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然,等待着他的,也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刑部的庭审。当他被押到有司衙外,别人告诉他要在刑部过堂受审的时候,他暗自庆幸了一下,他还并不知道现在的刑部尚书是谁,也并不知道刑部有什么样的杂七杂八的规矩,但是有一点,他是相当清楚的,那就是刑部这个地方,至少没有锦衣卫那样不讲理,也同样不会有魏忠贤那个时代留下的一百多种让你看见就想什么都说的刑具。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即使你现在面对的是无恶不作的锦衣卫们,你告诉他们说,我是从二十一世纪那边过来的,这个有个学名叫做穿越,估计他们不仅不信,还会用更残酷的刑罚帮助你回忆他们所想要的真像。而刑部显然就可爱的多,至少看起来他们是比较讲理的,也比较公开和透明。
可以说,明代的刑部,大致就相当于现代的最高人民法院,那可是要多牛就有多牛,想怎么判你就怎么判你。刑部的官员编制大致是尚书一名,正二品。侍郎两名,正三品。郎中若干名,正五品,员外郎若干名,从五品。接下来还有六品的主事,七品的笔贴式若干名。
看起来名目有点多,事实上确实是挺多的。负责提神饶安的,是一名正五品的郎中。郎中这个五品官的话,大致相当于现代官职中的正厅级。这个级别已经不小了。因为饶安的官职,是天雄军的百户。百户这个官职,在当时是从七品。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处级吧。听起来也不小是吧。不过在明朝时代有一个规矩,就是以文制武,什么叫做以文制武呢。意思就是让文官去管理武官。如果两个一文一武的官员同样的品级的话,大概文官的地位要高出两级左右。更何况一个正五品的文官去审一个从七品的武官,也算是绰绰有余了。
进门来,先看到“明镜高悬”四个字的匾额,在看到海水江牙图案的影壁。正中书案后端坐着一名五品官员,纱帽圆领,白鹇补服。下首侧位坐着刑房书吏,负责记录审案的情况和犯人的应答。再往下是两排的衙役排开了水火大棍。真是威武雄壮。
这就是刑部大堂,还是满气派的,饶安注视着堂上的这位郎中大人。看这个人国字脸,剑眉朗目,玄胆鼻子,面白无须。看起来就不太像是个奸滑的人。饶安心里略略安心了。
堂上的审官是前年才考中的进士,取在二甲第十三名,按说这是个算的上是比较优异的成绩,应该是可以分发到翰林院做庶吉士的,可是偏偏就没去成翰林院。他被分发到吏部做了一名六品的主事,今年刚刚调到刑部,担任郎中,应该说这也是个不错的安排了。做官两年多能熬到五品的,也算是在仕途上坐上了直升飞机的。
他叫唐宽,也是个农家出身的士子,所以他出仕做官以来一直本本分分,至少做到了一点,就是让他自己问心无愧。做吏部主事的时候,他是一个踏踏实实的人事官员,做刑部郎中,他又是一个公正廉明的审官。看他的名字就知道了。他讨厌严刑峻法,虽然身在刑部,但是为政以宽。
唐郎中仔细的审视了堂下的饶安,良久没有说话,他想看看这个人的长相面容,以及气度表现。长相这关算是过了,一看就不是奸恶之徒,另外再看表现,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异样,他能看到的对方的眼睛里,只有平静和从容。
唐宽开始问话了:“大胆,见到本部郎为何不跪,岂不是藐视公堂,依律重加一等。”。饶安向上只是拱手,:“回大人的话,标下身有功名,依律公堂免跪。”唐宽点点头:“犯官,是何职名,为何来我刑部大堂受审,如实说来,免得皮肉之苦”。
饶安点点头,说:“回大人的话,标下是天雄军百户,名叫饶安。是卢象升大人麾下。至于为什么来您这个地方,说实话,我还是真不想来。你这个地方,除了水火棍就是大牢的,要是我屈死在这里,你还不如放我出去砍死几个清兵的好。”
这句话已经是很诛心的话,明白的就是说刑部大牢里,死的都是自己人。是啊,当时卢象升带着仅仅五千人的部下和几万清兵死磕的时候,这群司法官员在哪里呢,这会子想起来兴师问罪了。
这话虽然没有明说,但是让唐宽的脸上有点火辣辣的,他是一个文官,虽然清廉自守,但是确实,在这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自己不仅不能上阵杀敌,还在这里审前方归来的战士。
他一个五品的官员,党争的事情一般也没有谁去拉拢他,他只是隐隐约约的知道,卢象升之所以失败,之所以狼狈到手下只剩了五千人,是因为作为监军太监的高起潜,调走了他所有的后续部队,让他的辎重,武器,粮草和人马都接济不上了,就是想脑海,也没有地方去找风火轮。
在这危机存亡的时刻,国家都快完蛋了,还忙着黑别人,真不知道这群实际的掌权者究竟在想些什么,可是这些,毕竟不是一个小小的从五品郎官能够掌控的了的。可是这话在公堂上怎么能说出口呢,再说,堂下站着的饶安又是上司指名的犯官。
唐宽陷入了沉思,他在思考自己要不要继续这样的审问,饶安给了他时间。
第三章 派往辽东()
这一个回合,唐宽败给了饶安,但是这并不是他的错,只能说明这个五品的刑部郎中,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因为他知道,这个时候,任何一个军人的死亡,都会导致已经岌岌可危的大明朝边防力量的损失,无异于自毁长城。更重要的是,如果一旦处分了这个小小的百夫长。那么其他的高级军官呢?
