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操·阿瞒出道-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的西进。这就为吕布敢于同董卓兵戎相见提供了可能。

  一番背后的小动作,王允的策反成功了,吕布听大司徒由浅到深地讲解的道理之后,觉悟了,为了自己并州军的长远利益,他决定支持王允的西安事变,投奔革命阵营。

  当然,担心与董卓侍妾的风流事败露也是一定的因素。

  根据史书的这两点记载,经罗贯中大师一番妙笔生花,才衍生出王允的“连环计”和美女貂蝉来。要不然中国古代的四大美人还真成了麻将桌上的三缺一,就算凑上一个替补,那句脍炙人口的成语估计也不会有了: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少了貂蝉拜月,也是免不了遗憾的。

  初平三年夏四月辛巳(公元192年5月22日),董卓在重兵护卫之下,前往未央殿赴朝会。当行至掖门的时候,宫门卫士突然手持长戟向他刺来,猝不及防的董卓慌忙大呼:“奉先吾儿何在?”

  “奉诏讨贼!”

  未成想吕布却从怀中摸出一纸诏书,向他宣布了死刑,董卓体会到了义子的大义之所在,乃大义灭亲也!一矛殒命,董卓恶贯就此满盈。

  董卓死了的消息传开,长安百姓顿时喜笑颜开,载歌载舞走上街头,喝酒吃肉,把这一天当作了节日,他们想当然的认为:董卓的死标志着苦难生活的结束,

  殊不知这只是理想与梦想,快乐的心情像阴天里露出的太阳一样,只闪出了一时片刻,就马上被淹没在西方滚滚而来的乌云中。

  谁又能想到这片更加血腥的乌云,竟是那位在诛杀董卓中有着首建之功,又在董卓死后成为朝堂领袖,被当时人视为“王佐才”(郭泰对王允的评语)的王允一手招来的呢?

  

曹操·阿瞒出道 (68)
前面说过,人不能把自己长期置顶,就像网上论坛上的帖子不能长期置顶一样,老给自己涂红脸那会造成脸皮越来越厚,别看在戏台上涂红了脸人模人样地坐在那里是个好人,现实中就不行了,因为人们知道,生、旦、净、末、丑是怎么回事了,不就是自己在作秀吗?那红脸和白豆腐块实质上没有什么分别。

  偏偏大多数人把握不住自己,一旦大权在握,立时感觉像坐上了“神六”,所以,从高处跌下来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人到了高处一般会头脑发晕的,有时候做出的决定简直与白痴无疑,等到摔下来,固然很精彩悲壮,但大多留给人们的是叹息与教训。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的王允在除掉董卓以后,就坐到了当时中国统治者的“置顶”位置上,随着头脑发热,逐渐晕了。

  董卓死了,可他的西凉军还在,如何处理董卓的原部下成了政策和策略这种关系个人的生命朝廷安危的大问题。但恰恰就是在这个要命问题上,王允犯了大错误。

  就董卓死后的形势而言,一度是向着有利于吕布的并州军及王允为首的士人政府的方向发展的。驻扎在长安以东陕县一线的凉州军主力,在得知董卓死讯后,理所当然地乱了营。

  凉州军统帅是董卓的女婿牛辅,岳父横死使他变得极度多疑起来,以后西凉军的出路在哪里?这时候一个贴心的“大师”及时地指点了他,牛辅也就按这个高人的指点采取了预防性措施,杀了自己的大将董越。

  没想到这次“大师”没蒙准,预防性措施反而导致了自己大营的骚乱,牛辅索性带巨额金银与亲信胡车儿等几人一走了之,谁知应了那句老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牛辅竟被这几名亲信砍下了脑袋,劫走了金银。

  这时的西凉军群龙无首,在一群中下级军官的会商下,提出了向长安中央政府讨要一张大赦令的主张,也就是说在投降之后,要保证西凉军人的安全。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仅是求王允给留条命而已。

  可惜王允的答复太草率了,说什么凉州军本来就没有什么罪过,何赦之有?这种貌似大度的回答是聪明的表现,还是愚蠢的做法,自当别论。但凉州军没有吃到定心丸(大赦令没拿在手里),却又听到了风言风语:王允、吕布要杀尽我们凉州人!

