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瞩目的著名将帅(三)-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院长谭组庵手书一幅对联赠予白崇禧:“指挥能事回天地,学语小儿知姓名”,以此赞颂他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  国民政府开始第二次北伐后,白崇禧完成西征###唐生智的任务,1928年4月,又奉命风尘仆仆地踏上继续北征之途。白崇禧作为国民革命军第4集团军前敌总指挥,率部沿平汉路北上,以牵制、联合、剿灭等军政手段,有力地削弱和打击了各军阀势力,经滦州会战消灭了直、鲁军残部,大势已去的孙传芳被迫通电下野,自此,奉军退出关外;6月,白崇禧率部进入北平。9月,白崇禧又誓师东征,率部由北平赴天津,肃清天津东部直鲁联军,并改编张宗昌余部,结束了为期两年的北伐战争。  1929年1月,在全国人民一片裁兵建国、裁兵救国的呼吁中,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召开编遣会议,讨论裁兵等问题。其间,白崇禧提出军队充实边防建设,但未予采纳。此后,蒋介石为了达到独裁之野心,一边积极策动“剿共”内战,一边削弱各新兴军阀的实力,与各地新军阀大打出手。先是1929年4月爆发蒋桂之战,结果桂系失败,白崇禧与黄绍、李宗仁率兵退守广西。次年,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爆发,白崇禧等率桂军北上,希望与冯、阎锡山联合反蒋。冯、阎兵败,桂军只得再度郁郁返回广西。不久,黄绍厌倦这种你争我夺、看不到前程的军旅生涯,通电下野,离桂去港,终老余生。从此,重振桂军的重担落在李宗仁和白崇禧肩上。1931年,在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白崇禧当选为中央委员,不久国民政府授予其陆军二级上将军衔。1936年,蒋介石为了将白崇禧调离广西,曾任命白崇禧为浙江省主席,白崇禧婉言相辞。“西安事变”后,李宗仁、白崇禧当即向全国发出反对内战、力主团结抗日的通电。  “七七”事变的隆隆炮声,彻底摧毁了国民党蒋介石与日本帝国主义妥协求全的美梦。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军民的一致呼吁下,宣布抗战。8月2日,蒋介石电邀白崇禧去南京,共商抗日大计。其时,白崇禧的桂系幕僚都反对其入南京,因为蒋介石是一个出尔反尔之人,惟恐对白不利。白崇禧不顾众人劝阻,毅然决然前往南京。他认为:“如果自己不到南京,不但辜负蒋公之德意,则往昔揭示之抗日口号乃是自欺欺人,必将为国民所唾弃。”第二天,日本的报纸即刊出《战神到了南京,中日战争终不可避免》的文章。白崇禧飞赴南京后,即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一职,兼军训部长,在蒋介石身边参与中枢决策。白赴任后立即投入到参与制定抗日计划中,所制定的对日战争时期之指导大纲,根据敌我双方的实力,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消耗战);第二期(持久战);第三期(反攻)。抗战初期,国民党军一直运用正规战术同装备精良、准备充分的敌人拼消耗,蒋介石称:“我们所到阵地,必须屹立如山,伤亡损失至何种程度,切勿后退一步。”结果每一会战后,都导致国民党军队损失惨重,并使国土节节沦丧,落入日寇之手。但是,自淞沪“八一三”抗战以来,我军民同仇敌忾,奋勇驱敌,有力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彻底粉碎了日寇“速战速决”的美梦。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白崇禧小传(3)
1938年,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沦陷后,国民政府在武汉召开军事会议期间,白崇禧审时度势,提出了“游击战与正规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对日战略方针。当有人诬蔑游击战是保存实力之作法时,白崇禧当即严词反驳说:中共能打好游击战,国军也就能打好游击战。打游击绝非为保存实力,“殊不知于敌后游击,任务极为艰巨,因补给困难,且多半以寡抵众,以弱抵强,故必须官兵加倍淬历奋发,机警勇敢,绝非保存实力者所能胜任。”后来,白崇禧还专门编著《游击战纲要》一书,发放各战区作训练游击队之参照。对白崇禧提出的上述游击战建议,蒋介石悉数采纳。八年抗战,白崇禧不仅参与制定了各阶段国民党军队对日作战计划,还多次奉命协助或亲自指挥了若干会战,其中著名战役有:淞沪保卫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桂南会战、长沙会战等。