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吴越评水浒-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124年冬,辽国天祚皇帝从夹山出兵,南下武州,遇金兵,溃败。辽将领大多率部降金。1125正月,天祚帝经天德军过沙漠西逃。二月在应州被金兵俘掳,在金朝被囚一年多后病死。
  契丹从916年建国至天祚帝被俘,凡209年,终于被金国所灭(其中曾建有西辽,于1218年最后灭亡)。
  金国强大以后,并不以取得辽国的国土为满足,时时觊觎中原,并把燕云十六州作为侵略宋国的跳板。
  整个宋代,北方边界和辽国、金国的战事连年不断(杨家将故事,就发生在宋仁宗时代)。宋徽宗继位以后,看不见国际形势的紧张,不知道把主要精力用于如何组织力量抗金,却花费了许多人力物力去建造一个供他个人享乐的皇家园林:“艮岳”。
  宣和二年(1120),宋徽宗也曾经派遣使臣和金国订立盟约,企图夹攻辽国。但是金国并不遵守盟约,取得辽国国土之后,立即回过头来,攻打大宋领土。仅仅五年时间,到了宣和七年,金军南下攻宋,宋军节节败退,已经退到了长江旁边。宋徽宗在位二十五年,见形势不好,匆匆传位给赵桓(即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和钦宗一同被金兵俘掳,被押到北边囚禁,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读小说要注意时代背景,这在今天已经是常识;但在几百年前,人们往往只注意小说中的故事、人物和文字,连金圣叹①这样的大才子评论家尚且不能免俗,何况一般读者了。最早提出来读《水浒》要注意时代背景的明眼人是王韬②:清光绪十四年(1888),他就在上海大同书局石印本的《第五才子书·卷首》中说:“盖于时宋室不纲,政以贿成,君子在野,小人在位,赏善罚恶,倒持其柄;贤人才士,困踣(bó搏)流离,至无地以容其身,其上者隐遁以自全,其下者遂至失身于盗贼。呜呼!谁使之然?当轴者固不得不任其咎。——能以此意读《水浒传》,方谓善读《水浒传》者也。”
  

三、《水浒传》的时代背景(4)
①  金圣叹(1608…1661)——文学批评家,明末清初江苏吴县人,本名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曾于明崇祯年间批改《水浒》,删去七十一回以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并每回写有以颂扬施耐庵文笔为主的评论。清顺治十八年,因联合士子向巡抚方国治检举当地官员吴县县令贪污,受到官官相护的陷害打击,以莫须有的“叛乱”罪被处死。
  ② 王韬(–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的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著作有:《彛拔穆肌罚段碗挥嗵浮贰稄|园文录外编》《遁叟谰言》等(于1883年5月在香港出版,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简短的结论:宋徽宗时代,是一个政治黑暗、内外交困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水浒传》所应该反映的,是人民生活的疾苦、百姓和政府尖锐的矛盾、爱国志士踊跃参加抗金斗争等等。但是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所描写的社会面貌,虽然也有高俅、蔡京等贪官的种种劣迹,对照那个时代,所反映的还很不全面,很不深入。特别是写到宋金边界和金国版图内的汉人处境和生活,几乎连一点儿“异族压迫”也没有涉及。宋江投降以后,所写的“征辽”,没有历史事实作为依据,所谓的“大获全胜”,完全是空穴来风,缺乏现实意义。(徽宗时虽然也有过“征辽”之举,但统兵将领是童贯、蔡攸等人,而且屡战屡败。)
   。。

四、《水浒传》的地理背景(1)
今天的人,即便没有读过《水浒传》,也大都知道梁山和梁山泊在什么地方。但是倒退几百年、一千年,不但宋代人大都不知道梁山和梁山泊,就是明清时代,就是读过《水浒传》以后,也还是有许多人不知道梁山和梁山泊在什么地方,或者怀疑《水浒传》所说的梁山和梁山泊在山东。
  例如邱煒萲①,就在《客云庐小说话》卷一《菽园赘谈·梁山泊辨》中说:
  ① 邱炜萲(1874…1941),号菽园居士,啸虹生,福建海澄人。光绪十九年(1893)十九岁即考中举人,曾参与“公车上书”,是康有为的“拜门弟子”。工诗文,尤好作小说,著有《客云庐小说话》、《菽园赘谈》、《五百洞天挥麈》、《挥麈拾遗》、《新小说品》、《菽园诗集》、《啸虹生诗草》等。
  梁山泊不知在何处。谈者津津,坚称世间确有其地。及问其地之在何处,则又东称西指,莫定主名。大抵人情好怪,不称事理,随声附和,往往而然,不为喝破,反增疑窦,使无识者日驰情于无何有之乡,则当世之惑,而人心之害大矣。今按《宋史》,并无梁山泊,而有梁山泺。梁山泺虽为盗薮,究与宋江无涉。宋江事见《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者大略相同。三十六人除宋江外,皆不著姓名,更何有于梁山泊,其属杜撰可知。若梁山烁事,见诸《蒲宗孟传》,言梁山泺多盗,宗孟痛治之,虽小偷必断其足。盗虽衰止,而所杀甚多云云。微论与江无涉,且宗孟为神宗朝人,其去徽宗朝亦越数十年也。作者随手扭捏一梁山泊地名,亦犹《三国演义》之落凤坡,本无心于牵合,谈者求其地以实之,不得,或遂指梁山泺为梁山泊,如今时四川之有落凤坡者,究未可知。要为齐东野人之言,非大雅所宜出也。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事情?难道今天山东省没有梁山和梁山泊么?
