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上海了吗?在香港,我不是也给你们发出换约照会了吗?气鼓鼓的他拒绝和钦差们见面,仅给桂良一纸照会,说:惟以条约为宗,凡天津条约各条款,丝毫不可增减;进京换约与亲递国书后,如果清方执行条款很有诚意,那么他才会撤离京都;他,布鲁斯乃大国之大臣,自然要求相应的礼节,如果清政府对他不客气,则关系非浅。   

  扔下这纸照会后,英国换约部队于6月9日开始陆续离沪北上。6月10日,桂良向咸丰报告:英夷一看我们在上海等候,不欲其进京换约;而且天津又设了重防,他们进京的决心反而更大了。不但拒绝与我们见面,而且已经北上了。我们告诉他们,中国没有他意,但是尔们兵船万不得进入拦江沙内。该夷向来性情急躁,遇事不听商量,此次至津,不定闹出什么呢,请皇上先派大员相机而行,妥为经理。他们还说了,进京换约,亲递国书,面见中国皇帝只跪一腿。美国公使华若翰(J。E。Ward)也来了,人家本来愿意在上海换约,但是由于英法决意北上,他也就跟着去了。本来想让他帮着劝劝英法呢,虽然他不多事,但是劝英法又力有不能。①除此之外,桂良还在奏折中给皇帝夹附了一份英法现有兵船人力清单。   

  6月13日,桂良再次上报:第一,本来想让李泰国帮咱拦住英夷的,但是英夷叫李泰国帮同北上,李泰国不同意,所以他们就怀疑上李泰国了,怀疑他有代中国出力之心,所以不听李泰国的任何劝说了。第二,英夷所带兵船二十只,至于人数,虽号称四千,实则只有一千五,而且,真正的夷人只有数百,其他都是咱沿海居民。第三,法国美国的夷酋估计也要跟同北上。第四,事机急迫,我们也得赶紧北上进京才是,本日即从上海起程。南京军情紧急,两江总督何桂清与江苏布政使王有龄各到苏州、常州处理事情,我带按察使薛焕回京。   

  6月17日,桂良在赴京路上再次上报:布鲁斯说了,换约期近,如果有误,就算我们违约。我们回说时间超过一些也无妨,咱就算一年内换约不就行了?可他说不行,还建议我们坐打着咱国旗号的火轮船赶时间北上,我们能坐那玩意儿吗?与体制攸关啊(注:上海开口之后,上海商人带风气之先,雇用或购买外国轮船,被称作打着中国旗号的火轮船)。这个人与额酋不同,很傲慢无礼,皇上啊,你赶紧另派人在天津接待吧,不是我们想置身事外,而是实在难以于换约期满的6月25日之前赶到天津。   

  还有,据吴松太道吴煦探报,布鲁斯一听说咱天津备战备荒了,就认为咱是故意心存不良,所以他先遣兵头赴津投文去了,说,三日内不见另派大员到天津接待,即是爽约。中国爽约,那么原先京沪所议,概不算数,他就要带队上京,亲见中国皇帝。见中国皇帝,原准备半跪来着,现在也不半跪了,欲改为立而不跪……②   

  桂良这边紧张汇报的当口,英军先头部队已到天津了。         

虹桥门户网。  

第94节:大沽口二次开战:英法进了僧王的套?(1)         

  3.大沽口二次开战:英法进了僧王的套?   

  1859年6月17日,英国驻华海军司令贺布(James Hope)率领舰队到达大沽口外。派人向清方送信,报告公使的到来。送信的舰艇越过拦江沙,被两岸的武装群众拦住。他们是僧王官兵化装的。他们告诉英方:此地没有官员。河上的设防是群众自费搞的。目的不是对付你们外国人,而是为了对付叛匪和海盗。民间百姓,愿意代夷人送信到天津,三日后回复。布鲁斯估计想不到,他给中方三日期限,中方这边比他更绝,干脆没有官方机构了,全成民间志愿者了。马士把天津玩的这一手称作是中国特有的、片刻也欺骗不了人的、孩童式的不老实。①他说的只对一半:天津政府玩的这一手,欺骗不了外国人,但欺骗中国人,却一直好使来着!   

  这三天,清方官府都干了什么儿童勾当呢?   

