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五代-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守光可不懂得感恩,他认为哥哥的举动是作秀。他最讨厌作秀,于是,把哥哥也囚禁了起来。

  909年五月,他给朱温写信,说:“等我拿下我哥哥的沧州和德州,就和您一起把李存勗这个家伙干掉。”同时,他又给李存勗写信,发毒誓要效忠李家,并顺便把朱温骂了一顿。

  两方都以为他是好鸟,都不干涉他攻陷沧州。910年三月,他又攻下德州。他哥哥的势力彻底被他扫除后,他觉得留着哥哥也没有意义了,就把哥哥杀掉了。

  他父亲正在漆黑的屋子里吃着劣质食品,他在外面却准备开始了他的雄心壮志。首先,他希望自己能是皇帝。为了验证自己是不是皇帝,他用天生的“聪明”制造了铁笼子来装人,然后在外面用火烤。又制造了铁刷子,在别人的身上刷。

  见没有人反抗,他就向部将们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当皇帝。

  但是,许多部将都认为现在还不是时候。这个“不是时候”可以有一万种解释,没有天时、没有地利、没有人和。总之,做皇帝的各项指标,刘守光都没有达到。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7851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这个儿子不该养(2)
但刘守光并不活在别人的理论中,他只活给自己看。他让人在庭院中摆出切肉用的案板和斧子,瞪着眼睛跟部将们吼:“我就是皇帝,谁敢反对?”
  威吓与辱骂在胆小鬼眼中是权威,但在正直人士那里,那只不过是一句戏言。
  原来跟着他哥哥的谋臣孙鹤站了出来,送死道:“我早就该跟着我的主子一起死掉了。如今大王想要称帝,我觉得必会失败。还请大王好好想一想。”
  刘守光根本不用想,把孙鹤押到案板上,用刀割孙鹤的肉来吃。孙鹤大骂,刘守光就用泥巴把孙鹤的嘴堵上。
  孙鹤一死,再也没有人敢向他提出正确的、不要称帝的建议了。刘守光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在911年八月十三日自称“大燕皇帝”,封了一大群官员。
  四个月后,李存勗派兵来攻打他。原因就是:刘守光杀了他的使者。913年四月,李存勗的先头部队包围了幽州城。
  刘守光冒着汗请求投降,但先头部队的指挥官拒绝了他。原因就是:他说话一向不守信用。
  刘守光又给契丹人写信,契丹人的想法和李存勗先头部队的指挥官一样。他无奈了,登上城门,面对城下的敌人,哆嗦着说:“只要晋王(李存勗)驾到,我立即开城跪迎。”
  该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李存勗抵达幽州城下,刘守光像条落水狗一样,跟李存勗说:“我现在就是一条落水狗,大王天纵英明,不会对我怎么样吧?”
  李存勗淡然一笑,抽出一支箭,一折为二:“只要出城投降,我保证你无事。”
  当一个人将要失去一种东西时,他会不惜一切代价来保住这种东西。但当他知道这种东西可以保住时,又觉得代价有些太大了。
  李存勗答应了可以保住他的性命,他反倒觉得献出“皇位”和幽州这一代价有些太高了。他跟李存勗说:“你让我再考虑一下。”
  李存勗想了想,就答应了。
  回府后,他的爱将刘小喜听说李存勗来到了幽州,脸色苍白,鼓着最后一点勇气跟刘守光说:“陛下,坚决不能投降。我愿意和你与城共存亡。”
  刘守光觉得他说的有道理,这“道理”就是:我干吗要投降?
  刘小喜给了他信心,自己却在当天晚上偷跑出城去,告诉李存勗:刘守光根本就不想投降。李存勗淡然一笑,第二天亲自督战,顺利地攻进了幽州。
  刘守光和刘仁恭随后被押回李存勗所在地晋阳。处斩前,刘守光对亲自监斩的李存勗说:“刘小喜不要我投降,自己却先投降。你怎么不杀他只杀我?”
  李存勗听了很是奇怪,就把刘小喜叫出来,当面对质。
  刘小喜在李存勗面前义愤填膺:“禽兽不如的东西!难道你对父母兄弟的那种混账行为也是我教你的吗?”
  这个指责很有重量,刘小喜是想告诉李存勗:此人的所作所为人人得而诛之,自己只不过是替天行道而已。
  但李存勗不需要刘小喜替天行道,他先把刘小喜给斩了。刘守光又乞求李存勗:“我擅长骑马射箭,大王如果建立霸业,为什么不留我为你效力?”
  跪在他身边的两个妻子又是气又是笑:“你做过皇帝的人到了这个地步,居然想要去给做霸王的人效力,你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刘守光不懂得“爱情价更高”,但他明白“生命诚可贵”的道理。他大哭,鼻涕眼泪一齐在脸上出现。
  李存勗堂堂硬汉哪里见得这个,赶紧要人斩了。刘仁恭在监牢里听到儿子被斩的消息后,依旧说了那句话:“我怎么养了这么一个混账东西!”
  是啊!鬼知道他是怎么养出来的,先抢他的女人,然后又把他囚禁,接着是四处招惹是非,擅自称帝,结果连累了自己。不久,刘仁恭被李存勗带到李克用墓前杀掉了。
  许多人都认为,父子二人的下场都是他们背信弃义造成的。刘仁恭先背叛了李克用,刘守光就背叛了老爹刘仁恭。所以,他们得到了报应。
  

