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资治通鉴现场解说-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泄赜谖蠢吹恼邸U獠唬醢钤谌致碣刨讨剩痔致燮鹄戳耍跗蘸玫煤堋
  这次讨论的主题是如何迅速地打败项羽集团,而实际上是在争论未来的国体,分封制(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还是郡县制,是一个问题。
  在这次讨论中,郦食其代表了保守派。郦食其看到了秦末人民起义的伟大力量,特别是旧贵族在起义中发挥了非常有影响力的作用,他认为,必须向旧诸侯贵族的势力妥协,让他们复辟而成为体制内的力量,而刘邦应该做的是帮助他们恢复旧国,以德行和实力“南乡而霸”,着眼点还是一个“霸”字,替代项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霸王。刘邦要是听了这一套,也许就不是汉高祖而是汉霸王了。刘邦听完了郦食其的话,龙颜大喜,马上就招工作人员去刻公章,让郦食其到各处派送,看来天下可以“传印而定”了。
  张良虽然是旧贵族,但却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高瞻远瞩,与时俱进。他主张向前看,建立郡县制,他的主张代表了时代的发展方向,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他的讲话从八个方面深刻地阐明了复辟六国的危害性。
  一、商汤革命后分封夏桀的后代,同样,周武革命后分封商纣的后代,是因为他们自度能控制局面,随时可以要这些前朝遗老遗少的小命。今天刘汉王能控制住项羽吗?刘汉王一听项羽的名字就习惯性头皮发麻,马上摇头。
  二、周武王为天下共主后,对商朝的冤案进行了平反,对忠臣进行了表彰,汉王您能做到吗?刘邦想,这个简单,刚要说能,张良接得更快。
  三、武王把商纣王积累的钱粮都分发给穷人,搞土改,您能做到吗?刘汉王一想到要把钱粮全部发掉,心律不齐的毛病就犯了,赶紧摸摸口袋里的救心丸,顾不上说能还是不能了。
  四、刀枪入库。
  五、马放南山。
  六、全国人民从此不服劳役。汉王您能做到吗?刘邦有点儿傻眼:难道鸟生鱼汤(尧舜禹汤)果真不收税、不纳粮?张良说,这都不重要,关键是——
  七、一帮兄弟跟着你,离乡背井,出生入死,打下天下,然后分给六国之后?您想想,是不是不对劲?刘汉王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得很,马上表态:谁革命,谁受益,这是基本原则。
  八、最最关键的是,现在是要把楚霸的强势打下去,否则立了六国之后,他们也只会向项羽表忠心,没汉王您什么事。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张八条”,刘邦只听明白了第一条和最后两条,而且在我们看来最有价值和说服力的也就这三条,谋士们都爱显摆学问,张良也是为了凑个吉利数,大家理解一下。
  这次大讨论之后,刘邦坚定了做郡县制皇帝而不是做分封制天子的决心。自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帝国以来,虽然帝国随即崩溃,但大一统则安定、分封则可能导致无休止战争的共识在当时的先进分子那里已经形成。
  

两条路线的争论(2)
《通鉴》写到这里,司马光请东汉史学家荀悦出来讲话了。荀悦(148—209 ),东汉史学家、哲学家,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献帝因班固《汉书》文繁难懂,让荀悦依《左传》体制,作《汉纪》三十篇。
  “荀悦论曰: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荀悦提出来政治家决策的三大要素:形、势、情。“形”是空间条件,“势”是时间条件,“情”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荀悦继续分析道:当初,张耳、陈馀劝陈胜恢复六国,现在郦生也劝汉王这么做,但形、势、情三者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建议一样但结果不一样。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灭秦,恢复六国有利于扩大统一战线,为秦多树敌人,何况陈胜也没有能力控制全国,送的都是空头人情,“行虚惠而获实福也”;到了楚汉相争时期,刘汉王再立六国,“所谓割己之有而以资敌,设虚名而受实祸也”。