过了很久的时间,堂下的衙役差官们都觉得真的是过了很久,唐宽轻轻的咳了一声,说话了:“饶百户,我唐宽与你并无冤仇,我来审问于你,也是奉了上宪的令,希望你有什么说什么。我虽是科甲出身的文弱书生,比不上你们的黄沙碧血。但是我也不是只会寻章摘句的昏聩无能之辈,这个你可以放心,在我的手下,从不出冤案。”
饶安看着这位认真,或者说是有些动情的审官,作了个揖说,:“一切全凭大人做主。”说着就简略的陈述了一下战争的经过。由于对明史比较清楚,这样的叙述还是不会露怯的,也没有引起怀疑。至于为什么别人都阵亡了,自己还或者,那只能解释为幸运了。昏迷了,又醒来了,就这样的简单。
这样的辩护词似乎并不算的上是高明的,但是比较实际,更重要的是,唐宽信了。他命令把饶安暂且带下去收监。但是不要为难他,等待下一步的指令。
唐宽把书吏的记录要过来看了看,觉得也还属实,就按例在上面签署了自己的名字。
在他给自己的上司刑部侍郎的报告里,他写出了自己的判断,他认为此人必然有冤屈,不是逃兵,也不是奸细。所谓是心不正,眸子眊焉,而这个小小百户给他的印象,只是行云流水般的淡定和从容,似乎根本就没有把刑部这个地方当回事,来这里就是一日游的。
刑部侍郎,也就是司法部的副长官,认可了唐郎中这个判断,其实并不是侍郎大人也这样容易发善心和慈悲,实在是因为迫不得已。大明朝处在这样的边缘状态,本来就缺兵少将的,你再杀杀杀砍砍砍,把这些打仗的人都自己干掉了,那么谁去和清兵对抗,谁去镇压李自成和张献忠。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也不仅仅是和老百姓的关系,也有和军方的关系,你要是一次次的得罪部队,估计在有一天,清军和起义军攻打过来的时候,这已经为数不多的明军部队,可能会临阵倒戈,那样的景象真的是不能想象的,实在是太可怕了,决不能允许那样的情况发生。
部议的结果是,无罪释放,发往辽东边军效力。
应该说,这已经是个很不错的结果了。不过,发往辽东效力,以为着也就是去山海关,因为实际上,大明在辽东能够控制的地盘,已经仅仅剩下了山海关。
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次水一下,介绍一下辽东三杰,袁崇焕自然就不必说了,很厉害,很厉害,很厉害,三个很厉害足以概况生平,但是因为不懂政治,擅杀了一品武官,朝廷在皮岛的总镇总兵毛文龙,最后被千刀万剐,另一个就是孙承宗,这个也不多介绍了,更厉害,至于有多厉害,就说一句话,他是袁崇焕的老师,袁督师以前是跟着孙老师提包的。至于孙承宗的影响力,也只说一句话,那就是。卢象升之所以手里只剩下五千人的时候还会去寻找清军决战,干这种以卵击石的事情,就是因为他得到了一个人的死讯,这个人就是孙承宗。好的,说完了袁大人和孙老师,该说说最后一位了,他叫熊庭弼,人称熊蛮子,人很蛮横,性格也比较倔强,之所以能干得上辽东经略,也是因为这人太蛮横,大家觉得他再朝里看着比较别扭,一致推荐他去了辽东。
就是在那里,熊经略的人生开始绽放了光彩,清朝,哦不对,当时还是后金,后金的扛把子努老先生,对他相当的不满意,因为在熊经略的守卫之下,辽东简直就是一块铜墙铁壁了。他是一点辙都没有。甚至有个别人说,熊经略这个熊蛮子的外号,就是努老先生气不过给取的,是不是真的这当然还有待考证,不过也能就此体现熊经略的实力了,不过实力还是不如人缘,人缘不好的熊先生在天启末年被注销了户口。
到了崇祯末年。辽东三杰的故事基本上已经默默的成为一种茶余饭后怀念的谈话作料了。因为现在的辽东守将,估计你翻遍了史书也找不到这些名字。
因为,名将都打光了,二线的都变成一线的了,原来的千户能干参将,原来的参将就能当副总兵,原来的总兵自然就能干经略了。这事,原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过这也是体现了预备役制度的重要性,要是弄的国家真没有二线部队了。打光了就是打光了,那倒还不如现在这个样子。
不过话有说回来了,说是辽东,但是除了山海关,其他的土地已经基本丢掉了。朝廷能控制的也只有山海关那巴掌大的地方,如果山海关也被突破了,显然就是门户洞开,只等长驱直入了。所以山海关的守卫,很重要。