这个儿子不该养(3)
但是,五代时期“信义”二字根本就不值钱。若用“背信弃义”四个字来解释刘氏父子的失败,未免隔靴搔痒。

  五代时期的一大亮点就是“父不父,子不子”。也就是说,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做儿子的不像儿子。不同的是,刘仁恭只想要利,而刘守光却还想要名。要名要利在五代也不是错事,错的是,两个人都没有获取名利的能力却非要以为自己有这个能力。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7851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最好的txt下载网

最标准的混蛋:苏逢吉(1)
苏逢吉可谓是五代时期一个最标准的混蛋,他视法律为无物,视人命如儿戏。但就是这样一个混蛋,居然能活得有滋有味。如果不是他仿佛跟自己有仇,把自己一步一步地逼近地狱,大概他还会活得更有滋味、更长久。
  苏逢吉是长安人,母亲早死,父亲苏悦喜欢喝酒。但这个人有个毛病,虽然当时已经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官了,可他不喜欢别人做的菜。只有儿子苏逢吉做的菜,他才吃。当时,刘知远还没有称帝,对苏悦很是器重。苏悦把儿子推荐给了刘知远,大概是因为苏逢吉天生就有讨好人的本事,刘知远和他相处一段时间后,就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将他留在身边做了幕僚。
  过了不久,刘知远让他掌管刑狱之事。但因为当时刘知远并不是皇帝,所以,相关法律并没有制定,即使制定,刘知远这样的人也不会遵守。有一次,刘知远过生日,他要苏逢吉去“静狱”。所谓“静狱”就是将一般犯人赦免释放。刘知远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为自己的生日祈福。可苏逢吉去了之后,竟反其道而行之,把所有囚禁的犯人都处死了,回去后,他告诉刘知远,已经“净狱”了。刘知远问明原因后发现错了一个字,但也只是叹息一声,无数条人命就这样冤死了。
  刘知远当了皇帝后,就任命苏逢吉为宰相,命他草创各种制度,主持政务。这个时候的苏逢吉倒还算卖力,对朝堂之事总是过问。但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仅凭着主观感受对各种事情作出决断,刘知远让他草创制度,他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无法可依由此成了后汉的主要特征。
  早在后晋时,宰相李菘被契丹俘虏,带往北方停留于真定。刘知远称帝后,就将李菘的住宅赐给了苏逢吉。这本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改朝换代后,前朝宰相已经没有资格再住自己的府邸了。况且,李菘又被契丹捉去,根本回不了中原。但过了不久,李菘居然逃回了中原。这位李宰相对既成的事实并没有怨恨,相反,为了在新朝受到重视,他还百般巴结苏逢吉。
  他将早已是苏逢吉住宅的宅契送给苏逢吉,可苏逢吉却认为这个小子不是好东西,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讽刺自己;另外,他能这样豪爽地将这么好的宅子送给自己,说明他肯定还有其他的财物。李菘讥讽自己,苏逢吉因而嫉恨在心。因为没有法律,他随便找了个借口。这种借口找起来简直易如反掌——因为李菘曾在契丹呆过,他寻找到的借口就是李菘“私通契丹”,并且立即将李菘下狱。在刑具的帮助下,苏逢吉得到了李菘私通契丹想要造反的“证据”。然后,他又把李菘的家属牵连进四十多人来,一同处斩,将李菘仅剩下的一点点财产也占为己有。许多大臣都为李菘鸣不平,但他们无法找到法律条文来为李菘说话。因为苏逢吉并没有蔑视法律,而是因为后汉根本就没有法律可依。
  当他得到了刘知远的欢心、彻底掌握朝廷大权后,更是妄加杀戮,拿人命当儿戏。当时,朝廷想整顿各地拦路抢劫的盗贼,派人到各地前去捕捉,苏逢吉就草拟诏书,其中写道:“所有盗贼,其本家及四邻以及保人,加上住处人家的全族一并处斩。”
  有大臣跳出来反对说:“盗者固然可恶,可只诛他一人即可,要是诛灭全族就不合王法,邻居和保人同罪,不是更过分了吗?”
  苏逢吉冷笑道:“王法?我就是王法!”这句话说出后不久,郓州就有捕贼官吏张令柔将十七个村庄的百姓杀尽的惨事发生。
  接着更大一起惨剧发生在卫州,刺史叶仁鲁从来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他奉命到山里去围剿盗贼时正好碰上许多百姓也在山里追捕盗贼,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叶仁鲁明明知道这是些老百姓,但仍旧下令将他们捉了起来。百姓们大呼自己是百姓,叶仁鲁哪里肯听?最后竟残忍地命令手下人割断了百姓们的脚筋,扔到山脚下扬长而去。惨遭酷刑折磨的百姓疼痛难忍,躺在地上呻吟不止,几天后,这些不幸的百姓才惨死于山下。而这一切,完全都是苏逢吉那个臭名昭著的诏书所造的孽。
  