1938年3月24日,白崇禧奉命奔赴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了中国抗日史上著名战役——台儿庄会战。历时20多天的台儿庄战役,战斗空前惨烈。国民党军队在面对日寇大军云集、几次攻破城池的情况下,从将军到士兵,人人抱着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同骄蛮的日寇展开空前惨烈的战斗。子弹打完了,便同敌人进行肉搏,直至拼尽最后一滴血。在国民党军队英勇顽强的抵抗下,使日寇最凶猛的师团之一——矶谷师团主力消灭殆尽。台儿庄大捷,是中国军队自抗战以来所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7月17日,李宗仁因病休养,白崇禧就任第5战区代理司令,指挥武汉会战。战略部署为:同日寇在长江两岸展开消耗战。长江北岸为第5战区作战区,长江南岸为第九战区作战区,司令长官为陈诚。武汉保卫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分布于长江两岸,或倚大别山、九宫山、庐山等山脉构筑坚固阵地;或临湖泊大泽布防,并发动大规模的游击战。当时,国民党军队主力大都集结于武汉周边,以期达成消耗敌人之目的。是役,日寇纠集海、陆、空大批兵力云集武汉外围,旨在占领武汉,切断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最终达成其侵占全中国的罪恶目的。第5战区兵力主要部署于大别山及南、北麓三区。武汉会战,经时五个多月,“大小战役数十,伤敌陆军5万人以上,击沉敌舰过百,毁敌机百余架……”1939年底,桂南会战时期,白崇禧奉命组建桂林行营,被任命为桂林行营主任,统辖长江以南第3、4、7、9四个战区。白崇禧指挥和指导了桂南会战和长沙三次会战。在桂南会战中,白崇禧指挥各军同日寇在南宁、昆仑关展开数度鏖战。因敌人来势凶猛,致使南宁、昆仑关一度失守。白崇禧亲临前线,甚至深入到炮兵阵地,指挥收复战斗。昆仑关一役,中国军队以优势步兵辅以特种部队,经过十几次冲锋,终于取得昆仑关攻坚战的胜利。也是抗战以来所取得的首次攻坚战胜利。歼敌5000余人,其中一名是敌第5师团第12旅团长中村正雄。经一年多苦战,在抗日民众的全力配合下,1940年10月30日,白崇禧指挥第4战区所部收复南宁,进而一举追击,日寇残部只得由海路退却。  从北伐到抗战,多年严酷的战斗生活,使白崇禧的身体受到严重损害。先是早年在统一广西的一次战役中,白崇禧跌断左腿锁骨,他便躺在担架上,继续指挥部队作战,直到胜利结束后,才到广州治疗。因延误多日,伤处已发生病变,回天无术,致使他的左腿终生都短一点。在武昌会战时,白崇禧染上恶性疟疾。但他仗着自己身体强健,仍在前线指挥。因未得到彻底医治,其病转为潜伏性疟疾,折磨数月才得以治愈。后来在桂南会战中,因久住潮湿的岩洞,又使他风湿病大发作。抗战八年,白崇禧以副参谋总长身份先后兼任军训部长、校阅部主任委员、桂林行营主任、海军整建委员会主任等要职,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还为国民党军训练了20万军事指挥人员,为赢得抗战作出了特殊贡献。为了表彰白崇禧在抗战中的业绩,1945年8月,国民政府晋升他为陆军一级上将。  作为一位著名的军事家,白崇禧不仅有勇有谋,而且有理论,具备了一个著名军事家的素质和条件。他天赋甚高,记忆力惊人。在行军作战之余,“手不释卷”,一面学习各种军事著作和理论,一面总结自己带兵作战的经验,并对军事战略深入研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军事理论,写下了大量的军事著作。其主要著作有:《现代陆军军事教育之趋势》、《抗战中敌我战法之演变》、《游击战纲要》、《全面战争与全面技术》、《军事抗战与政治抗战》、《军事战与经济战》、《国民兵之建设教育》等,这些著作,不仅反映了白崇禧的军事见解,也对研究民国时期的军事、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参考价值。抗战时期担任军训部长期间,白崇禧还主持修订各兵科典范令48种,作为各军事院校的教材。  经过八年艰苦抗战,中华民族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然而白崇禧向蒋介石提出了一系列强硬的###建议,剥夺八路军、新四军接受日伪军队受降的权力,并力主内战,充当蒋介石###的急先锋。1946年6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任命白崇禧为国防部部长,林蔚、秦德纯、刘士毅为国防部次长,陈诚为参谋总长。实际上国防部的大权为陈诚独揽,白崇禧成了一个空头部长。