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虹§桥§书§吧§。
第76节:马赖事件,拿破仑三世不安了(8)
看这味儿,俄国就是来帮闲的。而且共同利益面前,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与英法作战的前冤,完全可以搁置不提的。当然了,英国方面,并不见得完全信任俄国,额尔金听说普提雅廷在恰克图与天津交涉失败,甚至幸灾乐祸呢。因为英方一度怀疑,中国可能和俄国联手对付英国呢。他的怀疑只有一半正确,俄国自然有过那意思,但中国长期大一统,版图上自认为天下就它一国,外交上春秋战国的那套合纵连横当然不会用的,一用,等于变相承认世界上还有其他平等国家存在了,多没面子、多影响咱大国风度啊。
普提雅廷向额尔金表达了自己政府的善意,并且建议:〃除非对北京本身施加压力,和中国政府是什么事也办不成的。同时,利用吃水浅、可以航行白河的舰只,会是使这种压力收效的最好办法〃。①额尔金这才放心,哦,我们可以站在一起对付中国了。随着后来战事的发展,英法美方面,甚至非常喜欢普提雅廷这个人了。这得归功于普提雅廷本人的外交能力与外交魅力。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没出一兵一卒,既享受了英法争来的所有权益,还单独给俄国争来了大片土地,相比之下,比美国站在树下接的果子多太多了。
当然这是后话。
唉,我们可怜的大清,要面对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四个国家的联合阵营了。
别说四个国家了,一个大清也挺不住啊。距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将近二十年了,但是中国在军事方面依然没有长进。政府组织与国家体制不用说了,中国没有改进,英法也没有改进,但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却比大清的君主专制厉害多了。20世纪初,俺们河南的袁世凯想玩一把,都没玩成。至于军事设备,这个时候的欧洲已突飞猛进:步兵装备有米涅式、李恩飞式和兰开斯特式线膛步枪,射速、射程和命中精度都很高;火炮有由滑膛炮改为线膛炮,由实心弹发展到榴霰弹,射击精度高,杀伤面积大,射程远。海军舰艇,蒸汽舰已占很大比例。刚刚结束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还发明一种适用于浅水航行的、舰炮射程远的蒸汽炮艇。
面对这一切,清政府拿什么跟夷人抗衡呢?用全国人民的血肉?问题是血肉再多,它也经不起炮轰啊。何况全国人民、全国士兵根本没有做肉体原子弹和精神原子弹的心意呢。
※虹※桥书※吧※BOOK。※
第77节:广州:这回彻底玩完了(1)
第四章广州又开战,这回彻底玩完了
1.广州:这回彻底玩完了
1857年7月,额尔金到达香港,问题是他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因为此时的印度发生了起义,印度总督告急,英外交部指示额尔金,把先期到达新加坡的侵华英军1700人及路上的后续三团统统派赴印度。
包令与西马縻各厘一看来个光杆司令,那个失望啊。按照训令,额尔金的第一步应该是前往白河与清政府谈判,但是包令、西马縻各厘、巴夏礼及香港英商全体反对,他们坚决主张先打广州。广州似乎成了他们的心病。巴夏礼说:不打广州,其他没戏。西马縻各厘说:广州是整个傲慢及排外的寄托所在,它只能用一个方法来解决,攻陷它,让广州的乡勇丢脸出丑,否则会使他们更加相信广州地位的坚定不移。给我5000人及适当的舰队支持,我就能拿下广州。问题是他这时候手下只有1484人,其中病号就有244人。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没法打。包令呢,作为一个进城的梦想狂,对于攻陷广州更是狂热了。只不过额尔金这个全权公使一到,就没他的位置了。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提建议。他给外相写信,坚持认为,不解决广州,北上就会失败。他给额尔金谈话,谈成了一场又一场的辩论赛,有时候一谈就是四个小时。香港的英商更是向额尔金提交一份八十五人的联名备忘录,要求政府先打广州。
大家的意思都是先打广州。额尔金明白了,这些长期和广州打交道的人,早就窝了一肚子的恶气:广州人坚信广州是难以攻占的,广州的乡勇是不能征服的,那么英国就必须给他们些颜色看看,让他们知道,拿下广州对英国人来讲,毛毛雨了。
