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羽毛笔的含义是双重的,一是象征翻译家——因为作者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所译的大都是十八、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作品,当时法国作家是用羽毛笔写作的;二是象征家书——鸡毛信。
哦,那支羽毛笔,仿佛飘飘欲飞,在蓝色的大海上空飞翔、飞翔……
这本家书集,就是《傅雷家书》。
封面的设计者是著名画家、曾经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的工艺美术家庞薰琹,傅雷的好友。
傅雷,他把毕生的时间,凝固在十五卷《傅雷译文集》中,共约五百万言。他把手中的笔,化为一座架在中法之间的文学桥梁,这座文学桥梁,永存于人世。
至于《傅雷家书》,却是傅雷生前连做梦都没有想到会出版的书。然而,如今傅雷最广为人知的著作,是《傅雷家书》。《傅雷家书》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傅雷的译著。
为什么一本家书集,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生于艰难,死于危世。傅雷的一生,历处逆境。他的这些家书,在写作时只是与儿子作纸上倾谈,无拘无束,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它是傅雷思想的真实流露,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颗纯真的心灵。《傅雷家书》的巨大魅力,正是在于傅雷高尚的人格力量。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可以说是傅雷品格的生动写照。他非常喜欢这两句诗。 这是《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无名氏的诗,原作全文是:
生年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
何不秉烛游。
原意是说,人的生命不满百岁,可是常常为身后的事忧愁不已。既然人生短暂,又昼短夜长,何不持烛夜游,及时行乐呢?原诗的意思是消极的、颓废的。
但是,傅雷先生截取了前两句,含义就大不相同。1963年7月22日,他在给傅聪的信中写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此二语可为你我写照。”
1985年5月27日,我在上海采访傅聪时,他说,他的父亲傅雷最喜欢这两句诗,作为座右铭。他的父亲的特点就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傅聪说,父亲总是忧国忧民,为整个人类的命运担忧。他是一个想得很多、想得很远、想得很深的人,是一个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的人。
傅聪记得,在1948年,印度民族运动的领袖甘地被极右派刺死,消息传来,父亲傅雷悲愤交集,三天吃不好饭……正因为父亲傅雷“常怀千岁忧”,所以他的心灵常受煎熬,常处于痛苦之中。
傅聪还对我说,他的父亲是“五四”一代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应当只是理解为“有知识的人”,亦即英文中的Intellectual。知识分子应当是Instruction,即有思想的人。知识分子是社会进步的先锋队。也正因为这样,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总是命运坎坷,如伽利略、哥白尼等等。他们总是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不做“顺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我写《傅雷画传》(2)
《傅雷家书》,也可以说是一本忧国之书,忧民之书。尽管傅雷受极左路线*,不得不终日蜗居,与世隔绝,但是他的心是博大无涯的,紧紧地与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哀乐相连。
傅聪说,透过父亲写给他的那么多家书,足以看出父亲是一个非常热情的人,充满父爱的人。《家书》谈的是做人的原则、艺术的修养。父亲既热情,又细致,细小到衣、食、住、行都要管,什么都替你想到了。傅聪坦率地说,有优点必然有缺点,他以为父亲过于严格、慎微。他大笑道,幸亏他一半像父亲,另一半像母亲,他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宽容、乐天的品格。
