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死亡之斑-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五个人一杆枪,有子弹的在后面打几发,没子弹的在冲锋号响起时便发起决死冲锋。唯一的几挺机枪,用来有效的压制对方的轻机枪火力。战士们甚至穿着草鞋或者赤着脚踩着尖锐的石灰岩碎石,流淌着热血冲向鬼子。抗日战争初期,新四军组织的游击队都是赤贫的农民和真正的无产者。他们唯一存在于世上的标志就是他们战斗的不朽身躯。

  鬼子的掷弹筒和迫击炮已经没炮弹了。重机枪火力被用来压制对岸的华中大队,根本来不及回身。山上守介指挥最后留在南岸的两个步兵中队回身就地反击。为数甚多的九六式轻机枪被搬后方对新四军的战士进行连贯射击。

  新四军的几挺机枪可经不起这么消耗。机枪手们只能打几个长点射就挪个地方。穿着打了参差补丁军装的新四军小号手脸憋得通红,鼓着腮帮子吹响嘹亮的军号。掌旗手也随着人潮奔跑,人海中,那面唯一没打补丁的红布即使被洗得泛白,却依然鲜艳动人。突然数发机枪子弹从侧翼穿来,洞穿了他的左腹。开始他还跑了几步。但终于跑不动了。他凭借着唯一的意识将红旗深深插入祖国的土中,用自己的身躯支撑着。他就这样去了,身体开始僵硬。但红旗不倒!

  任江观察到鬼子的后面发生未知状况,居然朝正面压制射击了。战机稍纵即逝。他果断的大声喊道:“一二连掩护,三连的机枪火力全部进行冲锋射击。狙击排两翼包抄。三连的弟兄们,跟我一起冲啊。”

  原本被鬼子的火力压得抬不起头的三连战士,听到任江清澈的命令,全体提枪从地上跃起。 六人一组,跑动一会就卧倒来几个长点射。而后又爬起继续冲锋。一组掩护一组。每一组中三人掩护三人。一连和二连的步枪走几步就停下进行排射。后面的一排人马上就替换上来。

  鬼子的三个步兵中队刚在火力掩护下抢滩成功。只能做半环状趴倒抵抗。

  作为这场战斗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已经死去的二战老兵北原修治在他回国退休后写的回忆录上有这以下记述:

  “1938年初春。我已经是65联队山上大队的一个中尉了。我们大队奉命追上了一支孤立的中国游击队。不到一小时,便在我们三个中队顺利渡河后陷入被围歼的境地。结果从后方出现了另一支中国军队。我并不清楚身后的状况,但事实上我们失去了后方一个重机枪中队的火力掩护。正面的中国游击队开始进行反抢滩冲锋。他们的编制到现在为止仍让人很疑惑。三个类似中队编制的连队其中两个居然全都使步枪,而中间突击是全部用机枪和手枪组成的连队。我指挥三个轻机枪编组和两个班的步兵在左侧防守。那时想到,只要坚持到增援赶到或是南岸的部队消灭掉冒出来的中国游击队。我方肯定是这场战役的胜利者。可对方没有让我们这么想下去。从在中国的上海开始作战起,我们的部队虽然遇到几个中国政府军的精锐师,但在战斗精神上和意志上,他们始终不算是出色的军队。这次遇到的中国游击队有些反常。开始时他们被我们的火力攻得无还手之力。可冲锋起来确实让人刮目相看。我们大队基本上都换装了新式的九六式轻机枪,副射手腾出来可以使用步枪射击。他们集中使用机枪让我们感到窒息。纷飞的子弹让我们都抬不起头。虽然当时已经配发了大量钢盔,我自己当时也戴着。可我手下的三个机枪小组还是被对方全部射杀。他们的动作到70年代后才发现与现代的小组战术十分相似。即使他们的主机枪手死了。旁边的副手马上接过机枪继续射击。而且他们的小组像蛤蟆一样跳跃式前进。士兵们稍微抬头就被中国军队的狙击手干掉。我冒险拖回一具尸体发现他的头上和身上至少有十一个弹孔。我当时以为那是被对方的机枪扫到形成的。但后来仔细想来,机枪扫出的弹道是不可能分布的那么散落。原来对方的狙击手多到可以十多人同时瞄准我们一个人射击。这种想法是十分可怕的,多亏当时我没有想到,要不真的会影响部队的精神。他们在一开始用迫击炮和掷弹筒对我们进行过偷袭。可见他们是与众不同,装备精良的正规军。可后来再也没使用过炮火。也许在第一次炮击对射时他们的炮兵就被打垮了。登陆的部队孤立无援,又无法抵抗。我的第3个机枪手被打死后。我抢过机枪,冲着前方冲锋的中国人射击。从他们身后,我察觉出一道不为人察觉的光束。我下意识得低了一下头,结果脑袋就“嗡”的一声不醒人事。我是被后来渡河的其他士兵救醒的。他们告诉我,是我的钢盔救了我一命。子弹打中了我的脑袋,不过只是穿过了头皮。那个救命的钢盔我一直保存着……”

