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自己希望的价值与作用并没有实现和体现。五代的皇帝和藩镇主多持重武轻文之态度,五代时期所有的节度使和刺史都是有军功之人担任的。如果张希崇在刘守光那里以偏将身份立下军功,他不可能被派到平州去。
五代的皇帝和藩镇主不但不喜欢文人,还喜欢杀文人。后唐时的宁江军节度使武夫西方邺因所作所为多不中法度,判官谭善达就对他提出忠告,他却派人诬告谭善达受贿,不经审理就把谭判官扔进了监狱,最后就死在了监狱里。朱温出去游玩时,随口戏称柳木宜为车毂,那群武夫们对这种事情根本不知道,就不说话。随从中的几个文人宾客忙顺口逢迎。朱温像疯狗一样大骂道:“书生辈好顺口玩人,皆此类也!车毂须用夹榆,柳木岂可为之!”骂完,就命部下将左右数十宾客统统砍了脑袋。这样的事情在五代并不新鲜。
相比之下,张希崇要比他们幸运得多。可也正是他的这种幸运,才体现出了其他文人的不幸。
那么,张希崇真的是幸运的吗?如果让一个人一生都担任一个他自己不喜欢的职务,他会不会高兴?尤其重要的是,张希崇不好财不好色,在那个武将位置上,简直就是煎熬。
由此可知,乱世是多么可怕。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同时还能改变一个人的理想,乃至一个人的价值观。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7851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自然先生”尹玉羽(1)
尹玉羽死的时候,并没有人知道。至少修史的人不知道。因为当时他已经成了一名合格的隐士,虽然他不是非常想隐居,但他宁可饿死,也不出去做官。
尹玉羽本是陕西长安人,在唐昭宗被朱温弄得死去活来时,他正在如饥似渴地诵读诗书。当时,他就以文才闻名整个长安城。大概是多年来的刻苦读书,使他得了很严重的病,又没有钱治疗,所以,他一开始就隐居在长安城门外的杜门。
朱友贞称帝后,让那个著名的理性将军刘掞镇守长安。刘掞到任后寻访闲士,找到了隐居在杜门的尹玉羽。尹玉羽被刘掞的气质和真心打动,就带着病恹恹的身子出来为官。
当时,镇守长安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刘掞很想把长安城修筑得更坚固一些,尹玉羽就出主意说,“当初唐朝佑国军节度使韩建改建长安城时遗留下了好多大石头,这些大石头应该有用。”
刘掞大喜,很赏识尹玉羽的见识,就向朝廷推荐尹玉羽。于是,尹玉羽一路做着不同州的从事官,到后唐李从珂称帝时,他已经是光禄少卿了。他的病也因为做官而养好了,他又开始准备隐居。
尹玉羽隐居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多年来的从政生涯让他看到了官场的陋习。但这种陋习他还能克服,只要不大声反对,又不同流合污,自然就可以身在污泥而不染了。最让他头疼的是,他的上级往往拿他这样的文人不当人看。这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
在光禄少卿任上只做了半年,他就退了官,跑回老家去隐居。相约几个朋友,在山林之间游玩,渴了就取泉水来喝,困了就睡觉,诗兴大发时,就写两首诗。几个人都给自己起了个隐士的名号,尹玉羽取名号为“自然先生”。
虽然武夫们不赏识他这样的人,但总归有不是武夫的人赏识他。李嗣源称帝后,重用了一位善于敛财的张延朗为宰相。张延朗闻得尹玉羽的高名,就写了一封信派人去请他。可尹玉羽躺在床上装睡,对这位当朝宰相的热情邀请,不屑一顾。
但张延朗只请了他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打扰过他。尹玉羽又高兴地做他的“自然先生”去了。他做了好几年的隐士,当然明白,如果一请就出山,那就不是真正的归隐了。确切地说,他是在向那个混账时代抗争,用自己的隐居来对那个时代说不。
果然,石敬瑭进入洛阳后,一听说了当初有这样一个人,其实这个人并不是很有名,但因为他放弃了官职走进深山老林隐居,仅这一条就够人遐想半天的了。石敬瑭派出人去召他,他不假思索地就跑来了洛阳。