额尔金把大家的意见汇总,向上级领导克拉兰敦外相汇报。额尔金与美法公使联系,伯驾说,国内没动静没指示(列卫廉还在路上呢),他没法与额尔金一块儿行动;布尔布隆说,法国新派了葛罗男爵来,虽然男爵还没到,但他既然知道了这消息,就意味着自己不能再担负全权使节的职务了。法国驻印度支那的舰队司令里戈少将说:虽然他有军队,但是他没有外交权;葛罗男爵不来,他不能开始活动。
这样一来,三国联合北上的预计计划也无法执行,可把额尔金难为死了。正难为的过程中,印度总督又来信了,希望额尔金把每个能派去的人都派到印度去。闲着也是闲着,额尔金在香港没法采取行动,还不如去印度散散心,于是他亲自带兵前往印度了,临走前跟包令交代:保持现状啊,顶多50天,我就回来了。
1857年9月20日,额尔金从印度回到了香港,该死的美法公使还在路上,额尔金只好呆在香港无所事事的虚度光阴。不过,该来的总会来的。10月14日,克拉兰敦来信,同意先攻打广州。10月15日,法国新公使葛罗男爵来到。随后也接到了国内指示,是否攻打广州,有完全的自由决定权。11月5日,美国新公使列卫廉来到。来之前,这家伙是美国某大学的历史教授,这会儿脱离书本,直接参与制造和改变历史了。11月14日俄使普提雅廷来到。四强会头的结果是:12月对广州采取行动。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78节:广州:这回彻底玩完了(2)
就在四强磨刀霍霍的期间,广州总督老叶正在干什么呢?也没闲着。可以说,自从1856年10月23日广州第一次开战之后,直到广州第二次开战之前,叶名琛就不间断地给咸丰上奏折,每个奏折都是捷报,计有五份大捷报。由于上的捷报太多,咸丰皇上都麻木了。
除了不时地给咸丰打兴奋剂,老叶还有个业务:在香港等处派地下党。可这些地下党,不知是骗老叶钱花呢,还是双料间谍,甚或被敌方发现把他们当作蒋干用了,反正送来的情报都是假的:一是英国女王的〃国书〃已经送到香港,要和平,不要打仗。二是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打得大败,赔俄国军费很多,它要求入城,就是为了在广州城内收税好弥补这笔赔款。三是英国因镇压印度起义,国库空了,军饷都发不出来了,英人穷极无聊,极盼与中国通商呢。四,英人在印度打了大败仗,亡一大帅,有人说这大帅是英国的驸马。五,额尔金在镇压印度起义时被打得大败,陆路奔逃,被士兵追击到海边,适遇法国军舰经过,连开数炮,吓退了乱兵,额尔金幸免于难。六,法国国王在葛罗临行时指示,中英交战,法国要和平,不能帮助英国……这些情报让人啼笑皆非,我们甚至可以从中发现这个老叶没脑子,跟外国人打这么长时间交道,愣是不懂这些对手国的规矩,比如英国女王哪里会直接给额尔金发指示?英国的将帅如何能向像中国那样由什么驸马担任?总之,叶名琛就在这么一种糊里糊涂自欺欺人的状态下跟四强干上了。
12月12日,额尔金、葛罗分别照会叶名琛,重点强调广州当局对外国人一再侮辱并拒绝忠实执行条约规定,以至于把中国与条约国家的和平关系经常置于危险之中。最后提出了三项要求:一、准许进入广州城;二、赔偿〃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的一切损失,因为中国开始的这场争战是以违反人道的方式进行的;三、修约。该照会限叶名琛十天内允诺前两项,否则将进攻广州。不用说,这照会是国际惯例上的最后通牒。问题是老叶不懂这个,他就听说英法轮船前来送照会时船头上悬挂白旗来着:卖瓜的,白旗不是投降的标志吗?1841年,咱广州投降,就是学他们,挂块白布来着,现在他们也挂白布了。呵,英法这么长时间没动静,原来是挺不过我了,前来求和了。既然求和,那咱更得拽了。12月14日,叶名琛的回复那是一系列响当当的〃不〃!当然除了〃不〃之外,还给英法公使回了一堆〃知心话〃。
22日,最后通牒的期限到了,英法照会:事务已转移给军方。同时,英法军方发来照会,令广州清军两天内退出90里。叶名琛回复:不!两天的期限到了,英法仍没有动静,叶名琛更加坚信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主见:英法没招了,从来都是大言吓人嘛。
BOOK。←红←桥书←吧←
第79节:广州:这回彻底玩完了(3)
27日,叶名琛给咸丰上一道又臭又长的奏折,给皇上总结说:英国人没法了,他们求和了,不久广州就可通商了!这一份奏折整整在路上走了21天。1858年1月17日,咸丰帝收到此折,看到形势很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又开始亢奋了。谕旨叶名琛〃务将进城、赔货及更换条约各节,斩断葛藤,以为一劳永逸之举。〃
