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操·阿瞒出道-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饬烁龈夏镆谎蟮墓伲裰餮【傥佳艟#ā度尽び⑿奂恰吩唬鹤渴替潮е凶樱苑夂睿越鹱稀K锱祝鄙形大牵馕佳艟#

  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董氏革命的犯罪!要杀一批、关一批、管一批!秦始皇算什么?不过就坑杀了四百六十个儒生吗?跟我能比吗?

  那杀猪匠何进的一家老小是不能放过的,先拾掇活着的何太后,一报还一报,你不是鸩杀了现任皇帝的亲娘王美人吗?咱就以其道还其人之身,请你也饮鸩一杯吧。(《三国志·魏书》:九月甲戌,卓复大会髃臣曰:太后逼迫永乐太后,令以忧死,逆妇姑之礼,无孝顺之节。)

  死了的也要追究你阴魂不散,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先把何进的弟弟何苗来个挖坟鞭尸。

  何苗的老娘还活着?那怎么行?于是,判决死刑,还不准收尸。

  有个专门给朝廷提意见的干部竟拿革命工作当了真,说我董卓不讲礼貌,见小皇帝时不自觉解剑,那还了得?先枪打你这个露头鸟,镇压了他!看谁还敢拿皇帝当干部!(《三国志注·英雄记曰:卓欲震威,侍御史扰龙宗诣卓白事,不解剑,立挝杀之,京师震动。)

  既然杀鸡吓猴,那就索性多杀几个,吓文武百官个心胆俱裂!鸡从哪里来?不是有北方边境抓来的战俘吗?于是,在董丞相举办的宴会上,经常表演现场杀人的节目,助酒兴么,多玩点花样,活人挖眼、慢锯手脚、大锅煮活人,董丞相耳听眼看被宰者的临死惨状,谈笑自若,饮酒甚欢,文武百官却是被吓得魂飞魄散,真表现得无比驯服了。

  高压加腐败,这个政府还能不垮台?终于有一天,消息传来,二十拨军马,结成了关东联盟,兵分八路,杀向洛阳而来,盟主就是刚被朝廷任命为渤海太守、封为邟乡侯的袁绍。而传檄组织关东联盟的,正是那个最不识抬举的曹操!唉,放虎归山终为患啊!

  对于关东联军,与枪杆子打了一生交道的董卓还真没放在眼里,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成不了多大气候。真正的威胁不在东方,而是在与其相反的方向,自己的大本营:西方。

  那里是自己的老家,十余万西凉铁骑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但现在却掌握在自己最忌讳的皇甫嵩手里。攘外必先安内,只要解决掉皇甫嵩这个后顾之忧,什么关东联军?一群地方保安、游击队而已。

  就在董卓置东方的联军而不顾,全部注意力集中到凉州方面时,一个令所有人都难于预料的事件在西方突然暴发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瞒出道 (42)
有句俗话叫“怕啥来啥”,相反“盼啥来啥”是不容易实现的,要是后者的情况多了,恐怕就没人卖彩票了,都转行去澳门赌场发财了。董卓的西路大本营现在就突发了董卓最怕的事情。

  黄巾军的余火在河东(洛阳西北)顺势复燃起来。开始的火苗是在中平五年(公元189年)冒出来的,其领袖人物叫郭太,因为起事于西河白波谷(今山西省襄汾县西南)而得名白波军。

  这白波军义旗扯起便不同凡响,发展极为迅速,不足一年就聚众十余万,而且组建的军队并不是一般的乌合之众,上了战场极有战斗力,军旗指处,拔河东、围太原,破城陷地,所向披靡。

  当董卓控制洛阳时,白波军已严重威胁到了洛阳,竟打到了河南的河内郡(今河南省孟津一带)。事实上已经兵临洛阳城下。可那时候竟然是天不灭董,白波军为了达到与同时起事于东郡的青州黄巾军汇合的战略目标,没有乘胜进击东汉的心脏洛阳,而是转头东下进攻东郡,董卓不由长松了一口气。

  现在白波军突然回军围攻河内,而且还联结了外援:南匈奴单于于夫罗。南匈奴见东汉中央政府混乱,也想趁机捞一把。于是,与白波军遥相呼应,也突入河东郡境内,直逼河内。

  董卓此前被诏任并州牧,就有剿灭白波军的使命。现在的白波军如果全面控制了河东,就会使董卓与他的战略大后方凉州失去联系,而确保洛阳与西部交通的顺畅,对于稳定凉州军的军心至关重要。

  凉州军中的精锐是由秦胡兵和湟中勇士组成,有着浓重的恋乡情结。当年,“凉州三明”之一的段颎率领湟中兵对羌作战,时间一长,部队想家了,仗就不打了,结果段颎被治罪,“输作左校”,也就是被劳动改造去了。