见到石敬瑭后,尹玉羽立即送给了这位“儿皇帝”五卷书,丛书名为《自然经》。据说当年的黄帝曾向十二金仙之一的广成子请教“至道之要”,广成子天花乱坠地讲了一番后,就送给了黄帝一本书,书的名字就叫《自然经》。由此看来,《自然经》是尹玉羽送给皇帝的治国思想教科书。他希望做皇帝的人应该以无为治国,也更希望皇帝能重视文人,可是,石敬瑭打碎了他的梦想。
因为在那个时代,做皇帝的不可能无为。虽然石敬瑭是五代皇帝里最温柔的一个,但征战杀伐之事在他那里还是重头戏。
尹玉羽见天下皇帝一般蠢,就向石敬瑭告老去隐居。石敬瑭答应了,在这位皇帝眼中,尹玉羽除了写点清净无为的在这个时代毫无用处的废话外,似乎做不了别的事。但是,为了感谢尹玉羽千里迢迢来见他的心意,他赏了尹玉羽器物钱币,又给了他一个可有可无的官职,为的只是每月给他一些俸禄。尹玉羽很高兴地离开了洛阳,回到老家,又开始了隐居生活。难道他真的喜欢隐居?不是的,是势所逼迫。
五代时期任何一个政权从上到下都弥漫着“重武轻文”的风气,读书人志向难伸,报国无门,许多读书人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有些人看到世事艰难、前途渺茫,就选择了逃避。
在当时,从表面上看,隐居好像是一种非常清高的行为,但实际上,这是读书人被动的逃避。他们被动地回应着那个时代。那个时代却不对他们作出任何的回应。我们今天一读到这些隐士的事迹,很是向往。殊不知,隐居的日子是很难过的。据史书上记载,尹玉羽终身清贫,他做官那几年的俸禄大概都花在隐居日子里了。
“自然先生”尹玉羽(2)
天下有道,隐士绝迹;天下无道,隐士成堆。古语云,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野。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说,真正的隐士是在朝中,是在安邦定国,而不是去做闲云野鹤。
读书人读了半辈子书,为的是什么,难道是去深山老林里喝泉水、写诗歌吗?当然不是,他们的理想是治国平天下,或者帮助别人治国平天下。
但当他们发现自己不能治国平天下和没有机会帮助当朝者治国平天下时,他们就心灰意冷了。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归隐。
这种归隐带有很大的作秀性质,如果他们真想归隐,就不会让人知道其所在,世间就不会还流传着他们的大名,并且被当政者知道。
尹玉羽自诩为“自然先生”,其实他一点都不自然。他仍旧想“自动自发”,可惜,当政者不给他机会,即使给了他机会,也不给他创造良好的条件。
他就只好在大自然中去追求“自然”了。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7851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最好的txt下载网
被吓死的读书人(1)
后汉大臣张允是被吓死的。当初,郭威带兵进入后汉的京师,张允藏在相国寺佛像后面,当听到马蹄声响起,士兵整齐的步伐时,他浑身开始哆嗦,脚下一空,就从佛像后面摔了下来,当场死亡。
在五代那个乱世,即使是个小孩也对刀兵熟视无睹了。为什么一朝大臣居然胆小到如此程度?张允并不是懦夫,但绝对是个被那时的环境养成的胆小鬼。
张允本是镇州人,年轻的时候,去了镇州节度使张文礼处作参军。当时,张文礼正和契丹勾结对付李存勗,张允有些看不惯,但他不敢讲话,因为张文礼也喜欢杀读书人。922年,李存勗###张文礼,张允急忙跑了出来,向李存勗投降。
他本以为自己一个小小的参军又主动投降会得到李存勗的嘉奖,可是,李存勗把他扔进了监狱。张文礼失败后,李存勗才把他从监狱里提了出来,任命他为魏州功曹。这件事发生后,张允觉得武夫都不可靠,特别是对待他这样的读书人,说翻脸就翻脸。从此,他在侍奉武夫主子的时候就格外的小心。
926年,魏州发生兵变,武夫赵在礼被推为魏州最高指挥官。张允更加小心地伺候这位武夫。不久,赵在礼因帮助李嗣源称帝有功,被拜为沧、兖二州节度使,张允也因为跟了一个好主子,而被任命为二镇掌书记,后来又升为水部员外郎。
李从珂称帝后,皇子李重美在河南洛阳做河南尹,掌六军,他见张允做事很精细,就让他做给事中,为六军判官。