  要尽戮凉州人的谣言并不全是空穴来风,是由于丁彦思、蔡伯喈被杀引起来的。丁彦思,事迹不详。蔡伯喈,就是那位博闻强记、声名远播的大名士蔡邕,而丁彦思与蔡邕同列,想必也应该是位名士。蔡邕被杀,其间有着很多值得回味之处。

  蔡邕的死因,谢承《后汉书》和范晔《后汉书》的记载大致相同,即蔡邕得知董卓被诛杀,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叹息的声音,从而被王允认定这是同情董卓的表示,王允的逻辑是: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董卓是国贼,你蔡邕不喜反哀,必是董卓同党,那就该杀。

  蔡邕得到董卓礼遇是事实,可是,董卓的种种作为,使得蔡邕发现自己的选择对象错了。于是,他就有了出逃的打算。他曾经为躲避宦官的迫害,在外浪迹十二年,也算是轻车熟路吧。可是,蔡邕的堂弟蔡谷提醒他说,你的长相比较特别,逃到哪里,都会被人认出来。蔡邕也就打消了出逃的念头。

  既然蔡邕放弃了董卓,那么王允为什么又要在董卓死后硬性给他贴上一张董卓同党的标签呢?曾经给《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对此就大不理解,认为是史书记载有误。估计老裴没注意到王允在诛杀董卓、地位置顶后思想及智力的质变。

  《后汉书》卷六六《王允传》说:“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仗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也就是说。王允性情刚烈,嫉恶如仇,开始是因为董卓太猛了,所以虚意逶蛇,而豺狼般的董卓死了,敌人没了,自己成了挽救国家于危亡之际的功臣,朝臣的领袖,正义的化身。过去的装鳖现在不用了,当然架子要端足,杀一两个名士,对于树立个人威信,整饬朝纲,肯定会事半功倍!

  实际上王允与蔡邕早有过节,蔡邕曾经在大庭广众之下没给他面子,这件往事记录在南朝梁人殷芸写的《小说》中,文曰:

  “初,司徒王允数与邕会议,允词常屈,由是衔邕。及允诛董卓,并收邕,众人争之,不能得。”

  王允杀蔡邕,是要了断个人的恩怨。这听起来未免过于心地狭隘。但如果我们来读读顾炎武由蔡邕而引起的一番评论的话,就大致可以理解这种结局的背后。

  顾炎武说:“东京之末,节义衰而文章盛,自蔡邕始。其仕董卓,无守;卓死惊叹,无识。观其集中,滥作碑颂,则平日之为人可知矣。以其文采富而交游多,故后人为立佳传。嗟乎!士君子处衰季之朝,常以负一世之名,而转移天下风气者,视伯喈之为人,其戒之哉!”(《日知录》卷一三《两汉风俗》)

  名士尚不免于一死,对于作为董卓的死党们的命运自可想见了。凉州军现在感觉走投无路了,干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部队化整为零,自逃生路吧。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曹操·阿瞒出道 (69)
这时候有位极具智识的人物——贾诩站出来说话了:

  “听说长安城中正在商议如何铲灭我们凉州人,如果这时候我们散伙走人,我们就成了刀俎之肉,只有听任宰割了。反倒不如大家齐心协力,去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一旦成功,国家就是我们的了。不成功的话,再散伙不迟。”

  现在不少文史爱好者极推崇贾诩,甚至认为此乃三国第一智囊,近羞郭嘉,远比武侯,岂不知聪明才智乃是小节,为国为民才是大义,像这种损国害民未必利己的点子都出的人,还是越少越好。

  西凉军一帮没正头的将领校尉李傕、郭汜、张济、樊稠、李蒙、王方等人听了贾诩的鼓动,俱都服气:书生偏能有烈胆,文士未必少杀人!孤注一掷,兵发长安,就此坚定了背水一战的决心。

  其实,就是现在,局势也还是有办法挽回的,那时就有人向王允献计说,让皇甫嵩去出任凉州军统帅。

  皇甫嵩系出凉州名门,德高望重,其忠心为国早已是家喻户晓。可是,王允却认为这样做虽然能起到安抚凉州军心的作用,但却会使关东豪强们不免疑心,要是凉州军还是由凉州人来统帅,还横亘在长安与关东交通的要道上,那关东联盟的州郡大佬们能安心吗?