  华中特别大队的许多历史资料被多方面的,各种原因的销毁或是扭曲了。但历史的真实性不会因为有人蓄意篡改而失去方向。

  冲锋中, 三连战斗减员达到51人。至最后一二连冲到时,日军阵地上已经失去动静。而歇斯底里的三连战士仍然架着机枪将尸体打得满身弹孔。

  任江跑得几乎脱力。他躺在遍地死尸的河滩上,大口地呼吸。李大柱过来请示下一步作战命令。

  “队长。是否继续渡河协助友军作战?”李大柱刚毅的眼珠中透出复仇的火焰。

  “不。对方至少还有三个中队能够作战,而且重机枪火力比我们多出很多。让几个战士到制高点上挥动队旗。所有人立刻打扫战场,迅速撤离此地。转告江参谋长,我们和他们分批撤离。你带上一二三连随后去接应他们。辎重和后勤东西多,需要人帮忙。我带侦察排断后。”

  李大柱没多说甚么,敬了个军礼,道:“队长您保重。请随后马上跟上我们。我会派战士与您保持联络。”

  任江点点头,挥手示意他立刻去执行。

  一刻钟后,李大柱带着主力连队全部撤离。侦查排所有战士都集合完毕。任江晓得鬼子的追击远没有结束。他拍了一个战士的肩膀,沉重地道:“鬼子增援部队马上就快到了。我们不清楚到底对方有多少兵力。为了让大部队脱离战场。我决定带领你们引诱鬼子朝西南方向走。让我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向对面的友军敬礼!”

  不论每个人有没有看到对面的友军,或是对面的淮南支队有没有看到他们。任江和侦察派的士兵们都庄重地行了军礼。

  时间仓促他们连鬼子身上的许多战利品都来不及搜索,只拣了些罐头和武器就匆匆上路了。

  对面新四军淮南支队见对岸的枪声大作后不久就停息了。 这说明不管中国军队是不是胜利,都该到了撤退的时候。在一通冰雹般的土手榴弹后,趁着硝烟,他们悄悄得消失在广袤无垠的山野深处。

  山上守介气得几乎吐血。他的三个中队原本马上可以对任江大队做最后的毁灭性围剿。却因为跳出个不知名的###游击队不仅搅黄了原有作战计划。还让三个中队的帝国士兵全部丧命。 不论对方的伤亡是否巨大,这对于帝国军官,都是莫大的耻辱。

  两个小时之后,两角业作大佐亲自率队赶到。他倒是没训斥山上损失了三个步兵中队。在清点战场时,他发现在南岸留下中国军队超过百人的尸体。而在北岸,一片灌木丛后,居然散落无数人和掷弹筒的的碎片。按照数量上统计,30多具掷弹筒被摧毁。而正面阵地上留下的新坟被挖开后清点,对方死亡的人数超过三个中国常规连,80%死于炮火。这都直接印证了一点。对方火力和装备上都不是寻常的###游击队。而山上君的部分失败不无原因。对手受伤的比例也应该与死亡数字接近。

  两角转动他狡猾的眼珠,他对高层为甚么要抓捕任江越来越感兴趣了。他给山上分队增强了部分轻机枪火力后,抽回重机枪中队,又补充两个步兵中队,让他继续追击。任江的部队一定还没跑远。必须消灭心腹大患。