石敬瑭称帝后,张允投降了石敬瑭。他见石敬瑭屡屡大赦天下,就写了一篇《驳赦论》献上。石敬瑭觉得写得不错,就准备把他推出来,当众臣的榜样,意为要经常对自己提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张允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位很看重自己又不喜欢杀读书人的主人,当然是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可这种日子并没有延续多久,石重贵上台了,后晋与契丹的关系开始不好起来。
940年,契丹攻入京师,不久,耶律德光在中原待不下去了,就想把后晋所有大臣都带回老巢去。可张允害怕极了,他向耶律德光请求辞职。耶律德光大怒。还好,汉奸赵延寿在一旁说了一句:“学士不称职而求解者,罢之可也。”耶律德光想了想,没有罢他,但把他扔在了中原,带着其他汉臣走了。
他一走,刘知远就跑来称帝。皇帝如同走马灯似的换,张允已经习惯得几乎麻木了。他依旧做他的官,但他不太了解刘知远,所以,更十分小心谨慎起来。刘知远对他倒还不错,任命他为吏部侍郎。可不久,刘知远就归天了,刘承祐上台。这是一个连觉都睡不安稳的窝囊皇帝,但当他把朝中三位与他作对的大臣王章、史宏肇、杨邠清除后,他的胆子就大了起来。他开始玩株连,朝中但凡跟这几个人有点关系的大臣都遭到诛杀。后汉朝廷当时就成了地狱,每天都有大臣在朝中或是家中被一纸诏书夺去脑袋。
刘承祐玩完株连后,又对一些有钱的大臣下手。张允更是吓得魂不附体起来。他做了这么多年官,特别是当上了吏部侍郎后,搜刮了不少钱。这在五代本是一件非常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最关键的却是,能保住你财产的并不是你自己,而是皇帝。
据说,张允虽然搜刮了许多钱财,可他并没花多少。原因就是他非常吝啬,他把财产放进几个大箱子里,然后用几把锁头锁死。一大串钥匙常挂在腰间,走起路来,环佩丁冬,连睡觉时都不摘去。就连他妻子想要花他点钱,比登天还难。
自从刘承祐常常屠戮大臣后,他就取消了回家睡觉的习惯,每天晚上心惊胆战地上完朝,就跑到相国寺烧香,庆幸佛祖保佑,自己又多活了一天。然后他也不敢回家,就在相国寺里睡下。
大概就在那段时间,他吓得已经心胆俱裂了。每当听到兵器响,他就会神经兮兮地跳起来。直到郭威到来才让他得到了解脱。
张允的害怕其实并不是因为他有刘承祐想要得到的财产,而是多年来以读书人的身份从政的经历使他有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积累到最后,才让他变成了惊弓之鸟。
被吓死的读书人(2)
五代时期读书人的命都掌握在武夫手里,而这些武夫又把他们的命当成儿戏,许多读书人都有如同张允那样的恐慌。但迫于对世俗声名地位的求索,他们始终不肯离开随时都能要了他们命的武夫主宰的世界。
张允可谓是那个时代最能讨好武人的读书人之一,但是,他换来的是什么呢?仍旧是死。因为武夫对读书人的残暴往往是不需要理由的。后梁立国后,朱温暴戾任情,仅仅就因为左散骑常侍孙搿⒂亿梢榇蠓蛘叛堋⒈渴汤烧艃y迟到片刻,即命捕杀之,朝臣吓得是惶恐不可终日。这些读书人“朝不保夕”的状态和心态,至今读来都让人不寒而栗,也让人觉得可悲。
一个得到功名的读书人担负着中国文化礼教传承之重任,可在五代,中国文化不需要他们来传承,因为他们没有这个机会、没有这个精力,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保命上了。
五代是个没有文化、没有思想的短暂时期,即使是那些隐居山林的高逸之士,也不能担当起传承中国文化的重任。他们隐居起来,只是想和外面的世界作无言的抗争,就像张允从佛坛上掉下来摔死一样,完全没有意义。
与其说张允是被郭威吓死的,倒不如说,他是被那个时代吓死的。这样说更贴切,因为在那个时代被吓死的读书人大概只有他一个,但被杀掉的却数不胜数。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7851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不敢妄有佗志(1)
赵匡凝是蔡州人,和唐朝末年那个残暴的军阀秦宗权是老乡。赵匡凝的父亲曾为秦宗权做事,因为很卖力,当秦宗权以蔡州为根据地称帝后,就封其为申州刺史。后来,他的父亲又攻下了襄阳,秦宗权更加重视这位老将了。
但是这位老将却害了秦宗权。当朱温攻打蔡州,秦宗权又屡战屡败的时候,他就弃暗投明,以秦宗权的根据地——山南东道七州投降了朱温。朱温心花怒放,上表请唐朝皇帝封其为行营副都统,兼河阳、保义、义昌三节度行军司马。并与他的军队合二为一进攻蔡州。蔡州被攻破,秦宗权被拉到长安砍了脑袋。