我曾说,我作为上海作家,向来很忌讳写上海作家。傅雷与戴厚英是两个例外。傅雷与戴厚英都是命运乖戾、受尽“左”的压迫而死于非命的上海作家。我多次采访戴厚英本人,为戴厚英写下了纪实长篇《非命》。
我关注傅雷,最初是从关注傅聪开始的。
喜欢音乐的我,很早就注意到中国音乐界的“两聪”——马思聪和傅聪。这两“聪”都曾有过“叛国分子”的可怕名声。我为内心痛楚、客死美国的马思聪先生写下了纪实长篇《风雨琴声——马思聪传》。
1979年4月,傅聪从英国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上海,出席父亲傅雷*昭雪的追悼会和骨灰安放仪式。这时,傅雷的冤案已经*,可是笼罩在傅聪头上的“叛国者”阴影并未散去。关于傅聪的报导,在当时是严加控制的。就连傅聪的报道不能超过多少字,必须安排在第几版,都有严格的规定。我当时从《中国青年报》的一份内参上,看到详细的傅聪的动向报导,傅聪又爱国、又“叛国”的曲折经历,引起我的关注。
我对傅聪有了些了解之后,我发觉他和他父亲傅雷都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尽管当时无法发表关于傅聪的报告文学,我还是以他为模特儿写成一万五千字的小说《爱国的“叛国者”》,在1980年发表于《福建文学》杂志。
我采访了傅聪,又采访了傅敏。我的视线转向他们的父亲傅雷。我采访的范围逐步扩大,内中包括傅雷夫人哥哥朱人秀、傅雷的老保姆周菊娣、梅月英(荷娣),傅雷夫人侄女朱佛容;傅雷的许多好友:著名作家柯灵、楼适夷,数学家雷垣教授,翻译家周煦良教授,声学家林俊卿教授,音乐家丁善德教授,小提琴家毛楚恩教授,翻译家严大椿教授,法学家裘劭恒教授,傅雷干女儿、钢琴家牛恩德博士;傅聪的好友: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吴祖强,中央音乐学院周广仁教授,钢琴家史大正,上海音乐学院吴乐懿教授,上海音乐学院李民铎教授……
1983年9月,文化部外事局俞慧钧女士给我很大帮助,给我看了*中央总书记*对傅聪问题的批示的影印件以及有关文件。
我的采访逐步深入:
“挖”出了那位冒死保存傅雷夫妇骨灰、感人至深的江小燕;
在上海市长宁区公安局查到傅雷死亡档案,采访了有关公安人员,首次揭开傅雷之死的真相。
在广泛采访的基础上,我写出关于傅雷、傅聪、傅敏的三篇报告文学,写出了《傅雷一家》一书,于1986年9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后,199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叶永烈自选集》,选入《傅雷与傅聪》一书。
楼适夷先生在给我的信中,曾经建议我写长篇《傅雷传》。我原本也准备写,所以对傅雷亲友作了广泛的采访。然而,后来我忙于“红色三部曲”、《“四人帮”兴衰》、《反右派始末》等一系列重大政治题材的长篇纪实文学的创作,也就把《傅雷传》的写作搁下来了。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读图时代”到来了。读者喜爱图文并茂或者以图为主的书。复旦大学出版社约我写《傅雷画传》,由于我曾经为写作长篇《傅雷传》作过充分的准备,所以很顺利就完成了《傅雷画传》,于2005年出版。
画传,是人物传记中的新品种。通常的人物传记是以文字为主,厚厚的几十万字,在书前插几幅照片;通常的人物画册以图片为主,图片多达几百幅,每幅图片配以一、两行说明词。前者内容丰富,但是文字太多,要花很多时间阅读;后者图片虽多,但是内容显得单薄。画传则介乎两者之间,既有相当深度的内容,又有形象丰富的图片。可以说,画传的特色就是图文并茂。
傅雷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不屈的代表,也是多灾多难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傅雷画传》浓缩了傅雷这样一代中国知识分子遭受的“左”的苦难以及坚强的抗争,歌颂了他们的正直、勤奋以及浓浓的亲情。
傅敏先生提供许多珍贵图片并非常仔细审阅全书,写出长达十五页的审稿意见,使《傅雷画传》许多史实上的出入得以逐一改正。
《“四人帮”兴亡》后面的小故事(1)
2008年岁末,从北京传来好消息:经过七年的艰难报审,我的182万字、1500页的纪实长篇《“四人帮”兴亡》(上、中、下卷)获得*中央党史研究室审读通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这部长卷在2009年1月7日开幕的北京书市上一亮相,便引起广泛关注。