  眼看夕阳西下,山上还是奉命带着手下,连夜追击任江游击队。

  5月18日黄昏,李宗仁与长官部官兵一应人员700余人,乘夜色经宿县、蒙城,越过敌之包围圈移驻潢川。

  留守徐州城的刘汝明部在萧县一带伏击日军第9师团,对日军造成重大伤亡。日军见中国军队大部已走,企图于徐州城围歼刘汝明部。刘汝明部佯作死守状,及见各路大军撤尽,便弃城撤退,于19日离开徐州。敌军不但没有击溃刘汝明部,甚至连一个上尉也没有捉到。

  是夜,山上来到大别山山脉西麓边一处小山岙。一棵上百年的旱柳已经枯死,树皮也被人斫去,在星光下泛出乳白色。上面隐约有字迹。

  山上守介命令士兵用火把照亮树干。又名翻译官上前翻译。树上的字迹是被人用刀刻上去的,虽然十分粗糙,却不妨碍识别。

  “諸君がしたにこの樹で死んだ!”

  这还用翻译?山上看得真切。看来对方阵营中有个熟悉日语的家伙。此计出于庞涓与孙膑身上。他是清楚的。他嘲笑道:已经到了20世纪,这么老套的计策难道能让我步庞涓的后尘,可笑之极。

  他接过火把不禁上前走了几步,想看清下面还有一串小字。“ご君の後注意します。”

  山上慌忙回身观察。夜色与风中传来响尾蛇吐信般划破空气的穿梭声。一支弩箭刹那间穿过他的颈部,强大的推力把他钉在老树的树干上。他的嘴里喷出一道疾利的血箭,就低头停止了呼吸。周围的士兵被黑暗中窜出的箭疯狂了一把。除了灵机趴在地上的,凡是靠近大树的士兵都被扎成了刺猬。

  这是任江在徐州尾声中最后的杰作。用一条绳子做连杆,串联了侦察排所有蓄势待发的弩上。当然所有固定好的弩,方向都指向了老旱柳。那行小字,就是为了吸引观察的人靠近树干触发重力机关。

  鬼子当然在黑夜中搜索半天也不会发现人影。任江和侦察排早就离开更远了。这棵大树成了山上守介的葬身之所。

  任江一直在贯彻他的信念——“战胜最终之敌的,不是你手中的武器。而是你心中燃烧的那股希望!”

  徐州会战虽然未能全部歼灭敌军;但它却把阵地战、运动战和游击战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主动歼敌一部达到防御的目的;从战略上来讲是正确的。它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军事已由消积防御向积极防御的某些转变。正如陈诚所讲:“台儿庄之战胜即我游击战、运动战在战略上之功效也。”

  徐州会战以中国军队的撤退而告终;但这一撤退是防守后的撤退;它使日军围歼中国军队主力的计划全部落空;挫伤中国军民抗战意志的目标未能实现。而中国军队的防御作战和主动转移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战略上符合持久消耗战的作战原则;并为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宝贵时间。

  徐州会战对中国及其军队具有划时代意义,它证明,中国的军队虽然武器劣、训练差、缺乏统一性,但在一次“典型的战役中”毕竟能够以优越的战略策划击败日本人。对这次胜利贡献最大的部队之一竟是一些装备落后、缺乏训练的“杂牌军”。这次大捷还得力于其他战线的军队和游击队的积极配合和协助,他们阻挠敌人的运输线,在作战最关键的时刻拖住敌人的兵力。

  鬼子仍然在追赶。任江和他的死亡之斑还能走得更远吗?

