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继慎、徐向前起于鄂豫皖边区的红第一军;贺龙起于湘鄂西的红第二军;稍后张云逸与*起于广西右江的红第七军;李明瑞与俞作豫起于广西左江的红第八军(后来左右江并为第七军);番号红第八军遂由起于湖北大冶的何长工所采用;方志敏起于赣东称红第十军;彭湃起于广东东江称红第十一军;另外罗炳辉起于赣江吉安称红第三军;蔡申熙起于鄂豫边区称红第九军。这是南昌举义以后各大红军初期情况。1930年6月*中央对他们另行改编。主要以朱德、毛泽东统率第一军团,辖下红四军(军长*)、红三军(黄公略)、红十二军(罗炳辉);以彭德怀、滕代远统率第三军团,辖下红五军(彭德怀兼军长)、红八军(何长工)、红十六军(孔荷宠);以贺龙、周逸群统率第二军团,辖下红二军(贺龙兼军长)、红六军(段德昌)。同年8月下旬,因为围打长沙,第一军团与第三军团在湖南会合,组成红第一方面军,以朱德为总司令,毛泽东为政委,回师苏区对付蒋军进攻。
  1930年12月16日,蒋介石集十万兵力,以鲁涤平任总司令向*江西井岗山苏区发动第一次军事围攻。南京派出国民军参加战斗者计有:第六路军(总指挥朱绍良);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兼);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鼎)。辖下十一个师,三个旅,据说约十万兵;武器齐全兼有空军协同作战,约三倍于红军兵力。但是,由于配合不好,各路军不协调,只第十九路军率先挺进。主要过程这样:12月19日第十九路军所辖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及第五十师(师长谭道源)自北向南,张辉瓒攻入东固,谭道源打下源头,拟合兵取龙冈。29日,张辉瓒占龙冈,红军退入山谷。张乘胜追,反被包围。鏖战至30日突围时被执。其后被杀。1931年1月3日,谭道源闻败讯随即撤出源头,退至东韶遇伏。四面捱打。最后折兵逃命。这就是国民军第一次围攻朱、毛红军的速战速败全过程。
  1931年4月1日,蒋介石再度发兵。这是第二次向瑞金苏区进行围攻。蒋以何应钦担任总司令,设督战行营于南昌。发兵五路,计为:第五路军王金钰、第六路军朱绍良、第九路军鲁涤平、第十九路军蒋光鼎、第二十六路军孙仲连,共辖十七个师,一个旅,兵力约二十万,并有三个航空队参战。至于瑞金方面,根据海外资料,以朱、毛统率红第一方面军接战。军力稍较前次扩充。除第一军团(有红四军*、红十二军罗炳辉、红二十二军陈毅)及第三军团(有红三军黄公略、红五军彭德怀、红八军李杰)之外还有其它部队,合计约六万人。一说约三万人。
  国民军分兵为五路,仍是自北南下,占取外围诸镇,如富田、东固、源头、沙溪、东韶、广昌等,并且采取所谓「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战术。遂各处驻军,各有自防区。据毛泽东忆述,红军自5月中旬起,先打富田再向东扫。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弱敌,继而逐个击灭。5月16日红军先与王金钰辖下公秉藩第二十八师在东固及富田两地开战,连克二镇。17日破第四十三师郭华宗,收复源头;随打败第五十四师郝梦龄于沙溪;20日接着「打孙(孙仲连部)、打朱(朱绍良部)、打刘(刘和鼎部)」克东韶及广昌。毛这样说:「十五天中(由1931年5月16日至30日),走七百里,打五个仗,缴枪二万余,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又27日红军围打广昌时,国民军朱绍良部第五师师长胡祖玉在战斗中阵亡。何应钦闻诸路连串失利败阵,遂下令各部全撤退,第二次围攻亦结束。
  6月21日蒋介石至南昌,并亲任总司令,坐镇南昌督阵。改何应钦为前敌总司令,发动第三次对瑞金围攻。国民军番号亦改动,发兵合三十万,分为左右两翼。左翼集团军由何应钦率;辖第三(朱绍良)、第四(蒋鼎文)军团;及第一路(赵观涛)、第二路(陈诚)进击军。右翼集团军由陈铭枢率;辖第一(蒋光鼎)、第二(孙仲连)军团;及第三路(上官云相)进击军。又有预备军由卫立煌率,另有空军五个队参战。于7月1日下令齐推进,采取「分路围攻,长驱直入」战术。国民军主要是以三路进击军分别占取广昌、宁都、莲塘、兴国等地,伺机出击,压向瑞金。红军方面仍以朱、毛所率第一方面军迎战,此外红八军、红七军、红三十五军分别改由项英、李明瑞、邓刚毅统领,同时加入战斗行列,合兵力约共五万人。