《“四人帮”兴亡》是我经过二十多年采访、写作、修改才终于完成的,书背后的故事一大串。在众多的被采访者之中,秦桂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不是名人,连大字也不识几个。用这样两句话,就可以概括她的一生:解放前做保姆,解放后是幼儿园的保育员。熟悉她的人,都叫她阿桂。
我好不容易打听到她的住处。1986年7月,我在上海南京路的一条弄堂里,第一次走进她家。她孤身一人独住。听我说明来意之后,她一脸严肃地对我说,一定要经过党支部批准,她才能接受采访——尽管她并不是*党员。
无奈,我只得到上海作家协会开了采访介绍信,再到她所在的幼儿园请党支部书记在介绍信上批了“同意采访”四个字,然后再到她家。虽说她不识字,见了介绍信上的红色公章,见到介绍信上那四个字——她认得党支部书记的笔迹,这才愿意接受我的采访。七十一岁的她头发已经银灰色,齐耳直梳,一双大眼睛仍显得炯炯有神。她用带着常州口音的上海话跟我聊着,思维清晰,谈话颇有条理,一口气谈了三个多小时。
我被她的自述所震撼。她的坎坷身世,使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感。从那以后,我有空,就和妻一起去看望这位孤独而历尽苦难的老人。我们总是喊她“秦阿姨”。她也把我们当成亲人一般,无话不说。我向日本NHK电视台介绍了她,带着哇啦哇啦讲日语的朋友为她录像——当然,她事先托我向党支部请示过。我们的友情一直保持到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在2001年4月19日凌晨二时病逝,终年八十七岁。我在龙华殡仪馆为她送行。
本来,她是一生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然而,在她二十一岁的时候,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与她同龄的“蓝小姐”,深刻地影响了她的一生,使她的命运跌宕起伏,使她的经历变得“非常”……
这位“蓝小姐”,便是当年上海滩的影剧明星蓝苹,也就是后来的江青。秦桂贞常常被人说成是“江青的保姆”。她在接受我的采访时,一开始就澄清这一似是而非的讹传:“蓝小姐当时哪里有钱雇保姆?我是她当时所租的房子的二房东家的保姆。我跟蓝小姐都属虎,生于1914年。她叫我阿桂,我叫她蓝小姐,由于同龄的缘故,我们很谈得来,成了好朋友……”
秦桂贞告诉我,她当年受雇于上海环龙路许家。环龙路,也就是今日南昌路。
我和妻用车接她到上海环龙路,去寻找许家当年的住处——当然,也就是蓝小姐当年的住处。我们一起来到了当年的“上海别墅”。虽然几十年过去了,弄堂口那“上海别墅”四个字依然刻在那里。她拄着拐杖,旧地重游,不胜感慨。尽管多年未曾来此,她依然熟门熟路,带着我们来到弄堂底的一座三层楼房。那房子仍保持原貌,如今住着许多户居民。
《“四人帮”兴亡》后面的小故事(2)
她来到底楼的灶间,告诉我说,她那时候当佣人,每天在这里烧菜,而蓝小姐住在二楼,进进出出都要经过这底楼的灶间。她说,许家住在三楼。她带我们上楼时,每走一级楼梯,都要歇一口气。她感叹道,当年她每天飞快地上上下下,不知要跑多少趟。光是一日三餐,就是由她从底楼送到三楼许家,再把盘碗从三楼拿到楼下灶间洗掉。她总是把楼梯擦得干干净净。
她告诉我,这幢房子的产权不属于许家,而是许家租下来的。许家又把多余的房子租出去,所以许家成了二房东。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山东小姐拎着一只黑皮箱和一个铺盖卷来了,租下了二楼的一间房。她便是蓝小姐。
秦桂贞带着我们上了二楼,来到蓝小姐住过的房间。这是一个不多见的直角三角形的房间。三角形的顶端是一个小小的卫生间,装了一个坐式抽水马桶。房间大约十来个平方米而已。有一扇窗。秦桂贞回忆说,当时,窗下放一张书桌,桌上有台灯。三角形的直角处,放一张单人钢丝床。床下放着一只小皮箱。另外,还有两把椅子。这便是蓝苹住处的全部陈设。由于人们不喜欢住这三角形的房子,所以租金最廉。也正因为这样,底楼的那间三角房子,作了灶间,而三楼的三角形房间,成了佣人秦桂贞的住房──她与蓝小姐的房间只隔着一层楼板。
秦桂贞忽地想起,在二楼楼梯口,有一间几家合用的大卫生间,便带着我们去看。那卫生间里有个搪瓷大浴盆,秦桂贞认出是当年的“原装货”。她说,蓝小姐就在这里洗澡,她也用这个浴盆。只是经过半个多世纪,那浴盆底部的大片白瓷已经脱落。浴盆依在,人事全非。如今住在那里的人,仍在用这浴盆洗澡。他们听说这浴盆原是江青用过的,都显得非常惊讶。
秦桂贞回忆说,蓝小姐来了没几天,就跟她熟了,“阿桂、阿桂”地喊开了。也有的时候,蓝小姐随着许家孩子的口气,喊秦桂贞为“阿妈”。
秦桂贞说,“那时候,我跟蓝小姐很讲得来,一有空就到她的房间里闲坐……”
秦桂贞挺善良,看到蓝小姐忙于拍电影、演戏,就替她拖地板、冲开水、洗衣服,从不收她一分钱。
秦桂贞发觉,蓝小姐怎么不吃水果?