最标准的混蛋:苏逢吉(2)
为名为利是人的本性,但名利的获得如果不是通过正常手段那就是犯罪。苏逢吉有了名后自然也想有利,众所周知,他不可能通过合法手段获得,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法律。

  曾是后唐李氏后裔的李永吉从凤翔来到后汉京城,苏逢吉认为他是王室之后,手里肯定有奇珍异宝,就派人到李永吉的住处,告诉他可以让他当一州之长官,但他必须将先王的玉带拿来交换。李永吉当场拒绝,在这位皇室看来,我有玉带就是交出来也应该是交给当今皇上,而不是你苏逢吉。可他错了,在后汉,一切东西,只要苏逢吉想要,就必须先给他。几天后,苏逢吉拿了一条瞎子都能看出来是破烂的玉带要李永吉买下来,价格贵得要命。李永吉不能拒绝,只好忍气吞声地买下了。

  另一位同僚王筠并不比李永吉好到哪里去。早在后晋时,王筠就被派到南方出使楚国,等他回来时后汉刚刚建立。在苏逢吉看来,王筠在南方待了那么久,肯定捞了很多油水,于是派人到王筠的家里去,先许诺让他主管一州,但要他拿点宝物出来。王筠只好将半袋子金银珠宝送到苏逢吉的府上,苏逢吉乐得手舞足蹈,可答应王筠的事情早就忘了,王筠又不敢问,此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为了贪财,苏逢吉可以说是不择手段。而且不论什么情况,只要能敛财,他都去做。他的老婆因病死后,他便让人传话给文武大臣和各地的大小官员们,让他们贡献绫罗绸缎,说是做丧服用。大臣们以为他疯了,因为依照民俗和律例,丧服的制作材料要用麻布,在为死者服丧的人中,和死者关系最远的亲属也只是穿用细麻布做的衣服,用绫罗绸缎做丧服,是一种不仅违犯伦理道德而且触犯法律的行为。但大臣们也只能按照苏逢吉的要求去做,因为他们明白,什么法律民俗的鬼东西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有苏逢吉的一张嘴。

  这样的“美日子”苏逢吉只过了不到两年,刘知远病死后,儿子后汉隐帝继位。在刘知远所选的顾命大臣中,苏逢吉同其他人的关系都不好,特别是后来成为皇帝的郭威,他过去曾经多次在喝酒时侮辱过他。

  一个人一旦想要把自己向地狱里推,任何人都休想拦住。汉隐帝为了抵御契丹,巩固北部边防,派郭威领兵去邺都也就是魏州驻守。在议论是不是带枢密使之职走时,苏逢吉和郭威一派发生了激烈争执。苏逢吉建议免除郭威的枢密使职务,隐帝问他:“有先例吗?”苏逢吉说:“枢密使这个职务,驻守外地的将领兼任不合适。”另一位顾命大臣史弘肇反对说:“兼任枢密使,可以使各地将领畏服。”因为此事,史弘肇对苏逢吉非常恼怒,苏逢吉却为自己辩解说:“这是国家大事,而且以内朝节制外朝则事顺,以外制内怎么能方便呢?”