1947年8月11日,刘伯承、邓小平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部署,率领晋豫鲁冀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约12万余人千里跃进大别山,像一把钢刀狠狠地插入到敌人心脏。1947年11月,蒋介石在南京召集大别山作战检讨会议及湘鄂皖赣六省绥靖会议,决定成立国防部九江指挥部,由国防部长白崇禧兼任九江指挥部主任,负责围剿刘邓大军,迫使刘邓大军将主力不得不调出大别山,进至淮北、豫西整训。李宗仁当选副总统后,蒋介石免去了白崇禧的国防部长职务,但又任命其为“华中剿匪总司令”,直接指挥新桂系部队,使白崇禧拥兵自重,坐山观虎斗,并最后以武力逼宫,再一次迫使蒋介石下野,把李宗仁送上了代总统的宝座。   。。

白崇禧小传(4)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打过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被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一举突破,白崇禧等“桂系”军阀策划的与中国共产党划江而治的阴谋也宣告破产。白崇禧急忙把部队从武汉撤至长沙,再撤入广西。11月20日,时任中华民国代总统的李宗仁经香港飞赴美国纽约。当时,白崇禧仗着自己手中还有数十万人马,再加上广西复杂险要地形,继续同中国人民解放军负隅顽抗,但其军心涣散,部下大都弃暗投明,数月之间,桂系军队彻底解体。已成光杆司令的白崇禧仓皇飞赴海南岛,再由海南岛追随蒋介石至台湾。去台后,白崇禧曾先后担任过伪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伪“国大代表”、主席团主席及“中国回教协会理事长”的职务,但再也没有取得蒋介石的信任,相反,蒋介石却把白氏视为丢失大陆的“有罪者”之一,对他冷漠处理。自认未能善始善终的白崇禧,在孤独寂寥的晚年,只好将精神之安慰寄托在虔敬地信奉宗教信仰上。  1966年12月1日夜,白崇禧在台湾寓所与世长辞,终年75岁,将一生功与过,留待后人评说。   。。

作者点评
白崇禧是国民党军队中有勇有谋的将领,著名军事家杨杰曾说国民党内只有三个半军事家,白崇禧是其中之一。当时,人称白崇禧“足智多谋,虎略龙韬”,享有诸如“今诸葛”、“小诸葛”、“当代张良”、“现代第一俊敏军人”等“美誉”。甚至他的敌人也是高看他的,日本人称之为“战神”。在他指挥的大大小小战役中,总是“身先士卒”,打仗时要到最危险、最重要的地方去,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撤退时一定留在后头,鼓励断后部队。他善于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穷追猛打、佯攻佯动、出奇制胜等战略战术,所以常常能够以少胜多,有“常胜将军”之称。抗战岁月中,白崇禧以民族大义为重坚持抗日,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白崇禧一生有个最大污点:他坚持###,执迷不悟,指挥反动军队多次与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军作战,他的所谓的军事才能也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于毛泽东认为,他是“中国境内第一个狡猾阴险的军阀”。毛泽东的这一判断,可以说是入木三分的。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阎锡山小传(1)
阎锡山,字伯川,1883年10月8日(清光绪九年九月初八日),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定襄县)永和堡。其父阎书堂,字子明,是一个地主兼商业高利贷者。其母曲月清,在阎锡山6岁时病逝。继母陈秀卿,因以不养前家子为条件才过门,所以阎锡山从小就离开父亲到外祖母家生活。他9岁入私塾,先后读过《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虽然他受到外祖母的疼爱,但总因寄人篱下,而被人歧视,所以阎锡山自小性格就沉默寡言,躁静不定,有时顽皮难驯。他16岁时回家成亲后,就随父亲到五台县城内自家开设的“吉庆昌”钱铺学商,父亲指导他学习记账、算息,稍有经验后就外出讨债,在“虎市”(即金融投机市场)上探听行情。两年多后,他就成了一个精明细致、惟利是图、投机钻营、巧取豪夺的高手。尽管如此,1900年,他家还是在一次金融交易中彻底失败,钱铺倒闭,还欠下2000吊债款。为了逃债,阎锡山随父流落太原。为了生计,阎锡山当过店员,做过清军中的伙夫,吃了不少苦头。这时他心中总想找个机会谋个一官半职。  