这个傻皇上,根本不知道1857年的12月28日,即叶名琛发出此奏的第二天,英法联军以战舰20艘、地面部队5700余人进攻广州。29日,英法联军攻入城内。30日,广州将军穆克德讷在广州西北城竖起白旗,表示投降。广州城就这么稀里哗啦的沦陷了。城陷之后,叶名琛派人拿了一万两银子悬赏潮勇进行反攻。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潮勇来了,问题是跟英法炮火较量了一番后,牺牲很多,他们发现挣这个奖金太不容易了,就撤了。
1858年1月5日,英法联军步入广州城,沿途未遇丝毫抵抗。巴夏礼带领100名皇家海军前去寻找叶名琛。此时的叶名琛躲在都统署内。叶名琛用中国办法设计了一个骗局,但是没骗住巴夏礼这个中国通:老叶的手下穿着总督的服装,在署里假扮主人。主人正在翻后墙逃跑。巴夏礼的水兵发现了,立即上前抓住了老叶的小辫子(看看清朝政府的狗尾巴发型到底有何好处),把这位威风扫地的总督拖进了四面钉上木条的轿子里。被捕还能坐轿,待遇倒是不低。
1858年1月7日,叶名琛被捕后的第三天,广州将军穆克德讷领衔、广东巡抚柏贵、副都统双禧和双龄、粤海关监督恒祺、广东布政使江国霖、按察使周起滨等高级官员集体上奏。他们在奏折中说:广州城失陷了,叶督被夷人弄走了,派人问夷人,他们说俺们都不是办夷务的,这事只跟叶总督有关。皇上,您赶紧派新的钦差大臣来吧。二十天后,1月27日,这份奏折送到了御前。十天前刚刚看过叶名琛大报平安的咸丰帝,闻广州又来奏折,以为有了上好的消息,哪知竟会出此等事情,头脑一下子转不过弯来,用朱笔在该折尾写了几个大字:〃览奏实深诧异!〃
当然诧异了,可怜的咸丰天天看叶名琛的捷报,习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了,现在突然来个从胜利走向大败,叫他如何适应?
▲虹▲桥▲书▲吧▲BOOK。
第80节:叶名琛:自号〃海上苏武〃(1)
2.叶名琛:自号〃海上苏武〃
据说,叶名琛被俘时,手下有人以手指河,给他使眼色,劝他跳河做烈士,但叶名琛瞪着两眼没有表示。
不过你不跳河,并不意味着没有人落水下河。联军里的中国志愿兵,那些客家人,一看见这个屠夫被捕了,一路上给予他各种各样的侮辱,并且在他脖子上做出杀头的动作。至于叶名琛的那些同僚们,更不够伙计了,老大被逮了,他们首先要洗白的是自己。
1858年1月7日,广东全体高级官员联名所上的那个折,不外是墙倒众人推。其中心意思只有一个:一切都是叶总督的错。咸丰当然也没错,虽然把叶名琛当作了南国的长城,夷务的能手,但既然把事办砸了,那下场就跟林则徐一样,背黑锅吧。于是下旨以〃乖谬刚愎〃之罪褫其职。同时着黄宗汉补授两广总督兼钦差大臣,未到任之前由柏贵署理;广东巡抚由江国霖署理。这边咸丰都不让他做外交部长了,那边叶名琛还自我欣赏呢。洋人先是把他弄到了香港,他每日亲作书画,以应洋人之请,书画上皆落款〃海上苏武〃。苏武若泉下有知,不定如何跟他急呢:你也配吗?没的侮辱我名声。不过,一年之后,叶名琛就与苏武九泉相见了。
英国人觉得,把叶名琛放在香港也不是地儿,他要是像拿破仑那样,又跑回去呢?英国人想多了,因为中国人跟法国人德性不一样,叶名琛这么一丢丑,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就会将其打入另册。但是英国人不知道大清的规矩,最后他们把叶名琛转移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居大里恩寺的镇海楼上。
转移的过程中,《泰晤士报》的记者柯克与叶同船,他发回伦敦的文章,让英国人恶心死这位中国总督了。第一,他说叶名琛屠杀了10万名拜上帝教徒。虽然有些英国人也知道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把基督弄得全变质了,但人家洪秀全毕竟自称上帝的孩子。而且,英国人素质高,即便不是上帝的孩子,你也不能乱杀啊,所以,英国民众同情教徒,自然认为老叶是广州屠夫。第二,柯克描写老叶不讲究个人卫生。指甲肮脏,不洗澡不刷牙,用袖子擦鼻涕。在他们眼里,不洁比渎神更让人不能容忍。第三,他描写中国最小的猪的尾巴都比叶名琛的辫子长。
卖瓜的,天朝大吏老叶的光辉形象就这样让英国的小报记者给毁了。还是这个柯克,英军攻陷广州后,他巴巴地跑到广州的监狱里考察去了,他如此描写他看到的一个狱室:〃屋子中央躺着一具尸体,上面唯一新鲜部位的乳防已被老鼠吃掉。尸体周围及上面是一群腐烂的人,他们居然还活着!〃①
试想英国读者看了这报道,对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仁义大国会产生什么看法呢?当然了,清政府不在乎。老叶也不在乎。俺们不跟夷人一般见识!
