狂进犯的敌人来临。
此时,正是朝鲜的雨季。指战员们的衣服被雨水淋透了,脱下来拧把水又穿在身上;饿了就吃点被雨淋过的炒面;渴了就喝口浑浊的雨水。他们就这样在泥水中坚持了4个昼夜,均没有遇到敌人的袭扰。
第四天清早,绵雨初歇了一会儿,天空布满乌云,大雾笼罩着地面,在北朝鲜这片雨水充沛的土地上一场暴风雨肯定已经难以避免了。上午8点钟左右,200多名敌人顺着公路向我阵地偷袭过来,守候了4天4夜的侦察队员们十分兴奋,摩拳擦掌,恨不得抱起冲锋枪打个痛快。敌人的队形眼看就要进入侦察队员们苦心经营的伏击圈,忽然又往东南一拐,向我高地拥去。
230.4高地,紧靠着赤巨里阵地南边。熟知队长刘羽飞秉性的侦察队员们十分清楚:虽然敌人没有完全进入伏击圈,但队长是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歼敌的机会的。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暗暗提起了劲,麻利地准备枪弹,单等着一声令下。队员们猜对了,就在最后1名队员拉好枪栓后,刘队长下达了“开火!”的命令。顷刻间,阵地上枪声大作。侧后方突遭攻击,显然是敌始料不及的,在猛烈的炮火下他们蒙头转向,乱成了一团。枪声的激烈和混乱,使不少的敌人误以为是自己部队里出了内讧,一个劲地朝我们的队员手摇摆着钢盔以示友好。侦察队员们才顾不了那么多,他们在精心筑起的战壕里,广泛地实施着运动战术,竟使敌人始终没有搞明白阻击他们的志愿军战士到底有多少。半个多小时过去,200多名敌人连续组织8次进攻,均被30多名侦察队员们打退,同时还死伤50余人。在这种摸不着头脑的情况下,敌兵的进攻越来越胆怯,后来干脆胡乱地开了一通枪,主动转身撤退。就在敌人一窝蜂地跟着5辆坦克一起撤退时,我友邻部队的突击队赶到了,在他们的帮助下,侦察队员们迅速地参加反击,一举将敌人全歼。战后,队员们扛着缴获的轻重机枪5挺、八发机8支、卡宾枪6支,胜利地返回了阵地。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青春永驻夜月山(1)
1951年8月4日,第140师已入朝作战5个多月了。这天,从早晨8点钟到下午4点钟,美军以1个加强连的兵力,向我夜月山前沿的365.2高地连续进行6次冲锋。
守备该阵地的是第140师第420团第8连第3班,在排长刘财的指挥下,每次都是把美国兵放到离阵地二三十米处,才用手榴弹、轮盘枪突然猛烈开火,以凌厉的攻势杀伤敌人。
有一次,敌人曾把重机枪运送到距我阵地20米处的巨石后,想凭此掩护后续部队的冲锋,第3班机枪射手苏迁祥二话没说,对准敌群一梭子就扫倒了十几个,第3班长朱树林见机枪组的同志负了伤,冲上去撸起机枪对准敌人一阵猛射。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肩,血顺着胳膊直往下淌,但他顾不上这些,只是用右手的食指死死地扣着枪的扳机。青年团员胡少成接过班长的轮盘枪,跳出壕沟从一侧冲到一个鬼子跟前,一手抓住鬼子的卡宾枪,一脚把那家伙踢倒,掉转枪口“嗒”一枪叫他脑袋开了花。战斗还在继续,胡少成一回头,发现了朱班长左肩上的伤口正在向外涌血,他愤怒地高呼起来:“给班长报仇啊!”说着,他一下子跳过去操起机枪就是一阵猛扫。几个负伤的同志,也咬紧牙关,忍着疼痛向敌群投掷手榴弹。战士龙正江见敌扔过来的一颗手榴弹还没有拉着火.他迅速抓起来拉了弦又甩过去,一下把大石头后面敌人的那挺重机枪炸飞了。一阵激烈的战斗后,敌人无可奈何地溃败下去。