“没钱呀!”蓝小姐把双手一摊。
于是,秦桂贞把西红柿洗干净了塞给她。有时候,蓝小姐不在家,就放在她的窗台上。秦桂贞还发觉,到了月底,蓝苹常常一回家就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吃点糕饼。
“吃过晚饭了吗?”秦桂贞问。
“没饭票了!”蓝苹答道。
那时候,蓝小姐在霞飞路(今淮海路)罗宋饭馆(即俄罗斯人开的饭馆)搭伙,三角钱一客。到了月底,钱用光了,只好喝西北风。秦桂贞到东家的厨房里,烧好蛋炒饭,偷偷端进蓝小姐的房间。这时,蓝小姐一边大口地吃着蛋炒饭,一边连声说:“阿桂真好!阿桂真好!”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四人帮”兴亡》后面的小故事(3)
蓝小姐房间里所有的家具,都是许家提供的。她住了些日子,忽然向许太太提出,要把那张单人钢丝床,换成双人床。许太太明白,蓝小姐要成家了,就叫阿桂为蓝小姐换床。其实,就在蓝小姐提出换床之前,秦桂贞就多次见到,一位斯斯文文的奶油小生式的先生,常常来看蓝小姐。蓝小姐向秦桂贞介绍说,他姓唐。
这位唐先生,就是唐纳。
其实唐纳并不姓唐。唐纳是他的笔名。他原名马骥良;后来改名马季良、马继良、马耀华。用过笔名罗平。后来客居巴黎;名唤马绍章。
也真巧,唐纳跟蓝小姐、秦桂贞同庚,都属虎,生于1914年。唐纳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语流利,中文也很好。他多才多艺,兼影评家、编剧、演员于一身。
蓝小姐换了双人床之后,唐纳就住了进来。秦桂贞听许太太说,报纸登了蓝小姐与唐纳结婚的新闻,他们跟赵丹与叶露茜、顾而已与杜小鹃一起,在杭州六和塔以及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举行婚礼,非常热闹。报纸上登了这三对明星夫妇的许多照片。
在秦桂贞的印象中,唐纳讲话软绵绵,有点“娘娘腔”。他常常坐在窗前那张桌子上写东西。秦桂贞大字不识,看不懂得他写什么。蓝小姐讲起话来呱哒呱哒,笑起来咯咯咯咯,声音很响,有点男子汉的味道。只是她的脾气变化无常,喜怒无常。
“一个苏州人,一个山东人,他们俩在一起真‘热闹’!”秦桂贞一边回忆,一边笑着。
秦桂贞跟我说起了这“热闹”:半夜,秦桂贞常常被楼板下“阿桂、阿桂”的呼喊声所惊醒。那是蓝小姐在喊她。秦桂贞一听,就知道他俩在吵在打,赶紧下楼。她总是每次充当“和事佬”、“调解员”的角色。
起初,秦桂贞以为,小夫妻吵吵闹闹是常事,吵是爱,闹也是爱。没想到,蓝小姐跟唐先生越吵越厉害,这对新婚夫妇在举行婚礼后两个月就分手了,唐先生搬走了。
在蓝小姐跟唐纳分居、唐纳搬走之后,那三角形的房间里的闹剧仍不时“演出”。因为唐纳还是常来,他俩见了面仍吵仍闹。
最使秦桂贞吃惊的是,蓝小姐常常“动武”──她“武斗”!
“一个电影演员会这么凶,比我这个不识字的佣人还不如!”凭她的直感,秦桂贞这么感慨道。
唐纳对蓝小姐一片痴情,为婚变而两度自杀(未遂)——一次是在山东济南宾馆吃下整包红头火柴,一次则在上海吴淞跳江。一时间,上海各报竞相刊载唐纳两度为蓝苹自杀的新闻,闹得满城风雨,称之为“唐蓝事件”。
一天,吃过早饭之后,秦桂贞照例来到蓝小姐的房间,替她扫地、拖地板。秦桂贞发觉有点异常,蓝小姐在那里收拾东西。
“蓝小姐,你要搬家?”秦桂贞问道。
“远走高飞!”蓝小姐眉飞色舞地说。话刚出口,她立即压低了声音,对秦桂贞说:“阿桂,我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你要替我保密,对谁都不说,如果有人问起来,你就说蓝小姐回山东老家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人帮”兴亡》后面的小故事(4)
蓝小姐还对她说,要为妇女的翻身而斗争。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秦桂贞的心。
“还回来吗?”秦桂贞问。
蓝苹摇了摇头。她一边从抽斗里捧出一堆照片,扔进小皮箱,一边对秦桂贞说:“阿桂,你不要扫了,反正我今天就要走了。”
“什么时候走?”
“等天黑了,不声不响地走。”
秦桂贞只好放下扫把、拖布。她对蓝小姐的离去,深感痛惜,毕竟她们之间有着不错的友情。她想给蓝小姐买一点礼品,作为纪念。她拿出刚发的工钱──她每月的工钱只有两元。在她准备上街的时候,一时想不出买什么东西好。她忽然记起,蓝小姐作为演员,有着许许多多照片,凌乱地堆放着,正缺一本照相册。于是,她花了两元钱── 一个月工资,买了一本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