1902年,清政府在山西设立新式武备学堂,投考新式学堂,就成了阎锡山圆其做官梦的一次机会。他抓住此机会参加了招生考试,初试时写了一篇《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论》,口试时他又应答如流,态度谦恭,颇被赏识,因而被录取。1904年7月,阎锡山等人又被清政府选送到日本学习陆军。到日本后,他先入日本振武学校学习日语和近代科技知识,其间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参加了一些革命活动,并加入了同盟会,后来还参加了孙中山在军人中成立的“铁血丈夫团”。1906年,阎锡山从振武学校结业后入弘前步兵第31联队实习,次年正式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为第6期生。  1909年3月,阎锡山从日本毕业返国。他探知山西新军第43混成协协统姚鸿法之父姚锡光在清政府陆军部任左丞,回国时特意绕道北京谒见姚锡光,谎称自己是留日归国学生代表,施展出他阿谀奉承的伎俩,姚锡光于是写信给其子姚鸿法,授意对阎锡山予以关照。这样,阎锡山一回太原,便担任了山西陆军小学教官,三个月后升任监督。其后,他又在太原的五大衙门大肆活动,晋见抚台、藩台、臬台、学台和道台,拜访咨局议长梁善济等上官,并同梁善济的门生邢殿元订“金兰之交”,以期得到梁的青睐。果然梁善济到处为阎吹嘘。他又得知标统夏学津是山西巡抚丁宝铨的亲信,就设法与夏接近,经夏介绍成为丁的门生。他活动于清庭官场之间,很快为自己的升迁铺平了道路。这年10月,他又参加清政府陆军部门举行的留日归国学生会试,考得陆军步兵科举人,被任为陆军第86标(也称第2标)教练官,相当于副标统,而标统正是夏学津。当时山西驻军为一个混成协,辖两个步兵标(即八十五标和八十六标)、骑兵、炮兵各一个营,工兵、辎重兵各一队,归山西陆军督练公所节制指挥,公所总办就是曾任混成协协统的姚鸿法。第二年,由于丁宝铨和夏学津二人被参劾而离晋,阎锡山升为标统。此时阎锡山一面与清庭官吏和地方权要勾结,取得清庭信任;一面又以同盟会会员和“铁血丈夫团”成员身份,成立了一个核心组织,培植亲信,并结交不少革命党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省纷起响应。消息传到山西后,太原和晋南、晋北的革命党人积极准备发动起义,山西巡抚陆钟琦和督练公所总办姚鸿法看到这种情势,大为惊骇,立即调动兵马加强防备。10月25日,陆钟琦又在太原召集军政大员会议,决定将分驻各地的巡防队调集太原,将倾向革命士兵比较多的第85标黄国梁部调离太原,以防意外。  阎锡山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了解内情。会后,他立即召集黄国梁、温寿泉、赵戴文等革命党人开秘密会议,决定部队不离开太原,领到子弹后即发动起义。10月29日,太原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攻占巡抚署,击毙巡抚陆钟琦,取得胜利。在太原起义成功当天,阎锡山、温寿泉、张树帜等曾在阎锡山的标本部开会,商讨过都督人选。阎锡山主张选姚鸿法为大都督,理由是:一、姚鸿法原任第43混成协协统,是自己原来的直接长官,办事较方便;二、如起义失败,姚的父亲任清庭陆军部侍郎,事情好缓和。大家一致同意,并推温寿泉与姚接洽,但姚坚辞不允。温寿泉回报后,大家主张选阎锡山为大都督。  选举大会由咨议局长梁善济主持。阎锡山、温寿泉相继讲话说:“清政黑暗,专制已久,国是日非,民不聊生。我们早有革命思想,因为时机未到,所以没有行动。现在武汉、西安已经起义,全国震动,良机难得,不可失去,因有这次的山西起义。”演说完毕,就发票选举都督。选举中,张树帜发觉有选立宪派首领梁善济的倾向,便立持手枪跳到主席台上,将梁善济挤到身后,大声号召说:“选阎锡山为大都督,赞成的举手!”全体议员在惊愕中,相顾举手,一致通过。粱善济见势不佳,从后门溜走。张树帜又大声号召说:“应当推选温寿泉为副都督。”大家也一致通过。这样,阎锡山当上了山西大都督,年仅28岁。  阎锡山任山西大都督以后,立即组织山西执政政府,委派各部负责人,发布安民告示。他将部队整编为四个标,设东、南、北三路总司令,另建一个前敌委员会。令一部扼守娘子关,把守要冲,又令一部攻打雁门、大同、临汾、运城等地。同时一面派人前往北京与清庭联络通融,以期缓和局势;一面派人到武昌联络义军,争取军事援助,以防备清军兴兵###。果然,清庭派第六镇统制吴禄贞为山西巡抚,带兵入晋,以图镇压革命。不料吴禄贞早已是革命党人,乘此机会与阎锡山会晤于娘子关,商定成立了“燕晋革命联军”,吴禄贞任大都督兼总司令,阎锡山和张绍为副。两军相联,公然打出反清旗号,并决定会师北京,推翻清朝。此时正在湖北指挥清兵与革命军作战的新任内阁总理大臣袁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