  而郭威更是恼火非常,过后不久,郭威造反。当领兵打到首都郊外时,苏逢吉跟着隐帝出兵,一战失利。晚上苏逢吉喝了很多酒,回首往事,悲从中来,向手下要刀自杀,手下不给。他就睡着了。第二天早晨,他又和隐帝跑到了一家农舍,偷偷地取了把刀抹了脖子。

  从苏逢吉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畸形的朝代。这个朝代没有法律,全凭苏逢吉一张嘴。这是五代时期的一个最有戏剧性的特点,苏逢吉只不过做了他该做的事,就是发挥了这个朝代戏剧性的特点。

  如果说,苏逢吉是最标准的混蛋人,那么,后汉就是最标准的混蛋朝代。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7851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眼中钉”的快乐生活(1)
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被别人视为“眼中钉”,那他的日子绝不会好过。因为“眼中钉”三个字本身就有着深仇大恨的意味,可这三个字第一次出现的时候,被视为“眼中钉”的人却过得非常好,有吃有穿,心中无愧。这个人就是五代时期的赵在礼。
  赵在礼本没有被百姓视为“眼中钉”的机会与能力,但五代时期的大###帮了他的忙。他开始从军时是在刘仁恭手下当一名小校,后来又被编到刘仁恭儿子刘守文帐下,刘守文后来驱逐了浮阳节度使卢彦威,占据了浮阳城。赵在礼在这场兵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刘守文看好。901年,刘仁恭被他那个讨厌的儿子刘守光软禁,刘守文想要解救父亲,却被兄弟打败,最后死掉。这时,李存勗正在大肆招揽人马,他就跑到李存勗那里,因为屡立战功,李存勗称帝后,就封他为效节指挥使,屯戍贝州。
  926年,贝州军士皇甫晖暗知军士思归欲为乱,就劫拥军将杨仁晸为师,杨将军坚决不从,被杀;接着,皇甫晖又推了一个人缘好的小校为师,该名小校也不从,又被杀。赵在礼得知此消息后,连衣服都不穿,就想逃跑,谁想,皇甫晖率一大帮军士把他从墙上拽了下来,并把两颗血淋淋的人头往他面前一扔,大叫:“不从者视此!”赵在礼只好当了他们的主帅。
  五代时期,士兵拥戴一个人为他们的头领和朝廷叫板是很稀松平常的事,赵在礼就在这种潮流下当上了造反军的首领。作为首领有很多好处,也有很多坏处,成功了就能称帝,不成功,就会被砍脑袋。但拥立他的那些士兵却没有一点坏处,因为成功了,他们就能得到荣华富贵;失败了,他们主帅的脑袋已经赎罪,跟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赵在礼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他被众人推到了生死最前沿,唯一的办法就是艰苦努力,争取杀出一片天空来。
  他首先向今天的河南安阳进军,为了感谢拥戴他的士兵,他允许士兵们在来安阳的路上可以随便抢掠。士兵们就像是一群蝗虫,所过之村落,尽成废墟。安阳城的第一把手王正言是个老头,人一老,做起事情来就不利索。当他得知赵在礼已经率兵进入城中时,大声吆喝幕僚写奏折,向皇帝报告。有人告诉他,贼人已经进城了,您的幕僚全都跑光了。王正言哆嗦着说:“怎么比我跑得还快呢?我如何跑?快,牵我马来。”有人说:“你的老婆都成俘虏了,哪里还有马在?”
  王正言不知该怎么办,踉跄着走出府门,正巧赵在礼带领士兵要向里冲,一看到这位老头,先是一愣。王正言急忙下跪,赵在礼连忙扶起,像是很委屈地说:“不要这样,我之所以造反,都是军士的好意,并不是我真想这样做啊。”
  他是否真的想这样做无关紧要,紧要的是李存勗认为他就是要造反,派出大将元行钦来征剿他。元行钦攻击安阳,赵在礼死守。元行钦千方百计想要攻进城去,可赵在礼偏不让他得逞。元行钦跟李存勗说,这个小子看上去不怎么样,守城本事还不错,我攻不下来。
  李存勗就让李嗣源去剿赵在礼,李嗣源刚到安阳,赵在礼知道这个人的厉害,就跑出城来,跟李嗣源谈人生和理想,李嗣源就掉转马头向京师进逼。不久,李嗣源称帝,封赵在礼为义成军节度使,仍旧驻在安阳。可赵在礼坚决不受节度使一职,他对打仗并没有太大兴趣,他一心想的是如何能捞到更多的财宝。李嗣源只好封他为安阳留守、兴唐尹。
  在安阳,赵在礼开铺子、放高利贷、大肆收税,当地百姓恨之入骨。可他在府里不知道百姓骂他八辈祖宗的事情,即使知道,他也装作不知道。他过得很快乐,但不久,他就有点不快乐了。拥立他的皇甫晖等人或是战死或是被调到外地,他感觉到了孤单。本来,他对军事就不太懂,对军队管理也是个外行,所以他的得力助手一走,他就成了个瞎子。
  926年十二月,他被任命为沧州节度使,930年,充任西川行营步军都指挥使,跟随石敬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