  凉州军是董卓的命根子,战斗力必须得到保障,不容出一点闪失。董卓曾经派自己的女婿牛辅为主将,率部进入河东,试图控制局势,结果就连西凉铁骑也不是白波军的对手,牛辅大败,闹了个灰头土脸,铩羽而归,

  就在董卓对白波军一筹莫展之际,一个更加要命的情报又传到了董卓耳中:西部有人在鼓动皇甫嵩为正义一战。此人就是盖勋。

  盖勋,敦煌(今甘肃省敦煌市)人,在西部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曾在灵帝组建西园军时入京,任讨虏校尉,与袁绍结识,共谋诛除宦官大计。后任京兆尹。得知董卓行废立之举的消息,就上书称董卓是个小丑,并警告董卓别高兴得太早了。

  现在盖勋行动起来了,开始联络皇甫嵩东征。董卓在洛阳城中再也无法踏踏实实地睡安稳觉了!他想,莫非现在到了墙倒众人推的地步?你们也太小看我董卓了吧?且看我怎样施展雄才逐一搞定你们!

  面对要发动东征的盖勋和皇甫嵩,董卓出动的却不是武力,而是皇权。董卓先是在皇甫嵩的驻地扶风设了一个汉安都护,总统西部军事,明摆着就是要剥夺皇甫嵩的军权。

  随后,天子诏书发出,征皇甫嵩入京任城门校尉。胸怀忠义的皇甫嵩便匆匆踏上了进京的道路,最头疼的一个就这样简单地搞定了。

  这皇甫嵩军事上是个帅才,外战固然颇具威名,内战更是功高盖世,等于凭一人替东汉打下了半个中国;但在政治上却是个在校中学生的水平,哪里是独夫民贼董卓的对手?最高圣旨一到,便乖乖地赴京任职,中国最精锐部队西凉军的指挥权也就此旁落。

  董卓的确不是个简单人物,这一招还起了另一个重要作用:利用皇甫嵩的威名对围攻河内的白波军进行统战工作,结果竟大获成功!白波军主要将领韩暹、胡才、李乐,接受了朝廷——实际上是董卓的招安,分别被授予征东、征西、征北将军的荣衔。

  董卓的另一过人之处就是敢用人,韩暹、胡才、李乐这种“解放”将军,他照样给予实际兵权,白波军的高级将领在一段时期承担了东汉军事指挥中枢的重任。董卓有效的把西方原来砍向自己的钢刀,用乾坤大挪移神功转向了东方的敌人头上。

  后方搞定,现在到收拾关东联军的时候了,体验一下与我董卓作对的滋味会使你们清醒的!

  最先领教到西凉铁骑威力的却不是关东联军中力量最弱小的曹操。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瞒出道 (43)
对董卓暴政的声讨始于曹操。

  但此时的曹操位卑势弱,五千新兵比不得董卓当初三千西凉铁骑的威名,而这个世界向来是凭实力说话的,大家服从的都是比自己拳头硬的人,所以曹操也就只能做些前期的反政府舆论鼓动工作,到了真正组织起反董的关东联盟,曹操连在###宣言(三公移书)上署名的资格也没有了。

  这篇诈用现任朝廷三公名义的檄文发遍了全国的各州郡,檄文###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号召大家武装起来,反抗暴虐的董氏统治。不过,号召人们反抗的主要理由还是有点暧昧,文中说:“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

  是谁受到了董贼的逼迫呢?“三公”含糊其辞,是现在已被废为弘农王的原任皇帝少帝,还是现任的小孩献帝?或者是三公们自己?文中没说,也确实不大好说,所以只好含糊其辞了。

  新君献帝是董卓立的,从理论上将应当成为###的对象;但如果###的是献帝,此前朝臣们在废少立献的时候你们干吗去了?那时候绝大多数可都是装哑巴呀,而且除了曹操,还一个个都高兴地接受了新皇帝的任命与提拔,现在如果再不承认新皇帝的合法性,那不是朝自己嘴上打耳光吗?