  6月18日,咸丰收到桂良等人6月10日从上海发来的那份奏折。一看内容,知道挡不住夷人了,除了着桂良赶紧回京外,重点给僧王下谕教他如何对付夷人,三个意思:第一,当年的和约是桂良签订的,我们都不熟悉,所以进京换约也得等桂良从上海回来。第二,进京需从北塘登陆,不得随带兵船,不得多带从人。第三,告诉夷人大沽海口已节节设备,切不可进入拦江沙内。第四,倘使该夷虚放枪炮,入口试探,切不可令官兵轻举妄动,使夷船受我误伤。给僧王下谕的同时,咸丰还让军机处通知顺天府,在正阳门外给外国使节们预备馆驿。滑稽的是,通知里专门强调〃照各夷朝贡之例〃办理。②   

  还是6月18日,僧王向咸丰上奏:英夷来到了大沽口。我派出的人,扮作本地乡民,告诉他们可代他们送信,三日后回复。该夷等要求咱们,三日之内把河口的木筏铁戗等自行撤去。我准备三日之后这样回复他们:桂良在上海等呢,请回上海谈判去;如若不听,就叫他们在拦江沙外等候桂良来津;再不听,径将船只开进拦江沙鸡心滩内,那就怨不得咱了,唯有遵照前面的已定办法,干他们。6月19日,咸丰看到了奏折,发现僧王干劲挺大的,所以马上谕旨僧王:现在不值与之动武,让他们到北塘静候其公使,吃的喝的需的,咱们这边给他供应,不要让他们上岸,待桂良到后,由北塘进京换约。         

▲虹▲桥▲书▲吧▲BOOK。  

第95节:大沽口二次开战:英法进了僧王的套?(2)         

  6月20日,英国公使布鲁斯与法公使布尔布隆驾到。按前所述,三日期限已到。上午,直隶总督恒福派手下人前往英船(这回可是明面上的中方官员了),告知他们:总督(其实总督就在大沽)停几天才能到达,请暂候数天。英方声称:本日即要泊进河内,请中方自行撤去拦河铁戗,否则他们就要自行动手了。中方回答:白河口是不能进的,谁也不许溯河而上,因为这里的民团不知轻重,伤了和气就不好办了。之后,英方再次派人登陆,僧王与恒福派易装的兵弁拦住他们。英方说:想见上午直隶总督所派官员。民间志愿者们回说:上午你们说话不客气,把人家官员给气走了。英方说:代我们递个照会吧,我们想上岸采办食物。当天,僧王给咸丰上奏,汇报说:他准备21日回复英夷,直隶总督当于24日、25日到达海口,请耐心等待。还有,他准备派人给英方送米面猪羊蔬菜,免得他们上岸捣乱。咸丰的回复是:顾全大局,不值与之动武;告诉他们,桂良快到了,请再等几天;如等不及,夷官们可由北塘上岸到天津等候,但不准带兵带械,吓着咱百姓;水师提督及带兵来船,一律不得上岸,有需要蔬菜食物等的,派员一体酌给;勿令民人与之交易。   

  6月21日,英方再次派人前来索取照会回信,中方回答:天津回信尚未到来。英方再次声明:拦河铁戗去掉,否则他们会自行动手的。英方一走,中方马上派人前去递交回信,却因风潮太大无法完成。回复没有送到。这边,英方的耐心已到尽头了:卖瓜的,我们来到天津四天了,所接触的不是民间志愿者,就是总督派来又被气走的,反正就是见不到中方接待大臣。还有,条约里虽然没有规定进京的路线,但是越是这样阻挡从白河进京,布鲁斯越是恼怒:白河是进京的天然通道,为什么非得让我们绕道走北塘那个偏门呢?   

  21日,他把入口的任务交给海军,于是贺布开始了清理河道的工作。此时,联军方面兵力如下:英国舰船21艘,载海军陆战队、工兵队1200余人;法方舰船2艘,海军陆战队约百人。   

  22日,中方以天津兵备道的名义照会英方:总督大人还没来到呢,至于你们所需的吃喝,我们这边会派人送去,以尽地主之谊。要约束你们的兵丁,千万不要上岸。英方一看,马上回送中方一份照会:为啥一直不撤去北河的拦水之物呢?   

  僧王一看夷人照会内有〃北河〃字样,临机一动,他们不是说北河吗?那咱们就说北塘河口为北河得了。英方译文错误,把天津东流到大沽口汇入渤海的海河译为了北河,僧王就想装傻,将错就错,跟人玩文字游戏。23日,英方兵船退往外洋,并告知清方:若有天津回信,请送外洋。当天,僧王再次上奏。向咸丰汇报近日与英方的交涉,还是上次奏折的预定……回复英方,直隶总督当于24日、25日到达海口,请耐心等待云云。僧王在此折里重点强调了自己的备战工作搞得很好,英方不知虚实,不敢贸然驶近。         

虫工木桥◇BOOK。◇欢◇迎访◇问◇  

第96节:大沽口二次开战:英法进了僧王的套?(3)         

