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在孙文还未踏足中国的那一段时间内,辛亥革命已进入转形期,当时有权发言的参与者,已对中国的未来政局采取了一视同仁态度,不分革命与不革命。所以,领导上黎元洪可以凌驾黄兴;同时,同是总统,有些认为袁世凯比孙中山对各独立省本身更加有利。又这些人中立宪派人士及旧官僚都说,袁可不战而胜清廷;而孙中山则仍属未知数,将来谁上台谁下台,尚要一番挣扎。

  孙中山是1911年12月25日才由广东都督胡汉民陪同去到上海。然而,他的名声无疑早已与中国的现代革命等同。再经舆论推祟,全国欢腾雀跃。齐集在上海的各省代表们于29日开会通过了举他为临时大总统,十七票中有十六票赞成,一票反对。不过,在此之前,代表们首次在南京开会时曾有一决议,如果袁世凯能反正,转而赞成共和,推翻满清,未来政府的大总统一职留给袁。

  这样的决议,反映了两点:一、推翻满清政府统治是首要的;二、众人对共和的建立态度暧昧。那时,实际情况显示,他们对当时革命的理解半清不楚;对孙中山与同盟会的拥护亦模梭两可。由此可见,这决议同时给共和政体的未来发展埋下了反复伏因。孙中山自返国后便处于被动;主要因为,同盟会没有在武昌后掌握领导权。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成立。2日,宣布改用阳历,以是日为*纪元,并且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1月3日,代表们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及通过了基本上由孙中山提名的国务委员名单。然而,在九名部长中,同盟会会员只占了三席。他们就是:陆军总长黄兴,外交总长王宠惠,及教育总长蔡元培。孙在决定人选时显然又让步。不过,共和政府成立时颁布的文告规定:「*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又,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同时,孙中山在就职时更强调:「*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总之,这些都是取自当时欧美国家中所采用的「自由平等」及「天赋*」之类等原则和观念。无论如何,在中国,它是一大创举;在历史,它是一大突破。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1章,第2节:孙文让位,国会迁都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1章,第2节:孙文让位,国会迁都

  第1章,第2节:

  孙文让位,国会迁都

  共和政体建立以后,当前急务就是统一。因为满清皇朝还在,首都在北京,皇帝才六岁,军政由袁世凯操纵。袁本汉人。他所以能实权在握,皆因他手下有新军。清廷自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败给英国后,国力江河日下,饱受列强欺侮。在尝试改革和奋发图强的过程之中,因训练和编组用洋枪的新军,由士兵至统领,逐渐起用汉人,独立于原来满清旧八旗队伍。袁世凯就这样应运而生。他负责练新军,由小增大,扩至六营,全用新式武装。而且,自成其个别体制,带兵全是他亲信,史称他们为北洋军。由于他是汉人,清皇室有顾忌,于武昌起义的期间,他被罢官返回河南。可是,自从武汉三镇尽失之后,清皇室企图命新军*,但都不听从调动,遂再起用袁世凯。叫他应变,臣为君用。袁倒不是简单之人。托病在家,辞请再三。两个月内,讨价还价。直至满清让他执掌军政大权,他才回返北京组织他的内阁。从而,操纵清朝命运。

  共和新政府在南京创建之后,他表面上派其部下将领联名通电反对,誓言效忠皇室;又暗地里遣出私人代表接触革命一方,进行南北议和。南,是南京;北,是北京。他并同时放声气说,他不反对共和,亦想君主立宪。

  双方同意暂时停战。袁命唐绍仪,孙派伍廷芳,南北所遣代表在上海英租界就未来统一的问题开始谈判。第一轮的结果商定由双方分头去联络各省派代表来参加。南方负责接触已宣布的独立省份,北方负责其它。但袁反对这样分工。撤回代表。谈判中断。孙以议和决裂,遂主进行北伐,欲以武力解决全国统一问题。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于1月11日通过北伐决议,出兵攻打满清北京皇城。孙自任总指挥,黄兴任参谋长,分兵六路,开始行动。