5日、6日两天,美国人的炮火不分昼夜地向365。 2高地倾泻。绵雨还是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志愿军战士们的身上没有干过一会,饿了就吃两口炒面,困了就轮流在泥水里打个盹。好几个人的腿和脚都被泥浆泡肿了,但到了晚上他们还是争分夺秒地抢修被炮火摧毁的工事,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
7日,“联合国”军队派出了1个多营的兵力,在12架飞机17辆坦克的配合下,直扑我夜月山前沿阵地。炮烟、烈火、弹片、碎石搅在一起,像开锅一样在阵地上翻腾。下午2点钟,敌人开始第四次冲锋。这时,第3班的弹药都已打光,面对黑压压一片拥上来的敌人,排长刘财发出了最后一道命令:“同志们!为了祖国和人民,上好刺刀和鬼子们拼啊!”说着他第一个跳出工事,向最前头的一个美国兵扑去,第3班的同志们也一个个刷刷地跳了出来,像猛虎一般冲向敌群。激烈的肉搏之后,敌人丢下20多具死尸,又溃退下去。这时,第3班仅仅剩下杨南生一个人。他一看四周,尽是敌人横七竖八的尸体,牺牲的战友们有的手里握着鲜血淋淋的刺刀,有的身边丢着从敌人手里夺来的卡宾枪,还有一个已经牺牲的同志,手里还紧紧握着枪,枪上的刺刀还探深地插在一个美国兵的胸膛里。
杨南生看着这些壮烈牺牲的战友,胸中燃起万丈怒火。他的耳边又回响起班长生前的那句话:“我们要坚守,胜利是属于我们的,我们有全世界人民的支援……”杨南生决定了,他从死尸堆里拾起一支八发机,继续守卫着阵地。
7日下午4点,第2排接受增援夜月山前沿阵地第3班的任务。第6、第7班的同志们冲在最前面,在炮火的掩护下,不到半个钟头他们就冲到第3班阵地后面的山头;再要前进,必须通过仅容一人通行的棱线,而这条通往山顶的棱线,恰恰就是敌人炮火最为密集的封锁线。为了胜利,第6班的战士们毫不犹豫地冲向前去,第7班接着紧跟其后。等这两个班冲过这条火力密集的棱线时,十几个精干的小伙子都牺牲了,仅仅剩下青年团员赵少福和罗世泰两个人。两个勇士继续往上冲,在第3班阵地的山脚下,他们和孤守在此的第3班战士杨南生相遇。杨南生简要介绍了当前的情况,年龄稍长的罗世泰主动请求担任指挥员,第3个人又归拢了一下枪支弹药,用仅有的弹药又一次打退了敌人的冲锋,夺回来第3班原来的阵地。天快黑了,三勇士为了积极守住阵地,组织了一次反击。杨南生冲出了战壕30多米,两个敌人端着刺刀恶狠狠地向他刺来,杨南生向旁一闪,敏捷地抱住一个美国兵,夺过刺刀一下子刺穿了他的右肩。就在刺刀穿过那个美国兵的肩骨时,不幸发生了:另外一个美国兵的刺刀已经刺进了杨南生的左眼,杨南生壮烈牺牲。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青春永驻夜月山(2)
夜色漆黑,雨还刷刷地下着。偌大的阵地上就只有赵少福和罗世泰了。两人简单地进行了分工:赵少福坚守阵地,罗世泰摸到山腰上去收集弹药。
战壕里仅剩赵少福一个人了。他趴在冰凉的泥水里死死地盯着山下,机警地捕捉和判断着雨中一切异样的声响。忽然在一串串雨点的缝隙中,有数十条黑影朝这边摸过来,赵少福不动声色地举枪瞄准,乒乒乓乓地几枪就放倒3个。其余的敌人哗地散开了从四面兜了上来。这时,罗世泰抱着卡宾枪和手榴弹正好赶到,一看这动静,他就势往斜坡上一趴,嗒嗒嗒就是一阵扫射。赵少福也一口气甩了10颗手榴弹。偷袭无法奏效,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