此时的辽东经略兼任山海关总兵,叫做袁应文,是原来的总兵袁应泰的弟弟,哥俩有一个相同点就是,都是文官,这也是两人唯一的相同点。袁应泰战死之后,袁应文主动请缨去守辽东,当兵部的领导确定他没有疯,也没有自杀倾向以后,第一时间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因为在当时,所有的人都一致认定,守辽东就是和阎王爷打交道,去辽东就是闯刑场。既然袁家兄弟都以这种大无畏的思想和境界,正愁找不到替死鬼往辽东战场塞的朝廷以及不太厚道的兵部领导自然不会不同意。
不过他们似乎想的也并不太对,因为袁应文到达山海关以后,几个月内,山海关就成了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
饶安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来到了山海关,见到了他新的上司。
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可以称为关塞的要冲,事实上,这是大明在辽东地区最后的据点,山海关以里,就是关内,山海关以外,就是关外。大明的屏障,仅仅就剩了山海关。所以,山海关至关重要。
在前面说过了,现在的辽东经略叫做袁应文,他是原来的总兵官袁应泰的弟弟。他的哥哥在辽东战场战死了,所以他接替了哥哥的位置,来到了山海关。
袁应文的风格有点像熊庭弼,他是一名不喜欢喊打喊杀的大明将领,在士兵们的眼里,似乎有点略显懦弱。但是士兵们慢慢的就发现了,这个经略大人的防守功夫,实在不是盖的。
在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时代,有一员战将,叫做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赐予铁券,世袭罔替。虽然朱元璋的铁券和爵位对于大多数被授予者来说,更像是一道催命的符印,但是耿炳文是个例外。洪武年间的功臣宿将被残杀殆尽的时候,耿炳文是幸存者。奥妙就在于他的封号里。
长兴侯,这个侯爵的来历就是耿炳文曾经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绝境之下,坚守了长兴城十年之久。原因也就在这里,这是一个擅长防御却不太会进攻的人,留着他,他即使有异心想造反,也不会翻起来什么大浪。但是如果有别人造反,想要夺取大明的天下的话,那么这位长兴侯的用处就大大的体现出来了。
袁应文的防御能力,不次于熊庭弼,甚至不次于老前辈耿炳文,虽然他只是一个没有真正披坚执锐上过阵杀过敌的文官。然而明朝就是这样的传统,文官掌兵。
兵部和刑部联合的滚单很早就到达了山海关,说有一位天雄军百户将被发到山海关军前效力。让袁经略妥善安置。
袁应文今天的状态比较好,他头戴纱帽,身穿明朝官员的圆领官服,官服上是二品大员的锦鸡补子,腰间系着一条犀带,海水江牙的下摆,真显的这位辽东经略面如三春桃李,神似玉树临风,天生一股不怒自威的气质。让人不敢小视。
大帐外的铁杆上,宝蓝色的大道旗,上面绣着金线大字:钦命辽东经略使袁。一阵风吹过。大旗随风而动,威风凛凛,杀气腾腾,昭示着辽东经略在辽东地区的无上权威。
一名大帐亲兵一路小跑过来,单膝跪下给袁应文行了礼,然后说:“大帅,兵部的官差到了,押送原天雄军百夫长饶安前来军前效力,请大帅示下,如何处置?”。
兵部就是国防部,是国家所有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者,虽然兵部尚书也是正二品,和辽东经略的级别是一样的。不过此刻的兵部尚书兼领着建极殿大学士的衔,算是阁员。明朝的内阁首辅大致相当于总理,阁员基本也就相当于副总理了。袁经略对此是不能怠慢,也不敢怠慢的。
袁应文问那亲兵:“带队前来的,是什么职衔?”,亲兵回答:“是兵部正五品郎中李云李大人,从五品员外郎孙康孙大人,两位大人已到辕门外!”。