  由7月起至8月初,红军大致采取回避守势,集结宁都至瑞金之间。然后绕道西北,再回师至兴国。采取「诱敌深入,避开主力,打其虚弱」战略。从8月7日至9月15 日开始穿袭各据点国民军,在莲塘败上官云相部及郝梦龄第五十四师,又在黄陂挫朱绍良部毛炳文第八师。毛泽东曾这样记述:「第一天乘夜通过了蒋鼎文师转到莲塘。第二天和上官云相前哨接触。第三天打上官师为第一仗。第四天打郝梦龄师为第二仗。尔后以三天行程到黄坡打毛文炳师为第三仗。三战皆胜。缴枪逾万。」就在此时蒋突然下令大批国民军撤出江西,回守南京,因为那时候汪精卫等人组广州政府,派遣桂系及陈济棠军进兵湖南。毛泽东事后对此补充说:「我又乘其退却打了蒋光鼎、蔡廷楷、蒋鼎文、韩德勤、消灭蒋鼎文一个旅、韩德勤一个师。」此际又发生日本人在沈阳借故生事,爆发「九。一八」侵华事变。蒋介石自己也随即走了。第三次围攻又失败。
  此外, 1931年1月7日,*在上海召开六届四中全会。共产国际代表米夫出席会议,推王明入政治局并任总书记。随而又于1月15日,*中央决定成立「苏区中央局」于江西宁都,指周恩来、项英、毛泽东、朱德、任弼时、余飞、曾山等为委员,周恩来任书记。但至12月底周才到任,曾由项英暂代执行。同时于同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选毛泽东为主席、张国焘、项英为副主席,朱德为红军总司令。自此*不但有党、有军,并且组成政府与南京相抗衡。
  围攻瑞金是一项军事的行动。蒋出大军,逐次升级,但都无功而退。*屡采用游击战术战胜。蒋介石后总结其失败经验,于一年后的三十年代初,重新再发动第四及第五次围攻战役时,他就针对过去进军弱点,采取逐段筑建堡垒策略,层层推进,只守不攻,使红军再没有周旋余地。最后迫使*红军放弃瑞金,杀出重围,转移他去,史称「长征」。随而,在大西北另建休养生息之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蒋这三次军事围攻失败,是他北伐以来初尝败仗。这无疑亦使他一直耿耿于怀,故此,以后发兵卷土重来,就不像以往地轻敌;然而,由蒋发起的这连串「围剿」战争,是他只关心将由谁当中国未来领导人之战。而在这个时候,日本人已侵入东北,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主权安危,继续只顾对*根据地发兵的所谓「反割据」宣传已无法叫国人默然接受;再这样自己人打自己人,就显然无法自圆其说了。于是,蒋提出了另一口号:「先安内,后攘外。」这也就继而催化了三十年代的中国政局发展和对立。
第2章:统一与割据的对立,小结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2章:统一与割据的对立,小结
  第2章:统一与割据的对立,小结
  对立的较量与进程
  中国处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特色是统一与割据的对立,是革命或不革命的力量,各占地盘,多面交锋。
  统一,是各方面势力表面相同的最终目标。割据,倒曾是达成统一之前的客观状况。因为无论在什么口号下,不存在割据,又何需统一。就因为彼此都占有地盘,或以督军之名,或以政府之尊,才具资格条件参与统一竞赛。从客观的政局来看,同是一方之雄,谁都有潜力当领袖。
  关键实是如何统一。当时有主和与主战的分歧。大气候是,南北对立,各组政府,各有军队,互相抗衡。因而大小战争不绝。譬如,在不同阵营间,自是旗帜鲜明;敌我界线明显。另外,在相同阵营内,亦有反戈背叛;不易分清谁在革命。整个二十年代,尤其在军阀或国民党内战争,多是这两大类谁主浮沉战争。
  同时,尽管这些战争在发动的当儿,其所用的公开宣言总离不开声称是为国家统一,是为真正共和,是为*政制。然而,其背后的实质,仍实际上是,或为要控制北京中央政权,或为要争夺有利造反基地。因为北京是历来帝皇权力的象征;广州是近代革命造反的温床。于是,一在北,一在南,便成当年军阀或建立政权者必争之地。因此,从1921年至1926年这五年内,战争的范围是:北有北斗,南有南争。史家对这分别缠斗现象无疑可以有种种的堂皇解释,譬如,为国为民,解决分裂,等等;然而,最朴实无华、最人所共见的真实情况是,在北方,那些北洋军阀间互相的联合又斗争,全是各抓机会意图控制政府,代表国家,寻求得到外国贷款,用以私下养军扩军,从而自我壮大,多占地盘,然后再以武力打败其它割据势力,统领全国。这就是当年为何一再打仗的方向与导因。