赵匡凝在他老爹死后,就继承了老爹的职位。
897年,朱温进攻天平节度使硃瑾所在地兖州,硃瑾知道自己打不过朱温,就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派出猛将史俨率兵数千去救硃瑾,想不到非但没有救了硃瑾,史俨自己也被打败了。于是,他和硃瑾就跑到了淮南节度使杨行密那里。李克用知道后就派人送给赵匡凝钱币,希望能借他一条路,他好去杨行密处讨回史俨。赵匡凝觉得这件事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坏处,就答应了。谁想,使者在拿着他的回信返回太原时被朱温所捉。朱温看了信后,大怒,他以为赵匡凝和李克用早就勾结上了。面对“叛徒”,他绝不手软,遂派出大将氏叔琮、康怀英攻打赵匡凝,两个打手果然厉害,氏叔琮取了泌、随二州,康怀英取了邓州。赵匡凝大恐慌,急忙跟朱温服软,朱温同意了,但代价是:向朝廷交税金额要提高一些。赵匡凝没有得说,他其实也说不出什么来。
903年六月,荆南节度使成汭死掉,武贞节度使雷彦恭就趁势袭取了荆南。赵匡凝看不过去,就派遣弟弟赵匡明驱赶了雷彦恭,朱温就以唐朝皇帝的名义让赵匡凝任山南东道节度使,他的弟弟赵匡明为荆南留后(代理)。
赵匡凝对朝廷和朱温感恩戴德。当时,其他藩镇都不理唐朝了,只有赵匡凝兄弟每年都向朝廷进贡,但这些贡赋其实都进了朱温的口袋——朱温用这些钱开拓地盘去了。
905年,朱温杀掉了唐昭宗,想要自己做皇帝,但他很担心赵匡凝兄弟不从,就派人去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赵氏兄弟。赵匡凝痛哭流涕,激动地跟使者说道:“受唐恩深,不敢妄有佗志(二心)。”
朱温跳起来大骂。他以为赵匡凝即使不同意,也不会骂人,但赵匡凝的话显然就是在骂他。在朱温看来,赵匡凝能有今天,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闹成现在这个样子,他就决定先把赵匡凝灭掉再称帝。
同年,朱温以赵匡凝东连杨行密,西结王建图谋不轨为借口,派遣武宁节度使杨师厚率兵攻之,自己带领大军在后面跟着。他一是想夺取湖北之地,二是想看看赵匡凝是怎么死的。杨师厚以常人无法比拟的勇猛连下赵匡凝所属的唐、邓、复、郢、随、均、房七州。该年九月,杨师厚引兵要过汉江,赵匡凝领着二万兵马迎战,杨师厚又以常人无法比拟的勇猛大破赵匡凝,又把他的老巢襄阳围住。赵匡凝只好焚府城沿汉江逃奔到今天的江苏扬州。赵匡凝跑到扬州后,就投奔了淮南节度使杨行密。
杨行密讥笑他:“您在湖北时,拼命地给朱温送东西,今天到了如此地步才想到我了?”
赵匡凝惨笑道:“我乃唐臣,当初是给唐王朝进贡,又没有给朱温。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还不是因为不想屈服于他!如今到了您这里,生死在您手中,我无话可说!”
杨行密倒很厚待他,可惜,杨行密不久就死掉了,他的大儿子杨渥对待赵匡凝就不像他老子那样有礼了。这也难怪,因为这个时候,杨渥已经建立了一个国家,和唐王朝彻底决裂了。这种所为在赵匡凝眼里,和朱温想要称帝一样,都是大逆不道的。赵匡凝寄人篱下,当然不好发作。所以,他只能以哀怨中又带着愤恨和无奈的眼神来跟杨渥交流。杨渥自然也感觉到了赵匡凝那种哀怨中又有着愤恨和无奈的眼神,所以,两个人不可能谈到一起去。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7851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不敢妄有佗志(2)
也就是说,赵匡凝一直把自己放在唐朝大员的位置上,而杨渥在他心里的位置——虽然他已经称帝——仍旧是好朋友(杨行密)的儿子。
有一次,杨渥和大臣们还有赵匡凝在一起吃饭。杨渥吃饭前喜欢吃青梅,当他正要拿起来放进嘴里时,赵匡凝急忙制止,并看着他说道:“不要吃多了,小心得‘小儿热’。”
杨渥手下的大臣都大为惊讶,因为赵匡凝的口气就好像在跟一个小孩子说话一样,而杨渥可是一国之君啊。出于维护礼仪的目的,有大臣建议给赵匡凝治罪。杨渥就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