正五品和从五品,要放在地方上也是个知府、通判了,算不得小官,但是在正二品文官辽东经略面前,他们仍然只是芝麻绿豆的级别,这很正常,看官大官小,要看和谁比较。
然而就算是这样,袁经略也没有打算摆什么官架子。不过如果亲自出门迎接的话,也有失了朝廷大员的体统。思虑了一会,吩咐那亲兵说,:“你去传我的话,让刘参将带着游击以下军官,到辕门迎接上差。并解释一下,说本帅公务繁忙,不便出迎,就在大帐等候。”
那亲兵答应一声去了,在辕门外的两位兵部差官也等了挺长时间了,却见三声炮响过,一名穿着三品武官豹补服的年轻军官,带领着一大群中级官员接出来辕门。
这样的面子也是相当的大了,三品武职一般就是参将了,按照明朝制度,虽然以文制武,正三品的参将无论从地位上还是职权上,都比五品官员要高的许多,更何况这里是边塞要冲,称得上是黄沙碧血,这些人每天过的都是渴饮刀头血,醉卧马鞍桥的日子,一般脾气不会太好,所以他们基本都是不能得罪的,这时候,能给这样的面子,已属是相当的不容易了。
刘参将看着两位兵部的差官,拱手一礼,两位兵部大人,经略大人公务繁忙,未能亲自前来迎接,特么刘洪前来迎接,还请勿怪。
郎中李云连忙还礼,“刘将军太过客气了,下官不过是奉命前来,安可受此大礼,真是折煞了。就烦请刘将军引路,我等去见经略大人交令。”
刘洪点点头,对于这两个懂事有礼貌的兵部司官,他还是比较有好感的,不过他更感兴趣的,还是那个小小的从七品百户饶安,按说押送一个犯官到军前效力,让一个把总押送也就是了。让两个五品官员来押送一个七品的百户,这倒是咄咄怪事了。
其实刘洪不会想到,这里面,也有那位刑部郎中关照的结果,虽然唐宽的官阶并不算高,但是他的人缘一直是挺好的,在他的奔走之下。不仅饶安获得了保全,还获得了这样特殊的待遇,由两名比他官阶大很多的人亲自押送到山海关。
说是押送,其实无异于是护送,因为这两位前来押送的兵部官员,和唐宽唐郎中的私交都是不错的。
唐宽并不了解饶安,也无心收拢他,因为唐宽是个比较纯粹的人,他之所以为饶安做这些事情,除了明朝的边防力量确实需要加强之外,就是一个理由,自己人不整治自己人。
大帐很快就到了,袁应文站在大帐口,朗声说了一句:“两位,袁某公务繁忙,未曾远迎,见谅了。”
两人赶紧向前行庭参之礼。一阵客气过后,袁应文升帐高坐,为了表示对兵部的尊重,他给这两个差官都设了座位。
第四章 崭露头角()
那时候的山海关,应该是战争的最前沿了,说不上狼烟滚滚,但绝不是一个有意思的所在,因为这里,已经是大明在关外唯一的据点和基地了。如果失去了这里,大明就已经无险可守了。山海关守将袁应文知道自己担负的分量。
朱由检在位的时候,大明已经千疮百孔了。这并不怪皇上本人,其实从他的爷爷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始,经过了三大征,争国本,妖书案等,国力已经开始了滑坡。光宗朱常洛在外仅仅一个月,眀熹宗又是一个著名的木匠皇帝,一个九千岁人妖出来里外的一通瞎折腾,直接把大明给折腾到了边缘的地带。
崇祯十二年,公元1663年,这一年是个流年。因为这一年,大明失去了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将领,卢象升。天雄军全军覆没。内忧还是那样没辙,外患仍然猖獗。李自成和皇太极似乎都对北京有足够的兴趣。
也就是这一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精通武艺的二十一世纪大学生饶安,意外的来到了大明,来到了明军的边界山海关,从此开始了他的传奇经历。
两名兵部的差官吃过饭就回去了,启程的时候,袁应文从自己的俸禄里,每人给包了十两银子的红包。
十两银子,在当时也不算寒酸的数目,因为明朝一品官员的俸禄,一年大概也就是个一百一十多两。这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折合到人民币的话,应该是四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