  按照原定计划,第一路自湖南、湖北出发;第二路自江苏、浙江、广东出发;第三路自淮阳出发;第四路自烟台出发;第五路自秦皇岛进入东三省;第六路自陕西、山西出发。然后,这六路军马的最后汇合点将是北京。北伐令下之后,以第二路最勇,旗开得胜,直取徐州。但是其它诸路,却多不前。据说,原因有三: 一、南京参议院并不发军饷;二、北洋军也不是虚有其表;三、外国列强从旁插手干预。因而第五路无法自秦皇岛开出登陆入东北;第一路在长江屡受外国军舰借故拦阻;即使是同盟会骨干也有不少成员主张以谈判手段谋求和平统一,避免流血。连黄兴都担心,若是外人偏帮清廷,新建的共和政府将遭遇太平天国那样被覆亡的厄运。当时,外国炮舰日夜巡戈长江,对南京的安危造成威胁,于是不久放弃北伐。

  南北双方代表,再在上海议和。此时,外国列强基本上还拒绝承认南京的新政府;虽然,为了争取他们的认许和合作,*政府从一开始已主动宣布继续承认和履行满清皇朝与各国所签的条件,确保他们所享特权。即使如此,这些外国使节还是异口同声,附和着袁世凯。又同盟会内汪精卫等公开讽刺孙中山恋栈临时总统职权。

  1月22日孙中山向袁世凯通电提出五条协议:一、清皇退位;二、袁宣布赞成建共和;三、孙于清帝退位后即辞职;四、由临时参议院举袁为临时大总统;五、袁被选后宣誓遵守参议院通过的*宪法。袁虽并非诚心赞同孙所提的全部内容,因另有所图,遂一一答允。

  至2月初,双方代表为以后如何安置已退位后的溥仪达成多项优待条件议案,包括:一、清帝退位后,其尊号不废,以对外国君主之礼相待;二、岁用四百万元,全由民国政府支付;三、仍然暂居皇宫,日后移颐和园。据说孙中山和黄兴都不同意,但同盟会其它成员认为,皇帝尊号只是虚名,共和若能继续,革命目的已达。由于同盟会意见不统一,在原立宪派及旧清官僚占据多席的情况下,临时参议院于2月6日通过了以上内容的优待条款。

  至此,袁世凯已得到他所要的允诺,便转而向清廷施加政治压力。他强调南方只同意建立共和,并提出由他去着手进行筹备。袁的本意就是,南北双方解散现有政府,再由他另立一个新政府。但是孙等拒绝这一请求。袁退而求其次,加紧设法进行逼宫。为此,袁授意他手下北洋军部将段祺瑞带头,以联合前线四十多名清军将领的名义,通电北京政府要清帝溥仪退位,否则便即将回师北京武力解决。清廷知道大势已去,遂同意谈退位条件。2月12日清隆裕太后宣布溥仪辞位懿旨,并以满清政府外事部知会驻华的外国使节。在同一懿旨内,她还授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于是,满清皇朝就这样结束了。

  2月14日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退他临时大总统职权。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继任。

  不过,为了希望保障共和政体能够继续,孙中山在辞职信中提出三个条件 一、临时政府设在南京;二、新的临时总统到南京就职时,临时大总统与国务员(亦即是各部长)才再正式辞职;三、新总统必须遵守参议院所制定的约法(亦即「*临时约法」,但当时实际上尚未颁布)。孙的三个条件目的非常明显,其用意是,他想以强调建都南京使袁世凯不得不远离他的势力范围;又想以通过一纸立宪的条文和制约来防止袁的专制*。至于他与全体国务员的俟后辞职,表面上是保证行政继续,最主要是要把约法通过。2月下旬,基本上是赶写约法。

  无论如何,辛亥革命的意识源头本是来自孙中山与他创建的同盟会。孙倡「三*义」(民权、民族、民生)政治理想;同盟会的宗旨,本来是这样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若然套进孙的「三*义」予以铨释,即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体现「民权主义」;排除独尊,五族领盟,中华民族同体,就是体现「民族主义」;平均土地,耕者有田,纠正贫富悬殊,就是体现「民生主义」。

  南京临时政府,在孙的领导下,固然是朝这个方向推进,至少在当初颁布文献上,共和出现了,五族联和了,至于有关土地平均问题,临时政府的决策者多是官绅,又岂会热衷?遂只属空话。倒是有关共和政制,却曾一度引起争议。主要因为,在那阶段,世界先进国家存在两类共和。一是美式总统制;一是欧式内阁制。在孙当总统的初期,他希望有较大权限,所以,他采用美式总统制;待他决定辞职让位,又担心袁世凯*,因此,反主张欧式内阁制。于是,在草拟「*临时约法」时,就仿效了欧式共和。