  25日,咸丰下发指示,要求桂良赶紧赶往天津,要求僧王告诉英方,在海口静候桂良。实在等不及,那就从北塘登陆。进京公使所带随从人数有所改动,由原先的数十人改为二十人。同时强调,要让英夷明白,我们大清会以诚相待的。咸丰不知道,他发谕旨的当天,中英就开战了,什么以诚相待。英国公使虽然不像话,偏要走海路,但是僧王也不是省油的灯,据咱前面的分析与推理,僧王可能是设套,故意诱英法公使走大沽的。现在,我们看看战争经过吧。战争发生于25日,按预订计划,英法本想24日动手的,僧王所说的直隶总督24日25日可到海口,他们也等不上了。但由于美国公使华若翰的请求,推迟到了25日。   

  6月21日,华若翰到达大沽河口,随行只有两只船。一只是远东舰队司令达底拿乘坐的旗舰〃包哈丹〃,一只是租来的蒸汽船〃托依旺〃。英法预计在6月24日进入拦江沙内。美国方面说,给俺一天的时间,俺要跟清方接个头。因为直到6月24日,华若翰与达底拿乘坐的〃托依旺〃才乘着涨潮开到拦江沙外。由于试图在铁戗和木筏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靠近炮台,〃托依旺〃搁浅了,出现了翻倒与进水的危险,英国舰队司令学雷锋做好事,派了两只炮艇来拉,甚至大方地建议,可以把美国国旗和达底拿个人军旗插到自己的座舰上去。但是再帮,〃托依旺〃也没有漂起来,直到晚上涨潮时才摆脱窘境。   

  〃托依旺〃搁浅时,华若翰派人坐着小驳船前往中国方面登陆递交照会,同样被扮作民间百姓的僧王官兵截住。美国人也怀疑他们的真实身份了,一是沿途的宁静不太平常,二是这些家伙具有一种很自信的态度。他们只告诉美方,听说总督往北塘去了,你们也去吧。美国人甚至希望他们代为送信,或者派个领航员把他们领往北塘,但是这些民间百姓没有此等意思。   

  美国一看,卖瓜的,还是站一边,做观察员,看人家英法动手吧。   

  25日拂晓,英、法联军军船升起了〃红旗〃,直逼铁戗,按僧王后来的奏报,他〃惟念两年抚局,一经开炮,则局势全变,仍复隐忍静伺,严阵以待,而蓄我军之怒〃呢。僧王说得对,他就是个偷袭。开战前的整个交涉期间,大沽炮台静悄悄的,炮眼都用席子盖着,远远望过去一个炮口都看不见,炮台的土墙上也看不到一个士兵。英法联军忙活半天后,据布鲁斯事后汇报,9时左右,清方给夷人送来了直隶总督的回复:他将去北塘等候公使们。请公使们再等两天,待他把北塘的军队撤走,就在北塘迎接他们。而布鲁斯认为,清方这是在故意拖延。还有,这个照会中,清朝皇帝与英国女王依然不是平列,所以他拒绝接受。更关键的是,英法联军已开始动手了,而且他离海军司令贺布有9英里之遥。总之,英法方面没有因恒福的照会而停止行动。         

。§虹§桥 虫 工 木 桥 书§吧§  

第97节:大沽口二次开战:英法进了僧王的套?(4)         

  恒福为什么此时才给英法照会,也是很奇怪的。因为他一直在海口,他虽然收不到咸丰25日的谕旨,但咸丰22日之前的所有谕旨,都能收到的,北塘进京,君臣内部早就说定了。而且,咸丰20日的谕旨甚至明确说明了如果英夷们等不及,可令夷官们由北塘上岸到天津等候。那么恒福为什么不早日在北塘等候非得等英法动手之后才急匆匆的送出照会?莫不是僧王设套恒福配套?   

  不管怎么说吧,战争不可避免了。   

  更糟糕的是,清方战胜了!   

  下午3时左右,英法联军突破第一道铁戗障碍物,开始冲击第二和第三道障碍物:横锁海口的铁链。到此,也就到了鸡心滩的位置了。双方在此时接上了火。   

  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因乃是至如今搞不清双方谁先开的炮。按英法方面的记载,大清突然开的炮。按僧王奏折,当然是夷人先开的炮,不这样没法给咸丰交代。咸丰倒是说过,夷船过鸡心滩就发炮,但是说的更多的还是不要先行开炮顾全大局相机酌办云云。僧王老贼吏了,当然知道不管战胜战败,先行开炮,自己会有麻烦的。而一旦把先行开炮安到夷人头上,则不管战胜战败,自己都是情有可原的。不过僧王忽略了另外一点,英夷根本看不见清方一炮一兵,何故开炮瞎轰?更关键的是,从早上他们就动手了,大半天没有发一炮,为何下午3时左右却开炮了呢?如果没有人开炮阻止他们清理河口的铁戗铁链,那他们开炮干吗呢?   