  与此同时,即使在南方,西南军阀与孙中山亦不外互相利用,旨在联成一支劲旅,然后在南北对立中,以谁合法与谁非法的名义,又或以真共和与假共和的理由,另组政府对立,划地称雄。孙中山的政治鸿图壮志,是要以武止武,消除军阀割据,实现全国统一,宣称以三*义救中国。但当他的北伐曾一败又再败时,人民所面对的依然是另一个军阀,广州国会不比北京国会合法,其辖内的百姓也不认为政制*,只是说得比别人漂亮,并不比别人恩惠。又原是革命军的陈炯明又何尝不是欲当军阀。
  而且,最反常是,寻求统一者主「战」,安于割据者主「和」;这是另一特色。但都是暂时性。到后来,连孙中山也不坚持己见了。他既一方面采取联俄容共的政策,又另方面不排除与敌合作求成。当刚以军变入驻北京的冯玉祥要他北上时,他亦同意寄希望于谈判而至统一。不过孙因肝癌病发,死于北京,壮志未酬。是孙的后继者以武力再北伐,终打破南北的对立,但又造成国共分裂。
  综观在这十年之内,笼统地说,最初的五年是:南北对立为主,各自内斗为辅。北方有直奉战争,南方有陈炯明叛。都是最突出的。说到底,同是争领导权之战。
  至于其后的五年,则是南方的蒋介石崛起与意欲雄霸天下。由制造中山舰事变从而夺帅,到北伐中途带头发起搞清共,他先取得了国民党内领导权,随夺取国共携手的北伐果实;又以国民党的军队合盟打败北洋政府,继以黄埔嫡系军力逐一排除党内异已。所谓中原大战,实是兄弟阋墙;国民军内互竞谁当最高司令之争。也无所谓革命与不革命。最后,围攻瑞金,是清共后再要赶尽杀绝。
  自此,曾是中国南北政府对立之争,遂演变为国共间的相持较量。强弱虽悬殊,取向却不同。对立继续。
第3章:安内与攘外的对立,导言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3章:安内与攘外的对立,导言
  第3章:安内与攘外的对立,导言
  当时的形势与问题
  当时的大气候是要抢领导权。然后,领导全国,走向自强。至少,当时蒋介石是如此打算。毛泽东的红军力量较弱。所以,毛的燃眉之急,当然是要自保;不要被蒋消灭。他一方面以游击战应付蒋的追截围攻,又一方面呼吁舆论,全国一心枪口对外,促蒋介石联合抗日。
  蒋是当时得令,指挥庞大军队,对井岗山毛的瑞金发动五次围攻。虽未因而奏功,但迫他们出走。然后,又再挥军穷追,几面合围。毛率部众,边打边移,在贵州和四川的山区展开运动战。先冲破包围网,再移流入山区。前后迂回走了二万多里,终于抵达陕西落脚延安。摆脱了蒋军的追捕,再度重新部署力量。这也就是后来被描写成传奇式的万里长征。毛在延安开始下一步的计划。
  1936年是中国抗日的一个转捩年。先有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继有抗日救国会成立,纷纷要求国人一致抗日。至12月,蒋至西安,本来是去前方督战,想加紧圍剿共产党,却被在那里领军的张学良及杨虎城反戈胁持,要他同意抗日才肯将他释放。经中共周恩来及其它人居中调停,经过多方谈判,达成六项协议。蒋答应齐出兵攘外。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京近郊卢沟桥借寻找失兵为借口,挥军渡桥,发动攻势。中国守军抗拒,中日战争遂起。几个月内,日军不仅攻陷北京,连上海也打下,并挥军再西进。南京接着弃守,政府迁往重庆。
  至1938年,国共双方携手,终于拖住敌人,到处打防卫战。中日战争开始进入拉锯状态。毛泽东在全国报章发表他的「论持久战」等一连串有关抗日的战略性文章。引起蒋对他的政治警惕,并成立「防共会」专责监督。
  日军在战场上难操胜卷,开始采取以华制华策略,一是在东北用溥仪,二是在南京用汪精卫,分别各组政府代日本人管理中国。于是除了当时蒋、毛,再添汪和溥仪,中国人有四个政府推出四种救国方针。他们的明显分歧是对日态度。但是彼此之间,由于考虑到谁领导中国,难免明争暗斗。汪和溥仪依赖日本,他们与蒋、毛打对台。然而,若是谈到主力,还是应看蒋、毛。由于国共的合作,军队中有新编制。其中有叶挺及项英统领的新四军,是集合抗日敌后的游击队所组成。这支军在抗日交战中屡建奇功,战绩超卓,誉为铁军。叶挺本不属红军,但后来明显拥毛。蒋知道后,心存顾忌。1941年1月遂发生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在奉命转移中被蒋系联军包围夹击,血战多日,伤亡惨重。叶挺被捕,项英被杀。罪是违抗命令。一说项英是被军中自己人所杀,然后这个人再去向蒋介石领奖。他拿到可观数量的黄金后解甲回乡享福,在半途中不明不白地从此消失了。这宗故事倒引证了一个揣测,国民党曾出钱收买项英人头。因项英是一名著名的共产党员。