  同时,于3月初,郑重其事,孙遣一专使团,成员包括蔡元培、汪精卫等人前往北京迎接袁至南京就职。本来就是想藉此催迫袁早日离开他的军力地盘。但是,袁亦心知肚明,另外有对策。他安排了军变事件,授意另一部将曹锟鼓动士兵在北京内闹事,特别是在专使团下寝的旅馆周围喧哗鸣炮,恐吓这批南京来使。然后,袁致电表示,要留下座镇,只好暂时改在北京就职。

  与此同时,蔡元培等证言军变确有其事,并且赞成袁的建议;在参议院,原立宪派及旧官僚又兴起北京比南京更适合设首都之议,接着通过袁的要求。

  于是孙又只好妥协让步。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职。11日孙赶紧签署颁布「*临时约法」。13日南京临时政府改组,由袁提名唐绍仪出任总理。4月1日孙至临时参议院宣布解除临时大总统职。4月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决议迁都北京。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1章,第3节:首届选举,行刺落幕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1章,第3节:首届选举,行刺落幕

  第1章,第3节:

  首届选举,行刺落幕

  袁世凯当了临时大总统,临时国会亦迁到北京去。以孙中山为首同盟会众,虽然革命成果让给别人,但是推翻帝制目的已达,因而相信,以和平手段达致统一总没错,下一步是如何继续革命,确保共和政制,走向*。

  因为袁世凯过去毕竟是清廷高官,他真正是诚心要推行共和政制么?对此,当然,革命人士中有不同意见。甚至同盟会内对此也不统一。但大体上还都是乐观的。

  最主要是,推翻满清,开始共和,这无疑是一宗极大成就,全国欢腾,寄予希望。此刻,彷佛人人都只可往好的方面去想。这包括孙中山在内,都只好为袁说好话。孙在回答记者访问时说,袁既然能瓦解清廷,就是对革命有建树。而且,他想,还有国会约法,袁不会走歪路。其实    在孙而言,他本来在辞退临时大总统时,曾对袁氏提出三项接位要求:国都要设在南京;总统到南京就职;承认和依照临时参议院通过的「约法」行欧式总理内阁制。孙那时曾扬言,今后将专心搞实业,完全退出政党活动。

  1912年4月8日,袁世凯在北京召开首次由他当临时大总统的第一次临时国会。同时按照他的要求,轻易产生了国务院。那是由他的僚幕和亲信担任主要职务。他提名由唐绍仪任国务总理。据说,孙中山与黄兴二人曾坚持国务总理必须由同盟会成员去担任。可是,袁也不愿让步。最后,双方同意采折衷的办法,唐仍出任总理,但加入同盟会。这无疑是相当形式的解决法。至于其它的国务员,却是按照袁的推举,以陆征祥长外长,以赵秉钧长内务,以段祺瑞长陆军,他们都是袁的亲信,掌握政府主要职位。其它较次要的职位,则由同盟会的成员担任,例如,蔡元培长教育,宋教仁长农林。可以说革命者又再一次妥协。

  不过当时的舆论称,北京政府内阁仍是由同盟会执掌的,因为唐绍仪已经正式地加入同盟会。这其实是在故意修饰,制造错觉,强调共处,多于道出权力的实情。就当时的政治气氛,无疑是帝制取消了,原则上全中国统一,彷佛不管曾经是革命者抑或是旧官僚,同样可以彼此不究前嫌携手合作,或化敌结为盟友,或依法参与竞赛。在要实现未来共和政体的幌子下,已是身处高层的那些人,其中不乏旧立宪派份子及旧官僚,包括临时参议院成员,最热衷反而是如何保官谋职,开始另一轮的选举游戏。

  在同盟会内,最醉心通过国会选举从而实现共和制度者,首推宋教仁。他年青时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后,曾为进行革命不遗余力;武昌起义期间,他是上海支部主要干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他曾任法制局局长。在袁世凯的临时内阁,他被委任为农林总长,是同盟会成员中参与北京政府的高层少数官员之一。他相信推行议会制。

  其实,在南京临时政府结束至北京临时政府召开的新旧交替期,临时国会的成员,亦即,临时参议院成员,在成员背景组成上已发生了政治本质变化。南京时的各省代表,多由那些支持革命人士担任;北京时的各省代表,很大部份是立宪派与旧官僚。所以,在临时国会决策上,前者多数曾对同盟会有利;后者则明显地拥护袁世凯。 迁都北京,还是依照南京所订临时约法,国会成立众议两院,并且决定,在一定时间内覆选,然后进行正式选举。