  按此思路推理,受到逼迫的应该是废帝刘辩,国难的生成源于董卓的废少立献。此前朝臣的默然无语,虽有纵容的一面,要规避的是少帝和太后的还政,也是可以理解的,不是有句时髦的话叫作“理解万岁”么。

  但在地方州郡长官这里,思路就大大不同了:在太后亡故之后,起兵推翻国贼董卓,让少帝重新归位,这些武装割据一方的士大夫就成了救国家于危亡之中的功臣了。

  至于后来狡猾的董卓一下子断了各方大员的念想,果断地采取措施干掉了少帝那是后话,容俺以后细表。

  檄文的影响力还是巨大的,一下子得到了一大批武装割据的州郡首脑的响应,浑水摸鱼捞块奶酪的事情大家向来都愿意干。于是,庞大的关东联盟军很快组建了起来,他们是:

  (以下按照起兵的地域划分)

  1。冀州——渤海太守袁绍、冀州刺史韩馥。

  2。兖州——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行奋武将军曹操。

  3。豫州——豫州刺史孔伷、颍川太守李旻、陈国相许

  4。徐州——广陵太守张超。

  5。青州——青州刺史焦和。

  6。荆州——后将军袁术、荆州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咨、长沙太守孙坚。

  7。并州——西河太守崔钧。

  8。司隶——河内太守王匡。

  另外还有:刘备——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室宗亲——他参与了毌丘毅在丹杨的募兵活动,大概是随毌丘毅返京后,被授官下密丞,未就职,因此得以会盟。

  从兵力在洛阳外围分布的情况来看,主要有四大兵团:

  1。西北兵团——进驻河内(治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南)的袁绍、王匡部。冀州刺史韩馥驻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作为后勤保障。张杨、于扶罗则屯于漳水一带。

  2。中部兵团——进驻酸枣(今河南省延津县)的刘岱、张邈、张超、桥瑁、袁遗、鲍信、曹操等部。

  3。西南兵团——进驻颍川(治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孔伷、李旻。

  4。南部兵团——进驻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的袁术、孙坚部。

  西北兵团的主力是王匡的泰山兵,前锋已经布防于河阳津,隔河与洛阳相望,最早进入临战状态。

  中部兵团除张超(张邈弟)的广陵兵外,其他是清一色的兖州子弟兵。

  西南兵团以豫州兵为主,后孔伷部融入中部兵团,李旻部并入南部兵团。

  南部兵团的主力是孙坚的长沙兵,战斗力极强。

  这里要说一说冀州刺史韩馥与渤海太守袁绍。

  袁绍是个在性格上集强弱于一身的家伙,他弱的一面大家已经见过了,手握五千西园军精锐部队,竟然被仅有三千多客军的董卓给忽悠住了,以至抛弃部队逃之夭夭。但袁绍内心还是渴望做一个强者,只是不能在洛阳城中做罢了,他离开洛阳,便立即通过武装起义,向世界证明谁才是最后的强者。

  董卓进京五个月后,新君改元,年号初平(公元190年~193年)。新年伊始,关东联盟宣告成立,袁绍被推为盟主。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瞒出道 (44)
据说袁绍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起兵,是因为新年号与自己的字(袁绍字本初)有相合之处,便认为起兵一定能获成功。

  别责备袁哥唯心,后世人也大多信这个,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最后一句就是句固定台词:“上帝保佑美国!”

  没想到在袁绍最初起兵渤海,声言###董卓进军洛阳的时候,第一个作战对象竟然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冀州刺史韩馥。

  对顶头上司开火一般人们都乐意做,不过玩明的不多,那是要冒绝大风险的,上司们对直接下属大多也是如此心态,但风险系数要小得多。

  韩馥是从东汉文化重镇颍川走出的士人,是董卓进京后,周毖、伍琼这两个无间道高手,为将来拾掇董卓向冀州这个战略要地布下的一颗棋子。而人一旦做上了官与想当官时的心情是大大不相同的。

  汉末的冀州兵精粮足,士民殷盛,以如此之势来面对中原凋敝,优越感便油然而生。在洛阳朝廷中,韩馥可以做他的清流,写一些官样的文章,喝喝小酒,发发牢骚,抒发一下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在士林中博得一个直言的美名。但是成为冀州刺史后,韩馥这个士人就发生了变化,现在他已集一州的军政大权于一身,到手的富贵谁愿意轻易丢掉?

  一个既得利益获得者不会再有先前的作为了,逼人的社会现实,已经使激情跃出笔端,变成他日常要应对的地方行政。他必须倾其才智,为自己以及与己相关的群体利益尽心谋划,稍有不慎,冀州刺史这顶官帽就会被他人抢走,现实的残酷,正侵蚀着韩馥的身心。

  他不能也不敢再去实践一个愤青的社会理想了,做一个果敢的勇士,去奔赴国难。即使有冀州的强大实力为后盾,但要与董卓那支横暴的凉州军相抗衡,韩馥还没有那个胆量,道义的光环不能当饭吃,慢慢地褪去了它的色泽是必然趋势,受制于理想与现实的双重压迫,韩馥进退两难!在袁绍首倡义兵###董卓时,则更是难到了极点。

  袁绍自与董卓反目之后,便来到了冀州,而此时朝中名士们正在为他斡旋,使他免遭董卓的毒手。在周毖、伍琼、何颙等人的游说下,加之袁氏在朝中显赫地位,董卓也“大度”地许给了袁绍一个渤海郡太守的官职,还封他做了邟乡侯。

  而汉末地方行政职权的划分,已经与前大不相同了,一州刺史不再是只执行监察权,而是统摄一州军政,这就使得袁绍成为了韩馥的下属。

  但韩袁之间还有一层关系,袁氏四世三公,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韩馥就是袁氏众多门生之一,作为东汉的一则惯例,门生一旦发达,总会对自己宗师的后代眷顾有加,韩馥对袁绍是端不起什么长官的架子来的。而且,袁绍又怎会把一个“小小”的渤海郡太守放在眼中?