  刘邦在建立汉帝国之后,也没有完全抗拒分封制,只不过是封了刘氏子孙。刘邦做到封建制、郡县制杂而用之,后来他的后代汉宣帝声明“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再后来,有“中体西用”杂而用之,有“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杂而用之。
  

纵有谋臣不得用
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35页
  刘邦被困于荥阳,这是项羽的第三次机会。第一次是鸿门宴,在鸿门宴上干掉刘邦虽然是个机会,但有点儿师出无名;第二次是彭城之战,打得刘邦丢儿弃女,最后还是让刘邦侥幸逃脱;这一次是瓮中捉鳖,然而这次机会项羽又丢掉了。时也,运也,气数也,真让随何说对了,不管怎么样,刘邦是打不败的,就像《西游记》里的唐僧,妖怪再厉害,唐僧还是很安全,上有二十八星宿罩着,下有孙悟空保着,如来、观音这样的超级力量又可以随时调遣,唐三藏次次都是有惊无险。
  刘邦没有神仙罩着,但事在人为,只要努力一小步,事业就会有新高度。陈平的反间计本来很低级,项羽大脑里的CPU和内存只要有个基本配置,就能算出这是个低劣的陷阱,但是项羽在关键时候,总是死机,没办法,不是他太背运,就是刘邦哥哥太好运。
  项羽没有猛攻荥阳,也不算太失败,上了陈平的声东逃西之计,才是大遗憾。刘邦帐下有名忠勇的将军纪信,愿意代汉王“声东”,于是陈平胁迫两千名妇女夜出东门,不论是把这些妇女当军队使,还是当盾牌用,陈平的做法都违背了日内瓦国际公约。在一片啼哭吵嚷声中,纪信坐着汉王的车,打着汉王的旗,宣布投降,理由让楚军很认可:没吃的了。东门一片哗然,“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去”。
  项羽攻下荥阳,找不到刘邦,霸王脾气一来,把纪信点了天灯。
  荥阳一战,刘邦失去了纪信,项羽失去了范增。纪信是在充分发挥了价值后牺牲掉了,而范增是在价值不断被贬值的情况下病死的。刘邦帐下如纪信者,何止一人;而项羽仅有范增一个谋士,却终不能用。
  从此以后,刘汉王用辕生的建议:出军宛、叶间(今河南南阳、叶县间),吸引项羽南下。同时,发挥韩信、彭越的作用,在项羽后面打游击战,让项羽顾头不顾尾。彭越倒是主动配合这一战略部署,把项羽主力吸引到今江苏一带,让刘邦有了休整时间。在北边的韩信则按兵不动,整天睡懒觉。项羽真的是非常能打,打到哪儿都能解决问题,但问题是问题太多,刚把彭越打缩头了,项羽又掉头西向,再把刘邦打缩头。项羽像一只高傲的公鸡,刘邦等则像一只只乌龟,公鸡过来就缩头,公鸡掉头就伸出来捣乱。霸王项羽就这么来回转,肯定晕。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刘邦夺权(1)
汉王逃,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宿小脩武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既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徇行,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诸将稍稍得出成皋从汉王。楚遂拔成皋,欲西;汉使兵距之巩,令其不得西。
  ——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37页
  刘邦又一次被项羽打得狼狈逃窜,和滕公夏侯婴逃离追击以后,稍微定定神,发现只有北上找张耳、韩信,才是出路。
  “北渡河,宿小脩武传舍。”这一夜,刘邦肯定没睡好。夏侯婴忠心于己,已经经过实践证明,但张耳、韩信这俩小子会怎么样呢?现在老子只身前往,会不会出差错呢?乱世英雄起四方,拥有实力强中强。这俩孙子会不会看我落魄了,就野心膨胀,自立为王,另立中央呢?据史书记载,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张国焘就是看见中央红军实力比自己差很多,才开始跩起来。
  权威使人畏惧,但是权威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又是怎样失去的呢?