  这事儿说起来话长,且听我慢慢儿道来。
  山东以前并没有梁山县。现在的梁山县,是1949年8月建立的。在这个梁山县境内,的确有一座梁山。但那是一座只有海拔米的小山丘,既不雄伟,也无险可守,绝不像《水浒传》中说的那样:四面是高山,中间是平地,建有宛子城、忠义堂和六关八寨,山下有金沙滩、鸭嘴滩、蓼儿洼,山的四周有八百里梁山泊!
  比《水浒传》更早的元人杂剧中,梁山的气概那可就更加不凡了。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中说:“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东连大海,西接济阳①,南通巨野、金乡,北靠青、济、兖、郓,有七十二道深河港,屯数百只战船;三十六座宴台楼,聚得百万军马粮草。声传宇宙,五千铁骑敢争先;名达天廷,聚三十六员英雄将。风高敢放连天火,月黑提刀去杀人。”——高文秀是东平府(今山东东平县)府学的生员,一生写了许多杂剧,被称为“小汉卿”;梁山泊就在东平府的管辖之下,作为当地人,他即便吹点儿牛,进行了文学性的夸张与发挥,也不可能这样离谱吧?
  ① 济阳——有两个概念:指县,在今济南北面;指郡,在今河南兰考。从“西接济阳……北靠青济……”的文字看,似乎应是后者。
  《水浒传》晚出于元人杂剧,所谓的“八百里梁山泊”,很可能就是从他所说的“方圆八百里”演化出来的。要知道,洞庭湖的直径还不到一百里,太湖的直径也不过一百里,中国与俄罗斯共有的兴凯湖,南北最长的直径也不到二百里!如果梁山泊按圆周计算方圆八百里,直径也在二百里以上,岂不成了中国第一大湖了?——因此清代研究《水浒传》的学者,许多人都不相信这是真话,而认为是文人笔下“信手拈来,信笔写去”的信口雌黄。
  不过把宋江故事的核心地点设置在梁山泊,却绝不是作者的心血来潮或随意安排。第一,写于北宋、集结于南宋的《大宋宣和遗事》中,明明写着晁盖、宋江等三十六人是在“太行山梁山泊”落草的。梁山泊不是山顶湖泊,不可能在太行山的山上,而只能理解为“太行山地区”。山东的梁山泊,虽然不在太行山,但是可以说在太行山的东南边缘地区,误差不算太离谱。第二,在宋代,梁山那里确实有个极大的大湖泊,而且的确是个经常有强盗出没的“匪窟”。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水浒传》的地理背景(2)
梁山一带,处于鲁西南与豫东交界处,梁山县是1949年8月建立的,以前历属寿张、东平、汶上、阳谷、郓城等州县节制,实际上是个“五不管”地区,长期以来土匪多如牛毛。《宋史·蒲宗孟传》中,就有“梁山泊素多盗”的记载。而且有的不分善恶,逢财就抢;有的也杀富济贫,抱打不平,被人称为“义匪”。
  梁山泊,也作梁山泺——泊、泺古代同音同义。据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三“东平州”记载:“梁山,(在东平)州西南五十里,接寿张县界。本名良山,(西)汉梁孝王常游猎于此,因改为梁山。《史记》‘梁孝王北猎良山’是也。山周二十馀里,上有虎头崖,下有黑风洞。山南即古大野泽。宋政和中,盗宋江保据于此,其下即梁山泊也。”
  梁山的北面,和黄河下游平原相连。五代后晋开运元年(944),黄河在滑州(今河南滑县东的旧滑县)决口,河水东漫数百里,积水环绕着梁山,形成一个巨大的湖泊。据《宋史·河渠志》:北宋天禧三年(1019),黄河再次在滑州决口,“历澶(chán缠)、濮、曹、郓,注梁山泺”,水泊面积继续扩大。熙宁十年(1077),河决澶州(今河南濮阳,旧治所在河南清丰县顿邱城)曹村,东汇于梁山泺;元丰五年(1082),河决郑州,溢入礼金阳武沟刁马河,归纳梁山泺。庆历七年(1047)韩琦出知郓州,路过梁山泊,有诗描写水乡泽国的浩淼,与《水浒传》的叙述已经能够相互印证:
  巨泽渺无际,齐船度日撑。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