叶名琛住在镇海楼上,待遇比拿破仑要高些。按叶随行家人许庆与胡福事后的口供,洋人给叶名琛预订了专门的车马,叶名琛可以随时出去游玩,但老叶保持了革命晚节,坚决不跟他们玩。洋翻译每天还定时给老叶读报,所以老叶对于国内的情形也知道个大概,但是不知其详。唯闻战则喜,闻和则长叹。不过老叶身边的志愿人员远没有人家拿破仑多。跟随他的,只有一个厨子(营养师)刘喜,一个剃头匠(发型师)刘四,一个巡捕(保镖)蓝镔,两个家人(经纪人)许庆、胡福。除此之外,当地有两个中国商人……金子达与刘裕寿,经常前去探望叶名琛,并代叶买办物件。
虹←桥书←吧←BOOK。←
第81节:叶名琛:自号〃海上苏武〃(2)
1859年3月24日,叶名琛随带的粮食吃光了(叶本来饭量很大,自从被囚之后,一顿只吃一碗饭),随从人员想从本地购买,叶名琛不准。他给随行人员们说:我之所以不死,愿意到这里来,是当时以为夷人会把我弄到英国。听说英国的国王比较明理,我想面见其国王,当面评理。两国既然和好了,为什么还来找事?说个谁是谁非,把他说服,而存国家体制。至于我自己,早置身度外了,不期来到这里,一天又一天,总不能到他国,还活着干啥?所带粮食既已吃完,何颜吃外国的粮食?
老叶这话,估计是家人们编的。家人们再愚也知道主人没有殉节,面子上说不过去。所以就想了这么个当面论理的借口。至于人臣不得外交的中国规矩以及叶名琛见人家外国国王如何个见法儿,会不会像他见中国皇帝那样给人三跪九叩,倒顾不上思考了。最后就弄了这么个宁死不吃外国粮的故事。
英国人听说了,也来给叶名琛送吃的,但是叶名琛坚决不接受。4月2日,叶名琛病了,从此每饭仅喝一碗稀粥。英国方面派英夷来给他看病(西医他倒没拒绝)。4月9日,叶名琛死了。临死前也没说啥,辜负天恩,死不瞑目,估计也只能说这些了。
这位气节大人死后,英国人本想把他掩埋于当地的华人义塚,可金子达不同意。强之,则要价三千金。英国人不舍得出这么多钱,所以着人往叶名琛嘴里灌了半碗加过药末的水银以防止尸体腐烂,把他放入英式的马口铁棺里,外裹大木箱,运回了中国。他写的诗也随之而回。
诗曰:〃镇海楼头月色寒,将星翻作客星单,纵云一范军中有,怎奈诸君壁上看。向戌何心求免死,苏卿无恙劝加餐。任他日把丹青绘,恨态愁容下笔难。〃
又曰:〃零丁洋泊叹无家,雁扎犹传节度衙,海外难寻高士粟,斗边远泛使臣槎。心惊跃虎笳声急,望断慈乌日影斜。惟有春光依旧返,隔墙红遍木棉花。〃①看老叶这诗,也是一肚子委屈。好像天朝就他一个抵抗派,别人都做壁上看客呢。不过他敢把自己比作〃高士〃,比作〃苏武〃,还敢把自己比作 〃范仲淹〃,九泉之下有得闹的。
至于广州这边,城失陷了,广州人民的爱国气焰也烧不起来了,他们把这气焰转输到老叶身上了,四处散发如下手机短信:〃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之罕有。〃
老叶真正的委屈在于,按薛福成评价,他似乎是想在死硬派林则徐与服软派琦善之间另辟第三条道路。②理论上,我硬邦邦,对外夷表示不挺;实际上,我对外夷不理也不睬,这叫外硬内软,既不媚外又不至于引起边衅。因为这家伙再傻也应该能发现,这个时候的夷务,跟人硬吧,没资本,硬的结果,把自己硬得靠边站了,比如林则徐等;软吧,毁名声,软的结果,把自己的清名软没了,最后职位与小命也可能没了,比如琦善和耆英。
※虹※桥※书※吧※BOOK。
第82节: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