  
  
  
  
  第一部 结束

  2007年10月21日 宁波 。。

后记
最后不得不说下写这篇小说的初衷。每当我见到抗战电视剧中让人热泪盈眶的感人情节时,总会对其中的纰漏感到惋惜。出于对英雄们的敬仰,和社会对抗战历史的遗忘,我才狠下心来,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来构思和创作。

  作为第一次涉猎小说这样的文体。我更想先对目前“文坛爆炸”的情况提些意见。

  如今是信息爆炸和第四种媒体崛起的年代。人以点的方式加入到反馈信息的行列中来。形成了庞大的互联信息网络。也因此,每个参与联络的人在看到其他人的小说后,可以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构思发表自己的小说。这当然是件让人鼓掌的好事。但问题也接踵而来。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写小说。也不是说所有人都有写小说的文化功底。我崇拜金庸先生,是因为他像众多的文坛巨匠一样拥有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任何一件事情在他笔下都信手拈来,为之己用。一般的人只能写写心得和随笔,而不适合写小说。

  因此,我才说目前的情况是“文坛爆炸”。我曾有幸“拜读”过类似很多小说。光那低俗的煽情场景,就觉得几欲作呕。

  一部小说的诞生,是要花很大心血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等基本要素外。从小说情节的构思,到基本脉络的确定,人物的登场顺序,每段场景的细节,为将来服务的伏笔。都需要一步步完成。更不要说情节的曲折,事件的合理性,语言是不是符合时代背景,对话是不是前后矛盾这些多重意义上的精妙部分。这不是随随便便看过几部小说都能动笔写得出来的。我指出的仅仅只是目前垃圾文学的通病。其实一部被人叫好的小说,更多的是有经历的人才能写出来的。

  我曾游历过抗日战场和曾经的敌战区。包括吉林通化的杨靖宇纪念馆、齐齐哈尔的东陵要塞等地。我也确实路过蚌埠和徐州,却无缘游览。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我的写作。因为小说中的每片土壤都应该是一个勤奋作者应该摸清楚的地方。

  而且,写一部有题材的小说,光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也是不够的。譬如说军事历史类,远比言情类要难写的多。因为,大家都生活在都市中也能触摸到丝丝缕缕身边的小事,将其归入小说情节。相比之下,推理类小说更注重作者的逻辑思维。但也不够。《金田一探案集》的作者横沟正史一样将很多日本的生活文化、习俗等层次性的东西放在读者面前。让人看到的不只是单调的剧情。这才是寓教于乐。军事历史类的更难一些。要求作者掌握大量当时的武器知识、军事常识、参战国历史、参战国文化常识、参战国语言等等等无穷尽的部分。让作者在写作中都能感觉到自己对知识的匮乏。

  更有甚者,类似微小的细节,也是需要很强的历史积累才清楚的。例如:一般人绝对不清楚军统和中统的区别。在潜意识下,也许作者用军统一笔带过就好。但若是读者是一个熟读历史的人,很容易就会揪出小毛病。

  我并不是过于强调小说的真实性。因为毕竟小说还是一种文学题材,必然有虚构的部分。就像本文中,固体微型激光发射器的最大有效射程不会超过300米,除了功率的限制外,其激励介质是氦氖气还是二氧化碳或是半导体,都有区别。氦氖气发出的肉眼看的见的光束,且能量等级不大;二氧化碳却是很有杀伤性的利器。为了研究这个,花掉我整整两天时间。最后还是决定为了小说需要,夸张事实;新兵的训练就算是在最紧张的时期,基本上也要花费半年以上。为了情节紧凑的需要,着实让大家看了次“新兵速成班”;另外由于日军和国军使用的轻重武器过多,我也不太可能全部轮番上阵,只得筛选部分比较普遍的武器登场。更如毛瑟步枪其实德国原来就生产过很多型号,到后期才调整的口径一致,使用统一的毛瑟枪弹。这里为了创作需要,都一笔未提。对于武器爱好者们,都是很遗憾的事。

  以上几段,至少可以说明,目前有些流传于网络的自制小说,确实存在急功近利的通病。却不晓得为何真就有人们趋之若骛。文学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需要眼下的年轻作者潜心研究,仔细体会,方能有闪亮的作品问世。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只是小说的第一部,也许引子让很多读者还不明白。这在最后会让人联系到一起。而且,这部小说追求的也是让人相信,这,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资料。本文中也有不少漏洞,也同样让我感到知识的匮乏。欢迎各位读者本着探讨的思路指正!

  写这篇小说,最重要的,还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让无名的英雄不再含冤莫白。让社会不再为了物质欲望,而忘却精神食粮!

  欲知任江及华中大队后事详情,请见第二部《呼啸的炮弹》一书。。 最好的txt下载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