  这一仗蒋虽非直接向毛的红军开火,但是这宗事件还是暴露了蒋的「剿共」之心。而实际上国共双方较量依旧;携手抗日又显假,排除异己才是真。日本从1931年到1941年一直在挥军侵略中国,蒋与毛对立的关系基本没有变。
  以下是概括地交代这十年中的重大事件和进程。
第3章,第1节:东北沦日,少帅欧游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3章,第1节:东北沦日,少帅欧游
  第3章,第1节:
  东北沦日,少帅欧游
  中国进入三十年代最大的特色是:日本人打来了,中国人怎么办?因地缘接近的关系,东北三省首当其冲。同时,东北沦为日人统治,过程实在太过快了。所以,历来史家就有这么一个争论:「东北沦日,此罪归谁?」罪与不罪,姑作别论。客观事实指出,蒋介石要用兵安内,任日本人侵占东北。当时,蒋一心要先灭红军,不想两面开辟战场。不但蒋不肯派兵,还限制守军抵抗;就此,任凭日人借口挥军进攻沈阳;然后,两月之内东北尽失。可是当国人责难时,蒋的不抵抗,却要张学良承罪。然而,蒋在那阶段的前后,一再扬言:「剿匪在先,抗日在后。」现时史家多认为,当时蒋掌握着国民政府军政大权。但蒋不愿与日本开战,只因为蒋正用兵讨共。而有效的反侵略行动是政府出面的。作为一国元首,蒋成众矢之的。
  东北在长城外。传统上是满洲。民国初期是军阀张作霖的专权割据之地。张作霖被炸死后,其子张学良承继;俗称少帅。那时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及李宗仁四支军队联合一起,张学良不想与他们硬拚,也通电宣布加入国民党,史称东北易帜,遂使东北在名义上全归入国民党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管辖。又当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打败了冯玉祥、阎锡山、及李宗仁之后,张乘李宗仁兵败华东之际,指挥东北军入关,顺势南下抢地盘。就因张少帅调走了大部军力,进驻中原,被日本人看准形势,乘机行动。这就发生了日本借口进军东北的「九。一八」事变。
  只是,日本军队侵占东北前后,蒋一再要仍管治东北的张学良忍让勿噪,不要还击,从长计议。蒋提出他那著名的「先安内,后攘外」的应敌政策。也因这样,在东北的国民军不战而溃,东北短期内便被日本军占领了。
  本来,日本军侵占中国东北的土地自非1931年9月18日才开始的。只是,由于这一天晚上十时许,沈阳郊区一段铁路被炸,日本人指是中国人破坏,便以此为借口,向沈阳城进军,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及其兵工厂等,又由于中国政府曾严令军队不淮抵抗,慎重行事,避免冲突,于是,营房被占,军被檄械,于第二天沈阳就失陷了。这就是史家所称「九。一八」事件。其最大的讽刺是诬中国人在自己土地炸了一段属于南满铁路。但于同日,日本关东军分别发兵攻占鞍山、抚顺、长春等廿多个城市。这些攻占事件的发生竟然是如此迅速,而且如此全面,可见日本方面早有预谋。同时,在随后的两个多月内,日军自朝鲜增兵进来,先后攻占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内的主要城市,并于12月下旬直逼山海关。而东北军却奉命节节地退让,处处避开日军,最后退入关内,完全弃守。
  据说在那阶段,蒋介石曾建议由国际联盟的英、美、法等国派军队去进驻锦州,并且希望以此为界,成立所谓中间地带,作为阻止日本继续南侵方案。然而国际联盟仍未对此采取行动,日军已于翌年(即1932年)1月2 日打下锦州。2月5日,日军又攻占了哈尔滨,到那时候,东北三省已全部沦陷。是因为蒋叫忍让,东北军败如山倒。又因为寄望外人的出面调停,结果导致东北尽失,全国震怒。于是学生*请愿,工人*抗议,商人抵制日货。与此同时,未能发兵北上