  蒲密遮如港,山遥势如彭。不知莲芰里,白昼苦蚊虻。
  《世说补》和《邵氏闻见后录》里都提到一个故事:王安石变法好言利,有个小人趋炎附势,出主意迎合:“把梁山泊八百里湖水放掉,建成农田,那获利可就大了。”王安石一笑之后,慢悠悠地说:“这个办法好倒是好,不过,那放掉的水往哪里安顿呢?”在座的刘攽(bān般)讽刺他说:“在旁边再凿一个八百里的湖,不就得了?”——出主意的人,当然是要把梁山泊的水通过黄河排出去,但是被人误解,而且成了王安石时代反变法派人士常常提起的政治笑话了。
  但是自从开运元年(944)黄河决口以后到政和年间(1119…1125)的一百多年中,在梁山周围形成的泽国,即便“方圆八百里”不是实测的结果,只是估计的数字,《水浒传》写宋代政和年间梁山那里有一个方圆(周)几百里的大湖,则是毫无问题的,可见小说的记载并非空穴来风。
  黄河决口,在山东平原上形成了这么大的湖泊,被淹没了土地的农民无以为生,一部分淹死,一部分逃生,还有一部分就沦落为盗,以梁山泊为盗贼的渊薮,是必然的结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前后,就有个叫做黄麻胡的人在这里聚众抢劫。蒲宗孟出知郓州,禁止当地人乘小船出入水泊,目的是想断绝盗匪的粮食来源,这才迫使这些啸聚者不得不散伙儿。不久,这里又成了渔民的盗窟,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许几出任知州,下令渔民十人为一保,结队晨出夕归,否则一经告发,就穷治严惩。任谅出任京东提刑以后,因当地渔民“习为盗”,他先采取保伍之法,在编入名籍的渔船上刻上记号,否则不准进水泊;再划分濒湖各县的治安区域,案发,督吏搜捕,“莫敢不尽力,迹无所容”。
  据史书记载:北宋宣和末年或靖康年间,有渔民张荣在梁山泊聚集舟师数百,不时出击金军。靖康之后,金兵南下攻宋,梁山泊也在金兵的控制之下,但因其地芦苇丛生,水域浩阔,易于逃匿,难以捕捉,所以南宋初年一直是抗金游击武装的根据地。后来黄河回复故道,梁山泊逐渐萎缩,但是梁山泊地区已经沦陷,归“大金国”版图了。金熙宗正隆六年(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攻宋的战船经过这里,已经因水涸而进退维谷了。据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南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的记载,这里多已经干涸为陆地,当地农民可以“恣意种之”了。由于连年战乱,黄河堤防失修,河水经常溃决,水往低处流,洪水再度汇聚梁山泊。直到元末胡翰北游,所见梁山泊仍然是“浩荡无端倪,飘风向帆集”的景象。入明以后,梁山泊陆地化趋势加快,到明岱宗景泰元年(1450)前后,方圆仅剩八十里左右了。景泰六年,明廷对黄河沙湾决口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整治,终于使余下的八十里湖水也涸为平陆。现在只剩下一个梁山县北边的东平湖(总面积626平方公里;常年水面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米),这就是梁山泊干涸以后的“遗迹”,但仍是山东省的“第二大湖”。
  

四、《水浒传》的地理背景(3)
这样看来,整个宋元两代五百多年中,梁山泊的确有一个“方圆好几百里”的大湖,曾经有许多强盗在这里“聚义”,都是可信的。