  刘邦一夜难眠,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也思考一下。
  权威首先是天生的气概,一群猴子中会产生一个猴王,一群孩子玩耍,总会产生一个孩子王,在一群陌生人中间,比如在灾难突然降临,众人惊恐之时,有人振臂一呼,他人气为之夺。气概,慑人的气概,是权威的来源,这一点很重要,这是最原始的东西。平常我们也说,这家伙像个领导,凭什么?就是他本人的气概,再说的玄点儿,就是气场。孟子说魏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是说襄王同志气场太弱。
  权威其次来自于专业。在手术台上,主刀的大夫有绝对权威;要打官司,再牛的人也要尊重律师,因为专业。在政治上,专业也很重要,周勃因平诸吕做了丞相,汉文帝问今年的GDP多少,财政收入多少?周大叔瞠目结舌说不上来,后来只好把权力交给陈平。
  权威还来自于利益输出。能给人家带来好处,就能形成权威。马戏团的老虎之所以听话,是因为驯兽员手里有肉,手中有肉,虎狼都可以为己所驱,何况人乎。
  权威大概就是这三种元素的化合物,分子式可能有N种。
  刘邦驰入赵壁,张耳、韩信大惊之余,俯首称臣一如既往。倘若刘邦和夏侯婴一副潦倒相报名而入,张、韩二人会不会因为自己素日敬畏之人如此猥琐而反心陡起呢?我们不知道,只知道刘邦采取了更保险的做法:一、潜入,张、韩不知老板身后还有多少人马,多大实力,纵有反意,也不敢轻举妄动;二、一早潜入,张、韩从睡梦中惊醒,一到军中,发现老板已经上班了,自己迟到了,会习惯性气馁;三、把印符拿在手中,中国人自古认这玩意儿,袁术不就是因为淘到一个玉玺就想当皇帝了吗?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对刘邦两次夺韩信的军权有一段评论,讲得很透彻。
  “韩信下魏破代而汉王收其兵,与张耳破赵而汉王又夺其兵,何以使信帖然听命而抑不解体以飏去哉?此汉王之所以不可及也。制之者气也,非徒气也,其措置予夺之审有以大服之也。结之者情也,非徒情也,无所偏任,无所听荧,可使信坦然见其心也。吾之所为,无不可使信知之矣。信固知己之终为汉王倚任而不在军之去留也,故其视军之属汉也无以异于己。无疑无怨,何所靳而生其忮惎乎?假使夺信军而授之他人,假使疑信之反而夺其军以防之,项王一印之劧排眩兀裢揭挥≈瓒岷酰 
  韩信两次被夺军权为什么没有再跳槽跑了?王夫之认为,这是刘邦的能耐:一、控制韩信是靠领袖气概,但又不仅仅是以气夺人,许多措施都很到位;二、用感情笼络,但又不全是玩感情。刘、韩两人,在内心深处有很高的默契:韩信知道刘邦不会是真夺权,只是教训一下自己而已;韩信还认为他带的这支队伍只会姓刘而不会姓韩,这一点刘邦也很清楚,韩信也知道刘邦清楚这一点。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刘邦夺权(2)
刘邦看透了韩信的被动性格,也深知韩信自认为是个打工的命,所以不担心韩信造反。这一次,只是情况特殊,加了个保险而已。
  

郦食其被煮了是谁的过错?
食其又说王曰:“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于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上曰:“善!”
  乃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天下何所归?”郦生曰:“归汉。”
  ——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39页
  郦食其先生口才极好,口才好的人,思路都很清晰,没有见过脑子一盆糨糊能够伶牙俐齿的。郦伯伯上次建议刘汉王立六国之后,被张良的“张八条”否决。当时刘汉王对郦伯伯的馊主意很生气,把刚吃下去的鱼翅捞饭都吐出来了。不过,刘邦有个好处,生气归生气,没有做组织处理,郦伯伯一看犯了路线错误,也主动作了检讨,这不,又主动提出建议,要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齐地归附。
  同样是老人家,项羽生范增的气,范增就生背痈,刘邦生郦食其的气,老郦的工作干劲却更甚于前,看来做领导也要会生气。