  我觉得谁先开炮可以忽略不论。还是关注战争经过吧。下午3时,双方一接火,联军就发现,他们的船只正好处于清方炮台的火力中心。于是他们紧急抛锚。因为只有抛锚他们才能从容地还击。但是他们搞得很狼狈。贺布本人受伤,炮艇不是被击毁就是受创搁浅。4时左右,美国远东舰队司令达底拿判断,贺布司令已无法摆脱这场绝望的战斗了,征得美国驻华公使华若翰的同意,喊着血浓于水的口号,他乘坐蒸汽轮〃托依旺〃号进入了交战区,学雷锋做好事来了。   

  24日贺布司令曾经帮过他的忙,过来看看人家正好算是报恩致谢。他的船没有发一枪一炮,但是他们把搁浅的英国小艇拖出了险滩。之后,他又前去看望贺布司令了。冒着风险进入交战区之后,他乘坐驳船前往贺布所在舰船,一发炮弹过来,他的舵手被打死,旗舰副舰长受伤。   

  随行人员卫三畏在日记中对这种雷锋行动表示担心:〃无疑,这会在中国人的眼里降低美国人的声誉〃。不过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时候的外国人在中国人里,跟畜生差不多,根本没有声誉。所以,就破罐破摔吧。好歹赢得了英国方面的高度赞誉,高喊不愧是〃同一祖先的孩子〃。①         

←虹←桥←书←吧←。  

第98节:大沽口二次开战:英法进了僧王的套?(5)         

  4时以后,清方炮火减弱。贺布判断错误,以为清方不行了,5时,他下达登陆作战令。于是一千人(一说六百人)的登陆部队欢呼着兴奋着乘坐小船到了南炮台的沙岸前。小船搁浅了,许多士兵从船尾往下跳,以致掉入了深水中,弄湿了弹药并把步枪搞得无法使用。直到此时,他们还没有醒悟过来,仅按照原先的常识与经验,认为与清军打仗就像旅游一样轻松。   

  登陆后,他们发现,迎接他们的是泥沼地和三道壕沟。好不容易从泥沼地里滚爬出去,能来到第一道壕沟的只有百把人。来到第三道壕沟边的,只有50来人。步枪只有一半能使用。除了清军炮火的原因外,英法的随军准备也是个问题,带来的便桥太短,无法嫁接供大家过壕沟,云梯只有三把却断了二把。十来个勇士拿着一把云梯冲过去了,结果死三个,重伤五个。简直是肉包子打狗。卫三畏在自己的日记里记载了一个在海上作战的士兵的喊叫:〃这是有规则的屠杀,我们就像羊在羊圈里那样任人宰割〃。②   

  认清了挨宰的形势,贺布停止了登陆行动,命令登陆部队,爬伏到地上等到天黑再撤退。晚上十点钟,撤退完毕。撤退下来是个奇迹,因为撤退时,受伤更多。清兵借助燃烧弹,很容易就能瞄准他们。   

  下面,我们来看战争结果吧。这方面,不能全信咱的战报。   

  按茅海建先生多方考证,英军参战舰艇11艘,被击沉4艘;参战人数1000余人,死89人,伤345人;法军参战人数60人,死4人,受伤14人。总计伤亡448人。清方参战部队4454人,死32人。③   

  大沽一役,用卫三畏的话来讲:〃打得很漂亮〃。④用僧王自己的话来讲,那是〃上申国威,下抒民望〃。⑤   

  在袁伟时先生那篇著名的《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中,他记载了当代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对这一战役的描述:〃1859年,英国公使和法国公使各率一支舰队北上大沽口,准备进京换约。清政府指定换约代表由北塘登陆,经天津至北京,并要求各兵船武装人员不得登岸。英法公使却仗恃武力,坚持要从大沽口溯白河进京。他们蛮横地率舰队闯入大沽口。防守大沽炮台的士兵开炮打击入侵者。炮弹准确地落在侵略军的军舰上,打沉了四艘,打坏了六艘,其余三艘挂起白旗逃跑了。在炮战的同时,侵略军900人企图登陆,也被打退。侵略军死伤几百人。大沽一带人民冒着枪林弹雨,给战士送饼送面,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   

  按茅海建先生的考证,当时的清军总体上根本不具备与英法等西方列强抗衡的军事实力。所以他说:〃在清方做好一切准备、英法等犯下致命错误的情况下,清方也可能获得局部的甚至是重大的胜利,如1859年第二次大沽口之战〃。①         

虹桥书吧。  

第99节:大沽口二次开战:英法进了僧王的套?(6)         

  按茅海建先生的意思,清方之所以取胜,乃是由于英法方面的失误。这种失误既有技术上的,也有人事上的。   

  战争之后,英国国内有人谴责布鲁斯轻率地发动了战争,他辩解说,是中国人利用奸诈赢得了战争。所谓的中国人利用奸诈,可能是他的借口,也可能,他真的上了僧王的套。   

  如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