  清初,曾经在梁山设置 “梁山营都阃(音kǔn捆)府”,简称“梁山营”,负责东阿、东平、寿张、郓城、汶上五县的军事事务,主要防止匪患和百姓造反,营址就设在今天的梁山县城内,占地五十余亩,有营房、府街、演武厅、关帝庙、戏楼等建筑。《寿张县志》记载:“梁山营,都司统之,驻梁山后集,顺治七年设客兵三百名,守备一员领之。”梁山营都阃府为武职四品,多为武榜眼、武探花、武进士出身的旗人,也有行伍出身的汉人,战乱时也曾起用过地方名流富绅。辖五营、四汛①,阅边②的时候,可以北至东昌(今聊城),南至曹州(今菏泽),西至范县,东至兖州。这个小小的“梁山营”,居然隶属满清中央政府直辖。当地至今还有“梁山营的兵——精(京)兵”这样的歇后语。辛亥革命以后,梁山营撤消,这里又成了“强盗窝”。民国年间,还有个刘洪周在这里落草为寇,是一支远近闻名的土匪队伍。1939年秋,刘洪周曾被八路军鲁西抗日支队任命为鲁西抗日独立旅三营营长。可惜他匪性不改,后来又反水,最终被镇压了。
  ① 汛——明清时代地方军队的驻地叫汛地,兵叫汛兵。
  ② 阅边——地方武装边界巡逻。
  可见,梁山地区自古就是个土匪窝儿。历史流传中的宋江; 似乎是个“流寇”,并没有固定的“根据地”,其实是说书人把他的据点安排在最出名的土匪窝儿梁山上的。其根据,大概就是《大宋宣和遗事》中把宋江等三十六人安排在“太行山梁山泊”,说书人在太行山找不到梁山泊,恰恰在山东有这样一个“方圆八百里”的梁山泊,而且也的确曾经有盗匪出没,于是就人为地把宋江等人从“淮南”请到山东境内来了。
  梁山泊清代属于寿张县管辖。清康熙五十六年版的《寿张县志》,有两个地方提到了梁山泊。卷一的“方舆志”说:
  梁山在县治东南七十里,上有虎头崖、宋江寨、莲花台、石穿洞、黑风洞等迹。旧《志》云:“汉文帝第二子梁孝王田(畋)猎于此山之北,因名梁山。”
  凡天下山川,(应)以史乘所纪为据。小说诬民,在所必禁。梁山为寿张治属,其山周围可十里。《水浒》小说乃云“周围八百里”;即宋江寨,山冈上一小垣耳。(小)说中张皇其言,使天下愚民不至其地者,信以为然。长奸萌乱,莫此为甚。因拈出之,以告司治君子,并使天下人知之,小说之不可信如此。
  作为梁山泊所在地的志书编者站出来如此声明,应该算是“权威”的发言了。梁山即便有宋江等人盘踞,也不会先是几千人、最后达到两万人的“大寨”。可以想见,如果不是“打江山”的造反部队,作为“流寇”和“股匪”,自己不生产粮食,靠抢劫为生,是不可能养活这样多的人口、也不需要这样多的人马的。但是作为当地土著,却不知道梁山泊当年曾经是一个浩淼的大湖,则是很不应该的事情。
  同书卷八“艺文志”引当时寿张知县曹玉珂的《过梁山记》说:
  往读施耐庵小说,疑当时弄兵潢池者,不过数十百人耳。宋势虽弱,岂以天下之力,不能即奏荡平。应作者讥宋失败,其人其事,皆理之所必无者。继读《续纲目》载:“宋江以三十六人转略河朔,莫能婴(撄)其锋”,又《宣和遗事》备书三十六人姓名,宋龚开有赞,侯蒙有传,其人既匪诬矣。意梁山者,必峰峻壑深,过于孟门、剑阁,为天下之险,若辈方得凭恃为雄。丁未( 1715;清康熙五十四年)秋,(余)改令寿张,梁山正在境内,拟莅止之后,必详审地利,察其土俗以绸缪于未雨。至寿半月,言迈瑕丘纾途山麓。正午,停舆骑马,浏览其山,塿(lǒu搂)然一阜,坦首无锐。外有二三小山,亦断而不联。村落比密,塍(chénɡ成)畴交错。居人以桔槔(jié…gāo结高)灌禾,一溪一泉不可得,其险无可恃者,乃其上果有宋江寨焉。于是进父老而问之,对曰:“昔黄河环山夹流,巨浸远汇山足,即桃花之潭,因以泊名。险不在山而在水也。”又云:“祝家庄者,邑西之祝口也;关门口者,李应庄也。郓城有曾头市。晁、宋皆有后于郓。旧寿张,则李逵扰邑故治也。武松打虎之景阳冈,今在阳谷。”且战阵往来,皆能历述,多与《水浒传》合。更津津艳称忠义之名,里辏╤àn汉)犹馀慕焉。……
  

四、《水浒传》的地理背景(4)
作者在文章开头所说的对梁山的心态,倒是能够代表一般《水浒传》读者的。当然,作者去梁山的年代,已经是清初,离北宋末年太久远,当地民间的许多传说,有可能因事设地,可信性也就不大了。
  简短的结论:在宋代,由于黄河决口,山东梁山周围的确有过一个方圆好几百里的“水泊泽国”,而且经常有盗匪出没。直到明末,水泊方才逐渐干涸。但是宋代宣和年间在海州投降的“淮南盗宋江”,很可能是一帮流寇,根本就没有什么“根据地”。他们所盘据的匪巢和大本营,也不在梁山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