  郦伯伯见到齐王,这时的齐王应该是……陈胜起事以来,已经有好几位齐王了,他们都是不满届就下课。第一个齐王是田儋,他响应陈胜起义,但很快就让章邯灭了,他弟弟田荣率旧部继续革命。齐人听说田儋牺牲了,也不照顾烈属把田荣立起来,反而立了齐王建(秦始皇灭齐后,把他饿死了)的弟弟田假为齐王(第二个)。田荣后来又把田假灭了,立了自己哥哥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第三个)。项羽入咸阳,分封天下,又把田市改封为胶东王,另封齐将田都为齐王(第四个)。田荣赶跑了田都,不让侄儿去胶东,但田市怕项羽,还是去了,田荣一气之下杀了侄儿,自立为齐王(第五个)。田荣当齐王不久,又让项羽灭了,他的弟弟田横又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第六个)。这时,郦伯伯见到的齐王是田荣的儿子、田横的侄子,但权力基本在齐相田横手上(后来韩信灭了齐王广,田横自立为第七个齐王)。齐王的座位不好坐,外面砍,自己人也砍,天下###如此。不过,齐王一直还是田氏在做,说明田氏的宗族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郦生劝齐王的话,都是老生常谈,还是分析项羽、刘邦的为人如何,然后再把最近的攻守形势描述一番。总之,项羽有两大毛病:一是背主,二是吝赏,刘邦则恰恰相反,举义旗,分田地,而且现在势力扩张……和随何游说九江王的版本基本一样。看来,汉王已经有了统一的宣传口径,不停地打广告,强迫记忆,于是大家都知道“送礼就送脑白金,投降就降刘亭长”。
  这时,齐正屯兵历下(今济南历城)防御韩信、张耳,承受了一定的压力,既然刘汉王的广告做的这么好,就撤了历下的防备,准备签订和平友好条约。韩信一看郦伯伯游说成功,也准备罢兵。这时,出来一个叫蒯彻的辩士,让郦食其不仅功亏一篑,而且连老命都搭上了。
  辩士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蒯彻直接从韩信的私心深处下药:“韩将军你受命攻齐,汉王派使者到齐游说,也没下文件通知你停止进攻啊。郦老头一通忽悠,天天好吃好喝还有美女陪着,就拿下齐七十余城。你呢,辛辛苦苦打了一年多,才拿下赵五十余城,年底考评,可是凭业绩哦。咱带这么多人,还不如老头子一个人的功劳大,羞也羞死了。”韩信对立功受奖最在乎,于是正好趁齐防备松懈,杀过了黄河。
  次年(公元前203年)十月,韩信袭破历下,挥兵临淄。齐王一看,郦老先生言而无信,学习项羽好榜样,把老伯伯给煮了。
  后世认为,韩信求功心切,破坏了郦食其的和平谈判成果,让郦先生死于鼎镬,为自己也埋下了祸根。这件事如果追究责任,刘邦应该负首责,既然派郦生劝和,就应该命令韩信待命,伺机再动。至于刘邦没有明令韩信停止攻齐的原因,一则可能是因为通讯落后,沟通不到位,这是最善良的推测;二来可能是因为刘邦考虑到,田氏力量强大,郦生谈判的结果是什么?齐举国投降?不可能,结果也只能是建立统一战线,共同对付项羽。以齐的战略位置,留着这么一个随时可能反水的同盟军,不如找机会彻底干掉。可以肯定,韩信的行为,刘邦内心是相当满意的,因为这个结果是刘邦利益的最大化。至于牺牲了郦食其,反正黑锅有韩信背着,刘邦得了齐地,又抓住了悍将韩信一根小辫子,赚大发了。帝王心,海底针。
   txt小说上传分享

楚霸王示怯
汉王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
  项羽下梁地十余城,闻成皋破,乃引兵还。汉军方围钟离昩于荥阳东,闻羽至,尽走险阻。羽亦军广武,与汉相守。数月,楚军食少。项王患之,乃为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
  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42页
  以前看过一篇题为《最恨世人骂袭人》的文章,标题很吸引人,翻案文章也确实比较醒目。读《通鉴》,说《通鉴》,锐圆今天也有做翻案文章的兴头。骂刘邦是流氓,赞项羽是贵族,但历史翻到这一页,流氓很有风度,贵族反而很下三烂。
  两军阵前,能胜则胜,不能胜则退,不能退则降,把人家老爸绑在那里,要油炸要清蒸,这算什么?这不是战争行为,而是刑事犯罪,触犯了刑法。
  刘邦对这种下三烂的招数很熟悉,不正面回招。不过刘邦的“幸分我一杯羹”这句话,还是激起了一些公愤,惹了不少人的谩骂和攻击。刘邦这个大流氓,为了做皇帝连亲爹都不救,还要分一杯“清炖刘太公汤”,是可忍孰不可忍!其实,这只能怪很多人不懂刑事心理学,面对绑匪的勒索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