  就此,一场仿效西方议会内阁制的选举角逐,在从未实行*选举的中国,出现了各方纷纷组党的现象。

  为了争夺政治权力,纷纷组党筹备竞选。基本上还是同样那些人,他们或曾是革命者,又或原属立宪派。

  5月9日,由黎元洪领导的「共和党」成立,成员包括过去的统一党、民社、民国公会、国民共进会、国民协进会等组成。不久,由章炳麟、张謇(均曾入同盟会)领导的「统一党」又离开「共和党」,再度宣称是独立党。另外由梁启超、汤化龙(二人主张君主立宪)领导的「*党」亦告成立。其实最关键是,同盟会解散了。因为配合未来选举需要,宋教仁决定组织「国民党」。据说,他曾征得孙中山与黄兴同意,把同盟会解散,然后,扩大招收会员,把一切愿意投靠的立宪派及过往官僚全数收揽,在过去同盟会的基础上,组成另一个政党「国民党」,并且在纲领上降低革命理想追求,务求人多势众,宁愿削足就履。譬如,同盟会过去主张的男女平等就此取消。

  9月25日国民党成立。孙中山担任理事长,黄兴与宋教仁均任干事。但是,孙不理事,由宋教仁主持。

  其实,那时,孙与黄已经与袁世凯达成了默契,一、不把袁当敌对;二、不参选,搞实业,孙被委为筹建铁路全权总监,黄当副手;三、按孙建议,黄兴已经辞退南京留守之职,在此之前的六月间甚至把革命军遣散了。孙黄二人,8月期间,曾获袁之邀请前往北京聚会。据说孙袁面谈了十三次,孙曾表示,十年内之总统非袁莫属。

  老奸巨滑的袁世凯,多方计胜了孙中山。先是,袁在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后,叫孙解散南京的参议院,下令各省改选参议代表。因此,北京成立的临时参议院,更多拥袁成员,更少革命人士。此其一。继而,袁以兵多粮昂,下令各省裁兵。南京原有的革命军就此遣散。再者,袁曾下令要黎元洪解散湖北的一支革命军队伍。因起义元勋统领张振武不从,遂计骗他进京然后加以捕杀。此事孙中山认为是黎元洪迫成的;不责袁,反怨黎。就此把黎推到支持袁的一方,从此黎组党与原革命者抗衡。此其二。此外南京「临时约法」规定,新政府共和行使责任内阁制。即是,总理才有施政权力;总统若要颁令,俱必须由总理覆签,方能生效。5月,袁命北洋军部将冯国璋取代直隶都督王芝祥的职位,却未经总理唐绍仪覆签认许。事发之后惹起众议。唐因处身国会与袁两者夹缝,无法处理,托病辞职。同盟会三名内阁国务员(蔡元培、宋教仁、及王宠惠)同时辞职,以示对袁行动抗议。但袁毫不着意,继续独断独行。袁随即改以亲信陆征祥接任总理,并另用新人取代已辞职的国务员。不久,陆征祥遭弹核,袁又起用另一亲信赵秉钧去替任。几个月内三易总理。此其三。

  只是,此际的孙中山,已经远游外国去了。因他扬言要筑二千公里铁路,中国政府无钱,孙去外国募款。

  从1912年12月至1913年2月,依照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参众两院议员选举法,各党进行选举活动。最后结果,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内共得三百九十二席获胜。其它如共和党、*党、统一党,合计只得二百二十三席。

  作为代理事长的宋教仁,梦想着可出任内阁总理。于是往长江数省旅游演讲,鼓吹由政党主持责任内阁。

  是年3月20日于上海,宋在火车站遭行刺重伤。被送进医院后,22日逝世。全国震动,力促追凶。南方革命人士更是群情激愤。袁亦发表声明,表示可惜,督令全力追查;电江苏都督程德全负责侦缉:「务得确情,按法严办」。翌日有人投报是应夔承买凶。旋由英法捕房抓凶犯武士英,并同时至应宅内搜出了一批有关物证。此后谣言满天,舆论转移,又传是国民党争权内斗所致。

  4月8日,第一届国会在北京召开。到会议员682人。其中参议员179人,众议员503人。其后选出参众两院正副议长。国民党议员只讨论追凶,彷佛因为宋教仁死了,谁当总理组阁不重要。新国会宣布取代临时参议院。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1章,第4节:二次革命,全盘失败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1章,第4节:二次革命,全盘失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