  两害相权择其轻,王允做出了第二个错误判断:皇甫嵩出山是弊大于利!王允的这一想法,昭示了他在对待凉州军问题上的态度,那就是:董卓已除,凉州军的存在无足轻重,把朝纲整顿好了,把关东士大夫们聚拢回来了,那才是国家大计。

  这纯属王允的单相思。

  他根本就不知道,初平三年的中原大地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原关东联盟的盟主袁绍堂而皇之地窃夺了冀州牧韩馥的地盘,又与公孙瓒厮打在一起;

  兖州刺史刘岱看东郡太守桥瑁不顺眼,结果了他的性命,却把自己的性命送给了余火复燃的黄巾军;

  曹操这时正在进行他的又一次灭火行动,全力对付势力重新膨胀起来的青州黄巾军。

  袁术在扬州心机算尽,总惦念着做皇帝,一觉醒来,才发现是一场梦……

  原本在关东联盟中表现最为抢眼的孙坚,在荆州地界同刘表火并起来,结果丢了性命……

  这些正忙着往自己嘴里抢食吃的饿狼,还怎能想得起在长安有个朝廷,还会认为他们是国家中的一员?为诛杀董卓成功而满心欢喜的王允没想明白这原本十分明晰的事情。

  在王允心目中,国家社稷永远都是至高无上的,他不明白国家的大臣们为什么不会为“国”而舍身赴义?乃至后世人把王允看作是个粗鲁、迂腐的人(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八)。

  还有的高人对王允当时的心态表示不理解,并且说了些奉劝的话语,大意是说天下已经处于必亡之势,用什么药都治不了这个病,简而言之,就是叫王允想不明白也要明白过来(《朱子语类》卷一三五)。

  可是,还没等到王允明白过来的时候,在董卓死后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凉州军十万之众昼夜行军,已经将长安城围得铁桶一般。

  当时就长安的军力来看,很难与凉州军PK的。

  长安城中具备战斗力的是吕布的并州军。在董卓死后,由张辽统率的一支千人规模的并州军,也归属了吕布指挥。

  张杨所部的并州军此时已经进驻河内,吕布与张杨之间私交甚密,一旦并凉两军开战,张杨部会给予必要的策应。

  而此前,吕布曾派出李肃一部对凉州军做过一次试探性的攻击,结果以并州军失败而告终。很明显并州军在军事上并不占优势。

  长安城中还有两支部队;一支是凉州军余部,另外一支是叟兵。

  王允对于凉州军余部自然是不信任,在凉州军主力杀向长安的时候,王允便将他们打发出去,自相残杀去了。而叟兵,来自巴蜀,是益州牧刘焉派来的勤王之师,他们对于政府的忠诚度是要打个问号的,似乎是对董卓更有些好感。后来,在凉州军猛攻长安时,他们果然倒戈了。

  经过十日的浴血奋战,长安城被凉州军攻陷。只有吕布杀开一条血路,带着几百并州军逃了出来。长安城变成了血与火的海洋,在吕布杀开一条血路,要保着王允逃离长安的时候,王允说:

  “安国家,吾之上愿也,若不获,则奉身以死。朝廷幼主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为也。努力谢关东诸公,以国家为念(《三国志·董卓传》注引张А逗杭汀罚

  不管视死如归的王允牺牲得多么壮烈,都难以抵消他在这之前所犯的错误,他使国家真正地面临了灭顶之灾,他使长安的百姓陷入了无底深渊。

  李傕、郭汜、樊稠的西凉军血洗了长安城,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政府要员全做了无头之鬼,司徒王允带着小皇帝献帝躲上了宣平城门。

  李傕、郭汜把皇帝堵在了城楼上,却也礼数周到地跪下磕头,并且坚持为忠于皇帝的董卓平反昭雪;但对王允就没有这么客气了,王允一人死了也没能算完,妻子宗族十余口皆尽被诛。

  至此,西凉军的复辟行动大告成功,李傕、郭汜在欺凌小皇帝的本事上与董卓有得一拼,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二人最先展开的是各自的升官大比拼,今天你让皇帝封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明天我就去要个后将军、美阳侯,后天他再索个右将军、万年侯,小皇帝也极听话,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官名肚子里多得很,只要不掉脑袋,要啥给啥。

  但西凉人也并非铁板一块,不服气李傕、郭汜的比比皆是,现在,西凉军老家凉州的留守将领韩遂、马腾就尽起凉州铁骑,杀向长安来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曹操·阿瞒出道 (70)
时间前推到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小块根据地——东郡,地盘虽小,却也不用仰人鼻息,强敌环绕,曹操反更游刃自如。

  这就叫强人、牛人!四周的几支政府军怕他,黑山的土匪也被他打裂了胆,甚至还有些暗存感激,毕竟曹操这次没有像以往那样大开杀戒,俘虏的黑山军都释放了,而且是不打不骂不搜腰包,愿意留下来干革命的欢迎,愿意回家当良民的欢送,虽没发给路费,但的确也称得上是一支纪律严明的模范军队。

  栽下了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曹操总参部在东郡得到了大大的充实,值得一提的就是荀彧(字文若,颍川颖阴人),这荀彧乃曹操的前辈同僚济南相荀绲之子,年少时也曾经让南阳名士何颙相过面,被赞曰:“王佐才也。”

  一开始这荀彧是跟着袁绍求发展的,袁绍待荀彧也非常够哥们儿,虚心的像学生见到了老师,敬为上宾不说,就连荀彧带去混饭吃的兄弟荀谌、乡亲辛评、郭图也一并封了官,但人都是这贱脾气,你对他越好他就越看不起你,荀彧反而觉得袁绍难成大事,主动跳槽到了曹操这里。

  曹操安抚荀彧花费的最少,只用了一顶高帽:“吾之子房也!”荀彧便心花怒放地对曹操肝脑涂地了,可见,人多么需要夸奖这种精神食粮啊!