  袁绍逃离洛阳的目的,就是要避开董卓的锋芒,纠集武装,反攻洛阳,有没有官衔,并不重要。之所以他要接受董卓的这份“恩赐”,无非想行事方便些,以汉官的名义###汉朝叛逆,当然是合乎情理而又名正言顺了。

  袁绍现在明目张胆地造反了,韩馥却改变了初衷。

  刚才说过,韩馥离京就任冀州刺史,是周、伍里应外合###董卓计划中的重要一步,韩馥理应起兵。但是,在听说袁绍到了渤海,要树立义旗、兴兵伐董的时候,韩馥却慌忙派遣手下亲信以州官的名义前往渤海,看住袁绍,不准革命!

  只是,这起不了什么作用,士人以武力来对抗强暴是大势所趋,袁绍树立义旗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几个从事小吏又怎能阻拦得住呢?况且,韩馥如果一味设置障碍,只会将自己扯进泥潭,遭到来自于士人方面的鄙弃,而不会获得董卓的好感。而做一只孤云野鹤,却又不是韩馥所甘心的。

  袁绍起兵在即,冀州眼看就会因此被卷入一场无望的战争当中,韩馥刚刚得到的殷实资本可能会化为乌有,这可如何是好?

  恰恰就在这时,一纸三公移书使得韩馥脱离了烦恼。虽然这纸文书实际上是由东郡太守桥瑁假借三公名义发往州郡的。本是州郡起兵的讯号,但在韩馥眼中却成了帮助他摆脱无形利害纠葛的救命稻草。

  有了它,韩馥就可以听任袁绍起兵,去解消士人们必然的责难。同时,拿着这纸文书,又可以避免事后可能出现的董卓对他的责难。

  但这并不等于韩馥从此就可以像瑞士那样成为中立国了,由袁绍起兵所激发的士人奔赴国难的炽烈情感,也在不同程度上感染了韩馥的心情。

  不过,他仍旧很苦恼,在读完三公移书后,韩馥问手下文武,说:“现在我是帮助袁绍,还是帮助董卓呢?”

  冀州大吏治中刘子惠答说:“此番兴兵是为国除害,何言袁、董!”

  韩馥无语。

  深深了解韩馥眼下两难处境与心情的刘子惠马上表示了对韩馥处境的体谅,他宽慰韩馥说:“打仗可不是件什么好事,您切记不可出头露面,做什么统帅;当务之急是应该派人去观察其他州郡的动向,一旦群情奋起,成了气候,您再参与进去也不迟。”

  刘子惠的体谅,实际上是让韩馥隔岸观火,明哲保身。

  这种思想的形成,是基于对冀州实力的权衡之上的,但他却没有真正化解韩馥此时的苦恼。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瞒出道 (45)
聚集在韩馥心头的越来越浓愁云是什么呢?就是“动”与“静”两个字。

  一、“动”:袁绍起兵,韩馥聚一州之众全力资助,这对于韩馥和他的僚属都是不能接受的,冀州长史耿武就说过:老韩哪,那个啥,凭啥要我们接济他们,我们都成奶妈了,还没有工资,靠,这活不能干。他们那个婴儿要是总靠着我们一个奶妈吃个没完,吃得我们断了奶,以后这孩子还不得饿死?

  韩馥心里明白,他是不会把自己和冀州的未来命运托付给这个“婴儿”的;但反对也不行,韩馥同样也不会将自己置身于与天下士人作对的地位。这对于韩馥来说,便是“进”与“退”都难决断苦恼。

  二、“静”:凭借冀州的实力称雄一方,静观时局变迁,一动不如一静,这倒是个好的选择。但要真正做到却不是那么容易。

  从冀州的地理环境来看,它与司隶、青、兖、并、幽诸州接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块兵家必争之地,早已成为汉末豪强觊觎的肥肉。

  兖州刺史刘岱就曾扬言:等老董同志逝世后,冀州那地儿就得归我,不给我就打韩馥。这样一来冀州的南面隐患已生。

  不止如此,冀州的北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