  曹操说这句话时是把自己比作汉高祖的,将来想夺天下的野心昭然若揭,而荀彧为了这一句话便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不知有的大师断言荀彧高风亮节,无限忠于汉室,是凭什么说的?

  荀彧也确实有两下子,初平二年时年二十九岁的荀彧仅露了一手,便让曹奋勇将军佩服得五体投地:当时董卓威震天下,曹操刚被其一个小小的副将打了个撇盔潦甲,就问荀彧怎样才能对付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呢?荀彧回答的胸有成竹:“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三国志·荀彧传》)。

  结果证实了荀彧预见的准确性,几个月后,董卓便在长安被扒光了身体,肚脐上被人插了个棉捻,成了点燃了三天没熄灭的大蜡烛,曹操还能不服?当即便任命荀彧为司马——高级参谋。

  荀彧受到鼓励,索性再立新功,又引荐了自己的同乡郭嘉,这是一个更牛的牛人。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是感觉跟着袁绍干屈才辞职不干回乡务农的,曹操初次召见,郭嘉便从战略高度分析了天下大势,曹操听后高兴地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也觉得自己这匹千里马遇到了伯乐,出去高兴地对人说:“真吾主也。”

  文事方修,武事更备,曹操军队的顶尖勇将典韦(陈留己吾人)就是这时候从夏侯惇军中发现的。

  养兵就是用来打仗的,曹操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一直没让部队闲着,他先屯军顿丘,准备彻底解决黑山军的余部,以战养战,且又名利双收,权当实战练兵吧,不就是一年扔他十几个师嘛,小意思,大人物的胸怀一般都是广阔的。

  初平三年春,黑山军于毒、眭固部围攻武阳,形势急迫,曹操这时灵活运用了“围魏救赵”之计,他置众将建议直击武阳敌军侧后的建议而不顾,率全军径直进山扑向了黑山军的老巢本屯,结果于毒的黑山军被迫撤军回救,武阳之围自解。

  谁知曹操在本屯虚晃一枪,便转军避开战力强劲的于毒部,长途奔袭,扑向了毫无防备的黑山军眭固部,眭固仓促力战,最终溃败。

  正当于毒的黑山军在本屯严密布防,待着曹军来攻时,曹操突然又把兵锋转向了内黄,占据内黄的是外国洋兵——匈奴人于夫罗,于夫罗在中平年间便联络了白波军为内应,叛汉入侵,与西河的白波军汇合后,声势大振,破太原,摧河内,将诸多州郡强掠一空。

  曹操早就对外族人的入侵愤怒于心,这次趁剿灭眭固黑山军的余威,名讨于毒,暗袭匈奴,一举攻克于夫罗盘居的内黄城,猎杀匈奴兵无数,匈奴人溃不成军,远遁漠北,自此多年不敢入侵。族中少年割草时从此不敢吐汉语,怕一旦结巴,说出“草草”二字,吓坏了破胆的族人。

  就在曹操北逐匈奴之时,青州的黄巾军却又重振雄风,一时聚众百万,杀向了兖州,兖州刘岱在曹操大破黑山军的精神鼓舞下,豪气顿生,凭什么你小小的曹操能做到的,我刘岱做不到?

  刘岱的政府军雄赳赳气昂昂杀向已失陷于黄巾军的东平,此行要反攻山东,聚歼匪军于齐鲁,且看俺国军威风!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借虎驱狼大多是馊主意(71)
咱们中国有句成语,叫“利令智昏”,什么样的人会利令智昏呢?有两种人:一种是穷极了的人,为蝇头小利,不惜挺身犯险;另一种就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至智商也变得低下甚至愚蠢的人:认为自己已经无所不能,干任何事都可以无往而不利。

  这两种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给自己准确定位,不知道自己能一顿能吃几碗干饭,甚至忘了自己姓什么;不同点就是穷极的人一般是被迫的,而胜利者做利令智昏的事大多是主动的。

  其结局当然是同样的:违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